中介语
中介语的例子
中介语的例子
1. 哎呀,你看那些学英语的人,经常说的中式英语不就是一种中介语嘛!比如说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说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哈哈哈,这多有意思呀!
2. 你想想,很多小孩子刚开始学说普通话的时候,会夹杂着家乡话的发音,这也是中介语呀!像“我要七饭”(我要吃饭)这类的表达是不是很常见呢?
3. 咱有时候还会听到一些外国人说中文,带着他们母语的腔调,那就是他们的中介语呢!就像那个老说“你好吗,我很好”的外国人,超逗的啦!
4.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学说大人的话吗?总会说得半生不熟的,那也是一种中介语呀!比如学着说“俺知道啦”这种,稚嫩又可爱啊。
5. 有些人学唱歌,用不太标准的发音唱出来的歌,不也算是一种中介语嘛!像那种“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唱成“发如靴,凄美了离别”,真的让人忍俊不禁呀!
6. 再比如玩角色扮演游戏的时候,小朋友模仿大人说话,那种似是而非的话语不也是中介语嘛!“我是大英雄,我要去打怪兽咯”,太好玩啦!
总之呢,中介语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呀!。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概述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尤其在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Larry 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旨在解释和描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特语言系统。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尝试掌握目标语的过程中所构建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它随着学习者对目标语规则的逐渐理解和内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介语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它不仅关注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还重视学习者的语言认知和心理过程。
通过对中介语的分析和研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特点和问题,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中介语理论也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试错和调整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1. 中介语理论的定义与背景中介语理论,又称为中介语假说或过渡语理论,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Larry 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旨在解释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是学习者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个过渡状态,它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一种独立的、动态发展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背景。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而不仅仅是目标语的语言规则。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和认知机制。
随着语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习者都意识到,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中介语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中介语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立系统,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规则和特点。
中介语
中介语简介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 (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
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中介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干扰作用一、中介语定义及特点中介语(Interlanguage, 简称IL)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1969 年首次提出. 现在又被译为过渡语、中间语、中继语、语际语等。
它是指学习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创建的内在语言体系或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构建的相互关联的语言体系。
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断接受和理解新的语音、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
并不断对其进行系统的预测调整,通过归纳和推论产生中介语。
中介语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具有独立性,并兼有两者的特点。
综合国内外近来的研究,中介语有如下一些特征:1.独立性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 又区别于外语, 也不能单纯的把它地看作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
中介语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常常被学习者用来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2.阶段性中介语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这个体系在不断被新知识渗透的同时,修正原有知识,逐渐接近目的语。
3.动态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由于新的语言规则有及强的扩展能力,它们处于不断的组合和变化中,因此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由简而繁,由低而高,逐渐离开母语而接近目的语。
中介语理论概述
中介语理论概述摘要:“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个术语是国外外语教学研究者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研究者鉴于“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即拿学习者的母语跟外语或第二语言作对比,以弄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而指导教学)的局限性而对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新的概括。
关键词:中介语;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本世纪60年代,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观点的影响,人们对第一语言习得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言语有其独特性,它不同于成年人所使用的语言,而且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60年代末期,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行为,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进行研究。
(一)“中介语”概念的涵义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中介语的定义的讨论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所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鲁健骥,1984、1993)这种观点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中介语所作的发生定义。
具体地说,这种观点强调,首先,中介语也是语言,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其次,它是由系统的,即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规则系统;第三,它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而产生的。
应该说,这个定义揭示了中介语的最基本的特征。
它承认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承认中介语的系统性。
另外,这种观点显然是把中介语当做可以观察到的、独立的语言系统来看待的。
这一点与Selinker和Sharwood Smith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这种观点在阐述中介语产生的来源问题上似乎不够充分。
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实际上只是中介语产生的源头之一。
中介语产生的根源显然不限于此。
2.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中介语研究
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 析的关系
在方法上,中介语理论把对比分析和偏误 分析只是作为一般的方法看待。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
Selinker(中介语之父), Corder, Nemser的主张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
Corder的中介语理论源于其偏误分析,而 Nemser 和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则都是通 过语音或者语法对比之后提出来的。
偏误的提法还没有能够真正地 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一个独立 的系统。
力乔
、姆
语斯
言 表 现
基 : 语
言
能
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近似系统” “近似系统”的本质 “稳定的中介系统”
“近似系统”(接近系统)
指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 偏离的语言系统;
含义: 1、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独 立的语言系统; 2、“近似”表明是以目的语为参照;(在 此过程中,母语干扰使学习者语言系统偏 离目的语系统。) 3、动态发展的系统。原因(语言差异、逐 渐变化)。
Give you some color;
Three piece book;
You is what;
洋泾浜汉语
指在汉语中使用的由英语翻译过来的,带 有浓重上海地方口音的蹩脚汉语或“汉话 ”。
如:拿摩瘟。 三克油,喂你妈去。 偷油它。
稳定的中介系统
(Nemser)稳定的中介系统(或永久的中介 系统和次系统):即“僵化”现象( Selinker);
“系统生成器”会根据新的语言材料对过 渡系统作出调整,不断更新;
“内在大纲”
“内在大纲”: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 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 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中介语和语言僵化现象 3.16
(3) 学习者的本族语问题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来 自其本族语的干扰, 造成干扰性误差。这种干 扰主要是语音方面的。绝大多数外语学习者 无论学了多长时间, 都无法克服其外国腔, 这 在一定程度上使第二语言能力居于止步不前 的状态, 促使僵化形成。
二、外因 (1) 学习者的目标语文化涵养问题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语言中带有文化负 荷, 要习得一门第二语言, 就必须习得其文化。文化 差异对学习者学习目标语有很大的影响。根据文化 迁移模式(Accuturation Modal), 文化迁移由学习者 与目标语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决定。 二语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的接受程度, 决定了习 得一种语言是否成功。如果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有 抵触情绪, 其文化迁移程度则低, 文化涵养水平低, 不能把语言输入内化, 也不能超越现有语言水平, 长 期下去, 便形成僵化。
同时, 还指出了中介语的特点, 如过渡性 (transitional)、系统性 ( systematic)、渗透性 (permeable)、开放性(open) 等。 当中介语仍然包括不同于目标语的语言规则时, 学习者就已停止学习, 即其语法系统趋于僵化, 使其中介语的语言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年龄的增 长和学习努力程度的加深均不能改变这种语言僵 化的现象。 Selinker (1972) 进一步阐述并指出, 大约只有 5%的外语学习者会继续发展像本族语言者一样 的心理语法 (mentalgrammar), 大部分都将以不 同的方式停滞。由此可见, 中介语与语言僵化现 象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中介语的结构系统不再 进一步的发展, 也就是僵化的表现(Selinker 1992)。僵化现象是中介语可渗透性的丧失。
中介语的特点
中介语PPT课件
10、蒋柿红.浅谈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及策略培训.湖北经济学 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11、李郁,魏传立.对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的研究.哈尔滨 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2、杨琦.浅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二明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2 13、[ 英] S·P·科德著, 林萍译.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平顶 山师专学报,2002 14、李金兰.中介语理论与错误分析研究.淮阴工学院学报 , 2009 15、侯民吉.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 语理论.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Rod Ellis
12
中介语发展阶段—— Corder三分说
系统前阶段
Presystematic
系统阶段 Systematic
系统后阶段
Postsystematic
13
系统性 Systematic
从其内部组织说,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就 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学习者能运 用这套规则系统去生成他们从来没有接触到的话语。从其功能 说,中介语可以作为人际交往的交际工具。
8
概念说明
❖ 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 语言变体,是一种中间状态。它既包含母语的特征,也包含目的语的 特征,但又与二者有区别 。
Ba9ck
中介语三大特点
可渗透性
动态性
系统性
10
可渗透性 Permiable
所谓渗透性,是指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的母语 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鲁健骥 ...., it is possible to detect the rule-based nature of the learner's
二语习得中介语总结
第三节中介语一、中介语研究概说(一)什么是中介语中介语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美国学者L•Selinker于1969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于1972年在其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首次使用"Interlanguage"(中介语)这一术语。
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产生的,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随着学习者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中介语体系会日趋丰富完善,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因此从学习过程来说,它同学习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低层次的中介语将不断消失,而高层次的中介语将会出现。
它是一动态变化的过程,汉姆莱(Hammerly)曾用图形象地表示出了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关系(1975)如下图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中介语不是两种语言的直接混合,实质上它是不同心理过程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的"混合"。
Ellis(1994)认为中介语的形成是-个重新创造的过程。
中介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语言规则(阴影不重合部分),同时它还具有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似的规则(阴影重合部分)。
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是从零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话靠近的渐变过程。
它随着第二语言新知识的增加而不断变化。
W•Nemser(l971)把此系统称之为"渐近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
他认为学习者的这一系统是从零知识(zero knowledge)沿着一连续体(continuum)逐渐接近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能力(native speaker competence)。
他认为,"大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都处于这一连续体的某一位置,因此中介语不应被看作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它是处在不断修正,不断向目的语规则接近的过程中的。
"(二)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及特点1.中介语的产生及形成模式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一、本文概述《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汉语中介语的现象、特点及其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
中介语,也称为中介语系统或中介语言,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构建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系统。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其中介语的研究对于理解二语习得过程、优化汉语教学以及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介语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中介语形成的主要因素和特征,包括语言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等。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汉语中介语的具体表现,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汉语中介语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还将讨论汉语中介语研究的挑战与前景,以期为未来汉语中介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对汉语中介语的研究,本文旨在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过程,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策略。
本文也希望激发更多学者对汉语中介语的研究兴趣,推动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
二、汉语中介语的定义与特点汉语中介语,也称为汉语习得语或汉语过渡语,是指非母语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由于其母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这种语言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他们正在学习的目标语言——汉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
混合性:汉语中介语常常融合了学习者的母语和汉语的元素。
在学习者的发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都可能出现母语的痕迹,这种混合性使得中介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动态性: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他们的中介语也在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表现在词汇的丰富、语法结构的完善、语用行为的改进等方面。
中介语的动态性反映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进步。
系统性:尽管中介语是母语与汉语之间的过渡状态,但它本身也具有系统性。
在学习者的中介语中,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都会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模式,这些规则和模式构成了中介语的系统性。
中介语假说与偏误分析-包包-2016.3.21课件
通过死记硬背一些句子来应付一些临时出现的情况。旅游者常用旅游手册上的一些 现成的句子来应付急需。如:
How much does this costs?
Where is the toilet?
I can’t speak English.
当学习者死记而不熟知其语法规则,没有把它内化,使用时可能会出现牛头不对马 嘴的情况。
偏 误 的 来 源 (一)
• 关于偏误分析已有大量的研究,偏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这 里主要述说几个重要的来源:
1.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即本族语知识向
第二语言迁移。如果继而学习其他语言,那么第一、第二语 言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迁移。例如:一老师教的三年级美国学 生(已学过450学时的中文)在学习《早春二月》时,因母 语干扰而出现下列病句: (1)*萧先生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又文嫂不要他看她和房间。 (2)*萧建秋和李先生是同学们和朋友们。 (3)*明天我要请她 一次。 (4)*萧建秋爱陶岚,但他要结婚文嫂。 (5)*文嫂的两个孩子是什么姓? (6)*文嫂的态度对萧建秋好不好? (7)*萧建秋从陶慕侃知道了李先生的不幸。 (8)*我们美国人开玩笑这样的人。
偏 误 的 来 源(四)
• 4.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这种错误来源跟语际、语内迁移有交叉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规避 (avoidance)
学生在学习中遇见比较难的 表达法时会有意去回避。学生回避的可能是 难音、难词、复杂句式,甚至整个话题。回避的方式是以旧学的知识代替新 学的,用简单的代替复杂的,或者保持沉默不说话。比如在有的课堂上,学 生复述课文时尽量不用生词和新句式,说的很简短,就是害羞心理在作怪, 怕同学笑,怕老师抓小辫子、扣分。如果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尽量使用新学的 词汇和表达法,并且采用科学的计分方法,或许可以改变这种现象。
中介语介绍
2.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新知识和新规则不断注入;原有的尚 未学好的规则和结构也在不断修正调整。 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 增长,中介语不断发展,并呈一定的阶段 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 离开第一语言向目的语靠拢。(虽然不同 的学习者其中介语的发展有很大的差异, 但总体看来,同一发展阶段中的中介语又 有其内部一致性。)
3.语用方面 例如,语体有中间状态。 如播音员语言就是处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中间状态。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 卓著功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 献的驻京部队老同志欢聚一堂。回顾极不平凡的 “十一五”时期,大家深切感到,在以胡锦涛同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共克时艰,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防和军队 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介语的性质和特点
(一 )中介语理论的兴起
(1) 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行为主义心 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心理学和语言学领 域占主要地位,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语言研究 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 外语学习是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逐步转移的过 程。因此,很多学者和外语教师认为,只要对 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了解母语和目的语 的异同,就可预测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出 现什么偏误,而且还可以对出现的偏误进行 分析和解释。
中介语理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中 间状态,人类的语言也是如此。人们学习 语言的过程中,以及语言接触融合的过程 中,都有所谓的中间状态。现代应用语言 学理论把语言中的这些中间状态称为中介 现象。
(一)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中介物”
1.语音方面,普通话和方言。 在方言和标准的普通话之间,有地方普通话。 地方普通话就是“中介物”,我们可以称之为 “中介语”。不同的方言与普通话接触会产生 不同的地方普通话。在我国汉语方言区和少数 民族地区说普通话的人,大多数人说的都是 “地方普通话”,如“广东普通话”、“上海 普通话”、“四川普通话”、“新疆普通话” 等。
第四讲 第四节 中介语理论
所谓“高度结构化”,按照我们的理解,指的主要是中介语内在结构的系统性。
这种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的语言是以规则为基础的:
学习者的言语表达建立在已有的规则系统基础上,就像母语使用者将他的表达计划建立在内化的母语系统之上一样。
再看第二点。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一般说来,当学习者的母语规则和目的语规则相似或相匹配时,可能会产生迁移。但是,母语和目的语相似并不足以构成迁移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语言特点都会迁移。哪些能迁移,哪些不能迁移,跟语言的特点有关。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习者在构建中介语系统时,母语知识的运用是一个高度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母语规则都会产生迁移的现象,学习者是有选择的。某些母语规则或过程比其它规则或过程更可能产生迁移现象。比如有人认为,无标记的语言现象容易迁移,有标记不容易迁移。无标记语言点是最常见、最普遍、最自然的核心规则。比如,陈述句是无标记的,疑问句是有标记的。(例子见230页)Selinker指出,“上百年来,人们对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早已有所认识,而且认为,这种影响是最为实质性的影响。现在人们一致的看法是,语言迁移,正像在对比分析的初期人们所认识的那样,不是一个„或有或无‟(all or nothing)的现象。”
③反复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随着水平的提高,中介语是在逐步地向目的语规范运动的,这种接近是反复、有曲折的。表现为某些已经得到纠正的偏误重又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三、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原因)(Selinker)
1、潜在的语言结构和潜在的心理结构
Selinker认为,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有两个途径:
一是成功的学习者,可以通过重新激活语言习得机制,即Lenneberg所说的“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按照克拉申的观点,这种人只有5%;他们可以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把普遍语法直接转换成目的语语法。(普遍语法可及性)但是,大多数学习者无法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
语言迁移与中介语-精品文档
语言迁移与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 ,缩写IL ,又译为族际语、中间语、过渡语等) 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非学习者母语,又非目的语,而是介乎两种语言之间的语言。
学习者所说的话虽彼此相似,却和以目的语为本族语的人所说的话不同。
Selinker 于1971 年提出:“在建立二语学习理论的有关概念时,我们就会有理由假设还存在另外一个独立的语言体系,它建立在学习者输出的可观察到的语言的基础上,并由于学习者试图表达目的语的一套规范而产生,我们称这个语言体系为中介语。
Selinker 在研究中把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归纳为五个方面:语言迁移,训练迁移,二语学习策略,二语交际策略,目标语语言材料的过分概括化。
笔者认为,语言迁移和中介语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下面将就这二者的关系作深入探讨。
一、语言迁移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种普遍现象,其影响可以从它在习得中的形式、内容、过程来研究和分析。
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及母语句式或用法的泛化导致迁移。
对比分析理论认为,语言迁移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影响语言学习的主要因素。
语言迁移可分为三种: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产生正迁移。
例如,英语和汉语的基本语序均为SVO,“我喜欢你”( I like you) 这个句子中,汉英两句语序完全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就借助于母语的语序用英语词汇构成一句正确的英语句子。
但是,如果母语与目的语的特点不同时,学习者若借母语的规则,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如“他喜欢你”(He likes you.) 一句中,动词后面加“s”,学习者在学习中往往会忽略这一点,这就是因为汉语没有这种变化,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干扰作用所造成的。
二、语言迁移对中介语形成的影响语言迁移可以发生在语言的不同层面上。
例如,有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迁移等。
在每个层面上,都可产生相应的中介语。
第八章---中介语
虽然“中介语”这个词不是由Corder所提出, 然而他对于中介语研究的开创是具有重大贡 献的。其理论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9
• (一)“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
• Corder (1967,1971)将学习者的语言系 统称作“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系统或“过渡方 言”(transitional dialect)。所谓“过渡
上的,它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这
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把眼光投向学习者本
身,因而大家在放弃对比分析“强势说”的同
时,越来越倾向其“弱势说”。“弱势说”的
解释性使其演变为偏误分析的一部分。
3
• 1967年,Corder发表了《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的文章,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学习者的身上。 Corder在文章中试图改变人们对于学习者偏 误的负面的看法,即认为偏误作为学习障碍 需要彻底根除。 Corder认为,人们可以从学 习者的偏误入手观察学习者所具有的语言系 统,而偏误实际上反映了学习者主体在学习 过程中对目的语体系的一种判断和推测。虽 然对比分析的“弱势说”强调解释,而其解 释还是从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 中来,而偏误分析则在此基础上主要将学习 者的语言系统和目的语语言系统进行对比, 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篇章分析等角 度出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解释学习者产生偏 误的原因,而不仅仅局限于从母语和目的语 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中寻找解释。
《二语习得中介语》课件
研究多语种中介语,有利于深入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2
挖掘语言中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多语种中介语研究在探索语言习得规律和语言内部联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 义。
3
促进语言教育和教学的发展
多语种中介语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教材,促进语言教育和教学的发展。
中介语与跨文化沟通的关系
促进文化交流
双语中介语(L1 -L2 /L2 L1)
双语中介语指的是两种语言 互相影响的情况,语言语调、 语法等方面均受到影响。
中介语对教育和教学的启示
1
鼓励多语种学习
中介语研究表明:掌握多语种有利于认知、思维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发展。
2
引导合理中介语使用
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中介语,并充分利用其促进二语习得的作用。
中介语对语言政策和双语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 促进了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引导口语政策制定
中介语现象的特点,可以为口语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引导政策实现最佳效果。
中介语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多学科交叉
中介语研究需要多种学科交 叉,往往涉及到语言学、认 知心理学、教育学、语料库 语言学等。
3
注重学习策略
中介语的出现意味着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语言意识,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更好的 运用学习策略。
中介语在语言测试中的应用
考查经验和语言能力
适当引入中介语因素,有利于考查学生实际的语言 运用能力,反映出其语言习得水平。
测试各种语言技能
在听、说、读、写多种类型的题目中,适当引入或 调整中介语的使用,可全面检测学生的各类语言技 能。
3
变异性模型
受到习得者个体差异、语言环境差异和语言结构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介语
一、中介语理论的起源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占主要地位,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语言研究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对整个外语教学领域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是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逐步转移的过程。
因此,很多学者和外语教师认为,只要对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就可预测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出现什么偏误,而且还可以对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释。
50年代末,行为主义心理学受到巨大冲击,乔姆斯基对语言心理学的研究是人们对外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有了新的认识。
人们发现,外语学习中的偏误并不能完全、准确地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预测、解释和分析。
后来的许多统计资料也证明了这种猜疑。
这样,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的语言对比分析受到了人们的怀疑。
60年代末,一种新的外语学习偏误分析理论产生了,这就是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首先使用。
1972年,他又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 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其他研究者们对这一概念的描述有许多不同的术语,如W. Nemser (W. Nemser, 1972 ) 称之为“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科德(1967)将它称为“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learner’s built-in syllabus)、“学习者独有语言”(idiosyncratic dialects)、“中继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等。
然而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还是“中介语”这一说法。
二、中介语理论的内容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指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做出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 ,Interlanguage, 过渡语" 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 ",是指在 "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 言习得过程中 过程中, 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 习策略, 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 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 于目的语, 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 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 既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 静态”的语言系统, 的“静态”的语言系统,可以把他看 做是某一阶段的“切片” 做是某一阶段的“切片”;也是指学 习者从零起点到靠近目的语的语言发 展轨迹, 展轨迹,可以把它看作是各阶段相接 而形成的一种连续体。 而形成的一种连续体。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国内最早引进中介语理论的 是鲁键骥,他在1984 1984年发表 是鲁键骥,他在1984年发表 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 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 首次引进了“中介语” 文,首次引进了“中介语” 偏误”两个概念。 和“偏误”两个概念
近年来,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对外汉语中介语研究的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几个方面: (一)关于母语迁移的研究与运用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是对外汉语界 关于中介语问题讨论的主要方面。如关联词语、 字的使用, 关于中介语问题讨论的主要方面。如关联词语、“了”字的使用, 语音等问题。 语音等问题。 (二)关于目的语知识迁移的研究与应用 使用已经学过的目的语的有限的、 使用已经学过的目的语的有限的、不充分的规则来错误地或不适 当的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也是留学生发生偏误的一个方面, 当的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也是留学生发生偏误的一个方面, 尤其在中高级阶段。 尤其在中高级阶段。这种现象就是一般所说的过度概括或过渡泛 化。 (三)关于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学习策略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 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学习策略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交际策略 的使用对学习汉语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的使用对学习汉语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交际策略跟一个人的语 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Selinker
的“僵化”概念 僵化”
僵化也叫石化、化石。 Selinker认为 僵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次系 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 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 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训练和指导有 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 可见,僵化是存在于中介语的一种 心理机制,无法消除,可以出现在 语言学习的任何阶段。 引起僵化的主要原因:学习策略, 即对输入语言的理解和对输出语言 的控制。
(四)关于学习环境 四 关于学习环境 运用语言进行真实的的言语交际总是在特定的社会 环境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环境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语境可以帮助言语交际 者排除歧义、补充信息、领会会话含义。 者排除歧义、补充信息、领会会话含义。
(五)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观念的影响 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引入, 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引入, 尤其是中介语的引进, 尤其是中介语的引进,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对外汉 语教学的某些观念。( 。(如改变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 语教学的某些观念。(如改变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 的态度,不再逢错必究等) 的态度,不再逢错必究等)
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对比分析一统天下。然而60年代 20世纪50年代,对比分析一统天下。然而60年代 世纪50年代 60 后期, 后期,人们发现对比分析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在理 论和实践上都面临挑战。对比分析, 论和实践上都面临挑战。对比分析,尤其是其 强势说” 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主体, “强势说”,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主体,同时 也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也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人们开始将眼光投 向学习者本身越来越倾向其“弱势说。 向学习者本身越来越倾向其“弱势说。对比分析 弱势说”强调解释, 的“弱势说”强调解释,但其解释还是从母语和 目的语两种语言的对比中得来。 目的语两种语言的对比中得来。 偏误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和目的 语的语言系统进行对比,从心理语言学、 语的语言系统进行对比,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 言学、 言学、篇章分析等角度出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解 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 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不仅仅局限于母语和 目的语。 目的语。
于是,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理论来全面的反 于是, 映和解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 映和解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 Selinker,Corder以及Nemser三位学者几乎在 Selinker,Corder以及Nemser三位学者几乎在 以及Nemser 同一时间提出了大致相似的理论,构成了早期 同一时间提出了大致相似的理论, 的尔 ) 关 于 中 介 语 的 理 论 假 设
稳定的中介系统 Nemser也把稳定的中介系统称作永久的中介系统和 也把稳定的中介系统称作永久的中介系统和 次系统,这其实就是Selinker的僵化现象。 的僵化现象。 次系统,这其实就是 的僵化现象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Selinker( 赛 林 克 关 于 中 介 语 的 理 论 假 设 )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Corder( 科 德 关 于 中 介 语
的
的 中的 语 语 的 理
的 的 理 的
) 的 理 论
的中介语 的 的 的
假 设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1971年,Nemser提出并采用“近似系统的说法”。 年 提出并采用“ 的说法” 提出并采用 近似系统的说法 指的是学习者在试图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 言系统。含义有三: 言系统。含义有三: 一、近似系统是不同于源语言和目的语系统的,即学 近似系统是不同于源语言和目的语系统的, 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二、近似系统以目的语为参照。 近似系统以目的语为参照。 三、近似系统的不断演化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 统。
中介语产生的 直接因素
另一种类型 的心理过程
中介语的特点
• 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 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 的语之间的独特的系统。 的语之间的独特的系统。 • 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 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 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 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 • 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 尚未完全按掌握的情况下所做的不全 面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 面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 • 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 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其中介语的定义包 被称为 括三个方面:首先,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 括三个方面:首先,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 其次,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 。(指的就是中介语内 其次,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指的就是中介语内 在结构的系统性)最后, 在结构的系统性)最后,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 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 (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 一般认为,中介语( 一般认为,中介语(Interlanguage )这术语是美国 学者Selinker 1972年首先使用的 他的《中介语》 Selinker于 年首先使用的, 学者Selinker于1972年首先使用的,他的《中介语》 一文,标志着中介语理论的形成。 一文,标志着中介语理论的形成。 Selinker认为 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 认为, Selinker认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整个学习 过程伴随着母语规则迁移和目的语规则泛化, 过程伴随着母语规则迁移和目的语规则泛化,从而产 生一系列逐渐趋近始终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过 渡状态的语言,这种语言有其自身的多边形的特点。 渡状态的语言,这种语言有其自身的多边形的特点。 Selinker就把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这种在自觉地学习过 Selinker就把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这种在自觉地学习过 程中所形成的中间状态称为Interlanguage 中介语)。 Interlanguage( 程中所形成的中间状态称为Interlanguage(中介语)。
Selinker“潜在的心理结构”及五个“中心过程” 潜在的心理结构”及五个“中心过程” 潜在的心理结构 1.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按照 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 ) 按照Selinker 的观点,语言迁移需要两个条件, 的观点,语言迁移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母语和目 的语的相互作用构成“跨语言情境” 的语的相互作用构成“跨语言情境”,这是语言 迁移的前提。 迁移的前提。二是学习者在接触目的语时产生的 语际识别效应。 语际识别效应。 2.由训练造成的迁移 原因主要是教学过程中训练 由训练造成的迁移 方法不当。 方法不当。 3.目的语材料的过渡泛化。这指的是第二语言学 目的语材料的过渡泛化。 目的语材料的过渡泛化 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某一目的语的规 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4.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 解决学习问题而采取的策略。 解决学习问题而采取的策略。 5.第二语言交际策略,这是指学习者运用目的语 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表达意义遇到困难时采取的策略, 表达意义遇到困难时采取的策略,目的是为了解 决交际问题。 决交际问题。
虽然偏误分析有力地推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虽然偏误分析有力地推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但 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本身有难以回避的缺陷。 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本身有难以回避的缺陷。
• 操作困难 • 研究内容上,只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者 研究内容上, 的偏误身上,不顾及学习者正确的地方( 的偏误身上,不顾及学习者正确的地方(用观 察到的偏误去推测整个语言系统难免以偏概全) 察到的偏误去推测整个语言系统难免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