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材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目录实验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验证性实验) (1)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验证性实验) (9)实验三系统稳态误差分析(综合性实验) (15)预备实验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了解电路参数对环节特性的影响。

2.学习典型环节阶跃响应测量方法,并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搭建下述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

1.比例(P)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1。

2.惯性(T)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2。

3.积分(I)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3。

4. 比例积分(PI)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4。

5.比例微分(PD)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5。

6.比例积分微分(PID)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6。

三、实验报告1.画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用坐标纸画出所记录的各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2.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并与由模拟电路计算的结果相比较。

附1:预备实验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效果参考图比例环节阶跃响应惯性环节阶跃响应积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积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微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积分微分环节阶跃响应附2:由模拟电路推导传递函数的参考方法1. 惯性环节令输入信号为U 1(s) 输出信号为U 2(s) 根据模电中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列出公式:整理得进一步简化可以得到如果令R 2/R 1=K ,R 2C=T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可写成下面的形式:()1KG s TS =-+当输入r(t)为单位脉冲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输出U 2(s)=G(s)U 1(s)= 1KT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脉冲响应如下:/(),0t TK k t e t T-=-≥ 当输入r(t)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s输出U 2(s)=G(s)U 1(s)= 11K TS 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阶跃响应如下:/()(1),0t T h t K e t -=--≥当输入r(t)为单位斜坡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21s输出U 2(s)=G(s)U 1(s)=2323R R C T R R =+2Cs12Cs-(s)U R10-(s)U 21R R +-=12212)Cs (Cs 1(s)U (s)U )(G R R R s +-==12212)Cs 1((s)U (s)U )(G R R R s +-==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斜坡响应如下:/()(1),0t T c t Kt KT e t -=--≥2. 比例微分环节令输入信号为U 1(s) 输出信号为U 2(s) 根据模电中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列出公式:(s)(s)(s)(s)(s)U100-U U 0U 2=1R1R23(4)CSU R R '''---=++由前一个等式得到 ()1()2/1U s U s R R '=- 带入方程组中消去()U s '可得1()1()2/11()2/12()1134U s U s R R U s R R U s R R R CS+=--+由于14R C〈〈,则可将R4忽略,则可将两边化简得到传递函数如下: 2()23232323()(1)1()11123U s R R R R R R R R G s CS CS U s R R R R R ++==--=-++如果令K=231R R R +, T=2323R R C R R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可写成下面的形式:()(1)G s K TS =-+当输入r(t)为单位脉冲函数时,单位脉冲响应不稳定,讨论起来无意义 当输入r(t)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s输出U 2(s)=G(s)U 1(s)=(1)K TS 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阶跃响应如下:()(),0h t KT t K t δ=+≥当输入r(t)为单位斜坡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21s输出U 2(s)=G(s)U 1(s)=2(1)K TS S -+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斜坡响应如下:(),0c t Kt KT t =+≥实验一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验证性实验)一、实验目的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重要参数阻尼比ξ和无阻尼自然频率n ω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3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3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刘利贤韩兵欣编著石家庄铁道学院电气工程分院目录实验一、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 (1)实验二、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5)实验三、根轨迹实验 (7)实验四、频率特性实验 (10)实验五、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实验 (15)实验六、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计算机仿真实验 (17)实验七、采样控制系统实验 (19)实验八、典型非线性环节模拟 (21)实验九、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24)实验十、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法 (26)实验一、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一、实验目的:1、学习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方法。

2、研究电阻、电容参数对典型线性环节阶跃响应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1、XMN-2型实验箱;2、LZ2系列函数记录仪;3、万用表。

三、实验内容:1、比例环节:r(t)方块图模拟电路图中:ifP RRK=分别求取R i=1M,R f=510K,(K P=0.5);R i=1M,R f=1M,(K P=1);R i=510K,R f=1M,(K P=2);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2、积分环节:r(t)方块图模拟电路图中:T i=R i C f分别求取R i=1M,C f=1μ,(T i=1s);R i=1M,C f=4.7μ,(T i=4.7s););R i=1M,C f=10μ,(T i=10.0s);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3、比例积分环节:r(t)方块图模拟电路图中:ifP RRK=;T i=R f C f分别求取R i=R f=1M,C f=4.7μ,(K P=1,T i=4.7s);R i=R f=1M,C f=10μ,(K P=1,T i=10s);R i=2M,R f=1M,C f=4.7μ,(K P=0.5,T i=4.7s);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4、比例微分环节:r(t)方块图模拟电路图中:i1fP RRKR+=;CRRRRRRTffd⋅+++=12f121RR;T f=R2C分别求取R i=R f=R1=R2=1M,C=2μ,(K P=2,T d=3.0s);R i=2M,R f=R1=R2=1M,C f=2μ,(K P=1,T d=3.0s);R i=2M,R f=R1=R2=1M,C f=4.7μ,(K P=1,T d=7.05s);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讲义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讲义

实验一二阶系统的瞬态瞬态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 、熟悉二阶模拟系统的组成。

2 、研究二阶系统分别工作在ξ=1,0<ξ<1,ξ>1三种状态下的单位阶跃响应。

3 、分析增益K 对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σp、峰值时间tp和整时间ts 。

4、研究系统在不同K值时对斜坡输入的稳态跟踪误。

二、实验设备l )、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稍一台2 )、慢扫描示波器一台3 )、万用表一只三、实验原理图1-1 为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它是由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和反相器组成。

图1-2为图1-1的原理方框图,图中K=R2/R1,121C R T =,232C R T =由图1-2求得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211221222110)()(T T KS T S T T KK S T S T T KS U S U ++=++=(1)而二阶系统标准传递函数为:对比式(1)和(2),得21T T K n =ω,K T T 124=ξ若令T1=0.2S ,T2=0.5S ,则k n 10=ω,k 625.0=ξ调节开环增益K 值,不仅能改变系统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ωn 和ξ的值,还可以得到过阻尼(ξ>1)、临界(ξ=1)和欠阻尼(ξ<1)三种情况下的阶跃响应曲线。

(1)当k>0.625,0<ξ<1,系统处在欠阻尼状态,它的单位阶跃响应表达式为:)1sin(111)(2120ξξωξξω-+--=--tg t e t u d t n式中21ξωω-=n d 图1-3为二阶系统欠阻尼状态下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2)当k=0.625时,ξ=1,系统处在临界阻尼状态,它的单位阶跃响应表达式为:t w n n e t u -+-=)1(10ω如图1-4为二阶系统工作临界阻尼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3)、当k<0.625时,ξ>1,系统工作在过阻尼状态,它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临界阻尼时的单位阶跃响应一样为单调的指数上升曲线,但后者的上升速度比前者缓慢.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根据图1-1,调节相应的参数,使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5(0.21)KG S S S =+2 、令ui( t ) = lv ,在示波器上观察不同K ( K =10 ,5, 2 ,0.5)时的阶跃响应的波形,并由实验求得相应的σp 、tp 和ts 的值。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课件
实验环节让我更加熟悉控制系统的实际操作和调试过程,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中的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控制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增 强了我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对未来学习方向提出建议
深入学习先进控制理论和方法
随着控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建议未来课程中增加对先进控制算法和技术的介绍和应用, 如智能控制、鲁棒控制等。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性能指 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
和鲁棒性等。
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应用 领域,如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等。
熟悉典型控制系统结构
掌握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 特点,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
熟悉典型控制系统的结构,如PID控制系统、状态 反馈控制系统和最优控制系统等。
3. 利用仿真工具求解状态方程,得到 系统状态变量的响应曲线;
4. 分析系统稳定性和性能指标,如超 调量、调节时间等。
最优控制方法应用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最优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求解过 程,掌握最优控制方法在控制系统设计 中的应用。
VS
实验内容
通过MATLAB/Simulink等仿真工具,实 现最优控制器的设计,观察系统在不同控 制器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过程,分析最优控 制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最优控制方法应用实验
实验步骤 1. 确定被控对象和性能指标; 2. 建立最优控制问题的数学模型;
最优控制方法应用实验
01
3. 利用最优化方法求解最优控制器参数;
02
4. 在仿真环境中实现最优控制器,观察系统动态响应过程;
5. 分析最优控制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03
鲁棒控制方法应用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31000字实验一、开关量控制与监测实验目的:掌握开关量控制与监测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实验器材:PC机、PLC编程软件、PLC编程器、PLC实验箱、直流电源、继电器、开关。

实验内容:1. 使用PLC编程软件进行PLC的程序编写。

2. 使用直流电源作为控制电源,将继电器与开关连接,利用PLC实现开关量控制和监测。

实验步骤:1. 利用PLC编程软件进行PLC的程序编写。

2. 将直流电源的正极与继电器的常闭端相连,继电器的常开端与开关相连。

3. 将开关的另一端与PLC的输入端相连,PLC的输出端与继电器的控制端相连。

4. 将直流电源的负极与PLC实验箱的接地端相连。

5. 将PLC编程器连接到PC机上,将编写好的程序下载到PLC实验箱中。

6. 按下开关,观察继电器的输出,检查程序的正确性。

实验结果:1. 开关按下,PLC输出信号,继电器吸合。

2. 开关松开,PLC输出信号,继电器断开。

实验二、模拟量采集和控制实验目的:掌握模拟量采集和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实验器材:PC机、PLC编程软件、PLC编程器、PLC实验箱、直流电源、电位器、LED灯。

实验内容:1. 使用PLC编程软件进行PLC的程序编写。

2. 使用电位器作为模拟量输入信号源,利用PLC采集电位器的模拟量信号,并控制LED灯的亮度。

实验步骤:1. 利用PLC编程软件进行PLC的程序编写。

2. 将电位器的信号通过模拟量转换模块输入到PLC的模拟量输入端。

3. 利用PLC的模拟量比较指令,将电位器的模拟量信号转换成数字量信号。

4. 根据数字量输出信号的状态,控制LED灯的亮度。

5. 将直流电源的负极与PLC实验箱的接地端相连。

6. 将PLC编程器连接到PC机上,将编写好的程序下载到PLC实验箱中。

7. 调节电位器,观察LED灯的亮度变化。

实验结果:1. 电位器调整时,模拟量输入信号发生变化。

2. 根据模拟量输入信号的大小,PLC输出数字量信号,控制LED灯的亮度。

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吴鹏松编班级学号姓名2012 年 3 月前言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自动化类学科的重要理论课程实验。

本科自动控制原理分为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两部分,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主要是针对经典控制理论的实验,采用的运算电路来进行的。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由于模型比较复杂,采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字仿真实验。

离散控制系统实验与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能简单的认为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上就能进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预习时需要对电路图进行理论分析和综合,可以借助MATLAB软件进行辅助分析和综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不包括实验箱和实验软件的使用说明,相关的内容参考实验软件LABACT软件中的帮助文件。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师生及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及建议。

编者目录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实验二二阶系统特征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三典型系统的动态特性与稳定性测试实验四开环增益与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五典型系统的频率特性测试实验六线性系统的串联校正实验七A/D与D/A 转换及零界阶保持器实验八离散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混合仿真研究实验九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法分析实验十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法分析附录1 教学考核方法附录2 实验课安排时间要求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一.实验目的1.通过搭建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熟悉并掌握自动控制综合实验台的使用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的阶跃响应。

3.研究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影响。

4.掌握ACES 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1.自动控制综合实验箱 2.计算机 3.LABACT 软件三.实验内容1.观察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典型比例环节模拟电路如图1-1所示,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K s U s U i =)()(0图1-1 典型比例环节模拟电路(1) 比例系数(放大倍数)选取: A .当K=1、K=2、K=5时,分别观测阶跃响应曲线,并记录输入信号输出信号波形;B .比例放大倍数 K=R2/R1;(2) 阶跃信号设置:阶跃信号的幅值选择1伏(或5伏)(3) 连接虚拟示波器:A .将输入阶跃信号用排题线与示波器通道CH1相连接;B .将比例环节输出信号(实验电路A2的“OUT2”)与示波器通道CH2相连接。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11.09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11.09版)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吴君晓编2008年9月目录实验一 (2)实验二 (4)实验三 (6)实验四 (8)实验五 (10)实验六 (12)实验七 (14)实验八 (15)实验九 (17)实验一建立MATLAB环境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一. 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实验环境,掌握MATLAB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掌握MATLAB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掌握使用MATLAB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1.计算机2. MATLAB软件三、实验原理控制系统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四种:传递函数模型(tf对象)、零极点增益模型(zpk对象)、结构框图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ss对象)。

经典控制理论中数学模型一般使用前三种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属于现代控制理论范畴。

1.传递函数模型(也称为多项式模型)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在MATLAB中用分子、分母多项式系数按s的降幂次序构成两个向量:num = [ b0 , b1 ,…, bm ] ,den = [ a0 , a1 ,…, an]。

用函数tf (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其命令调用格式为:G = tf ( num , den )注意:对于已知的多项式模型传递函数,其分子、分母多项式系数两个向量可分别用G.num{1}与G.den{1}命令求出。

2.零极点增益模型零极点模型是是分别对原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进行因式分解,以获得系统的零点和极点的表示形式。

式中,K为系统增益,z1,z2,…,z m为系统零点,p1,p2,…,p n为系统极点。

在MATLAB 中,用向量z,p,k构成矢量组[ z, p, k ]表示系统。

即z = [ z1, z2 ,…,z m ],p = [ p1, p2,…, p n ],k = [ k ],用函数命令zpk (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为:G = zpk ( z, p, k )3.控制系统模型间的相互转换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 G=zpk(G)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G=tf(G)4.系统反馈连接之后的等效传递函数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feedback ( )函数求得。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学生用)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学生用)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实验一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一、实验名称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二、实验目的利用MATLAB 编程求解系统单位阶跃响应三、预习要求1、 熟悉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物理意义及求解方法;2、 熟悉MALAB 运行环境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设闭环传递函数分别为:21()200/(140400384)G s s s =++;22()200/(140100384)G s s s =++;4323()200/(20140400384)G s s s s s =++++;24()(7)/(6)G s s s s =+++;[]11122251211116.5010()10x x u x x u G s x y x ⎧--⎡⎤⎡⎤⎡⎤⎡⎤⎡⎤=+⎪⎢⎥⎢⎥⎢⎥⎢⎥⎢⎥⎣⎦⎣⎦⎪⎣⎦⎣⎦⎣⎦=⎨⎡⎤⎪=⎢⎥⎪⎣⎦⎩通过编程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 完成实验报告。

五、讨论分析两个传递函数的特征在零、极点分布情况及分子分母的阶次有差别的情况下,对系统的静态及动态性能有什么影响?六、实验报告要求1、 整理实验结果;2、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二 绘制系统根轨迹图并判定系统的稳定性一、实验名称绘制系统根轨迹图并判定系统的稳定性二、实验目的熟悉MATLAB 软件的简单编程,掌握MATLAB 环境下根轨迹图的绘制方法,进一步了解根轨迹图法判据的应用。

三、预习要求1、熟悉MALAB 运行环境2、熟悉系统根轨迹图绘制及系统稳定性判定的基本法则。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分别为:1()/(1)(2)G s K s s s =++;4322()/(586)G s K s s s s =+++;3()()/(2)(4)G s K s a s s s =+++,a 分别为1,3,5时的根轨迹;4324()/(163680)G s K s s s s =+++通过编程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3、 完成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辽宁科技学院仪表教研室目录实验一一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的研究 (1)实验二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分析 (4)实验三二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的研究 (6)实验四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的测试 (8)实验五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1)实验六三阶系统的串联校正 (11)实验一一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的研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学时:2每组人数:1开出要求:必做一、预习内容:掌握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阶跃响应的特点,熟练计算一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结构参数,特别是一阶系统由阶跃响应曲线来读取性能指标。

二、实验目的:1、学习一阶系统中比例、积分和惯性环节的模拟方法和参数测定的方法。

2、通过仿真观察上述三个典型环节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三、基本原理: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是一条由零开始的,按指数规律上升并最终趋于1的曲线。

其响应曲线具有非振荡的特征,又称为非周期响应。

由于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没有超调,所以其性能指标主要是调节时间,它表示系统过渡过程的快慢。

四、实验设备:PC机一台(含Windows98操作系统)、EWB仿真软件一套。

五、实验内容:1、比例环节:微分方程:C(t)=Kr(t)传递函数:C(s)/R(s)=K模拟线路如图1所示。

由于输入信号r(t)是从运算放大器的反向端输入,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在相位上正好相反,传递函数中出现了负号。

从输入端加入阶跃信号,改变电阻R 2观测不同的比例系数K 时输出的波形并记录。

2、积分环节:微分方程:)()(t r dt t dc T =传递函数:Tss R s C 1)()(=模拟线路如图2所示。

改变电阻R 1和电容C 的大小,可得到不同的积分时间常数T ,输入阶跃信号,观测T=1s 、0.1s 时的输出波形,并记录结果。

3、惯性环节:微分方程:)()()(t Kr t c dt t dc T =+ 传递函数:1)()(+=Ts Ks R s C 模拟线路如图3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试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试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动态系统的时域分析(验证型)(2)实验二线性控制系统根轨迹分析(验证型)(2)实验三频率响应和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综合型)(2)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动态系统的时域分析一、实验目的1. 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

2.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3. 观察和分析二阶闭环系统在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的瞬态响应曲线。

4.研究二阶闭环系统的结构参数(无阻尼振荡频率和阻尼比)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5.在阶跃信号输入时,掌握欠阻尼二阶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的计算。

6.了解参数对系统瞬态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PC机及MATLAB平台三、实验原理及方法典型环节的方块图及传递函数如表1-1 所示。

表1-1 典型环节的方块图及传递函数图2-1 是典型二阶系统的方块图,本实验以Ⅰ型二阶系统为例,观察和分析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观测比例、积分、惯性、微分和振荡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用Matlab 进行二阶系统建模。

2.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五、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前按给定参数算出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p s r t t 的理论值。

2.实验观测记录。

3.实验结果分析、体会和建议。

附表实验二线性控制系统根轨迹分析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用计算机绘制根轨迹的方法。

2. 通过仿真结果和理论计算的对比,加深对根轨迹绘图规则的理解。

3. 通过计算机绘制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二.实验仪器设备PC机及MATLAB平台三.实验原理及方法1. 实验原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由其闭环极点唯一确定,而系统过渡过程的基本特性,则与闭环零极点在s 平面的位置有关。

根轨迹法就是在已知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零极点分布的基础上,研究某些参数变化时控制系统闭环传递函数零极点分布影响的一种图解方法。

利用根轨迹法,能够分析系统的瞬态响应特性以及参数变化对瞬态响应特性的影响。

自动控制原理1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1实验指导书

⾃动控制原理1实验指导书《⾃动控制原理Ⅰ》实验指导书2011年9⽉实验⼀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实验⽬的1.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3.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4.掌握仿真分析软件multisim的使⽤。

⼆.物理模拟说明⽤电⼦线性运算放⼤器和各种反馈电路能够模拟线性系统典型环节。

同时,模拟典型环节是有条件的,即是将运算放⼤器视为满⾜以下条件的理想放⼤器:(1)输⼊阻抗为∞,进⼊运算放⼤器的电流为零,同时输出阻抗为零;(2)电压增益为∞;(3)通频带为∞;(4)输⼊与输出间呈线性特性.可是,实际运算放⼤器毕竟不是理想的;电⼦元件和电路仍然有惯性(尽管⾮常⼩)其通频带有限,并⾮达到∞,输⼊输出功率也是有限的;⼀般的运算放⼤器,在开环使⽤时,其通频带仅为10-100Hz,当将其接成K=1的⽐例器,其通频带也不过MHz左右。

所以,以线性运算放⼤器和各种反馈电路去模拟系统的各种线性和⾮线环节也不是⽆条件的,它仍然是在⼀定条件下,在⼀定程度上模拟出线性典型环节的特性,超出条件的范围和要求过份精确都是办不到的。

因此,需要说明以下⼏点事项:(1)⽤实际的运算放⼤器模拟线性系统各种典型环节都是有条件的近似关系,不可能得到理想化典型环节的特性。

其主要原因是:1实际运算放⼤器输出幅值受其电源所限,根本不可能达到∞,此即⾮线性影响;2实际运算放⼤器不是⽆惯性的。

尽管惯性很⼩,但通频带不会达到∞。

(2)实际运算放⼤器输出幅值受限的⾮线性因素对所有各种模拟环节都有影响,但情况迥异。

对⽐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例积分环节和振荡环节,只要控制了输⼊量的⼤⼩或是输⼊量施加的时间长短(对于积分或⽐例积分环节),不使其输出在⼯作期间内达到最⾼饱和度,则⾮线性因素对上述环节特性的影响可以避免;但是⾮线性因素对模拟⽐例微分环节和微分环节的影响却⽆法避免。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山西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目录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指导书实验一、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二、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及参数测定实验三、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分析实验四、PID控制器的动态特性实验五、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测试附录:扫频电源操作使用说明实验一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一、 实验目的1)、熟悉超低频扫描示波器的使用方法2)、掌握用运放组成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电子电路 3)、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4)、通过实验了解典型环节中参数的变化对输出动态性能的影响二、 实验仪器1)、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箱一台 2)、超低频慢扫描示波器一台 3)、万用表一只三、 实验原理以运算放大器为核心元件,由其不同的R-C 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组成的各种典型环节,如图1-1所示。

图中Z 1和Z 2为复数阻抗,它们都是由R 、C 构成。

基于图中A 点的电位为虚地,略去流入运放的电流,则由图1-1得:由上式可求得由下列模拟电 路组成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 其单位阶跃响应。

1)、比例环节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1-2所示: 图1-1、运放的反馈连接(1) )(12Z Z u u S G i o =-=2=410820==12KKZ Z )S (G)(2 1+=1+1•=R 1+==21212212TS KCS R R R CS /R CS/R Z Z )S (G图1-2 比例环节2)、惯性环节取参考值R 1=100K ,R 2=100K ,C=1uF图1-3、惯性环节3)、积分环节取参考值R =200K ,C =1uF图1-4、积分环节)(3 11/1)(12TSRCS R CSZ Z S G ==== RC =T 积分时间常数式中4)、比例微分环节(PD ),其接线图如图及阶跃响应如图1-5所示。

参考值R 1=200K ,R 2=410K ,C =0.1uF图1-5 比例微分环节5)、比例积分环节,其接线图单位阶跃响应如图1-6所示。

最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案精品课件

最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案精品课件
s3 7s2 24s 24 (1) G(s) s4 10s3 35s2 50s 24
(2)
G(s)
s8
2s7
s3 7s2 24s 3s6 4s5 5s4
24 6s3
7s2
8s
9
第五页,共37页。
实验(shíyàn)一 线性系统时域分 析
三、实验要求 1、独立编写程序或搭建仿真模型(móxíng),
第八页,共37页。
实验(shíyàn)一 线性系统时域分 析
2、利用SIMULINK构建(ɡòu jiàn)模型。
第九页,共37页。
实验(shíyàn)一 线性系统时域分 析
五、实验报告 1、实验名称 2、实验目的 3、实验内容(nèiróng) 4、实验结果 1〉M文件源程序或模型图(包含模块参数) 2〉生成的各结果图形。 5、实验结果分析
应,分析T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G(s) 8 s(s 2)
2、有一个系统其单位负反馈的传递函数为 采用M文件或SIMULINK工具箱,观测系统
第三页,共37页。
实验(shíyàn)一 线性系统时域分 析
二、实验内容
3、有一个典型二阶系统,其ωn=8,观测当 ζ分别为0.1, 0.2, 0.3, 0.4, 0.5, 0.6, 0.7, 0.8,1.0, 1.5, 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 并分析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第十页,共37页。
自动控制(zìdònɡ kònɡ zhì)原理
实验二 系统(xìtǒng)的频域分析 Analysis of the system
frequency
第十一页,共37页。
实验(shíyàn)二 系统的频域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根极点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 2、熟悉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和系统性能的影响 (yǐngxiǎng)。 3、掌握绘制Nyquist 和 Bode图的方法 。 4、掌握系统频域分析的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2个)共9页文档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2个)共9页文档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刘芹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实验室2019年4月目 录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 .......................................1 实验二 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10 实验三 典型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3)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一、 实验目的1.掌握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掌握TD -ACC 设备的使用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 实验设备PC 机一台,TD-ACC 系列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 实验原理及内容下面列出了各典型环节的方框图、传递函数、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实验前应熟悉了解。

1.比例环节 (P ) (1) 方框图:图1-1(2) 传递函数:K )S (Ui )S (Uo (3) 阶跃响应:Uo(t) = K ( t ≥0 ) 其中K = R 1 / R 0 (4) 模拟电路图:图1-2(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对照曲线 ① 取R0 = 200K ;R1 = 100K 。

② 取R0 = 200K ;R1 = 200K 。

2.积分环节(I )(1) 方框图:图1-3(2) 传递函数:TS1)S (Ui )S (Uo =(3) 阶跃响应:t T1)t (Uo =( t ≥0 ) 其中T = R 0C (4) 模拟电路图:图1-4(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 取R0 = 200K ;C = 1uF 。

② 取R0 = 200K ;C = 2uF 。

3.比例积分环节(PI ) (1) 方框图:图1-5(2) 传递函数:TS1K )S (Ui )S (Uo +=(3) 阶跃响应:t T1K )t (Uo += ( t ≥0 ) 其中K = R 1/R 0 ;T = R 0C (4) 模拟电路图:见图 1.1-6 图1-6(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 取R0 = R1 = 200K ;C = 1uF 。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教研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目录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虚拟示波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虚拟示波器的类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虚拟示波器的使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二典型二阶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 ..................................... 12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 15 实验四系统校正 ...................................................... ... 20 实验五典型非线性环节 (24)附录一 LCAACT集成调试环境 (31)第一节 LCAACT软件界面介绍 .............................................. 31 第二节第二节 88串行监控命令 ........................................... 43 第三节LCAACT软件调试 (46)第四节快速入门 ...................................................... (48)- 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第一章虚拟示波器第一节虚拟示波器的类型虚拟示波器的类型为了满足自动控制不同实验的要求我们提供了示波器的三种使用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081006(学生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081006(学生版)

⾃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081006(学⽣版)编著李蔓华陈昌虎李晓⾼⾃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录实验装置简介.........................................................(3-4.)实验⼀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5-6)实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及参数测定.....(6-7)实验三⼆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分析.................(8-9)实验四频率特性的测试. (9)13)实验五PID控制器的动态特性······················(13-15)实验六典型⾮线性环节·································(15-18)实验七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设计性实验)··(19)备注:本实验指导书适⽤于⾃动化、电⼦、机设专业,各专业可以根据实验⼤纲选做实验。

THZK-1型控制理论电⼦模拟实验箱⼀、实验装置简介⾃动控制技术⼴泛应⽤于⼯农业⽣产,交通运输和国防建设.因此,⼀个国家⾃动控制的⽔平是衡量该国家的⽣产技术与科学⽔平先进与否的⼀项重要标志。

本模拟实验装置能完成⾼校《⾃动控制理论》教程的主要实验内容.它可以模拟控制⼯程中的各种典型环节和控制系统,并对控制系统进⾏仿真研究,使学⽣通过实验对⾃动控制理论有更深⼀步地理解。

自动控制原理(THKKL-6型)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THKKL-6型)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THKKL-6 型) 实验指导书
目录
第一部分 使用说明书 ........................................................................................................................1 第一章 系统概述 ............................................................................................................................1 第二章 硬件的组成及使用 ............................................................................................................2
天煌科技
3
天煌教仪
自动控制原理(THKKL-6 型) 实验指导书
注意事项: 1. 每次连接线路前要关闭电源总开关。 2. 按照实验指导书连接好线路后,仔细检查线路是否连接正确、电源有无接反。如确认无
误后方可接通电源开始实验。
天煌科技
4
天煌教仪
自动控制原理(THKKL-6 型) 实验指导书
第二部分 实验指导书
天煌科技
2
天煌教仪
自动控制原理(THKKL-6 型) 实验指导书
通用单元电路具体有“通用单元 1”~“通用单元 6”、“反相器单元”和“系统能控性与能 观性分析”等单元。这些单元主要由运放、电容、电阻、电位器和一些自由布线区等组成。通 过不同的接线,可以模拟各种受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主要用于比例、积分、微分、惯性等电路 环节的构造。一般为反向端输入,其中电阻多为常用阻值 51k、100k、200k、510k;电容多在 反馈端,容值为 0.1uF、1uF、10uF。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2006年5月目录实验一典型线性环节的暂态特性 (1)实验二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3)实验三线性系统稳定性研究 (5)实验四线性系统稳态误差的研究 (7)实验五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性实验) (9)实验六典型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 (10)实验七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法 (14)实验八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 (17)实验九单闭环温度恒值控制系统(选作实验) (20)实验十单容水箱液位定值控制系统(选作实验) (24)实验一典型线性环节的暂态特性一、实验目的1. 熟悉THBDC-1型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及上位机软件的使用。

2. 熟悉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特性,掌握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

3. 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并了解参数变化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1. THBDC-1型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2. PC机一台(含上位机软件)、USB数据采集卡、37针通信线1根、16芯数据排线、USB接口线;三、实验内容1. 设计并组建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2. 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输出响应的影响;四、实验步骤1. 比例(P)环节根据比例环节的方框图,选择实验台上的通用电路单元设计并组建模拟电路,如下图所示。

图中后一个单元为反相器,其中R0=200K。

若比例系数K=1时,电路中的参数取:R1=100K,R2=100K。

若比例系数K=2时,电路中的参数取:R1=100K,R2=200K。

当u i 为2V阶跃信号时,用上位软件观测并记录相应K值时的实验曲线,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另外R2还可使用可变电位器,以实现比例系数为任意值。

注:实验操作前必须先熟悉“THBDC-1 使用说明书”部分。

2. 积分(I)环节根据积分环节的方框图,选择实验台上的通用电路单元设计并组建模拟电路,如下图所示。

图中后一个单元为反相器,其中R0=200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
图 1-5B 惯性环节模拟电路 —— 4 ——
比较式(1-19)和(1-20)得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材
⎧ K = R1 ⎪ R0 ⎨ ⎪ ⎩T = R1C
(1-21)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即 U i (t ) = 1(t ) 时 U i ( S ) = 1 / S ,则由式(1-19)得到:
(1-17)
式(1-17)为理想的比例微分环节的输出响应,考虑到比例微分环节的实际模拟电 路式(1-14) ,则实际输出响应为:
R + R2 R1 R2 − R3C U 0 (t ) = −( 1 + e ) R0 R0 R3
t
(1-18)
图 1-4C 为比例微分环节的理想输出波形。 4. 惯性(T)环节 其方块图如图 1-5A 所示。
考虑到 R1》R2》R3,则式(1-24)可近似为:
(1-24)
R RR 1 U 0( S ) ≈ −( 1 + + 1 2 C2 S ) Ui ( S ) R0 R0 C1 S R0
(1-25)
—— 5 ——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材
比较式(1-23)和(1-25)得
Kp =
R1 R0
(1-26)
TI = R0 C1
TD = R1 R2 C2 R0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即 U i (t ) = 1(t ) 时 U i ( S ) = 1 / S ,则由式(1-19)得到:
U 0 ( S ) = −( K p +
所以输出响应为:
1 1 + TD S ) • TI S S 1 t T
U 0 (t ) = TD δ (t ) + K P +
式中 δ (t ) 为单位脉冲函数。
(1-27)
式(1-27)为理想的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输出响应,考虑到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实 际模拟电路式(1-24) ,则实际输出响应为:
− R C RC R + R2 1 U 0(t ) = −{ 1 + t + 2 2 [1 + ( 1 1 − 1)e R3C3 ]} R0 R0 C1 R0 C1 R2 C 2 t
U 0 (t ) = K +
1 t T
(1-12)
其输出波形如图 1-3C 所示。 3. 比例微分(PD)环节 其方块图如图 1-4A 所示。
1 Ui(S) K 图 1-3C 比例积分环节输出响应
TS
+
+
Uo(S)
其传递函数为:
图 1-4A 比例微分环节方块图
U 0 (S ) = K (1 + TS ) U i (S )

2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材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并掌握 ACS 教学实验系统的模拟电路的使用方法, 掌握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 构成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 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3. 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要求
积分环节模拟电路如图 1-2B 所示。 积分环节模拟电路得传递函数为:
U o (S ) 1 =− U i (S ) R0CS
T = R0 C
( 1- 6 )
200K
比较式(1-5)和(1-6)得: ( 1- 7)
图 1-2B 积分环节模拟电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即
U i ( S ) = 1(t ) 时, U i ( S ) = 1 , S 1 1 1 • =− 2 TS S TS
1.观察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2.观察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影响。
三、实验设备:
1.ACS 教学实验系统 2.计算机 3.万用表 一台 一台 一块
四、实验原理及电路
实验原理是合理的运用运算放大器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开环增益高、输入阻 抗大、输出阻抗小等)用不同的电阻、电容组成不同的反馈网络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 典型环节方框图及其模拟电路如下: 1.比例(P)环节 其方块图 1—1A 所示。 其传递函数为:
(1-28)
图 1-6C 示出了理想 PID 输出波形。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1. 观测比例、积分、比例积分、比例 微分、 惯性环节和比例积分微分的 阶跃响应曲线。准备: (1) 将信号源单元的 ST 端 (插针) 与十 5 厂端(插针)用“短路 块”短接,使模拟电路中的场 效应管( J201)夹断,这时运 算放大器处于工作状态。 (2) 阶跃信号电路可采用图 1 — 7 所示电路,它由“单脉冲单元, (U13、Sp)及“电位器单元” (U14、P)组成。 (3) + 5 V 电源由母线最上方插 座引出, 接至 U18 插座的 H1 端; U18 插座的 H2 端接至 U14 插座的 Z 端; U14 的 X 插针和 GND 插针用“短路块”短接; 由插座的 Y 端输出信号。以后
(1-23)
比例积分微分环节得模拟电路如图 1-6B 所示。 其传递函数为:
图 1 - 6A 比例积分微分环节方块
C1 R1 20K
2u R3 1K C2 1u
R0
R2 20K
A1 Ui 10K 47K U0
10K
图 1-6B PID 模拟电路
U 0 (S ) R + R2 R C R C S +1 1 ) = −( 1 + + 2 2• 1 1 U i (S ) R0 R0 C1 S R0 C1 R3C 2 S + 1
( 1- 8 )
则由式(1-5)得到
U 0 (S ) = −
所以输出响应为:
U 0 (t ) = −
其输出波形如图 1-2C 所示。
1 t T
2. 比例积分(PI)环节 其方块图如图 1-3A 所示。
图 1-2C 积分环节输出响应
其传递函数为:
图 1-3A 比例积分环节方块图
U 0 (S ) 1 = −( K + ) U i (S ) TS
U 0( S ) = − (
K 1 • ) TS + 1 S

t T
所以输出响应为:
U 0(t ) = − K (1 − e
)
(1-22)
其输出波形如图 1-5C 所示。 5. 比例积分微分(PID)环节 其方块图如图 1-6A 所示。 其传递函数为:
图 1-5C 惯性环节输出响应
U 0 (S ) 1 = Kp + + TD S U i (S ) TI S
—— 6 ——
图 1-6C PID 输出响应
+5V H1 U13 H2 X Y Z U14
图 1-7 阶跃信号电路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材
用到图 1—7 所示电路时不再叙述 2. 步骤: (1) 1—IB 接线; (2) 将模拟电路输入端(U; )与图 1—7 的 Y 端相联接;输出端(U。 )接示波器。 (3) 按下按钮(或松开按钮)时,用示波器观测输出端的响应曲线 U。 (t) ,且将结果 记录于附表。 (4) 分别按图 1—2B、3B、4B、5B 电路接线,重复近骤(2) 、 (3) 。 (5) 按图 1-6B 接线.阶跃信号电压采用“信号源单元” : (U1)的输出(周期性方 波) 。 (6) U1 单元的 ST 查针改为与 S 查针用“短路块”短接,S11 波段开关置于“阶跃信 号”位,插座。 “OUT”的输出电压即为阶跃信号电压,信号周期由波段开关 S12 和电位器 W11 调节,信号幅值由电位维 W12 调节。 、以信号福值小。信号周期 较长比较适宜。 (7) 用示波器观测 PID 输出波形,并记录于附表。 (8) 改变各环节模拟电路参数. (换接成第二组参数) ,重新观测各模拟电路的阶跃响 应曲线,并将结果记于附表。
考虑到 R3≤R1、R2,所以
—— 3 ——
(1-14)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材
U 0 (S ) R + R2 RR ≈− 1 (1 + 1 2 CS ) U i (S ) R0 R1 + R2
比较式(1-13)和(1-15)得
(1-15)
R1 + R2 ⎧ ⎪K = R ⎪ 0 ⎨ ⎪T = R1 R2 • C ⎪ R1 + R2 ⎩ S
图 1-5A 惯性环节方块图 图 1 - 4C 比例微分环节输出响
其传递函数为:
C R1 2u 200K
U 0 (S ) K = U i ( S ) TS + 1
(1-19)
R0
A1 Ui 200K 330K U0
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 1-5B 所 示: 其传递函数为:
200K
R1 R0 U 0 (S ) =− R1CS + 1 U i (S )
(1-13)
比例微分环节得模拟电路如图 1-4B 所示。
R1 20K R0
R3 1K
R2 20K
C 2u A1 Ui 10K 47K U0
200K
图 1-4B PD 环节模拟电路
其传递函数为:
U 0 (S ) R + R2 RR CS =− 1 (1 + 1 2 • ) U i (S ) R0 R1 + R2 R3 CS + 1
六、实验报告要求
1. 实验前选定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元件(电阻、电容)参数各两组。并推导环 节传递函数参数与模拟电路电阻、 电容值的关系以及回出理想阶跃响应曲线。 2. 实验观测记录。 3.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和建议。
七、思考题
1. 由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各种环节的传递函数是在什么条件下推导出的?怎样选 用运算放大器?输入电阻、反馈电阻的阻值范围可任意选用吗? 2. 惯性环节在什么情况下可近似为比例环节?而在什么情况下可近似为积分环 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