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是人们在亲人离世后所遵循的传统礼仪和仪式,是一种尊重逝者、慰藉亲友、表达哀思的方式。
丧葬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在中国,丧葬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遗体处理: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是中国丧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死不能乱丢丢弃,应该妥善处理。
遗体处理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等,但通常火葬是最常见的方式。
2、丧事制度:此项制度是对亲人逝世所遵循的具体规矩,包括穿麻服、戴孝、行丧等等。
3、祭祀习俗:在中国,丧葬仪式通常伴有祭祀活动。
家人会在亲人的坟前烧纸、食品等,祭祖也是常见的仪式。
4、纪念仪式:丧葬仪式结束之后,人们还会进行追思、纪念等仪式。
如“三七”、“五七”、“七七”等日里,人们会在亲人的坟前祭拜,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丧葬文化能够让人们在亲人逝去后表达内心的悲痛,也让生者更加珍惜生命。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指的是古代社会中的丧葬习俗和仪式,常常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文化的常识:
1. 屈葬和直葬:在古代,有两种主要的埋葬方式。
其中一种是屈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弯曲成胎儿的形态,象征着重生和再生。
另一种是直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平躺在棺材中,象征着与天地相连。
2. 骨灰与尸骨:古代丧葬方式中,有的会将尸体火化,然后收集骨灰保存在骨灰盒中;有的则会选择将尸体埋葬在地下,保存尸骨。
3. 宗族墓葬:在古代社会中,宗族墓葬是一种常见的丧葬方式。
宗族成员会共同维护并使用一座墓地,把逝者的尸骨葬在宗族墓地中,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和纪念。
4. 大墓与陪葬品:在古代,有些人会建造豪华的陵墓,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陵墓等,以彰显其地位和财富。
同时,还会在墓地中陪葬各种物品,如金银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等,为逝者提供在来世中所需的物品。
5. 丧服与哀悼期:古代的丧服常常是黑色或暗色的,穿着朴素,包括服饰、头巾等。
同时,在亲属去世后,家庭成员会有一定的封闭期,称为哀悼期,期间通常不参加社交活动,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哀悼。
6. 丧葬仪式与祭祀:古代丧葬仪式通常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祭祀活动。
例如,中国古代的葬礼中常有丧钟、衰服、送葬、祭祀等环节,以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追思。
7. 相关信仰的影响:古代丧葬文化常常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例如古埃及信仰重生,因此尸体要屈葬;中国的孔子思想强调孝道和家族纽带,因此重视宗族墓葬等。
总的来说,古代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也为后世的丧葬文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礼制和宗教信仰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墓葬不仅仅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纪念,更是反映着社会等级、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探讨,带您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丧葬风俗,展示古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和玉器等文物证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墓葬的重视。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丧葬习俗逐渐演变出独特的风貌。
古代丧葬文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古墓葬文化和中古墓葬文化。
上古墓葬文化主要体现了部落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葬礼仪式非常简单,一般只有简单的祭祀和安葬环节。
而到了中古墓葬文化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墓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葬礼活动更加隆重庄重。
二、古代墓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古代墓葬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们对于生死和来世的不同观念。
首先,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地理位置非常讲究。
他们认为墓葬的位置应该选在风水宝地,以求后代能够得到吉祥和祝福。
因此,选定墓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注重选择适合的地势和山水环境。
其次,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形式的选择也非常丰富多样。
墓葬的形式主要有土葬、山葬和水葬等,其中土葬是最为常见的墓葬形式。
而且,在墓葬内部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文物,用以纪念逝者并展示家族声望。
另外,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装饰也非常注重。
墓葬内部的石刻、石雕和壁画等艺术品往往都非常精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这些壁画和精美的陪葬品,不仅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感情和思想。
三、古代墓葬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古代墓葬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
中国的各地的丧葬方式
中国的各地的丧葬方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国家,因此,各地的丧葬方式也各有不同,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和地域风俗。
下面分步骤介绍中国的各地丧葬方式。
1.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相对于南方,丧葬方式更为简朴。
一般来说,北方人会在逝者去世后第三天,举行简单而庄重的仪式。
在仪式上,家人会烧香、献花、祭奠亲人,并点燃纸钱等物品。
2.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丧葬方式相对于北方来说更为繁琐。
在逝者去世后的前三天,家人会摆放丧事用品,如白色龙袍、白底黑边的帽子、鞋子、袜子、手套等等。
这些都是南方地区习惯的丧葬用品。
另外,在南方地区,家人还要给亲友烧香、献花、点燃纸钱和放烟花鞭炮等。
3.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一个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丧葬方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回族的丧葬方式。
在回族群众去世后,家人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举行“拜雨”仪式,祈求上天赐予雨水,使死者可以顺利飘洒。
同时,家人还会举行宗教仪式,诵读祷文,膜拜佛祖等。
4.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一个由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民族有独具特色的丧葬方式。
其中,满族的丧葬方式比较有名。
一般来说,满族人死了后,需要穿上节制阴阳的服装和饰品,并摆放丧事的文物,如灯笼、绸幔、棺材、牌位等。
在逝者入棺前,还要把棺材两侧的东西拿走,并将逝者的衣物于棺中烧毁。
总结来看,中国的各地区的丧葬方式各不相同,反映了各地文化传统和地域风俗。
面对逝者,我们应该以尊重和庄重的态度对待,继承和发扬好的文化传统,秉持崇高的道德伦理,传承家庭美德。
礼记 丧葬文化
礼记丧葬文化
《礼记》是古代中国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丧葬文化的相关内容。
在古代中国,丧葬文化非常重要,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恩待和对祖先的敬仰表达。
根据《礼记》中的记载,古代丧葬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守孝:丧葬期间,家属要进行一定的守孝礼仪。
这包括剪发、穿孝服、不音乐、不举办喜庆活动等。
这些丧葬礼仪的目的是表达家属对逝者的哀悼和尊敬,展示对逝者的敬意。
2. 冠笄:在古代中国,成年男子戴孝帽,而成年女子则戴孝冠,这是丧葬期间的一项仪式。
通过冠戴孝冠,女子象征着对逝者的哀悼和尊敬。
3. 祭祀:丧葬中的祭祀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家属会准备食物、酒和祭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通过祭祀,人们希望逝者能够得到安息和祝福。
4. 安葬:古代中国非常注重逝者的安葬仪式。
根据《礼记》的记载,安葬应该选择适宜的地点和墓地,进行具体的埋葬仪式。
墓地的选择要遵循地理风水和世系传承的原则,以保证逝者的后代能够与其联系和祭拜。
总的来说,《礼记》中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逝者的尊敬和关怀,强调家族传承和祭祀祖先的重要性。
虽然现代社会的丧葬方式可能有所变化,但丧葬文化依然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死的思考。
丧葬的文化蕴含到社会意义
丧葬的文化蕴含到社会意义丧葬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它涉及到人们对生死、亲情、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丧葬活动承载着深刻的文化蕴含,同时也对社会意义产生着重要影响。
1. 丧葬的文化蕴含丧葬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行为,具有以下文化蕴含:- 宗教:丧葬活动往往与宗教紧密相关,人们通过丧葬仪式来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和祈祷,同时也寄托着对来世的期许和。
- 家族观念:丧葬活动是家族传统的一部分,它表现了家族对先人的尊重和对家族血脉的传承。
丧礼中的各个环节,如告别仪式、祭祀活动等,都是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象征。
- 社会礼仪:丧葬活动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规范和仪式,它体现了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
通过遵循丧葬礼仪,人们传递着对逝者的尊重与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2. 丧葬的社会意义丧葬活动对社会意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温情和关怀:丧葬活动为人们提供了表达对逝者的感情和关怀的机会,它可以减轻亲友的悲痛和寂寞感,同时也促进社会间的互助和支持。
- 社会秩序:丧葬活动是社会秩序的一部分,它促使人们遵守规范和仪式,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通过丧葬活动的规范化,人们建立起对社会法律和道德的认同。
- 文化传承:丧葬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对于社会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丧葬活动,人们传承着对敬老尊亲、敬重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
总结丧葬的文化蕴含到社会意义是多方面的。
通过宗教信仰、家族观念和社会礼仪,丧葬活动承载着深刻的文化蕴含;而在社会意义方面,丧葬活动具有温情和关怀、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等重要作用。
因此,理解和尊重丧葬活动的文化蕴含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是指汉族在死亡、埋葬、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对汉族丧葬风俗的介绍:
1. 停尸仪式:在古代,当有人去世后,丧家在其咽气后的三至五日之内必须停尸。
同时为亡者穿上整齐的衣服,将香烛点燃,食品供奉,并安排好丧事活动的进程。
2. 入殓仪式:接下来,丧家会给亡者洗澡更衣,并让他们穿着寿衣入殓。
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在棺材下铺上五谷,如小麦、大豆、玉米、稻谷、高粱等,寓意五谷丰登。
3. 祭奠仪式:祭奠仪式是丧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追思会、祭祀仪式等。
祭奠仪式的意义在于表达对亡者的缅怀和哀思之情。
4. 墓葬仪式:在完成祭奠仪式后,丧家会为亡者举行墓葬仪式,将棺材埋入墓地。
在墓葬过程中,丧家会进行一些特殊仪式,如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以示对亡者的尊重和祈求保佑之意。
此外,汉族丧葬风俗中还有一些其他习俗,如烧纸钱、送灯等。
烧纸钱是汉族丧葬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在墓地或家中烧纸钱,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送灯则是将灯笼送到寺庙或家中,为亡者照亮道路,使其平安到达彼岸。
总的来说,汉族丧葬风俗是人们在面对亲人离世时所表现出的悲痛和缅怀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些习俗虽然具有传统性和地域性差异,但都是为了寄托哀思、尊重亡者和祈求保佑之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丧葬习俗逐渐被简化或改变,但它们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参考相关书籍或咨询当地人。
古代丧葬有关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是指古代社会对于死亡和葬礼的相关习俗和仪式。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文化的常识:
1. 尊重祖先: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祖先的尊重和纪念,认为祖先的灵魂需要得到安抚和供奉。
2. 家族墓地:古代人们通常会在特定的地点建立家族墓地,用于埋葬祖先和家族成员。
3. 陪葬品:古代人们相信死者在来世会继续需要物质生活,因此会在葬礼中陪葬一些物品,如食物、衣物、器具等。
4. 祭祀仪式:古代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祭拜并祈求祝福和保佑。
5. 灵车和灵柩:古代人们会使用特殊的车辆将灵柩运送到墓地,以示尊重和庄重。
6. 纪念碑和墓志铭:古代人们会在墓地上建立纪念碑,上面刻有死者的名字、生平事迹和墓志铭,用于纪念和铭记。
7. 丧服和丧期:古代人们在丧葬期间会穿戴特殊的丧服,丧
期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期间要遵守一些丧葬礼仪和禁忌。
8. 祭祀神明:古代人们相信神明能够保佑和护佑死者的灵魂,因此会在葬礼中进行祭祀神明的仪式。
9. 阴阳之道:古代人们相信世界由阴阳两个相对的力量组成,死亡被视为阴的一面,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会有一系列与阴阳之道相关的仪式和习俗。
10. 祭祀坟墓:古代人们会定期祭祀坟墓,清理墓地、烧纸钱、献上食物等,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这些是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些常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丧葬文化可能会有所不同。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是人类在面对生命终结时,对生死、尊卑、信仰等观念的体现。
在我国,丧葬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民族历史与传统习俗。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古代丧葬文化,以期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丧葬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因此盛行土葬。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朝代都对丧葬文化有所继承与发展,使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二、古代丧葬仪式的主要环节
古代丧葬仪式主要包括:报丧、更衣、入殓、设灵、吊唁、出殡、下葬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古人遵循严格的礼仪,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安慰。
三、丧葬用品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丧葬用品中,许多物品都具有象征意义。
如丧葬棺木象征着逝者通往另一个世界,墓碑则是生者对逝者的怀念。
此外,丧葬用品中的纸钱、祭品等,也都承载着对逝者的祝福和对生者的安慰。
四、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有了很大差异。
古代丧葬文化讲究尊卑有序、隆重肃穆,而现代丧葬文化则更注重简约、个性化的表达。
此外,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如烧纸钱、跪拜等,在现代社会已逐渐减少。
五、丧葬文化的地域特色
在我国,不同地域的丧葬文化各具特色。
如南方的丧葬文化讲究风水,墓地选择注重山水环境;北方的丧葬文化则注重丧葬礼仪,仪式过程严谨复杂。
这些地域特色反映出我国丧葬文化的丰富多样。
总之,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古代丧葬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历史,更能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丧葬制度内涵
中国丧葬制度内涵
中国的丧葬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涉及到人们对死亡、葬礼和后世的思考和仪式。
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1.尊重与敬畏:中国丧葬制度强调对死者的尊重与敬畏。
人
们相信生死轮回,认为死者应该得到合适的安葬,以便他
们在来世能够安享幸福。
2.社会和谐:丧葬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孝道"和
社会和谐的观念。
尽孝敬父母、安葬亲人被视为一种社会
责任,体现了家族间的血缘纽带和社会团结力量。
3.仪式与礼仪:中国丧葬制度注重仪式与礼仪,包括遵循传
统的葬礼程序、衣葬礼仪的规范、哀悼期间的行为规范等。
这些仪式和礼仪有助于维护家族的尊严、安抚亡者的灵魂,并加强社会的道德纽带。
4.社会责任与规范:丧葬制度强调社会责任和规范。
人们应
该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程序进行葬礼,尊重社会的规定,避
免过度浪费和炫富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5.祭祀与纪念:丧葬制度中的祭祀活动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
的组成部分。
人们相信通过祭祀祖先,能够继承先人的智
慧和福祉,并保持与祖先的联系。
祭祀活动也起到纪念和
追忆亲人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丧葬制度内涵丰富,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与怀
念、家庭和社会团结的价值观念,并通过仪式、礼仪与传统习俗来表达和实践这些价值观。
它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摘要: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与意义
二、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内容
1.丧葬仪式
2.丧葬制度
3.丧葬风俗
三、古代丧葬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正文: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与意义
古代丧葬文化起源于人类对死亡的敬畏和尊重。
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因此对于逝者的丧葬仪式十分重视。
这种文化体现了对逝者的敬意,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二、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内容
1.丧葬仪式
古代丧葬仪式包括入殓、设灵、祭奠、出殡、下葬等环节。
各个朝代的仪式有所不同,但都注重祭奠和安葬逝者。
这些仪式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礼制,如选择吉日、安排丧葬场所等。
2.丧葬制度
古代丧葬制度主要体现在丧葬等级和丧葬礼制上。
丧葬等级是指根据逝者的身份地位,实行不同的丧葬规格。
一般来说,帝王、贵族和士人的丧葬规格
较高,平民百姓的丧葬规格相对较低。
丧葬礼制包括丧葬仪式的程序、丧服的穿着等,各个朝代都有详细的规定。
3.丧葬风俗
古代丧葬风俗包括丧葬期间的禁忌、丧事的操办等。
在丧葬期间,家属要遵守一定的禁忌,如不参加喜事、佩戴孝饰等。
同时,丧事的操办也具有一定的风俗,如请风水先生选择墓地、丧事期间的饮食等。
三、古代丧葬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古代丧葬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丧葬习俗逐渐消失,但仍有一些习俗被传承下来,如佩戴孝饰、设灵等。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是指古代社会针对逝者举行的一系列仪式和习俗。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
礼仪文化常识:
1. 祭祀:古代人们相信死后的人灵魂仍然存在,因此会进行祭祀仪式,以示尊敬和安
抚逝者灵魂。
2. 朝服:古代丧葬礼仪中,亲属和参与者通常穿着朝服,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悲痛。
3. 白衣:在一些古代文化中,白色被视为吉祥色彩,同时与死亡和丧失有关。
因此,
参与丧葬仪式的人通常会穿白衣。
4. 哀乐:丧葬仪式中常常伴随着哀乐音乐,这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5. 丧钟:在一些古代文化中,为了通知社会有人去世,会敲响丧钟,作为一种哀悼的
方式。
6. 痛哭:古代丧葬仪式中,参与者常常会发出悲痛的哭声,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7. 下葬:在古代,一般将逝者的遗体埋葬在土地里,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墓地中,以示
对逝者的尊重。
8. 祭祀墓地:在一些文化中,人们还会定期前往墓地祭拜逝者,清理墓地,并向逝者
献上食物和祭品。
9. 丧服:在一些古代文化中,丧服是指丧葬仪式期间穿着的特殊服饰,通常是黑色或
其他深色,代表悲痛和哀悼。
10. 祭品:在古代的丧葬仪式中,人们会献上祭品,如食物、酒水、香烛等,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悼念。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复杂的体系,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仪式、信仰和礼仪。
以下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
1.尊重祖先: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丧葬仪
式是表达对逝者尊敬和怀念的方式,认为通过良好的丧葬能够保佑祖先在来世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2.阴阳思想:古代中国人深信生死有命,阴阳轮回。
因此,丧葬
仪式中常包含与阴阳有关的仪式,如祭祀、超度等,以确保逝者在来生得到善终。
3.宗族礼仪:丧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宗族的一项重要礼
仪。
宗族成员通常会共同参与丧葬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对家族的凝聚力。
4.居丧礼仪:家庭在丧期内有一定的居丧礼仪,包括停止娱乐活
动、避免结婚嫁娶等。
居丧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敬畏。
5.坟墓建筑:古代中国的坟墓建筑讲究地理风水,选择坟地和坟
形都有一定的讲究。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宜人的地方,而坟墓的形状也有大小之分,富贵人家的坟墓通常更为宏伟。
6.吊祭仪式:在丧期结束后,家庭会进行吊祭仪式,以表达对逝
者的追思。
这个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神灵、奠酒、祭拜祖先等环节。
7.丧服制度:家庭成员在丧期内会穿戴特殊的丧服,表示对逝者
的哀悼。
丧服的颜色和款式有严格的规定,也因社会地位和亲缘关系而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对生死的认知、家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化的一颗明珠。
它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也是当时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体现,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些古代丧葬礼仪文化的常识。
首先,古代丧葬礼仪的种类与形式很多。
在中国古代社会,葬礼不仅是一种敬祭死者的仪式,也是一种表示情感与尊严的方式,因此古人非常注重对死者的敬意与悼念,丧葬礼仪的种类和形式因此也有很多。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祭祀、丧服、灵车、火葬和坟墓等。
这些丧葬礼仪都有其各自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例如祭祀用来追思故人,表示敬意和哀思;丧服用来表示亲属或朋友对死者的悔恸和哀悼之情;灵车用来让死者安葬,在途中也能表示亲友对死者的敬意与哀思;火葬用来消除死者的肉体,让其灵魂得以超脱苦难,重返天堂;坟墓则是安葬死者的场所,让死者的灵魂得以得到安息。
这些丧葬礼仪的形式和种类说多了,还是要有实践才行。
其次,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信奉儒家、道家、佛家三种思想体系,那么这些思想对于丧葬礼仪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重视生命,尊重生命,认为失去亲人的悲痛应该表现出来并深刻感受生命的可贵;道家思想则认为一切都属于天地自然,生死也是自然的过程,因此寻求超脱生死的境界;佛家思想则强调因果转换,死是一种解放,而死后的灵魂也能逃脱轮回。
这些思想对于丧葬礼仪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人们处理生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策略和思路。
再来,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常体现出尊卑差别。
在古代中国,人们十分注重身份地位和等级差别,因此丧葬礼仪的丰富程度也有所区别。
例如,按照《周礼》的规定,君王的葬礼要比一般百姓的葬礼要隆重得多,其中还包括了纸币、青铜器等物的陪葬。
这些丧葬礼仪的差别既反映了尊卑差别有多明显,也反映出社会等级体系和儒家礼仪思想的根深蒂固。
盘点中国古代八大丧葬方式
盘点中国古代八大丧葬方式
1、焚葬:指将死者的尸体经过火化后,再将火烬埋葬在地下。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丧葬方式,古称“尘葬”、“仰葬”或“火葬”,又称“微火”或“天火”。
2、祭祀:是指将遗腹的尸体悬挂起来,举行祭礼祭拜的一种方式,又可以叫做引,祭祀古称“礼葬”。
3、回尸:指把遗尸送回家乡,家乡的亲友火化尸体后掩埋的一种方式。
4、积尸:指临终者在卧室放置一棺,放进遗体,再覆盖上板罩,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再将遗体火化后埋葬,没有进行祝祷仪式的方式。
5、放冷葬:是指尸体未经任何火化处理,直接放置在冰柜或冰箱里,殉葬。
6、断连葬:指将死者的尸体割断脐带,然后将身体分割为两半,焚烧掩埋的一种丧葬方式。
7、流葬:指用船将死者的尸体运河另放,然后火化殉葬的一种丧葬方式。
8、崩葬:是把死者的尸体放在山洞中焚烧埋葬的一种方式。
此种方式被用于古代封建社会南方部分地区的家庭及少数族类。
中国古代有八种丧葬方式,它们都能够体现出不同时代、不同观念和价值观、不同地域文化差异,表达出古人对丧葬的特殊重视以及对死者的敬畏。
各种不同的丧葬方式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更多的了解和鉴赏。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原创版】目录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2.古代丧葬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二、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内容1.丧葬仪式2.丧葬风俗3.丧葬制度三、古代丧葬文化的影响与价值1.对现代社会的影响2.对文化传承的价值正文【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古代丧葬文化源于人类对死亡的敬畏与尊崇。
在远古时期,人们认为死亡是灵魂的脱离,需要举行特定的仪式以祭奠逝者,安抚亡灵。
这种观念逐渐形成了丧葬文化的雏形。
2.古代丧葬文化的发展与变迁随着历史的发展,丧葬文化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和风俗。
从夏商西周的墓葬制度,到汉代的丧葬礼仪,再到唐宋时期的丧葬风俗,古代丧葬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内容】1.丧葬仪式古代丧葬仪式主要包括入殓、设灵、祭奠、出殡、下葬等环节。
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矩和仪式,体现了对逝者的敬意与尊崇。
2.丧葬风俗古代丧葬风俗包括丧服、丧期、丧事禁忌等内容。
丧服是表示亲属丧亡的服饰,丧期是亲属为逝者守丧的时间,丧事禁忌是在丧期内要遵守的一些规矩。
3.丧葬制度古代丧葬制度是政府对丧葬活动的管理规定,包括墓地制度、丧葬费用制度等。
这些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法制度。
【三、古代丧葬文化的影响与价值】1.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尽管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丧葬形式有所改变,但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些传统仍然在现代社会中有所体现,如祭奠活动、丧事风俗等。
2.对文化传承的价值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丧葬文化常识
丧葬文化是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共同存在的一种传统。
下面是一些有关丧葬文化的常识:
1.葬礼仪式:葬礼仪式是丧葬文化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在许多文化中,葬礼仪式包括家人、朋友和社区成员聚集在一起,为逝去的人举办仪式,悼念他们的离去。
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葬礼仪式可能有所不同。
2.墓地和火葬场:在丧葬文化中,墓地和火葬场通常被用作埋葬或火化逝者的地方。
在某些文化中,墓地被视为安放逝者灵魂的地方,而火葬场则被视为净化逝者灵魂的地方。
3.服饰:在某些文化中,丧服是指特定颜色和款式的衣服,通常由逝者家属在葬礼期间穿着。
丧服可以表达悲痛和哀思,并作为尊重逝者的一种方式。
4.祭拜:在许多文化中,人们会祭拜逝者的灵魂,为他们祈祷和献上祭品。
这些祭品可能包括食物、鲜花、烛光或其他物品,视乎不同的宗教信仰。
5.纪念:纪念是丧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们可能会在逝者去世的周年纪念日或其他重要日期为逝者献上祭品或举办纪念仪式,以纪念逝者的生命和回忆。
6.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丧葬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有些文化更注重哀思和悲痛,而其他文化则更注重庆祝逝者的生命和成就。
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信仰中的丧葬文化,以便为逝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支持和安慰。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葬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尊重和告别。
中国古代的葬礼具有丰富的仪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葬礼形式、服饰、殡仪品以及相关信仰。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葬礼,探讨其仪式流程、意义和影响。
一、葬礼的重要性和意义葬礼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尊重和告别。
它是家族传承和血脉延续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观念和道德风俗的体现。
通过葬礼,人们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并传承了世代相传的家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二、葬礼的仪式流程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通常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 出殡仪式:在逝者离世后,先进行出殡仪式。
这一步骤通常包括吊唁、吉凶鉴定、遗体处理和运送。
亲友们会前来吊唁并表达哀思,同时根据吉凶鉴定的结果确定后续的仪式安排。
2. 告别仪式:告别仪式是葬礼的核心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逝者的社会地位和家族的声望。
这一仪式通常包括演讲、祭奠和祭拜等环节,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3. 安葬仪式:安葬仪式是将逝者安放于地下或其他合适的葬域的环节。
安葬方式通常有土葬和火葬两种,土葬是较为传统和常见的方式,而火葬则多见于佛教信仰中。
4. 祭祀仪式:葬礼结束后,家族通常会进行一定时期的祭祀仪式,以维护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这些祭祀仪式包括祭拜、祭奠、清扫墓地和祭祀祖先等。
三、葬礼的相关信仰中国古代葬礼伴随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其中,儒家、道家和佛教是三大影响力最大的信仰流派。
1. 儒家信仰:儒家强调家族的传承和家族观念,认为葬礼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和告别。
儒家教育家认为,通过葬礼,可以教化后人,强化家族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2. 道家信仰:道家强调生死轮回和自然界的和谐。
在道家观念中,葬礼是一种回归自然和返璞归真的仪式。
通过葬礼,逝者可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超脱尘世的目的。
3. 佛教信仰:佛教教义认为人死后会有轮回转世的过程,因此葬礼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如下:
报丧:死者去世后,家人会立即向亲友报丧,告知死者去世的消息。
报丧的方式包括口头通知、电话通知、发讣告等。
守灵:在死者去世至下葬期间,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守灵,陪伴死者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守灵期间,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祈祷,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平安幸福。
入殓:在死者去世一段时间后,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入殓,将死者的遗体放入棺木中。
入殓前,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净身、更衣,让死者体面地离开人世。
出殡:在死者去世后的特定日子,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举行出殡仪式,将死者的棺木送到墓地安葬。
出殡仪式通常包括抬棺、送葬、路祭等环节,以表达家人和亲友对死者的怀念之情。
安葬:在墓地,家人和亲友会将死者的棺木放入墓穴,然后封土、立碑,完成安葬仪式。
安葬后,家人和亲友会定期扫墓、祭奠,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之情。
墓地祭奠:在墓地或守灵的地方,家属会点燃纸钱、纸金元宝和其它纸制品,以供亡灵使用。
穿白色丧服:在汉族葬礼中,家属必须要穿着白色丧服,头发也要整齐梳理,以此表示牵念已故亲人,并帮助亡灵获得更多的神灵庇护。
总之,汉族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汉
族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亲人的关爱。
虽然现代社会的丧葬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基本的传统观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中国民族丧葬习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特色。
在中国,丧葬习俗多样,因地域、民族和信仰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下面将就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进行探讨。
一、丧期与服饰在中国的丧葬习俗中,有严格的丧期制度,佛教和道教的丧葬习俗通常为百日丧,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丧葬习俗通常为三天丧。
在丧期期间,家属不参与娱乐活动,穿着素服,不戴鲜花和装饰物。
丧服在中国的丧葬习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国丧服的主要色彩是白色,因为白色被认为是吉祥、纯洁的颜色。
而在现代,丧服多为黑色或深色。
此外,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丧服还会与亲缺相关的服饰进行搭配,如夫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服饰搭配等。
二、殡葬仪式扫灵是丧葬仪式的第一个环节,家属和亲友会在亡者遗体前进行吊唁,祭奠过去的生活。
而入殓是将遗体装入灵柩的过程,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安放灵柩时,家属要将亡者的遗体按照习俗摆放在灵柩中,而摆放的方向也有严格的规定,通常是头朝向巍峨的山脉。
告别仪式是丧葬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亲友们会聚集在葬礼现场共同悼念亡者。
在仪式中,中国有许多传统仪式,如撒掼水、烧纸、丧礼舞狮等,这些仪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人对逝者的哀思和思念之情。
火化或土葬是中国丧葬习俗中的两种常见方式。
火化是指将遗体在火中烧毁,将骨灰放入骨灰盒后安葬。
土葬则是将遗体安放在地下墓穴中,以土葬为主的地区主要有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
三、祭祖与守孝守孝是中国丧葬习俗中家属们对亲人丧失的悲痛表现。
守孝期间,家属穿着素服、不送客,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有所限制。
在守孝期间,家属还会在指定的时间段内进行各种祭祀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总结: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不仅代表了对亲人的哀思和思念,更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文明规范。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习俗仍然被遵循和尊重,并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大学“人口社会学”课程总结报告题目中国丧葬文化中的葬法及礼俗简介学院年级专业学号姓名报告日期2014年05月20日成绩中国丧葬文化中的葬法及礼俗简介第一章丧葬文化简介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
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后历程,但这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之后还有后人对其尸体的处理--殡葬。
殡葬文化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殡葬文化就是人们在殡葬的观念、殡葬的操作和殡葬的实物中所隐藏或寄托的某种“含义”。
由此,殡葬文化也有三类形态,即:观念形态、操作形态和实物形态。
也就是说,人们关于殡葬的观念(如对死亡的称谓)、殡葬的操作(如丧礼)和殡葬实物(如纸钱、棺、墓地)中都隐藏或寄托了某种含义,如对人生的归宿、生命的价值、对永生的追求、对现存社会的反映等,它们就是殡葬文化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本文将对中国的丧葬文化中的葬法及礼裕两方面分别对加以简述。
第二章葬法2.1 土葬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
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
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
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
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
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
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
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汉代崇尚黄色,历代帝皇都以黄色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
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被认为是使灵魂得到安息最好办法。
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的传统观念,所以土葬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2.2 火葬火葬是我国最古老,并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火葬,火葬开始之时,首先在部分游牧民族中盛行,这在先秦之时就有记载。
《墨子·节葬下》云:“秦之西有仪渠国,其亲戚死,聚薪柴则焚之,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列子·杨朱》也曾记载曼平仲的话:“既死,岂其我哉,焚之亦可”,到了东汉后期,佛教也传入我国,佛教徒实行火葬,汉族一般百姓实行火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宋元时期。
《宋史·礼志二十二》说:今民人俗有所谓火化者,……河东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
许多地方建有“化人亭”,《大元圣政国相典章》记有:北京路百姓父母身亡,往往置于柴薪之上,以火焚之,这一时期的火葬,往往与家境贫穷,无钱或无地埋葬有关。
有的属客死异乡,路途遥远,难以扶尸回乡而火化;个别情况属战死沙场,军情紧急,火焚了事。
在民间,对部分传染病死者,也采取火化方式,这时间,汉族火葬也曾受儒学干扰,宋大祖赵匡胤、南宋高宗赵构,都曾下诏禁止火葬。
2.3 崖葬崖葬又名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广居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被认为是世界大化史上的一大奇迹。
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缝或人工木桩把棺木悬置在嘴壁之上,或者将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悬棺葬的葬地都是选在面临江河的绝壁高岩上,其葬具多为船棺,长2-3米,宽约半米多,形体似一只船,分为头、尾和仑三部分,头尾翘起,仓为棺枢,安放尸体。
广义的悬葬又指在石崖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的一种具地方特色的墓葬结构形式。
在四川三峡崖洞中,曾发现战国时代此类崖墓,这一阶段的崖墓室,距地面高一些,低者二三米,高者一二十米,有的业于缓坡崖上,有的开于悬崖峭壁之中。
墓分为单室墓,夫妻合葬有双室墓,家族合葬的多室墓三种,通常在墓室内外崖避上雕刻有各种图案,有的还铭刻有铭文,死者姓氏及一些吉祥语。
2.4 天葬天葬是我国青藏高原藏族人民采用的一种很特殊的埋葬方式。
天葬有专门的场地,那里地势平垣、开阔,中心点上得有一块平坦的石头。
送葬的家属把死者抬到这里,就远远地避开。
天葬场有专门的师傅。
他先将尸体用绳索捆绑在石头上,然后举起锋利无比的刀子,将尸体剖开,皮肉、内脏。
骨骼各自分为一堆,一般分八大块。
骨骼(包括头骨)必须用石头,细细砸碎,拌上一些酥油糌粑。
这些工作做完后,天葬师围绕着那石头,点燃一堆堆柴禾,并在火上洒上酥油。
这时,整个天葬场烟雾滚滚,酥油的气味四下飘,不一会儿,大批的秃鹫就从四面八方飞来。
性急的拥在火堆旁边,性悠的展开巨大的双翅在空中盘旋。
当天葬师估计这些天葬使者足以一次解决问题后,便扬起双臂,向天空“呜嘎!呜嘎!”地呼唤。
还不等天葬师退离葬场,成百只鹫鸟就从天上、地下一齐扑上尸堆。
整个葬场你争我夺,残烟缭绕。
一片啄食吞咽的声浪令人惊心动魄。
再过半小时,天葬场留下几丝血污,使四野空空了。
藏族人认为尸体不被吃净,死者不会升天,是不吉利的,因此总是等秃鹰饿时才举行。
送葬的人在远处目睹这个场景,心里是平静安宁的。
他们认为死者已被鹫鸟带上蓝天,他的灵魂安然无恙地回到佛祖身边去了。
他们心安理得地返回家园,路上没有一个人抽泣和号哭(外族人及藏族女性禁示参加天葬)。
2.5 二次葬二次葬是在采取埋葬、火葬、风葬等等方式后,对尸体作二次或以上的处理。
我国南方地区台湾、福建、广东和广西的汉族和壮藏,自古以来比较流行二次葬。
人死后即棺殓土埋葬。
待三五年后尸体腐烂后再择吉日,发开棺,检取骨殖,将骨头擦洗干净、晾干。
再按照次序分头、颈、胸腰、下肢装入特制的陶瓮。
俗称“金塔”。
这种二次葬又称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捡骨葬,至今在福建、广东、广西的女村地区还保留此种葬俗。
2.6 现代葬俗解放以后,国家为了节约土地,杜绝疾病蔓延,规定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其余一律采用火葬。
人死后,被送往殡仪馆停放,尸体赤裸冰冻存放。
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殡葬人员会在死者脚板底扎一个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尸体送到殡仪馆后,一般三天内举殡,举殡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两部分。
遗体告别仪式时设置“灵堂”,灵堂四周排满花圈,花圈上挂满亲朋戚友的挽联。
告别仪式开始先播放一段哀乐,悼念者默哀三分钟,之后向死者三鞠躬,最后绕遗体一周,瞻仰死者遗容。
长子手捧死者遗照领悼念者去小礼堂开追悼会。
追悼会主要是表彰死者生前功迹,因过于形式及劳民伤财,现已基本取消。
遗照一般不用彩色,且用“炭烧瓷相”,以示永久存。
举殡后“灵车”--现称“专用车”把遗体送到火葬场--俗称“大烟囱”,经大火焚烧后尸体化为灰。
亲人可根据情况把骨灰放入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树等。
第三章礼俗汉族人丧葬礼俗繁复,此处仅举几例以飨读者。
3.1.慎终追远闰月年在闰年、闰月“慎终追元”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重要的事情。
其主要做法是在闰年、闰月给老人做寿衣寿材,取闰余成岁,增福添寿之意。
关于寿衣(也称殓衣、老衣),有许多风俗禁忌。
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
有洋字的不用。
因为“洋”、“阳”同音,寿衣要穿到阴间去,所以不用。
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
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
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
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三、五、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
关于寿材(棺材),棺材的用料有陶、木、石、金、铜等。
春秋以后以木为主。
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
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3.2停尸仪式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
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
“买水”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
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
饭含指地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
右人举行“饭含”的含义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成为饿死鬼。
古代饭含作了严格的等级限制。
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梁含小珠,庶人饭梁含钱。
3.3披麻戴孝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
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
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
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
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
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
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
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
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
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
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3.4起杠起杠,就是将棺木栓好后往起。
出堂时用小杠,抬到大街时换大杠和大罩。
贫户则一直是小杠到底。
杠的种类,皇杠为120名杠夫,以下有64人大杠、48人大杠、32人大杠、24人、16人、8人、甚至4人、2人的穿心杠等。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里说,前清时,皇家、王爷、贝勒用80人大杠,一品大员用64人杠,次者48人,再次者32人……,可见用杠也是根据官品等级的。
富贵人家出殡,换最后一次大杠,大罩为正式起杠。
贫户不换杠、换罩。
起杠时,富户\烧“阴宅”(纸制房屋),一般户只烧一堆纸。
多数人家在这时连灵花、剩余的“亡人香”,也一并焚化。
亡人生前用的枕头要拆开,把里面的荞麦皮倒出,连同枕头套一起,放在门外大街上,由留在家里的人(未去送殡者)烧掉。
3.5摔盆、打幡与起杠同时,跪在棺前打幡的长子还要有摔盆之举,这个盆是一个底下带窟窿眼儿的瓦盆。
摔的时候,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手摔,摔不碎者,忌摔二回。
如果儿子太小,需大人帮助完成动作。
在汉族的许多地方,杠幡的孝子们还要拿着一根“哭丧棒”(南方有些地方称“孝子棍”,有些地方叫“孝丧棒”),哭丧棒多为木条,裹上白纸即可。
据说哭丧棒的来源是因为孝子一般都哀伤,有的更会因此身体不支,于是用拐杖助走动。
后来大椴发现用拐杖足以表明哀伤之深,于是形成例规,凡孝子均需柱一根拐杖,就是哭丧棒。
总结人类生育、婚姻和丧葬礼俗,在我们看来,都是些生活琐事,每个人都会经历,而且都是依习俗办事,往往并不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