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重要课程,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该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社会现象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1. 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含义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超出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价值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使用,而劳动力的价值只是其维持生存和再生产的价值。
然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支配劳动力,能够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中获取额外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2.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剩余价值理论基于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生产是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
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
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在完成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劳动后的剩余时间里,为资本家创造出的价值。
3. 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解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批判和剖析。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作为资本的增殖形式,是建立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基础上的。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使得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获取不断扩大其财富,而工人阶级则处于被剥削的地位,陷入贫困和剥削的境地。
4. 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剩余价值理论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工人阶级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社会问题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现象,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资本积累的机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和矛盾。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探讨。
**剩余价值的概念**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中,“剩余价值”一词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而获取的利润,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与其获得报酬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不同于商品价值,它是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所生产的商品价值之间的差额,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概念之一。
**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劳动过程中的剩余劳动时间。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则将劳动力用于生产商品。
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中创造的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等于劳动者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即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则超过了劳动者所得报酬的部分,即剩余价值。
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利润,用于资本的扩张和积累。
**剩余价值的实现**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被转化为利润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实现通过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来完成。
资本家通过出售劳动者生产的商品,获得超出生产成本的价格,从而实现剩余价值。
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成本和市场销售策略来最大化剩余价值的实现。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剩余价值概念、产生和实现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机制和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理论背景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探讨为马克思的剩余 价值理论提供了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得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积累 成为可能。
工人阶级的贫困
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马克思试图揭示这一现象的根源。
理论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 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 论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和探索。
,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转化
02
资本家通过购买和销售等环节,将剩余价值从商品转化为货币
。
剩余价值的实现
03
资本家通过市场销售,将剩余价值实现为货币收入。
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
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供求关系对剩余价值的 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市 场供过于求,会导致商品销 售困难,剩余价值难以实现
。
产品质量
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推动了资本家不断追求效率,通过改进技术和 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03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
01
工资
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 工资是资本家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而支付给工人的报酬。
02
03
利润
地租
资本家通过投资获得利润,利润 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再投 资和扩大生产规模。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不仅创造了自身 价值,还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使资本 得以增殖。
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制度基础,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 并控制生产过程。
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条件,它保证了资本家可以雇 佣到足够的劳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之一的剩余价值理论观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研究和批判得出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出售劳动力给资本家,并通过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但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使得劳动者只能得到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则由资本家占有。
这种剥削现象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1.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会不断压低劳动者的工资,使得劳动者的生活水平维持在最低限度,而资本家则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丰厚的利润。
这种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关系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现象的存在。
2. 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市场经济的交换过程来实现。
资本家通过将商品卖给消费者,以此转化为货币形式的剩余价值,进一步积累资本。
这种经济交换过程中,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的交换,而资本家则通过这种交换获得了剩余价值。
3. 剩余价值率的波动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劳动价值之比。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率的波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技术进步和劳动组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价值率可能会下降;反之,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剩余价值率可能会上升。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1.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本质,即剥削和阶级矛盾。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有助于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和方向。
2. 为工人阶级的觉醒提供理论指导剩余价值理论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了解劳动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工人阶级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利益诉求,通过团结和斗争争取自身权益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先进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分析和理解社会历史的方法,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剩余价值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剥削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和福利,剩余的价值部分被剥削者即资本家所占据。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指劳动者通过价值创造的能力所决定的,而剩余价值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减去其自身工资所得后的剩余部分。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劳动者通过无偿提供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则通过占有和支配这部分剩余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本质和目的,即资本家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过程。
剩余价值的存在使得资本家获得了财富和权力的积累,加剧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而劳动者则在这种剥削和压迫下,面临着贫困、剥夺和不平等。
随着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现方式。
他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取决于剩余劳动量的增加和生产资料的技术条件。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和推动技术进步,资本家能够更有效地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然而,马克思主义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批判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理论无法完全解释经济现象并预测未来趋势,因为现实中存在着复杂的市场和政治因素。
此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和工会组织,使劳动者获得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减少了他们所遭受的剥削程度。
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仍然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社会阶级矛盾的重要工具。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过程及其意义
的发 现 。
马克思历经多年艰 苦研究而完成地剩余价值理论具有划 时代 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 首先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 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和 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 阶级通过对雇佣工人剩余劳动 地剥 削从而达到资本的原始 积累,而资本 的原始积累又是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推动力 。因此 ,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源 就是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也就是对他们剩余价值的剥削。劳 动者创造 的物质财富越 多 ,资本家就越 富有 ,工人反而越贫 穷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导致 劳动者只能为了生存去为资本家 服务 ,受到剥削 。资本家通 过剥削劳动者 的剩余价值而发家
一
表现形式 。
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 的研究 于 1 9世纪 5 0年代进入 了 的非常关键性的阶段 ,马克思竭尽全力 、呕心沥血 ,在极端 艰 苦的条件下终 于将 批判资产阶级的政 治经 济学 的理 论完成 了。他实现 了政 治经济学 的伟 大革命 ,即崭新 的马克思主义 政 治经济学的诞 生。而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则集 中体现在 《 1 8 5 7 — 1 8 5 8年经济学手稿 》之 中。在提 出剩余价值理论之 前 ,马克思认为 ,价值这个概念产生在剩余 价值 理论之前 , 因此想要研究剩余价值理论就必须要先 从劳动价值入 手。可 以说 ,劳动价值 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 的基础 ,马克思在对 资产阶级古 典学 家特别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经历 了从否定 到肯定再逐 步超越 ,从而建立 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在这部 手稿中 ,马克思第一 次比较系统地 阐述了劳动价值论 :在分 析 了商品的二重存在 ( 分 为 自然存在和纯经济存 在 ,在 自然
年代后 期至 8 0 年 代 的 全 面 确 立 阶段 。 关键 词 : 剩 余 价 值理 论 ;发 展 历 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其发展历程进行系统讲解和阐述的一门课程。
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着重复习剩余价值理论,并探讨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一、剩余价值理论回顾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剥削现象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将自由工人所获得的价值归因于他们的劳动力价值,而剩下的部分则被资本家占有,这部分价值被称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产生主要依赖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进行生产。
通过剥削工人所产生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积累财富,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现象。
这种剩余价值的不公平分配使得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阶级斗争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1. 正确认识剩余价值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剩余价值理论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剩余价值的本质。
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国家所有制和劳动者所有制的生产关系调整,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这就消除了剥削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了劳动者的正当权益。
因此,正确认识剩余价值的本质,能够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 引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通过科学的经济管理和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扩大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分配。
剩余价值理论提醒我们要注重劳动者的收益,促进劳动者与企业共同发展。
3.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剩余价值理论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共产主义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团结、奋斗、创新的精神风貌。
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现实社会矛盾,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分配和使用等内容。
首先,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与其自身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雇佣为工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力价值由其生活和再生产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他们实际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
资本家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获取剩余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而剩余价值的实现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和资本的再生产来实现,最终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
再次,剩余价值的分配和使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重要问题。
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但却并不是由劳动者自己来支配和使用,而是由资本家占有和支配。
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实现资本的积累,同时也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和享受。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认识到劳动者的剥削和资本积累的矛盾,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同时,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为建设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
其中,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内涵与实际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以资本家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为基础的,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实质表现。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1. 价值与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不是由商品具有的物质特性所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产生来源于雇佣劳动,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价值,但只得到了工资的一部分,而剩余的部分则被资本家占有。
2. 剩余价值的实现:剩余价值并不是立即实现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以体现。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获取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3. 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的产生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也是剥削的体现。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了经济利益,而劳动者则遭受了剥削。
剩余价值的存在使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的状态。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作用。
1. 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可以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
剩余价值理论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揭示阶级矛盾与剥削: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可以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经济剥削现象,进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1. 引言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雇佣工人生产商品时,工人创造的价值高于他们自身的劳动力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利润。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使剩余价值成为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制度维持的基础。
剩余价值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包括加剧阶级矛盾、不平等现象的加剧以及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等。
剩余价值理论在学术界引发了诸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只是一种分配问题,而非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也有学者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批评。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概念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自己所得到的工资,剩余的部分被资本家占有。
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动力。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实现剥削,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财富。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剩余劳动来实现的,即工人在创造自己的生活资料后,还要为资本家创造超过自己所得工资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
只有当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剥削状况,并且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才有可能改变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2.2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商品价值和工人劳动力实际价值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商品来雇佣工人,使工人成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生成和分配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剖析其核心观点和影响,通过透彻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可能路径。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超过其工资的部分。
剩余价值率则是剩余价值与工人劳动力价值的比率。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根源。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接受工资作为劳动的价值回报。
然而,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远远大于其所得工资,剩余的价值就是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
这个过程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剥削。
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差异。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却获得了劳动力产生的全部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不平等。
三、剩余价值分配的方式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决定了不同社会经济阶级的命运和社会的稳定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分配主要通过工资形式和利润形式。
工人得到的工资只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大部分流向资本家,使其积累更多的财富。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和影响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不公平,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解放提供了思想基础。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爆发提供了解释,认为这些问题源于剥削和利润追逐。
此外,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命运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资本主义无法永远存在,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本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其中之一便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定义和产生过程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已经得到补偿的前提下,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仅仅是生产者,更是雇佣者的雇佣劳动力,他们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环节:资本主义社会首先会通过生产工具的购买等方式,投入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而后,工人将在雇佣劳动中利用这些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其中不变资本转化为商品中的价值,而可变资本则转化为工人所提供的劳动力价值。
在生产的过程中,工人所创造出的商品价值等于不变资本加上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
二、剩余价值和剥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存在的剥削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于剩余价值产生和占有的原则,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以雇佣工人的方式使得工人的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与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之间形成了一个差额,而这个差额就代表了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程度。
这种剥削关系迫使工人永远处于劳动和生活的边缘,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因此,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剥削和阶级矛盾问题。
三、剩余价值的流转和利润的形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具有自己的流转和变现方式。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被转化为利润,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转化为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即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本质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利用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来获取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再投资,从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利润。
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实现了分配。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是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实现的重要目标。
在当代社会,剩余价值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仍然没有改变。
无产阶级仍然在为解放自己和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态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的知识,旨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形成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基本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源泉与流转方式,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分析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在商品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在工资和生活资料等付出之外所创造的具有价值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的使用与其价值相比价值实现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以工资的形式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工资的支付,这就形成了剩余价值。
在流通过程中,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资本家的统治地位。
三、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商品交换和资本运动来完成。
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市场实现剩余价值的转化,即通过销售商品使剩余价值转化为现金,并成为资本家的利润。
在资本运动中,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再投资和扩大规模,进一步实现价值的增殖与积累。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机制,深刻揭示了剥削的实质和阶级矛盾的对立,为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点,还为解决阶级矛盾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实现方式的阐述,为我们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深入研究和应用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知识点总结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这一重要理论的各个方面。
剩余价值的概念是理解这一理论的基石。
简单来说,剩余价值就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仅能够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而工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剩余价值的产生,我们需要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关心的并非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而是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为其创造价值。
工人的劳动时间被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用于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工人创造的价值刚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
而剩余劳动时间则是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
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使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主要依靠这种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
然而,这种方法受到工人身体和社会舆论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地延长工作日。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
资本家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单位商品的价值降低。
这样,工人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从而降低了劳动力价值,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剩余价值的增加。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专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的⽣产过程(⼀)剩余价值⽣产的前提 (劳动⼒成为商品)1.劳动⼒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 是指⼈的劳动能⼒,是⼈的体⼒和脑⼒的总和。
劳动⼒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劳动者是⾃由⼈,能够把⾃已的劳动⼒当做⾃已的商品来⽀配;第⼆.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由得⼀⽆所有,没有任何实现⾃已的劳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2.劳动⼒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价值。
劳动⼒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者本⼈⽣存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存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出的费⽤。
劳动⼒商品的使⽤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商品的使⽤价值就是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v+m ),⽽且这个新的价值⽐劳动⼒本⾝的价值v 更⼤m(剩余价值)⼯作⽇12⼩时,必要劳动时间1-6⼩时,剩余劳动时间6-12⼩时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劳动⼒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剩余价值的⽣产过程(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得来的吗,为什么?)1.资本主义的⽣产过程: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G--W P A P W m' (三)增加剩余价值⽣产的基本⽅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作⽇,从⽽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产剩余价值的⽅法。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100%2.相对剩余价值的⽣产在⼯作⽇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产剩余价值的⽅法。
相对剩余价值⽣产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产率的提⾼。
(四)剩余价值被⽣产出来后,资本主义⽣产就⼀劳永逸了吗?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到底说了些什么?(资本积累的含义、原因、实质、结果)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剥削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剥削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剥削分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创立的一种理论体系,以揭示社会存在的压迫和剥削现象为基本目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和剥削分析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和改变现存社会的不平等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和产生机制。
简而言之,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商品时,超过其维持生存所需的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
换句话说,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而获得的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工人在工作过程中创造出价值。
然而,工人的工资只能满足其生存所需,而剩下的价值则被资本家占有。
这种剥削的过程导致了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生产是导致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根源。
2. 剥削分析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具体表述。
剥削是指劳动者由于生产过程中所受到的剥削和剥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马克思指出,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在资本家与工人的生产关系中,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实现了剥削。
劳动者在这种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被迫接受低工资和恶劣工作条件,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获取巨额利润。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剥削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公平现象。
通过深入理解和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剥削的机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复习,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种关于剥削的理论。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阐述了剥削的本质。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而被资本家占有和支配。
二、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1. 价值和剩余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中,价值指的是商品所包含的劳动价值,而剩余价值则是指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而获取的。
2. 剥削与剩余价值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是指资本家通过私有资本占有和支配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剥削导致了社会中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是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观点之一。
三、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批判1. 剩余价值理论的局限性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剥削的本质,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剩余价值理论没有考虑到其他非经济因素对剥削的影响,以及对剩余价值分配的社会、政治和制度因素的分析。
2. 剩余价值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在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劳动力市场、贫富差距、社会不平等等领域的研究中。
人们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了现代社会经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措施。
四、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提醒我们关注劳动者权益保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等议题,推动建立更加平等和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陈涛引言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得以完整的的阐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
它的发现,意味着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革命,也因之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大厦;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地反映了资本统治并剥削劳动的社会关系,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
从科学实践的观点来看,马克思、恩格斯与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反,他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来观察社会经济现象,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将剩余价值从其自身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在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础之上,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剥削的本质特征,从而完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从更深层次而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是崭新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从本质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和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同时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科学反映,但就和其他伟大的理论一样,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以前,同样有许多类似的理论,而马克思、恩格斯剩余价值理论从中汲取精华,最终成就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即便这些理论在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囿于立场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完整、科学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这些理论同样值得我们去分析。
重商主义的剩余价值概念重商主义产生于14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无论早期、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由于西欧国家大都缺少金银矿藏,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
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他们认为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获取金银,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产品价值的追加即贱买贵卖才能获得利润(剩余价值,即“让渡利润”)。
从重商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可知,他们不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同时也混同了剩余价值与在流通领域中的正常利润;他们的剩余价值概念是含混不清的,但却第一次指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
威廉•配第的剩余价值学说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是“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
需要指出一点的是,威廉•配第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将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劳动价值论之基础。
在威廉•配第看来,工人的工资是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种接代”所必需的东西决定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工人的工资应当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威廉•配第对于工资的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工资理论的基础之上,威廉•配第分析了地租,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地租实际是被看做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故此,他的地租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在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论中,他已经在事实上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做是两个不同的价值量,二者之间的差额是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
这种思想可以从他所举的例子中看出:假定一个人在土地上从事劳作,在取得收成后,扣除种子、自己当年食用的部分以及为换取衣服和其他必需品而同别人交换的部分,剩下的谷物就是当年真正的地租;在此,威廉•配第实际上是把地租归结为农业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即全部农产品中扣除工资和种子等生产费用后余下的由剩余劳动体现出来的剩余产品。
虽然他仅是从地租的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但已经接近于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的性质。
威廉•配第不仅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真正的理解,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对立关系;在对利息进行阐述的时候,他将利息称作“货币的租金”,而且是从“土地的租金”即地租中引申出来的;可以从他的理解中看出:利息和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两种形式,但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
从威廉•配第对剩余价值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他只是在地租这个特殊的形态上考察了剩余价值,没有对剩余价值的更一般的形式即产业利润加以考察,而且模糊了作为剩余价值的地租和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剩余产品之间的区别。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将剩余价值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同时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真正的理解。
詹姆斯•斯图亚特的“实际价值”概念詹姆斯•斯图亚特是威廉•配第之后亚当•斯密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是“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
詹姆斯•斯图亚特提出了“实际价值”概念;他提出:实际价值由三个因素决定:1、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花费的平均劳动量;2、工资和固定资本的损耗;3、原材料价值。
虽然詹姆斯•斯图亚特在价值决定中无谓地加上工资和固定资本的损耗以及原材料,是不恰当的;但是在第一个因素中,詹姆斯•斯图亚特明确指出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必要劳动时间(既有必要劳动时间,必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这是对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
魁奈的“纯产品”学说魁奈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创立了完整的重农主义理论体系,他的《经济表》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宏观分析的第一次伟大探索。
魁奈提出的“纯产品”学说实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重农学派政策主张也都是依据该学说而提出的。
在“纯产品”学说中,魁奈认为财富是由土地生产出来的生产品,详尽地论述了只有农业才能创造物质财富并使财富数量不断扩大的思想;他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种子等)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即“纯产品”。
魁奈和配第一样,将工资看作是维持工人所必要的生活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魁奈的“纯产品”就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在这里,魁奈实际上是用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出作为商品的家产品包含着“纯产品”,即剩余价值。
从魁奈的“纯产品”学说,我们可以看到,魁奈认为只有农业才能创造出“纯产品”即剩余价值,农业才是唯一的生产部门产,而且在他的经济思想中,并没有劳动价值论,对价值和使用价值仍然混淆不清,进而不可能将剩余价值归结为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而认为“纯产品”是由自然,确切地说是土地提供的;但是他已经确认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过程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从而确定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这是魁奈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重要贡献。
杜尔哥的剩余价值学说杜尔哥是法国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经济理论中更少地带有封建主义的外观,将重农主义理论发展到巅峰。
杜尔哥发展了魁奈的“纯产品”理论,他将“纯产品”的生产和劳动联系起来,认为“纯产品”是土地对于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的赐予;同时,他认样认为,农业劳动者是“惟一的这样一种人,他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了他的劳动工资”。
从这样的理论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杜尔哥看来,魁奈所说的“纯产品”已经是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剩余劳动生产物,即便杜尔哥依然没有摆脱农业是惟一的生产部门的思想局限,并把地租视为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这个‘纯粹的自然赐予’在他那里,不知不觉地变成土地所有者没有买过而以农产品形式出卖的土地耕种者的剩余劳动”。
亚当•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不仅系统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方面,而且探讨了国民经济史、经济学说史、以及财政学等学科,影响深远,亚当•斯密本人也被誉为“经济学之父”。
在剩余价值的分析上,亚当•斯密比他的前辈前进了一大步,超越了配第、魁奈等古典经济学家将价值的源泉归结为某种特殊形式的具体劳动的思想,他认为价值的源泉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亚当•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展开过程: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各种产品所必要的劳动量,决定了产品之间相互交换的比例或它们的交换价值,产品与产品相交换是以等量劳动为标准的;而一旦到了资本主义时代,随着资本在个别人手中的积累,资本的所有者就要利用资本让劳动者为自己劳动,这种剥削的前提是资本家向劳动者提供生产工具、原材料等资本。
由此可见,亚当•斯密实际上是把剩余价值理解为一般范畴,而本来意义上的利润和地租只是作为这个一般范畴的组成部分或是分支;这样就表明事实上亚当•斯密并没有把剩余价值本身作为一门理论范畴与利润、地租这样的特殊范畴区别开来。
即便亚当•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着这样的不足:1、不能用劳动价值论科学地阐明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怎样发生的,不能证明劳动与资本相交换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
2、混淆了剩余价值和本来意义上的利润即剩余价值的利润形式,进而直接地将价值与生产价格等同起来。
但是,由于亚当•斯密最早地将剩余价值归结于剩余劳动,就奠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科学基础。
大卫•李嘉图的剩余价值理论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自配第至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
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完成者。
在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工资理论,这是迥异于前人的新的研究;他认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社会阶级,而且产品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是不同的,要想正确地判断地租率、利润率和工资率,就不能只根据某一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得的相对产品量,也就是生产这种产品所必需的劳动量。
在李嘉图的思想中,利润具有双重含义:1、本来意义上的利润,即剩余价值与全部垫支的资本之间的比例;2、剩余价值。
他认为利润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是工资,一部分是利润;利润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扣除工资价值以后的余额。
在分析利润时,他通常将垫支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略而不计,只将利润与垫支在工资上的资本相对比,与之对应的的是,利润就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利润了,而只是剩余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李嘉图在研究剩余价值问题时,是利用这样的假定:劳动者的工作日长度不变,这样就仅仅考虑了相对剩余价值而忽略了绝对剩余价值;但是正是因为李嘉图清楚地知道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总是超过工资的价值,在此基础之上他坚决地反对亚当•斯密以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纠正了斯密在剩余价值问题上的混乱,故此成为“所有经济学家中唯一懂得剩余价值的人”。
欧文的剩余价值观念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时期就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必然灭亡,同时预见了未来理想社会的景象,对未来社会制度作了天才般的猜测和描绘;他们的思想在19世纪初对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的学说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