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意义——从现代主义空间概念谈起
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理论探析
列斐伏尔空间 三元辩证法 理论探析张晶晶1,王平2(1.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89;2.中国国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176)㊀㊀摘要:空间是列斐伏尔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依据㊂作为一个总体性的概念,空间意味着是被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空间的历史即空间生产的历史㊂资本主义正是借助空间生产这一特性,建构了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全球空间布展,实现了 空间中物的生产 向 空间本身生产 的内在转变㊂列斐伏尔通过空间 三元辩证法 揭示了空间实践㊁空间表述和表述空间的内在统一,其核心直接指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㊂资本逻辑塑造了一个同质性㊁碎片化的抽象空间,使得国家和政治权力充当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 管理者 ㊂唯有扬弃这一抽象空间,建构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差异空间,才能实现空间的公平与正义㊂列斐伏尔这一理论对于深化空间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需要辩证看待㊂关键词: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抽象空间;差异空间;空间正义中图分类号:B024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3798(2021)01-0078-11收稿日期:2020-09-12作者简介:张晶晶,女,河北秦皇岛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平,男,山西大同人,中国国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发展部董事会与战略处主管㊂㊀㊀时间和空间的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坐标,人类历史正是在这一时空的场域得以布展和延续㊂长期以来,人们凸显了时间维度的重大意义,但空间的发展并非可有可无㊂伴随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转向,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的空间理论逐步走进我们的视野,从而开启了空间视角分析社会问题的思维范式㊂列斐伏尔的空间思想深深影响着包括大卫㊃哈维(DavidHarvey)㊁卡斯特(ManuelCastells)㊁爱德华㊃苏贾(EdwardW.Soja)等在内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㊂他们立足于空间发展视角,基于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客观实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多维度的深刻批判,揭示了空间中物的生产 空间本身生产的一种转变,成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必不可少的理论参考㊂学界对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概念的解读㊁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转向㊁空间生产及其辩证法㊁空间异化和空间理论批判等方面,并未深入空间内部挖掘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实质及其本质内涵,而空间 三元辩证法 是理解列斐伏尔空间思想的重要突破口,对于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实质具有重要意义㊂第41卷㊀第1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Vol.41㊀No.12021年2月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EducationFeb.2021一、列斐伏尔空间概念内涵及其本质规定性㊀㊀列斐伏尔对空间概念的考察源于现代社会的深入剖析,而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分离是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前提㊂传统社会中,时间和空间总是相伴而随,人们习惯性地将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具体表现为某一具体的地点或场所㊂而随着虚化时间(EmptyTime)的出现,时间与地点开始走向分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逐步由 在场 转向 不在场 ,甚至还表现为某种虚拟性的存在㊂时间和空间的分离构成了现代社会产生的首要条件,类似吉登斯(AnthonyGiddens)所谓的 脱域 ,即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关联中,通过不确定的时间穿越在重构的关联中 脱离 出来[1]㊂列斐伏尔正是在时空分离的背景下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空间的历史考察㊂㊀㊀(一)空间概念的内涵人类关于空间的概念早已有之,空间更多地被理解为包罗万象㊁外在于社会历史实践的 抽象容器 ㊂在此意义上,空间具有严格的几何学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 建筑学㊁地理学 等某种空间学科㊂长期以来,时空的相互分离带来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刻变革,由此社会机制逐步内化为人们的生活经验,而这种经验是建立在彼此分离㊁抽象空洞的基础之上,注定不能很好地解释客观世界㊂列斐伏尔试图打破传统空间概念的束缚,通过重构一种全新的空间概念,使得时间和空间㊁物质和精神再度融合,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空间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㊂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不单单是一种纯粹的科学对象或抽象容器,空间拥有更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而这一视角是长期以来 时间 历史 研究维度所忽略的㊂列斐伏尔正是通过对传统空间概念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空间独特的社会历史内涵,即空间是一个表征总体性的社会历史概念㊂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把空间作为事物分类的一个种属概念,认为运动着的事物都有自己所属的空间领域㊂到了近代,笛卡尔(RenéDescartes)的 我思故我在 开启了认识论范畴的空间解读㊂伴随哲学范式转向反思思想本身,空间日益演变为容纳思想的容器,作为与主体相对立的客体而存在,从而构成了生命存在的内在秩序㊂尔后,斯宾诺莎(BaruchdeSpinoza)的实体学说则把空间推向了绝对存在方式这一高度,并赋予了空间神的属性和意义㊂牛顿力学虽然将这一绝对空间拉向科学的现实,但康德(ImmanuelKant)几乎又重返了意识领域,使得空间作为一种精神场所而存在,并提出了无法认识的 物自体 概念㊂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试图缝合这种绝对空间与时间的彼此分裂,认为历史时间不过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空间是在历史中生成的不断实现自身理性的场域,最后时间被这一理性的空间所征服,时间的消灭也宣告了历史的终结㊂但黑格尔试图弥合这种分裂的努力深深影响和启发了后来的哲学家,包括马克思(KarlHeinrichMarx)㊁伯格森(HenriBergson)㊁胡塞尔(EdmundGustavAlbrechtHusserl)㊁德勒兹(GillesLouisReneDeleuze)和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等㊂在列斐伏尔看来,只有尼采敏锐地把握到了空间与时间关系的深层逻辑,他不仅打破了理性主义时间观的魔咒,还提出了辩证的时空观,使得时间和空间借助 能量 和 力 的中介作用实现了内在融合㊂20世纪是一个空间意识觉醒的时代,我们所经验的世界与其说是时间发展的漫长产物,不如说是自身经纬联结诸点和交叉点的网络[2]㊂其实,这种空间意识的觉醒最先在绘画等艺术领域呈现,先锋派画家们着手将意义和表现分离,重新恢复了人的主体性和个体价值㊂而毕加索(PabloPicasso)超越了㊃97㊃2021年第1期张晶晶,等:列斐伏尔空间 三元辩证法 理论探析平面主义 ,代之以 立体主义 和 差异化空间 ㊂在列斐伏尔看来,包豪斯建筑学派提出的空间概念真正标志着空间意识的觉醒㊂他们认为空间是一整体概念,必须在相互关联的事物关系中把握空间的整体属性,而不是对空间进行一种片面解读㊂因此,空间是一个包含结构㊁功能和形式等在内的总体性概念,表征着一种社会历史性的存在方式㊂正是包豪斯建筑学派的空间思想为列斐伏尔空间概念的解读提供了参考,并为深入剖析空间的本质规定性奠定了理论基础㊂㊀㊀(二)空间的本质规定性空间的表现形态根源于人类的历史性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空间的发展样态,空间的历史即空间生产的历史,这就意味着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是被生产出来的㊂空间与人类生产密不可分,它不仅是以往历史和自然的作品,也是人类实践㊁知识概念的构造及其结果[3]75㊂作为一个总体性的概念,空间不仅意味着是被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也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成为维系资产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㊂1.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正因为空间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这就意味着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对空间的批判性分析就是解码空间生产的历史㊂列斐伏尔认为, 生产 的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具有双重内涵: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唯物主义前提)和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而后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㊂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生产他们自己的生活㊁他们自己的意识和世界[4]68㊂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是一种有意识的 生命活动 ,即生产人的类生活本身㊂在列斐伏尔看来,这种 生产 概念具有辩证性,在黑格尔绝对理念中表现最为明显㊂绝对精神具有本体论地位,本质上是生产世界㊁自然㊁精神和社会的辩证运动过程, 生产 饱含着全部的人类价值,因为它包含并意味着人的本质㊁行动和知识㊂为此,列斐伏尔区分了作品和产品两个概念:前者具有使用价值和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而后者是能被精准复制和批量生产的重复性活动㊂人类的生产不仅创造作品,同时也制造产品,是精神创造和物质制造的统一㊂这种生产融进了时间和空间的历史维度,以特定的理念或思想为引导,故而具有内在的合理性㊂相比之下,自然不从事生产,其本质在于生命的创造,但这种创造本身就缺乏意识活动的参与,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㊂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自然空间的不断缩减,每一种生产方式都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空间概念,而这种空间概念本身就是对生产过程的再现和阐释㊂空间生产的起点始于资本积累初期,终止于抽象统治下的世界市场[4]129㊂列斐伏尔强调空间的历史也就是空间生产的历史,空间不仅是一种承载物质实体的总体性存在,也是被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产物㊂2.空间充当维护生产关系的统治工具空间生产不仅是空间中物的生产,更是空间本身的生产,即生产关系生产和再生产的历史过程㊂特定的社会空间包含着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再生产关系,是统治阶级社会活动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其本质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体现㊂列斐伏尔把社会再生产划分为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前者主要是生命生产和社会的物质生产,而后者还包含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并且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空间逐步演变为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场所㊂在列斐伏尔看来,资本主义的空间既是同质性的,也是碎片化的,重点表现在抽象空间拜物教和空间知识碎片化两个方面㊂伴随社会空间的绝对化,关于空间的知识日益被抽象,缺乏㊃08㊃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41卷㊀深度批判的视野,由此产生一种 抽象空间拜物教 的思想,并日益主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进而演变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㊂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最大限度地分割了空间,产生了无限分层的具体空间,从而造成空间的碎片化趋势㊂在以生产关系为主导的社会空间中,每一种产方式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空间,并体现着占据支配性地位的生产关系㊂这种空间包括 可感知性 空间(空间化的位置)㊁ 被构想 的空间(科学规划或设计)和可经验性 的空间(教堂广场等),是三种空间的内在统一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营造了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然而然再生产自身的假象,从而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掠夺性本质㊂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了世界性 [5]㊂这种世界性的历史趋势正是借助社会关系的空间再生产得以完成,因而空间演变为生产关系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充当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工具,进而演变为论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合理性的内在依据㊂总之,列斐伏尔超越了传统空间概念解读的单一维度,重点从历史的视角剖析空间,从而赋予了空间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㊂作为一个总体性的历史概念,空间的历史和空间生产的历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空间生产塑造着不同的社会形态㊂从根本上看,空间的历史,即是空间生产的历史,空间不仅意味着社会关系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表达㊂列斐伏尔重新恢复了空间的内在活力,凸显了空间维度剖析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意义,从而为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空间 三元辩证法 奠定了重要基础㊂二㊁列斐伏尔空间 三元辩证法理论及其实质㊀㊀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的历史即空间生产的历史,他研究空间生产的辩证法,即我们所说的 三元辩证法 ,这一理论已成为剖析资本主义空间的重要工具㊂列斐伏尔试图整合马克思㊁黑格尔和尼采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建构一个开放㊁发展的总体性辩证法㊂这种辩证法不同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强调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也不同于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彰显绝对精神的重要意义,而是在正反合 否定之否定 的基础上引入一个 他者 的概念,从而架起主客体之间沟通的桥梁,以此建构社会 历史 空间的 三元辩证法 ㊂空间 三元辩证法 揭开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内在秘密,实现了 空间中物的生产 向 空间本身生产 的转变,不仅开启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还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由时间走向空间的广阔视域,成为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之内核㊂㊀㊀(一) 三元辩证法 即空间实践㊁空间表述和表述空间的内在统一㊀㊀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实践是具体化的场所,即人们依据一定的生产方式对具体场所的生产和再生产,其作用的产物表现为具体的空间形态,如高楼㊁广场㊁道路㊁公园,等等;空间表述是概念化的空间,即规划者和科学家通过理论抽象建构的感知空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空间表现形式;表述空间居于空间实践和空间表述之间,既包括真实的生活空间,又不排除艺术家们渴望实现的想象空间㊂然而,表述空间并不是空间实践和空间表述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他们进行重构之后形成的㊁具有开放性的全新形式,是一次质的突破和飞跃㊂在列斐伏尔看来,三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彼此独立又密不可分的统一体㊂人们依据空间实践不断完善着空间表述,即在现实的空间实践基础上不断建构和丰富关于空间的理论知识,以期更好地指导空间的实践,最终实现渴望空间与生活空间的统一㊂列斐伏尔把马克思整体性研究㊃18㊃2021年第1期张晶晶,等:列斐伏尔空间 三元辩证法 理论探析历史的方法称为 回溯 前进 法,让他最引以为傲的是在这其中引入了一个中介 空间,从而使得二元分析框架向着三元分析模式转变㊂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的生产与生命进程和能量转换有着密切关系,可以对空间进行身体化的隐喻㊂社会空间和空间实践㊁空间表述和表述空间的三位一体,从身体出发加以解读,即 感知的 构想的 和 经验的 ,从而为符号学意义上的空间解读奠定了理论基础㊂爱德华㊃苏贾认为这一空间的三元辩证法类似符号学的能指㊁所指和意指的三元组合㊂在空间实践中,能指以可靠的指称物为依据,包括标记㊁象征㊁书写和图画等方式㊂其中,象征包含较为丰富的内容,具有情感吸引和艺术审美的价值㊂标记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载体,更多地代表着一种线路的指引㊂文字发明后,这些标记又拥有了书写和读音,即符号学意义上的能指㊂至此,感知的空间变成了各种符号编码所组成的 文本 ,但却在一定意义上隐藏着政治的或军事的相关内容㊂如果说感知空间是这个空间的能指系统,那么空间表述就是这一能指的指涉对象,即符号的所指㊂空间的表述大多数并非现实,而是一种构想的概念,是关于社会空间的意识形态,由一定的名称和符号构成㊂列斐伏尔指出,在后资本主义社会,所指成为脱离具体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符号,进而演变为独立于客观事物的绝对形式[7]㊂这自然而然引发了人们对所指意义的分析,即所指成为一种抽象的概念符号,是否仍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和价值㊂在表述空间中,这种所指的意义日益凸显,经验的或巨象的空间是由符号所引发的一种思想,既是感知的,又是构想的㊂人们可以用时间创设出优美的舞蹈㊁音乐和诗歌,赋予日常生活空间美学的意义,从而诗意地栖居于空间之中㊂在这里,列斐伏尔刻意保留了表述空间的部分不可知性,以凸显其艺术和美学意指㊂但表述空间往往与底层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而也是争取空间公平与实现空间正义的重要场所,这正是列斐伏尔强调的表述空间的实践意义㊂这种实践意义往往比象征意义更有价值,甚至很有可能孕育着一种全新的空间形态,成为建构差异化空间的潜在力量㊂㊀㊀(二) 三元辩证法 之核心指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抽象空间㊀㊀马克思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透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占有和剥削,揭示了其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定律㊂近百年的社会实践证明,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反而依靠内部调节和转嫁危机等形式实现了生命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与冲突㊂但在列斐伏尔看来,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空间与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空间资本化和资本空间化成为助推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资本主义实现增长的手段就在于不断地占有空间和生产空间,空间的生产俨然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生命㊂1.资本主义实现了 空间中物的生产 向 空间本身生产 的转变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生产不仅是物质生产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㊂每一种生产方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空间,从一种生产过渡到另一种生产方式必然伴随着新空间的生产[8]㊂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空间生产主要以 空间中物的生产 为主,包括空间生产出来的具体商品及其生产㊁交换等多重关系㊂通过考察空间中生产的社会关系,列斐伏尔抓住了 资本 这一空间生产的催化剂,空间中物的生产展现着资本运转的内在逻辑,演绎着资本增值的内在秘密,从而产生了绝对空间生产,在某种程度上是物质生产的强化和社会关系的重塑㊂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空间中物的生产日益扩大,客观上催生了空间本身的生产㊂到了资本主义社会㊃28㊃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41卷㊀时期,这种空间的生产转变为生产空间本身,并为追求剩余价值服务㊂列斐伏尔主要沿袭了马克思的生产批判思路,对空间本身的生产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刻剖析㊂在他看来,土地在资本增值的过程中彰显着空间生产的扩张性,土地资本㊁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根据各自的能力在实践中扮演一个角色[6],这是一种经济维度的批判㊂而空间生产消解了时空界限,在破坏旧的社会关系的同时,又不断生产着新的社会关系,加剧着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是政治维度的批判㊂与此同时,空间也会对社会生态产生重要影响㊂空间生产并非静止不动,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延伸,具有流动性㊂科学和知识的发展让空间与社会的结合日益紧密,空间在生产事物的同时,也不断进行着消费,以此保证空间生产的连续性㊂2.抽象空间使得国家和政治权力充当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 管理者空间生产不仅是资本主义幸存的内在秘密,也维系着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其中国家和政治权力恰恰充当着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 管理者 ㊂在列斐伏尔看来,马克思和黑格尔时期的国家初具雏形,但仍然处于幼年阶段,马克思并未预料到国家在资本生产中的重要意义㊂对此,他赞同保罗㊃巴兰(PaulAlexanderBaran)和保罗㊃斯威齐(PaulMarlorSweezy)在‘垄断资本“中阐述的观点:当今世界很大一部分的生产实践不再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者交换价值所决定,反而越来越取决于国家间各种力量的综合对比㊂在此基础之上,列斐伏尔深入探究了国家㊁政治权力和空间生产之间的关系㊂第一,国家和政治权力是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生产的中介,国家生产会占有一定的精神空间,从而使自己权力合法化㊂第二,国家和政治权力借助多样化的组织机构确保社会空间的运行逻辑,并且靠自身政治权力和拥有的资源㊁技术建构强大的社会生产体系,从而使得社会空间的逻辑日益渗透到日常社会的诸多方面,造成日常生活被宰制的局面㊂列斐伏尔称之为国家生产方式 ,即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充当了政治权力的手段和工具,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性,从根本上看,它从属于剩余价值的生产㊂国家和政治权力按照自己的统治方式建构空间,这种空间具有同质性㊁碎片化和等级化的突出特征,即列斐伏尔所指代的 抽象空间 ㊂这种抽象空间不仅生产了异化的社会关系,成为资本主义存续的重要条件,也造成了以资本为轴心的同质化空间运行逻辑,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㊂统治阶级利用自身权力分割空间,从而带来了中心空间和边缘地带的二元对立,遮蔽了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意识,最终导致空间的断裂和碎片化发展趋势㊂㊀㊀(三) 三元辩证法 旨在建构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差异空间㊀㊀按照列斐伏尔的界定,空间生产的历史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㊂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并未消除空间生产的内在矛盾,反而蕴含着再生产差异空间的潜在力量㊂生产关系再生产最集中的核心地带就在于城市,城市承载着空间生产的历史重任,而城市的规模化和普遍化发展实现了空间生产的第二次抽象化,中心化的城市集中了一切核心要素,最终将导致以争取差异化的城市权利为目标的总体性空间革命㊂正如列斐伏尔对空间资本化的批判一样,他认为资本积累不但因社会差异和异质性而茁壮成长,更积极生产了社会差异和异质性[7],人类社会必将由资本主义抽象空间走向社会主义差异空间㊂1.资本主义微观机制的内在演变深刻揭示了总体性的革命战略在空间生产中,列斐伏尔找到了都市空间和日常生活两个微观机制,并借此展开了对空间的现实批判㊂通过对城邑㊁城市和都㊃38㊃2021年第1期张晶晶,等:列斐伏尔空间 三元辩证法 理论探析。
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
社会学研究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郑震提要:本文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试图分析和勾勒出空间概念在西方社会学发展过程中的境遇变迁,并深入探讨当代西方社会学空间转向的思想来源、基本特征和理论意义。
这一空间转向将空间概念社会本体论化,它具有借鉴并超越传统的客观环境论和主观空间论,以及反客观主义、反普遍主义和反历史主义的主导特征。
但是其空间视角依然不同程度地为笛卡尔的主客体二元论所困扰,并受制于时间与空间二元化的传统思路,针对于此,本文将展望一种对空间概念的理论重构。
关键词:空间社会空间空间转向空间本体论西方社会学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列斐伏尔、福柯、吉登斯、哈维、索佳、卡斯特、布迪厄等一批社会理论家的共同推动下,空间问题才成为西方主流社会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空间概念也才成为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以至于人们广泛地意识到,在当代西方社会学乃至社会理论中,一种空间转向已经发生。
以下我们将首先对当代空间转向之前的西方社会学的空间研究做一个简要的勾勒,并结合我们的论题对主要外在于社会学领域的现象学的空间思考给予一定的关注,我们将看到,这两条线索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西方社会学乃至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前空间转向的社会学的空间研究厄里认为:“社会学经典确实探讨了空间,但探讨的方式却很不明晰,很不充分”(厄里,2003:510)。
但这并不意味着,早期的社会学家没有能够就空间给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洞见,只不过他们关于空间的敏锐洞见往往被社会学的后继者们所忽视了。
社会学研究与他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时间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相比,马克思关于空间的讨论显得贫乏得多。
“马克思主要将空间视为一个物理的情境,是生产场所的总和,不同市场的领域,被时间和日益自由的资本的运作所‘克服’的一个天然的距离冲突的来源”(Soja, 1989: 126)。
在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中空间主要呈现为两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机构内部所进行的资本的生产过程中,空间体现为劳动时间在生产的物理环境中横向并列和扩张的可能性,“如果从空间方面来看工作日,——从空间方面来看时间本身,——那就是许多工作日同时并存”(马克思,1995:378)。
现代城市功能理论——勒.柯布西耶
这种主张当然遭到各界的严历批评和
坚决反对。他的致命弱点是完全忽视了 巴黎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存社会结构, 在经济上也是不现实的。受他的影响, 在60年代巴黎也建起了几幢摩天大楼, 但很快就制止了。70年代的巴黎规划对 老城进行了严格的保护。
(3)《阳光城》 (The Radiant City,1933年),
(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4) 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 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1)《明日的城市》
(The City of Tomorrow,1922年)
300万人口的明日城市,采用现代化的 几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 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 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 阳光和空间;
规划布局中央为中心商业区,有40万居 民居住在24幢60层的摩天大楼之中,高
层的周围是大片的绿地,周围的环行居
住带有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 宅之中,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 住宅。
(2)巴黎城市中心区改建设计-----伏埃 森规划(Voison):
18幢摩天大楼取代巴黎市中心拥挤的住 宅,下层提供快速的交通、公园、商店 和居民的户外开敞空间。规划在城市的 建筑形态上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街廓形式, 而是城市空间向四面八方跨哦站开去。
这种明确的功能分区思想,反映了 1933年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
新城市要成为“印度自由的象征,摆
脱过去传统的束缚,表达我们民族对未 来的信心。”
规整有序的布局在50年代受到广泛的 称赞,但明确的功能分区加深了社会的 分化,西方的城市文化显然还不能适应 东方古国的生活模式。城市中心虽规模 宏大,但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城市空间 空旷单调,未能形成亲切宜人的城市环 境。
场所理论的要点及脉络
一、空间与场所
场所作为存在空间的具体化,有空间和特征两方面; 空间即场所元素的三度布局; 特征即氛围,是该空间的界面特征、意义和认同性。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一、空间与场所
场所之所以为场所,是因为人能感受到场所传递的场 所感。 场所感是人通过与场所的相互作用,即视觉、听觉、 嗅觉、触觉以及其它行为活动所得到的一种感知,包括 方位感、领域感、安全感、亲切感、归属感等。
影响可达性的因素: 街区划分尺度 道路等级和尽端路的使用 步行/机动车隔离 公共/私人空间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三、影响场所的因素
2.活力(Robustness)
伊恩· 本特利(Ian Bentley)在《建筑环境共鸣设 计》中,“活力”一词被表述为“影响着一个既定场所, 容纳不同功能的多样化程度之特性”,“能够适应多种 不同用途的场所比起那些限制他们于单一固定功能的场 所,可以提供给使用者更多的选择。能够提供这种选择 机会的场所具有一种我们称作活力的特性”。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方向感,指人辨别方向,明确自己同场所关系的 能力。这意味着任何含义都可以体验成广泛时空秩序 的组成部分,使人产生安全感。 凯文-林奇说:一个好的环境意象能给他的拥有 者在心理上以安全感。庭院场所正因为给人归属感和 安全感而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2013级建筑学研究生《城市设计》课程作业汇报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指导老师:邓蜀阳 小组成员:罗连杰 吴 穹 张 冠 张 璐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目录
一、空间与场所 1、空间的概念 2、场所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 3、空间与场所的关系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1、现象学 2、建筑现象学 三、影响场所的因素 1、可达性 2、活力 3、可识别性 四、案例分析——三峡广场
室内设计中空间的艺术价值
室内设计中空间的艺术价值【内容摘要】室内设计作为一门集艺术、技术、科学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根据空间形态与使用功能,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空间环境,是对建筑空间的再设计。
室内空间艺术并不在于形成空间结构的长、宽、高的总和,而在于空间的部分本身,在于被围起来供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它才是室内设计的灵魂,只有明晰了空间自身的艺术价值所在,才能使设计的本源真正得到回归。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空间艺术价值室内设计行业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欧洲,最初的从业者是由美术工作者和建筑师组成。
在我国,解放前的建筑及室内设计由建筑师完成,解放后才逐步有美术工作者参与其中,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出现了由建筑师和工艺美术师转型的室内设计师。
室内设计作为一门集艺术、技术、科学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根据空间形态与使用功能,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功能合理等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空间环境,是对建筑空间的再设计,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从艺术的角度为空间实体、虚体、技术、经济诸方面提出解决美学问题的方案。
室内设计的主题是空间,什么是空间?空,指里面没有东西,无,没有。
间,指两个事物或两段时间当中,一定的范围之内。
空间在字典中的解释为“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具有客观性和无限性,就宇宙而言,空间是无限的、无边无际的,就每一具体的个别事物而言,则空间又是有限的……”可以看出,空间是一种超越确切概念定义的意念,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荷兰著名建筑师、教育家赫曼·赫茨伯格认为,“空间象征了一切拓宽或除掉现存限制并开发更多可能性的东西,因而空间是相对于确定性而言的概念,这种确定性是封闭的、压抑的、笨拙的、受监禁的,被划分为承载物和分隔物,并被分类建立起来,被预先决定又保持不变,清楚明白。
”这里的确定性指的就是围合空间的实体,实体以外的间隙就是空间,它无形且不可见,以不存在昭示着存在。
现代科学的时空概念在现代主义艺术中的体现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 人 文 科 学 版)
J OURNAL OF NI NGB O UNI VERS I T Y( L I BE RAL ART S EDI T I ON )
VO 1 . 2 6 N( 1 . 3
变化 的 ) 影 响到 画面 的空 间 , 于是绘 画 中开始
现不同的空间集合 , 表现弯曲的空间。此时 , 艺
术 关心 的是平 面外 表空 间维 向 的投 射 ; 此时 , 绘 画与科学 惊人 的一 致 。
一
现多角度并存的空间。 早在马奈的作品《 酒吧女 招待 》中, 我们 已经能看到这种倾向。在这幅作
识, 漠 视 了观 看者 的 自主性 , 这种表 现方式 必然 使 观 者 对绘 画 的体验 有 别 于在 真 实 世界 中的一 个 真实 主体 的体验 。 …而相对论 纠正 了这种 僵化
的时 空观 , 时间和 空间不 是绝 对静 而是 相对运 动变 化着 的 。 三 维空 问之外还 有 四维空 问 ,即流
空 间等 几 个 方 面 。
关键词 :现代科 学;时空概念 ;现代 主义艺术
中 图分 类号 :J 0 2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1 —5 1 2 4( 2 0 1 3 )0 3—0 1 3 0—0 3
对 空 间的表 现是绘 画不 能逃避 的组 成部 分 ,
1 3 1
面 中 ,让 人在 观看 时不 自觉 的移 动视 线 。
在 这 幅 画 中 ,杜 尚把 裸 女解 析 成 几 何 形 态 , 并 对裸 女 下 楼 梯 的 时 间轴 进 行 了跟 踪 描 述 , 这 很 好 地体 现 了 杜 尚 对 于 四维 时 空 的理 解 : 裸女 从 楼梯下 来 , 不考 虑楼 梯 的宽度 , 她 的位置 由二 维 坐标决 定 。如果 再考 虑楼 梯有 一个 宽度 , 那么裸 女处在 三 维空 间里 , 她 的每个 位置要 有 三个坐标 来 决定 。 现 在再 加上 一维 时 间 ,即经 过一 段时 问 的流逝 , 在 这样 一段 的时 间 间隔里 , 她会 先后 占 有 一 系列 的空 间位 置 。 所 以在 画面上 映现 出一 系
室内空间概念
室内空间的概念室内空间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相对与自然空间而言的,是人类有序生活组织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人对空间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满足生活上的需求,到满足心理上的精神生活需求的发展过程。
但是,不论无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都是受到当时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
人们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发生改变,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
因此,室内空间的内涵、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补充、创新和完善。
对一个具有地面顶盖和东西南北四方界面的房间来说,室内外空间的关系容易被识别,但对于不具备六面体的围闭空间,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的内外空间关系,有时难以在性质上加以区别。
但是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独柱伞壳,如站台、沿街的帐篷摊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是高度),可以避免日晒雨淋,在一定称度上达到最远市的基本功能。
而徒具四壁的空间,也只能得称为“院子”、或“天井”而已,因为它们是露天的。
由此可见,有无定盖是区别内外部空间的主要标志。
室内空间,相对于自然空间,处于相对的环境。
外部和大自然发生关系,如天空、阳光、太阳、山水、树木花草;内部主要和人工因素发生关系,如地面、家具、灯光、陈设等。
室外是无限的,室内是有限的。
相对来说,室内空间对人的视角、视距、方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由空间采光、照明、色彩、装修、家具、陈设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室内空间,在人的心理上产生比室外空间更强的承受力和感受力,从而影响到人的生理、精神状态。
室内空间的这种人工性、局限性、隔离性、封闭性、贴近性,使得有些人称其为“人的第二层皮肤”。
室内空间的组织首先应该根据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构思,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结合建筑功能要求进行整体策划,抓住问题关键,内外兼顾,从单个空间的设计到群体空间的组织,要精细构思,使室内空间的组织达到科学性、经济性、艺术性、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设计出有个性、有特色的空间组合。
约翰·济慈诗歌中的“空间”叙事——再读《圣亚尼节前夜》
约翰·济慈诗歌中的“空间”叙事——再读《圣亚尼节前夜》摘要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在其抒情叙事诗《圣亚尼节前夜》中,运用诸多“空间”元素生产出诗歌主题的多重意义,由此从空间的角度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并成就了其独特的诗性之美。
诗人在诗中力图从时间与社会关系把握空间的价值,并利用空间的元素实现诗歌本身的“消极能力”,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去重新品读济慈诗歌中的世界。
关键词空间;时间;社会关系;消极能力作者简介:金烁锋(1980-),女,辽宁本溪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佟承川(1992-),男,辽宁丹东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收稿日期2019-07-11中图分类号I561.072文献标识码A金烁锋1,佟承川21.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2.清华大学,北京100084在漫长的时光里,“空间”一词历经着时代的变化,迁徙到后现代主义视野之下,它也被赋予了新的理解及意义。
到了20世纪中期,后现代主义学者亨利·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的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将空间纳入意识形态范畴,认为空间不仅可以被看成具体形态的物质形式,也可以被表示,被解读,被分析。
“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含着某种意义”。
[1](P83)空间研究的理论被应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由此衍生出两种向度,即空间不仅可以被看成具体形态的物质形式,也可以被表示,被解读,被分析。
并且,空间也是文学作品精神层面的建构,是关于空间极其生活意义表征的形态观念。
文学作品所构建的“空间”作为蕴含意义的媒介与表达手段,不仅是一个客观环境的具体存在,而且成为作者笔下灵活地呈现空间的策略,超越传统二元论认识空间的可能性。
由此,本文基于后现代理论对“空间”的诠释,对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叙事诗《圣亚尼节前夜》中诗性空间进行新的解读,从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空间与社会关系,以及空间与消极能力这三个视角去再次品读这部作品。
建筑论述中空间概念的变迁:一个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权威资料-科技哲学理论
建筑论述中空间概念的变迁:一个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论述中空间概念的变迁:一个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夏铸九【论文来源】/B2【期数】2008年05期【论文期刊来源】《与现实》(京)2008年1期第136~143页【作者简介】夏铸九,台湾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所长、教授。
【关键词】建筑论述/空间概念/空间实践/变迁什么是空间?假如我们把这个问题当作一种的理论询问,那么在空间相关的专业论述经历过所谓多范型抗争(multi-paradigmatic rivalry)情境后,对这种问题的回答就已经无法用现代专业辞典的工具性定义予以应付了因为,关于空间的观点是由论述所界定的。
我们必须处理建筑专业中关于空间的观点的变迁,为此,则需进一步考察在特定社会与历史情境下建筑话语(architetural discourse)的变化。
本文对建筑话语变化下不同空间观点的考察,目的不在于评介,而在于通过质疑的过程,试图建构一个学取向的理论架构,以期有助于空间的实践,特别是有关空间文化形式的建筑实践。
一、空间专业分化的趋势与空间理论的贫困建筑专业关乎所有与空间有关的营造活动,广义地说,它关乎所有与空间塑造有关的直接活动与间接活动。
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与专业分化趋势,造成了在空间的营建、设计、规划、管理工作中,至少可以细分为图绘与室内设计、建筑、地景建筑、都市设计、都市与规划、社区规划与设计等等。
此处无需细列。
一般来说,建筑师、地景建筑师与都市设计师主要将已接受的空间意义予以象征性的表现。
因此,他们直接从事关乎与正当性及合法性效果,依赖的知识家也是作为意识形态的作用者,透过的再生产而对空间的文化形式进行评价,因此他们是把意识形态的再生产过程与既定权力形成结合。
至于都市与区域规划师,则往往关心空间功能动作的管理,因此重视程序的理性。
所以,规划师的作用必须分析的角色在空间向度上的支配、管理以及直接引领资本积累的作用。
由于分工造成专业差异,因而各专业对空间观点有所不同,衍生出不同的研究领域,逐渐与不同的知识互动;环境行为研究则是由社会与行为科学(主要是,其中方面的理论进展而展开的有关空间的社会文化因素之研究,以及关于营造形式与文化的研究等也都陆续受到重视。
数理,空间与光——泽纳基斯给我们的启示
1数理,空间与光——泽纳基斯给我们的启示孟 刚注:此文发表于《华中建筑》2010年第3期作为建筑师,泽纳基斯(Iannis Xenakis ,生于1922年,卒于2001年。
也译作希纳基斯、克塞纳基斯)并不著名,人们知道他主要因为他是二十世纪最激进和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随机音乐”(Stochastic Mus ic )的发明者。
1. 泽纳基斯的早期经历照片中的泽纳基斯总是将右侧朝向我们。
左脸颊上的创伤是他曲折经历的注脚,而那失明的左眼更铭刻着不同寻常的沧桑。
1944年的一次战斗为泽纳基斯留下了这些印记。
当时他只有22岁,是一名年轻的共产主义者,在希腊遭受法西斯入侵之际他积极投身到了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中。
后来泽纳基斯被捕并被判死刑,然而他却奇迹般地逃脱,于1947年来到巴黎。
由于在雅典理工学院读书时学习的是土木工程专业,而且逃亡时碰巧口袋里还装着学位证书,所以泽纳基斯在巴黎找到一个建筑师的职位就不意外了。
而且他非常幸运地成为柯布西耶的助手,并担任此职长达十年。
巴黎的艺术氛围让泽纳基斯幼年时期培养起来的对音乐的兴趣得以充分发展。
工作之余,他找到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如奥涅格(Arthur Honegge r )、米约(Darius Milhaud )和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 )等,向他们学习作曲。
泽纳基斯不是一个本分的学生,他生来喜欢反叛和创新。
偏向传统的奥涅格和米约事实上都没有给他太多帮助,只有第三位音乐老师梅西安才真正理解他。
梅西安这样建议道,你已经拥有了希腊人的身份、建筑师的职业还有数学这门学问所赋予的财富,应当在音乐中好好利用它们。
正是受到这一建议的启发,泽纳基斯才开始尝试把概率论应用到作曲中。
如此的机缘巧合将泽纳基斯推到了建筑与音乐的交叉点上,成为它们的一个鲜活的结合体。
在他那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些语句再也不是建筑师用来自我陶醉的工具,建筑跟音乐在技术层面上真正地融为了一体。
哲学:建筑美学考点巩固(题库版)
哲学:建筑美学考点巩固(题库版)1、填空题有机建筑就是()正确答案:自然的建筑2、填空题()美学认为,建筑形式恰如语言符号,它能表述,也要有所表述。
正确答案:符号学3、填空题古罗马五柱式包括()、罗马爱奥尼克柱式、罗马科(江南博哥)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混合柱式等五种形式。
正确答案:罗马多立克柱式4、单选在故宫中,有一道围墙将故宫分为了前后两部分,请问这个围墙叫做什么名字?()A、乾清门B、保和殿C、午门D、神武门正确答案:A5、问答题建筑美学与文学美学的相互关系如何体现?正确答案:建筑提供人们生活活动的空间,不仅满足着人们的物质性需求,更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建筑给人以精神的、观念的影响,优秀的建筑,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这个意义来看,它与文学很是很接近的。
文学对建筑的描述,以及建筑对文学意境的追求,便两者共同语言更多。
6、问答题建筑室内光与色的关系如何表现?正确答案:室内色彩的影响色比室外少。
由于室内光和色的定型性,所以反过来也就容易塑造空间的色调。
自然光与人工光结合。
室内空间的人工照明,不仅仅是为了补充室内照明度不足,更多是为了某种氛围与气质。
人工色彩。
室外光色自然成分多,如天空、山峦、树木等。
室内多为人工色,可以自由选择设色,形成丰富内涵。
7、填空题20世纪建筑领域最重要的观念变革,是()的概念取代了以往形式的观念。
正确答案:空间8、填空题赛特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在()中警示了环境破坏的后果。
正确答案:《我们的城市能否幸存》9、问答题建筑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密切关系如何表现?正确答案:建筑与音乐的联系,主要在表现方式上。
音乐有旋律、节奏、上行音、下行音等,建筑有比例、节奏、韵律等。
音乐是听觉语言,建筑是视觉语言。
10、问答题建筑美学的10大法则是哪位建筑师提出的,其内容有哪些?正确答案: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对空间的多重理解
对空间的多重理解空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它不仅是我们生活的物理环境,更是我们思考、感知和互动的重要媒介。
对空间的多重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发掘生活的无限可能。
首先,空间是我们生活的物理场所。
从居家的房间到城市的街道,再到广袤的宇宙,空间是我们存在的物理基础。
它提供了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满足了我们基本的生存需求。
在这个意义上,对空间的利用和改造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合理的空间设计能提高生活的舒适度,而高效的利用空间则能提升生活的效率。
然而,空间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空间逐渐超越了物理的界限,成为我们表达思想、传递文化和沟通情感的媒介。
例如,在艺术领域,空间被用来塑造和表达美的理念。
在建筑中,空间不仅仅是砖瓦和水泥的堆砌,更是设计师思想的结晶,是他们与使用者沟通的桥梁。
在文学和电影中,空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
此外,空间还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通过空间,我们可以感知事物的存在、变化和关系。
我们通过空间来感知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从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我们通过空间来感知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交融,从而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也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最后,空间是我们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在科学领域,空间是探索未知的重要领域。
在数学中,空间是研究形状、大小和关系的抽象概念。
在哲学中,空间是我们思考存在意义的舞台。
通过对空间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我们可以激发无限的创造力,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空间的多重理解是一个深邃而广阔的领域。
它既是我们生活的物理基础,又是我们思考、感知和创造的重要媒介。
对空间的深入理解和探索,将不断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让我们珍视和善用每一个空间,让生活因空间的多样性而更加精彩。
以空间的方式思考存在.
主讲:张应鹏张应鹏,1964年12月生,合肥工业大学工民建学士,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浙江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曾获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优秀设计奖、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一等奖、江苏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苏州市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作品入选《2004年中国建筑艺术年鉴》《2006年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建筑学报五十年精选(1954~2003)》等。
2006年入选《中国青年建筑师188人》,2009年获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提名,2012年入选《时代建筑》60年代中国青年建筑师(42人)。
主要作品有:江苏南通综艺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苏州工业园区青年公社、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苏州高新区狮山敬老院、苏州沧浪新城规划展示馆、绵竹市文化广场等。
据说,中科院院士、建筑学家齐康先生曾经说过,我的硕士生,读博士却没跟我读的,目前只有三个人:王澍、童明、张应鹏。
童明的祖父正是写《江南园林志》的童寯先生。
王澍和童明后来都成为同济大学的博士,他们在精神上和童寯先生一脉相承,迷恋苏州园林,试图在建筑中延续文人传统。
去年,王澍成为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
张应鹏的选择在师兄弟中无疑更加另类,他博士读的是现代西方哲学。
1992年,张应鹏考取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齐康先生的硕士研究生,1995年毕业,到苏州工业园区设计院担任首席建筑师。
两年之后,他又考取了浙江大学哲学系夏基松先生的博士研究生。
———这个选择恰恰是出于他对建筑学的思考,在张应鹏眼里,建筑学决不仅仅是一门关乎工程的学科,它更应该关乎人文。
后来,张应鹏辞职创业,成立了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奔赴园林城市苏州,读现代西方哲学博士———这是建筑师张应鹏的两个选择。
它们貌似背道而驰,其实殊途同归。
张应鹏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诗意的栖居———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对建筑艺术的影响》。
针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中最具号召力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他提出“非功能空间的价值与意义”。
“新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的复归与超越
虽然大多数人似乎已经承认,现代化与西化不能划等号,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全盘西化,但从实际所见,我很怀疑我们对这个问题到底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深度。
实际上,在有些人眼里,当代建筑已进入了个性化时代,不必再去考虑“西化”或“中化”的问题,迷恋于西方的各种先锋流派,远离了建筑的本体。
还有许多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与所谓“西化”或“中化”与否并不相关,后者属于文化学的范畴。
由此,现代化也就与传统、地域、人文等观念没有什么关系了,甚至还是互相矛盾的——要现代化就必须抛弃传统:现代化是向前看,是创造、革新,传统是向后看。
在这些人那里,国情已退出在他们的视野以外。
那么,究竟中国建筑要如何现代化,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了。
我想,应该首先从对“现代化”的理解谈起,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
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是西方现代化的开端,其后经蒸汽机的发明和法国大革命,到了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这个时期,建筑上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现代建筑的萌芽,其第一声号炮是1851年建成的伦敦“水晶宫”,第二炮是1889年在巴黎耸起的埃菲尔铁塔。
20世纪初,包括表现派和风格派在内的大部分新艺术流派对于建筑的探索更多还只是注目其外在形式方面,仍属于现代建筑的前期,从德意志制造联盟继续下来的包豪斯学派,才是真正触及到现代建筑本质性内容的成熟的建筑运动,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1926年在德国德绍建成的由格罗庇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新校舍,最近它已被列入为人类文化遗产了。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标志,“现代主义”建筑正式诞生,其总的特点是重视功能问题的合理解决和强调冷静地理性地面对创作,反对学院派保守落后的思维方式和形式的复古,所以又被称为“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对历史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在新形式的创造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种“现代主义”与所谓英克尔斯体系(传统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化标准),即主要从工业化的角度衡量现代化程度的评价方法基本同拍。
空间在叙事学中的重要性
43
江西社会科学
2011. 8
至于像 以前那样 因缺乏 分析工 具而只能 流于 对 情节、人 物等大 范畴作粗糙的描 写。当 然,结构 主义叙事学的 局 限性也 相当明 显 ,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 研究 对象 仅限于 叙事 虚 构作品,而放 逐了历史、传记乃 至图像叙事作 品 等; 第二, 它在不 同程度 上隔断了 作品与 社会 、 历史 、 文 化语境 的关 联。 近年来 ,越来越 多的学 者意识 到 了结构 主义叙事学的 局限性。于是,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旨 “后经典 叙事学 ” “新 叙事理 在超越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 或 “后经典叙事学 ” 论” 又开始 在西方 ( 主 要是 美 国) 兴起。 主要表现出了以 下三个 特点: 第一,对 经典 叙事学的 某 些理论 或相关概念进行 重新审 视或反思 ; 第 二,在分析 叙事文 本时, 更为 注重读者 以及社会、 历史 、 文化 语境的 拓 展了叙事学 研究的领 域 , 更为注重 叙事 现 作用 ; 第三 , 象的跨 学科 、 跨媒介 研究 。 自 诞生以来 ,叙事学 虽 然也曾走入低谷 ,但 总体上 却凭借 自身的理论 活力 和学科 渗透 力,呈现出一 种欣欣 向荣、 蓬勃 发展的 态 势。就拿 我国的 情况 来 说, 自 新时 期 以来 ,叙事理论 一经 引进 ,就开 始成为 文学 研究 中的 热 点: 不仅各 种相关专 著和译 著相继 出版,而且在 核心期 刊上发 表的相关论文的 数量也 是位居前 列的。据 南京大 学中国 社会 科学 研究 评 价中心 统计, 新时期以来 在 CSS叙事学 方面 的 占第一 CI 期刊 上发表 的文学论文的 数 量, 位。不仅 研究 文 艺理论的学 者, 而且 研究 中国古代地在 他 们的论 著中运用叙事理论 。近 年来,不 仅文学叙事 研究 正在向 纵深发展 ,叙事学 研究的跨 学科 、跨媒体 趋势也 “历史 叙事 ” “哲 日益明 显,在国 内学 者的相 关研究 中, 、 “教育叙事 ” “社会 叙事 ” “心理叙事 ” “新闻 学叙事 ” 、 、 、 、 “图像 叙事 ” “绘 画叙事 ” “电 影叙事 ” “网络 叙 叙事 ” 、 、 、 、 事” 之类的成果时有 所见—— — “叙事 ” 几乎 成为一 切人文 社会 科学共有的 概念 和 共同关 心的话题 。 在 短短 几十 年的学科 历史 发展中 ,叙事学 已 完成了 ,或者 说 由“经典 叙 由结构 主义叙事学 到“新叙事理论 ” 事学 ” 到“后经典 叙事学 ” 的转 向。但 无论是“经典叙事 “后经典 叙事学 ” 学” 还是 , 偏 重的都 是时 间 维度, 而有意 无 意地 忽 视 了 空间 维 度 上 的 研究 。 之 所 以 造 成 这 种 状 况, 一 方面 固 然是由于 现代理论因 追 求“深 刻的片面 性”
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
城市空间的资本改造——基于新马克思主义分析视角..田2在建的南京第一高楼资料来源:孙浩.南京置高楼封顶r高450柬A-g-接待砚光市民【N/OL].现代快报,2008-08_27.h印://news.xiahuanet.cort,dtravel/2008・08/27/content._9719806.htm.强烈.到处可见新生活的幻象一再被强化。
真实生活看来与我们如此接近,像是从日常生活中伸手可及,彷佛我们与镜子那头的美好真实零距离”[161。
4结论我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扩张与内部更新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特征。
资本作用于空间本身.公共部门,制度框架、城市规划、城市文化.舆论环境等各个方面.共同完成了这些过程。
然而人们往往被资本主义空间的虚幻外表迷惑.忘记了空间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表现.以及作为具体实践的生活空间的二元分裂,忘记了谁被驱逐而谁因此获利。
当诸如拆迁冲突激化.历史街区被推平.山水资源成为有钱人的后花园等等矛盾愈演愈烈时.人们才隐约意识IN,D,里那些美好繁华的印象也许仅仅是资本主义空间展示的镜像。
穆勒(JohnStuartMill)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在富裕的国家里财富再分配比增长更重要.人口控制是比追求进一步经济增长更有效地达到消除贫困目的的途径…’。
2008年两会提出预防经济过热.表明当前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国家政策已悄然转变.改变城市空间被动于资本改造的契机已至。
这不是否定自由市场.而是说自由市场经济应被束缚在有理性的政府干预框架之下,包括城市规划。
我国城市空间的关注最终将发展成一种公民运动,让市民参与城市规划,与政府和利益集团博弈,最终重建市民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fl】张京祥,手.体制转型与中国域市空间重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经济参考报.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居世界之首超合理水平[N】.经济参考报,2006-03-13.【3】DavidHarvey.后现代的状况:时文化变迁之源起的研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汪安民,等.城市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汪原.关于《空间的生产》和空间认识范式转换【J】.新建筑,2002(2).[6】潘泽采.空问化: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7(4).【7】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安东尼・奥洛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M】.曾茂娟,任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JohnGavanagh,JerryManden经济全球化的替代方案[M】.童小溪,等。
建筑空间概念解释
•
•
• 空间‘质感’的 问题
‘第四维空间’、时间因素
空间中形式与其背景的视觉对比使 人对形式、光影等· · ·
成都城市发展中的污染
上海市中心
成都市中心
国际主义风格建筑运动(1945~1970年代初期)
二战前夕,战后世界建筑发展的第二阶段—— 国际主义风格运动阶段。特征:“少就是 多”的极限主义。现代主义已成为当代世 界建筑中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在这种 建筑思潮影响下的建筑物有一些共同特征, 风格也比较接近。因而被称为“国际式建 筑”(International Style)[《外国近现代史》
•
“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二次 世界大战之间以格洛皮乌斯和他 的包豪斯学派,和以柯布西耶等 人为代表的欧洲“现代建筑”。 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 称”;因不论在何处均以一色的 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 长窗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 “国际式”。具有一切“现代建 筑”的特点,并强调建筑师有改 造社会的任务。 设计中,提倡建筑师“必须面对 工艺”,必须“把想象丰富的设 想同技术的精通结合起来”。在 工作方法上,,注重调查研究和 认真分析的方法;并提倡建筑师 的共同协作。 只是一种思潮;对其充实与提高 是没有代表人物、没有提倡人、 其特点是坚持 “理性主义”的设 计原则与方法。
空间——时间
• • 蒙德里安:当在一个人在建筑的周围或里面 走动时,得到的印象是一连串的二维空间的 面貌。但是更真实的讲:得到的是一连串三 维空间的面貌。 柯布西耶《空间的新世界》:“第四维空间, 是由于是用造型方法的一种特别恰当的和谐 所引起的无限逃逸之时刻”——现在,建筑 中“第四维空间”指,被看作位移尺度的时 间。但因建筑是不动的,“第四维空间”就 得借助位移者。 吉迪恩:想彻底欣赏一座‘空间——时间’ 的建筑,一个人就必须在她的周围走动;一 个人可以站在同一地点,同时欣赏到内部与 外部——一个表面上矛盾的特性,她实际上 只限于外部有大块玻璃的建筑。 沃尔弗林:“我们四处走动,因为在走道交 叉处,新的画面不断出现。目标不能落在交 叉形式的最终展示上,甚至不想那样,而是 造成一种感觉,觉得从尽可能多的方面,都 潜在有风景。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
社会2008・2Society 第28卷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吴 宁吴 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摘 要:亨利・列斐伏尔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提出城市的权利和城市革命,指出全球化的实质是城市化,认为城市是全球空间的脉络背景,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开创性意义,填补了以往社会理论对空间研究的空白,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解释和说明意义。
但是,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具有抽象思辨性和乌托邦特点。
关键词:列斐伏尔 城市 空间 社会学 现代城市生活的时间节律明显加快,空间也变得支离破碎,并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转移,现代城市空间经历了从稳定一统向多元流动的变迁。
在20世纪60年代末,亨利・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展开了研究,他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市空间如何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并对城市进程与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组织的联系给予了重视。
一、城市的权利、城市革命与空间《城市的权利》(1968年)是列斐伏尔为纪念马克思《资本论》出版100周年而撰写的第一部城市学著作。
他在此书中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突出了城市化与重建现代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提出通过实现“城市的权利”和“差异的权利”,来实现“日常生活”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赋予新型社会空间实践以合法性。
“城市的权利”就是公民控制空间社会生产的权利,城市及其居民有权拒绝外在力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驱动等)的单方面控制。
如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和金融商业活动在城市中心的集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迫使・211・居民向城市边缘地区迁移;而实现“城市的权利”意味着居民可以拒绝服从资本和国家统治的需要,拒绝从原来人际交往、文化生活的中心———城市中心向外迁移,被隔离于外围居住地区而进入“交通-工作-休息”的循环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空间的观念
假如以上的复述是多余的,我们就应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有更清醒的关于空间概念的认识。人们用了漫长的时间才走完了这三个空间概念的认识过程,但建造空间的客观规律本来就存在。
“空间”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 “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见AmericanHeritage词典)。显然,空间的客观规律涉及了与生活体验相关的城市化空间、空间感知和空间的特定构成方式等问题。
空间的意义——从现代主义空间概念谈起
肖毅强
摘 要通过回顾建筑空间概念的演变,完善对空间问题的认识。从城市、人为感知和建构等角度对空间规律提出思考,并对我国的建筑学现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空间 空间概念 现代主义
从建筑学空间问题的内在规律出发,我们可检讨对待建筑设计的观念。建筑学发展的意义并不在于去宣布某一种主义的“死亡”,而在于不断去探求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今日的建筑师仍然在设计一些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相关的“潮流化”建筑,却淡忘了一些在一个世纪前已发生的,本应在我们的思维观念中起作用的本质精神。面对当今建筑学的困境,应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摆脱形式、风格、主义、流派,以及“形而上”的“意义”的困扰,重新确立应有的伦理价值。
城市构成形态的多元化,使我们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城市的问题直接可以反映到建筑上,而建筑的存在又同样地面临城市问题。没有好的城市空间,便会扼杀建筑空间的发育。而好的建筑空间,应是对城市空间的回应和深化。
2 感知的建筑空间
感知(perception)是相对于人的生活行为而言的。形式的发展,导致了我们能在上一个世纪看到建筑界最让人眼花缭乱的景象。面对着不同的主义和风格,令人“在外面”看得越来越糊涂。感知能力会因为过度泛滥的景象和“符号”而迟钝。而可感知的空间,始终是丰富场所现象的载体。
由于建筑学中这些基本的“基础平台”观念的欠缺,导致了专业价值观的紊乱。今天,虽然许多“时髦”的口号和名词我们已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仍然片面偏执地看待建筑设计问题。虽然我们知道“空间”是一个三维概念,却无视一个世纪以前已发生了的观念进步。虽然我们已拥有可“随心所欲”的技术文明(是否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让人质疑),却仍然没有摆脱空间设计的“内外分离”,而始终“在外面”看建筑。□
今天,我们一些建筑师,经常都会设计一些与“摩登文化”有关的建筑,但当他们要去绘画、速写的时候,又更倾向于描绘一些具装饰意味而精确性不够的传统建筑,如民居、古建之类,显示了所谓“艺术修养”本身在现代设计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它至少表明:①“摩登”的建筑用绘画方式来表达,存在大量不可表达的因素;②现代生活所赋予的生活感知丰富性,已远远地超越了二维尺度可描述的范畴,不再只是简单静态的形式美。静态的二维表达的美感和可感知的美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这里,“空间”是关键,空间的流线、关系、尺度等的组织,成就了一种整体而又无法言状的感知,如同音乐一样;又如同现代主义艺术告诉人们的那样,要进入画境中去感受体会,对于主体才是真实的。回过头来,我们要面对一种现实:光以一张“漂亮”的效果图来作为建筑设计的“直觉”依据是不足够的,表达的局限,会令我们无法接近对事物的真实感知。具备良好感知的建筑空间应当成为自觉的设计要求和根本的设计目的。
具有良好空间形态的城市,空间有良好的系统性,建筑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服从性。在城市中,建筑自身的角色含义是确定的,建筑空间需要回应城市空间。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建筑构成元素得以摆脱了力学体系的困扰,令元素本身的意义功能弱化和规则化,这使空间能够成为建筑的主体表达,同时也应更容易回到城市空间的层面上来。
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一致性,也说明了城市与建筑空间问题的统一性。对建筑及其部分因素的扩大化和片面追求,会导致城市基本空间存在价值的偏移。正如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个体形式意义被夸大,城市空间的系统性丧失,而转化为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引致空间意义丧失,城市衰败。
显然,现代主义建筑在空间概念上的革命性认识,到今天还不能转化为大多数建筑师的自觉意识。
3 建构的建筑空间
建构(construction)在于表达一种正确的空间构成方式。建构学系统支撑着建筑作为技术和艺术统一的系统框架,construction一词,很容易只被理解为结构设计的力学问题,或者细部设计的构造问题。但正如巴塞罗那德国馆所表现出来的全新的对结构体系的理解,引出了全新的空间概念。一种贯彻空间、结构、细部的建构方式,将涉及尺度、比例、材料、构成关系等问题,需要建筑师去掌握其中的真正规律。建筑设计合乎客观规律发展,才会成为真正的进步。合乎建造规律的空间生成,才是建筑设计的根本伦理价值体现。
建构精神体现为清晰的关系和可感知性:使被使用的结构方式可读,使建造的空间关系可读,使建造的空间及表达的形式的关系可读,使形式间的逻辑关系可读,使细部与整体的关系可读。
建构方式影响着每一个使用空间的质量,合理的建造空间是一种自然的生长,而非刻意的拼凑。建造方式作为有形的基础,配合无形的使用,成就真实的空间。建筑内部真实的空间关系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建构关系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建造方式与空间的对立,使之成为完整的统一体。
三 空间的意义
以上的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表明建筑空间问题不可能孤立地来谈。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脱离城市、正常的感知和建构逻辑而臆想出来的建筑设计,过分地关注外在形式的完整性和可观性,缺乏完整的空间观念。张永和先生曾针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指出我们的建筑设计往往不遵重建造规律,只可称为“形象建筑”,可谓一针见血。
各种主义在时间图表中以线性方式表达出各自的发展位置,常常以革新旧存的姿态出现。但隐藏在主义背后的真正本质,则与单纯的风格变换不同。通过绘画人们可以认识现代主义这种先锋概念的本质精神。“没有人可以用一个单独的视点来完成空间的描述,尽管如此,中央透视法还是作为唯一的方法沿用了几个世纪。在没有把握立体派绘画的灵魂精髓之前,是不可能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 2 现代主义带来的转变,步入了第三个空间概念阶段。只有在建筑中人们才可以绕过或穿过界面,感受到“内”与“外”的空间,而不是被唯一的视点支配着呆在外面。人们终于可以穿过想像的界面向前迈进,空间在我们的感受行为中流动了起来。
空间的关系需要被感知;而空间的存在又是与人的生活感知紧密相联,也就是说,空间关系应是可感知的。
现代主义建筑文化中,空间概念的进步,并未被很好地理解和贯彻。一方面,把概念化的城市形态凌驾于城市文化,臆造的模式并不能贴近生活感知,导致了城市空间的衰落(现代主义城市)。另一方面,空间束缚的解放带来形式上的革新和自由,却演变成了简单的时尚和样板,背后的支配观念逐渐为人们所淡忘,甚至重新走了回头路,只“从外面”形式和静态地去“审视”建筑。
②公元100年,古罗马万神庙出现了第一个塑造的室内空间,圆形的穹顶至今让人感到震撼,但外部形式被忽略了。技术和观念的困境使外部形式与内部空间的分离又持续了2000年。这可称为第二个空间概念阶段(内外分隔)。
③1929年,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使千年来内外空间的分隔被一笔勾消。空间从紧身衣一般的封闭墙体中解放出来,“流动空间”出现。这称为第三个空间概念阶段 1 。从现代主义开始,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概念去面对空间,当然,空间概念的本质还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
仅用主观的艺术修养判断来代替真实的物质要素分析。在用地宽松的场地,玩“平面构成”;建筑面积许可,则玩“立体构成”;既没用地又没建筑面积余地时,玩“立面拼图”。我们可以把这些设计结果称之为“平面建筑”、“形体建筑”,或者“立面建筑”,有的甚至只配称为“正立面建筑”。没有根源的设计行为,很容易成为“形象意义”的牺牲品,全然忽视建筑的正常空间规律;无视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角色和相应环境中的作用;无视真实的建筑感知和使用;无视合理的建构逻辑和空间构成规律。
大多数的建筑史学者都会认同,现代主义建筑是以20世纪初的立体主义艺术产生,并对建筑学带来影响而真正开始的。立体主义用一种新的思维去看待世界。从拉斐尔和丢勒以来,人们总是以中央透视法去描绘空间:以一个固定的视点为依据,被描述的空间只在这一点之外被表达。看问题的方式影响着思维,由此使得真正的空间体验被取代和限制。19世纪末开始,人们发现可以用新的方式去思考和认识事物。立体主义艺术家摆脱了中央透视法的呆板描述,用多变的视角和思维去展现事物的真相,更为观赏者提供了思维和“活动”的空间,人们仿佛不是置身画外,而是与绘画者一道将自身引入了画中。例如,将一系列依次立着的平面上的物体,单独记录、并置,用简单的方式描绘出来,从而使人们的想像空间和关注方式改变了(图1)。
1 城市的建筑空间
城市的建筑空间的形成得益于传统的城市观念。无法脱离城市去谈建筑,也无法脱离城市空间谈建筑空间。“现在当人们谈论城市时,仍然会直接地联想起中世纪的城市,因为它给人以一种多元的归属感。”传统城市空间中,有层次的城市空间结构令我们不会置疑建筑附属于城市空间的意义。日常生活的通道带领人们去感受广场、街道、街区所形成的场所氛围。建筑的窗、阳台等外在元素亦成为城市空间的组成元素。人们不会孤立地看待每一幢建筑,不会孤立地去感受某一空间。把建造行为作为城市空间的一个关联部分,形成了建筑空间从属于城市空间体系的观念传统。
“萨沃伊别墅的参观者,在漫步于建筑中时都会自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几乎不能一下子理解他们在这个建筑中所感受到的一切。这作为一间房子,并没有添加任何特别的新内容。但一切都是新的、生动的……”空间观念的改变导致新的空间构成方式,带来全新的感知,“房子,并不只是一个由有用或无用面积组成的建筑游戏。” 4 相反,空间的安排至关重要。
一 空间的概念
《SpaceTimeandArchitecture》一书的作者,著名建筑史学家S·吉迪翁(SigfriedGiedion)把人类的建造历史描述为三个空间概念阶段:
①穴居人类,虽然证据显示他们有惊人的创造力,但只是利用而非建造。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建筑,如美索布达米亚人和埃及人的金字塔,但这些只是服从于外部的建造,真正的内部空间还没有出现。这可以称为第一个空间概念阶段(有外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