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知识点1:溶液的概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后;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即同一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都相同。

(2)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即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易错警示】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例1】调味剂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剂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B.蔗糖C.味精D.芝麻油知识点2:溶液的组成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除此之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1)根据名称。

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但是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即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是水;如“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是溶质;水是溶剂。

(2)当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形成溶液时;一般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3)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形成溶液时;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但是只要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第九单元 溶液必背知识点--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必背知识点--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必背知识点一、溶液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足量的锌放到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反应后所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锌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它不是溶液。

洗涤剂有乳化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

NaCl溶解时温度不变,NH4NO3溶解时温度下降,NaOH溶解时温度升高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上述条件下,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改变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方法:升高或降低温度。

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意义1.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2.少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3.极少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固体溶解度曲线及意义点:曲线上的点均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交点: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曲线: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当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

当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或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计算:溶质和溶剂的质量,2、称量和量取3、溶解:搅拌至充分溶解,4、装瓶。

人教版化学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化学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化学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汇总1.什么叫做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是有什么组成的?溶质和溶剂.3.什么叫做溶质?被溶剂的物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4.什么叫做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作为溶剂。

5.溶液的均一性是什么?溶液各部分性质、浓度完全一样。

6.溶液的稳定性是什么?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不变时,溶质、溶剂不分离.7.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但一定是透明的。

8.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①吸热:硝酸铵②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稀释③与水反应放热:氧化钙9.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①温度:对于大多数物质温度越高,溶质溶解的速率越快;②溶质的颗粒大小:溶质的颗粒越小,溶质的溶剂速率越快;③搅拌:搅拌能够加快溶剂的的速率(但不能增加溶解的量)10.什么叫做乳化?洗涤剂(如洗洁精)等乳化剂能使植物油等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叫做乳化。

11.乳化的应用有哪些?用洗洁精除去油污利用的是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12.什么叫做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溶解这种物质的溶液。

13.什么叫做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这种物质的溶液。

1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①溶液中有固体剩余;②在一定温度下,往溶液里加入相应的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

15.如何判断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往溶液里加入相应的溶质,可以再继续溶解。

16.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如何相互转化?(1)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①增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降低温度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①增加溶剂②升高温度(2)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①增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升高温度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①增加溶剂②降低温度17.结晶方法有哪些?蒸发结晶: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降温结晶:通过降温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梳理

(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梳理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Q为蓝色FeSQ为浅绿色Fe 2(SQ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工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一一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溶质是HCI,石灰水溶质为Ca(QH)2, 食盐水溶质为NaCI,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Q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C4,胆矶CuSQ・ 5H2Q溶于水溶质为CuSQ,医用酒精中溶质为GHQH「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Y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I 「有水,水为溶剂Y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3,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NQ溶解溶解放热:如NaQH 溶解、浓HSQ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I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再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 )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①加水②升温饱和溶液__ __ ―不饱和溶液(熟石灰的水溶液除外)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 降温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Ca(Q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 )溶解度的含义:20 C时NaCI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C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I或在20C时,NaCI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0 C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 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1g, 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九章 溶液 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九章 溶液  知识点归纳

第九章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溶液: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性质:1.均一性(溶液的各个部分,都是相同的成分)2.稳定性(溶液静置之后,不会有分层现象)关于溶液概念的理解,掌握几个点:1.溶液的组分,只要求两种以上混合在一起就可以,没有注明必须是何种状态。

因此我们说,空气也是一种溶液(只不过我们通常不这样叙述)。

2.常见的溶液如:盐酸(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蔗糖溶液(蔗糖溶于水形成的溶液)碘酒(单质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注:常见的溶剂:水、酒精、汽油如何判断溶质和溶剂:一般来说,固态、气态为溶质,液态为溶剂;同为液态时,量少的为溶质,量多的为溶剂(当有水的组分时,无论水的量多少,都作为溶剂)乳浊液和悬浊液乳浊液: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之中形成的混合物,如牛奶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泥沙注: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乳浊液和悬浊液组成成分是不稳定状态,因此长期静置乳浊液和悬浊液,会发生分层现象。

第二章溶解度溶液中,溶质并不是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中。

因此,我们引入了新的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某溶剂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我们把所得到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某溶剂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称之为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增加溶剂可以变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增加溶质可以变为饱和溶液注:以上规律,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

氢氧化钙转化方法相反。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注:1.比较溶解度的前提是,必须注明温度。

因为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会发生改变。

2.100g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

3.如果某温度下,该溶液中的溶质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则不能称作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为蓝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硫酸铁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如无说明,默认水为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隙)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e、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有水,水为溶剂(2)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溶解度很小,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溶解度很大,即使未达到饱和也已经溶解了大量溶质)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根本原因是水解作用和水合作用的热量变化不同)溶解吸热:如硝酸铵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外因:温度溶解度/g t/℃ 21m m m m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完整word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知识点

(完整word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知识点

(完整word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知识点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一、溶液的概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纷歧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拓展】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

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2、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构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构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项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溶解性分散在水里的物质状态分散在水里的粒子表面久置后的变化溶不溶不溶固、液、气固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浑浊、不均一沉淀液分子或离子通明均一稳定稳定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浑浊、不均一分高低两层不稳定【考点3】乳化征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一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与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就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就是否就是溶液,一般瞧以下两点:(1)就是否就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就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就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就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1、溶液一般就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就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就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就是溶液,如水就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就是溶液。

知识点二溶液的组成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与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她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区分溶剂与溶质: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就是溶质,液体就是溶剂。

②液体与液体混合——一般把量多的瞧作溶剂,量少的瞧作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就是水,那么水就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就是一种,也可以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就是一种。

溶质与溶剂可以就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与反应物的量来确定。

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易错警示】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与,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与。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就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计算在内。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必背知识点一、溶液的概念与组成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在温度、压强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混合物:溶液一定是混合物,至少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通常是液体,如水、汽油、酒精等。

在溶液形成过程中,若两种液体互溶,则一般把量多的液体称为溶剂,量少的称为溶质;若有水参与,则水通常被视为溶剂。

二、溶液的性质1.颜色: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硫酸铁溶液为黄色。

2.密度与体积: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并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的简单相加。

3.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解吸热:如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时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如氯化钠溶解时无明显热现象。

三、溶解度与饱和溶液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例外。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对于大多数物质)。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增加溶质、降低温度 (对于大多数物质)、蒸发溶剂。

四、溶液的配制1.配制步骤: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然后进行称量(或量取)、溶解。

2.所需仪器:天平 (用于称量固体溶质)、量筒 (用于量取液体溶质或溶剂)、烧杯、玻璃棒 (用于搅拌加速溶解)等。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第一节 1、溶液⑴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⑵基本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⑶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⑷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①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②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③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④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⑸区分溶剂和溶质●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⑹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⑺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⑴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⑵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⑶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⑷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⑸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4溶液为蓝色 FeSO 4溶液为浅绿色 Fe 2(SO 4)3溶液为黄色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质前剂后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⑴概念:(略);⑵注意:有意义的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⑶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⑸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⑹溶质溶解时的放热、吸热现象a.溶解吸热:如NH 4NO 3溶解;b.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c.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1)溶解度的含义:如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a.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

b.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一、溶液的性质1.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给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溶质质量被溶解的速率的度量。

溶解度亦称溶质的溶解度或溶质的溶解率。

溶解度越大,表明溶质越容易溶解;溶解度越小,表明溶质越不容易溶解。

一定条件下,相同物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是不随外界因素改变的。

2. 极性:极性是指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中,具有电荷不均匀分布的性质。

每个原子或分子都有一些电子充电,它们可以表示为正电荷或负电荷。

极性决定了沉淀物的稳定性,极性更强的物质的溶液的稳定性更低;极性更弱的物质的溶液的稳定性更高。

3. 气味:气味是指一定条件下溶液可以很明显地闻到的气体的气味。

气味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溶质的特性,而不是溶液的性质,所以要判断溶液是苦味还是咸味,就可以闻一闻溶液的气味。

二、化学反应1. 前置反应:前置反应是指在溶液中发生前,必须准备好充分配分的物质,以促使反应发生的反应。

这类一般是可逆反应,反应产物可以再次发生反应,结果产生新的产物,多用于改变溶液的参数,如酸碱度、Ph值等。

2. 溶解反应:溶解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离子或分子被完全拆分的反应。

这种反应的特点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另一对反应引起游离离子或原子的重新组合,只能提供单一离子或原子。

3. 水解反应:水解反应是指某些化合物与水反应,当化合物与水反应时,会引起改变,因此得到新的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反应。

这类反应一般是可逆的,可以表示为水的添加或分解的形式。

三、物质的溶解过程1. 吸收: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时,溶质与溶剂之间会发生电荷的传递,溶质的电荷会被溶剂的电荷所吸收,从而使溶质分子更加稳定、更容易进行溶解。

2. 团簇化: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溶解过程会随着溶剂量、温度、压强等参数的改变而改变。

当溶质质量足够时,溶质分子之间会形成团簇,从而促进溶解过程。

3. 渗入:溶质分子吸收溶剂后,会分子局部溶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以促进其质量的渗入溶剂中,使溶质稳定溶解在溶剂中,完成溶质的溶解过程。

科学-(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科学-(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一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知识点二溶液的组成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区分溶剂和溶质: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②液体和液体混合——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溶质和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应物的量来确定。

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易错警示】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计算在内。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一、溶液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判断溶质、溶剂• 固、气体与液体混合,液体为溶剂,固、气体为溶质• 两种液体混合时,一般量多的作为溶剂• 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98%浓硫酸)3、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溶液各处密度相等)4、物质的溶解性定义: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溶解的能力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本身性质• 外因:温度(对大多数固体而言,升高温度,物质的溶解性提高)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2、转换饱和→不饱和:加溶剂、改变温度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改变温度⌝三、溶解度1、定义:在定温下,物质在100g溶剂(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符号:S单位:g/100g水气体的溶解度:在标准大气压、一定温度下,溶解在一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数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剂)本身性质外因• 固体: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气体:压强、温度(大多数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气压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NaCl 极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Ca(OH)2夏日夜晚鱼、虾浮在水面换气煮沸的水冷却后不可再养鱼3、物质溶解能力大小分类(20摄氏度时每一百克水中)0—0.01g:难溶0.01—1g:微溶1—10g:可(能)溶10g以上:易溶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CO2溶于水:制汽水时必须加压并保持低温4、根据溶解度的计算原则• 温度一定• 饱和状态公式• s/100=m质/m剂• s/100+s=m质/m液四、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 降温结晶((点燃→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五、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1、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m液=m质+m剂(体积不可加减)2、溶质的浓度:溶质的量与溶液的量的比值质量百分比浓度:c%=m质/m液ⅹ100%⌝体积比浓度:1:4的硫酸溶液(1——V质;4——V剂)对于饱和溶液:c%=s/s+100ⅹ100%⌝3、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1)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稀释浓溶液则只需量取不称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考点与知识点归纳整理(附专项练习及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考点与知识点归纳整理(附专项练习及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考点与知识点归纳整理(附专项练习及解析)一、思维导图二、主干知识总结1.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应该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2.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①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但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但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对溶质与溶剂均相同的溶液来说,在相同状况(同温、同压)下,饱和溶液总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即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

3.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溶解度是用来表示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某溶剂中溶解性的大小。

溶质的质量分数用来表示溶液组成。

4. (实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1)实验回顾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100mL)、食盐。

实验步骤:①计算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要氯化钠质量及水的质量。

②称量(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倒入烧杯中,把水的密度近似地看作1g/cm3,用量筒量取相应体积的水。

③溶解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

④贮存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到试剂柜中。

(2)例题解析: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常按如图操作顺序进行.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可能涉及以下操作:A.称量B.计算C.溶解D.装瓶贴标签.回答下列问题: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100g 5%的氯化钠溶液时,其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序号).(2)计算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______g,水______g.(3)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__.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C.调节平衡螺母(4)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和______,其中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解析】:(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标签.(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5%=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100g-5g=95g.(3)用托盘天平称量5g固体药品NaCl时,步骤是:调节天平平衡,在右盘上加砝码和拨动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称量过程中他发现指针偏左了,说明NaCl的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NaCl.(4)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其中属于玻璃仪器的是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量筒,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搅拌,加速固体溶解.故答案为:(1)BACD;(2)5;95;(3)B;(4)胶头滴管;搅拌,加速固体溶解.5. 关于溶液稀释或增浓的计算(1)思路:溶液稀释定律(守恒观点)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即m1w1=m2w2。

九年级化学溶液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液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液必背知识点化学溶液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状态。

通过溶解物质,溶液可以实现物质的混合和传递,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物质转化至关重要。

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溶液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化学溶液必背的知识点。

一、溶液的定义及分类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其中溶剂是溶解度较大的物质,而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

2. 溶液的分类:根据溶质的物质状态,溶液可分为固体溶液、液体溶液和气体溶液。

形成溶解度较大的稳定固体溶液的例子包括盐水、糖水等。

二、溶解度与溶解过程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与温度、压力以及溶质溶剂间相互作用力有关。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固体溶液的溶解度随压力变化较小。

三、溶解热和溶解过程的热效应1. 溶解热的定义:当溶质和溶剂发生溶解反应时,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吸收的能量称为溶解热。

2.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固体溶质的溶解热通常是吸热过程,而气体溶质的溶解热则是放热过程。

四、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达到最大值,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时,称为饱和溶液。

2. 过饱和溶液的定义:通过增加溶质的量或溶质的温度超过饱和点,溶液中的溶质质量超过最大溶解度,形成的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

五、浓度和溶液的稀释1. 浓度的定义: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之比。

常见表示浓度的方法包括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

2. 溶液的稀释:溶液的稀释是指增加溶剂的量或减少溶质的量,从而使溶液变得更加稀薄的过程。

六、溶液中的离子反应1. 离子的定义:在化学反应中,能够自由运动并且可以单独存在的带电原子或原子团。

2. 离子反应的示例:当水中溶解离子化合物时,溶质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会与水分子发生反应,形成水合离子。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化学人教版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化学人教版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定义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

溶液由和由两部分组成。

的物质叫做溶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未溶解的物质不是溶质溶液的质量= +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2、溶液的特征:性、性[知识点二]溶液中溶剂、溶质的判断1、溶质可以是、或;2、溶质溶剂的判断口诀固液溶解液为剂,液液互溶多为剂。

水多水少总为剂,不指溶剂水为剂。

[知识点三]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通常伴有的变化,有的物质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比如:;有的物质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比如:;有的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比如:。

[知识点四]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其特点为不稳定,不均一,静置后会分层。

②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即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这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

常见的乳化现象:洗发水洗头发、洗洁精洗餐具、洗衣粉洗衣服、农药的合成和使用[知识点五]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的饱和溶液,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只是一般情况,特例除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升高3、(1)怎样判断食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一“看”:杯底是否有未溶解的固体。

一定温度下,杯底尚有少量食盐固体不能溶解,则烧杯中的上层清液是;二“加”:加入少量同种溶质若溶液中没有剩余的食盐固体,则向溶液中,①如果,说明原溶液;②如果,说明原溶液。

(2)一定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其他物质。

【知识点六】溶解度溶解度概念:在一定下,某固体物质在克里达到状态时所能。

溶解度四要素:温度——必须指明具体的温度,溶解性才有意义。

溶剂的质量是100g。

固体在溶解在溶液中,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是g。

【对定义的理解】1.20②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
(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
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拓展】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

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
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2、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
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
【考点3】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3.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②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肥皂、洗洁精
【技巧】乳化作用如何判别?
乳化作用是将大颗粒的物质变为小颗粒的物质,与溶解有本质的区别、
【考点4】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1.溶质的分子向水中扩散:放热。

2.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离子):吸热。

【规律】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升高。

【举例】常见的吸放热溶液:
1、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不变
2、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
3、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解时放出热量
【考点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拓展】
①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和“一定量的溶剂”
②明确“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或者不饱和溶液。

③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2.相互转化
【规律】
①此条件适用于大多数固体
②熟石灰(氢氧化钙)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溶液是否饱和的判定
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是看在一定温度下加入某物是否能溶解。

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之间的关系
【解答】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根据溶液的“浓”“稀”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只有当溶质、溶剂、温度相同时,饱和溶液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6】溶液的溶解度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
溶解的质量。

【理解要点】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不指明温度,溶解度没有意义。

②标准:在100g溶剂。

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要等量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时。

④单位:以克为单位。

【例题】对照溶解度概念分析“36 g食盐溶解在100 g水中,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
这句话应怎样改正。

1.影响因素: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溶质、溶剂的本性,其次是温度(固体溶质)
或温度和压强(气体溶质)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变化较大的如硝酸钾、变化不大的如氯化钠,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比较特殊,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

【拓展】溶解度不同于溶解性
1、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2、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在
一定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考点7】溶解度曲线:
(1)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意义:
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③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等。

④ 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时不饱和溶液。

⑤ 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氯化钠
③极少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氢氧化钙
(二)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 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要素:101 kPa 、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考点8】结晶
1.概念: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个过程叫结晶
2.方法:
①蒸发结晶,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海水中提取食盐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
【考点9】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100%
(1) 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温度无关。

(2) 溶质质量分数单位为1。

(3)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含义是指每100份质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质量为10份。

(4) 发生反应时溶质为新生成的物质。

(5) 只有溶解的部分才是溶质。

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公式】 1.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3.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100%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规律】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
1.增加溶质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2.增加溶剂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拓展】质量分数变化规律
(1)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
(2)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3)溶液稀释和曾浓问题的计算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4) 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考点10】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1.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

1.天平使用时注意用称量纸、左物右码的原则。

2.量筒量取液体时注意观察的方法,不可俯视或仰视。

3.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能加快溶解,但搅拌时不可将溶液溅出。

4.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速溶解;转移固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