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学案
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ec6a85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5.png)
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保障,越来越显得重要。
然而,农业发展的历程不仅仅是宏伟的数字和统计数据,更是一段由人民努力和不断探索的历史,这是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要让学生深入了解的内容。
一、了解中国农业的传统格局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耕作方式、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科技水平等都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这些都与中国地形、气候和人口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耕作方式,以及影响耕作方式的因素。
然后再让他们了解中国农业的产业结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了解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科技进步和机械化,还包括现代化的管理和商业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成功的农业合作社或农业大户,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刺激他们思考如何积极适应和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三、了解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重,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也是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要让学生了解的一个重点。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目前中国农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比如水土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
然后让学生探讨如何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在了解中国农业的历程和现状的过程中,应该也是在培养责任感。
我们可以通过互动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在课堂中激发他们对农业的思考,带领他们了解更多农业信息,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思考农业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高他们对农业的社会责任感。
这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2beb681ed9ad51f01df229.png)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人民版必修2【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学习内容】一、神农的传说(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1.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创制了原始农具。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1.耕作方式的演进(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
如《战国策》记载的秦国“ ”,就是用牛耕种。
由于采用先进的农业,所以国富民强,具有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和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利: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弊: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1.土地制度的演变(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2.土地兼并(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方式剥削农民。
总之,土地兼并根本原因是。
(2)概况:贵族、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打印 地理:中国农业学案
![打印 地理:中国农业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d7053531126edb6f1a10e3.png)
中国农业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粮食问题,解决粮食的途径2.中国的农业类型及农业区域,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4.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图表导航1.读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完成:(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商品粮基地是: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⑧____、⑨____。
(2)以上商品粮基地的地形多为____,位于东部____区,其____和____配合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3)有两个商品粮基地的省是____;既是商品粮基地,又是甘蔗产区的代号是___和____。
学海导航一.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见地图册)商品性生产基地选建的条件:(1)生产条件好;(2)农业经济基础好,有发展前景;(3)商品率高;(4)增产潜力大;(5)连片集中,交通便利;二.林业功能:(1)环境效益:吸烟滞尘、减弱噪音、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台风侵袭。
(2)经济效益:提供木材、橡胶、水果、茶叶等森林的分布:(1)东北林区: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2)西南林区: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分布在西南横断山区(3)东南林区: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分布在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三.牧业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
四大牧区的共同特征:内蒙古、新疆两大牧区处于半干旱、干旱地区青海和西藏两大牧区处于高寒地区四大牧区的降水量较少,有广阔的天然草场,适宜放牧四.渔业影响水产分布的因素(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湿润、半湿润的季风区,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寒暖流交汇为什么形成渔场?寒暖流交汇即带来了冷水性的鱼,也带来了暖水性的鱼,鱼的种类多;寒暖流交汇海水易上下搅动,使下层营养盐类泛到上层,增加上层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吸引了大批鱼群。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984d1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2.png)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单季稻作: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种植单季稻。
主要是指一年只种植一季稻谷,一年两熟。
这种耕作方式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特点,适应了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水稻种植区的自然条件。
其中,水稻种植的关键是灌溉系统,通过修建水渠、水坝等工程设施,使得农田能够获得充足的水源。
2.旋耕制度:旋耕制度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旋耕制度是指农民按照一定顺序逐年改变田地的耕作,以保持土地的肥沃和充足的水分。
这样做有助于减少土壤中无机盐的积累,增加土壤的肥力,从而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增产。
以棕地、红地、黄地和白地的轮流轮作作为旋耕的一种形式,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以调节土壤中的养分,保持土地的良好状态。
3.小块散户耕作: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主要是以小块散户耕作为主。
这种耕作方式的特点是土地分散耕作,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独立耕作,且土地财产具有私有性。
这种耕作方式既有利于农民个体劳动的发展,又有利于农产品的多样性和农民的经济保障。
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1.宗族耕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以宗族耕地制度为主,即一族共同耕作一块土地。
在古代中国,土地具有祖宗的意义,农民对土地的控制权主要是以宗族为单位。
这种土地制度有利于维护家族的团结和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是指统治者将土地赏赐给贵族、官员等,以作为其封邑或封地。
这些土地在封建制度下成为贵族、官员等特权阶级的私有财产,由他们负责管理和耕种。
这种土地制度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形成,使得社会的阶级差距进一步加大。
3.公田制度:公田制度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实行过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
公田是指由国家或集体占有的土地,用于耕种并分配给农民收获。
这种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产出的基本保证。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导学案 学生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导学案 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d110acdab14e852458fb57d5.png)
【导语解析】1、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与成就:2、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形态: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4、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导学案【课标解读】1、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知识导学】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和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神农”(农业的始祖)的传说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之一。
2、长期以来,作为最基本的,支撑着中国古代的和。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谈谈你的看法: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汉景帝知识点二: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演进——从“刀耕火种”到“以农耕”耕作方式:涉及农具、技术、制度及经营方式等。
完成下表,认识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时期主要耕作方式主要生产工具原始社会商周石器锄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很少春秋战国、汉代普及全国,数量大量超过前代、、唐代铁犁牛耕【思考探究】学习完古代中国从原始时期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发展,这种发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进——“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1、完成下表,认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进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商周时期奴隶贵族土地国有所有制(国王、贵族土地所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井田制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国有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2、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参考学案1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参考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27ffc05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01.png)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以诗说史】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此诗揭露了封建政府通过赋税制度对农民的残酷剥削的现实。
江南的农民负担繁重的租税,生活痛苦,田地也多被兼并。
有些农民,被迫放弃耕种稻谷,改在湖上以种菱为生,但也逃不过盘剥之苦。
自耕农作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和赋税剥削往往导致其破产。
【课标点击】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清单】清单一“神农”的传说1.地位:(1)地位:农业占据经济的①地位,②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2)依据:“神农”的传说;新石器时代的遗存。
2.影响: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生产和生活;促成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
清单一①主导②农业或农耕清单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原始农业:基本的种植经营方式是①,西汉时期的南方仍采取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采用了②技术。
3.汉代:农耕生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农具有所改进,便于中耕的③和便于收获的④出现;东汉时,⑤耕作方式出现,牛耕和铁铧犁在⑥地区推广。
4.特点:传统农业以⑦为主,某些时期庄园是基本生产单位。
清单二①刀耕火种②牛耕③曲柄锄④大镰⑤一牛挽犁⑥淮河⑦小农户个体经营清单三泰半之赋1.名目繁多,赋税沉重:董仲舒说,曾有征收①“”的时代。
2.作用:为政府财政收入提供物质保证;是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
清单三①泰半之赋清单四沉重的力役1.徭役: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①劳动。
2.类型:营造大型②。
3.影响:(1)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建;(2)过度征发严重破坏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3)往往导致王朝覆灭和经济文化凋敝。
清单四①无偿②土木工程清单五贫者无立锥之地1.两个基本阶级及关系:地主和农民;地主占有土地,通过①的方式剥削农民。
2.土地兼并及影响(1)②,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案
![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5bf14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8.png)
教案: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分类。
(2)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和资料分析,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
(2)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关爱农村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2. 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1. 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不同农业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相关资料,思考哪些农产品适合在本地发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农业是人类生活的重要保障,不同地区应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适宜的农业类型。
二、探究新知1. 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劳动对象和产品,学生回答: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农业的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
2. 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1)教师展示我国农业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我国农业呈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
(2)教师提问:为什么我国农业呈这样的分布格局?学生回答: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3. 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学生回答: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优化等。
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三、应用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我国农业分布特点,分析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分类;了解了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知道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初中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预习学案(第1课时)
![初中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预习学案(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9403c2bff00bed5b9f31dc9.png)
《农业》预习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农业五部门及其主要农产品;
2、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我国南方与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以及粮食物地区分布的特点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运用地图说出小麦、水稻的主要分布区。
【认知前提】
1、我国的纬度位置及优越性。
2、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
3、我国地形的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
【新知认知】
任务一、阅读“让土地奉献的产业”完成
1、什么是农业?
,是国民经济的产业。
2、广义的农业包括。
任务二、阅读“中国农业的发展”完成
1、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最早和最早的国家。
2、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3、新型农业是诸如。
我国重要的创汇农业基地有。
观光农业是。
绿色农业是。
任务三、阅读“主要农作物分布”86页内容完成。
1、农作物包括和。
2、粮食作物以为主。
北方以为主,南方以为主。
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3、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4、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是。
5、根据播种期不同,我国小麦分为和,东北平原是,华北是。
【预习诊断】
1、填充图册。
2、课本87页活动。
【预习质疑】。
中国农业
![中国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53c503b4f121dd36a32d82e8.png)
第二编
2013-12-4
4.6 中国的农业
主编:刘蒸 学法导航:
1、我国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__ 以 __ _____一线为界,以北地区主要是_ ____的__ ____地区。一般 ____,以南地区主要
核定:马淑珍
学习札记
是___ ___。 2.填写我国种植业的南北差异 北方 范围 耕地方式 耕作制度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和五大商品棉基地分别在哪儿? 南方
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③____________区,
问题探究:
1.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2.分析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
第 1 页 共 2 页
大同机车中学地理区域地理学案
第二编
2013-12-4
本节知识结构
实战演练:
张某承包了 0.5 公顷耕地,种植 结构变化如图 1。当地 1 月平均气温 3℃。 完成 1-2 题。
A(一)①,(二)②,(三)③,(四)④ B(一)②,(二)④,(三)③,(四)① C(一)③,(二)④,(三)①,(四)② D(一)②,(二)④,(三)①,(四)③ 5.不适宜海南岛发展的农业项目是( ) A、 反季节蔬菜生产 B、大规模油菜生产 C、早熟水果栽培 D、生态旅游农业
配餐作业
完成课后高.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3.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这里粮食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是 ( )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4.以下农业区①东北三省 ②长江中下游区 ③南部沿海区 ④黄河中下游区 与 下 图所 示 相应 的耕 作制 度 和主 要 农作 物结 构图 , 符合 实 际情 况的是 ( )
人教版8年级地理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
![人教版8年级地理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881360fad6195f312ba6fe.png)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一、说教材《农业》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二节,内容包括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四个部分。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
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和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知识,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家乡农业生产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难点:农业在我国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依据:农业在我国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只有充分认识农业的地区差异,才能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但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我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讲解、谈话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和图文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四、说学法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有:①自主探究法: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要点。
②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成员积极进行交流和探讨,各抒己见。
中国的农业教案初中
![中国的农业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522e886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5.png)
中国的农业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2. 掌握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3. 了解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2. 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3. 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2. 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进行的生产活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10分钟)1. 介绍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2. 分析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粮食产量、农业结构、农业科技水平等;3.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影响国民经济?三、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15分钟)1. 介绍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如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等;2. 分析农具的发展变化,如石、骨、木农具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制农具和曲辕犁等;3. 引导学生思考:农具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提高有何作用?四、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0分钟)1. 分析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如南方水田、北方旱地等;2. 介绍影响农业地区分布的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等;3. 引导学生思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是什么?五、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2. 分析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如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广环保农业等;3. 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思考如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的农业学案
![中国的农业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23700252ea551810a6874c.png)
中国的农业学案
3、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有哪些?
4、中国的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甘蔗、甜菜主要分布在哪里?
合作探究
九大商品粮基地中,商品率比较高的是哪几个?为什么?
检测与拓展
读我国某农产品产量分布示意图,
回答3~4题。
1.该农产品最可能是
A.冬小麦
B.水稻
C.棉花
D.橡胶
2.该农作物在世界的主要产区有
①埃及②泰国
③澳大利亚④乌兹别克斯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地农业发展方向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地区在加强粮食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大力
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B.乙地区在加强商品棉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大
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C.丙地区在农业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基础上,
还要注重生态建设
2
D.丁地区要加强农业中低产田的治理,还要注重生态建设
根据我国农业部2003年2月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8—10题。
4.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为
A.大豆、甘蔗、油菜、棉花B.棉花、大豆、油菜、甘蔗
C.油菜、甘蔗、棉花、大豆D.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5.上述四种农作物优势产区确定的主要依据是
①自然条件②交通条件③劳动力因素④产业化基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填充图册P150-151
3。
1020 高三地理一轮学案-中国农业 √
![1020 高三地理一轮学案-中国农业 √](https://img.taocdn.com/s3/m/26505c8c02d276a200292e75.png)
20中国农业【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2.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思路【案例分析】1、读舟山群岛示意图,回答问题。
(1)舟山群岛位于我国哪个海域?其海洋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的原因有哪些。
(2)我国东南部水产养殖业发达的原因?(3)舟山群岛地区渔业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这几年渔业产量大幅度下降,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鱼荒”现象,请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地形崎岖,以中山丘陵为主,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全县总人口为48.72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3.9%。
耕地面积17万亩,其中水田14.6万亩。
材料二青田县传统农业技术——“稻田养鱼”技术又因其“独特性、重要性、巧夺天工”为世人瞩目。
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青田县“稻田养鱼”迄今已有1 200年的历史。
其最早的起源是农民利用溪水灌溉水稻田,随溪水流入的小鱼在稻田中自然生长,经过长期培育,最终形成了天然的稻鱼共生系统。
田鱼是以田间昆虫、杂草为食,通过“稻鱼共生”长成。
在西班牙马德里1斤左右的田鱼每条要卖到40欧元。
材料三浙江省青田县稻田养鱼模式图(1)青田县丘陵山区茶树种植面积较广,影响油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A.地形 B.水源 C.气候 D.土壤(2)青田县粮食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发展该农业的有利区位因素是什么?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什么?(3)“稻田养鱼”“稻鱼共生”的农业模式具有哪些优点?3、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评价成都平原地区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条件。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图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草绘的当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该兴趣小组发现当地大量种植甘蔗,而我国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种植较少。
请分析该地种植甘蔗的原因。
5、横断山区在大力利用该地区丰富林业资源和地形优势,开发林业和立体农业发展,但目前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请从所学的的知识,分析可能会出现了哪些生态问题,并分析具体主要原因。
新人教版区域地理中国农业精心整理超详细学教案
![新人教版区域地理中国农业精心整理超详细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02440f227916888486d7f7.png)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
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
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
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一农业(种植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1. 农业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光热水土地)。
(1)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2)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 (4)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
(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 (3)劳动力:数量、素质。
(4)工业、城市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价呈递减状况。
(5)科技: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6)政策: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
2. 种植业 (1)自然条件(2)分布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
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
3.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二、中国农业的发展:1、中国农业发展条件:生物水资源土地气候自然条件不利有利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雨热同期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多大风、寒潮、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总量丰富,河川径流量居世界第6 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径流季节变化大总量丰富、类型多样耕地、林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垦殖费用高有些动植物资源缺乏保护和合理开发种类多样有利于品种的优化和改良农耕历史悠久、土壤肥沃多山、干旱地区面积广资源利用市场劳动力政策社会经济条件不利有利保障和推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积极性受认知水平限制、农业产业政策制定、实施尚有不足之处劳动力素质低,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大部分地区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农业资源、环境受到压力过大,许多地方造成农业生态恶性循环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受经济条件限制、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低市场需求量大,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总结(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f4ecc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d.png)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地区差异。
2. 掌握中国基本农田和农耕区域的划分。
3. 理解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4. 探讨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措施。
二、知识概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中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同时也有养殖业和林业。
不同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和内陆地区。
三、学习内容:1.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农业社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主要依靠人力劳动,生产水平低下;传统农业阶段逐渐引入农业工具,生产水平有所提高;现代农业阶段则借助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 中国基本农田和农耕区域的划分中国的基本农田是指具备一定农业生产潜力,农田质量好、自然条件适宜,能够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田。
中国的农耕区域划分主要有北方小麦区、东北稻作区、江南水稻区、西南亚热带作物区、西北马铃薯区等。
3. 中国农业发展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人口多、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等问题和挑战。
人口多导致农业生产压力增大,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农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限制了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导致劳动力效率低下。
4. 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措施为了应对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用地保护力度,保护和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加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学习方法: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习资料阅读等方式,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
2. 实践探究: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019-2020学年高二区域地理同步学案:第18讲 中国的农业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二区域地理同步学案:第18讲 中国的农业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a8b1347fd5360cba1adb4b.png)
第18讲中国的农业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读图思考]我国主要种植业区所在的地形区;分析某地区种植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读图思考]指出我国主要农作物优势产区的分布特征;分析其各自形成的优势条件。
[读图思考]我国各农业类型分布区存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不同农业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种植业(1)分布: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2)内部差异①成因:南北气候条件的显著差异。
②表现①九大商品粮基地: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C江淮地区,D太湖平原,E江汉平原,F成都平原,G洞庭湖平原,H鄱阳湖平原,L珠江三角洲。
②五大商品棉基地:M黄淮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N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江汉平原,O南疆。
③出口性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
2.畜牧业(1)牧区畜牧业:位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西。
我国四大牧区是a内蒙古牧区、b新疆牧区、c青海牧区和d西藏牧区。
(2)农耕区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是城市乳肉产品的主要来源。
3.林业:e西南天然林区、f东北天然林区、g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4.渔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我国农业的发展[读图思考]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的特点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与生态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A种植业占主导地位,B畜牧业只占27%,D林业、C渔业比重太小。
(2)面临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以及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
2.对策(1)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2)结合国内、国际市场的多方面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3)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1.读中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商品粮基地的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⑥,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⑨。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学案 第4章第2节《农业》(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学案 第4章第2节《农业》(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9bafb102768e9950e7385c.png)
解析:新疆深居大陆内部,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云量少,日照充足,气温昼夜温差 大,作物消耗养料少,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积累,所。
(3)林业主要分布在:
、
、
地区。
(4)渔业主要分布在:
地区。
【探究】
1、读书本: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图,分析:
(1) 图中绿色部分(西部)地区主要农业部门是
,
这里有我国
、
、
、
四大牧区。
(2)黄色部分(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部门有 、
、
三个。
(3)这两部分大致以 毫米的年降水量线为分界线,这条线大致把我国农业区分成东西两部
分,东西差异也是我国农业分布最明显的差异。
(4)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在 。
2、读书本: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对照课本内容完成下表:
地区
以北 秦岭——淮河 以南
耕地类型
熟制(一年几
熟)
农 粮食作物
物
[来
糖料作物
油料作物
三大棉区
熟制:一年当中,在同一块田地上可收获农作物的次数。
、
、
、
农业,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
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探究】
1、(1)以下各地区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为什么?
A、太行山区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草原 D、洞庭湖沿岸
(2)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 生产活动? (3)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 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课堂小练 1.下列有关我国农业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农业》学案
![《农业》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7d4dddfad6195f302ba649.png)
第四章第一节《农业》【学习目标】1.根据农业与土地的关系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
2.运用地图,熟记我国小麦、水稻的主要产区及商品粮基地的分布。
3.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类、分布及其原因。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分类及其分布,知道我国四大牧区及其优良畜种。
【智慧碰撞】任务一: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和商品粮基地1、__ _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2、粮食作物中,南方属_ __集中产区,北方属___ _集中产区。
3、__ _、__ _、 _ __、__ 等地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4、根据不同的,小麦有冬小麦与春小麦之分。
我国最大的平原主要种植春小麦,平原主要种植冬小麦。
5、说出数字代表的商品粮基地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⑦任务二:纤维作物——棉花的分布。
中国重要的产棉区是_ _ __、__ _另外,_ _是我国主要的长绒棉产区。
任务三:油料、糖料作物的分布。
1、油料作物:北方:花生主要分布在、两省。
南方:在中国种植面积最广。
最大产区是。
2、糖料作物:北方:甜菜主要分布在、、等地;南方:甘蔗主要分布在,最大产区是。
【当堂练习】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1)A表示的经济作物是__________;(2)B表示的经济作物是__________;(3)C表示的经济作物是_____________,最大产区在____________(4)D表示的经济作物是_____________,最大产区是______。
任务四:畜牧业分布。
1、我国__________部、_________部草原辽阔,牧场宽广。
2、四大牧区: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3、优良畜种内蒙古牧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疆牧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海牧区:____________西藏牧区:____________【智慧达标】1、下列生产活动,属于因地制宜,对自然因素合理利用的行为的是()A、在珠江三角洲种植甜菜B、在内蒙古高原有计划开垦草原,发展粮食生产C、在华北平原地区引水灌溉发展水稻生产D、在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2、读下面四幅我国经济作物分布图,指出下列排序与图中相符的是()A.①甜菜②油菜③甘蔗④花生B.①甜菜②花生③甘蔗④油菜C.①甘蔗②花生③油菜④甜菜D.①花生②油菜③甘蔗④甜菜读“中国主要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分布图”,完成3-4题.3、形成我国“东耕西牧”农业格局的主要原因是()A. 南北温度的差异B. 东西温度的差异C. 东西干湿的差异D. 南北干湿的差异4、东部地区是我国种植业、林业、渔业的主要分布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B.人工林集中分布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C.沿海地区淡水渔业发达D.南方地区是我国的主要旱作农业区5、不属于创汇农业基地的是()A.山东半岛B.长江三角洲C.闽南D.江汉平原6、我国城乡人民食用的肉、奶、主要来源于()A、内蒙古牧区B、新疆牧区C、西藏牧区D、农耕区畜牧业7、读“我国油料、糖料作物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初中中国的农业教案
![初中中国的农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9f9c9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16.png)
初中中国的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3. 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 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2. 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的农业》。
2. PPT课件。
3. 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如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业是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养殖、林业等生产活动的一种产业。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农业地区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出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如梯田、水田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点评并补充。
2. 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思考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2. 列举一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并分析其必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掌握了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并理解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我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和特点;
2、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和经济作物(棉花、油菜、甜菜、甘蔗)的分布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农业产值构成图分析说明我国农业结构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通过中国各种农作物分布(优势产区)图,让学生说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区域,并分析说明各自的生长条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科学态度,培养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区域分布,我国农业结构
一、我国的农业概况
1、农业
2、地位:
3、我国农业结构:
看图表总结出我国农业结构特点,存在问题及发
展方向。
特点:
问题:
发展方向:
二、我国的种植业
1、我国种植业分布概况
看图描述我国种植业分布概况及区位优势
分布:
区位优势:(提示: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
源、土壤等;人文因素:地价、市场、交通、政策、科
技、劳动力等)
2、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
合作学习:
要求:看上图结合课本及地图册P28中国主要粮食种植业的地区分布图以小组形式完成下表,完成后请部分同学到投影屏幕上指出水稻和玉米集中分布地区:
附:
知识拓展:2004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
下图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平原、平原、平原、平原、平原、三角洲;②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地区;
③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平原、平原。
合作探究:
材料一:由于大量农田要么改种经济作物,要么转为建设用地,广东省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调入大省,98%大米依赖购买。
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的人均耕地比1980年的1.27亩减少了2/3,以常住人口计算,人均仅占有耕地面积O.37亩,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4。
材料二:顺德区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顺德2000
年耕地面积为209342亩,到2004年耕地面积为
186751.9亩(含养殖水面),净耕地面积仅24212.2
亩,四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22590.1亩,减少速度
较快,而且减少的耕地多为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的
优质耕地,影响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按照
区政府既定的目标,把花、果、菜发展成为种植业
的三大支柱产业,……右图为05年顺德农业用地类
型比例图
结合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曾经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如今广东省每年需从外地调入大量粮食,并且成为粮食调入第一大省,请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为什么花卉、蔬菜、水果成为我区种植业生产的三大支柱产业?
3、主要经济作物及其分布
合作学习:
结合课本及地图册P29中国12种农产品优势产区分布图完成下表
练习:
1、根据我国农业部2003年2月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如图所
示,读图写出各图例各代表何种农产品。
2005年顺德农业用地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