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的发育(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4.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教学活动:展示不同河流地貌的图片,如长江三峡、黄河三角洲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貌的特点。
2.提出问题:通过图片展示,提出问题:“为什么河流会在某些地方形成壮观的峡谷?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河流地貌有哪些类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导入新课:在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河流地貌的发育,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3.实践作业:
a.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地貌,拍摄相关照片,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b.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关注河流地貌的保护与利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作业要求:
a.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证作业质量,确保所学知识的巩固。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地貌,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7.总结评价: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后作业及拓展延伸
1.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河流地貌知识的掌握。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深入了解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学习能力: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河流地貌的发育规律。
5.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珍惜资源的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特征及形成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如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河流阶地等,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5)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布特点,结合实例进行流地貌现象,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河流地貌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河流地貌相关的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强调河流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4.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掌握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河流地貌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地理必修1中“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这一章节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为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作用与河流水系发展等。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地貌变化的原因,特别是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了解世界主要河流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重点1.探究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2.了解世界主要河流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3.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难点1.探究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2.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1.掌握侵蚀作用与地貌的关系;2.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3.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规律;4.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和水文运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内容1.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地貌与侵蚀的关系–自然界侵蚀条件–河流侵蚀对流域发展的制约作用2.海岸侵蚀作用与地貌–海岸侵蚀作用对海岸地貌的影响–海岸侵蚀作用的分类与特征3.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水黏性和水功–河流侵蚀作用和水文运动的关系–河流侵蚀作用对水资源的影响4.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规律–河流的输沙能力–泥沙的运移和沉积–河流堆积地貌的特点5.世界主要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极地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热带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亚热带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探究通过学生合作,自主探究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发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3.整合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整合全班多角度的思维和知识,归纳总结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作用与河流水系发展等,使学生掌握本章重要知识。
4.巩固通过“思考题”和“课后任务”,让学生对本课已学或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思考,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能力。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内容。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河谷地貌在三类河流侵蚀作用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以冲积平原为典型,重点阐述了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及分布。
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即是河流地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的案例分析。
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涉及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本章第二节相比,内容较为直观和易于理解。
通过课前的野外实匀、资料搜集和课前实验。
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实录(部分)【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doc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分析河谷的演变过程,理解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4、理解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5、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考试说明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二、主干知识梳理(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地貌和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作用有关。
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形成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是由、和共同作用形成的。
(2)河谷发育过程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发育而来。
(3) 发育初期的河谷与成熟期河谷的差异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横剖面呈 字形,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 ,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 。
这时河谷发育进入 。
成熟期的河谷比较 ,横剖面呈 。
2、河流堆积地貌(1) 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 的情况下,会 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2) 冲积平原的类型 及形成过程①类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它由 平原、 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②形成过程A 、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 ,是由多个 或 连接而成的。
B 、河漫滩平原: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 ,侧蚀作用较 。
河流往往在 侵蚀,在 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常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 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 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侵蚀作用加强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最终将河谷展宽,河谷内泥沙堆积C 、三角洲平原(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在河流地貌中, 、 、 、 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均有明显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河流侵蚀地貌的分类、形成过程、发育阶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河流侵蚀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在地理环境演变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河流侵蚀地貌为例,引导学生从实际观察入手,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
2.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
(1)讲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阶段,如青年期、成熟期、老年期等,并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
(2)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岩性、地质构造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请同学们结合案例分析,探讨河流侵蚀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3.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河流侵蚀地貌的分布规律、环境效应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辩证思维。
4.结合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河流侵蚀地貌的特点,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侵蚀地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知识讲解:
(1)简要回顾河流侵蚀地貌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其分类、形成过程和发育阶段。
(2)结合案例分析,详细讲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课堂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河流侵蚀地貌的分布规律、发育阶段及环境效应。
(2)分析报告要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500字左右。
(3)拓展作业要注重查阅权威资料,提高作业的学术价值。
5.作业评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学习目标】1、分析河谷、瀑布等河流侵蚀地貌的成因,冲积扇、河漫滩、河口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的特征与成因;2、结合地转偏向力对河流凹岸、凸岸的影响,分析码头的选点与淘金、挖沙的位置;3、认识聚落兴起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中,河流在供水、航运、灌溉等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的影响学习过程【要点梳理】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形成阶段河谷地貌分布主要侵蚀方式初期V字形上游溯源侵蚀,下蚀为主中期河湾中游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成熟期槽形河谷下游侧蚀为主2.河流堆积地貌成因: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况下,会____________ 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类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它由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图释:平原、组成部分分布形成机制洪积一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T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T 水流速度放慢T搬运能力降低T洪积扇或冲积扇T连接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T水下堆积体T河漫滩T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T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河口地区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T泥沙堆积T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图示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宽广。
以谷口为顶点成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质由粗到细。
多呈坦,由分向呈放射状。
S9-9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 河流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供水和交通等重要作用。
2. 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哪些有利条件?聚落分布原因高原 地区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 平原上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 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山区 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一上, 形成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 流两岸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 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十富, 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平原 区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 有的沿海 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 航运和海上运输(2) 某勘探队在 C 处钻探获得粘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访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小岛D 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01破坏和□02搬运地表物质而形成。
(2)河谷的发育过程及特点2.河流堆积地貌(1)形成:被河流□12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而成。
(2)冲积平原的类型[自我探究] 河流上游都是侵蚀地貌,河流入海口都有三角洲吗?[提示] 不一定。
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
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入海口并不都有三角洲,如刚果河河口地势高,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就没有三角洲。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1)提供充足的□01生产、生活用水。
02联系和运输。
(2)方便对外□(3)提供丰富的□03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04相对较小。
(1)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2)耕地连片地区:乡村□05规模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06线状分布。
(1)平原地区:聚落一般沿河呈□08洪水位的地方。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07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自我探究] 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提示] 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
如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自我反馈』1.下列侵蚀类型与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向下侵蚀——使河床加宽,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B.向下侵蚀——使河谷不断向下游方向伸长C.向河谷两岸侵蚀——谷底后退,谷坡展宽,形成“V”型河谷D.向源头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答案 D解析向源头侵蚀可以使河流变长,向下侵蚀使河流加深,侧蚀使河流加宽,河床呈槽型。
2.下列地貌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新疆的沙丘 B.长江三峡C.河口三角洲 D.黄土高原答案 B解析沙丘、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3.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学设计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关注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基础知识巩固,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针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运用剖面图、实物模型等教学工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观察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利与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河流侵蚀地貌或堆积地貌的实例,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两方面。
3.各小组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涵盖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三)情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2.通过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培养敬畏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关注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为国家和地区发展贡献力量的价值观。
1.教师以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图片,如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观等,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了解,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二)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教学设计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课标分析】
本课标关注的是地貌,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要求学生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
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画讲解河谷的演变,归纳总结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通过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点。
【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作用的形成原理及其对河谷产生的影响;
2、对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要求】1.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3.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4.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课前知识自主梳理】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_________和________地表物质而形成。
发育阶段外力作用特点河流地貌特点初期______和_______侵蚀为主河谷_______,谷壁陡峭,横剖面呈“______”型中期向_________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更为______,河谷______后期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展宽,横剖面呈________ _____型2、河流堆积地貌(1)形成:被河流________的物质,在河流____________的情况下堆积而成。
(2)冲积平原类型①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由___________不断扩大彼此相互联合而成。
②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__________ ,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
③三角洲:形成于河流___________泥沙堆积而成。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1)提供充足的_______________。
(2)方便对外________和运输。
(3)提供丰富的________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1)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________。
(2)耕地连片地区:乡村________。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____分布。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_____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1、结合下图及所学内容探究分析下列问题。
河道(序号)形态特点AA′河道较窄,呈型BB′逐渐开阔CC′更开阔,呈型(2)三段河谷AA′、BB′、CC′分别以哪种侵蚀作用为主?(3)Ⅱ河谷左右两岸不对称,其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二)2、结合材料探究:材料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下面是三种堆积地貌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三、情感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知识讲解,第2课时知识归纳与技巧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同学们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知注意到如图中所展示的场面没有?(注意到了)那么同学们知道图中A、B、C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吗?(不知道)它们的名称简单的讲可以统称为河流地貌。
至于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形成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板书】2、河流侵蚀地貌【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83倒数第二段,添出以下表格。
【播放幻灯片2】【播放幻灯片3】(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与技能】
1、识记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理解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
3、识记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理解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
2、让学生了解河流的对聚落的影响
【情感与方法】
使学生知道河流地貌的形成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
【教学知识点梳理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的侵蚀地貌
2.河流的堆积地貌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沿河流两岸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
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
成沿海
岸聚落带
2.两河交汇的城市有哪些?
【要点名师讲解】
1.河流地貌的分布示意图
2.怎样分析河流两岸的侵蚀和堆积?
提示:(1)若河道平直时要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若河道弯曲时,此时主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4.河口三角洲形成的原因从哪些方面分析?
提示:上游由于土地、植被、人为等原因造成的河流含沙量大小;入海口的地形、流速;海水顶托作用等。
5.平原按成因分类一般有哪几种?
提示:以河流冲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洪积作用形成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出山口;断裂陷落和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如渭河平原;冰川堆积形成的平原等。
6.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7.
8.
(1)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呈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河流地貌及对聚落的影响
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附导学案)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能力目标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情感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1同学们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知注意到如图中所展示的场面没有?(注意到了)那么同学们知道图中A、B、C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吗?(不知道)它们的名称简单的讲可以统称为河流地貌。
至于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形成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二、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板书】2、河流侵蚀地貌【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83倒数第二段,添出以下表格。
【播放幻灯片2】【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
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2)河谷的形成原理【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3~84部分,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学生讨论回答】略。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3_河流地貌的发育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河流曲流处,两岸的侵蚀有何不同?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河流的不同河段,堆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4.树立事物是运动的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2、“崇明岛”面积、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过程。
教学难点: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迁移。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观看河流视频(创设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思维空间,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
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导入地理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河流地貌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回忆河流可以形成哪些地貌。
)1.讲解。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2.过渡。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图片)(注意复习前面的知识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看课本回答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77页,填写以下内容。
1、河流侵蚀地貌是作用形成的2、河流初期侵蚀作用:以和的为主影响:使河谷和。
横剖面:呈型河流成熟期侵蚀作用:以为主影响:使河谷。
横剖面:呈形3、河流在凹岸,凸岸,使河流弯曲。
观看流水侵蚀实验侧蚀垂直于的侵蚀使谷底, 河流向发展3、教师总结过渡。
实际上河谷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形成河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河谷的形成原理。
4、引导读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3至第84页的内容,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投影河流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并绘制剖面图。
利用图形分段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5、学生讲解。
图1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2它以溯源侵蚀和下蚀,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石泉中学课时教案科目:地理授课时间:第 16 周星期三单元(章节)课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本节课题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科素养目标区域认知: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综合思维:观察总结三种冲积平原的分布并通过形成过程的讲解,引导学生区分理解洪积扇和洪积平原、河漫滩和河漫滩平原。
人地协调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实例教学,加强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
地理实践力: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弯曲河道(河流下游蛇曲地貌),学生正确认识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重难点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三种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
难点:三种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
提炼的课题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媒体应用分析表知识点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媒体来源河流侵蚀作用文本、图片讲解、示范、举例自制河流堆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文本、图片讲解、示范、举例自制1、河流侵蚀作用①河流侵蚀类型:向下侵蚀(下蚀)使河流越来越深,向河谷两岸侵蚀(侧蚀)使河流越来越宽,向源头侵蚀(溯源侵蚀)使河流越来越长。
教学反思认知发展特点和学生特点上,高一学②河流上游,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地貌类型V型谷,其特点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
③河流下游,以向河谷两岸侵蚀为主。
地貌类型U型谷,其特点河谷宽而浅。
2、河流堆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①山前冲积扇平原:成因水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趋缓,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
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注意:洪积扇和冲积扇形成的原理完全一样,只是洪积扇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
②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漫滩平原:成因河流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或继续下蚀,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
地貌特点地势平坦。
③入海口处三角洲平原:成因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处堆积和海水的顶托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黄陂一中刘栋向设计构想:河流地貌是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外力地貌的典型,是考察学生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形成的最好素材。
本课在借鉴武汉六中王龙老师的教学设计之上,试图通过设计探究式问题来升华学生对这一地貌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提前学习了本节基本内容,故设计中课本有些内容就没涉及,具体操作过程中引入了经过加工了的2005年和2008年高考题,来提高高一文科班学生归纳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描述河谷的形成过程。
2.说出冲积平原的三种类型、分布特征及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动画,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通过观察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类型的成因及主要地貌特点,并模拟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观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意识及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沙子、白纸、书)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确定组长人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PPT视频,展示长江三峡河谷地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一】观察实验视频了解河流的侵蚀作用。
(播放河流侵蚀作用模拟实验视频)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探究活动二】阅读课本P78材料描述和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
主水流湍急
河段落差大
地壳抬升(逆向推理法)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小结】教师总结并分析上课开始时的长江三峡河谷地貌的形成。
【探究升华】完成2005年高考题改编题。
【过渡】前面我们讲到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但河流侵蚀和
搬运的地表物质哪里去了呢?堆积作用形成堆积地貌。
【探究活动三】学生动手完成洪积扇的形成模拟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得出结论)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完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必备条件;老师适当点拨。
【探究升华】完成2008年高考题改编题。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下面请大家完成学案上总结内容。
(播放幻灯片表格)
【板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
侵蚀
上游中下游
(下蚀、溯
源侵蚀)
(侧蚀)
V形谷U形谷
冲积—洪积
平原
河漫滩、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河口)
搬
运
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