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举制对唐诗繁荣的影响

合集下载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历史对于七年级的你来说是一个新的科目,你理解那些知识点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二世而亡)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在扬州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布匹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四.问题探究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答:大运河的开凿既有它的积极作用,①沟通了南北交通。

②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

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4.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作煌耀眼的巅峰。

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说这说明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它突出的文学成就。

在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前面,冠以"唐"字,可见在唐代,诗歌在整个文学中占有的垄断地位,说明诗体文学在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繁荣局面。

这种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诗歌作品数量众多。

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最直接的表现当然是数量的丰富了。

唐诗的繁荣也是如此.清康熙年间编繁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二千二百余人,诗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

但限于当时条件,唐代的诗人和诗作恐怕远远不止这些.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的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

二是诗歌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

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唐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但诞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这样一些独具艺术风格、成就卓薈、流传千古的伟大的诗人,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名篇佳句,就是唐诗的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

三是诗歌体裁全面。

古典诗歌的体裁是多样的,常见的有五、七、杂言、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到了唐代,这些诗歌形式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四是诗歌的影响广泛。

唐代是一个诗歌大普及的时代,不仅诗歌的数量多,质量高,体裁全,而且作家多,诗人队伍的构成也很广泛,上自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至贫民百姓,童子妇人,都对诗歌十分爰好;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中名家辈岀,巨匠迭现,他们不断将探求的视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未经开拓的领域, 给后人留下了独具特色无以伦比的艺术精品。

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这就说明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学而优则仕 仕而兴则创——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文学发展

学而优则仕 仕而兴则创——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文学发展
年被废除 , 整存在了 】0 整 3 0年 , 我 国古 代 存 在 时 间 最 长 、 响 最 深 远 的 一 项 官 吏选 拔 制 度 , 历 朝 选 任 人 才 、 任 官 员 方 面 是 影 在 调 起 到 了不 可 替 代 的作 用 。在 其 产 生 、 展 、 善 的历 史 进 程 中 , 我 国 古 代 社 会 政 治 、 济 、 化 以 及 社 会 风 气 等 方 面都 产 生 发 完 对 经 文 了极 其 深 远 的影 响 。 中 国封 建 社 会 进 程 中完 备 的 官 吏 选 拔 制 度 有 三 种 , 即察 举 制 、 品 中正 制 和 科 举 制 度 。察 举 制 和 九 品 中正 制 的 核 心 是 举 九 荐 , 举 制 度 的 核 心 则 是 考 试 。隋文 帝 于开 皇 年 间设 立 分 科 考 试 , 而 取 代 了魏 晋 以 来 盛 行 的 九 品 中 正 制 , 炀 帝 在 大 业 三 科 从 隋 年设 立 明 经 、 士 二 科 , 进 以考 试 选 取 人 才 , 中进 士 科 的考 试 内容 以 文 学 、 学 为 主 , 后来 也 发 展 成 为唐 、 、 、 等 朝 科 举 其 儒 这 宋 明 清 考试 的 主要 科 目。唐 朝 的科 举 在 继 承 隋 分 科 录 取 制 度 的基 础 上 , 定 了地 方 、 央 二 级 考 试 制 度 , 期 进 行 考 试 , 自 由报 制 中 定 可 考 , 后 以 考 试 结 果 录 取 。宋 朝则 全 面 推崇 孔 孟 儒 学 , 倡 以 文 治 国 , 科 举 考 试 极 为 重 视 , 此 进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变 革 , 终 最 提 对 对 最 确立 了 三 级考 试 制 度 , 完 善 了科 举考 试 的 内容 和形 式 。 明 朝 在 宋 朝 科 举 制 度 的基 础 上 加 以 发 展 完 善 , 办 各 级 学 校 , 立 并 兴 建 与科 举 制 度相 适 应 的学 校 制 度 。可 以说 , 举 制 度 在 明 朝 一 度 达 到 了 鼎 盛 时 期 。但 到 了 明朝 末 年 , 过 分 追 求 对 考 试 内 容 、 科 因 文 体 等雕 琢 的 风气 , 举 制 度 开 始 走 向 了 没 落 。清 朝 虽 然 保 留 了 科 举 制 度 , 随 着 封 建 制 度 自 身 的 不 断 没 落 , 股 文 形 式 的 科 但 八 呆 板 , 致 文 化 思 想 的僵 化 、 昧 、 导 愚 落后 , 终 致 使 科 举 制 度 走 向 了 灭亡 。 最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

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

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

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

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

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

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

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

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

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

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

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

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

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四、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

试以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弊病

试以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弊病

试以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弊病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科举制度长存1300多年,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国际社会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日本、朝鲜、越南等都曾仿照中国实行科举制。

在西方,有人称它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

那么科举制度又有怎么样的利于与弊?A.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科举制度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决定人才是否合格与取舍的标准是考试的成绩,它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应考者是否有真才实学在这里成了决定的因素,因此科举制度是一种有利于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它为那些出身微贱但却富有才华的人提供了出人头地的可能和机遇,从此,一个人不凭门第和出身,依靠个人奋斗同样也可以拥有辉煌的人生。

1、公开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采用过多种方式选拔其所需要的人才。

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

汉朝以“察举”制和“征辟”制取代世袭制,由州、郡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职,或由皇帝特诏选任官吏,这比前代进步不少,但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徇私舞弊,用人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出射底层的优秀人才难以被选拔上来。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这在当时多少改变了州、郡地方长官随意左右、受贿营私的状况,选拔出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但这个制度到后来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家世、门第成为评定官员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已成为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其结果必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科举制与唐诗的关系

科举制与唐诗的关系

科举制与唐诗的关系作者:李德刚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8年第02期在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均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唐玄宗天宝年间,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因为封建帝王此时对诗歌的提倡,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时文人对诗歌创作的重视,而又因为科举制是于隋朝固定下来,先于唐诗作为科举考试手段,因而按表面时间先后,似乎也是因为科举制的发展而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然而,以我看来,这恰恰颠倒了科举制与唐诗的发展关系,如果说科举制之于唐诗有所作用的话,那也只能说是一种背反关系。

其实,唐朝诗歌能获得空前发展,其原因是多元化的。

首先,一种文学艺术出现和它的繁荣是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朝之所以出现诗歌的繁荣,就是由于当时唐朝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唐朝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封建社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配合这种繁荣,表现在文学作品上就是唐诗的繁荣。

其次,唐诗的繁荣也和当时出现了一大批的诗人,上至皇帝,下至黎民整个社会以作诗为荣的局面有关。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唐诗能够突破六朝门阀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魏晋以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渐趋成熟。

隋统一后,促使南朝的绮丽文风与北朝的质朴风格相融合,这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就考试原则而言,诗赋以试本可以有许多个人的自由发挥,但用命题的方式作诗,刻板而束缚,“用韵平仄皆有一定之规,又需在既定格律中表达思想感情,抒写景物,创造意境,确为不易。

”﹙任爽《唐朝典制》﹚久而久之,不免造成“文格浮薄”之风,积弊丛生。

正如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所言,省试诗又有与讲究风骨兴味、异彩纷呈的唐诗背道而驰的地方。

试论唐代科举对唐诗的影响【最新】

试论唐代科举对唐诗的影响【最新】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对唐诗的影响摘要唐代科举制对唐代文学是有影响的。

科举制度对唐代社会风气的形成,对诗人群体的壮大、诗歌艺术的锤炼以及诗歌内容的充实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省试诗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可以说科举制度对唐诗的影响既有不良的方面,也有好的促进的方面,但无论哪个方面都不能绝对化,而需要具体分析,将它限定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内。

关键词:唐代科举制度唐诗影响前言科举制度经隋朝初创,至唐朝成为中国官僚选拔制度的一大发明稳定下来,直到清末废除,除了元朝时期有所中断外,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

可以说,科举制度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的机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科举制度也不例外。

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科举制度渐趋僵化,考试内容与实际的社会需要相脱节。

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被限制在八股文中。

不但严重性地脱离社会需要,而且把广大读书士子折磨成既不通经史又不晓世务的无用之人。

这与科举制度创制之初衷严重背离,这不得不说是科举制度的悲哀。

但是,在唐朝,科举制度上属于上升的发展趋势中,考试内容没有明清时候那么僵化,这项制度更多的是体现出其优势,其弊端还没有充分显现。

尤其是,作为一项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超出了政治的范围,形成了比较好的社会风气,对整个唐代文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对于唐代科举考试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今人研究成果亦颇为丰硕,如程千帆先生撰有《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先生撰有《唐代科举与文学》等专著。

一、社会风气的形成唐代科举制度的改变,首先影响到社会风尚的转移,它将广泛阶层的注意力吸引到寒窗苦读上去,形成普遍的求学好学的社会风气以及对科举高中者尊尚的风气,形成了对文坛成名人物崇拜的风气。

科举取士打破世族垄断政治,为庶族大开仕进之门,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经过科举考试能够做官改变命运。

这样一来当然吸引大量的读书人投身科举。

唐诗研究总复习

唐诗研究总复习

启动成本低。

提供需求量大的商品。

提供重复购买的商品。

是流通而不是制造。

能杠杆他人的力量。

最终能自动运转。

能够接触到成功的导师。

生活而不是生存。

能够发挥天赋与激情。

能够得到赏识。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选择题1、清代康熙年间,据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清季振宜《唐诗》文献,编成《全唐诗》,共900卷,收录唐诗48900首,诗人2200多家。

2、有唐一代三百年间,遗留下将近五万首诗歌,比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间遗留下的诗歌多出三倍以上。

3、王国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本于清人焦循的“夫一代有一代之胜”的说法。

4、唐代“以诗取士”的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为省题之诗,一为行卷之诗。

5、唐王朝一反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思想统治政策。

6、僧人、道士本身就是诗人的是寒山、拾得、灵一、皎然、灵澈、贯休、齐己等。

7、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梵语拼音学的传入,对汉语音韵学和诗歌格律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8、元稹《乐府古题序》将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乐以定词”,一类是“选词以配乐”。

9、对音乐摹写出神入化,脍炙人口的诗篇有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王维《扶南曲》、李颀qi《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bi栗歌》。

10、唐代诗人王维既是山水诗的大师,又是南宗山水画的宗师。

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11、盛唐山水画的兴起,使诗与画在本质上趋于同步,重写意而不重写真,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12、唐代许多诗人都喜欢用诗来评画论画,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观曹将军画马图歌》是其中的精品;还有白居易《赠协律郎萧锐画竹》。

13、明确提出划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期,肇始于严羽的《沧浪诗话》,定型于高棅的《唐诗品汇》。

14、高棅《唐诗品汇》划分唐诗的大致时间和代表诗人:(1)初唐:武德至开元初,近一百年,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2)盛唐:开元初至大历,五十余年,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3)中唐:大历至大和末,近七十年,诗人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刘禹锡、柳宗元、李贺等;(4)晚唐:开成至五代,近七十年,诗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

论唐诗兴盛繁荣的原因

论唐诗兴盛繁荣的原因

2014-02理论研究唐朝是中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无论古体律绝,还是五言、七言,都达全盛之境,派别的分立、思潮的演变呈现出眼花缭乱的景象。

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把“诗”归结于唐,可以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与垄断之势,“诗体”文学在唐朝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

一、唐诗和演艺界联系在一起,诗是可以唱的在唐代,唐诗成为大唐盛世文化的主要旋律。

当时,主要的文化和娱乐活动就是靠那些艺妓去传播和点缀。

可以夸张地说,当时上至天子,下至黎庶,其文化生活都靠着那些歌者舞者来演绎,而歌者与舞者的演出剧本又大多出自作家。

所以,诗词又依附着歌舞的表演,传播到帝国的各个角落、各个阶层。

在文人间、在同僚间、在君臣间,几乎在每个阶层间,都有诗词的赠予唱和,那是当时历史阶段的最为有效的文化沙龙盛宴,并在整个文化互动中使得作品名传天下,给作者带来巨大的名和利。

再看唐代几个得力的皇帝,哪一个不爱好文艺音乐,不提倡风雅?太宗皇帝先后开设了“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

而高宗武后,更喜好乐章,常自造新词,编为乐府。

到中宗时代,君臣赋诗宴乐,更是时有所闻。

再看玄宗,此种行诗作乐风气更盛,他自己本身就是诗人乐师。

其他帝后亦多爱好文学,并以此来提奖后进。

更因为唐代以诗取士,于是诗歌一门,造成文人想要得官晋爵,走诗体歌赋之路才是最好捷径。

二、唐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对诗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唐朝,历代君主极重诗才,少有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的,这就让诗人感受到了诗人地位的提高,才使得诗人大众化、平民化,诗的内容也包罗万象。

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宣宗有《吊白居易》,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辑出版,以示不泯。

如此的宽容,是历代少有的。

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

在唐朝诗体文学里,无论自然山水、战场边塞、农村商贾、宫妃贵妾,就连尼姑妓女的生活、政治现状、历史故事、贫富悬殊情形、妇女问题以及人生哲理、离别爱情,无不加以描写。

初三历史科举制的创立试题

初三历史科举制的创立试题

初三历史科举制的创立试题1.材料一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科举选拔官员的的依据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1分)(3)科举制已经废除,但是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方法流传至今,是什么方法?(1分)(4)对待古典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1分)【答案】(1)隋唐;才能;(2)八股取士,钳制思想;(3)分科考试;(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知识,通过材料,我们可判断出这一考试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隋朝时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选拔官员的的依据是:才能;所以因此本题的答案是:隋唐;才能。

(2)本题考查的是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发展的知识,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通过对材料中的关键句:“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我们可概括出顾炎武抨击科举制度的原因是: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3)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虽然说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但是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方法流传至今,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实际上就是通过考试的办法,根据才能和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所以这种流传下来的方法就是分科考试的方法。

(4)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对待古典文化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吸收、利用古典文化中的精华,学习古典文化中积极的成分,对于不好的,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采取吸取精华、弃其的态度,在文化继承的过程中,继续前进。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2.在唐朝贞观年间,家境虽然贫寒,本人却有学识、有天赋的李四赴京赶考,金榜题名,从而命运改变。

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 毕业论文

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  毕业论文

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摘要]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一,科举制度体现出对公平、公开与公正精神的追求,堪称用人制度的伟大革命,它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甚至对于我国现阶段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度;中国;社会;影响一、科举制度概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由于科举考试采取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既是一种极具创意的文官考试制度,同是也是一种颇具特色的社会整合机制。

以至于有西方学着将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不仅使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使中国文官政治日益成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

对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有及其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含义关于科举制度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是“三要素”说。

如1934年,邓嗣禹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中说:“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

共同竞争,试后有人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

”[1]第二种是“按科取士、考试进用”说。

如1989年,黄留珠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中说“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

[2]第三种是“广义狭义”说。

刘海峰在《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等文中说:“科举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

”[3]第四种是“分科举人说”。

该说法是较为传统的说法。

周谷城在《中国通史》中提到:“科举制,盖取分科目而举士之义。

”[4]上面的四种定义是四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

笔者认为,首先,科举制度首先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士人可以自由报取考,不分门户高低贵贱。

所以,科举的定义应该是:“科举制度是由朝廷开设考试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是以考试成绩来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期末科举制专题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期末科举制专题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科举制专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016·福州)这一制度创立于隋朝,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来选拔官吏。

该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2.(2016•天门)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他所说的这种考试制度在我国正式诞生于()A.隋文帝时期B.隋炀帝时期C.唐太宗时期D.武则天时期3.(2016·南京)“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微之际。

”“进士科”的作用是()A.巩固了西周统治B.改善了选官制度C.加强了经济交流D.妨碍了中外往外4.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B.使国家机构人员不断更新C.挫伤了读书人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D. 推动了唐朝崭新局面的出现5.(2016•恩施州)“朝我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学制度,下面关于科学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隋文帝时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立②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学制度的基本特征③进士科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④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⑤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

A.①②④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③6.(2016·潍坊)史学家吕思勉说:“进士科是始于隋的,其初尚系试策,不知什么时候改试了诗赋,唐时,进士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

”这一变化导致了()A.隋朝短命而亡 B.唐诗繁盛辉煌 C.市民文化兴起 D.科学技术发展7.唐朝中央设国子监主管学校工作,统管京师六学。

律、书、算学为明法、明字、明算输送考生,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进士、明经两科输送考生。

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学校教育服务于科举制 B.学校教育内容为儒家经典C.科举制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D.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8.(2015·江苏泰州)右为《雁塔题名》拓片图(部分),雁塔题名是科举及第后新科进士的最高荣耀。

(完整word版)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代意义研究

(完整word版)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代意义研究

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实意义研究摘要: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官员选任制度的典范,隋唐时期产生并发展,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近、现代各国的官员选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直接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遴选机制,科举制度具有恒久的价值和意义。

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定型发展时期,本身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

通过对唐代科举制度的全面分析,探讨其历史功用和现实意义,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健全完善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

关键词:科举制度历史功用现实意义公务员制度一、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制度作为隋唐以后历朝历代沿用的一种官员选任制度,是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制度发展而来的。

它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抵萌于南北朝,始于隋而成于唐。

[1]科举制度之前我国封建时期的官员选任制度各有千秋。

春秋时期大都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官员完全由世族垄断。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其目的之一就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虽然朝廷要职仍由宗室贵族等担任,但是官员改成了领取实物俸禄,与此同时,随着“士”的壮大和活跃,荐举制度也逐渐成为普遍的官员选任制度。

西汉时期正式建立察举制度,另外也建立了太学,也因此,一般的平民子弟可通过察举和学校获得官职,这一制度的建立是封建时期官员选任制度的一个新的突破。

魏晋时期产生了九品中正制,虽然还是沿用了汉代的察举、征辟等入仕途径,但是将门第作为做官的首要条件。

南北朝以来,察举制度仍作为官员选任的基本制度,但是通过考试按照才能选官的制度被提了出来,学校的开放和自举制度的兴起,都为朝廷从一般平民中选贤任能开辟了新的道路。

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官吏选任不再受到门第限制,各级官员统一由中央选任。

在保留秀才、明经科的同时还新设立了进士科,并继续察举孝廉。

进士科的设立,使得朝廷形成了通过考试纯粹按照才学选任官员的制度,也正由此,科举制度产生,并逐步成长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选任官员的一种重要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的条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的条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文化史》科目考查卷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1、全国性的统一局面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政治环境。

自东汉以来,中国曾长期处于军阀混战、豪强割据的分裂状态之中。

这一状态的主要特征就是战争频繁,权力不断转移,王朝不断更替,社会经济凋弊,人人朝不虑夕,加之人口不断迁徙流亡,因此,这一混乱的历史时期无论从分裂的地理环境、政治环境,还是从衰败的经济条件以及人人自危的社会心理来看,都不可能为象科举制度这样广揽人才的制度创造机会和条件。

而隋以后的各个封建王朝之间虽然也有王朝间的更替,也有较大的动乱,但每一王朝都有较长的较稳定的统治时期,这为科举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环境,因而才使得科举选官自隋之后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2、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结构的变化为其产生及确立奠定了必要的阶级基础,均田制在隋唐得以推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混乱和动荡从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大大地削弱了世族大地主的实力,中小地主的地位逐渐上升,开始与世族大地主在政治上并驾齐驱,并逐渐占据了优势。

这一优势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就是以推荐为主的选举官吏制度逐渐被以考试获取官职的科举选官制度所代替。

因为后者与前者相比,更多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其出身、门第。

3,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发展完善使得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自春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摆脱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种种影响,至隋唐时期进入成熟时期。

其标志是:统治阶级的队伍日渐扩大;政治机构不断扩充,分工越来越细;赋税制度逐渐整齐划一;各项必要的政治制度相继建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封建统治体系。

科举选官制度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为满足封建统治对各种官吏的需要,为适应中小地主阶级政治地位不断上升的趋势而逐步确立起来的。

4、物质上的原因的条件。

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有利于考试的实施;道路交通的的完善使得许多的举人能够及时的赶赴考场。

2023年《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2023年《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2023年《科举制的创立》教案2023年《科举制的创立》教案1【学习目标】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重点】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

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3、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课本18页的第一、二段材料分析一下,科举制度对封建统治有什么作用?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为了能够以自己的才能报效祖国,你要通过什么途径才可以有这个机会呢?设想一下如果你几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中进士,那你会有什么感想呢?途径:感想:四、系统总结:(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五、巩固训练(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3、下列对科举制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诞生在隋朝b、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c、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科举制度的影响有哪些?【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年《科举制的创立》教案2一、课程目标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举制对唐诗繁荣的影响
繁荣昌盛的唐代文化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其代表就是辉煌璀璨的唐诗,究其繁荣原因,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录取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于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科举,就是设科取士。

封建朝廷按照不同的行政管理需要,规定不同的考核内容,使读书文人根据个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和志趣,分别选择一项科目进行考试,并通过考试而进入仕途。

科举制度源于汉代的策试,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进士科。

唐代科举以进士为重,明经次之。

这是选拔政治人才的主要科目。

进士科以贴经、策论、诗赋为主,明经科由以贴经、经义、策论为主。

其中贴经、经义,所要求的仅仅是记诵,决不允许有丝毫的独立思考与自由发挥。

进士科以诗赋为主要考核科目,也就是说若想在进士科取胜必须要会作诗,作好诗。

作诗既然成了士人的进身之阶,就必然大大促使他们将心血浇漓于诗的创作,必然促进讲究、推重诗歌的社会风气。

诗赋与仕途利禄紧紧相连,这足以吸引士人毕其全部精力投身其中。

因此,唐代学子把大量的时间、心思都花在背经和学做诗方面。

流传至今的《全唐诗》将近五万篇,其中绝大多数就是应试、应制、应景、应酬的作品。

科举制还提高、巩固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随着进士身价的提高,进士们除了可以位极人臣外,在民间还享受到愈加豪华的待遇,形成了一系列宴集游赏的活动,如曲江宴、杏园探花宴、慈恩雁塔题名等等。

这些光彩夺目、使得长安城万人空巷的活动对读书人尤其是庶族子弟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和动力,对整个社会而言也形成了对文学、文人崇尚艳羡的氛围。

这种氛围渐渐滋长了奢侈浮华之风,新科进士们常常目空一切,连当朝权贵也敢于唐突,以至于从武则天后朝开始就陆续有要求改革进士考试,即减少空有声律对偶而与经义时务无关的文学考题的奏请。

安史之乱后这种呼声更高了,代宗时,以杨倌为首的一批有名望的朝臣斥责举子们“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露己物才,喧腾与当代”,并明确提出全面废止科举制,切断一般士人“投牒自举”的道路。

这个谏议最终因翰林学士答复“进士行来已久,遽废之,恐失人业”而未行。

科举与唐王朝兴衰的关系在此暂且不谈,在这一事件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点:一举子们用以显露夸耀的无非是文学才能,可见文学除了应付考试,对士子们的社交扬名有多重要。

二经过将近一个半世纪,以文取士的进士科已成为天下士子谋生的出路,也是统治者用以稳固大局、人心的手段,要想冒然改变而恢复汉代以人品经业为重的乡举里选是行不通的。

当然,这里还存在历史的积淀作用。

汉代的察举制以儒学礼教为重,品藻人物重德,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儒学渐渐衰弱,一个“人的自觉”的时代到来了,一部《世说新语》展现了多少前所未有的自由奔放、自然率真、特立独行的个性,这些个性又与超群绝伦的文学才华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世人向往的群体,“文的自觉”的时代也随之诞生。

从此,无论是庙堂还是江湖,文彩彪炳都成为品鉴人物的重要标准。

初盛唐的历代君主对文学、文士也都宠爱有加。

这种深入人心的价值观、人才观要人为强行扭转是不可能的,所以,终唐之世以诗赋取士的进士科虽然遇到重重阻力,但最终还是延续了下去,并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骚客收入囊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