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审美

合集下载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

115[摘 要] 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内容,还要表现出原文的艺术与美。

基于此,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关 键 词] 文学翻译;翻译美学;审美再现;《匆匆》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刘子琪一、引言文学是语言层面的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无数文学工作者为之不断探索。

一直以来,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亦是研究的难点。

如何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效地输入另一语言系统和文化环境中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年来,文学翻译的审美性质备受重视,成为热门话题,翻译美学的出现也将文学翻译研究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本文拟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框架,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探析译文的审美再现。

二、文学翻译与翻译美学文学作品在创作之时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价值,这一独特性也正是文学作品吸引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因此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而文学翻译作为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需要传达原文的艺术审美信息,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

正如茅盾先生所言:“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1]如果忽视了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翻译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无法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学翻译。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表现在语言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

具体而言就是首先理解形式系统的审美信息,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及句法三个层面,从表象要素切入;然后进入非形式信息,包括情志和意象两个方面,着眼于内在美学介质。

作为翻译学学科下的一个子学科,翻译美学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功能[2]。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对严复 “ 信达雅 ” 美学造诣上 的补充 。可见 中国传统译 论同哲学
与美学 有着 不可分割的关系 ,美学思想成为 翻译研究 中不可或 缺 的一部分 。 文学 翻译 中所蕴含 的美学意义更 是不言而喻 , 翻译 美学视角下 的文学翻译更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 题。


我 国 翻 译 美 学理 论 的发 展
美, 如对偶 、 排 比等 , 比英文更明显突出; 更重要的 , 中国古典 美学 还讲究 中和 、 气韵、 意境 、 美丑、 情志 、 形象 、 形神、 文质、 虚实 、 真 幻、 文气 、 情景 、 动静 、 比兴等强调文字 内在精神 的美 学要素 。而
研究其 对翻译的启示 , 同时 , 以针对性 和相关性 为指引 , 借鉴 和
翻译美学以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译文翻译审美主体读者和译者翻译审美意识系统审美标准及其审美再现手段为研究对象以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为研究原则立足自己的文化土壤充分挖掘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其对翻译的启示同时以针对性和相关性为指引借鉴和吸收西方美学中的有关理论丰富中国翻译美学的理论内涵
语 言 文 化
2 0 1 4年 第 7期
文学翻译 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 兰州大学外 国语 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 摘

要】 美学与翻译理论研 究有着天然 内在联 系, 二者的结合是翻译研 究的一 个方 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 实践上 , 美学对翻译都有
定借 鉴 意 义 , 尤其是文学翻译。 本 文通 过 我 国翻 译 美 学理 论 的 发 展 以及 翻 译 关 学 与 文 学 翻译 的 关 系 , 探 讨翻 译 美 学研 究对 文 学翻 译
三、 美学 分 析 运 用 到 文 学 翻 译 当 中

文学翻译中的艺术审美心理

文学翻译中的艺术审美心理

构 中 的文化 因素 越丰 富 , 对 原作 的理 解 就越 透 彻 , 越 其 就
能把 握 住原 作 的 美 。 翻 译 的 可 能 基 于 人 类 具 有 的 共 同 的 生 活 经 验 。在 文
学 翻译 中 , 者虽 面对 并未 亲 身 经历 的事 , 因为 有类 似 译 但
的生 活 经验 , 以也 会 产 生一 种 “ 入 作 品 ” 感 觉 , 是 所 进 的 这 译 者 审 美 结 构 对 原 作 的 一 种 同 化 作 用 。生 活 经 验 丰 富 的 译 者 往 往 比 缺 乏 生 活 经 验 的 译 者 更 能 真 切 地 感 受 原 作 的 艺 术 形 象 , 透 彻 地 理 解 原 作 的 艺 术 内涵 。 能 因此 译 者 的 审
养 的培 养 主要 体 现在 三 个方 面 : 一 , 作 实践 。这是 译 其 创
者 审美 心理 结 构 最具 能 动性 、 有效 的 因素 。一 方 面 , 最 文 学 翻 译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再 创 造 .译 者 通 过 大 量 的 文 学 翻 译 实 践 , 无 意 识 中 能 培 养 自 己 的 艺 术 修 养 , 提 高 自己 的 在 并 创作 水 平 。另 一 方 面 . 者 可 以进行 一 些 创作 实 践 , 写 译 如 小 说 、 歌 等 。许 诗
有些 外 国名 著 可 以 称得 上 是那 个 时代 风 貌 的真 实 写 照 , 其 中 内 容 包 罗 万 象 。 此 . 者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应 该 是 一 因 译
对 原 作 美 的把 握 ,从 文 学 译 者 的 审 美 心 理 结 构 和 审 美 心
理 在 文 学 翻 译 语 言 中 的 体 现 这 两 个 方 面 进 行 了探 讨 。 关 键 词 : 学翻译 文

文学作品中英汉翻译的美质再现

文学作品中英汉翻译的美质再现
2 O 1 3 . 3
九 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刘少仙 :文学作品 中英汉翻译 的美质再现)
7 7
文 学 作 品 中 英 汉 翻 译 的 美 质 再 现
刘 少仙 ,陈智 钢2
( 1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 昌 3 3 0 0 2 7 ;2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江西九江 3 3 2 0 0 0 )
1 .音韵 美
语言情趣需从文字声音上 玩味 ,而音韵美对于体现原作 神韵具有特别的意义 。
例 1 .A n d t h e y s c u f l f e d a n d h u f l f e d a n d s h u f l f e d a n d
p u f l f e d,mu le f d a n d b u f le f d a n d d u f l f e d a n d l f u f le f d a n d g u f l f e d a n d b r u f l f e d a n d s c r e a me d a n d s h r i e k e d a n d s q u e a l e d a n d s q u e a k e d ,a n d c l a w e d a n d s n a p p d e a n d b i t ,a n d b u mp l d e a n d

要 :在 英汉翻译过程 中,译者 常常专注于语 义的传递 而忽略 了对 美的感知 ,如此译作很 难成 为佳 译 。翻 译牵涉到 两种语 言的转换过程 ,对语 言美质的认识 与追求是提 高译 文水 准的关键 。本 文试 以翻译 美学思想 为视 角,来讨论译 者是 如何 运用其 审美意识再现原作 的形式 美和非形 式

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沟通

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沟通
到译作 的传递 ,并不 意味着翻译 时要 在译作 中复制 原作所有 的美学要 素 。或者说 ,文 学作 品翻译
过 程 中美 的传递 ,不是 通过两种文本 之间静态或镜像 式的美学要 素的对应转换来实现 的 。这种美
感体验 的传递 ,应该是 中西两套不 同文化体系之间互动 的审美沟通口
福 建 江 夏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F u j i a n J i a n g x i a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NO. 2.
Apr . 201 3
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翻译 中的审美沟通
原作者在作 品 中所创造 的审 美感悟 ,使译作 的读 者在 阅读过程 中 ,能获得 类似于原作读者所感受
到 的审美体 验 。正如香港学 者孙 艺风所言 ,文学翻译 的任务是让译文读者在 译作里也是能 听到言
语的 “ 簌簌细响”n ,因为正是这些簌簌细响的语 言 ,创造了文学作品 中的审美空 间。因此 ,这些
译 实 践 中的 一个 难 题 。


文 学 作 品 的翻 译 是 美 感体 验 的传 递
每一种 阅读都 以实用或审美为 目的。文 学阅读的主要 目的是审美 。所有感 人的文学作 品都是

件流光溢 彩的艺术 品 ,它 们以别具一格的优美语 言来愉 悦读者 ,以丰满 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来
感染读 者 ,更 以丰富 的人文精 神 内涵来启迪读者 。因此 ,文学作 品的阅读不仅仅 只是为了获取信
就 不尽相 同。因此 ,机械地 复制原文 的美学要素无法 实现翻译过程 中美感体验 的传递 。例如 ,红 色 会 让 中国人联 想到侯 门大院 ,因为 自汉 以来 ,名门望 族均 重用朱 红色 。因此 杜甫 才在诗 里说

意象重现与意境重建——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审美移情作用

意象重现与意境重建——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审美移情作用

湘 南 学 院学 报
J u n l f m g a ies y o r a ln n Unv ri o Xi t
F b. 2 0 e , 01 Vo . No. 131 1
意 象重 现 与意境 重 建
— —
浅析文学翻译 中的审美移情作用
王 闻 ( 津外 国语 学院 。 津 天 天 30 0 ) 0 24
收稿 日期 : 0 —1 —1 2 9 2 8 0 作者 简介: 王 闻(93 , 土 家族 , 18 一) 男, 湖北 宜昌人 , 助教 , 硕士研究生 , 究方向: 研 翻译理论与实践。

9 ・
他 “ 窥 ” 刘 4 J 艺术 意境 。那 么 , 文学 翻译也 应是译 者移 情 于原 作并 方 法时 , 指 出 :独 照之 匠 , 意象而 运斤 。 [ “
摘பைடு நூலகம்
要 :审美移情说对文 学翻译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译者将主体精神 灌 注于原作 , 使作 品意 象和 意境 重现
从 而带 给 读 者 审 美 的 艺 术 享 受 。
关键词 : 移情 ; 主体精神 ;意象 ;意境
中 图分 类号 : 359 H 1.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62 132 1 )1 09 4 17 —87 (00 0 —05 —0
我译wearingwhiteforeastertide为佳节近素衣似雪而不提复活节虽则是受三二二格律的限制但主要还是这一句和这个诗的主题思想关系不大全诗是说要及时流连光景而这一句只是形容樱花象少女在春天来时穿上的衣服那样美所以抓住这一点译也就够了不一定要提复活节
2 1 年 2月 00 第 3 卷第 1 1 期
勰所 著《 心雕 龙 ・ 思 》 言 :登 山 则情 满 于 山 , 文 神 有 “ 观 ”4m 意为作 家进行 创作 需把 主观 情 _ 意大 利 美 学 家 维 柯 ( G.Vc) 《 科 学 》 i 在 新 o 中谈 海则 意溢 于海 。 _( ’ 道 :在 一切语 种 里 大 部分 涉 及 无 生命 的事 物 的 表达 感 移 注于 客观 事 物 , “ 由想象 构 成 意 象 , 由意 象 烘 托 意 方式都是 用人 体 及其 各部 分 以及 用人 的感 觉 和情 欲 境 , 可得 佳 作 。明 代 沈 周 《 画汇 考 》 : 山水 之 方 书 云 “

文学翻译中原文审美价值的实现

文学翻译中原文审美价值的实现


要: 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 通过分析翻译这个特 殊的审美 过程, 发现影 响原文审 美价值 在译文
读者那里实现的因素主 要有三个: 译者、 翻译规范和读者; 并分别从这三个因素入手, 详细分析了每个 因素对读 者审美活动的具 体影响, 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审美价值传递的建议和 方法。 关键词: 翻译美学;审美 主体;审美价值;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 H0 59 一、引 言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 72� 332 5(2 0 0 6) 0 1 0 0 5 2� 0 3 � 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自由活动时才是美的” 。文学 作品作为 一 种审美对象会刺激审美主体的想象和理 解的活动, 使读者 在 欣赏文学作品时得 到审美 愉悦。作 为译 文读者 的审 美对 象 的译文也应该具有这种激发读者的想象 力和理解力 的品质。 例如: 1 .芙蓉镇街 面不 大。十几 家铺子 几十 户住 家紧 紧夹 着 一条青石板街。
� 经历和经验, � � � � � � � � � � � � 将原文中的审美价值具体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而转化为译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国美学家米盖尔 � � � � � � � � � � � � � � � � � 杜� 夫海 � � � � 纳说 � � 过 � “审美 � � � � � � � 形式只 � � � � � 有引 � � 起 ;
实用翻译美学是 伴随 着翻译 学科 的发展 而诞 生的一 个 年轻的分支学科。它 的研究 任务 是运 用美学 和现 代语言 学 的基本原理, 研究和探讨 语际 转换 中的美 学问 题, 帮助读 者 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 提高解决语际 转换中碰 到的 具体问题的能力和 对译 文的审 美鉴 别能力 。从翻 译美学 的 观点看, 翻译的过 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 种审美的过 程。在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要求译者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韵味和情感。

因此,文学翻译的标准也与其他类型的翻译有所不同。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标准,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

首先,文学翻译的标准之一是忠实于原著。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尽量保持原作的意境和情感,不可随意增减、曲解原文的内容。

译者应该深入理解原作的内涵,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使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相一致。

其次,文学翻译的标准还包括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和语言特点,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使译文能够传达原作的韵味和情感。

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风格。

此外,文学翻译的标准还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

译者需要对原作的文学背景和语言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原作的内涵和情感。

同时,译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
表达能力,能够用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原作的意思和情感。

最后,文学翻译的标准还包括对译文的审美要求。

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作,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语言美感,努力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总之,文学翻译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兼顾忠实于原作、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以及对译文的审美要求。

只有遵循这些标准,译者才能够翻译出高质量、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表现——以《包法利夫人》许渊冲汉译本为例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表现——以《包法利夫人》许渊冲汉译本为例

中外互鉴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表现——以《包法利夫人》许渊冲汉译本为例□张子月/文现实主义奠基人福楼拜享誉世界的著作《包法利夫人》透过妙想天开的浪漫与平庸黯淡的现实的强烈反差这一主题,生动再现了资本主义在发展初期表面繁荣下暗藏的残酷现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经过译者的不断努力与完善,在众多的中文译本中,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创造性突出,普及性很高。

本篇将以《包法利夫人》许译本为例,结合翻译审美表现论阐述翻译审美表现之模糊美、翻译审美与移情、语言的形式美三大方面,来帮助大家了解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表现。

20世纪8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提出“翻译美学”此术语,简单来说,即翻译学的美学模式,一方面突出审美感性在翻译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重视审美理解在翻译中的引导作用。

傅雷言:“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1]”文学最强调语言和意境,而文学翻译显著的特征便是艺术审美与艺术再现。

除了语言形式本身所承载的语义信息,文学翻译还注重语言形式生成的美感及整合在形式之外的意象。

所以,翻译的过程亦即一个审美的过程。

翻译美学的审美表现论强调在译入语中充分结合译入民族文化,在遵循最佳审美态度“实事求是”和最大程度保留原文原作者写作风格的基础上,通过译者“带着镣铐跳舞”,完成跨语言文化的飞跃。

正确的审美表现必定会产生丰富多彩的成果,下面我们具体来看《包法利夫人》译本中的审美表现。

1 翻译审美表现之模糊美“似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究竟是什么呢?我们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却不可置疑的感受到其间的美。

模糊美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魅力是因为,创作者和鉴赏者之间会产生一种默契之上的神秘感,老子曾言“恍兮惚兮”,就体现出模糊之美。

它极大地激发人的想象力和艺术参与的冲动,将人物带入到所体会的环境氛围中去。

此外,模糊还有一定的“细节免除”功能,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艺术手法将细节描写朦胧化,使译文具有一种空灵感,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为什么说翻译是一门艺术?

为什么说翻译是一门艺术?

为什么说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它是一门艺术。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本文将从语言间的差异、文化背景的考量以及翻译的审美特点几个方面来探讨为何翻译被认为是一门艺术。

一、语言间的差异语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由于语言的特点,翻译不存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需要考虑到语言间的差异。

词汇、句法结构、语态等方面的差异,都使得翻译过程需要有个体化的处理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的特点和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确保信息的传达准确而完整。

翻译者需要细致入微地思考每个词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通过翻译将其传达给读者。

这种思考和抉择过程,使得翻译与艺术创作有着相似之处。

二、文化背景的考量翻译不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思,还需要将其置于接受翻译结果的读者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量。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词语的理解和诠释会产生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考虑读者的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者需要根据作品的受众,调整表达方式和用词,以适应读者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的考量使得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沟通工具。

翻译者需要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桥梁,以确保信息的传达不仅准确,还要能够贴近读者的文化认知。

三、翻译的审美特点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的艺术形式,它直接参与到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作品的传播中。

翻译者需要具备审美意识,以确保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作的风格和情感,将其传达给读者。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字斟句酌,忠于原文的风格和情感,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翻译结果在另一种语言下的美感。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通过词语和句子的精心拼凑,将原著的情感和美感再现给读者的过程。

总结翻译作为一门艺术,通过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传递信息和扩大文化交流的范围。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需要翻译者运用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考虑语言间的差异和文化背景差异,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文化的交流。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审美心理研究——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审美心理研究——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审美心理研究——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康艳【摘要】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兼具读者、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因此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心理是一种复合多元的过程。

译者的审美趣味、审美期待、审美能力,以及在审美再现时对目标读者审美期待的满足,都将决定译作的品位和水平。

研究译者的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心理构成,有助于从传统的对结果导向的翻译标准的研究转向对过程导向的翻译主体研究。

%Translator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have a duel identity of both readers and creators.Thus aesthetic psycholog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 compound multi-process.The taste and standard of translated works are determined by translators' aestheticinterests,expectations and a bilties and the satis faction with the target readers' aesthetic expectations during aesthetic reproduction.The research on the composition of translators' aesthetic psycholog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shift from the traditional result-oriented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tandards to the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ubjects.【期刊名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0)006【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译者;审美趣味;审美期待;审美能力【作者】康艳【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一、引言茅盾先生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讨英文诗歌的翻译审美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讨英文诗歌的翻译审美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讨英文诗歌的翻译审美作者:杨旭霞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6期【摘要】翻译美学是一种将翻译视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自觉地的审美活动。

翻译审美的客体即翻译原文。

而翻译的审美主体即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客体的直观可译性,同时又要具备“情”、“知”、“才”、“志”等主观能动性,主客观的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与原文美学效果相近的译本。

在众多翻译文本中,诗歌是典型的代表。

【关键词】翻译美学英文诗歌版本比对审美体验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美学对翻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The stolen child》的两个翻译版本,简要研究翻译美学与文学诗歌翻译的关系,探讨翻译美学的不同理解对文学审美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本文选择了《The stolen child》的两个译本进行比对,一个是艾梅翻译的《被偷走的孩子》;另一个版本是周英雄版本的《被拐走的孩子》。

(关于题目的翻译,将放于内容分析比对之后)。

两种版本有很多地方的不同,如果逐字逐句去对比意义并不大,所以笔者挑选了六处对于诗歌意义会产生不同理解的句子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二、诗文内容的翻译比对探究1. fairy vats/faery vats. 诗歌中有一句“There we’ve hid our fairy vats”。

艾梅将“fairy vats”译成“魔桶”,而周英雄的版本中翻译成“仙篮”。

“fairy vats”出现在诗歌第一节,通过对“fairy vats”的描述为小孩及读者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不同于我们平时生活的世界。

“Fairy”这个词在英语中作名词有仙女的意思,作为形容词它的意思是“魔法、妖法”所以这里艾梅将“fairy vats ”翻译成“魔桶”也并非不可以。

当你翻译的诗歌和诗人的原文有所偏差的时候,可能影响整篇文章的意思,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文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需要在审美层面上实现原文的艺术再现。

翻译美学,作为研究翻译审美问题的新兴学科,为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以期深化对文学翻译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阐述,明确其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随后,结合具体的文学翻译实践案例,详细分析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忠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要求翻译在传递原文意义的保持原文的美学特质和风格;创造性原则强调翻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艺术再创造;可接受性原则则关注译文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力求使译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对这三个原则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揭示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内在规律和机制,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美学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翻译美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语言学、美学、文艺学等多个学科。

在语言学方面,翻译美学强调语言的美感和表达力,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中美的传递和再现。

美学和文艺学则为翻译美学提供了审美判断和评价的标准,帮助我们理解文学翻译中如何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结合。

翻译理论为翻译美学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帮助我们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美学的实证基础,通过具体的翻译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和总结出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效果。

在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中,审美再现是核心问题之一。

审美再现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获得与阅读原作相似的审美体验。

语言文化交际:文学作品英译的几个维度

语言文化交际:文学作品英译的几个维度

语言文化交际:文学作品英译的几个维度语言文化交际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文学作品的英译则是语言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作品英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来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互通。

在进行文学作品英译时,涉及到了许多不同的维度,比如语言、文化、历史等,下面将就文学作品英译的几个维度展开论述。

语言是进行文学作品英译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维度。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词汇表达和语言逻辑等,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的英译时,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风貌的同时灵活运用英语表达方式,使得译作既忠于原文又自然流畅。

在进行文学作品英译时,还需考虑到原作中的修辞手法、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英译中尽量予以保留。

语言是文学作品英译中至关重要的维度,译者必须在保持原作情感和意境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英语语言表达。

文化是文学作品英译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融合了作者对于所处社会、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表达。

在文学作品的英译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作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将其转化成英语读者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

译者还需注意在英译中尽可能保留原作所表达的文化特征,使得译作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更好地传递原作的文化精髓。

由此可见,文化维度在文学作品英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译者需通过深入挖掘原作文化内涵,使得译作能够在不同文化间进行有效传递。

历史也是文学作品英译的一维度。

许多文学作品往往为了表达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氛围和人文风貌,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来呈现出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进行文学作品英译时,译者需要充分了解原作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和历史人物,将这些历史元素融入到英译中,使得译作能够传达原作所表达的历史情感和思想内涵。

历史维度在文学作品英译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译者需要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把握,使得译作能够更好地展现原作的历史意蕴。

艺术审美也是文学作品英译的重要维度。

许多文学作品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特色,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气质。

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以《荷塘月色》英译为例

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以《荷塘月色》英译为例

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以《荷塘月色》英译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并以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散文,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分支,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审美价值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持原文美学特色的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成为散文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荷塘月色》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在英译过程中,如何将这些美学元素准确传达给英语读者,既考验译者的语言能力,也考验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本文将从美学视角出发,分析《荷塘月色》英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意象再现以及审美价值的传达等问题。

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文美学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散文翻译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散文翻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散文翻译的美学视角在散文翻译中,美学视角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框架。

它要求我们不仅关注语言的转换,更要捕捉到原文中的审美意蕴和艺术风格。

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旨在通过语言的再创造,传递出原作的美学价值,使读者在译文中同样能感受到原作的美。

以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为例,其独特的写景抒情手法和深邃的美学意境,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并捕捉到原文中的美学元素,如月色的朦胧美、荷塘的静谧美、蛙鸣的生动美等,并通过恰当的译文语言将这些美学元素传达给读者。

美学视角也强调译文的审美再创造。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直接翻译往往难以完全传达原文的美学意境。

译者需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

这种审美再创造不仅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句式的构建、修辞的运用等多个方面。

美学视角为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

它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具备敏锐的审美感知和创新能力。

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审美价值

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审美价值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1概述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也是借助形象表现客观世界的语言艺术。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通过文字在受众心理产生视觉效果和取得听觉效果,主要与人类具有的共同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

谢天振先生说过“特定的语言环境内的历史的文化积淀和语言使用者的生活经验,使该语言的使用者在使用某一特定语汇时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赋予了该语言以特定的形象和生动性。

”[1]所以当一种语言环境中产生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为了使读者产生与原作一样的艺术效果,译者必须随时进行调整,把源语的信息用译语独特的结构表达出来。

2文学与文学翻译属于艺术范畴的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因为相对于其他有形客观可见的艺术形式,文学完全是依赖语言在接受者脑海中勾勒图像并使其产生艺术美感。

文学与语言戚戚相关,文学语言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文学翻译所围绕的核心应是对作品美学价值的艺术传达。

张今对文学翻译的看法是“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2]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原作的基本信息,还要传达原作的审美信息,这样才能向读者展示作品超凡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得到审美上的愉悦。

3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既有文学的一般特征,又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陈子典对儿童文学的定义“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3]儿童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创作方法上与一般文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其核心在于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儿童性”追求上。

[4]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在翻译时译者应时刻铭记儿童文学的这一特殊点。

袁毅提出“儿童文学翻译必须考虑儿童读者,关注儿童读者,并分析他们在文学接受能力方面相对于成人读者所具有的特殊性。

”也就是说,在对儿童文学进行翻译时,译者应时刻站在儿童的立场,充分考虑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所不同的理解水平、知识能力、人生阅历、审美需求等方面的特点,在尽力保持原作风格的基础上,选用儿童所熟知的、喜爱的、能产生共鸣的语言,译出蕴含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的译本,使儿童读者在阅读中得到美的愉悦,在情感上得到美的感染,在艺术上受到美的陶冶。

杨宪益英译《琵琶行》中的审美感知与想象

杨宪益英译《琵琶行》中的审美感知与想象

杨宪益英译《琵琶行》中的审美感知与想象杨宪益是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其对《琵琶行》的英译被广泛认为是一次成功的翻译尝试。

在他的翻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审美感知与想象的精准把握。

《琵琶行》是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著名长篇叙事诗。

杨宪益在其翻译中巧妙地表达了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世界。

在杨宪益的翻译中,他运用了词汇的选择和句子的结构来准确表达白居易原作中的意境。

他不仅注重了诗歌的韵律和美感,还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通过巧妙运用英语中的修辞手法,他使原作中的意象和情感在读者心中得以生动再现。

此外,杨宪益还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为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他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描述了古代中国的景色、音乐和人物,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唐代的长安城中。

他的翻译在传递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承载了独立的艺术价值。

通过《琵琶行》的英译,我们可以看到杨宪益对于审美感知和想象的深刻理解。

他不仅仅是将文字从一种语言转译成另一种语言,更是在这个过程中注入了自己对于美的理解和体验。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创作。

杨宪益的翻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感知与想象方式。

通过他的翻译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和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他的翻译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古代文学作品,还启发了我们对于美的理解和表达的思考。

总而言之,杨宪益在《琵琶行》的英译中展现了对于审美感知和想象的精准把握。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传达了原作的意境和情感,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世界。

通过他的翻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所传递的美感和情感。

外语文学翻译的审美价值如何体现

外语文学翻译的审美价值如何体现

外语文学翻译的审美价值如何体现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文学作品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视野。

而外语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传递着文字表面的信息,更承载着原作的审美价值。

那么,外语文学翻译的审美价值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呢?首先,从语言的层面来看,翻译者需要巧妙地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原作的语言美。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韵律、节奏和词汇特点。

比如,英语可能注重长短句的交替,通过丰富的从句来展现逻辑的严密;而汉语则在简洁与含蓄中蕴含着独特的韵味。

当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翻译者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语言风格,把握其节奏和韵律,然后在汉语中寻找最贴切的表达方式。

以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为例,原诗中“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这样的诗句,翻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在汉语中既传达出“狂野”“西风”“气息”“秋天”等词汇的基本含义,又能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一个好的翻译可能是“哦,狂野的西风,你乃秋之气息”,通过恰当的词汇选择和语序调整,让读者在阅读汉语译文时也能感受到原诗的语言魅力。

其次,文化内涵的传递是外语文学翻译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价值观念。

外语文学作品往往深深扎根于其所属的文化土壤之中。

翻译者需要跨越文化的鸿沟,将这些文化元素准确而生动地呈现给目标读者。

例如,在翻译日本文学作品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与日本传统文化相关的概念,如茶道、武士道、和歌等。

翻译者不能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而要对这些文化元素进行解释和诠释,让读者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比如,对于“茶道”,不仅要翻译为“Tea Ceremony”,还可能需要在注释中或者正文中进一步介绍茶道所蕴含的礼仪、精神和审美追求,让读者能够真正领略到其中的文化韵味。

再者,形象塑造也是外语文学翻译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自然景观、社会场景等都需要通过翻译者的笔触在读者的脑海中清晰地呈现出来。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文学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两个民族情感与精神的沟通桥梁。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美学视角下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许渊冲的翻译艺术展开研究,探讨其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概述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理论以“信、达、雅”为基本原则,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在许渊冲看来,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美学的再现。

他主张在翻译中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充分考虑译文的表达效果和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1. 美学与文学翻译的关系美学是研究艺术、审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而文学翻译则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美学价值,通过恰当的翻译技巧和表达方式,将这种美学价值传递给读者。

2. 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中的美学体现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文的意境、韵律和语言美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再创造,将原文的美学价值完美地呈现在译文中。

他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四、许渊冲的翻译技巧与策略1. 意译与直译的结合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善于运用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法。

他根据原文的语境和含义,灵活地选择直译或意译,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2. 运用修辞手法许渊冲在翻译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将原文的美学价值更好地传递给读者。

五、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对当代文学翻译的启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为当代文学翻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传递和美学的再现,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这一理念对于推动文学翻译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审美“三原则”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审美“三原则”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审美“三原则”
刘波涛 内蒙古农业大学外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9
[摘要] 俗话说,文学是人学。 文学作品的创造带给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引领人们走向文明并不断发展。 文学翻译不 仅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 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审美学 科,其发展经历了很长时间,并呈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共同之处。 文章通过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历史,翻译工作的 具体内容,来分析阐述为什么文学翻译要遵循“审美三原则”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美学视角;文学翻译;审美;三原则
二、文学翻译美学视角的研究主体 文学作品的翻译美学视角关乎着文学作品的翻译效果,因 此,展开对翻译美学主体内容的研究,能够充分体现出翻译工 作的重要性,并找到艺术体验的良好运作途径。 语言功能学的 理念支持着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实施,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需 要通过美学视角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掌握规律,实现文学
针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工作有美学的高度追求,从文 章翻译的细节入手进行作品的内涵分析,进一步解释作品的 意境和语言应用方法,找到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的交 融临界点,从中体现美学视角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化传承的 重要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肩负着重大 的使命,良好地运用文学作品的翻译美学理念能够充分提升 文学作品的赏析美感,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也有利于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 根据翻译美学的基础 理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翻译工作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对文 学作品语言转换,再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解释,以另外一种语 言方式进行作品环境烘托,进而实现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和节 点上的再创造工作。 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注重的是作品本身 的美学审视角度,也通过良好的分析找到作品的内涵,保留 地域文化形成的语言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审美摘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语言的主要特性体现为指义性。

文学是表情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其艺术性不仅体现在语言所具有的指义性中,更为重要的是还体现在其所具有的审美性上。

传译作品语言的指义性是一切翻译的基本目的,一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Nida)所言:“翻译即翻译意义”;而传译作品语言的审美性则是文学翻译的根本目的,因为文学活动是以审美交流为目的的,突出语言的审美效果功能是文学语言的主要特性。

成功的文学创作应当使人在美的感染中陶冶性情、升华思想、激励意志、汲取精神力量,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力来实现的。

文学作品的这一特殊性就要求文学翻译能给读者提供一个与原文的审美效果相等的审美客体,以让译文读者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文学作品翻译审美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实体。

所以,文学翻译被认为是一种再创作。

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社会的美学要求,使译文读者能够享受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

因此,指导这种再创作过程的就是文学翻译的美学原则。

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再现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

怎样做到使文学译文的审美效果能同原文的审美效果相等或尽量相近,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释。

一、艺术形象的传达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文学作品就是由众多的艺术形象组成的形象体系。

任何小说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部小说的美感也是同人物性格的塑造分不开的。

翻译文学作品时,就要尽量把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口气表现出来,以让读者感知人物的性格。

例如,在狄更斯著的David Copperfield 的第四章里,写到当David Copperfield在继父及其姐姐监视下由于心情紧张而背不出书这一情节时,有这样一段对话:“Oh, Davy, Davy!”“Now, Clara,” says Mr. Murdstone,“be firm with the boy. Don't say,'Oh, Davy, Davy!' That's childish. He knows his lesson, or he does not know it.”“He does not know it,”Miss M urdstone interposes awfully.“I am really afraid he does not,” says my mother.“Then, you see, Clara,” returns Miss Murdstone, “you should just give him the book back, and make him know it.”“Yes, certainly,” says my mother,“that is what I intend to do, my dear Jane. Now, Davy, try once more, and don't be stupid.”短短的对话里、三个人的性格――继父的阴险与冷酷;继父姐姐的恶毒;母亲的胆小与软弱,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试读董秋斯的译文:“噢,卫呀,卫呀!”“喂,克拉拉,”摩德斯通先生说道,“对待孩子要坚定。

不要说‘噢,卫呀,卫呀!’那是孩子气的。

他或是知道他的功课,或是不知道。

”“他不知道。

”摩德斯通小姐恶狠狠地插嘴道。

“我真怕他不知道呢,”我母亲说道。

“那么,你明白,克拉拉,”摩德斯通小姐回答道,“你应当把书给回他,要他知道。

”“是的,当然,” 我母亲说道,“这正是我想做的,我亲爱的珍。

那,卫,再试一次,不要糊涂。

”这一段翻译起来怎么也不会成为一个难点,但译者却在再现原作的面目与精神上下了功夫。

在“卫呀,卫呀!”以及“我真怕他不知道呢”两句中增添两个汉语特有的语气词,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使母亲的性格更加突出了。

译者把awfully译成“恶狠狠地”;stupid译作“糊涂”,只有熟悉人物的性格才能译得这么灵活,使人物的形象鲜明地跃然纸上。

二、作者情感的传达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使人受到启迪,获得美的享受,不仅是它的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包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

它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和恨,传达了作者的作品态度。

例如,在劳伦斯的Women in Love 中有一段话:“... I want to know, I only want to know what it is that subjugates you are to that little scum of a sculptor downstairs, what it is that brings you down like a humble maggot, in worship of him.”这段话是煤矿主杰拉尔德对他的女友古德伦说的。

全句应该说语言上没有什麽难度,含义也比较清楚,按照原文翻译基本上可表达其意思。

关键是sculptor这个词,它有”雕塑家或雕刻师”的意思,如果照这个意义翻译,整句话虽也正确,可说话者的口气则无法表现出来。

“雕塑家”这个词是褒义词或中性词,在我们看来是从事高雅艺术的人。

如果把“the little scum of a sculptor”译成“那个下贱的雕塑家”,就没把杰拉尔德对雕塑家这个群体的偏见表现出来。

实际上,劳伦斯在书中是要把杰拉尔德塑造成一个没有同情心,甚至缺少人性的工业巨子,由此,杰拉尔德显然认为雕塑这个行道是下贱而低人一等的。

因此这句话翻译成:“……我想知道,我只想知道是什么使你对楼下那个下贱的雕塑匠这麽倾心。

是什么使你像一只可怜的爬虫似地俯身拜倒在他面前。

”这里把“sculptor” 译成“雕塑匠”,则可以把杰拉尔德那种自视高贵的性格和鄙视艺术行业的口气传达出来,体现出了作者对这个人物作反面描述的态度。

三、语言风格的传达一部小说的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作者是否能创造艺术形象。

而艺术形象的创造则需要通过生动的语言进行细节描写。

我们知道,音乐是用音符、旋律来塑造形象;绘画是用线条、色彩来塑造形象;文学则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

文学作品的语言手段不只是语言外内容的中介,而且是作品的美学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属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结构。

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才不会影响原作美学价值的传达。

拿莎剧的翻译为例。

莎剧是戏剧,同时又是诗,而且基本上是用有格律的韵文行所组成,叫做戏剧诗(dramatic poetry),现今又叫诗剧(poetic drama)。

在翻译它们时就必须考虑它们的节奏声调之美。

许多名人都翻译过莎剧,如田汉、梁实秋、曹未风、朱生豪等。

这里我们来看一段朱生豪译的《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五场,当哈姆莱特听了鬼魂诉说的真相后感叹道:“O all you host of heaven! O earth! What else?And shall I couple hell? O,fie! Hold, hold, my heart;And you, my sinews, grow not instant old,But bear me stiffly up. Remember thee!Ay, thou poor ghost, while memory holds a seatI n this distracted globe. Remember thee!...”译文是:”天上的神明啊!地啊!再有什么呢?我还要向地狱呼喊吗?啊,呸!忍着把,忍着把,我的心!我的全身的筋骨,不要一下子就变成衰老,支持着我的身体呀!记着你!是的,我可怜的亡魂。

当记忆不曾从我这混乱的头脑里消失的时候,我会记着你的。

记着你!……”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选词造句都有自己的特色。

他们的作品会出现双关语、同音异义词以及排比、对偶、对照和音韵等手法。

原作者在英语原文中运用的语言形式,是为了让他的读者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审美享受,而我们的译作则应通过译者让中国读者也享受到同样或相近的审美效果。

四、思维风格的差异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

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

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正是由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作用而造成的。

英汉思维在语言表现上有许多差异:英民族重抽象思维,汉民族重形象思维;英民族重直线思维,汉民族重曲线思维;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汉民族主、客体相互浑融;英民族重形式逻辑,汉民族重辨正思维。

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

如思维风格不同,句子中心各异,会影响译文质量,破坏原文美感。

英语习惯把要点在句首先说,而汉语习惯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

英语说“I met withmy middle school classmat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theatre at 7:30 yesterday evening, whom I haven't seen for years.”而汉语则说“昨天晚上7点半在剧院门口,我遇到了我多年未见面的中学同学。

”又如思维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流畅。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翻译中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我们的译文会支离破碎,或会冗长板结。

如果把“Mary didn't remember her mother who died when she was two years old.”译成“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就有悖于汉语表达法。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就要排除思维差异的消极干扰,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主、客体意识,增强形式逻辑观念,加强本族语深造,有意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才能认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性,辨别它们的个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译文更准确,更自然,更能使读者得到美的愉悦。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技巧、语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翻译目的。

只要能给译文读者提供一个与原文价值相等的审美客体,不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用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都是可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