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作好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的科研选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作好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的科研选题
(一)实践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临床医学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的不断结合,两者从来都是不可分离的。基础研究是临床实践的基础,而临床实践是基础研究的方向。
基础研究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临床医学不会有今天快速的发展。最初来源于临床实践的经验性研究,经历了几个世纪,随着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发展,越来越转向于基础性研究。而同时,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为基础研究提供了无穷的研究方向。临床实践中任何设想的提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基础研究加以论证,方可真正的应用于临床。可见仅有基础研究是不行的,只有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才能最终推动临床医学的向前发展。
以往的临床研究主要是临床经验的总结,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临床医学的建立发展则主要依靠基础研究的发展成果。
(二)临床研究选题的基本原则
临床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目的是在于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保障人民健康。而选题是临床研究的起始步骤,是科研的重要环节,关系到研究的成效。选题除了科研思路要明确还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
1.创新性
创新是科研的生命线。缺乏创新性,就会失去科研立题的前提。若为理论课题,要求有新观点、新发现,得出新结论。若为应用课题,则要求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或是把原有技术应用于新领域。创新性是科研的灵魂。
2.科学性
选题的科学性就是指选题的依据与设计理论是科学的。首先选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这就要求科研人员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其次设计为了真实的反映客观结果,需要排除一切可能影响结果的主观因素和偶然因素。最后推理要有逻辑性,结论要有严谨性。必须以客观事实和数据为佐证,而且只有在承受实践的基础上撰写的论文,才最有说服力。
3.应用性
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除少数纯理论研究的论文之外,绝大多数医学论文应结合医疗、预防的工作实际,力求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4.需要性
选题的方向必须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尽量选择在医药卫生保健事业中有重要意义或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上述的几点中,科学性、创新性性与应用性决定了论文的学术价值,而论文的质量与水平首先是建立在研究课题的学术价值基础之上的。
(三)如何做好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的科研选题:
临床研究选题来源范围广泛,涵盖了病因、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而治疗又可以包括手术改进、药物选用、疗效评价、新技术(如激光、微波射频、CT、MRI)的应用和革新等。对于医学工作者而言好的科研选题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临床实践,基础研究若脱离了临床应用则将失去本身的价值。本人认为基础研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与临床相结合。
1.诊断
基础研究的开展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技术、思路。1998年Alivisatos和Nie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发表了将量子点作为生物探针,应用于活细胞体系的具有突破性的文章,其后量子点即成为基础研究的热门课题。有人曾用能与肺血管细胞相连的分子包裹量子点,再将此量子点注入小鼠体内,则可发现量
子点只在小鼠的肺内显示。按此思路,若量子点能够特异的结合到肿瘤细胞或其他病变组织上,则可通过特殊显像方法显示肿瘤或病变组织的具体位置。如果能将其成功的应用于临床,那么这无疑将是诊断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将大大提高临床诊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而且早期即可对病人进行诊断,提高了病人早期治疗的可能性。而实际上很多临床科研工作者正在朝这方面努力,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
我们知道X线束在穿过人体时,由于人体各部组织厚度密度的不同,透射光也将不同。将透射光进行光电处理转变为电信号,然后输入计算机,则可产生不同的图象。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原理,Hounsfield于1972年成功设计出第一台CT机。目前CT机已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中,Hounsfield本人也因此获得1979年的诺贝尔奖。
由此可见,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和成果将推动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同时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技术和手段。所以研究课题的选择应该注意从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断技术方法的改革的结合点入手,简而言之也就是科研课题应该可以为某种疾病的诊断提供新的技术方法,或是提供新的诊断标准。
2.发病机制
疾病的发病机制本身就存在众多的科研选题,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科研人员进一步的研究解决。现在人们对AIDS是谈“艾”色变,自从1981年美国报告首例AIDS以来,目前已有150个以上的国家发生本病。具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998年已报道HIV感染者达580万,死亡的AIDS患者达250万人。我国1985年发现首例AIDS患者以来,到1999年已报道HIV感染者15088例,估计实际感染人数超过40万。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人们对AIDS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至今尚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完全治愈AIDS,AIDS 的形势是日趋严重。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基础研究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对于AIDS发病机制的某些关键环节了解还不够,而使临床实践的发展近乎于停滞,难以有效的预防治疗这种疾病。正因为此,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斥巨资加强AIDS的基础研究,以期完全了解其发病机制,从而最终在临床完全治愈AIDS。
可见基础研究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发展中,疾病机制的阐明几乎完全依赖于基础研究的发展,没有基础研究就不可能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而发病机制又是疾病治疗预防的基础。所以基础研究与发病机制的结合对于临床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两者的结合将为科研选题提供丰富的素材。
3.治疗
从疾病的治疗上来说,目前有很多疾病属于“不治疗之症”,如众所周知的AIDS、肿瘤等。而这些疾病治疗环节的攻克无不靠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只有基础研究跟上了,才可以最终治愈这些人类顽症。另外,基础研究的进步也为经典的治疗手段方法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减少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治愈率。1993年,Ulmer等人开创性的研制成功了核酸疫苗,或者称为DNA疫苗、基因疫苗,它就是将能够编码引起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病原体免疫基因片段和质粒载体直接注入宿主体内以表达目的免疫原,进而诱出保护性体液抗体和以特异性CTL为代表的保护性细胞免疫的新型疫苗。这种疫苗具有能同时诱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诱发异源性保护免疫、可大量制备且成本低廉等优点,它的问世被誉为疫苗学中的一次革命,为临床治疗手段开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它的最终临床应用将减少了病人的痛苦且提高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科研工作者们对核酸疫苗的确切作用机制,以及接种人体的安全性等方面正在进行更深入的基础研究,希望可以尽快投入临床应用。这些都说明基础研究对临床治疗的重要性,临床工作者可以从这些疾病的治疗环节入手,展开基础科研,以此作为突破点,为临床应用作好准备工作。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的结合必将产生大量优秀的科研选题。
由以上可知,好的科研选题完全可以从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治疗三方面展开,从中寻找有新意的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当然除此三方面外也可以从疾病的病因、流行病学、预后及预防等方面入手。总而言之,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的科研选题的提出,需要从临床实践入手,需要临床工作者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跟上国际潮流掌握第一手的科研信息科研动态,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有创新性的科研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