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评课稿
《草船借箭》评课稿(6篇)
《草船借箭》评课稿(6篇)
《草船借箭》评课稿(6篇)
《草船借箭》评课稿1
听了徐正烈校长讲得《草船借箭》一课,觉得这堂课课堂流程清晰,重点突出,没有繁文缚节的课文分析,也 没有拖泥带水的激情过渡。徐校长注重的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知识点落实到位,体现了〃自主发展〃的 课堂理念。
一、以读为本,读思结合,实现课堂自主发展
二、以生为本,合作探究,实现课堂自主发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徐校长这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做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顺学而导。课堂上, 小组合组学习有序、有效,例如: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问题,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先是自己独立默 读,思考,勾画。然后在小组内把自己划出的句子、自己的读书感受与同伴交流,互通有无。最后在全班汇报时, 小组长结合自己组的特点,借鉴其他组的展示形式,给组内的每个组员选择汇报的内容。有四人齐读,然后由组长 总结读后想法,有的是四人读、感分工明确。还有的按照序号互相补充的。在小组展示交流时,教师完全是学习活 动的引领者、唤醒者和激励着。〃很了不起!〃〃重新读这句话,别紧张!〃〃还有哪个小组没有展示?〃等等, 朴素的话语,透露出教师的关爱、关注,引领。整节课,师生关系和谐,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真正成了课 堂
金色的鱼钩评课稿
《金色的鱼钩》评课今天的教研活动我们听了海老师上的《金色的鱼钩》一课,感受颇深,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故事特别感动人,所以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题目,含义深刻。
因为“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作者语言很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深切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怀念。
在教学中,海老师注重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深切感悟的做法让我印象深刻!我认为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指导感情朗读。
海教师要求学生:①自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②把感受最深的片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这两个问题给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空间,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达。
这样,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表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总之,海老师这堂课出彩的地方很多,是一节生动的语文课。
篇二:金色的鱼钩__说课稿《金色的鱼钩》说课稿一、说教材《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篇文章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文章叙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
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二、说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评课稿(五篇范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评课稿(五篇范文)第一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评课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评课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保护大自然。
在教学中,赵老师以自己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我将结合课堂的教学环节,谈谈赵老师在教学中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图片导入,创设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赵老师以一个“神秘的故事”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探索欲,带着这种好奇心进入课文中,使课堂迅速步入正轨。
首先出示两幅图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可以看到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还有整齐的房屋,同另一个只有几颗歪倒的树木,铺满黄沙的土地相比,如此大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从两幅图的对比中,引导学生走进这个小村庄的世界。
二、图文结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能使学生产生种种疑问,形成强烈的探求欲。
随着赵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进入情景,去探索小村庄变化的前因后果。
根据图像,赵老师相关句子,找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连起来读,给学生巧设了悬念。
这样,学生图画结合,就使学生读出了小村庄的环境之美。
如: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
第五自然段中什么都没有了。
学生带着疑问、好奇去学习课文。
接下来就要真正探索问题的原因所在了。
三,读中感悟,悟中体会,读中理解在村庄变化的原因寻找中,同学们都能积极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谈出自己的体会。
赵老师的这节课让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无目的的读,每次读都具体的直到。
如:原来的小村庄怎样?后来有怎样?学生是带着问题自由的读。
又如:小村庄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呢?再分段读二、三、四自然段。
并适时点拨学生把握正确的感情基调。
如读到“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要读出对人们行为的一种控诉,基调平稳却不失力度。
四、拓展延伸,别具一格针对小村庄人们的这种滥砍滥伐的行为,赵老师并没有简单的让学生去批评,去认识到做法的错误,而是激励学生思考出正确的解决方式。
《普罗米修斯盗火》评课稿及说课稿
《普罗米修斯盗火》评课稿及说课稿【《普罗米修斯盗火》评课稿】刚刚听了四(7)班姚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盗火》(第二课时),这篇课文选自《希腊神话故事》,本文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
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传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勇敢而且机智、为人类不屈甘愿受苦的精神,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课教学精彩之处:一、读中感悟,以情动人本课的重点应该突出宙斯的凶残同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正义,不屈不挠进行鲜明的对比,在感悟中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普罗米修斯的精神之伟大,灵魂之纯洁。
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化,我们应该将“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让学生能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文章所要渲染的氛围,从而使情感在抒发中推向高潮。
在本课教学中,老师着重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在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读出普罗米修斯要为人类造福的决心时,重点突出“决心”两字,在引导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心甘情愿为人类受苦时,重点突出“不后悔”,“不屈服”几个词语,学生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学生把关键词读好了,就加深了自身的感悟。
二、发想象,促进思维教学课文第一小节“无火”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来想象人类更多没有火时的困苦。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感受没有火的痛苦,没有火来取暖,只好忍受冰天雪地的寒冷;没有火来炼制工具,只好用简陋的石制工具;没有火来驱赶野兽,只好面对猛兽的侵袭在学习第四小节,老师又让学生想象人们欣喜若狂的样子,说一段话。
学生思维的火花被激起,纷纷举手发表想法,这样,老师创造了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是本课的第二个亮点。
本课不足之处也有,让学生想像一下盗火后人们欣喜若狂的情景时,老师出示了:夜幕初垂,人们没有像往常一样躲进洞穴,人们点燃人们敲响人们唱起,让学生说一说。
课前设计好的填空在这时出示似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说的创新的东西比较少,如果这时不出示填空,而让学生把同学们想像到的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效果会更好。
《青山不老》评课稿(必备3篇)
《青山不老》评课稿(必备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青山不老》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山不老》评课稿111月30日上午第三节,我有幸聆听了刘平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略读课文《青山不老》一课。
听刘老师的课学到了不少经验,更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通过饱含深情地朗诵,再配上屏幕上的图,导入新课,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教师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几句话很快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习字词,培养能力。
自由读完课文后检查字词,并要求学生用几个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个词震撼了你?这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掌握了字词,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三、目标明确,过程清晰。
刘老师紧紧抓住课文前导语中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带动全文的学习,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四、巧设铺垫,理解含义。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刘老师设计了问题,并以排比的句式呈现,“他仍坚持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绿化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五、计算想象,渗透学法。
老人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中有句“3700亩林网”,这在学生头脑中很抽象,老师告诉学生1亩=667平方米,算算相当于多少间教室。
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更能体会到老人创造的奇迹之大。
青山不老评课稿(4篇)
青山不老评课稿(4篇)青山不老评课稿(通用4篇)青山不老评课稿篇1陈老师执教的这一课,目标定位十分的准确: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李开姑老师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
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通过写一写。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陈老师的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陈老师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动静结合,自主学习陈老师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
学生在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突破难点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陈老师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
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牛和鹅》评课稿范文(通用18篇)
《牛和鹅》评课稿范文(通用18篇)《牛和鹅》评课稿范文篇1本课是著名儿童文学家任大霖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从怕鹅到不怕鹅的经历,告诉我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可能改变对待事物的态度,最后导致改变事物的结果。
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不要盲目的恐惧,也不盲目的欺负别人。
教学时,我抓住课题“牛和鹅”导入,提问:“你们怕牛吗?你们怕鹅吗?”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接着我便追问:“课文里的我怕牛和鹅吗?”孩子们又开始议论了,我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怕鹅?为什么不怕牛?”孩子们开始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了。
就这样,在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追问下,孩子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段,让学生从“我”怕鹅与不怕鹅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学习,主要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句段,感受“我”怕鹅时被鹅欺负的情景,并与不怕牛,并且欺负牛的情景进行对比,从而体会“我”对牛和鹅的态度。
到课文最后,金奎叔说的话,让“我”明白了,鹅把我们看得小,可我们实际上比它们大啊,所以我们不应该怕鹅,当然也不应该欺负牛,尽管牛把我们看得比它大!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角度”,主要让学生体会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不同。
学生理解起来有些抽象,稍有难度,对于学困生,较难理解。
所以,在课堂上,遇到学生不易理解时,我便会举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去设身处地的理解,举例子的方法可以让抽象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牛和鹅》评课稿范文篇2《牛和鹅》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
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
尤其是描写“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将人、鹅大战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语文评课稿(优秀4篇)
语文评课稿(优秀4篇)语文评课稿篇一今天听了四年级教研组长的课,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这节课的层次清晰,层层递进,整节课靳老师很注意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点明文章的重点,为下文的学习指明方向。
2、自读自悟,抓住人物的对话,感知人物对话,意识到人物对话在文章的作用。
学生通过师引导、自主探究、交流的方式抓住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感情,从而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通过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孔老师讲授的《尊严》这一课,我认为本堂课非常朴实,知识点明确,课文的主线清晰,主体突出。
教师能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学生批注,教师引领批注,批注方法指导,做到了一课一得。
不仅学到了批注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一个人要拥有自己的尊严,还要维护别人的尊严。
听孔老师的课,受益匪浅。
孔老师的课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有效阅读课,在批注阅读时,先让学生自批,然后老师示范自己的批注,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学会了正确批注的方法,坚持下去,每个学生定会从阅读中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感受。
孔老师的课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有效阅读课,在批注阅读时,先让学生自批,然后老师示范自己的批注,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学会了正确批注的方法,坚持下去,每个学生定会从阅读中获得更深的理解、更多的感受。
孔老师执教的《尊严》一课真实、扎实,为有效阅读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整堂课没有花哨的语言,没有华而不实的教学环节,而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是在学生学有所惑时给予了恰当的指导,本堂课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解释式批注”的方法,老师先出示一段话让学生自己写批注,针对学生批注存在的问题,教师没有着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批注,而是展示了自己的批注,让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领悟批注的方法,再进行“解释式批注四步走”的方法总结,最后再让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批注方法进行其他句子的批注。
小学语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反思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研讨毕业班复习的相关问题,我今天执教的内容是阅读专项复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来说说我的选题,刚接到这个任务时,我很迷茫,虽然这是我的第四批六年级学生,虽然北师大教材使用12年,我用这本教材也12年,但是我的阅读复习基本是做题——评讲的模式,而且阅读涉及的内容也多:理解词句、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情感、领会描写方法等等,我真的找不着北。
后来在付老师以及学校领导还有我的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静下心来思考。
最开始我选定这个内容,原因很简单,就是几乎每次考试都要考,所以我最初的设计也很俗气,就是迎考。
后来,老师们端正了我的教学态度,我逐渐明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六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阅读能力之一,《课标》里5、6学段阅读目标中是这样说的:“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
这就是明确对主要内容的要求。
《课标》评价建议也提到了这点,是这样说的:“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
”。
再看实际生活中,不管读一篇文章还是一本书,亦或是听别人讲一件事、看一个电视节目,能准确概括主要内容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呀。
再回头看我的学生,尽管四年级就正式接触主要内容,但到了六年级很多孩子概括仍然存在问题,说明这是学生的薄弱点,学生有问题的就是我该复习的。
最终,这个课题就定下来了。
然后,我就要设计这堂课。
这节课是复习课,要有复习课的特点。
经过学习,第一,我明确了复习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温故知新、查漏补缺上。
它强调综合,注意延伸,还要以教材为本。
第二、我明确了阅读的复习要加强运用,增加灵气。
有了以上的理论支撑,再结合我的学生的实情,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指导学生总结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能熟练运用到课内外阅读中。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评课稿
评课稿范集镇张楼小学王艳辉2016/12/10评课稿作为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王瑜名师工作室的一名成员,我有幸聆听了众多名师的精彩课堂,现将听课感想展示如下:5月18日,在范集镇余营小学,刘丽丽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新课改下的有效课堂,题目是《心中那盏灯》。
亮点: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了突破。
整堂课老师围绕对父亲这个形象的感悟进行展开,抓住她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分析,脉络清晰,环环相扣。
与此同时,王海荣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孔子学琴》。
亮点:课堂问题设计恰当。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孩子多说,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最后升华主题后还可以适时的让孩子根据板书来概括主要内容,这样孩子就会更深的领会文章的主题。
谈感受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采用对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不足,并和孔子的那些好品质靠近,进一步学习孔子的好品质。
从文化知识的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紧接着,李宗敏老师又为我们带来了《世界多美呀》亮点:导入以简为主,直入语言中心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语文课要取得成功,导入十分重要。
这篇课文,一开场,老师就把课题亮给学生看,没有任何做作。
简明扼要地把文章所讲述的中心展示给学生。
11月10日,在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吴秋艳老师为我们展示了精彩的《枫桥夜泊》。
亮点: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古诗的理解很大程度都来自读,读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觉,古诗自然还要有古人的感觉.现在的学生读古诗哪里能找到这种感觉.教师自然要教了,"古诗应该这样读……".但是吴老师的《枫桥夜泊》,教学中安排了很多读,她没有一次说,"你们应该这样读……".自由读,指名读.当学生读的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时,她强调:"慢,再慢点,想象着古人怎么读."分读.题目,诗人,后三个字,师读;诗句的前四个字,生读.诗文的韵味重点就在诗句的后三个字,老师读出了它的味道.反过来分读.诗句的后三个字生读,其她师读,学生自然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后三个字读出古诗的韵味.学生再一次自由读.由此我发现学生学习是需要老师教,但怎么教,学生怎样才愿意学,是要讲求一定的方法的.吴老师没有强势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必须怎样做,而是示范出来,引导学生向我这样就对了。
《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评课稿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陈老师的语文课堂,简简单单,没有满堂热烈的气氛,但孩子们却是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训练着听说读写的能力。
陈老师的一些做法和理念值得我们借鉴: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代替老师的满堂灌平时我们上第一课时一般都先导入解题,读生词,老师范写生字词,学生练写,读课文,而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陈老师针对已具备一定自主识字能力的六年级学生进行自读课文,自学生词的训练。
初读课文时,读文三遍。
第一遍,四人小组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自学生字,互教互查;二读,组长检查组员朗读情况;三读,老师随机抽学生读文中段落,检查朗读效果。
整堂课课室里都萦绕着学生朗朗的书声。
在反复读文,自学生字,完成辅导中有关生字的练习题的过程中,陈老师无处不在训练孩子们的自学能力。
老师让学生自己学生字,组内互帮互助,老师仅仅是对难写、易错的字进行方法上的提示,而不是直接教;在涉及词语意思的题目时,培养学生自己去书本里寻找答案,并让孩子说出来。
老师相机归纳相应的学习方法。
如:辅导中出现选“冻僵”意思的选择题时,老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学生在文中找出依据,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老师引导其归纳出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的方法。
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人未来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我们就要从今天开始慢慢帮助孩子归纳学习方法,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了。
二、重答案来源的寻找过程,而非题目答案本身在陈老师的课堂中,我发现她会进行适当的追问,而且这些追问都会指向学生答案的来源。
如:有个学生说:“我觉得小女孩迟早都会死去的。
”“为什么这么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又如:“到底小女孩擦着了几次火柴?”老师问。
学生回答错误后,老师指导:“三次吗?还是四次?再读读课文第五到十一自然段找找,等会告诉我。
”从这些小细节中可以发现,陈老师是个真真正正用心教育的人,她专注的不是自己的教学设计,而是学生,是学生对知识的联系,是学生对问题答案寻找的过程。
写作品梗概作文评课稿
写作品梗概作文评课稿英文回答:Title: The Journey of a Lifetime.Introduction:The story revolves around a young girl named Lily who embarks on a life-changing journey. She sets out on a quest to discover her true identity and purpose in life. Along the way, Lily encounters numerous challenges and experiences that shape her character and transform her perspective.Body:1. Lily's Background:Lily is a 17-year-old high school student who feelslost and unfulfilled in her everyday life. She yearns forsomething more, something that will give her a sense of purpose and excitement. One day, she stumbles upon a mysterious old map that leads her to believe that there is a hidden treasure waiting to be discovered.2. The Start of the Journey:Driven by curiosity and a desire for adventure, Lily decides to follow the map and embark on a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She leaves behind her comfortable life and sets off on an unknown path, not knowing what lies ahead. Along the way, she encounters various obstacles and meets interesting characters who offer guidance and support.3. Challenges and Growth:During her journey, Lily faces numerous challenges that test her resilience and determination. She learns to overcome her fears and push past her limits. For example, she finds herself lost in a dense forest, but with the help of a wise old man, she learns to trust her instincts and find her way out. This experience teaches her theimportance of perseverance and self-belief.4. Unveiling the Treasure:As Lily continues her journey, she begins to realize that the real treasure lies within herself. Through her experiences and interactions, she discovers her true passions and talents. For instance, she meets a group of musicians who encourage her to pursue her love for music. Lily learns to embrace her creativity and finds joy in expressing herself through songwriting and performing.5. Epiphany and Conclusion:Towards the end of her journey, Lily has a profound epiphany. She realizes that the treasure she was searching for was not a physical object, but rather a sense of purpose and fulfillment. She understands that the journey itself was the real treasure, as it allowed her to grow, learn, and discover her true self.中文回答:标题,一生之旅。
写作品梗概作文评课稿
写作品梗概作文评课稿英文回答:As a writer, I often find myself struggling with the task of summarizing my work into a concise and engaging synopsis. It's a delicate balance of revealing enough to pique the reader's interest without giving away too much of the plot. In my latest piece, I've attempted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the story while leaving enough room for interpretation and discovery.The story revolves around a young woman who finds herself at a crossroads in life. Faced with difficult decisions and uncertain outcomes, she embarks on a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and personal growth. Along the way, she encounters a diverse cast of characters who challenge her beliefs and push her out of her comfort zone. As she navigates through the ups and downs of her journey, she comes to realize the true meaning of resilience and the power of human connection.The narrative is rich with vivid imagery and sensory details, transporting the reader to the various settingsand landscapes that the protagonist encounters. Frombustling city streets to serene natural landscapes, each location serves as a backdrop for the protagonist's inner turmoil and external challenges. Through the use of descriptive language and evocative prose, I aim to immerse the reader in the protagonist's world and evoke a strong emotional response.The themes explored in the story are universal and relatable, touching on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emotions and the struggles we all face in our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fulfillment. The protagonist's journey is a reflectionof our own inner conflicts and the universal quest for meaning and purpose. By delving into these universal themes, I hope to create a story that resonates with readers fromall walks of life.The plot is driven by a series of unexpected twists and turns, keeping the reader on the edge of their seat andeager to uncover what lies ahead. Each chapter unfolds new revelations and challenges, propelling the protagonist forward on her transformative journey. The pacing is carefully crafted to maintain a sense of momentum and urgency, ensuring that the reader remains engaged and invested in the outcome.As the story reaches its climax, the protagonist is forced to confront her deepest fears and make difficult choices that will shape her future. The resolution is both satisfy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leaving the reader with a sense of closure while also sparking introspection and contemplation. Ultimately, the story serves as a reminderof the resilience of the human spirit and the enduringpower of hope and perseverance.中文回答:作为一名作家,我经常发现自己在总结我的作品时很难做到简洁而引人入胜的梗概。
写作品梗概作文指导评课
写作品梗概作文指导评课英文回答:Writing a summary can be a challenging task,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incorporating two languages. However, I am here to guide you through the process and provide you with some helpful tips.First and foremost,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you are summarizing. Read the prompt or the given text carefully and make sure you grasp the main ideas and key points. This will help you in organizing your thoughts and writing a concise summary.When writing a summary in English, it is crucial to use appropriate language and vocabulary. Avoid using overly complex words or phrases that may confuse the reader. Instead, opt for clear and straightforward language that effectively convey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text.Additionally, it is essential to use examples tosupport your summary. This not only strengthens your argument but also makes the summary more relatable and engaging. For instance, if you are summarizing a book, you can mention a specific scene or character that highlightsthe main theme of the story.Furthermore, incorporating idioms and colloquial expressions can add a touch of authenticity to your summary. These phrases are commonly used in everyday conversations and can help make your writing more personable. For example, instead of saying "I agree," you can use the idiom "I'm on the same page" to convey the same meaning.Now, let's switch to Chinese and discuss the same topic.中文回答:写作品梗概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尤其是在融入两种语言时。
2024年《普罗米修斯》评课稿
重点抓住几个词来深入体会:
想象体会:这点做的很到位,但是能不能结合语言文字的推敲。
读写结合: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火的重要性,蓝老师采用了联系实际,写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为人类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亮点:后来学生的写话还是比较有深度的,有几个学生能说得很有条理。
总体而言今天蓝老师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技能目标完成较好,后来由于有了多媒体和拓展的部分,学生的情绪也被激发地比较充分。可能蓝老师这节课更关注的是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对于语言文字的推敲稍显不足。
蓝老师引入的部分还是花了很多心思的,而且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对神话的了解,可以说这一步蓝老师做得是非常成功的。
一、抓主要人物,理清文章脉络。
这篇课文的人物名字比较难读,所以在课前就把这几个人物单独列出来读一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就把原来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学起来也更轻松,老师教起来也更容易上手。而此时蓝老师的导学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写下来,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非常有利于学生把原来头脑中感性的认识变成理性的文字,这样也更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蓝老师也并不是写过了就算了,而是此时及时地渗透方法,运用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要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也是非常符合我们现在倡导的“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的,也是我们这节课教师要完成的一个重点任务所在,蓝老师很成功地完成了这个教学目标。
写作品梗概作文评课稿
写作品梗概作文评课稿英文回答:Title: The Journey of a Dream.Introduction:My story is about a young girl named Lily who embarks on a journey to pursue her dream of becoming a professional dancer. Along the way, she encounters numerous challenges and obstacles that test her determination and resilience.Body:1. Setting the stage.Lily comes from a small town where opportunities for pursuing her passion are limited. Despite the lack of resources and support, she is determined to make her dream come true. This reflects the saying, "Where there's a will,there's a way."2. The first hurdle.Lily auditions for a prestigious dance academy in the city. However, she faces fierce competition from talented dancers who have had better training and exposure. Shefeels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but she doesn't let self-doubt consume her. Instead, she remembers the phrase, "Practice makes perfect," and decides to work even harder to improve her skills.3. The mentor.During her journey, Lily meets a seasoned dancer named Sarah who becomes her mentor. Sarah teaches her the ropes of the dance industry and provides valuable guidance. With Sarah's help, Lily learns to navigate the competitive world of dance and gains confidence in her abilities. This highlights the saying, "The apple doesn't fall far from the tree."4. Overcoming setbacks.As Lily progresses in her dance training, she faces setbacks and failures. She fails to secure a spot in a prestigious dance competition and feels devastated. However, she remembers the phrase, "When one door closes, anotherone opens," and uses the experience as motivation to work even harder. She eventually gets an opportunity to performin a professional dance production, proving that perseverance pays off.5. Achieving the dream.After years of hard work and dedication, Lily finally achieves her dream of becoming a professional dancer. She joins a renowned dance company and performs on stagesaround the world. Her journey exemplifies the saying, "Dreams do come true if you have the courage to pursue them."Conclusion:Lily's journey to becoming a professional dancer i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determination, resilience, and hard work. Her story teaches us that no dream is too big if we are willing to put in the effort. It reminds us of the saying, "Shoot for the moon. Even if you miss, you'll land among the stars."中文回答:标题,梦想之旅。
《草船借箭》评课稿
《草船借箭》评课稿邱霞听了向小红老师执教的《草船借箭》,我受益匪浅。
《草船借箭》是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内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品的人物形象是较为常见的,这为课堂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情感的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执教这一课时,向老师根据学案导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向老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进小组交流.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每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向老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不仅如此,向老师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很好。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向老师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
在引导的过程中,觉得学生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认为这个环节的导学不够到位,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阅读课的教学,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会学生知道人物有这么一个形象,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到怎么会有如此高大的一个人物.“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向老师的课也体现了阅读课中书声琅琅的场面,通过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读,在读中促学,在学中促悟。
总的来说,整节课结构严谨干练,思路也很清晰,从文本的学习到拓展训练,充分体现自主建构这样的教学理念.这节课突出的亮点是变教为导,伴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整节课充满了师生的讨论、沟通和理解,教学中向老师还注意了学法的指导和渗透,不仅反映出教师课题的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评课稿
-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反思
我想,有效的复习课应该是围绕某个主题开展的专题复习课。
其中,小学语文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复习应从练习到归纳再到练习,同时侧重于语文能力的培养,,涉及的知识面广,要上好,并不是容易的事。
接下来具体评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的课堂各环节。
在导入之后,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领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教师既有方法的指导,又有让学生动手实践的安排,如:指导如何概括段落大意,环节紧凑,时间安排比较合理。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点评学生知识结构美观、有新意。
在此基础上,第二个环节是运用归并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做巩固练习。
老师依据文章主要内容的要求让学生运用整合词汇、短语、句子、篇章和语法的方法进行修改成相对完整的主要内容。
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再让学生知道还有其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要素串连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
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