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2.通过学习地方课,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地方文化的熏陶中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对家乡人民生活的影响。
2.第二章:家乡的人文历史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著名人物等。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家乡人文历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3.第三章:家乡的民俗风情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间习俗、传统节日、特色美食等。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体验家乡民俗风情的魅力,增强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4.第四章:家乡的经济建设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特色产业等。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家乡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意愿。
5.第五章:家乡的社会事业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情况。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关注家乡社会事业的发展,培养他们关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地考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学习地方文化知识。
2.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multimedia 资源,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方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
2.关注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他们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五、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2课时)2.第二章:家乡的人文历史(2课时)3.第三章:家乡的民俗风情(2课时)4.第四章:家乡的经济建设(2课时)5.第五章:家乡的社会事业(2课时)六、教学内容:6.第六章: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方历史与文化1. 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分析地方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课时:地方地理与环境1.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 介绍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第三课时:地方风土人情1. 分析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
2. 探讨地方方言、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
第四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1.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 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文化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介绍家乡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
2. 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文化的措施。
3. 学生对家乡的特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地域认同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材。
2. 课件: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参考资料:关于家乡的报纸、杂志、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活动第一课时:历史探索之旅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第二课时:地理探索之旅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 学生记录考察过程中的发现,教师讲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七、风土人情体验第一课时:民俗风情1. 教师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
2. 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民俗风情,了解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课时:方言与民间艺术1. 教师讲解家乡的方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方言交流。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地方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方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地方地理: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特色景观。
3. 地方民俗:学习家乡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地方经济: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色产业。
5. 地方环境:掌握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保护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典型实例讲解地方文化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美丽和特色。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地方历史教学,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
2. 第二课时:地方地理教学,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色景观。
3. 第三课时:地方民俗教学,学习家乡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
4. 第四课时:地方经济教学,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
5. 第五课时:地方环境教学,掌握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表现。
3. 学生实地考察家乡时的观察和感悟。
4. 学生地方文化保护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地方文化研究》六年级下册2. 辅助材料:家乡历史图片、地图、视频、实地考察资料等3. 网络资源:关于家乡的官方网站、文化论坛、新闻报道等4. 实物资源:家乡特色手工艺品、传统食品等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3.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和辅助材料,讲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
4. 案例分析:以家乡的典型实例为例,分析地方文化的特点。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家乡文化的内涵。
第二单元:家乡的地理与环境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掌握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历史、地理和文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探究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民俗活动等。
五、教学计划第一周: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分析历史事件对家乡文化的影响。
第二周:家乡的地理与环境(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 分析家乡的生态环境,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六、家乡的民俗与风情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感受家乡的魅力。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俗风情的内涵。
七、家乡的经济与社会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的意识。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家乡发展的不平衡性。
八、家乡的自然资源与保护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掌握家乡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重要事件、历史人物等。
2. 家乡的地理: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3. 家乡的民俗: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4. 家乡的环境: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环境保护等。
5. 家乡的文化:介绍家乡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家乡的环境问题和文化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
4. 采用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文化场所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家乡的历史教学活动:讲解、讨论、实地考察等。
2. 第二周:家乡的地理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教学活动:讲解、地图绘制、实地考察等。
3. 第三周:家乡的民俗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教学活动:讲解、展示、实践等。
4. 第四周:家乡的环境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环境保护等。
教学活动: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
5. 第五周:家乡的文化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等。
教学活动:讲解、讨论、实地考察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家乡的地方课程》2. 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理图表、民俗物品、环境数据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
4. 实地考察基地:历史遗迹、文化场所、自然资源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家乡的历史课时:2课时2. 第二周:家乡的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的文化、历史、自然等特色,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基本情况,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课: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点。
2. 第二课:家乡的自然景观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著名景点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第三课:家乡的物产资源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农业、工业、特色产品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
4. 第四课:家乡的风俗习惯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节日习俗、饮食文化、民间风俗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
5. 第五课:家乡的保护与发展教学内容:讨论家乡的保护措施、发展策略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促进家乡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等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家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特色文化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地方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特色文化等。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践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看一段视频,介绍一些著名地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
2. 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方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制作一份PPT或海报,展示给全班同学。
3. 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所选择的地方,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所了解到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4. 总结通过小组展示,学生一起总结不同地方的特色,包括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5. 课外调研布置学生到具体地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更多关于地方的信息,包括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特色美食等。
学生可以以日记、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调研结果,并在下一堂课上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分工合作、沟通协商、展示等。
2. 评价学生在课外调研中的记录和分享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总结,评价学生对地方的了解程度和培养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效果。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地方的文化活动,了解和体验地方的传统文化。
2. 组织学生参观地方的自然景点和历史遗迹,加深学生对地方的认知。
3. 引导学生保护地方的环境和文化,培养学生的环保和文化保护意识。
八、教学资源1. 视频资源:介绍不同地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视频。
2. 图书资源:介绍地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的图书。
3. 网络资源:如地方特色美食、特产等的介绍和图片。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并了解本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本地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课程内容:1. 本地区的地理概况2. 本地区的历史文化3. 本地区的名胜古迹二、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具2. 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相关资料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将地图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找出本地区的位置。
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本地区的地理特点。
2. 学习地理概况: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介绍本地区的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势、气候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图,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特点。
3. 学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介绍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包括本地区的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
4. 学习本地区的名胜古迹: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介绍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包括著名景点、历史古迹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名胜古迹。
5. 小结与复习:教师复习本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四、课堂评价:通过讨论、问题回答等活动,检查学生对本地区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可以采用口头评价或以小组形式完成的练习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参观本地区的名胜古迹、父母的协助等方式,深入了解和感受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
可以通过展示、报告等方式分享自己对本地区的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让学生能够实际感受和体验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文化、历史、地理特点,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方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貌等自然特点,以及人口、民族、文化等社会特点。
2.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了解家乡的历史演变、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3. 第三课时:家乡的资源与产业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探究家乡主要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4. 第四课时:家乡的环境与保护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学习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5. 第五课时:家乡的人们与生活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家乡的变迁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家乡的实际情况为例,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美丽与特色。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地理位置、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3. 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情况。
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材。
2. 课件: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课件。
3. 视频资料:关于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发展变化的视频资料。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历史遗迹、企业等。
5.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相关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1课时)2.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课时)3. 第三课时:家乡的资源与产业(1课时)4. 第四课时:家乡的环境与保护(1课时)5. 第五课时:家乡的人们与生活(1课时)6. 第六课时:家乡的风景名胜(1课时)7. 第七课时:家乡的民俗风情(1课时)8. 第八课时:家乡的历史遗迹(1课时)9. 第九课时:家乡的产业发展(1课时)10. 第十课时:家乡的未来规划(1课时)七、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
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家庭生活安全第一节家庭防火教学时间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
2、认识各种灭火设备,牢记灭火方法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防火宣传墙报共同提高防火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提高学生的家庭防火意识。
2.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充分了解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火灾是无情的。
但是,在无情的大火面前,如果能够有效地进行防范,就可以逃避火魔的侵害,摆脱灾难和痛苦。
(二)火灾事件介绍:方法:运用幻灯片展示各种火灾现场图片,学生谈观后感受。
教师总结:“生命如此美丽,又是如此脆弱爱惜生命提高防火意识”(三)熟灭火设备,牢记灭火办法。
方法:运用幻灯片介绍各种灭火设备,牢记各种灭火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表演模拟灭火(制造道具、学生扮演XXX 和灭火英雄)(四)学会背诵《儿童防火歌》1.儿童防火歌小同伙笑呵呵,大家来唱鼓掌歌。
你拍一我拍一,拍完南北拍东西。
你拍二我拍二,咱俩宣扬做同伴。
你拍三我拍三,禁火场所别吸烟。
你拍四我拍四,用火不当会出事。
你拍五我拍五,烟囱坏了快修补。
你拍六我拍六,XXX失火不好救。
你拍七我拍七,不要玩火做游戏。
你拍八我拍八,电线不能随便拉。
你拍九我拍九,火警电话一一九。
你拍十我拍十,人人防火要落实。
我拍你你拍我,大家都要来防火。
2.小组为单元制造防火宣扬墙报。
(五)展示幻灯片研究自救知识几种逃生办法的总结:1、关门求生2、测试门的温度3、从窗户逃生4、高层建筑火灾逃生5、公共场所火灾逃生6、安全出口逃3、教学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防火知识呢?注意家庭用火安全,发生火灾时,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
四、功课以图书网络为资源进行防火知识的搜集活动。
第二节家庭烫伤预防教学时间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烫伤几种情况。
2.加强平时注意烫伤。
二.教学重,难点:增强家庭安全的意识。
三.课前准备:有关烫伤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最常见得家庭伤害是被热水,热油烫伤。
小学六年级地方教育教学计划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地方教育教学计划及教案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小学六年级地方教育教学计划及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热污染,热污染的危害。
2、了解防治热污染的方法。
3、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新加坡采取了哪些防治热污染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热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热污染的措施。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出闹市区,来到乡村什么感觉?从乡村返回城市,什么感觉?为什么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呢?二、明确什么是热污染以及危害。
1、为什么城市的气温比郊区低呢?城市热岛效应:2、热污染:3、热污染的危害(1)污染水体(2)污染大气(3)间接引发疾病。
(4)加重城市热岛效应。
三、防治热污染的措施(一)防治措施1.废热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工业的余热,是减少热污染的最主要措施。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种类繁多,有高温烟气余热、高温产品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和废气废水余热等。
这些余热都是可以利用的二次能源。
我国每年可利用的工业余热相当于万吨标煤的发热量。
在冶金、发电、化工、建材等行业,通过热交换器利用余热来预热空气、原燃料、干燥产品、生产蒸气、供应热水等。
此外还可以调节水田水温,调节港口水温以防止冻结。
对于冷却介质余热的利用方面主要是电厂和水泥厂等冷却水的循环使用,改进冷却方式,减少冷却水排放。
对于压力高、温度高的废气,要通过气轮机等动力机械直接将热能转为机械能。
2.加强隔热保温,防止热损失在工业生产中,有些窑体要加强保温、隔热措施,以降低热损失,如水泥窑筒体用硅酸铝毡、珍珠岩等高效保温材料,既减少热散失,又降低水泥熟料热耗。
3.寻找新能源利用水能、风能、地能、潮汐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即解决了污染物,又是防止和减少热污染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太阳能的利用上,各国都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我的建议学生提出建议四、新加坡在防治城市热岛效应方面采取的措施:绿化环境。
小学六年级地方教育教学计划及教案篇2教学目标:1、思考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的优缺点,知道在不同情况下选取哪种交通工具最合适。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课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热爱我们的家乡,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掌握一些家乡的特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家乡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第二课时:家乡的地理与环境1. 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认识家乡的环境保护重要性。
第三课时:家乡的特色产业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主要产业,如农业、工业、旅游业等。
2. 引导学生探究家乡特色产业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思考如何促进家乡产业的发展。
第四课时:家乡的风土人情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如方言、民俗、饮食习惯等。
2. 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第五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1. 让学生了解家乡在保护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增强学生的家乡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调查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报告等,评价学生对家乡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关注家乡发展、传承家乡文化方面的表现。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方课程的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家乡情怀。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六年级)
一、宽仁厚爱“至圣先师”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在儒学丰厚的内涵之中,核心是“爱人”。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宽仁厚爱”,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感受仁爱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仁爱故事,并把仁爱思想落实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
本单元围绕“宽仁厚爱”这一主题,共编排两个板块,分别是“经典驿站”和“人物长廊”。
在“经典驿站”中共有五课,分别是《仁者达人》《仁者亲仁》《保仁存己》《为仁由己》《一国兴仁》,选取了《论语》《孟子》《大学》《左传》等经典中的语句。
“人物长廊”共有两课,分别是《网开三面》和《王守仁》。
《网开三面》讲述的是贤明的商王汤的故事。
他关心百姓疾苦,勤政爱民,深受百姓拥戴。
《王守仁》中的主人翁是明代的哲学家王守仁,重点介绍了其著名的“致良知”学说。
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读背和实践活动,汲取课文中蕴含的仁爱思想。
要突出教学的活动性特点,活动方式要灵活多样,体现积累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并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经典驿站1、仁者达人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选文的意思。
能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推测别人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深化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4、通过讲故事、关注生活、宣传优秀人物事迹,发展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一.设计民间故事微课,导入本课的学习。
《杏林春暖》故事内容:三国时期有位叫董奉的名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他在给别人治病的时候既不接受感谢也不接受礼物,只要求痊愈的病患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
重症痊愈的人种5棵,轻症痊愈的人种1棵。
多年以后,他住的地方杏树蔚然成林,红杏累累。
当开药需要杏果时,他不让病患拿钱,只要拿一斗谷子换一斗杏果即可。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方案]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方案]第一章:认识我们的家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家乡,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介绍。
2. 家乡的历史文化概述。
3. 家乡的风土人情描述。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带来家乡的图片或实物,进行展示和介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
3. 邀请当地的文化人士或长者来校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第二章:探索家乡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形特点介绍。
2. 家乡的气候特点介绍。
3. 家乡的植被特点介绍。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和记录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
2. 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自然环境的感受。
3. 邀请环保专家来校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三章: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家乡的产业发展介绍。
2. 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介绍。
3. 家乡的民生改善情况介绍。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企业或项目,了解家乡的产业发展。
2. 让学生通过调查或采访的方式,了解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情况。
3. 邀请家乡的领导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来校介绍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第四章:体验家乡的文化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体验家乡的文化活动,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家乡的文化活动介绍。
2. 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
3. 创新文化活动的方式。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加家乡的传统节日或文化活动,体验家乡的文化魅力。
2. 让学生通过调查或研究的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3. 鼓励学生创新文化活动的方式,如组织一场文化交流展览或演出。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方历史1. 节课:家乡的历史变迁内容: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名人。
2. 节课:地方古迹探究内容:参观家乡的古建筑、历史遗址,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第二单元:地方地理3. 节课:家乡的自然环境内容: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4. 节课:家乡的资源与环境内容: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地方民俗5. 节课:家乡的节日习俗内容:学习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问题。
2. 利用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
3.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历史、地理、民俗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 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资料书籍。
2. 实地考察、采访、调查所需的器材和工具。
3. 网络资源,如地方新闻、博客、论坛等。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博物馆,通过实物和图片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
2. 开展地方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的兴趣。
3. 安排学生进行地方地理考察,如河流、山脉、城市布局等,增强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民俗活动,如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民俗的魅力。
2. 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如河流清洁、植树造林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的深入研究,如选择一个地方历史人物、地方特色地理现象、民间艺术等进行专题研究。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教案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本地区的历史沿革2. 本地区的地理特点3. 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
(二)本地区的历史沿革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变迁。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深入了解该时期本地区的历史事件。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本地区的地理特点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理特点,深入了解该特点对本地区的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本地区的文化特色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文化景观,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文化特色,深入了解该特色的形成原因和传承方式。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后作业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地区的其他特色,如美食、旅游景点等。
2. 各组制作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进行汇报。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本地区的历史地图、地理特点、文化景观等。
2. 调查报告模板:供学生课后使用。
教案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家乡的自然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词诵读》是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章节精选了一些适合六年级学生的古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描绘山水美景的,也有表达作者哲理思考的。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一些常用的诗词韵律和表达技巧有所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本章节中的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意境,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意境。
难点: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诗词的美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他们对本章节的学习兴趣。
2. 诗词展示:教师展示本章节中的诗词,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美。
3.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词,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4. 诗词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学习。
6. 表演展示:学生选择一首诗词进行表演,展示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章节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进步。
2. 诗词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交通安全之认识交通标志教学目标:1、介绍公路旁各种标志牌的用处,懂必须爱惜标志牌。
2、初步学会辨识常用的交通标志,并晓得它们的用处。
3、并使学生受交通安全科学知识的教育,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轻、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常见的交通标志,并知道它们的用处。
教学准备:课件、标志牌教具卡片。
每人一张没有上色的标志牌、每人一张白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师:小马是森林里的长跑健将,今天一大早,他又沿着公路进行长跑训练,结果一路上发现了许多怪牌子(出示标志牌)。
师:你见过这样的牌吗?是在哪儿看见的?学生回答:生1:我在我家旁边的十字路口看到过这种牌。
生2:我在至外婆家的路上看到过。
生3:我就是在山洞的洞口看到的。
……课件播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揭示课题:这些出现在公路边的牌子是交通标志牌,它提醒司机行人注意交通安全。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二、合作探究重新认识标志活动1:初步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课件出示四个标志牌。
师:看看屏幕上的这四个标志牌,想一想它们具体内容存有什么促进作用呢?如果你就是这些标志牌,你可以对司机叔叔说道些什么?恳请你和同桌挑选其中一个探讨探讨。
意见反馈交流:⑴、反向弯路标志师:看看(课件模拟)汽车上开在盘山公路上,你辨认出了什么?生1:汽车一下向左拐弯,一下又向右拐弯。
生2:汽车已连续碾了两个弯角。
生3:向左向右拐弯的方向是相反的。
生4:山路弯弯曲曲,汽车开来开去很危险。
生5:路边的标志牌就说明了山路就是弯弯曲曲的。
……师生共同给标志取名――反向弯路标志(课件点击出示板书)师:如果你是这个标志,你会对司机叔叔说什么?生1:司机叔叔,这里汽车一下必须向左拐弯,一下又必须向右拐弯,必须小心哟。
生2:司机叔叔,这里山路弯弯曲曲,汽车开来开去很危险的,你必须特别注意一点。
生3:司机叔叔,山路弯弯曲曲,驾车一定必须小心。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地方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重要事件、历史人物等。
2. 地方地理: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3. 地方民俗: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4. 地方特色:介绍家乡的特色产业、美食、资源等。
5. 环保教育:介绍家乡的环境保护现状、环保意识、环保行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特色。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魅力。
5. 运用讨论交流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家乡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地方特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家乡的特色资料。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考察成果,分享地方特色知识。
6. 讨论交流:全班同学就地方文化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展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观察分析、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4. 学生满意度:课后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了解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地方文化知识教材、家乡历史地理民俗等相关书籍。
2. 图片:家乡风景、历史事件、民俗活动等图片。
3. 视频:家乡特色产业、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视频资料。
4.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文化场所等。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地方历史与文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的历史与文化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方历史沿革2. 地方文化特色3. 地方杰出人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方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文化特色。
2. 难点:地方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脉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方杰出人物的事迹。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地方文化的特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历史与文化。
2. 讲解:详细讲解地方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和杰出人物。
3. 案例分析:分析地方杰出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方文化的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地方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2. 地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3. 地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难点:地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和传承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欣赏法:欣赏地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地方传统艺术。
2. 讲解:详细讲解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3. 欣赏:欣赏地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艺术魅力。
4. 实践:分组进行传统艺术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地方特色产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的特色产业。
2. 培养学生对特色产业的兴趣和认知。
3. 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主备人:孔令芹单位:平邑四小第一章交通安全第一节认识交通标志教学目标:1、了解公路旁各种标志牌的用处,懂得要爱护标志牌。
2、初步学会识别常见的交通标志,并知道它们的用处。
3、使学生受到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常见的交通标志,并知道它们的用处。
教学准备:课件、标志牌教具卡片。
每人一张没有上色的标志牌、每人一张白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师:小马是森林里的长跑健将,今天一大早,他又沿着公路进行长跑训练,结果一路上发现了许多怪牌子(出示标志牌)。
师:你见过这样的牌吗?是在哪儿看见的?学生回答:生1:我在我家旁边的十字路口看见过这种牌。
生2:我在到外婆家的路上看见过。
生3:我是在山洞的洞口看见的。
……课件播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揭示课题:这些出现在公路边的牌子是交通标志牌,它提醒司机行人注意交通安全。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二、合作探究认识标志活动1:初步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课件出示四个标志牌。
师:看屏幕上的这四个标志牌,想一想它们具体有什么作用呢?如果你是这些标志牌,你会对司机叔叔说些什么?请你和同桌选择其中一个讨论讨论。
反馈交流:⑴、反向弯路标志师:看(课件演示)汽车开在盘山公路上,你发现了什么?生1:汽车一下向左拐弯,一下又向右拐弯。
生2:汽车连续拐了两个弯。
生3:向左向右拐弯的方向是相反的。
生4:山路弯弯曲曲,汽车开来开去很危险。
生5:路边的标志牌就说明了山路是弯弯曲曲的。
……师生共同给标志取名——反向弯路标志(课件点击出示板书)师:如果你是这个标志,你会对司机叔叔说什么?生1:司机叔叔,这里汽车一下要向左拐弯,一下又要向右拐弯,要小心哟。
生2:司机叔叔,这里山路弯弯曲曲,汽车开来开去很危险的,你要注意一点。
生3:司机叔叔,山路弯弯曲曲,开车一定要小心。
……师:如果一条山路上有连续好多个弯,你能画个标志告诉司机叔叔吗?学生画好后展示讲评。
⑵、交叉路口标志(课件演示)T型交叉路口不同方向两车相撞,得出在交叉路口设置一个交叉路口标志可提醒司机减速慢行,保证安全。
师:两条路交叉,还会有哪些情况呢?请你画一画。
展示反馈:有“十字交叉路口”、“Y型交叉路口”,还有“|—”“—|”等等,取一总名——交叉路口标志(板书)师:如果你是一个交叉路口标志,你想对司机叔叔说些什么?生1:司机叔叔,这里汽车开来开去很危险,你一定要小心。
生2:司机叔叔,这里车多,请你慢慢开。
……⑶、注意危险标志师:看看这个标志,你发现了什么?生:里面是一个感叹号……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标志?生1:我在造房子的施工工地看见过这个标志。
生2:我在做路的地方看见过这个标志。
生3:我在隧道口看见过这个标志。
……师: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点?(有它的地方就说明有危险存在。
)师生取名——注意危险标志(板书)⑷、禁止超车标志(课件演示)两辆车一前一后在路上行驶,忽然后面一辆车加大油门,很想超过前面的车,可是(出示一条红杆),这条红杆表示什么意思?取名——禁止超车标志。
小组讨论:哪些地方车辆是不能超车的?为什么?小组汇报:在过桥、过洞、单行道、转弯处等地方不能超车,因为这些地方比较窄,比较危险,在这些地方超车容易出事故。
⑸、认识其他一些标志课件出示多个标志牌()。
师:看一看,你认识图上的几号标志牌,它经常出现在哪些地方,有什么用,快快来告诉大家!鼓励学生上台介绍,教师及时积极评价。
活动2:分类认识“警告标志”和“禁令标志”⑴这么多的交通标志,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探究,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⑵小组汇报,师生共同小结得出:按照标志的颜色和外形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分好标志牌)。
a、三角形、黄底黑边黑图案一类,就像足球场上的黄牌警告一样,我们称它们是“警告标志”。
b.、白底红圈黑图案,还有一条红杆的为一类,我们称它们是“禁令标志”。
活动3:判断标志类别并涂色(每人拿出一张没有上色的标志牌)师:看看自己手上的标志是警告标志还是禁令标志?应该是什么颜色的?请你给他涂上色,看谁涂得又对又快。
反馈、评价。
三、趣味练习1、看标志牌说名称。
(开火车说、抢答)2、听名称拿标志。
3、游戏。
⑴小交警设置标志:把我们教室里的几条通道当作公路,看一看,想一想,什么地方可以放哪个标志。
小交警“实地”摆放并说明原因。
⑵当个小司机,(在游戏①的基础上)说说在开车过程中看见了什么标志牌,应该怎么做。
4、创新练习当小小设计师设计标志⑴自由选择一种名称设计标志牌。
名称:注意陡坡标志注意落石标志禁止停车标志禁止行驶标志⑵作品展示,评价小结。
四、拓展延伸1、课件播放实际生活中的另一类交通标志——指示标志(圆形蓝底白图案),说说它们的意义和作用。
2、知道因为标志牌能告诉司机前面的地形,并对司机提出要求,这样就可以避免危险,保证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所以我们要爱护公路旁的标志牌。
3、多观察,去认识更多的交通标志,并遵守交通规则,时时处处注意安全。
第二节小心过马路活动目标:1、了解交通规则,知道基本的交通常识。
2、养成从小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形象地感知交通常识——过马路要小心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
难点:日常生活中,较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材料与环境创设:1、环境创设,情景表演:乱过马路出车祸2、自制汽车一辆,红绿灯,斑马线,录音游戏“过马路看看灯”活动流程:情景感知→体验交流→行为巩固一、情景感知通过表演,让学生感知不能乱穿马路。
引导语:今天老师先请学生来看一段表演,好不好?(请三位学生表演)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觉得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产生?2、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二、体验交流1、请学生看vcd中的几个片段(乱穿马路的危害)引导语:你觉得电视中什么地方这些小朋友做错了,应该如何改正?2、学生分散讨论。
3、交流归纳:①他们错在哪里,应该如何过马路?(请学生演示改正)②认识斑马线,红绿灯。
③小结:过马路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三、行为巩固1、采用游戏的形式,巩固所进行的教育内容。
(游戏:过马路看看灯)学生表演过马路。
(听录音,做音乐游戏)2、教师总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
四、活动延伸教育学生平时出去注意遵守交通规则。
第三节安全乘车活动背景:安安与全全一起上学,全全看见安安手里拿着一些零食,有糖豆,有花生。
全全提醒安安说:“等会儿上了车,你可别吃这些东西,它们容易在汽车晃动时被呛到气管中,再说在车上吃东西是不讲卫生的行。
”“我知道了。
”安安感激地说。
同学们,汽车是人们外出常用的交通工具,乘坐汽车要注意安全,不然,容易发生交通事或他意外事件。
活动目标:1、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须在站台或指定地点依次候车,待车停稳后,先下后上。
2、不要在车行道上招呼出租汽车。
3、不准携带易燃物品乘公共汽车、地铁等。
活动重难点:4、机动车行驶中,不要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不准跳车。
5、不要向车外吐痰、投掷物品。
6、机动车未停稳时不得上、下车活动过程:一、启发谈话:小朋友,谁乘过公共汽车、地铁?你是怎样乘车的?师小结:对!我们要学会乘车,今天来学习:安全乘车。
(板书课题,齐读。
)二、明确道理:小朋友,我们为什么要文明乘车呢?师小结:文明乘车是行路礼仪的部分,是小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一个方面,我们应该做个守秩序的文明小乘客。
另外,文明乘车也是为了安全。
不守纪律,争先恐后,上下车拥挤,容易出事故。
(师举事例)三、规范要求:怎样做才是文明乘车呢?先看《乘车安全常识》(齐读),再来讨论一下:板书条例,进行讨论。
四、行为训练1.创设情景,模拟上下车、等车、坐车。
请几位小朋友表演。
2.以每排座位为车厢,进行训练,大家评论。
五.课后练习1.判断下列行为的对错。
乘车公共汽车,排队候车,按顺序上车。
()乘车时把头,手或胳膊伸出窗外。
()向车窗外乱扔易拉罐等杂物。
()乘车时吃糖豆,花生等零食。
()2.同学们,对于安全乘车,你们还有那些要说?第四节安全出行活动目标:1、加强外出安全意识。
2、养成从小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哪些地方有危险。
难点:日常生活中,较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活动过程一、情景感知今天,老师提出就“安全出行”这个话题召开一交讨论会,让大家在安全知识上互相补充,在行动上互相监督。
因为许多交通事故是由于我们自身没有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小心谨慎,很多惨剧就不会发生。
二、体验交流1.你知道在哪些区域行走比较去年安全?2、学生分组讨论。
3、交流归纳:①在汉有设人行道的道路上,要路的右侧行。
②。
在步行街上,我们可在道中间行走,但有时步行街有车通行,所以在步行街行走也要注意来往的车辆。
③小结:过马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4.有时候,我们会在晚上出去,尽管有爸爸妈妈陪着,但是夜间行走也要特别注意安全。
(学生可以举例。
)5.下雨,下雪天路上行走应注意什么?同学们,你们的发言都非常好,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记住并要遵守的,最后我还要补充一点:注意马路陷井。
三、行为巩固1、采用游戏的形式,巩固所进行的教育内容。
2、教师总结:出行一定注意安全。
四、活动延伸同学们出去一定要注意安全。
五.课后练习:1.夜间行走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2.马路陷阱有哪些,我们应怎肯注意?第二章校园安全第一节课间不做剧烈运动教学目的:结合学校安全文明教育的主题,对学生进行课间安全教育,学习安全知识,学习文明行为。
教学准备:安全知识,关于安全方面的事例教学过程:一.导入。
1.各位同学,下了课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二.关于校园安全(例举一些不适合课下做的运动)。
1.同学们,你们看,碧绿的大海里,鱼儿在自由自在地遨游。
你们听,蔚蓝的天空下,鸟儿在欢快地歌唱。
每当清晨,当朝霞映红了我的双颊,当树上的小鸟叫醒了我的梦想。
当我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学校。
我们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
2.校园就像一个家,安全文明靠大家。
平时走路不奔跑,课间休息不骂人,不打闹。
3.上下楼梯靠右走,楼梯拥挤等一下。
这是我们少先队员要牢记的,因为平平安安最重要。
4.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学校关于安全文明的感受。
5.还有很多同学想说,那请你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因为一些不文明行为而受伤的过程或看到别人受伤的情景,好吗?三,做一做1、课间做那些游戏好?2、说说课间做剧烈运动的坏处。
3.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警示牌还有很多很多,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注意安全,同学们可要留心观察呀!4.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警示牌来提醒我们,在没有警示牌的地方,我们更应该细心观察,加倍小心,尽量避免受伤。
5.像这种情况,我们班发生过吗?A.用铅笔或其它尖锐的东西互相打闹。
B.在教室里互相追赶。
在我们学校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注意安全,找一找哪个地方需要注意安全?6.现在轻松十分钟,我们来个安全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