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膨化对玉米淀粉糊化程度影响的研究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1
90.13
2 1
1 1 -1
93.22
3 1
1 -1 1
83.86
4 1
1 -1 -1
93.18
5 1
-1 1 1
92.59
93.88
36 0
0 0 0
Fra Baidu bibliotek
96.16
表 3 糊化度大于 90%的工艺措施
因素 x1 编码
频数 %
-2 43 14
-1 88 29
0 91 30
1 61 20
2
频数 合计
14 4 297
x 2 频数 % 45 15 41 13 57 19 71 23 83 27
2003 年 1 月 农 机 化 研 究 第 1 期
挤压膨化对玉米淀粉糊化程度影响的研究
关正军,申德超,刘远洋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 要] 用单螺杆挤压膨化机对脱胚玉米进行挤压膨化,以模孔直径、物料出口温度、喂入物料水分含量和
(4) 频数分析。由优化结果看出,最优值超过 了 100%,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因而采用频数分析法 来确定糊化度较高时的参数范围,见表 3 所示。
表 2 试验安排和试验数据
序 模孔 兂 温度 T 含水量 W 转速 n 糊化度/%
号
x1
x2
x3
x4
y1
1 1
[4] 鲁晓翔, 易林松.板栗综合加工利用二例[J]. 食品工业,1996,(3):47-54.
中可以看出,当模孔孔径较小时,糊化度随孔径的 增大略有增加,在 d =11mm 时达到最大值;然后糊化 度又开始下降。从图 1(b)中可以看出,在 T =200
℃时获得最大糊化度值,这表明在较低温度下使淀 粉糊化需要较大的剪切应力;当温度较高时,淀粉迅 速熔融,所受剪切力变小,糊化度增加。图 1(c) 中曲线趋势基本上是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大糊化度呈 下降趋势。这表明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淀粉在挤
糊化度(%) 糊化度(%)
糊化度( %) 糊化度(%)
120
120 112 104
96 88 80 -3 -2 -1 0 1 2 3
水平值
糊化度随摸孔直径变化规律
112 104
96 88
80 -3 -2 -1 0 1 2 3
水平值
糊化度随温度变化规律
120 112 104
96 88 80
-3 -2 -1 0
1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脱胚玉米(市购,含水量 13.3%, 淀粉含量 71.54%)。
(2) 试验仪器:单螺 杆 挤 压 机 ( 自 制 ); DF-110 型电子分析天平;HZQ-X100 型振荡培养箱; HH.SY11-NI 型水浴锅;HG101-1 型电热鼓风干燥箱;
F2 =2.1255,可以看出, F1 < F 0.05(10,11)=2.85, 说明回归方程拟合得好,又因 F2 > F 0.1(14,21)
=1.84,说明方程在 0.1 水平是显著的,即试验数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安排试验,因素水平编
据与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基本符合。
[收稿日期] 2002-09-02 [作者简介] 关正军(197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方面的研究工作。
95% 置信 区间
0.06
-0.4~ -0.16
工艺 11.2 ~ 措施 11.7
0.08 0.20~0.52 146~155.6
0.08
0.23~ 0.55
19.6~ 20.65
0.08 -0.25~
0.06
195~201.2
(5) 各试验因素对指标影响的图形分析。图 1(a)
2.2 试验安排和试验数据 试验安排和试验数据如表 2 所示。 2.3 试验数结果分析
本试验因素水平按表 1 选定,测定结果见表 2
所示。其中: x1 为挤压机模孔直径, x2 为挤出物 料温度, x3 为喂入物料含水量, x4 为挤压机螺杆 转速, y1 为糊化度。用 REDA 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 处理得到结果如下:
大部分深加工产品没有影响,只对出售生的新鲜锥
纯机械式脱壳工艺,栗仁表面有少量刀伤,这对极
栗有一定影响。
[1] DB35/352-1999,建瓯锥栗[S].
[ 参 考 文 献 ]
[2] 宋 超. 板栗精加工技术[J]. 食品工业科技, 1993,(6):27-29.
[3] 梁向东, 刘启勤.即食板栗糊的生产工艺[J]. 食品科学,1994,(6):69-70.
1
2
3
糊化度随水分变化规律
水平值
120 112 104 96 88 80
-3 -2 -1 0 1 2 3 水平值
糊化度随转速变化规律
(a)
f
(x )
1
=-1.9216
2
x1
-1.0750 x1 +109.4945
(b)
(c)
(d)
f
(x2)
=0.3947
2
x2
86.98
16 -1
-1 -1 -1
88.26
17 2
0 0 0
85.66
18 -2
0 0 0
89.26
19 0
2 0 0
99.05
20 0
-2 0 0
水 平
-2 -1 0 1 2
模孔 φ (mm)
x1
8 10 12 14 16
温度 T (℃)
x2
80 110 140 170 200
含水量 W (%)
x3
13 16 19 22 25
转速 n (r·min-1)
x4
160 180 200 220 240
螺杆转速作为因素;以挤压膨化脱胚玉米淀粉糊化程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四因素五水平”进行二次正交旋转组合
试验设计,研究了脱胚玉米挤压膨化系统参数对淀粉糊化程度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 挤压膨化;玉米淀粉;糊化度;脱胚玉米
[中图分类号] TS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88X(2003)01─0051─02 淀粉经高温蒸煮,淀粉颗粒中淀粉大分子之间 码表如 1 所示。
粉碎机。
(1) 回归方程。
(3) 分析方法:水分测定按 GB8304-87 进行; 糊化度的测定用酶水解法。
2 试验
2.1 试验因素水平的确定 根据前人的研究报道,并与目前现有挤压机情
况相结合,选择 4 个因素,即挤压机模孔直径、挤 出物料温度、喂入物料含水量、挤压机螺杆转速, 作为挤压工艺参数研究对象。同时,选定五水平,
93.97
31 0
0 0 0
93.72
32 0
0 0 0
90.70
33 0
0 0 0
96.67
34 0
0 0 0
94.78
35 0
0 0 0
96.23
11 -1
1 -1 1
91.04
12 -1
1 -1 -1
92.80
13 -1
-1 1 1
93.28
14 -1
-1 1 -1
93.20
15 -1
-1 -1 1
88.02
26 0
0 0 0
92.27
27 0
0 0 0
89.11
28 0
0 0 0
89.77
29 0
0 0 0
89.81
30 0
0 0 0
f
( x3 )
=0.1747
2 x3
f
(x4)
=-0.0466
2 x4
+6.0289 x2 +95.9052 -1.7926 x3 +105.2577 -6.2236 x4 +97.2806
94.40
21 0
0 2 0
95.55
22 0
0 -2 0
96.14
23 0
0 0 2
95.55
24 0
0 0 -2
94.37
25 0
0 0 0
297
x 3
x 4
频数 % 频数 % 39 13 61 20
45 15 64 21
58 19 64 21
71 23 58 19
84 28 50 16
297
297
平均 编码
-0.29
0.36
0.39
-0.09
Sx
y1 =92.41-1.49 x1 +1.46 x2 +0.99 x3 -0.36 x4 -1.92 x12 +0.63 x1 x2 -0.09 x1 x3 +0.51 x1 x4 +0.39 x22 -0.53 x2 x3 -1.91 x2 x4 +0.17 x32 +0.89 x3 x4 -0.05 x42 (2) 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 F1 =1.9199,
压机内所受的剪切力变小,对淀粉的破坏作用减弱 。图 1(d)中曲线近于呈直线变化,糊化度随螺杆 转速增加而降低。其原因是转速越高,物料在挤压机 内部停留时间越短,吸收热量少,糊化度降低。这 4 个因素的因子贡献率分别为: d =1.65, t =1.14, W =0.46, n =0.39。因此,它们对糊化度影响的主 次顺序依次为:挤压机模头温度、模孔孔径、喂入物 料水分、螺杆转速。
- 51 -
2003 年 1 月 农 机 化 研 究 第 1 期
(3) 回归方程的最优值。经求解,回归方程的 极值为: Fmax =(-0.28,2.00,-2.00,-2.00)=109.63 %;经值类转换后极值为 Fmax =(11mm,200℃,13% ,160 r.min-1)=109.63%。
的氢键削弱,造成淀粉颗粒的部分解体,形成网状
表 1 因素水平编码表
组织,粘度上升,发生糊化现象。糊化是淀粉蒸煮 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淀粉经糊化后,糖化酶才能 更好地对其作用,将其转化成可发酵性糖。谷物原 料经挤压膨化后,其淀粉糊化度明显升高。已有资 料报道,淀粉经挤压膨化处理后,其糊化度能达到 9 0%以上,而传统工艺糊化率仅为 80%~85%。本试验 拟对挤压膨化物料淀粉糊化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 得到较优挤压参数。
图 1 试验因素对糊化度影响的图形分析 (下转第 55 页)
- 52 -
2003 年 1 月 农 机 化 研 究 第 1 期
(4) 新型锥栗脱壳设备的不足之处是由于采用
6 1
-1 1 -1
81.34
7 1
-1 -1 1
84.12
8 1
-1 -1 -1
84.41
9 -1
1 1 1
89.53
10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