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课设-刘丹龙
矿场课课程设计模板

矿场课课程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矿场的基本知识,包括矿场的类型、矿物的特征和矿场的开发与保护。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矿物,了解矿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掌握矿物的提取和加工方法。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矿物进行鉴定和分析,能够进行简单的矿物实验和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矿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对矿场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矿场的类型和特征、矿物的识别和提取方法以及矿场的开发与保护。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矿场的类型和特征:介绍不同类型的矿山,如金属矿山、非金属矿山和能源矿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2.矿物的识别和提取方法:教授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识别矿物,以及常见的矿物提取和加工方法。
3.矿场的开发与保护:介绍矿场的开发过程和环境影响,如何进行矿场的规划和设计,以及矿场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矿场的知识和理论。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深入探讨矿场的相关问题,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矿场案例,让学生了解矿场的实际情况和解决方法。
4.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亲身体验和验证矿物的特征和提取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矿场教材,提供系统的矿物知识和解题方法。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生动展示矿场的图像和信息。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地操作和观察。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采用多元化的形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顶山采矿工程课程设计

平顶山采矿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平顶山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2. 学生能够了解采矿工程中的安全知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理解采矿工程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平顶山采矿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采矿工程方案,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整理与采矿工程相关的资料,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采矿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情感。
2. 学生能够关注采矿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3. 学生能够尊重采矿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采矿工程基础知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采矿工程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为我国采矿工程领域培养具备一定素养的后备人才。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职业道德,使其成为具有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社会新人。
二、教学内容1. 采矿工程基本概念:介绍采矿工程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流程,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矿石的性质与分类:讲解矿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分类,使学生了解矿石的基本特征,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采矿方法与技术:介绍常用的采矿方法、设备和技术,包括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阐述矿山安全知识、环境保护措施及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采矿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平顶山采矿工程的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采矿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采矿工程基本概念第二周:矿石的性质与分类第三周:采矿方法与技术(上)第四周:采矿方法与技术(下)第五周: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第六周:采矿工程案例分析及小组讨论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采矿工程相关知识。
《矿井设计》课程考核说明

《矿井设计》课程考核说明一、关于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1.启用时间2018年春季启用。
2. 考核对象本课程考核的对象为开放教育采矿工程专业的专科学生。
3. 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的考核方式,满分为100分,及格为60分,形成性考核由5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组成,每次形成性考核以百分计,其中前4次各占比15%,最后一次占比40%。
4. 命题依据形成性考核的命题依据是:开放教育采矿工程专业(专科)《矿井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以及课程的文字教材,即汪理全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煤矿矿井设计》。
5. 考核目的和考核标准考核的目的是:考察学生了解和掌握矿井设计程序及依据,矿井初步设计内容,矿井开采设计原则及步骤,以及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按“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提出学生应达到的考核标准。
“了解”是最低层次的要求,凡是属于需要了解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陈述它们的概念。
“理解”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凡是属于需要理解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能够描述它们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掌握”是最高层次,凡是属于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科学地进行问题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6. 命题原则(1)命题范围在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范围内命题,命题源于文字教材,不随意扩大和缩小考试范围。
(2)试题的组成与覆盖面命题应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同时要突出重点。
试题的题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当,其难易度分为容易、中等和较难三个层次,它们的分值组成比例约为30:50:20。
(3)试题中各种能力层次的试题题量比例为:“了解”约占25%,“理解” 约占35%,“掌握”约占40%。
7. 试题类型和结构(1)形成性考核:试题类型为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
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研讨方案

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研讨方案一、课程概述矿山建设工程是矿山工程领域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包括矿山规划、矿山地质工程、矿山机械与自动化、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
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矿山建设工程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矿山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适应矿山建设工程领域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熟悉矿山建设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3. 培养学生具备矿山建设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4. 培养学生具备矿山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的基本素养。
三、课程设置1. 矿山规划主要介绍矿山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包括矿区开发规划、矿井选址规划、开发阶段规划等内容。
2. 矿山地质工程主要介绍矿山地质勘查、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等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地质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
3. 矿山机械与自动化主要介绍矿山机械设备、矿山自动化技术、矿山输送系统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机械与自动化技术应用能力。
4. 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主要介绍矿山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技术、矿井水文地质工程等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意识。
四、课程内容1. 矿山规划课程内容1)矿山资源概况及分布特点;2)矿区地质勘查与评估;3)矿山规划原理与方法;4)矿山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 矿山地质工程课程内容1)矿山地质勘查技术;2)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程;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程;4)地质勘查与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3. 矿山机械与自动化课程内容1)矿山机械设备种类及特点;2)矿山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3)矿山自动化技术应用;4)矿山输送系统设计与实践案例分析。
4. 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内容1)矿山安全管理体系与实践;2)矿山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3)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原理与应用;4)矿山环境保护与安全管理案例分析。
五、课程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系统讲解矿山建设工程相关理论知识,提倡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贴近实际工程应用。
煤矿地质学课程设计

矿井地质课程设计2008/07/10 20:30第一章前言煤地质学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技术发展快的学科。
为了让我们同学学到的知识能够学有所用,学院组织了第20周的课程设计。
我作为地质工程05-3班第①小组的小组长,我们组的课程设计制图工作具2008.7.7(星期一)早上7:30左右,大家都来到了课程设计的教室,看书的看书、讨论的讨论、分配任务分配任务……场面是很热烈。
不一会赵老师到了,老师看我们班很齐就先在我们班讲了课程设计的内容及方法,作为组长的我更是认真听赵老师指导。
赵老师大概15~20min就讲完了,老师问我们可有问题问,考虑到我们19周考试还没来得及看书,老师说上午大家先看书熟悉熟悉书的内容。
大部分人都到图书馆去看书了(图书馆安静些)。
我就留在教室了。
看了一上午的书,下午我就着手画图了,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所画的第Ⅱ勘探线剖面图已经初具模型了。
7.8(星期二)今天到教室有点晚,对昨天画的图继续完成,中午吃饭时间又琢磨了下,下午又修改了下,我的第Ⅱ勘探线剖面图就大功告成了,给赵老师看了-通过(兴奋……)。
接下来我开始画钻孔预想剖面图了,经过我一下午的设计图形已经有了雏形。
晚上又画到7:30左右,图已经基本完工,只剩岩性描述没写了和给赵老师审核了。
7.9(星期三)图已经画完,今天就轻松多了。
早上来到教室帮同学们画画图、处理数据、讨论些问题……。
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
虽然自己的图画完了,可我们小组成员还没完工,下午我还是早早的来到了画图室帮帮忙。
7.10(星期四)我们组的张苗苗同学想用AutoCAD画基岩地质及工程布置图,可她AutoCAD的知识有点淡忘了,要我给她帮忙,做为组长当然义不容辞。
我们忙了一早上,终于把图画好了。
我们小组所有的图都画好了,课程设计的制图阶段就告一段落了。
下午我把论文也写好了。
课程设计完成就只等赵老师检查了通过了。
第二章课程设计内容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煤地质学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技术发展快的学科。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作者:吴仁伦杨胜利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06期摘要:《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对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目前《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论文从题目及其分配方式设置、时间安排、设计综合考虑意识、设计创新性、成绩判定、教师指导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改革。
改革实践结果显示,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创新性、独立分析能力及理论运用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0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39-02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以矿山岩石力学为基础,与矿山工程、采矿工艺等理论密切结合,是具有一定特色的岩层控制理论和工程实践体系的基础理论学科与工程技术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独立分支学科[1]。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以后从事煤矿行业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必备课程。
课程设计是将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桥梁”,同时也是实践教学和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3]。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一项重要的之间环节。
近年来,用人单位、企业机构反馈了采矿工程本科生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方面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但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和具体问题的分析、设计和应对能力略有欠缺的整体情况。
随着信息、机械、控制等多领域的技术革新,《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也同众多理工科专业课程一样,在遵循基础原理的前提下,不断尝试改革与实践新型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学生在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扩充专业性强、技能水平高、多层面的实践能力。
一、当前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问题是改革之“眼”,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的辅导和考核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题目及其分配方法设置相似。
采矿课程设计隆德煤矿

采矿课程设计隆德煤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煤矿的基本概念,掌握煤矿的形成、分布及开采原理。
2. 学生能掌握隆德煤矿的地质结构、煤层特征及矿藏种类。
3. 学生能了解我国煤矿产业的政策法规及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地理、地质知识,分析煤矿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开采条件。
2. 学生能运用实际操作,掌握煤矿开采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学生能运用数据分析,评估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环保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树立绿色开采观念。
2. 学生增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3. 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隆德煤矿为实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煤矿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矿产资源观和环保意识。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煤矿基本概念:煤矿的形成、分布及开采原理。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煤炭的形成与分布- 内容列举:煤的形成过程、煤的分类及分布规律、煤矿开采的基本原理。
2. 隆德煤矿地质结构及煤层特征: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煤质特性。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煤矿地质- 内容列举:隆德煤矿地质构造、煤层分布、煤质分析。
3. 煤矿开采技术与方法:地下开采、露天开采、矿井通风与排水。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煤矿开采技术- 内容列举:开采方法及适用条件、矿井通风与排水原理、开采设备与工艺。
4. 煤矿安全生产与环保:煤矿安全生产措施、环保政策与措施。
- 教材章节:第四章 煤矿安全生产与环保- 内容列举: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防护措施、环保政策及实施。
5. 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绿色开采与可持续发展。
- 教材章节:第五章 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内容列举:矿产资源保护的意义与措施、绿色开采技术、可持续发展战略。
十二生肖的文化特征与设计研究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十二生肖的文化特征与设计研究姓名:刘丹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设计艺术学指导教师:王家民20080301 摘要论文题目:十二生肖的文化特征与设计研究学科专业:设计艺术学研究生:刘丹龙指导教师:王家民(教授)摘要本文侧重于研究十二生肖的文化特征和视觉符号的独特性,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视觉符号的研究,试图对十二生肖视觉符号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设计规律以及衍生产品的研发进行有益的理论探讨。
以十二生肖视觉符号为元素进行研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十二生肖视觉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分析,确定十二生肖视觉符号在现代人文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推动文化衍生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明确十二生肖基本形特征与市场定位,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网络、影视、书籍、报刊、广告、包装等传媒领域的实践之中,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需要的设计作品。
民俗文化通过视觉符号进行传播,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从文化特性到视觉符号化展示过程中的规律性与风格化设计问题,一直是艺术设计领域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研究十二生肖视觉符号的文化特性,信息化时代借鉴传统元素对十二生肖视觉形象进行设计、展示与传播,提出了结合多媒体的设计思路。
文章首先着眼于传统十二生肖文化特性研究,通过社会考察、调研对其起源与演变、视觉符号特征以及审美内涵展开论述;其次继前者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十二生肖视觉符号设计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基本的设计步骤与展示方式;最后对十二生肖衍生产品的研发进行论证,同时对传统元素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传播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十二生肖:文化特征:视觉符号;设计Abstract一一————————————————————————————————————————————————————————————————一Title:RESEARCHESONTHEDESIGEOFCULTURALFEATURESOFTWELVESYMBOLlCANIMALSMajor=TheDesignArtName=DanlongLiuSignature:Supervisor=Prof.JiaminWANGSignature:AbstractInthisthesis,specialemphasisislaidonproblemsoftheculturalfeaturesandthetwelvesymbolicanimals.Bydoingthis,theuniquenessofvisualsymbolsinChinesetraditionalthesisattempttosummarizeanddelveintotheculturalintensionandthelawsofthedesigningwecandevelopandresearchconveyingbythevisualsymbolsoftwelvesymbolicanimals,thenthederivationoftwelvesymbolicanimalsefficaciously.DeepresearchesonthevisualsymbolsinChinesetraditionaltwelvesymbolicanimalshavecaughtthepublic’Seye.Bydeepresearchingandanalyzing,weCanfixedit’sroleinmodernsocialactivity.Wecanalsopromotetheresearchandtheapplicationofthederivativeproductsanddefinitethefeaturesoftheshapeandthemarketorientationwithaidofhigh‘tech.Inaddition.itshouldbeintegratedintothemediafieldsofinternet,films,books,newspapers,advertisements,packagesandSOon.OnlysuchworksCanmeetpeople’Saestheticconceptionsandemotionalrequirements。
矿山的课程设计

矿山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矿山的形成、种类、开采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定的矿山地质学基本概念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矿山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矿山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开采方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矿山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学知识对矿山进行简单的评价和分析;具备一定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矿山资源的重要性,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矿山资源的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关注社会、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矿山地质学基本概念、矿山的形成与演化、矿山开采技术、矿山环境保护等方面。
具体安排如下:1.矿山地质学基本概念:矿山的定义、分类及其特征;矿山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2.矿山的形成与演化:矿床的形成过程、成因类型及其演化规律;主要矿物的特征和识别方法。
3.矿山开采技术:矿山开采的基本方法及其适用条件;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4.矿山环境保护:矿山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矿山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技术。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矿山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矿山案例,使学生了解矿山开采和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
3.实地考察法:学生参观矿山,亲身体验矿山开采和环境保护的工作。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矿山地质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购置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矿业工程教学科目设计方案

矿业工程教学科目设计方案一、前言矿业工程是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涉及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
矿业工程教学科目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实际生产需求以及产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未来矿业工程领域的发展。
因此,本文将围绕矿业工程教学科目的设计方案展开论述。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素养:掌握矿产资源勘探、选矿技术、矿石加工、矿山安全等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掌握有关矿山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理论与技术。
2.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地质勘探、矿山开采、矿石加工、矿山安全及环境保护等工程实践操作技能,熟练掌握矿业工程领域的相关仪器和设备的使用。
3. 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具备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意识,能够在面对各种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建议和方案。
4. 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矿产资源相关政策和标准,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课程设置1. 《地质学导论》介绍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 《矿床勘探与评价》对矿床勘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系统介绍,使学生掌握地质勘探的基本技能及应用实践。
3. 《矿石选矿学》系统介绍矿石选矿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矿石选矿工艺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矿山设计与规划》学习矿山规划、设计原理、方法和技术,并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对矿山设计规划的实际应用能力。
5. 《矿业机械与自动化》系统介绍矿山机械设备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原理、结构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矿业机械自动化的基本知识。
6. 《矿山安全工程》介绍矿山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学习事故预防、应急救援等技术,培养学生对矿山安全事务的重视和处理能力。
7. 《环境保护与矿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介绍矿山环境保护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了解矿山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技术应用能力。
矿山安全工程课程设计

第一章概述1.1 柳江矿井地质概况柳江煤矿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柳江盆地。
柳江盆地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公园。
盆地地层出露明显,构造丰富多彩,并有多条河流从其间穿过。
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千米, 东西长约12千米。
地势总体为北高南低,自南而北,有群山丘陵、台地残丘转而为倾斜平原。
北、东、西三面为群山和丘陵环绕,南侧像渤海敞怀。
最高的山峰为盆地中部偏北的老君顶,海拔为493.7米。
盆地的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山区高坡陡的地方,一般海拔在400米以上。
柳江盆地地区地层属于华北型,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下种三叠统、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他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地层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
1.2 矿井概况柳江煤矿始建于1914年,是一座具有80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进入80年代,该矿煤炭开采和经营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
由于煤田地质构造复杂,火成岩侵蚀严重,万吨掘进率比一般煤矿高1—2倍,并且煤质灰分环节日趋复杂,开采成本越来越高,1992年吨成本开采已达55.18元.本次课程设计的是柳江煤矿的北二采区。
北二采区的基本情况如表1-1所示。
表经测算可得北二采区的基础数据如下:煤层倾角=7.5 ° < 8°属于近水平煤层。
平安井田北部以一号向斜轴北300米,人为划定界线为界与大明一矿相邻;南部以F406、F311 断层及大隆风井保护煤柱与大隆矿区相邻;东部以F14'、F319和F321断层与小青矿区相邻;西部以煤层最低可采边界为界。
面积16.6807平方千米。
回采工作面长度约为300m 巷道内采用2台局部通风机型号为JBT-51,风量为150nVmin。
采区工作面最大炸药消耗量为22 kg,工作面的瓦斯绝对涌出量为60nVmin。
采区各有两个煤巷掘进工作面,煤巷一般采用综掘机掘进,遇到坚硬岩石或过断层采用打眼放炮破煤,最大班工作人数56人。
1.3矿井空气中的常见有害气体1、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矿山爆破课程设计书

矿山爆破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矿山爆破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包括岩石的物理和力学性质、爆炸原理、爆破设计、爆破施工和爆破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描述岩石的物理和力学性质,理解其在矿山爆破中的应用。
2.解释爆炸原理,掌握炸药选择、爆炸波和震动控制等基本知识。
3.设计和实施简单的爆破工程,包括爆破方案的制定、爆破器材的选择和施工。
4.分析矿山爆破工程的安全问题,掌握爆破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岩石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密度、强度、硬度、孔隙度等,及其对矿山爆破的影响。
2.爆炸原理:爆炸过程、爆炸波、震动控制等。
3.炸药选择和使用:炸药的种类、性质、选择原则和使用方法。
4.爆破设计:爆破方案的制定、爆破参数的选择、爆破效果的评估。
5.爆破施工:施工流程、施工设备、施工安全等。
6.爆破安全:安全原则、安全措施、事故处理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实验法: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操作,加深对爆破原理和施工方法的理解。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矿山爆破原理与技术》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学术论文、报告和技术规范等参考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和动画等,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4.实验设备:炸药、雷管、引爆器、测震仪等实验器材,以及相应的实验场地和安全设施。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占总评的20%。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准备方式:采区布置煤层倾角:16°生产能力:150万t/a)班级:采矿班姓名:学号:班级序号:指导老师:完成2010年X月X日目录序论........................................2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4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4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 (5)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7第四节.采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11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18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18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22)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23小结········································25参考文献········································26序论一、目的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课程的理解。
华北科技学院矿井优化与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最终版)

华北科技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城郊二矿4.0Mt/a矿井优化设计姓名:学号:专业班级:采矿工程B09-1班系(部、院) 安全工程学院指导教师:李红涛2013年01月15日华北科技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目录.....................................................................................................................................................................................- 1 -前言.......................................................................................................................................................................................- 3 -1 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 4 -1.1矿区概述 (4)1.1.1地理位置与交通 .............................................................................................................................................- 4 -1.1.2地形地貌...........................................................................................................................................................- 4 -1.1.3主要河流...........................................................................................................................................................- 5 -1.2井田地质特征 (5)1.2.1井田地形及勘探程度 ....................................................................................................................................- 5 -1.2.2井田煤系地层概述及地质综合柱状..........................................................................................................- 5 -1.2.3褶皱构造及断裂构造 ....................................................................................................................................- 5 -1.2.4岩浆入侵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6 -1.2.5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 ....................................................................................................................................- 6 -1.3煤层特征 (6)1.3.1煤层埋藏条件..................................................................................................................................................- 6 -1.3.2煤的特征...........................................................................................................................................................- 8 -1.3.3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9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 - 10 -2.1井田境界 (10)2.1.1井田边界........................................................................................................................................................ - 10 -2.1.2井田边界扩大的可能性............................................................................................................................. - 10 -2.1.3 井田划分结果.............................................................................................................................................. - 10 -2.2矿井工业储量. (10)2.2.1井田勘探类型、钻孔及勘探分布 ........................................................................................................... - 10 -2.2.2计算标高的划分 .......................................................................................................................................... - 11 -2.2.3 储量计算基础.............................................................................................................................................. - 11 -2.2.4 工业储量计算.............................................................................................................................................. - 11 -2.3井田可采储量 (12)2.3.1 永久煤柱煤量.............................................................................................................................................. - 12 -2.3.2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 - 14 -3 矿井工作制度和设计生产能力 ................................................................................................................................ - 14 -3.1 矿井工作制度................................................................................................................................................... - 14 -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4)4 井田开拓......................................................................................................................................................................... - 16 -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16)4.1.1 确定井筒的形式、数目、配置............................................................................................................... - 16 -4.1.2 确定工业广场及井口位置 ....................................................................................................................... - 17 -4.2井田开拓设计方案比较 (18)4.2.1 可行开拓方案................................................................................................................................................ - 18 -- 1 -华北科技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4.2.2 开拓方案技术比较..................................................................................................................................... - 18 -4.2.3 开拓方案经济比较..................................................................................................................................... - 20 -4.2.4 确定开拓方案................................................................................................................................................ - 21 -4.3矿井基本巷道 (22)4.3.1 井筒................................................................................................................................................................ - 22 -4.3.2 井底车场及硐室.......................................................................................................................................... - 24 -4.3.3主要开拓巷道............................................................................................................................................... - 25 -5矿井延伸方案 ................................................................................................................................................................. - 28 -5.1直接延深(原有主、副立井或斜井) (28)5.2暗井延深(原主、副井不再延深,用暗立井或暗斜井延深) (28)5.3延深与暗井延深 (28)5.4新开一个井筒延深一个井筒 (28)6 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 - 29 -参考文献 ............................................................................................................................................................................. - 30 -致谢................................................................................................................................................................................ - 31 -- 2 -华北科技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前言课程设计是我们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实践过程,也是体现一个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运用能力,是一次对我们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
矿山安全技术与监察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

矿山安全技术与监察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矿山安全技术与监察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名称矿山安全技术与监察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矿山安全技术与监察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使其能够在矿业公司、监察机构和政府部门等领域从事矿山安全管理、监测、预测和预警等工作,为国家的安全生产做出贡献。
三、课程内容1. 矿山生产安全基本理论(1)矿山生产安全概述;(2)安全生产法律法规;(3)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4)矿山安全管理制度;(5)矿山安全管理体系。
2. 矿山安全监测与防治技术(1)矿山地质与地质灾害监测;(2)煤矿气体监测与防治技术;(3)矿山热害监测与防治技术;(4)矿山顶板管理与控制技术;(5)多参数监测与矿山安全评价。
3. 矿山安全防范与应急处置技术(1)煤矿事故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2)矿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3)矿山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4)矿山危险源识别与管理;(5)矿山事故后续处理与救援。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形式,向学生讲解矿山安全技术与监察相关理论知识。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考察、调研等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于矿山安全技术与监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网络教学配合电子教学平台,通过网络课堂以及网络实验室等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技术操作与实践技能。
五、教学评估1. 闭卷考试通过闭卷考试,检验学生对于矿山安全技术与监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通过对于实验操作以及实践调查、研究所得到的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检验对于实际应用的掌握情况。
3.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形式,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参考教材1.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规定》;2. 《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3. 《矿山安全管理体系规范》;4. 《矿山安全监测与防治技术》;5. 《煤矿开采与安全》;6. 《矿山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
七、教学流程第一阶段:矿山安全与管理1. 矿山安全法律法规;2.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3.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矿山设计原理课程项目化开发

矿山设计原理课程项目化开发
夏建波;马娟;宋群玲;姚志奇
【期刊名称】《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6(032)005
【摘要】对矿山设计原理课程进行了项目化开发,在对矿山设计岗位的工作任务
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置课程的学习项目,并对课程学习模块进行项目化开发,对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案进行了设计。
近年来在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推进了矿山设计原理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
【总页数】9页(P76-84)
【作者】夏建波;马娟;宋群玲;姚志奇
【作者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矿业学院,云南昆明650033;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绘学院,云南昆明650033;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冶金材料学院,云南昆明650033;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学院,云南昆明650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2;TD21
【相关文献】
1.矿山专用通风井巷的设计原理与方法 [J], 王文才;刘杰
2.高职计算机网页编程类课程项目化改革探究--以网站开发技术综合应用课程项目化改革为例 [J], 梁毅娟
3.基于OKR评估方法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以《矿山设计原理》为例 [J], 雷涛; 李梅; 叶海旺; 李宁; 王其洲
4."结构设计原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J], 盛超;蒋梦雅;戚豹
5.基于项目教学的设计类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浅析
——以矿山设计原理课程为例 [J], 夏建波;叶加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山课设-刘丹龙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任务书专业年级安全工程2010级班级安全工程二班学号 1010130210 学生姓名刘丹龙任务下达日期: 2013 年 12 月 9 日课程设计日期: 2013 年 12 月 9 日至 2013 年 12 月 15 日课程设计主要内容和要求:1、题目:开采近距离上保护层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工艺设计2、设计内容1)设计基本概况简介;2)开采近距离上保护层防止煤与瓦斯突出方案综述;3)保护范围的确定;4)残留煤柱影响的确定;5)瓦斯抽放附加措施参数设计;6)上保护层开采其它安全措施设计;7)上保护层开采经济指标考察。
3、要求:1)各自独立完成;2)设计依据规章制度;3)文字图表要规范;4)8000字左右。
4、时间:按课表安排时间(一整周)指导教师签字:开采近距离上保护层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工艺设计一、设计基本概况简介在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措施中,目前行之有效的是开采保护层并结合抽放瓦斯,实行综合治理。
实践证明,长期坚持使用这一措施的矿井,突出次数大为减少(如天府矿务局等)。
这一措施使用上可靠,我国在多煤层的矿井已普遍采用,施行中的问题主要是保护层开采后的有效范围确定和效果考察,这些都有待于各矿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和积累。
某煤矿位于A煤田中部,含煤六层,可采三层,可采厚度约5m。
四号煤层厚约2.6m,软分层厚1.7m,顶底板均为泥岩和砂质泥岩。
五号煤层属复合煤层,中部夹矸0.05m,软分层0.25m,顶板为泥岩,底板为泥岩沙泥岩。
六号煤层也属复合煤层。
该矿一井煤层倾角20°~40°。
开拓方式为斜井底板茅口集中运输大巷。
瓦斯相对涌出量为51.64m3/t。
该煤矿瓦斯突出较为严重,可采层四、五、六号煤层及不可采的三号煤层均发生过突出,资料记载有230次,其中三号层23次,四号层108次,五号层82次,六号层17次。
千吨以上突出二次,最大突出量3500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任务书专业年级安全工程2010级班级安全工程二班学号 1010130210 学生姓名刘丹龙任务下达日期: 2013 年 12 月 9 日课程设计日期: 2013 年 12 月 9 日至 2013 年 12 月 15 日课程设计主要内容和要求:1、题目:开采近距离上保护层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工艺设计2、设计内容1)设计基本概况简介;2)开采近距离上保护层防止煤与瓦斯突出方案综述;3)保护范围的确定;4)残留煤柱影响的确定;5)瓦斯抽放附加措施参数设计;6)上保护层开采其它安全措施设计;7)上保护层开采经济指标考察。
3、要求:1)各自独立完成;2)设计依据规章制度;3)文字图表要规范;4)8000字左右。
4、时间:按课表安排时间(一整周)指导教师签字:开采近距离上保护层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工艺设计一、设计基本概况简介在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措施中,目前行之有效的是开采保护层并结合抽放瓦斯,实行综合治理。
实践证明,长期坚持使用这一措施的矿井,突出次数大为减少(如天府矿务局等)。
这一措施使用上可靠,我国在多煤层的矿井已普遍采用,施行中的问题主要是保护层开采后的有效范围确定和效果考察,这些都有待于各矿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和积累。
某煤矿位于A煤田中部,含煤六层,可采三层,可采厚度约5m。
四号煤层厚约2.6m,软分层厚1.7m,顶底板均为泥岩和砂质泥岩。
五号煤层属复合煤层,中部夹矸0.05m,软分层0.25m,顶板为泥岩,底板为泥岩沙泥岩。
六号煤层也属复合煤层。
该矿一井煤层倾角20°~40°。
开拓方式为斜井底板茅口集中运输大巷。
瓦斯相对涌出量为51.64m3/t。
该煤矿瓦斯突出较为严重,可采层四、五、六号煤层及不可采的三号煤层均发生过突出,资料记载有230次,其中三号层23次,四号层108次,五号层82次,六号层17次。
千吨以上突出二次,最大突出量3500t。
二、开采近距离上保护层防止煤与瓦斯突出方案综述保护层的性质开采保护层是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最简单、最有效、最可靠的区域性防突措施。
开采保护层后,保护层上下围岩向采空区移动,采空区上方岩体冒落并形成自然冒落拱,下方岩体向采空区膨胀并形成裂隙,被保护层中弹性潜能得以释放,岩石和被保护层的地应力降低;同时被保护层透气性系数大大增加,有利于抽采瓦斯,降低煤层瓦斯压力;此外还能改变被保护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增强煤体抗破坏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煤与瓦斯突出的目。
保护层的选择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九十二、一百九十三、一百九十四条之规定,对于有突出危险煤层,应采取开采保护层或预抽煤层瓦斯等区域性防治突出措施;在突出矿井开采煤层群时,应优先选择开采保护层防治突出措施;选择保护层应遵循下列原则:一是优先选择无突出危险煤层作为保护层、矿井所有煤层都有突出危险时应选择危险程度较小的煤层作保护层,二是应优先选择上保护层、选择下保护层时,不得破坏被保护层的开采条件。
1、保护层开采区域性消突技术理论在煤层群开采条件下,应首先选择保护层开采及被保护层泄压瓦斯抽采技术,区域性消除瓦斯的突出危险。
保护层是煤层群中的首采煤层,应该首先选择瓦斯含量低或突出危险性相对较小煤层,通过保护层开采的卸压作用抽采上、下邻近煤层的卸压瓦斯,区域性消除邻近煤层的突出危险性,保护层的上、下邻近煤层称为被保护煤层。
保护层位于被保护层下部的称为下保护层,保护层位于被保护层上部的煤层称为上保护层。
保护层开采后,采场周围的煤岩体发生移动、变形,使得煤岩体的应力场、裂隙场重新分布。
在采空区顶底板内的一定范围内地应力降低,出现泄压效果,处于顶底板内的煤层发生膨胀变形,煤层透气性呈数百至上千倍增加,煤层瓦斯解吸流动增强,这是保护层开采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
保护层开采后,随着顶板岩层的冒落、底板岩层的底鼓,顶板中的裂隙不断向顶底板内部发育,在顶板中由下至上形成垮落带、断裂带和弯曲带,在受到采动影响的底板中由上至下形成底鼓裂隙带和底鼓变形带。
顶底板煤岩层的卸压程度及发育程度随着向顶底板深度的延伸(层间距的加大)逐渐减弱。
下保护层开采时,顶板内的影响范围与开采层厚度成正比。
被保护层获得卸压增透效果后,再配合地面钻井或是井下穿层钻孔等抽采工程及时抽采被保护层卸压瓦斯,可有效降低煤层瓦斯压力和含量,提高煤体的强度,彻底消除煤层的突出危险性,将高瓦斯突出煤层转化为低瓦斯无突出危险煤层,实现突出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
被保护层的瓦斯抽采工程需要提前施工,保证保护层开采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抽采被保护层的卸压瓦斯。
保护层开采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技术原理如图一所示。
图一保护层开采消突原理下保护层与上保护层需要足够的层间距,开采下保护层不能破坏上被保护层的开采条件,因此上被保护层一般位于保护层开采后形成的断裂带和弯曲带内,不能位于保护层开采后形成的垮落带内。
而上保护层与下被保护层的层间距没有明确的要求,只要能够保证保护层的安全开采要求即可,目前上保护层开采的最小层间距为8~10m。
在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必须解决被保护层的大量卸压瓦斯涌入保护层工作面造成工作面瓦斯超限的问题。
2、保护层开采及卸压瓦斯抽采工作程序保护层开采技术虽然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区域性防突措施,但保护层开采技术的应用需要具备煤层群的开采条件。
在煤层群条件下,其中一个可采煤层无突出危险或突出危险性相对较小,便可采用保护层开采技术治理突出煤层瓦斯,其工作程序如图二所示,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效果检验验证阶段三个阶段。
保护层开采的准备阶段包括煤层群的瓦斯赋存条件分析、保护层开采选择和保护层开采规划设计三个部分。
在煤层群开采条件下,首先进行各开采煤层的基本参数考察,掌握煤层瓦斯的赋存规律,分析各煤层的突出危险性。
在开采水平内若各开采煤层瓦斯较小,且均无突出危险性,则矿井按正常的开采顺序进行煤层开采;若煤层群中包含高瓦斯煤层或是突出危险煤层,则需要采取保护层开采技术对其进行瓦斯治理。
其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无突出危险煤层或是突出危险性相对较小的煤层作为保护层开采,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软岩层作为保护层开采。
选择保护层开采类型时,应优先选择上保护层。
选择下保护层开采时,不得破坏被保护层的开采条件。
最后根据煤层瓦斯地质条件,进行保护层开采的规划设计,制定矿井开拓、掘进和回采接替计划,以及配套的瓦斯抽采和治理技术方案,做到矿井“抽、掘、采”平衡,必要时可调整矿井煤层的开采顺序,确保保护层开采规划的实施。
保护层开采进入实施阶段后,一方面需要进行保护层工作面巷道施工、工作面安装等准备工作,同时根据保护层开采设计进行被保护层瓦斯抽采工程的施工,包括抽采巷道施工、钻孔施工及瓦斯抽采管路的安装,另一方面还需施工被保护层的措施效果考察工程,包括考察巷道、考察钻孔的施工,考察仪器仪表的安装等。
上诉三项工作需同时完成,保证保护层开采时,能对被保护层进行有效的卸压瓦斯抽采,同时对抽采的卸压瓦斯进行计量,并对被保护层的其他效果指标进行考察,为被保护层的保护效果检验做准备工作。
另外,还需对被保护层的有效保护范围进行考察,为将来的被保护层工作面布置提供基础资料。
保护层开采结束后,需要对被保护层卸压保护范围内的煤体进行保护效果检验。
开采保护层的效果检验主要采用残余瓦斯压力、残余瓦斯含量和煤层膨胀变形量三个指标。
根据《防突规定》的要求,突出矿井首次开采某个保护层时,应当对被保护层进行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如果被保护层的最大膨胀变形量大于3‰,则检验和考察结果可适用于其他区域的同一保护层和被保护层;否则,应当对每个预计的被保护层区域进行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在采用残余瓦斯压力、残余瓦斯含量检验时,以实测数据为准,只有当考察的最大参与瓦斯压力低于被保护层始突深度的瓦斯压力或残余瓦斯含量低于被保护层始突深度的原始含量,保护效果有效。
若没能考察出被保护层始突深度的瓦斯压力或含量,则被保护层残余瓦斯压力降至0.74MPa以下或残余瓦斯含量降至8m3/t以下,才能说明保护效果有效,将突出危险区转变为无突出危险区;反之,保护效果无效。
若保护效果检验结果为无突出危险后,便可进行被保护层工作面的准备工作,进行采掘作业,在采掘工作面进入该区域时,应立即采用钻屑指标法、负荷指标法和R值指标法等方法对采掘区域进行至少两次的区域验证,且工作面每推进10~50m至少进行两次区域验证。
当区域验证为无突出危险时,应当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后进行采掘作业。
若有一次区域验证为有突出危险,则该区域以后的采掘作业均应当执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以上为保护层开采技术应用的工作程序,在突出矿井进行保护层开采时需按上述程序进行,以确保保护层开采技术的应用效果。
3、瓦斯抽采方法选择保护层开采过程中,顶(底)板煤岩层发生移动变形,形成裂隙,随着与保护层层间距的加大,顶(底)板内的裂隙发育程度逐渐减弱。
顶板煤岩层内由下至上形成垮落带、断裂带和弯曲带三个带,受到采动影响的底板煤岩层分为底鼓裂隙带和底鼓变形带两个带。
开采下保护层时不得破坏被保护层的开采条件,同时应注意保持一定的安全层间距,防止由于小构造导致层间岩体抵抗能力不足而引发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这样就要求上被保护层应位于断裂带和弯曲带内。
对于下被保护层需要位于收到采动影响的底板煤岩层内,即底鼓裂隙带和底鼓变形带内,如果下被保护层与保护层的间距过大,保护层开采对被保护层的采动作用不明显,则被保护层无法获得良好的卸压增透效果。
由于不同的裂隙分带内裂隙发育程度不同,位于各带内的被保护煤层有着不同的裂隙特征,而被保护层的卸压瓦斯流动与汇集受制于煤层的裂隙发育特征,且考虑到上、下被保护层与保护层的位置关系,决定了处于不同分带的被保护层直和斜交层理的裂隙,卸压瓦斯在抽采负压的作用下可以沿平行层理方向流动,也可以沿垂直和斜交层理方向流动,比较有效的瓦斯抽采方法有:顶板或底板穿层钻孔法、走向高位钻孔法、倾向高位钻孔法、走向高位钻孔法、倾向高位钻孔法等。
处于弯曲带内的被保护层由于整体下沉,多产生平行层理的裂隙,卸压瓦斯沿平行层理方向流动相对容易,比较有效的瓦斯抽采方法有:顶板或底板巷道网格式上向穿层钻孔法和地面钻井法。
开采上保护层时,要求被保护层应在底鼓裂隙带和底鼓变形带内,被保护层所处的区域不同,煤(岩)体裂隙发育差异较大,但由于位于保护层下部,其瓦斯抽采方法的选择受到一定限制,抽采方案比较单一,主要以顶板或底板巷道网格式上向穿层钻孔法为主。
底鼓裂隙带内穿层裂隙发育,被保护层大量卸压瓦斯有向保护层采空区运移的趋势,对保护层工作面的开采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对于位于底板裂隙带内的被保护层,其网格式穿层钻孔间距不能过大,原则上穿层钻孔间距不大于1倍层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