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guan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渔业资源生物学与渔场学实验

实验一鱼类生物学测定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几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测定,了解和掌握渔业资源生物学调查的几项测定技术标准,为渔业资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材料

小黄鱼,白姑鱼,带鱼,海鳗,鲐鱼,兰圆鯵,鲳鱼等。

三、实验工具

量鱼板、两脚规、刺孔蜡纸、刺孔针、镊子、剪刀等。

四、实验内容

1、取样

(1)由于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取样分随机取样和选择取样两种。我们通常采用随机取样进行测定工作。

(2)研究群体组成的样品,一般每次取样数量为100尾。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项目的不同,取样数量可适当增加或减少,以能反映整个群体的特征为原则。

(3)做好野外采样记录,包括样品的捕捞日期、地点、使用的渔具和网获量等。

(4)在进行生物学测定之前,先把样品进行编号和登记,并做好测定项目的记录工作。(5)样品以取自拖网、围网、定置网、钓具等对鱼体大小无选择性的渔具为宜。

(6)样品应保持新鲜完整,不宜选择腐烂、残损或严重变型的鱼体作为样品。

2、测量鱼体的长度(单位:毫米)(图11-1、图11-2、11-3)

(1)全长—自吻至尾鳍末端

(2)体长—自吻端至尾椎骨末端

(3)叉长-自吻端至尾叉

(4)肛长—自吻端至肛门前缘

对不同鱼类,其测量鱼体长度的方法不同。对某些下腭稍突出的鱼类,如鳓鱼、海鳗、带鱼等,测量长度自下腭前端开始,记录时应注明。全长一般用在辅助观测,不作统计分析之用,唯鳎鱼以全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凡尾椎骨末端易于观察的鱼类,如石首鱼科的大黄鱼、白姑鱼、黄姑鱼和鲷类、鲽类等应以体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凡尾叉明显的鱼类,如太平洋鲱、沙丁鱼、鳓、青鳞鱼、鯷、黄鲫、竹筴鱼、兰圆鯵、鮐、马鲛鱼、鲳鱼、舵、鰹等,应以叉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凡尾鳍、尾椎骨不易测量的鱼类,如鲨鱼、海鳗、带鱼等应以肛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至于鱈、魟类等以体盘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进行鱼体长度测量时,应使鱼体及尾鳍自然伸直,平置于量鱼板上,将口闭合,吻(或下腭前端)紧贴垂直档板,然后测量。

326

图11-1 鳐类形态术语说明图

图11-2 鱼类形态术语说明图

327

图11-3 鲨鱼类形态术语说明图

3、测量鱼体的重量(单位:克)

(1)体重—在没有除去内脏之前的鱼体总重量。

(2)纯体重(净重)—除去整个内脏(包括性腺、鳔、胃肠和体腔内的脂肪等)的鱼体重量。

4、性别鉴定

鉴定性别时应将鱼体剖开,目测鉴别出雌性(♀)和雄性(♂)。对于性腺尚未发育,目测不能辨认出雌、雄的幼年鱼,则不分雌雄。

5、蜡纸刺孔

为了解和掌握鱼类渔获物的长度组成而进行大数量(一般为100尾以上)的长度测定,一般采用蜡纸刺孔方法,以便收集大数量的体长,或叉长(肛长)的长度组成资料。同时称出其样品的总产量,并求得渔获物的平均重量。

五、作业

按测定结果,填写表11-1的内容。按以下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表11-1 鱼体生物学测定项目

编号鱼名全长体长叉长肛长体重纯重性别备注

328

1,绘制体长和体重组成分布图,计算平均体长和体重,以及优势体长和体重及其比重;2,用W=aL b关系式来建立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并绘制关系图。

329

实验二鱼类种群测定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鱼体形态特征的量度和分节特征的数量计数,以及资料整理,要求掌握鉴定鱼类种群的形态学鉴定基本工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

白姑鱼

三、实验工具

解剖盘、量鱼板、两脚规、解剖刀、剪刀、镊子、袖珍电子计算器、记录表格等。

四、实验内容

首先把白姑鱼按采集日期、渔区、网具以及网获量等进行编号。在进行量度和计数时力求准确,现将实验顺序叙述如下:

1、形态特征的量度(单位:毫米)

(1)体长-自吻端至尾椎骨末端。

(2)头长-自吻端到鳃盖骨后缘或鳃孔的前缘。

(3)吻长-自上颚到眼的前缘,如两眼在一平面上者,以上限为准。

(4)眼径-与体轴平行的眼睛的中线距离。

(5)眼后头长-眼睛中线的后缘到鳃盖骨末或鳃孔的前缘。

(6)上颚长-吻端至上颚骨后缘的距离。

(7)体高-背腹间最大的垂直距离。

(8)尾柄高-为尾柄的最小垂直距离。

(9)尾柄长-自臀鳍的基部后缘到最后一节脊椎骨末端。

(10)胸鳍长-胸鳍上缘基部至最长鳍条。

(11)腹鳍长-腹鳍上缘基部至最长鳍条。

(12)背鳍后长-自背鳍基部后缘到最后一节脊椎骨末端。

(13)分别测出自吻至背鳍、胸鳍、腹鳍各起点之间的距离。

(14)背鳍基长和臀鳍基长。

2、分节特征的计数:

(1)背鳍鳍棘数和鳍条数

(2)臀鳍鳍条数

(3)左侧鳍鳍条数

(4)左侧上下鳃弓的鳃耙数

(5)左侧鳍枝数

(6)幽门盲囊数

(7)体脊椎骨数和尾脊椎骨数

(8)尾鳍鳍条数

五、实验要求

(1)种群鉴定工作要求较高的准确性,形态量度由于人为的误差实属难免,在条件许可时,量度应由独立2人负责,若测量值相差在5%以内,则计算平均值;若测量值相差在5%以

330

331

上,则重复测量。

(2)量度的误差不得超过2mm ,计数要求98-100%的准确性。

(3)在计数鳍条时,可在每10条处划破鳍膜作为标记,以便复查,在石首鱼科中最后一个鳍条往往基部新开始分叉,计数时很易发生差错,因此在遇到疑问时需要解剖支鳍骨才能决定。

(4)在上鳃耙起点处的鳃耙甚小,故计数对要特别注意。 (5)每三人为一个小组,每组测定10个标本。

六、资料整理

经过计数和测量之后,只得到一些彼此分散的数值,因此必须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经过归纳整理、比较分析之后,才能看出各个群体的特征。最常用的统计数值如下: 1,差异系数(C.D )

2

12

1.S S M M D C --=

式中:M 1和M 2分别表示两个种群特征计量的平均值。S 1和S 2为标准差。 按照划分亚种75%的法则(Mayret 等,1953)。若C.D>1.28表示差异达到亚种水平;C.D<1.28属于种群间的差异。 2,均数差异显著性(M diff ) 2

11

222212

1m n n m n n M M M diff +-=

式中:M 1和M 2表示两个种群特征计量的平均值; m 1、m 2为均数误差;

n 1、n 2为两个种群特征的样品数。

根据统计学概率论原理,若平均数差异标准差大于3,则说明两个样品在该指标上差异显著,并判断可能为不同的种群。若小于3,则说明无显著差异,即是从该指标分析两个样品没有成为不同单位群体的特征。

七、作业

每小组作统计表格一份,要求记录正确,演算无误。

表11-2 白姑鱼分节特征统计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