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舌尖上的乡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1课标要求1、了解本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2、了解本诗情感的层层加深。

3、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手法。

4、了解本诗反语正出的效果。

5、了解本诗寓变化于统一的结构美。

学法点悟1、在诵读中体会意境和感情。

2、与同题材的古诗和现代诗比较阅读。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整体感知本诗以一组具体可感的“物”,表现了一种抽象的情。

以自己人生的四个阶段为序,回环往复地咏唱,将乡愁由对亲人的思念逐渐上升为家国之思。

疑难解析质疑:这首诗构思的巧妙主要体现在哪里?解惑:四节诗为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表达乡愁的对应物,而且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质疑:为什么说四个小节表达的感情是层层加深的?解惑:小时侯,思念母亲,可以写信;长大后,惦念爱人,坐船回家;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

到后来,母子死别,时空的隔阻再也无法沟通,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

现在,海峡将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乡愁得到了升华,感情更加厚重。

质疑:作者把乡愁说成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解惑:这样写,把抽象的感情——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

托物寄情的写法,增加了形象性,便于使读者展开种种联想,也便于作者创造丰富的意境,表达感情,感染读者。

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揣摩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四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正语反出,把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更加反衬出思乡之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浓烈。

2、“在这头”“在那(里)头”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乡愁两首(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乡愁两首(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乡愁两首(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详细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力量目标: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制造的意境,培育同学阅读鉴赏诗歌的力量。

情感目标:体会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培育同学阅读鉴赏诗歌的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很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同学举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家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观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优美的哀伤。

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介绍: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诞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

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

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而席慕容,她的家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

但是,由于命运的支配,她不在那儿长大。

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家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家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

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充满着无限的乡愁。

三、学习余光中的《乡愁》1.听配乐录音,要求同学留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

语调:肤浅;语速:舒缓;感情:深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同学评点。

《乡愁》的语文教案范例

《乡愁》的语文教案范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乡愁》的语文教案范例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

(2)理解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乡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乡愁》的朗读与背诵,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难点:诗歌《乡愁》的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生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乡愁》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乡愁》,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诗歌《乡愁》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排比修辞等。

5.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诗歌《乡愁》,进行课堂练笔,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乡愁》。

2. 写一篇关于《乡愁》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尝试创作一首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乡的图片和音频,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好和思念之情。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诗歌《乡愁》,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歌《乡愁》的情况,以及读后感和诗歌创作的质量。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乡愁》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乡愁》一诗。

2.寻找与乡愁相关的词语,加深对乡愁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情认同和对乡愁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乡愁》一诗的内涵,背诵诗歌。

难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加深对乡愁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描写乡愁的音乐。

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诗歌,它的名字叫《乡愁》。

请大家用心聆听这首诗的内容,看看它是怎样描写乡愁的。

2.学习(15分钟):教师给出《乡愁》一诗的课文、注释。

教师:请大家仔细阅读诗歌的内容,并读出注释。

学生们跟着教师的指示朗读诗歌。

教师:请大家回答一些问题:1)乡愁是什么?2)诗中的“小时候”的乡愁是怎样的?为什么?3)诗中的“长大后”的乡愁是怎样的?为什么?学生们回答问题。

教师: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

小时候乡愁是对家人、亲人和纯真时光的思念,而长大后的乡愁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3.达标(15分钟):教师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乡愁的感觉和意义。

学生们依次发言。

教师:现在,请大家在课本上找出与乡愁相关的词语。

学生们主动翻找相关词语。

教师:请你们选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乡愁的词语,然后分组分享你们的选择。

学生们分组讨论,然后报告自己的选择。

教师:乡愁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和感觉,从大家的描述和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乡愁是美好而又复杂的。

它承载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过去的怀念,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4.拓展(25分钟):教师:现在,我们来写一篇关于乡愁的作文,表达你们对家乡和乡愁的思考和感想。

你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写,可以描述小时候的美好回忆,也可以表达长大后对家乡的思念。

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们开始写作。

学生们交换作文,相互点评。

教师:好,现在谁愿意上台分享自己写的作文呢?学生们主动报名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

《乡愁》 教案范文

《乡愁》 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乡愁》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

(2)理解诗歌《乡愁》的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乡愁》的意境。

(2)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和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乡愁》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3)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识别。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境的理解。

(2)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乡愁》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宁静的氛围,提问:“请大家谈谈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出本课的主题《乡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乡愁》,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乡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诗歌的主题。

4. 诗歌解析教师对诗歌《乡愁》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诗歌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乡愁》,大家能谈谈自己的收获吗?6.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乡愁》。

(2)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

《乡愁》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乡愁》的诗词意境、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乡愁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余光中及其作品《乡愁》,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乡愁》,感受诗词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乡愁》的诗意、韵律特点和象征手法,分析作品的主题。

4.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其他表达乡愁的诗句,探讨《乡愁》的独特之处。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乡愁,分享各自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典诗词。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增强共鸣。

3. 鉴赏教学: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准备:制作课件,包括诗人简介、诗词内容、象征手法等知识点。

2. 教材准备:准备《乡愁》原文和相关乡愁主题的诗词。

3.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播放相关音乐,营造氛围。

乡愁 教学设计

乡愁 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乡愁》这首诗的内涵,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思乡愁绪。

(2)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结构,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鼓励学生仿写诗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主题思想:《乡愁》所表达的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深情。

(2)诗歌的艺术特色:诗人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深情的语言,将乡愁情感形象化。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复杂情感,把握诗人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活情感,诱发兴趣(1)导入乡愁话题首先,我将用饱含深情的声音朗读《乡愁》一诗,将学生带入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中。

接着,我会提问:“同学们,当你们离开家乡,身处异地时,会有怎样的情感涌上心头呢?”这样的问题,旨在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情感交流分享我会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自己的乡愁故事,比如:“你们曾经因为什么原因离开过家乡?在异地时,有哪些事情让你们特别想念家乡?”通过这样的情感交流,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乡愁的内涵,并为接下来深入学习《乡愁》一诗做好情感铺垫。

(3)引出诗歌主题在情感分享的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乡愁》一诗,就是余光中先生表达他深厚思乡之情的杰作。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用独特的意象和深情的语言,将乡愁情感形象化的。

”这样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

(4)激发阅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会设置悬念:“《乡愁》一诗中,有哪些令人感动的意象和句子呢?它们又是如何表达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之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走进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5)总结与过渡在情感激活阶段结束时,我会总结学生的分享内容,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同学们分享了许多感人的乡愁故事,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离开家乡的不易。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乡愁》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乡愁》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乡愁》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乡愁》。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的情感。

(3)学会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乡愁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当下,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意象的分析。

(3)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2.教学难点:(1)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诗歌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乡愁》朗诵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2)提问:你们对乡愁有什么理解?乡愁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感受?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4.分析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拟人等。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

5.实践活动(1)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

(2)全班交流,评析优秀作品。

(1)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乡愁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乡愁》。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创作诗歌的热情高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1)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在分析诗歌情感时,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提高作品的创作质量。

《乡愁》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

《乡愁》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

《乡愁》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乡愁》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愁》的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乡愁》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中的意象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乡愁》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乡愁》2.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乡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对乡愁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和作业,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达能力和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乡愁》2. 图片:关于乡愁的图片3. 练习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练习题六、教学步骤:1. 课文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乡愁》,并注意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 词汇讲解:对课文中的关键词汇进行讲解,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3.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其语法知识。

七、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八、作业布置:1. 练习题:让学生完成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作文: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乡愁的经历或感受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以及他们对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的理解程度。

《乡愁》教学案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乡愁》教学案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乡愁》教学案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作者及工作单位张静月定兴二中☆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在读中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材分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鉴赏诗歌,理解意象,培养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激发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联想具体意象来欣赏诗歌意境美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二、诵读三、品读四、解读1、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2、介绍作者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分析,解读本诗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

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了解作者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研读文中四个意象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生解读并朗读其余三节文字创设情境,为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_舌尖上的乡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舌尖上的乡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舌尖上的乡情【课题类型】主题探究型【教材主题】饮食文化中的乡情【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春酒》主题丛书八下《俗世画卷》:《母亲的月饼》《藕与莼菜》《冰糖芋泥》【设计说明】学习一组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文章。

细品课本上的《端午的鸭蛋》《春酒》,理解饮食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的重要性,品味与家常饮食一样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粗析主题学习丛书《俗世画卷》中的《母亲的月饼》《藕与莼菜》《冰糖芋泥》三篇,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围绕“民俗饮食”这个话题,可以表达对故乡、对亲情、对生活的一种感悟。

【学习目标】1、学习提取关键词概括文本,并有自己的理解评价。

2、鉴赏品味文章的特色语言。

3、探究以“民俗饮食”为话题的文章中所体现出的中国人特有的一种精神与思想。

【课前活动】根据每篇文章提供的关键词,有针对性的阅读体悟。

《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鸭蛋,平淡、喜乐与诗意的生活。

《春酒》:思乡的春酒,绵绵的乡情与亲情。

《藕与莼菜》:白藕绿莼,故乡的颜色与滋味。

《冰糖芋泥》:普通的甜品,艰辛童年里母爱的味道。

《母亲的月饼》:母亲的月饼,逆境中的自尊与坚强。

【课中活动】导入:出示视频《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相关片段。

导语:一部记录片创下了收视率的新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他的解说语也成为一种新的语言风格——舌尖体,这是一部怎样的记录片?这是一部用最质朴的表现手法展现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东西的纪录片,最乡土的食物,最温暖的情怀,最后都给我们注满了生活的感动。

每一道食物里,有着母亲般的温柔的脸颜,有着父亲般坚实的笑容,那是黄昏下盼你归来的身影,品一口,你听出的是母亲的呼唤,品两口,你看到的故乡的等待……温暖的炉火,映照的是家乡的美丽,那很平常的家乡食物,却在唯美的画面里勾起你深深的眷恋。

其实文字就像是美食,不需要多么精美绝伦,只要选对了材料,哪怕再质朴的语言,也能让你得到飨宴的满足。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对《乡愁》的作者、背景、主题等进行简要介绍。

2.2 课文解读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3 重点词汇和句子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和练习。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辅导,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3.4 词汇和句子练习对学生进行词汇和句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加强对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记忆和理解。

4.2 拓展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等。

5.2 作业完成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拓展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5.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6.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6.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文本资源提供与《乡愁》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拓展阅读。

7.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乡愁》相关的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了解乡愁的含义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培养学生对母亲乡愁的理解和尊重;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学生课前阅读《乡愁》。

教学过程:步骤一:创设情境(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回乡经历,带领学生进入乡愁的主题。

步骤二: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展示《乡愁》的图片,介绍作者与作品背景;2.学生课前阅读《乡愁》,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文章的内容,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表达的乡愁情感。

步骤三:分组阅读(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阅读;2.学生阅读时,教师建议他们标注出表达乡愁情感的句子和词语;3.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标注的句子和词语,各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步骤四:阅读与讨论(15分钟)1.教师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2.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进行讨论;3.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和总结。

步骤五:个人写作(15分钟)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我的乡愁”为题写一篇短文;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如提醒学生描述乡愁的具体细节、表达感受等。

步骤六:学生分享(10分钟)1.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写的短文;2.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步骤七:全文欣赏(15分钟)1.教师放映视频或播放录音,学生闭眼聆听;2.学生在听完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感受和理解。

步骤八: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和思考乡愁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乡村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乡愁的情感与各种表达方式,并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演、听取学生的思考和观点来评价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乡愁》的阅读笔记;2.学生通过演讲、作文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与感受。

《乡愁》 教案范文

《乡愁》 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乡愁》教案范文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

(2)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学会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欣赏和评价诗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培养善良、真诚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乡愁》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的背景和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乡愁?你们对故乡有什么样的情感?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乡愁》,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诗歌欣赏与评价(1)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

5. 拓展训练(1)学生模仿诗歌《乡愁》的格式,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和指导。

6. 小结与作业(2)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乡愁》,并完成一篇关于乡愁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乡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方面的掌握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浓厚的乡愁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八年级语文《乡愁》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乡愁》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2.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增强对家乡的思乡情感;3.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学会运用诗歌欣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2.学会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的形式进行诗歌教学;3.学会阅读、欣赏和理解现代诗歌。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抒情情感;2.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的写作方式和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多媒体设备、《乡愁》文本、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故乡的印象和感受,引发学生思乡情感;2.播放一段描绘乡村风景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乡村的美丽和纯洁。

二、导入新课(10分钟)1.通过呈现诗歌《乡愁》的标题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导入新知:向学生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内涵,特别是抒发情感和感受的作用。

三、诗歌欣赏与分析(25分钟)1.学生阅读《乡愁》这首诗,并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第一印象;3.教师展示PPT课件,解读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四、练习与训练(20分钟)1.教师提问,询问学生对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的理解,如“踏”、“徜徉”、“烟火”等;2.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诵诗歌,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五、拓展延伸(20分钟)1.教师播放一个与乡村生活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对乡愁的更多思考和感受;2.学生写下自己对故乡的印象和感受,可以用诗歌、散文等形式;3.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对故乡的思乡之情。

六、课堂小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2.班级集体朗诵《乡愁》这首诗,体验诗歌的韵律和美感;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乡愁》这首诗的复述和感悟。

七、课后作业(5分钟)1.学生完成对《乡愁》这首诗的复述和感悟;2.鼓励学生通过欣赏其他诗歌、散文或音乐等形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舌尖上的乡愁》教学设计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第四中学姜欣【学习内容】《春酒》《粽子里的乡愁》《桂花卤•桂花茶》【学习目标】1.抓住文章的文眼,理解课文内容。

2.在重点句子或词语中,体会作者浓浓的乡愁,学会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

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他乡虽好总添愁。

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2.了解作者琦君。

二、初读文章,识文眼琦君散文特点之一:主题鲜明,她的每篇散文都会有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即文章的文眼。

找一找三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归纳“家乡味、怀念、思念”三个词。

提问:令作者魂牵梦萦的、令她思念、怀念的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家乡的春酒、粽子、桂花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其实是在借家乡的春酒、粽子、桂花,来怀念童年生活、母亲和家乡。

三、赏析细节,品乡愁琦君散文特点之二:善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语言质朴自然委婉,清新生动。

读书要求:请快速默读三篇文章,画出有关描写母亲、童年时期的“我”以及能够表现乡情的语句,关注文章细节描写,品析人物形象和琦君用语的精妙,作批注,写下你的感受。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一品母亲。

2.二品童年。

3.三品乡情。

四、妙笔生花,抒己情1.总结文章的写法:寄情于物。

2.课下作业:片段练习。

【阅读篇目】春酒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

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

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

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

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

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

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

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

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

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

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

”母亲听了很高兴。

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

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

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 (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

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

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

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

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

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

”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

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

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粽子里的乡愁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时刻。

想到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

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谓“子孙粽”。

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

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

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

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

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

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

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

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

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

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

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

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

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

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

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

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

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

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

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

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

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上背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

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

他们有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

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妈妈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有一回,一个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

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

”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

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有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

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

”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样说的。

”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

”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

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

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

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每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

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桂花卤•桂花茶家乡老屋的前后大院落里,最多的是桂花树。

一到八九月桂花盛开的季节,那岂只是香闻十里,简直是全个村庄都香喷喷的呢。

古人说:“金风送爽,玉露生香。

”小时候老师问我怎么解释,我就信口地说:“桂花是黄色的,秋天里,桂花把风都染成黄色了,所以叫作金风。

滴在桂花上的露珠,当然是香的,所以叫玉露生香”。

老师点头认为我胡诌得颇有道理哩。

母亲却能把这种桂花香保存起来,慢慢儿地享受,那就是她做的桂花卤、桂花茶。

桂花有银桂、金桂二种,银桂又名木樨,是一年到头月月开的,所以也称月月桂。

花是淡黄色的,开得稀稀落落的几撮,深藏绿叶之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似有若无。

老屋正厅庭院中与书房窗外各有一株。

父亲于诵经吟诗之后,总喜欢命我端把藤椅坐在走廊上,闻闻木樨的清香,说是有清心醒脾之功。

所以银桂的香味在我心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在台北时,附近巷子里有一家院墙里有一株,轻风送来香味时,就会逗起我思念故乡与亲人。

与银桂完全不同的是金桂,开的季节却是中秋前后。

金黄色的花,成串成球,非常茂密,与深绿色的叶子相映照,显得很壮观。

但是开得快,谢得也快。

一大阵秋雨,就纷纷零落了。

母亲不像父亲那样,她可没空闲端把椅子坐下来闻桂花香,她关心的是金桂何时盛开,潇潇秋雨,何时将至。

母亲称之为秋霖,总要抢在秋霖之前摇下来才新鲜。

因为一被雨水霖过,花香就消失了。

不像银桂,雨打也不容易零落,次日太阳一照,香气又恢复了。

所以父亲说木樨是坚忍的君子,耐得起风雨,金桂是赶热闹的小人,早盛早衰。

母亲却不愿委屈金桂,她说银桂是给你闻的,金桂是给你吃的,不是一样的好吗?什么君子小人的!摇桂花对母亲和我来说,是件大事,其忙碌盛况就跟谷子收成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