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
读《阿Q正传》有感(精选16篇)

读《阿Q正传》有感(精选16篇)读《阿Q正传》有感(精选1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阿Q正传》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阿Q正传》有感篇1《阿q正传》看完了,阿q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或多或少进入了我的脑中。
阿q是一个被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既高傲却又卑贱,被别人打时,自我安慰:“是儿子打老子,” 阿q的自我精神疗法,可谓世间第一。
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要低贱的人—王胡、小d。
阿q是悲哀的。
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阿q 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
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
但他在别人心中永远是卑贱的,微不足道。
有人说阿q有反抗精神,因为城里闹革命的时候,阿q也十分自觉的去参加,有人觉得自己像阿q拿阿q的行为去对号入座。
也有人说阿q是封建思想的集合体,应该被时代所抛弃,这就是当时人们的想法。
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揭示了这一点,他写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
我们已经远离了鲁迅的那个时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了别人的欺辱,口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早将那人骂的狗血喷头,体无全肤了,一位政府内的干部受到了上级的批评,心中是敢怒不敢言,心中想:“总有一天,你下去了,老子上了”,栽倒我手里……心中如是想着,便多了一份慰籍。
阿q食物“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现令盛行,某某学生,看到老师抽烟,而自己却受到老师管制不准抽烟,便觉得这个社会不平等!一些成天泡在酒吧,网吧的,瘾君子,以颓废为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如隐于其中,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在少年心中。
这是我读《阿q正传》的所感所想!读《阿Q正传》有感篇2《阿q正传》写于1921~1922年,是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主人公阿q性格软弱与胆怯,自卑自负,只会用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我;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没有了它阿q也就活不到枪杀了!我深深感叹到但是人民是多么无知,多么的傻!甚至到了一种精神失常的地步,人民无力反抗当时社会的痛苦,只可以以这种方式来聊以。
阿Q正传的读后感心得范文8篇

阿Q正传的读后感心得范文8篇阿Q正传的读后感心得范文8篇《阿Q正传》这本书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书中记录了当时黑暗旧社会的批判。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阿Q正传的读后感心得范文,供大家学习。
阿Q正传的读后感心得(精选篇1)《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小说,它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 在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
“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于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
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
另外,阿Q生活在没有人权的时代,他的社会地位非常低。
他靠出卖劳力生活,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
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这文章说明了当时的革命者脱离了人民群众,革命思想不能为民众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层的、受压迫的、没有进过城的农民以能看到杀害革命党为荣,并深深理解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哀痛与唤醒民众的强烈心声!因此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读后感]阿q正传读后感10篇
![[读后感]阿q正传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a04ba8ec3a87c24028c4df.png)
[读后感]阿q正传读后感10篇阿q正传读后感阿q正传读后感(一):《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
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
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
他的个性是十分突出的。
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仅与赵太爷迥然不一样,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
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
这不仅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
当然,阿Q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就应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
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
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就应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
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
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期望大家能批评!!《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
《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
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
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
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
”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登录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阿Q是悲哀的。
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我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登录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此刻,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阿q正传读后感(二):上回说了阿Q既可气还可恨又可笑,这天我读了《阿Q正传》的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阿Q正传》读后感(精选29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阿Q正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阿Q正传》读后感篇1刚开始读阿Q正传时,还认为这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个高明的自我安慰法,心里暗自佩服。
可越到后来便越觉得不对了。
阿Q是个挺懂自我安慰的人,别人打他,他也就只当不孝的儿子打老子。
可是别人会怎么想呢?别出心裁人一定会觉得阿Q是个胆小鬼,是个怯懦的人。
谁了不会希望自己是个胆小、懦弱的人。
这篇文章是写给当时的人看的。
鲁迅先生以辛辣的文字讽刺了旧社会中国人的懦弱、麻木、无知、自大、的性格。
阿Q是其中的代表。
阿Q精神在现在不是好精神,也不是坏精神,是介于好精神和坏精神之间的不好不坏的精神。
阿Q精神是好的,但只有合理地运用它,它才会真正的好。
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有阿Q精神呢?一件事情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做到时,才可以用阿Q的这种精神。
但如果可以做到,就应该居理力争,再困难也不可以放弃。
有一点阿Q精神可以,但不能成为阿Q第二。
这就是我的理解。
《阿Q正传》读后感篇2如今,细细解读《阿Q正传》又让我认识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过的地方。
阿Q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既高傲却又卑贱,在别人瞧不起他的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王胡、小D。
阿Q是悲哀的。
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
这正如我们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压力侵蚀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没有本事,没有手艺,没有知识就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达尔文的《进化论》残酷的说明了这一切。
现在的我们,需要的正是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
很多的人就是不能进行自我精神的解放,从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最新阿q正传读后感100字精选7篇

最新阿q正传读后感100字精选7篇阿q正传读后感篇一《阿Q正传》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文中他写入了阿Q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情以及心理描述,使我身临其境。
《阿Q正传》一共九章,写了阿Q的变化。
一章“序”交代了为给阿Q作传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此刻的处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利用别人的痛苦来表现自我的胜利,表现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后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的悲惨结局。
透过阿Q的故事,我能够看出当时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
阿Q的爱国,一心向着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动,我要向他学习。
阿Q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辛劳,痛苦。
人们都不爱国,都成了假洋鬼子,里通外国,成了奸细。
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我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务必强迫理解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十分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
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能够给予同情呢?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就应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阿Q正传读后感作文篇二阿Q是一个社会底层人物,没有“行状”没有文化,不但无人可怜他、同情他,朱庄的人们还把他当作笑柄和欺负对象。
即便如此,阿Q却很自尊,一面人们瞧不起他,一面他反过来瞧不起人们,上至赵太爷,下至王胡,阿Q总感到自己高他们一等,这样的态度发展到了极端,就衍生为阿Q的独门绝技——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读书心得5篇

阿Q正传读书心得5篇阿Q的故事是个闹剧,却也是个启示,是一个有道理的故事.有些人从中来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实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阿Q正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阿Q正传读后感1平衡的现象很常见,平衡的图画.平衡的文字.平衡的建筑……天平是平衡的,世界唯有平衡才能稳定,平衡是不可缺少的.事物需要平衡,心理也需要平衡,看见的东西需要平衡,看不见的更缺不了平衡.但是,这种平衡一旦被扭曲,就不再是原来的平衡了.我看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虽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对主人公阿Q却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一精一神胜利法〞,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阿Q一精一神就是一种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态.阿Q经常到处惹麻烦,总被别人打,但他并不伤心沮丧,并没有感受到失败的痛苦.被打之后,总是笑着说:〝儿子打老子〞,然后很快地将这件事忘记.一般来说,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到酒店去喝几口酒,下次还不改,仍是被打.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个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他之后说:〝这不是儿子是打老子,是人打畜牲.〞阿Q连连答应,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说儿子打老子了.这种一精一神胜利法倒也好处不少,整天笑口常开.但是他的处理方法不对,不应该将事忘记,而是应该记住,不去再做类似的事了,这样,偶尔用用这种方法,也其乐无穷.阿Q被比他厉害的人打过之后,不服气.这时候,若过来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霉了,那个人就要被阿Q好好欺负一番了.那次被那个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正好一个小尼姑过来了,阿Q就将她打了一顿解气.那个小尼姑气愤地跑了,骂他,他反倒哈哈大笑.这样阿Q就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尝到了胜利的喜悦.像阿Q这样的人,现在也有,特别是欺负弱者这一行为,在学生中是常见的.但是,阿Q这样与那时候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是时代创造了阿Q,是时代造就了〝一精一神胜利法〞,是时代扭曲了人的心理.鲁迅的这本书,真实的反应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阿Q的悲剧想必是千千万万人的结局吧.难怪鲁迅先生要〝弃医学文〞来矫正国人〝扭曲的平衡〞.阿Q正传读后感2阿Q转败为胜的精神疗法可谓独树一帜,在他身上也总会屡屡呈现出来奇特的效果.因此,他获益匪浅.应该佩服他的明智与豁达,总是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阿Q看到别人捉虱子,身上也条件反射似的不舒服起来,并为在衣服上捉到的虱子少而恼怒起来,最终引来一场没有理由的被打.说他骨头贱,还不如说他身上存在有一种劣根坏习惯.他总是不甘寂寞,总是到处惹是生非,又总是处处被整治被讥笑.阿Q一生没有女人,不曾想而立之年却动了念头,整日里忿忿然内心不平.但是恋爱却是他自己的一厢之愿,招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一顿竹杠加身.以及地堡的讹诈.仅有的一丁点随身物品被敲诈了,他还没有忘了喝黄酒,真个是长不了耳性,无药可救.举步唯艰的阿Q一时间成了人见人烦的瘟神,远远避着.于是,他感觉着世界变得稀奇古怪了,到处是白眼.在这一刻,阿Q似乎真的是最倒霉的孤家寡人一个了,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我们的阿Q似乎真的到了穷困潦倒.永无出头之日的地步了?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还能再次得到荣归故里之神的眷顾.没有立足之地的阿Q饿着肚子离开了未庄,一段时间后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的时候,摇身一变,俨然成了腰缠万贯的爆发户大老爷.他离开时悄无声息,人人讨厌;回来时惊天动地,人人敬畏.从本质上说,阿Q依然是人们讨厌和讥笑的角色,但是他手里有用的东西却是人人希望算计的.可以从他这里得到点油水或其它好处,才是人们笑脸对他的真正原因,所以说,他是沾了东西的光,被人们一块儿另眼相看而已.不过,阿Q却不管这些.在他的思想里,能得到赵家太爷那样的敬畏总归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当从他这里榨干了油水,无法再有便宜可占时,人们又露出了本来的真面目,不再心生敬畏,仍然讥笑他排挤他.讨厌——敬畏——讨厌,这些变化很值得商榷.在那暗无天日的年代,不知何时兴起了革命.而且这股革命的风暴竟然也刮到了未庄,刮到了阿Q的耳朵里.阿Q对革命的实质内容一无所知,却嚷嚷着要革命.但是,革命这杆大旗早已被一些头上〝带尖角〞的人给霸占了.阿Q被所谓的自称革命党的人给拒之门外了.从未见过革命党的阿Q既神往革命,时刻盼望着能参加革命,又害怕被当官的杀头.阿q死时才三十出头,他短暂.并不富裕的一生虽常有不顺,但基本上是快乐自在的,着得益于他的〝精神胜利法〞.这让我们明白了人生有时是需要〝精神胜利法〞的.阿Q正传读后感3《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主人公阿Q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说不光赋予阿Q这个人物灵与肉,它还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我认为小说深刻的思想主题是由阿Q这个人物多面的形象来呈现的.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是一个到处以打短工为生的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不说其他的,阿Q并不懒惰,他完全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所以〝真能做〞的阿Q在发生调戏吴妈那件事前还是有很多老主顾的,这也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阿Q虽是个农民,但他也有梦想,也有追求.当他被别的有地位的人欺辱时,他也想过去追求地位和名声,尽管说起来这像一个笑话,我们不也总是鄙夷的笑着阿Q 吗?但是我想,当别的所有人都认为你最卑贱最不堪时,你会一直忍受吗?真的没有一丝反抗的念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人的本能.哪怕是奴性深植骨髓的阿Q他也有想反抗的时候.革命了,〝但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得阿Q更快意.〞这种病态的报复我认为也是阿Q的一种反压迫的行动吧.毫无疑问阿Q是个弱者.阿Q总是被人欺负,赵老太爷,假洋鬼子,甚至是阿Q自己也看不上的王胡,小D.可阿Q自己也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他会在有钱时为乐,无故也会去捉弄小尼姑取乐.最让人印象深刻还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因说自己姓赵被赵老太爷教训,却自想是儿子打老子而得意不已;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在精神上鄙视赵.钱两家;进过几回城,却又讥笑未庄人的〝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写他被欺辱时从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押牌宝〞事件,写他被欺辱后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而进行自我摧残.精神胜利法这个东西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伤害以后所发明出来的一个自我安慰的东西.其实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鸵鸟心态.正因为这种逃避的态度阿Q才始终无法逃脱被封建迫害致死的命运.以至于在临死时阿Q还在安慰自己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阿Q性格的多面性受当时社会影响很大,但自身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在看这篇小说时总是很容易就概括出讨伐封建社会的东西,我们很少想到阿Q自身的问题.试想一下,阿Q不再沉迷于精神胜利法而是踏实干自己的,结局还会一样吗?我想至少阿Q不用去做小偷吧.精神胜利法是给那些缺乏自信的人以生存的哲学,但最后,他们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现实社会脱轨,逐步的麻痹自己,让自己堕落.这样的思想是要不得的,这样的人也是要不得的.读《阿Q正传》让我明白,也许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挫折,许多的不顺利,但是至少在我们的内心要积极进取,积极向上,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文化,与这个社会同步,而不是如阿Q般的消极.落寞.阿Q的社会没有为他提供这样的机会,而我们所处的社会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要好好利用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自己得明天!阿Q正传读后感4《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 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应该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 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评!!《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你也可投稿.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阿Q正传读后感5《阿Q正传》——读后感谁都知道鲁迅是文学界的泰斗,我在此评论,也许有些不自量力和班门弄斧的嫌疑,所以我今天写得不能是评论,应该说是一篇浅薄的读后感或读书笔记.最早读这篇小说是在上初中时,那时读了没有现在的深刻认识,只是感觉文笔轻松滑稽,今人发笑,但是现在再读有了一种更深的感受.阿Q正传,不只是教人笑,而是譬喻灵活,意义深广,其中包含着一种严肃的意义,不只是刻画了一个叫阿Q的乡下无赖,更重要的是他从中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的劣根性.读了这本书使我感到书中的阿Q有一种似曾相识是感觉,这也就是作者的高名之处,写出了中国人普遍有的一种劣根性.首先是卑怯,书中写到阿Q喜欢与人打架,但是要先估计对手,力气小的他才打,与王胡打架输了,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他已伸头等挨打了,对势力弱的小D则摆出挑战的架子,对小尼姑则动手动脚.二就是精神胜利法,阿Q与人打了架吃亏时,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象样,居然儿子打起老子了.于是他心满意足的俨如得胜地回去了.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懦弱的.劣根,也就是被人期侮了也不自强,从自己找原因,而是归为别人更强,或某种客观原因.正是这种精神胜利法,倒致了中国封建时期的落后.三是善于投机: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时,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闹革命,他也眼热,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但是阿Q的目的非常明确,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拆,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好让他满门抄斩.鲁迅生动活泼的描写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奴才模样.四就是夸大狂和自尊癖:阿Q 是虽是极卑微的人,而未庄也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老太爷的儿子进了学也全不放在眼里,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更阔得多,加之进了几.阿Q正传读书心得5篇。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阿Q正传》读后感1六年级语文书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这一单元几篇__都是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
这几天我们陶醉在鲁迅的“百草园”里,听着卜老师绘声绘色地描叙。
于是,一个经常穿中式长衫,留着刷子似的短发,以及长着隶书“一”字型胡须的鲁迅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对于鲁迅的作品,我最感兴趣的是《阿Q正传》,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欣赏。
阿Q是未庄一个贫苦的小人物,他很穷,连名字都没有,人们都叫他阿Q。
阿Q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平时靠给人家打短工挣钱养活自己。
他又穷又瘦小,常常遭到别人欺辱,当人家嘲笑他连家都没有时,他却自吹“我的儿子比你们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每次和王胡打架,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时,他总是用“这是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
挣来的钱被别人抢了,阿Q很生气很愤怒,会狠狠地打自己一个耳光,然后把它想象成打了别人一样,从而莫名其妙地又高兴起来。
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用精神胜利法让自己“反败为胜,反辱为荣”。
读完《阿Q正传》,阿Q的形象便在脑中挥之不去,阿Q是一个被时代所抛弃的人。
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他常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麻木自己,以求得心里上的安慰与平衡。
虽然我们已远离阿Q那个时代,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阻挡不了现代版阿Q的产生。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同学,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父母责怪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说,班上还有谁谁谁,比我还少呢!如果他考80分,会说还有人只考70几分,如果他考70分,那就会找出60分,甚至不及格的同学来,以此证明自己不是最弱的。
不光考试如此,平时的作业,上课回答问题同样如此,自己做得不好,不去从自身找原因,总是拿别人的短处来和自己的长处比,从不拿自己和成绩好的同学作比较,这和啊Q的精神胜利法不是如出一辙吗?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如果我们每个人总是向下看,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那么你会进步吗?这个社会会进步吗?我们的祖国会进步吗?所以,读完《啊Q正传》后,我想:啊Q生长在那个特殊的,人性扭曲的年代,他才有了那样悲惨的命运。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精选7篇)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精选7篇)1. 鲁迅的描写力令人叹为观止鲁迅的《阿Q正传》以其精彩的描写力令人叹为观止。
无论是对于人物形象的描写,还是对于环境和背景的描写,都让人感受到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
鲁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让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的矛盾。
同时,他对于社会背景的描写也非常细腻,能够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人民的苦难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 对于中国社会现象的深刻触动《阿Q正传》通过对于中国社会现象的深刻触动,让人们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阿Q代表了中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自身的无力和社会的不公而被迫退缩,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惨命运。
鲁迅通过对于阿Q的描写,引起了读者对于自身所处环境的思考,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触动让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3. 鲁迅的思想深邃而真实鲁迅的《阿Q正传》不仅展现了他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更展现了他深邃而真实的思想。
小说中鲁迅对于人性的研究和对于社会问题的分析,都表达了他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对于人性的批判。
通过对于阿Q的塑造,鲁迅传递了他对于人性的绝望,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的思考。
这种思想深邃而真实的特点,使得《阿Q正传》成为鲁迅的经典之作,被广大读者所推崇。
4. 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阿Q正传》中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也是该作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颠覆,鲁迅试图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
他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缺陷和弊端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同时,鲁迅也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表达了对于文化混杂和文化自觉的追求,使得《阿Q正传》成为了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
5. 对于自卑心理的深入剖析小说中的阿Q是一个典型的自卑者,他无论在外貌还是在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劣势。
鲁迅通过对于阿Q自卑心理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社会中自卑者的普遍存在。
《阿Q正传》读后感六篇

【导语】该⼩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
⼩说以⾟亥⾰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起活来“真能做”,但却⼀⽆所有,甚⾄连名姓都被⼈遗忘的故事。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忧考读后感频道!【篇⼀】《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是鲁迅《呐喊》中的⼀篇⼩说,⽂中他写⼊了阿Q的动作,语⾔,神态表情以及⼼理描写,使我⾝临其境。
《阿Q正传》⼀共九章,写了阿Q的变化。
第⼀章“序”交代了为给阿Q作传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世和现在的处境;第⼆章和第三章重点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利⽤别⼈的痛苦来表现⾃⼰的胜利,表现了他妄⾃尊⼤,⾃欺欺⼈,畏强凌弱和⼗⾜的奴相;最后写了⾟亥⾰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发神往⾰命的愿望和⾏动,以及假洋⿁⼦不准他⾰命以后,他对⾟亥⾰命的极度失望,*窃取⾰命果实,阿Q被杀的悲惨结局。
透过阿Q的故事,我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劳动⼈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
阿Q的爱国,⼀⼼向着⾰命的⼼使我深受感动,我要向他学习。
阿Q的⽣活反映了当时劳动⼈民的⾟劳,痛苦。
⼈们都不爱国,都成了假洋⿁⼦,⾥通外国,成了*细。
【篇⼆】《阿Q正传》读后感 也许对于《阿Q正传》我们并不陌⽣,也常常听到所谓的“阿Q精神”,说实话,读了这本《阿Q》我就觉得阿Q不是指个⼈,是指⼀个现象,病态的现象。
全⽂读下,觉得阿Q是个可怜⼈,可似乎⼜不值得我们同情。
我们社会中有许多⼈很“阿Q”,他们说得好听叫知⾜,知⾜那是怎样的精神境界?阿Q打架打不过,就在嘴上赢过他⼈,可是得到的仅仅是⼀种精神上的胜利,⼼中平衡些——所谓的知⾜。
阿Q欺辱⼩尼姑,典型欺软怕硬,以获取⼼⾥的满⾜。
阿Q胜的是⼩尼姑,他似乎觉得⾃⼰好光荣。
在作者笔下,“看的⼈们”“闲⼈们”“⼤家”“取笑的⼈”同是病态,病态有下⾯4种——⾃私,虚荣,不管他⼈,势⼒。
阿Q以为⾰命是为了⾃⼰谋利益的⼿段,等于造反。
像现在,多少⼈忙忙碌碌,⽆⾮是为了寻求更过的个⼈利益。
阿q正传读后感(通用10篇)

阿q正传读后感(通⽤10篇)阿q正传读后感(通⽤10篇) 当赏读完⼀本名著后,⼤家⼀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篇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通⽤10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q正传读后感1 《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中。
《阿Q正传》是⼀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他⼀⽆所有,只靠打⼯度⽇。
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命危机,受尽欺凌。
他⽤“⼀精⼀神胜利法”来⾃我安慰,⾃欺欺⼈,浑浑噩噩,苟且偷⽣。
被别⼈打时,他⾃我安慰说:“是⼉⼦打⽼⼦。
”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
阿Q是悲哀的。
他并不懒惰,他是靠⾃⼰的劳动获得⾷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的⼼中永远是卑贱、微不⾜道的。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
⼀个胆⼩的⼈受到别⼈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中⼀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的坏话,将那⼈骂得体⽆完肤了。
⼀位机关⼲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中⼀定想:“总有⼀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今。
⼀个孩⼦看到⽗亲吸烟,⽽⾃⼰却受到了⽗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可笑却⼜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中…… 阿q正传读后感2 今年寒假,我读完了《呐喊》这本书,全书15篇⼩说中记忆最深刻得⼀篇⼩说是《阿Q正传》。
《阿Q正传》主要讲了阿Q由于⾃⾝的缺点与⽣活并不宽裕,经常被别⼈欺负。
他吃了亏后并不难过,⾃⾔⾃语来安慰⾃⼰“我总算被⼉⼦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经⾃⼰⼀安慰,阿Q就像赢家⼀样⾼兴地⾛了,继续过他那快乐的⽣活去了……⽣活中,⼈总有⼒所不能及的时候,总有⽆奈的时候,关键是有没有乐观地⾯对⽆奈和及时安慰⾃⼰,这就是阿Q⼀精⼀神所提倡的。
《阿Q正传》读后感精选6篇

《阿Q正传》读后感精6篇《阿Q正传》读后感精选(一)《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揭示而闻名。
阿Q这个角色被认为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形象,他的出现不仅仅是个体的形象,更是对中国社会的一种象征性揭示。
在小说中,阿Q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他的失败不仅仅是个人品质上的,更是因为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他自命不凡,却在现实中频频受挫,最终只能通过自我安慰和妄自尊大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他的一些行为和心理状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自卑感和挫败感。
阿Q的形象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普遍的软弱和缺乏自信。
在他身上,鲁迅展现了一种民族性格的悲哀,即自卑、浮夸和缺乏自我认同感。
阿Q的失败并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失败。
另一方面,阿Q也具有一种讽刺意味。
他的自以为是、自我吹嘘的行为,以及他对失败的解读和应对方式,都暴露了中国社会中虚荣、自大、劣根性的一面。
他的一些行为和心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扭曲和矛盾。
总的来说,《阿Q正传》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阿Q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形象,更是对中国民族精神的一种深刻反思。
这部作品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阿Q正传》读后感精选(二)《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小人物的塑造,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封建伦理的虚伪。
在阿Q身上,鲁迅通过夸张、讽刺和讥讽等手法,刻画了一个自私、浅薄、自以为是的庸俗之人,从而反映了中国普通百姓在封建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
阿Q的种种行为既让人捧腹,又让人唏嘘。
他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却是无能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充满了荒谬和荒唐。
他的失败与挫折,不是因为他缺乏才能,而是因为他内心的狭隘和对现实的无知。
他总是自欺欺人,逃避现实,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胜利者,但最终却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陷入更深的困境。
《阿Q正传》读书心得读后感(11篇)

《阿Q正传》读书心得读后感(11篇)《阿Q正传》读书心得读后感(11篇)《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选自《呐喊》,小编在这里特别为大家带来《阿Q正传》读书心得读后感10篇,希望这些范文大家可以喜欢,谢谢!《阿Q正传》读书心得读后感(篇1)看完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我发现他笔下所描写的阿Q是旧社会的腐败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
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在这篇小说中,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精神胜利法”,这是一个要不得的方法。
“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其高明之处在于遇到困难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决问题,不找问题根源所在,只能转身就跑。
如果我们读书用“精神胜利法”,就会在同学当中无法立足。
而小说中的阿Q为了减轻外来的压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办法来逃避现实,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远活在自己所编织的美妙的虚幻世界里。
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因为外在的种种挫折,无奈中,于是只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慰籍,但这毕竟是一种自我麻醉的办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更强。
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他只能卖劳力生活,经常做短工,别人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还要接受有钱人的欺辱,以及村里人的戏弄,这个现象让我十分气愤,如今社会也有类似现象发生。
看完这本书,我体会最深的是: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应不要逃避现实,而是要敢于面对困难,打倒困难。
其实,这也是鲁迅先生所想要告诉我们的。
《阿Q正传》读书心得读后感(篇2)《阿Q正传》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文中他写入了阿Q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情以及心理描述,使我身临其境。
《阿Q正传》一共九章,写了阿Q的变化。
第一章“序”交代了为给阿Q作传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此刻的处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利用别人的痛苦来表现自我的胜利,表现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后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的悲惨结局。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阿Q正传》读后感(1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Q正传》读后感1这个夏天真是出奇的热,没事干便倒在床上,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看——《阿Q正传》——不久从弟弟家借来的。
于是随便翻开一页瞧瞧,不久,就被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页……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
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
《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
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
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
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
”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
”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
”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五篇)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阿Q转败为胜的精神疗法可谓独树一帜,在他身上也总会屡屡呈现出来奇特的效果。
因此,他获益匪浅。
应该佩服他的明智与豁达,总是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
阿Q看到别人捉虱子,身上也条件反射似的不舒服起来,并为在衣服上捉到的虱子少而恼怒起来,最终引来一场没有理由的被打。
说他骨头贱,还不如说他身上存在有一种劣根坏习惯。
他总是不甘寂寞,总是到处惹是生非,又总是处处被整治被讥笑。
阿Q一生没有女人,不曾想而立之年却动了念头,整日里忿忿然内心不平。
但是恋爱却是他自己的一厢之愿,招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一顿竹杠加身、以及地堡的讹诈。
仅有的一丁点随身物品被敲诈了,他还没有忘了喝黄酒,真个是长不了耳性,无药可救。
举步唯艰的阿Q一时间成了人见人烦的瘟神,远远避着。
于是,他感觉着世界变得稀奇古怪了,到处是白眼。
在这一刻,阿Q似乎真的是最倒霉的孤家寡人一个了,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我们的阿Q似乎真的到了穷困潦倒、永无出头之日的地步了?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还能再次得到荣归故里之神的眷顾。
没有立足之地的阿Q饿着肚子离开了未庄,一段时间后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的时候,摇身一变,俨然成了腰缠万贯的爆发户大老爷。
他离开时悄无声息,人人讨厌;回来时惊天动地,人人敬畏。
从本质上说,阿Q依然是人们讨厌和讥笑的角色,但是他手里有用的东西却是人人希望算计的。
可以从他这里得到点油水或其它好处,才是人们笑脸对他的真正原因,所以说,他是沾了东西的光,被人们一块儿另眼相看而已。
不过,阿Q却不管这些。
在他的思想里,能得到赵家太爷那样的敬畏总归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当从他这里榨干了油水,无法再有便宜可占时,人们又露出了本来的真面目,不再心生敬畏,仍然讥笑他排挤他。
讨厌——敬畏——讨厌,这些变化很值得商榷。
在那暗无天日的年代,不知何时兴起了革命。
而且这股革命的风暴竟然也刮到了未庄,刮到了阿Q的耳朵里。
阿Q对革命的实质内容一无所知,却嚷嚷着要革命。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1阿Q是个可怜人,可他又不值得我们同情。
若是同情,那需要同情人的实在太多太多,因为许多人都很阿Q。
我读出了一种歪七扭八的病态。
阿Q有病,不只是头上的赖疮疤,周围的人也有病,病情顽固,竟也传到了这个时代。
阿Q的精神胜利法大家早有耳闻,讲好听叫知足。
可仔细思量,背后隐含的确是实力不足的咬牙切齿。
打架打不过别人,便在嘴上占便宜。
在形式上失败了,但在精神上胜利了,于是心满意足,自得其乐。
这精神胜利法在今天有没有?有。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报道,在老北京的茶馆里,上演话剧,剧中一个中国人对着一个美国人说,你们美国的历史才俩百多年,还没我们中国人养鸟的时间长。
台下引来一片叫好。
您看,这病埋的够深吧!非但往回看的精神胜利法无意义,往前看的精神胜利同样万万要不得!啊Q欺辱小尼姑,响响亮亮欺软怕硬,已获他所谓的“成就感”。
中国国足好像也这样。
前些日子的亚洲杯,且把印尼国足当做小尼姑,中国国足当做阿Q,后来中国国足完胜,信心膨胀!采访不可避免,回答“我们尽力了”,推卸责任也是不可避免,不说中国足球有顽固弊病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中国足球确实有病啊!许多的个体阿Q病态存在于周围人群中,一些风气又如何不阿Q?于是也就有了开头的例子。
遗传病也好,亚文化也罢,至少我们目前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我们远离了那个时代,但阿Q似乎离我们并不远。
我想,应该到了下点猛药的时候了吧!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2《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的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阿Q正传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Q正传读后感1阿Q是悲哀的。
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m,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
一位机关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心中一定想:“总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手里。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
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阿Q正传读后感2初看阿Q,觉得他跟星星一样可爱,给我们观众带来了这么多欢声与笑语,但看着看着,总觉得吧,不太对劲:星星是基于调侃别人来达到幽默搞笑,从而给我们一种很轻松地气氛,而阿Q则是在不断地跟小丑一样通过糟践自己的尊严来让我们笑,让我们苦笑,让我们不得不发出几串笑声来缓解一下沉重的氛围。
阿Q的社会地位很低,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属于自己的住所都没着落,只能可怜地窝在一个破庙里。
他没有固定的工作,不能像其它人一样守着自己的几分薄地过日子,只能给别人帮工,赚些辛苦钱来熬日子。
就这样,还是不是地被地保给榨一下。
阿Q正传读后感3电影看完了,免不了有一些感触。
可要是付诸笔下,不免有些为难。
当然,自己眼高手低是一原因,但除此之外,这跟电影的主人公阿Q有很大关联。
阿Q这个形象实在叫人为难,怎么说呢,他就像是云中月,有一会子你能从云缝隙窥清它的全貌,但云随风动,很快月儿又被遮隐住了,而事实上,月儿却并没有一丝改变。
呵呵,貌似有一点舒婷一直努力宣扬的朦胧美,但只要你真的认认真真地完完全全地将它看完,再略经思考一下,你就觉得它非但不美反而丑陋,如同未经彩绘过的泥塑。
阿Q正传读后感读书感悟5篇

阿Q正传读后感读书感悟5篇《阿Q正传》它是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以下是读后感5篇,希望大家喜欢。
阿Q正传读后感1影片中的“革命”事件是一出闹剧,也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推向了新的高度。
阿q狭隘的小农观点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痛绝。
并在显示自己见过杀革命党时冒出“革命党当然该杀”这种观点。
但当他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与未庄人对革命党的害怕慌张时,却对革命有些神往了。
最终大喊“我革命了!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冲出酒店,一路高唱着戏文,好不得意。
其中前一句自语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么就有什么,喜欢谁就是谁。
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不理解;而《龙虎斗》戏文的吟唱表现出阿q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对革命的无知和盲目乐观。
在他眼里,只要他想革命了,他就能革命。
因为他太苦太穷了,所以他一心向往革命,他所想要的只是改变自己的地位。
从后来他的美好梦境中不难看出,他对革命的本质,性质以及对象根本不了解,对革命对象也极端混淆,而且留有非常浓厚的封建思想。
但后来阿q失望了,因为革命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去尼姑庵革命不成,假洋鬼子也不准他革命,他的“革命”只好就此结束了。
我们可以看到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是他精神领域的主导,而且这一性格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的躯体。
甚至是后来被当做替死鬼抓进监狱,游街。
他竟也能坦然地想成“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抓进抓出的,要游街的”。
这种“精神胜利法”此时却让观众有点心生敬意了。
狱中的阿q认真地画着圈,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也将走到尽头,不免让我们心生一丝怜悯。
当他真的要枪毙时,他终于恐慌了,颤抖地闭上了双眼,“精神胜利法”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没有奏效了。
阿Q正传读后感2阿Q是一个流浪者,没有家人,没有稳定固定的职业,只能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我感觉阿Q他连基本的生存权利也没有,连一间可以住的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住,然后被迫接受那些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阿Q除了可以出卖劳动力给别人之外,他几乎一无所有,甚至连自己的姓什么名什么都并不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正传》读后感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
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 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
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
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
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 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后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当阿q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作者这样写到:“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
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
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
他的皮肉。
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
对于看客,鲁迅是铭心刻骨、深恶痛绝的。
在日本学医时看幻灯片,看到外国人杀中国人,而其他中国人在围观,脸上现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镜头极大的刺激了鲁迅,并在他心里定格,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于医治他们的灵魂,从此弃医从文,为改造国民性而奋斗。
对于看客内心的阴暗丑陋鲁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击,在《药》中写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时,那些看客的丑态是:三三两两聚集,又围成半圆,脖颈伸得很长,仿佛多鸭,被无形的手提着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写人们的那种生了蛆的同情是,跟着祥林嫂围观祥林嫂来一遍一遍地听她阿毛的悲惨故事;在小说《示众》里,鲁迅用整篇小说来揭示看客内心的阴暗;在《阿q正传》的前文写阿q的丑陋是,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
这里鲁迅再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
这样描绘的确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
但这段描绘虽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上却是失败的,它不符合艺术的真实。
一、以阿q的精神境界,他是不会有这样的思想的。
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小百姓。
以前且不说,就是在决定自己生死的画供时,尚且不知道怎么回事,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直到走向刑场,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
阿q太可悲、太可怜了。
可悲又可怜的阿q怎么会突然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对看客产生了入木三分的认识呢?阿q不也曾是一个看客吗?不要说阿q,即使是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一定认识的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又有几人能认识到看客内心的丑陋与阴暗呢?这段描写显然不符合阿q思想的真实,是作者鲁迅写到这里再也忍无可忍,于是将笔锋一转,借阿q 的联想对看客极尽揭露与鞭挞,是作者用自己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这显然是文学创作的大忌,在艺术上是失败的。
二、即便阿q有这样深刻的思想,即便这种联想的内容对于阿q来说是合理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个走向刑场就要被枪决的人,也决不会再在内心对看客表现出那样的痛彻骨髓的憎恨。
他可能会痛恨冤枉自己的所谓革命党;可能依然记恨假洋鬼子不准自己革命以至于落到今天的结局;可能怕让王胡小d辈知道了笑话;也可能自欺欺人地想,未庄谁敢犯杀头的罪,我
阿q就敢了,于是就心满意足地走向死地;当然更可能什么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惧。
总之,无论如何,在临死前的最后时刻,他是不会单单联想到看客怎么样的。
作者这样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失真的。
也许这一切作者都知道,但写到这里,作者对看客的憎恶已经难以用理性来控制,也别讲阿q有没有这么深刻的思想,也别讲在此刻有没有可能去作如此联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艺术的牺牲,也要把自己锋利的匕首投枪掷向看客了。
也许在这里作者已没法解决思想和艺术的冲突,只好舍艺术而求思想了。
尽管《阿q正传》存在这样的艺术缺憾,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
再说,毕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 正传》仍不失为我国现代文学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