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指南优化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合集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断和治疗-N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断和治疗-N
地高辛
近30年心衰各种治疗的效果
无(80年代末) ACEI/ARB β-阻滞剂 醛固酮拮抗剂 非药物治疗
CRT、ICD、CRT-D
Omega 3FA 总体情况
相对危险
↓23% ↓35% ↓30%
2年病死率
35% 27% 18% 13%
↓36%
↓9% ↓50%
8%
7% 15-20%
证据
CHF,抑制神经内分泌治疗试验
0.95
0.90
0.85 P<.00001
0.80
NT-proBNP <5,180 ng/L
0.75
NT-proBNP >5,180 ng/L
0.7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发作天数
Januzzi et al, Eur Heart J, 2006; 27:330
心衰治疗后NT-proBNP 下降达30%是一个合理的目标
心衰加重时的处理
鉴别是否与β阻滞剂的应用相关?
如与β阻滞剂应用无关,无需减量或停用 确与β阻滞剂应用有关, 常发生在启用或剂量调整时。
心衰轻至中度加重:加大利尿剂和ACEI用量 心衰恶化较重:酌情暂时减量或停用β阻滞剂,待临床 状况稳定后,再加量或继用,否则将增加死亡率。 避免突然撤药,以免引起反跳和病情显著恶化。
ACE
AngⅡ
ARB (中等剂量-大剂量) AT受体
Ald-A (小剂量)
醛固酮
治疗
利尿剂
✓ 唯一控制液体潴留的药物,标准治疗中必不可少 ✓ 阶段 C、D 患者,曾有液体潴留者均应尽早先用 ✓ 首选袢利尿剂,小剂量开始,控制后小剂量维持 ✓ 每日体重变化是检验效果和调整剂量的可靠指标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地高辛能改善症 状和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运 动耐量,不论基础心律为窦性或 AF,缺血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合并 或不合并使用ACEI,均能获益, 停药可导致病情恶化。
1.应用方法:①采用维持量疗 法(0.125~0.25mg Qd或 Qod)②地高辛浓度与疗效无 关,建议地高辛浓度范围 0.5~1ng/ml。
1. 适应症:
对心衰高发危险人群(阶段A), ARB有助于预防心衰的发生
已有心脏结构异常,但从无心衰 表现(阶段B)
已有心衰症状(阶段C)1.ARB 可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LVEF低 下的患者,2.对轻中度心衰且 LVEF低下者,ARB可代替ACEI 作为一线治疗,3.常规治疗后心 衰症状仍持续存在,且LVEF低下 者可加用ARB
三.阶段C:为临床心衰阶段。已有 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往或目前有 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或目前虽 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但以往曾因此 治疗过。这一阶段包括NYHAⅡ、Ⅲ 级和部分Ⅳ级心功能者。
治疗:包括所有阶段A的措施,并常 规应用利尿剂,ACEI、β受体阻滞剂。 可加用地高辛。醛固硐受体剂,ARB 硝酸酯类可用于某些选择性患者。 CRT、ICD可选择合适病例。
同的概念。
一.阶段A:为“前心衰阶段”,包 括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但目前尚无 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也无心衰的 症状(或)体征。这一阶段应强调心 衰是可以预防的,治疗应针对控制危 险因素和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阶段B:属“前临床心衰阶段”, 从无心衰症状和(或)体征,已发展 成结构性心脏病,如左室肥厚,无症 状瓣膜心脏病,以往有MI史等。治疗 关键是阻断或延缓心肌重构。
四.阶段D:为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 段,需特殊干预治疗。
治疗:包括所有A,B,C的措施,并可 应用以下手段:心脏移植,左室辅助 装置,静脉滴注正性肌力药物以缓解 症状,如果肾功能不全严重,有顽固 性水肿,可用超滤法或血透。

2023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3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3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该指南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要点,并对结尾内容进行完整的概述。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病的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心脏不能有效泵血,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和组织灌注不足。

根据发病时间和病程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2024ESC指南首次将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识别和治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首先,诊断方面,指南提出了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估流程,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此外,心力衰竭的影像学评估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如心脏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可以帮助评估心功能和确定病因。

诊断心力衰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和心功能,根据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和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等不同类型来进行分类。

对于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面,指南提出了全面的治疗策略。

对于急性心力衰竭,首要目标是纠正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如治疗心肌梗死、控制心律失常等。

同时,应给予卧床休息、使用利尿剂、纠正液体临床状态等对症处理措施。

而对于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是关键,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

此外,心脏再同步治疗、器械辅助等也可以考虑。

最后,在结尾内容方面,需要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和概括。

可以回顾诊断和治疗指南的重要内容和亮点,并强调其重要性和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

此外,可以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方向,以便更好地促进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同时,结尾部分也可以强调患者的重要性和在治疗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提醒患者进行规范治疗,遵循医嘱。

综上所述,2024ESC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在心力衰竭领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文末部分,可以通过概述指南的要点和总结内容来强调其实用性和指导价值,同时也可以提出改进方向和强调患者的角色,以达到完整的结尾要求。

慢性心力衰竭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全文版)

慢性心力衰竭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全文版)

慢性心力衰竭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全文版)ARBACEI/ARB是治疗HFrEF的基础药物,能够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脏重构、降低病死率和再住院率。

对于HFpEF患者,ACEI/ARB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但在控制高血压、保护肾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使用ACEI/ARB时要注意剂量的选择、适应证和禁忌症等。

三)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HFrEF的重要药物,能够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脏重构、降低病死率和再住院率。

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要注意剂量的选择、适应证和禁忌症等。

对于HFpEF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

四)醛固酮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是治疗HFrEF的重要药物,能够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脏重构、降低病死率和再住院率。

对于HFpEF患者,醛固酮拮抗剂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

在使用醛固酮拮抗剂时要注意适应证和禁忌症等。

五)ARNIARNI是一种新型的心衰治疗药物,具有ACEI和ARNII 双重作用,已被证实能够显著降低HFrEF患者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

在使用ARNI时要注意适应证和禁忌症等。

六)其他药物除以上药物外,还有利钠平、心脏糖苷、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腺苷酸酰化酶抑制剂等药物,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注意适应证、禁忌症和副作用等。

ACEI是治疗心衰的基石和首选药物,已被证实能降低心衰患者的病死率。

作为循证医学证据积累最多的药物之一,ACEI是公认的有效药物。

ARB与ACEI基本相同,但推荐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

它也可用于经利尿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临床状况改善仍不满意,又不能耐受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有症状心衰患者。

ARNI是一种新型药物,具有ARB和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作用,可升高利钠肽、缓激肽和肾上腺髓质素等内源性血管活性肽的水平。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是ARNI的代表药物,它可以改善症状、改善预后,并降低心衰死亡率。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以恢复慢性心衰患者心肌β1受体的正常功能,使之上调。

《2023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的重点更新》解读PPT课件

《2023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的重点更新》解读PPT课件

01
新型药物应用
02
药物联合治疗方案
03
药物剂量调整
推荐使用SGLT2抑制剂和ARNI等 新型药物,以进一步降低心衰患 者死亡率和住院率。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药物 联合治疗方案,如β受体阻滞剂 与ACEI/ARB/ARNI合用等。
根据患者耐受性和临床反应,适 时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 疗效果。
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管理要点
调整药物剂量
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避免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
保护肾功能
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肾功能,如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等,延缓肾功能恶化。
透析治疗
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考虑透析治疗以清除体 内过多水分和代谢废物。
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措施
加强监测
慢性心力衰竭
常见原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等。危险因素包括高龄 、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急性心力衰竭
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烦躁不安等。诊断依据包括典型临床表现、心电图 检查、血清标志物检测等。
慢性心力衰竭
劳力性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水肿等。诊断依据包括典型临床表现、心脏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等 。此外,还需对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评估,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心电图监测
心电图监测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 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新指南推荐 其用于心律失常的筛查和诊断, 以及评估心脏电生理状态。
运动心肺功能测试
运动心肺功能测试是评估心力衰 竭患者运动耐量和预后的有效方 法,新指南对其在心力衰竭诊断 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展 望。
04
治疗策略调整及依据
药物治疗方案优化建议

慢性心力衰竭指南解读

慢性心力衰竭指南解读

洋地黄作用机制
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ase, 增加Na+-Ca++ 交换, 增加肌浆网Ca++利用, 增加心肌收缩力 抑制副交感传入神经Na+/K+ATPase, 进而使中枢 下传的交感兴奋性减弱, 心率减慢 抑制肾脏Na+/K+ATPase, 减少肾素分泌
近年研究: 主要不是通过正性肌力, 而是降低神 经内分泌活性
PROVED试验 入选88例 观察3个月 RADIANCE试验 入选178例 观察3个月 停药组心衰恶化率是继续用药组的5.9倍
DIG试验
病人:6801例 LVEF<0.45(平均0.28), 70%为CHD 方案: 95%应用ACEI, 随机分安慰剂组和地高辛组
预计观察5年, 实际3.5年结束 结果: ①两组心血管死亡率均为30%(P=0.80)
总死亡率↓34%
猝死率↓41% 由心衰恶化造成的死亡↓49%
.
Lancet,1999,353:2001-2007
COPERNICUS试验:哥白尼试验(重度CHF)
(Carvedilol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umulative Suevival Trial)
334个中心,2289例,治疗29个月, NYHA Ⅳ 总死亡↓35% ; 死亡和心衰再住院↓31%
(一) 儿茶酚胺类强心剂
1. 多巴胺(dopamine)
①2~5g.kg-1.min-1 主要兴奋多巴胺受 体, 扩张肾及内脏血管, 尿量增加
②6~15g.kg-1.min-1主要兴奋心脏1受 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排出量
③>20g.kg-1.min-1主要兴奋受体, 外 周血管明显收缩,心排出量反而下降

最新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

最新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

心衰通用的推荐类别和证据水平的分级
推荐类别: Ⅰ类:已证实和(或)一致认为某诊疗措施有益、 有用和有效。 Ⅱ类:关于某诊疗措施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不 一致或存在不同观点。 Ⅱa类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 效; Ⅱb类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 有效。
心衰通用的推荐类别和证据水平的分级
防治策略 控制危险因素和积极治疗高危人群原发病; 有多重危险因素者可应用ACEI(II a类,A级)、ARB (II
心力衰竭的阶段划分和防治策略
阶段B:前临床心衰阶段 患者从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发展成结构性心 脏病,例如:左室肥厚、无症状瓣膜性心脏病、以 往有MI史等。这一阶段相当于无症状性心衰,或 NYHA心功能Ⅰ级。由于心衰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 心肌重构可自身不断地发展,因此,这一阶段病人 的积极治疗极其重要,而治疗的关键是阻断或延缓 心肌重构。
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评估
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评估
其他生理功能评价
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如漂浮导管血液动力学的监测 ,主要用于 严重威胁生命,并对治疗无反应的泵衰竭患者,或需对呼吸困难和低血 压休克作鉴别诊断的患者。 2.血浆脑钠肽 (BNP) 测定:有助于心衰诊断和预后判断。CHF包括症 状性和无症状性左室功能障碍患者血浆BNP水平均升高。BNP可用于鉴 别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BNP正常的呼吸困难,基本可除外心源性。 血浆高水平BNP预示严重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的发生。多数心衰患者 BNP在400pg/ml以上。BNP<100pg/ml时不支持心衰的诊断;BNP在 100~400pg/ml之间还应考虑其他原因,如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部疾 病、心衰代偿期等。 3.心脏不同步:心衰常并发传导异常,导致房室、室间和(或)室内运 动不同步。房室不同步表现为心电图中P-R间期延长,使左室充盈减少; 左右心室间不同步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使右室收缩早于左室;室内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

这一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疲劳、水肿和体重增加等。

体格检查时可以发现心肌杂音、心音减弱、颈静脉压力升高等体征。

此外,心脏超声检查也是一种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目标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减少住院率和死亡率。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如限制盐的摄入、控制体重、戒烟和适度运动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血管扩张剂、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减轻症状,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根据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除了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外,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还包括手术和器械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等,可以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

器械治疗包括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复律除颤器等,可以改善心脏的节律和传导功能。

最后,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需要定期复诊,进行病情监测和药物调整。

同时,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评估病情的变化和疗效。

总之,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心脏功能等因素。

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器械治疗等方法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定期的复诊和长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汇报人:2023-11-26•慢性心力衰竭概述•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目•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与监测•慢性心力衰竭的预防和治疗建议录01慢性心力衰竭概述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导致身体组织灌注不足,引发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

根据病因和病程,CHF可分为缺血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等。

定义与分类分类定义流行病学与预后CHF在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多发于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全球范围内,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与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预后CHF的预后较差,多数患者5年内死亡率较高。

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诊断要点临床症状: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

体征: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肺部湿啰音等。

•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BNP/NT-proBNP等。

01支气管哮喘:与CHF引起的呼吸困难症状相似,但支气管哮喘患者无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的体征。

急性肺水肿:与CHF引起的呼吸困难症状相似,但急性肺水肿常突发气急,咳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可闻及湿啰音。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引起心悸、头晕等症状,但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

鉴别诊断02030402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总结词利尿剂是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药物之一,能够减轻水肿症状并降低心脏负担。

详细描述利尿剂通过促进尿液排出,降低体内水分和钠离子的潴留,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

常用的利尿剂包括噻嗪类、袢利尿剂和保钾利尿剂。

利尿剂ACE抑制剂和ARBs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药物,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总结词ACE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ARBs则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受体,达到类似的作用。

详细描述ACE抑制剂和ARBs总结词β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心脏β受体,减轻心肌收缩和耗氧量,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

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2021)

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2021)
2022/1/7
辅助检查
1.心电图。 2. 生物学标志物:血浆利钠肽[B 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
原(NT-proBNP)]、肌钙蛋白。在慢性心衰的临床应用中, BNP/NT-proBNP用于排除心衰诊断价值更高。排除慢性心衰诊断的 界值:BNP<35 ng/L,NT-proBNP<125 ng/L,在此范围内,心衰 诊断的可能性非常小。 3.X线胸片。 4.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 5.6 min步行试验。
2022/1/7
鉴别诊断
主要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2.肺栓塞:患者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可伴胸痛、咳嗽等症状,甚至晕厥、 咯血。根据栓子的大小及阻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患者多 有下肢静脉曲张、卧床等病史,肺血管CT可协助诊断。
3.心包疾病:如大量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 肝脏肿大,腹水,心包积液时扩大的心浊音界可随体位而变动,心音遥 远,有奇脉;缩窄性心包炎心界不大或稍大,有奇脉。心脏超声见心包 积液及X线胸片见心包钙化可协助诊断。
(2)调整生活方式: 一般不主张严格限制钠摄入,或将限钠(<3 g/d)扩大到轻度或稳定期心衰患者。 轻中度症状患者常规限制液体并无益处。 氧疗可用于急性心衰,对慢性心衰并无指征。 心衰患者宜低脂饮食、戒烟,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严重心衰伴明显消瘦应给予营养支持。 卧床患者需多做被动运动以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情况改善后在不引起症状的情况下,应鼓励进行运动训练或规律的体力活动。 心理疏导可改善心功能,必要时酌情应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
2022/1/7
2022/1/7
概述 病因及诱因 诊断、病情评估与转诊
治疗 疾病管理
诊断流程图
2022/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心力衰竭指南优化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5~74岁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1]。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心脏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导致我国心衰患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

新指南更新要点
1、明确提出了心衰新的分型:明确提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的诊断标准。

HFmrEF为心衰分类中新增的一类,其临床特征/病理生理学特点及治疗策略还需进一步研究。

2、明确提出了慢性心衰的诊断流程:首先,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胸片判断有无心衰的可能性。

然后,通过利钠肽检测和超声心动图明确是否存在心衰,接下来进一步确定心衰的病因和诱因。

最后,还需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及合并症。

3、更新了慢性HFrEF患者治疗流程:新指南对治疗流程进行了优化,
对所有新诊断的HFrEF患者应尽早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禁忌症或不能耐受),并逐渐递加剂量,分别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患者接受上述治疗后应进行临床评估,若β受体阻滞剂已达到推荐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窦性心率≥70次/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可考虑加用伊伐布雷定。

4、新增心衰的预防:建议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评估以识别心衰危险因素,根据目前现行的相关指南,干预生活方式,控制心衰危险因素,对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的患者推荐使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以预防或延缓心衰的发生发展,改善其预后。

5、修订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本指南首次提出了希氏束起搏(HBP)可以作为CRT的另一种方法。

6、明确提出易损期概念:心衰住院患者出院后2~3个月内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高达15%和30%,因此将出院后早期心血管事件高发这一时期称为心衰的易损期。

优化慢性心衰的治疗是降低易损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键。

7、新指南首次将静息心率降至60次/分左右的剂量作为β受体阻滞剂的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8、新版指南中还提到,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在心衰的发生和发展中也发挥一定作用,有研究显示使用如曲美他嗪等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和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但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关注静息心率与易损期
近年来,心率管理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有研究表明,心率持续加快是慢性心衰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平均心率每增加1次/分,心血管死亡、心衰恶化再入院的风险增加3%[2]。

而CIBIS-II研究结果显示,心衰患者心率每降低5次/分,死亡风险可降低18%[3]。

这可能与心率加快导致的心肌耗氧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心肌顺应性降低以及促进心肌重构等多种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EFFECT-HF研究[4]结果显示,出院时心率加快与患者出院后早期(即易损期)全因死亡率以及再入院率升高密切相关。

可见,易损期心衰患者心率持续增快会导致心衰症状加重及远期预后不良,应当密切关注此阶段内患者的心率控制。

我国心衰患者心率控制不佳
然而,我国心衰患者出院时及门诊期间的心率控制均不理想。

China-HF研究[5]结果显示,我国心衰患者出院时平均心率为83次/分,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为70%,平均使用剂量不到目标剂量的20%;而参与QUALIFY研究[6]的921例中国慢性心衰门诊患者的平均心率为78次/分,均与指南推荐目标相去甚远。

我国心衰患者心率控制现状与指南推荐目标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
β受体阻滞剂是心衰治疗的基石,由于β受体阻滞剂兼有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脏传导以及收缩气道等心脏外效应,部分患者使用受限或不耐受,例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低血压、心动过缓等。

高龄、糖尿病、合并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慢性心衰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比例更低。

COMET研究[7]显示,约有32%的患者因无法耐受β受体阻滞剂而中途停药。

此外,因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肌力作用,初始用药可能会诱发和加重心衰,常采用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加,其治疗心衰的生物学效应需持续用药2~3个月后产生,因此易损期心率控制常不佳。

联合伊伐布雷定有助于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
伊伐布雷定通过特异性抑制心脏窦房结起搏电流(If)减慢心率,降低窦房结细胞舒张期自动除极化斜率,从而减慢心率。

与β受体阻滞剂不同,伊伐布雷定降低心率的同时显著延长心脏舒张期,增加每搏输出量,改善冠脉血流灌注,且不影响血压,无负性肌力作用和负性传导作用。

INTENSIFY[8]、OPTIMIZE[9]、ETHIC-AHF[10]等研究结果显示,心衰患者及早联合伊伐布雷定,能更好的控制患者心率,显著改善其心衰症状及心功能。

SHIFT中国亚组[11]研究长期随访结果显示,长期应用伊伐布雷定联合治疗,可通过降低心率,显著降低中国慢性心衰患者死亡及再住院风险高达44%。

以上可见,早期联合应用伊伐布雷定有益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率控制,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衰症状和心功能,长期应用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此外,早期联合应用伊伐布雷定还有利于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上调,Bagriy 等人的研究[12]为此提供了直接证据。

总结
心衰患者出院后的前3个月是再入院和死亡发生的高危阶段,即易损期。

此阶段内心率持续增快将导致心衰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

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及早联合伊伐布雷定能有效降低静息心率,有助于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心功能及远期预后,是易损期心衰患者心率控制的一个有益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