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学素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复习要点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12df608da38376bae1fae14.png)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2)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2)第1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 (2)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8)专题一分离定律的解题方法与攻略 (11)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22)专题二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方法与攻略 (29)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33)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33)第1课时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过程 (33)专题三减数分裂的解题方法 (38)第2课时受精作用 (45)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49)第3节伴性遗传 (54)专题四伴性遗传的解题方法 (61)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66)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6)第2节DNA的结构 (72)第3节DNA的复制 (77)第4节基因通常是有效遗传的DNA片段 (77)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83)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83)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90)专题五基因表达相关的题型及解题方法 (94)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99)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99)第2节染色体变异 (103)第3节人类遗传病 (109)专题六可遗传变异及其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113)第六章生物的进化 (119)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19)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19)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123)第1课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123)专题七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130)第2课时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33)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36)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1.豌豆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豌豆的自花传粉和玉米的同株异花传粉都称为自交2.豌豆人工异花传粉(杂交)的一般步骤3.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人教版教学教案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
![人教版教学教案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d5b745b5c77da26925c5b07f.png)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或dd。
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等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dd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测交法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自交法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Dd 3D_:1dd(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高一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2
![高一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4f644660f111f18582d05a31.png)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P (亲本) 互交 反交F 1(子一代) 纯合子、杂合子F 2(子二代) 分离比为3:13.解释体现在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F 1是否产生两种比例为1:1的配子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1. 亲组合重组合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1.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 D 佝偻病一、减数分裂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人教版教学素材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人教版教学素材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71a3e06844769eae009edd6.png)
符号
P
F1
F2
×
♀
♂
含义
亲本
子一代
子二代
杂交
自交
母本
父本
2.孟德尔的假说: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两大规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分离规律。
介于双亲性状之间
1:2:1
紫茉莉的粉花人的天然卷发
共显性
双亲性状(同时间同空间)同时出现(A+B)=C
1:2:1
ABO血型遗传混花毛马
镶嵌显性
双亲的性状表现在同一子代个体的不同部位而造成的镶嵌图式(A|B)
1:2:1
瓢虫鞘翅色斑遗传
两对基因控制一对性状的非常规分离比遗传现象某些生物的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在遗传的时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但是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却出现了很多特殊的性状分离比如9∶3∶4,15∶1,9∶7,9∶6∶1等,分析这些比例,我们会发现比例中数字之和仍然为16,这也验证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具体各种情况分析如下表:
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细胞学基础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后期)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
遗传实质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联系
都是以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作基础的。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每对等位基因都要按分离定律发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发生自由组合。实际上,等位基因分离是最终实现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先决条件。所以,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自由组合定律是分离定律的延伸与发展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12df608da38376bae1fae14.png)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2)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2)第1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 (2)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8)专题一分离定律的解题方法与攻略 (11)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22)专题二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方法与攻略 (29)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33)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33)第1课时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过程 (33)专题三减数分裂的解题方法 (38)第2课时受精作用 (45)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49)第3节伴性遗传 (54)专题四伴性遗传的解题方法 (61)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66)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6)第2节DNA的结构 (72)第3节DNA的复制 (77)第4节基因通常是有效遗传的DNA片段 (77)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83)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83)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90)专题五基因表达相关的题型及解题方法 (94)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99)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99)第2节染色体变异 (103)第3节人类遗传病 (109)专题六可遗传变异及其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113)第六章生物的进化 (119)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19)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19)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123)第1课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123)专题七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130)第2课时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33)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36)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1.豌豆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豌豆的自花传粉和玉米的同株异花传粉都称为自交2.豌豆人工异花传粉(杂交)的一般步骤3.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最新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
![最新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65f8d5f852458fb770b5699.png)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一、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相关概念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4、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5、杂交与自交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如:DD×dd Dd×dd DD×Dd等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如:DD×DD Dd×Dd等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如:Dd×dd三、常见问题解题方法(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Dd 3D_:1dd(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微课精讲+考点+资料.doc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微课精讲+考点+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5b4ab10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4f.png)
1.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 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 .孟德尔分离现象的假说要点:(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一一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配子中。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 .测交是指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5.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6. 在自由组合中的每一对相对性状,若单独地分析都遵守基因的分离定律。
7.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在有性生殖中的传递规律。
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8 .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F1为双显性个体,F2有4种表现型,比例为9 : 3 : 3 : 1。
但由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致死基因的存在,结果往往会出现与9:3:3:1不一致的分离比。
9 .基因与染色体在行为上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在体细胞中染色体、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二者都是成单存在的。
10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及成对的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11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们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但不一定与性别决定有关。
12 .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存在等位基因;而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则不存在等位基因。
13 .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不患遗传病;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会患遗传病。
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家族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14 .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监测和预防遗传病的主要手段。
1 5 .”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后代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不属于性状分离概念范畴。
16 .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产生的雌配子有两种A : a = 1 : 1 ,产生的雄配子有两种A : a = 1 : 1 ,但是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一般来说,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8dbaec96bd97f192379e9a0.png)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复习提纲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D表示隐性性状:在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或dd。
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等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dd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测交法: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自交法: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2册 第6章 生物的进化-【必背知识】(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2册 第6章 生物的进化-【必背知识】(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665a0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b.png)
新人教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梳理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第一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第二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观点②进化顺序: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正确观点)③进化原因: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错误观点) 器官用的越多就越发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如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细长是由于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就萎缩、退化。
这些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2)意义①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②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基础:过度繁殖;生物进化的内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手段:生存斗争;生物进化的动力: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
(2)评价①历史贡献:a.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b.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
c.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②局限性:a.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b.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c.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实例分析】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分析①拉马克进化观点: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要想获得足够多食物就天天伸长脖子去取食高处的树叶,由于“用进废退”从而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
②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长颈鹿在繁殖后代中发生了变异,有的长颈鹿脖子长,生存斗争遗传有利变异有利变异有的脖子短。
在干旱的草原上,只有脖子长的才能够获得更多食物,在代代相传过程中,有利变异(脖子长)逐渐积累,最后形成了长颈鹿物种。
两种观点的比较:拉马克: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两种观点的比较:达尔文: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动物的意愿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1.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 ×dd 杂交实验中,杂合F 1代自交后形成的F 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 及Dd )和隐性性状(dd )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 ×dd 杂交试验中,F 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 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D 表示。
隐性性状:在DD ×dd 杂交试验中,F 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 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 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 或dd 。
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 ×dd Dd ×dd DD ×Dd 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 ×DD Dd ×Dd 等 测交:F 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 ×dd 2.常见问题解题方法(1)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
即Dd ×Dd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Dd ×dd 1Dd :1dd(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 ×DD 或DD ×Dd 或DD ×dd3.分离定律的实质:减I 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第2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 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 2中有16种组合方式,其中9种基因型; 4种表现型,比例9:3:3:1 2.常见组合问题(1)配子类型问题 如:AaBbCc 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 ×AaBBCc ,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 ×Aa 后代3种基因型(1AA :2Aa :1aa ) Bb ×BB 后代2种基因型(1BB :1Bb )Cc ×Cc 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 :1cc )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 ×AabbCc ,后代表现数为多少?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 ×Aa 后代2种表现型 Bb ×bb 后代2种表现型 Cc ×Cc 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I 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减数分裂减数分裂的概念:①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发展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过程中进行的。
②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③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比较(1)同源染色体:两条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复制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包含四条姐妹染色单体,这对同源染色体叫四分体。
一对同源染色体= 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 分子。
(4)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形成四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3.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异同点:4.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很重要特点:5.识别细胞分裂图形(区分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1)、方法(点数目、找同源、看行为)第1步:如果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则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
第2步:看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有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第3步:在有同源染色体的情况下,若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无以上行为,则为有丝分裂的某一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2)例题:判断下列各细胞分裂图属何种分裂何时期图。
[解析]:甲图细胞的每一端均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但无联会、四分体、分离等行为,且每一端都有一套形态和数目相同的染色体,故为有丝分裂的后期。
乙图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丙图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6.配子种类问题由于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使配子也多种多样,根据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形成的过程,所以配子的种类可由同源染色体对数决定,即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卵)原细胞产生配子的种类为2n种。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1.萨顿假说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果蝇杂交实验3.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第三节伴性遗传1.伴性遗传的概念2.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如实在不会分析可死背下面步骤)第一步: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可根据(1)双亲正常子代有病,该疾病为隐性遗传(即无中生有为隐性);(2)双亲有病子代出现正常,该疾病为显性遗传(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第二步:确定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
①在隐性遗传中,父亲正常女儿患病或母亲患病儿子正常,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②在显性遗传,父亲患病女儿正常或母亲正常儿子患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③不管显隐性遗传,如果父亲正常儿子患病或父亲患病儿子正常,都不可能是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④题目中已告知的遗传病或课本上讲过的某些遗传病,如白化病、多指、色盲或血友病等可直接确定。
注:如果家系图中患者全为男性(女全正常),且具有世代连续性,应首先考虑伴Y遗传,无显隐之分。
4、性别决定的方式: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分为XY型和ZW型。
①XY型:XX表示雌性XY表示雄性;主要时哺乳动物、昆虫、两栖类、鱼、菠菜、大麻②ZW型:ZW表示雌性ZZ表示雄性;主要指鸟类、蝶、蛾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
结论: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结论:进一步确立DNA是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一、DNA分子的结构1、化学结构: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
磷、糖在外为骨架,碱基在内。
2、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双链螺旋结构,极性相反平行)3、结构特点:①稳定性:外侧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碱基A-T、C-G配对。
②多样性:碱基对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数目成百上千。
③特异性:每种生物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
二、相关计算(如实在不会分析可死背下面步骤)(1)A=T C=G (2)(A+ C )/ (T+G )= 1或A+G / T+C = 1(3)如果(A1+C1 )/ (T1+G1 )=b 那么(A2+C2 )/ (T2+G2 )=1/b(4)(A+ T )/ ( C +G )=(A1+ T1 )/ (C1 +G1 )= (A2 + T2 )/ (C2+G2 )= a例:已知DNA分子中,G和C之和占全部碱基的46%,又知在该DNA分子的H链中,A和C 分别占碱基数的28%和22%,则该DNA分子与H链互补的链中,A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的比例为( )A28%、22% B. 22%、28% C. 23%、27% D.26%、24%三、判断核酸种类(1)如有U无T,则此核酸为RNA;(2)如有T且A=T C=G,则为双链DNA;(3)如有T且A≠T C≠G,则为单链DNA ;(4)U和T都有,则处于转录阶段。
第3节DNA的复制一、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结论: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二、DNA分子复制的过程1、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2、条件:模板—DNA双链原料—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 酶3、过程:边解旋边复制,解旋与复制同步,多起点复制。
4、特点:半保留复制,新形成的DNA分子有一条链是母链,5、意义: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保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三、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1.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2n2.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1/(2n-1)3.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1)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2)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例题:(1)、一个被放射性元素标记双链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若此细菌破裂后释放出n个噬菌体,则其中具有放射性元素的噬菌体占总数( ) A.1/n B.1/2n C.2/n D.1/2 (2)、具有100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含有40个胸腺嘧啶,若连续复制3次,则第三次复制时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是( ) A.60个 B.120个C.240个D.360个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
染色体是基因、DNA的载体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异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