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PPT:中医学的辨证体系 (2)
合集下载
中医学-脏腑辨证ppt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既强调宏观的望、闻、问、切,又注重微观的 病理变化。
症状与病因相结合
3
既关注症状表现,又探究病因病机。
脏腑辨证的常见证型
肝气郁结证
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乳房胀痛 、月经不调。
肝胆湿热证
胁肋满痛、黄疸、口苦纳呆、尿短赤。
肝火上炎证
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躁易 怒。
肝阴虚证
脏腑辨证的常见用药
养血调肝药
如枸杞子、白芍、熟地黄等,适用 于肝血虚证。
平肝熄风药
如天麻、钩藤、石决明等,适用于 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
清肝泻火药
如龙胆草、柴胡、夏枯草等,适用 于肝火上炎或肝胆湿热。
疏肝解郁药
如柴胡、香附、青皮等,适用于肝 气郁结证。
03
脏腑辨证在临床上的应用
内科脏腑辨证
心病辨证
脏腑辨证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脏腑辨证与现代医学在许多方面具有互补性,两者可以相互 借鉴和融合。
现代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等学科与中医脏腑理论 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可以为脏腑辨证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
02
脏腑辨证体系
脏腑辨证的基本原则
1 2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既注重整体脏腑功能,又关注局部病变表现。
典型病例解析
病例一
患者长期胃痛,伴有食欲不振、乏力、消 瘦等症状,经检查发现患有胃溃疡。中医 辨证为脾胃虚弱,治疗以健脾和胃、止痛 为主,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综合治疗,取 得良好疗效。
VS
病例二
患者突发腰痛,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 症状,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中医 辨证为肾虚湿热,治疗以补肾利湿、通淋 解毒为主,采用中药汤剂和西药抗生素联 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既强调宏观的望、闻、问、切,又注重微观的 病理变化。
症状与病因相结合
3
既关注症状表现,又探究病因病机。
脏腑辨证的常见证型
肝气郁结证
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乳房胀痛 、月经不调。
肝胆湿热证
胁肋满痛、黄疸、口苦纳呆、尿短赤。
肝火上炎证
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躁易 怒。
肝阴虚证
脏腑辨证的常见用药
养血调肝药
如枸杞子、白芍、熟地黄等,适用 于肝血虚证。
平肝熄风药
如天麻、钩藤、石决明等,适用于 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
清肝泻火药
如龙胆草、柴胡、夏枯草等,适用 于肝火上炎或肝胆湿热。
疏肝解郁药
如柴胡、香附、青皮等,适用于肝 气郁结证。
03
脏腑辨证在临床上的应用
内科脏腑辨证
心病辨证
脏腑辨证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脏腑辨证与现代医学在许多方面具有互补性,两者可以相互 借鉴和融合。
现代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等学科与中医脏腑理论 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可以为脏腑辨证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
02
脏腑辨证体系
脏腑辨证的基本原则
1 2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既注重整体脏腑功能,又关注局部病变表现。
典型病例解析
病例一
患者长期胃痛,伴有食欲不振、乏力、消 瘦等症状,经检查发现患有胃溃疡。中医 辨证为脾胃虚弱,治疗以健脾和胃、止痛 为主,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综合治疗,取 得良好疗效。
VS
病例二
患者突发腰痛,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 症状,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中医 辨证为肾虚湿热,治疗以补肾利湿、通淋 解毒为主,采用中药汤剂和西药抗生素联 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ppt课件
⑵实证转化为虚证
.
3虚实真假 ⑴真实假虚 ⑵真虚假实 ⑶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脉象;舌象;语声
.
(四)虚实证和表里寒热证的关系。 ⑴表实证 ⑵表虚证 ⑶里虚证 ⑷虚寒证 ⑸虚热证 ⑹里实证 ⑺实热证 ⑻实寒证
.
四 阴阳辨证(疾病类别)
(一)阴证 (二)阳证
.
课堂提问
1八纲可从哪几方面反映疾病的本质? 2什么是表证?其临床表现如何? 3表证、里证有何联系? 4寒证、热证的关系如何? 5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各指什么? 6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如何?
.
一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系概说 -结构:心(包);小肠;脉;面;舌; 汗。 -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受盛化物;分清别浊 -证候分类:有虚有实
.
(一)心气虚证: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心 神不藏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气虚证候 (或脉结代)
.
(二)心阳虚证:心阳不足,虚寒内生, 失于温养
心悸怔忡,胸闷心痛,短气 +阳虚证候(或脉结代) ◆心阳暴脱证:心阳虚衰,阳气暴脱 心阳虚证候+亡阳证候
咳喘无力,痰液清稀+气虚证候
.
(二)肺阴虚证:肺阴虚失于清肃, 虚热内生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难咯 +阴虚内热证候
.
(三)风寒犯肺证:风寒外袭,肺卫失宣 咳嗽,咯痰清稀+风寒表证
(四)风热犯肺证:风热外袭,肺失清肃 咳嗽,咯痰黄稠+风热表证
.
(五)燥邪犯肺证:燥邪侵犯肺卫, (多秋季感邪)肺系津液耗伤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难咯 +卫表证候 燥邪伤津表现
舌脉。 辨证要点:略
.
(二)热证 概念:阳热邪气,阴虚阳盛 临床表现:喜恶、口渴、面色、四肢、二便、
舌脉。 辨证要点:略
.
.
3虚实真假 ⑴真实假虚 ⑵真虚假实 ⑶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脉象;舌象;语声
.
(四)虚实证和表里寒热证的关系。 ⑴表实证 ⑵表虚证 ⑶里虚证 ⑷虚寒证 ⑸虚热证 ⑹里实证 ⑺实热证 ⑻实寒证
.
四 阴阳辨证(疾病类别)
(一)阴证 (二)阳证
.
课堂提问
1八纲可从哪几方面反映疾病的本质? 2什么是表证?其临床表现如何? 3表证、里证有何联系? 4寒证、热证的关系如何? 5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各指什么? 6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如何?
.
一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系概说 -结构:心(包);小肠;脉;面;舌; 汗。 -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受盛化物;分清别浊 -证候分类:有虚有实
.
(一)心气虚证: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心 神不藏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气虚证候 (或脉结代)
.
(二)心阳虚证:心阳不足,虚寒内生, 失于温养
心悸怔忡,胸闷心痛,短气 +阳虚证候(或脉结代) ◆心阳暴脱证:心阳虚衰,阳气暴脱 心阳虚证候+亡阳证候
咳喘无力,痰液清稀+气虚证候
.
(二)肺阴虚证:肺阴虚失于清肃, 虚热内生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难咯 +阴虚内热证候
.
(三)风寒犯肺证:风寒外袭,肺卫失宣 咳嗽,咯痰清稀+风寒表证
(四)风热犯肺证:风热外袭,肺失清肃 咳嗽,咯痰黄稠+风热表证
.
(五)燥邪犯肺证:燥邪侵犯肺卫, (多秋季感邪)肺系津液耗伤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难咯 +卫表证候 燥邪伤津表现
舌脉。 辨证要点:略
.
(二)热证 概念:阳热邪气,阴虚阳盛 临床表现:喜恶、口渴、面色、四肢、二便、
舌脉。 辨证要点:略
.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之八纲辨证ppt课件
辨证施治 君臣佐使
个体化治疗 注意药物副作用
根据八纲辨证结果,针对不同证 候选择合适的药物。
考虑患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 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024/2/2
20
常用方剂选用依据和技巧
01
02
经典方剂
选用历代医家验证有 效的经典方剂,如四 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现代研究成果
参考现代药理学、临 床研究成果,选用具 有明确疗效的现代方 剂。
注意阴阳失调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需结合阴阳辨 证进行分析。
分析病因
寒邪致病多表现为寒证,热邪致病多 表现为热证。
2024/2/2
14
04
常见病症八纲辨证分析
Chapter
2024/2/2
15
感冒病症八纲辨证分析
风寒感冒
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 稀白痰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
五行在八纲中应用
根据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木与酸味、绿色、春季、东方等相应,火与 苦味、红色、夏季、南方等相应,土与甘味、黄色、长夏、中央等相应,金与辛味、 白色、秋季、西方等相应,水与咸味、黑色、冬季、北方等相应。
9
案例分析:阴阳五行指导八纲辨证
案例一
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根据八纲辨证,可判断为里证、寒证、虚证。 结合阴阳五行理论,可进一步分析为阳虚阴盛,治疗应以温阳散寒为主。
01 02 03 04
2024/2/2
案例二
慢性胃炎治疗案例,探讨脾胃虚 寒、胃热阴虚等证候的用药策略。
案例四
糖尿病治疗案例,讨论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等证候的降糖药物配伍。
22
06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PPT课件
身热不扬,恶风少汗,胸闷腹胀,恶心,纳少,口苦粘或淡,大便溏薄,肢体酸困. 舌苔腻,脉浮数.
病机
暑热蒙心,气阴两伤
暑热亢盛,耗气伤津
暑热夹湿,郁于肌表
治法
清暑生津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清暑化湿
方药
人参白虎汤加减
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藿香正气散加减
四、湿
湿邪致病特点有四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
中医内科学--总论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一、辨证原则
1、全面分析病情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归类.
内伤杂病
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脾胃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分析
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 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末期阶段——久虚成损,则宜条调气血,养五脏,兼顾其实.
因时治宜
因地治宜
因人治宜
治疗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特点, 考虑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治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 用药的原则,称因地治宜.
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
温燥
凉燥
症状
病机
暑热蒙心,气阴两伤
暑热亢盛,耗气伤津
暑热夹湿,郁于肌表
治法
清暑生津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清暑化湿
方药
人参白虎汤加减
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藿香正气散加减
四、湿
湿邪致病特点有四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
中医内科学--总论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一、辨证原则
1、全面分析病情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归类.
内伤杂病
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脾胃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分析
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 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末期阶段——久虚成损,则宜条调气血,养五脏,兼顾其实.
因时治宜
因地治宜
因人治宜
治疗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特点, 考虑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治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 用药的原则,称因地治宜.
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
温燥
凉燥
症状
中医学课件:第六章 辨证
治法:和里。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①表未解、邪入里 ②病邪同犯表里 ③旧病未愈、复感外邪。
2、表里转化 由表入里 由里出表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1、疾病特点 新病、外感、病程短、病情 轻、病位浅—— 表证
久病、外感 、内伤、病程长、 病情重、病位深---里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的纲领
(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病势趋向)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一)表证
原因:六淫 皮毛 口 机体、外感病 初期。 特点为: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临床表现:恶(风)寒、发热、舌苔薄 白、脉浮为主。兼头身痛、鼻塞、流涕、 咽痛、咳嗽等症状。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被遏、正邪相争 治法:宜肺解表 辛温——麻黄汤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2、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并见、苔薄白、 脉浮 ——表证
只寒不热或只热不寒、舌 质、 舌苔改变、脉不浮、 脏腑 病变为主、涉及范围广、 症状复杂、变化多端 ----里证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二、寒 热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为阴邪、主指疾病的阴寒的性质。 热为阳邪、主指疾病的阳热性质。 寒热是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阴虚则热” 偏衰的病理表现 “阴盛则寒”“阳虚则寒” 寒证:阴盛或阳虚的表现 热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
第六章 辨证
学习 目的
1、基本掌握证、辨证、 八纲的基本概念;八纲证 侯及鉴别要点。
2、初步熟悉脏腑辨证的含义及脏病辨证、 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的部分内容(心 气、血、阴、阳虚证、心火亢盛证,风热 犯肺、肺阴虚证,中气下陷证,肝气郁结 证,肾虚水泛证,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证。
3、了解八纲各证间的关系及其他内容。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①表未解、邪入里 ②病邪同犯表里 ③旧病未愈、复感外邪。
2、表里转化 由表入里 由里出表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1、疾病特点 新病、外感、病程短、病情 轻、病位浅—— 表证
久病、外感 、内伤、病程长、 病情重、病位深---里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的纲领
(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病势趋向)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一)表证
原因:六淫 皮毛 口 机体、外感病 初期。 特点为: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临床表现:恶(风)寒、发热、舌苔薄 白、脉浮为主。兼头身痛、鼻塞、流涕、 咽痛、咳嗽等症状。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被遏、正邪相争 治法:宜肺解表 辛温——麻黄汤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2、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并见、苔薄白、 脉浮 ——表证
只寒不热或只热不寒、舌 质、 舌苔改变、脉不浮、 脏腑 病变为主、涉及范围广、 症状复杂、变化多端 ----里证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二、寒 热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为阴邪、主指疾病的阴寒的性质。 热为阳邪、主指疾病的阳热性质。 寒热是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阴虚则热” 偏衰的病理表现 “阴盛则寒”“阳虚则寒” 寒证:阴盛或阳虚的表现 热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
第六章 辨证
学习 目的
1、基本掌握证、辨证、 八纲的基本概念;八纲证 侯及鉴别要点。
2、初步熟悉脏腑辨证的含义及脏病辨证、 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的部分内容(心 气、血、阴、阳虚证、心火亢盛证,风热 犯肺、肺阴虚证,中气下陷证,肝气郁结 证,肾虚水泛证,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证。
3、了解八纲各证间的关系及其他内容。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ppt课件
附:半表半里证
【概念】:指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 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以寒热往来 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证候分析】 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通常称 为少阳病证,是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 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三)表里证鉴别要点
(1)寒热发热恶寒并见——表证; 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里证; 寒热往来者——半表半里证。 (2)症状表证——内脏证候不明显; 里证——内脏证候明显; 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3)舌脉表证、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不明显, 里证舌苔多有变化; 表证多见浮脉, 里证多见沉脉等。 尚应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三)阴阳证鉴别要点
阴证与阳证,其要点可见于表里、寒热、 虚实证候的鉴别之中,亦可从四诊角度 进行对照鉴别。见表7-3。
第二节
证候相兼 证候错杂 证候真假 证候转化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一、证候相兼
概念: 广义:各种证候的相兼存在。 狭义:病位病性的相兼。 (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 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等相反的证 候存在。如:八纲辨证在临床上常见的相兼证 候有: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 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
其临床表现一般是有关纲领证候的相加。 如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脉 浮紧等,为表实寒证;五心烦热,盗汗, 口咽干燥,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为里虚热证。
二、证候错杂
概念:指疾病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病 位的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 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关系,可以 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 杂。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ppt课件
听咳嗽
咳嗽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和痰液 等,可以初步判断病因。例如,干咳可能表示燥邪犯肺;咳 声重浊可能表示痰湿蕴肺。
嗅气味
嗅口气
口气是胃气的反映,通过嗅闻病人的口气,可以了解其消化功能和胃热情况。例 如,口气酸馊可能表示胃热食滞;口气腥臭可能表示肺胃热盛。
嗅排泄物
排泄物包括痰液、尿液、粪便等,通过嗅闻其气味,可以了解病情和病因。例如 ,痰液腥臭可能表示肺痈;尿液臊臭可能表示膀胱湿热;粪便恶臭可能表示肠道 湿热。
04
望色是观察人体皮肤颜色的诊 断方法,包括面色、皮肤质地
等。
通过望色可以判断人体的气血 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性质和
部位。
常见的望色异常表现有面色苍 白、萎黄、青紫等,皮肤干燥
、粗糙等。
望色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 合判断,以免误诊。
望形
望形是观察人体形态的诊断方法,包 括体型、姿势、动作等。
常见的望形异常表现有体型肥胖或瘦 弱、姿势不正、动作僵硬等。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对病人的自觉症状、体征等 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病属何经,确定病因、病机及病变部位 的一种辩证方法。
六经辨证
01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六者,是《伤寒论 》中对外感热病的三种不同病理 阶段的分类方法。
02
六经辨证以六经为纲领,以六经 的证候为基本依据,分析疾病部 位深浅、寒热、虚实等不同情况 ,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通过望形可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和 气血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性质和部 位。
望形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合判断 ,以免误诊。
望舌
望舌是观察人体舌象的诊断方法,包括舌质、舌苔等。
常见的望舌异常表现有舌质淡紫、舌苔厚腻、舌体胖大 等。
咳嗽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和痰液 等,可以初步判断病因。例如,干咳可能表示燥邪犯肺;咳 声重浊可能表示痰湿蕴肺。
嗅气味
嗅口气
口气是胃气的反映,通过嗅闻病人的口气,可以了解其消化功能和胃热情况。例 如,口气酸馊可能表示胃热食滞;口气腥臭可能表示肺胃热盛。
嗅排泄物
排泄物包括痰液、尿液、粪便等,通过嗅闻其气味,可以了解病情和病因。例如 ,痰液腥臭可能表示肺痈;尿液臊臭可能表示膀胱湿热;粪便恶臭可能表示肠道 湿热。
04
望色是观察人体皮肤颜色的诊 断方法,包括面色、皮肤质地
等。
通过望色可以判断人体的气血 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性质和
部位。
常见的望色异常表现有面色苍 白、萎黄、青紫等,皮肤干燥
、粗糙等。
望色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 合判断,以免误诊。
望形
望形是观察人体形态的诊断方法,包 括体型、姿势、动作等。
常见的望形异常表现有体型肥胖或瘦 弱、姿势不正、动作僵硬等。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对病人的自觉症状、体征等 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病属何经,确定病因、病机及病变部位 的一种辩证方法。
六经辨证
01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六者,是《伤寒论 》中对外感热病的三种不同病理 阶段的分类方法。
02
六经辨证以六经为纲领,以六经 的证候为基本依据,分析疾病部 位深浅、寒热、虚实等不同情况 ,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通过望形可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和 气血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性质和部 位。
望形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合判断 ,以免误诊。
望舌
望舌是观察人体舌象的诊断方法,包括舌质、舌苔等。
常见的望舌异常表现有舌质淡紫、舌苔厚腻、舌体胖大 等。
中医学PPT第六章第2节 脏腑辨证课件
证名:脾肺气虚证。
姜某,女,36岁,家政服务员。就诊时间:×X××年7月5日。 主诉:情志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近一年。 述因家庭、工作诸多因素,近年来情志抑郁。刻诊:善太 息,胸胁、少腹胀满疼痛,走窜不定。觉咽中如有物阻.吞 之不下吐之不出,伴经前乳房作胀疼痛,经色暗红有块,小 腹疼痛。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的关系较为密切。舌苔薄白, 脉弦。
近三年月经常有淋漓量多,曾大出血两次。近两月来因劳 累过度又见月经淋漓不止,量多色淡质稀。刻诊:面色淡白, 气短懒言,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证名:脾不统血证。
12:14:02
39
胡某,男,58岁,干部。就诊时间:X×××年5月6日。 主诉:胸胁胀痛,腹痛便溏三年。
近三年来常情志抑郁,每逢不随愿之事则急躁易怒。 到诊:胸胁胀满不适,太息之后则舒畅.腹痛溏泄反复 发作便溏,且腹痛腹泻加剧,泻后痛减,纳差,舌淡红, 苦白润,脉弦。
诊断为: ( ) 2.白带清稀量多,食少腹胀,形寒肢冷,舌淡胖。最宜诊断为:
() 3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肢体肿胀,舌苔白滑。最宜诊
断为: ( ) 4 腹胀,食少,便溏,伴头身困重,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证属: ( )
(9—11) A.瘀阻心脉 B痰阻心脉 C气滞心脉 D.寒凝心脉 E 心火亢盛 9.心悸怔仲,胸闷心痛,遇寒痛剧,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
第六章 辨证
第二节 二节 脏 腑 辨 证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viscera
★脏腑辨证的含义: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 ,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 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 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病位、病 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姜某,女,36岁,家政服务员。就诊时间:×X××年7月5日。 主诉:情志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近一年。 述因家庭、工作诸多因素,近年来情志抑郁。刻诊:善太 息,胸胁、少腹胀满疼痛,走窜不定。觉咽中如有物阻.吞 之不下吐之不出,伴经前乳房作胀疼痛,经色暗红有块,小 腹疼痛。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的关系较为密切。舌苔薄白, 脉弦。
近三年月经常有淋漓量多,曾大出血两次。近两月来因劳 累过度又见月经淋漓不止,量多色淡质稀。刻诊:面色淡白, 气短懒言,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证名:脾不统血证。
12:14:02
39
胡某,男,58岁,干部。就诊时间:X×××年5月6日。 主诉:胸胁胀痛,腹痛便溏三年。
近三年来常情志抑郁,每逢不随愿之事则急躁易怒。 到诊:胸胁胀满不适,太息之后则舒畅.腹痛溏泄反复 发作便溏,且腹痛腹泻加剧,泻后痛减,纳差,舌淡红, 苦白润,脉弦。
诊断为: ( ) 2.白带清稀量多,食少腹胀,形寒肢冷,舌淡胖。最宜诊断为:
() 3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肢体肿胀,舌苔白滑。最宜诊
断为: ( ) 4 腹胀,食少,便溏,伴头身困重,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证属: ( )
(9—11) A.瘀阻心脉 B痰阻心脉 C气滞心脉 D.寒凝心脉 E 心火亢盛 9.心悸怔仲,胸闷心痛,遇寒痛剧,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
第六章 辨证
第二节 二节 脏 腑 辨 证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viscera
★脏腑辨证的含义: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 ,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 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 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病位、病 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资料PPT课件
⑵实证转化为虚证
15
3虚实真假 ⑴真实假虚 ⑵真虚假实 ⑶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脉象;舌象;语声
16
(四)虚实证和表里寒热证的关系。 ⑴表实证 ⑵表虚证 ⑶里虚证 ⑷虚寒证 ⑸虚热证 ⑹里实证 ⑺实热证 ⑻实寒证
17
四 阴阳辨证(疾病类别)
(一)阴证 (二)阳证
18
课堂提问
1八纲可从哪几方面反映疾病的本质? 2什么是表证?其临床表现如何? 3表证、里证有何联系? 4寒证、热证的关系如何? 5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各指什么? 6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如何?
皮毛、肌腠、经络→表 脏腑、气血、骨髓→里
表→里:病重 里→表:病轻 为解表和治里提供依据
3
(一)表证 概念:六淫;皮毛口鼻;外感初起;急、短 临床表现:寒热、头身痛等,苔薄白,脉浮 辨证要点:略
4
(二)里证 概念:脏腑、气血、骨髓;非表即里。 成因:表证入里;情志、劳倦、饮食;外邪
“直中”。 临床表现:略
8
(二)热证 概念:阳热邪气,阴虚阳盛 临床表现:喜恶、口渴、面色、四肢、二便、
舌脉。 辨证要点:略
9
(三)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⑴上寒下热⑵上热下寒
⑶表寒里热⑷表热里寒 2寒热转化: ⑴寒证转化为热证
⑵热证转化为寒证
10
3寒热真假 ⑴真寒假热 ⑵真热假寒 ⑶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上。 ②假象与真象的面赤和肢冷是有区别的。
25
一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系概说 -结构:心(包);小肠;脉;面;舌; 汗。 -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受盛化物;分清别浊 -证候分类:有虚有实
26
(一)心气虚证: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心 神不藏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气虚证候 (或脉结代)
15
3虚实真假 ⑴真实假虚 ⑵真虚假实 ⑶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脉象;舌象;语声
16
(四)虚实证和表里寒热证的关系。 ⑴表实证 ⑵表虚证 ⑶里虚证 ⑷虚寒证 ⑸虚热证 ⑹里实证 ⑺实热证 ⑻实寒证
17
四 阴阳辨证(疾病类别)
(一)阴证 (二)阳证
18
课堂提问
1八纲可从哪几方面反映疾病的本质? 2什么是表证?其临床表现如何? 3表证、里证有何联系? 4寒证、热证的关系如何? 5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各指什么? 6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如何?
皮毛、肌腠、经络→表 脏腑、气血、骨髓→里
表→里:病重 里→表:病轻 为解表和治里提供依据
3
(一)表证 概念:六淫;皮毛口鼻;外感初起;急、短 临床表现:寒热、头身痛等,苔薄白,脉浮 辨证要点:略
4
(二)里证 概念:脏腑、气血、骨髓;非表即里。 成因:表证入里;情志、劳倦、饮食;外邪
“直中”。 临床表现:略
8
(二)热证 概念:阳热邪气,阴虚阳盛 临床表现:喜恶、口渴、面色、四肢、二便、
舌脉。 辨证要点:略
9
(三)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⑴上寒下热⑵上热下寒
⑶表寒里热⑷表热里寒 2寒热转化: ⑴寒证转化为热证
⑵热证转化为寒证
10
3寒热真假 ⑴真寒假热 ⑵真热假寒 ⑶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上。 ②假象与真象的面赤和肢冷是有区别的。
25
一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系概说 -结构:心(包);小肠;脉;面;舌; 汗。 -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受盛化物;分清别浊 -证候分类:有虚有实
26
(一)心气虚证: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心 神不藏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气虚证候 (或脉结代)
《中医八纲辨证》PPT课件
寒证辨析与治疗方法
寒证的临床表现
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口 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 苔白,脉沉迟或紧等。
寒证的治疗方法
治宜温中散寒,常用方剂有理中汤、四 逆汤等,常用中药有干姜、附子、肉桂 等。同时可配合针灸、艾灸等外治法。
热证辨析与治疗方法
热证的临床表现
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 数等。
阴证的治疗方法
温阳散寒、益气养阴等,常用方剂如四逆汤、理中丸等。
阳证辨析与治疗方法
阳证的临床表现
发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口渴饮冷、大便秘 结、小便短黄等。
阳证的病因病机
多因外感热邪或内伤七情,导致体内阳气亢盛或 阴液不足。
阳证的治疗方法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等,常用方剂如白虎汤、黄 连解毒汤等。
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问题探讨
真寒假热的表现
外有热象而内有真寒,如身大热而反欲盖衣被,口渴而喜热饮等。
真热假寒的表现
外有寒象而内有真热,如手足逆冷而胸腹灼热,脉沉伏而按之有力 等。
辨别真假寒热的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观察症状,仔细分析脉象等。
调整阴阳平衡在八纲中应用
01
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发生。
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 验,提高技能
关注前沿动态,积极参 与学术交流与研讨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推动中医药事业持续发 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病因、病机与八纲联系
病因与八纲联系
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 外因三类。通过八纲辨证可以了解 病因的性质和特点,为治疗提供依 据。
病机与八纲联系
中医学的辨证与治则
❖2. 气血津液辨证 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 ❖3. 脏腑辨证 是各种辨证的基础,主要
应用于杂病。 ❖4. 六经辨证 是外感病中“伤寒”病的
辨证方法 ❖5. 卫气营血辨证 ❖6. 三焦辨证 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
证方法
1
1.八纲辨证
❖何、为八纲: 阴阳 表里 虚实 寒热 ❖ 实际是二纲六辨 ❖ 阳(表、实、热)阴(里、虚、寒) ❖ 表里辨病位深浅,虚实辨病证邪正盛 ❖ 衰,寒热辨病证性质,阴阳辨证候类别 ❖ 八纲证候之间并不孤立,互相联系而不
❖ 太阴病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 痛”
❖ 少阴病 “脉微细、但欲寐” ❖ 厥阴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
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1
5.卫气营血辨证
❖ 卫气营血辨证 清代叶天士《温热论》中运用 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弥补了六经辨证的 不足。
❖ 温热病卫气营血传变是由卫开始,渐次内传入 气,后入营,再入血.
肾 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 以温肾水、使
不 红少津、脉细数
肾水不寒、肾
交
水上济于心使
心火不亢则水
火既济心肾相
1
交
脏腑兼病
证别 临床表现
心肾 形寒肢厥、朦胧欲 阳虚 睡、小便不利下肢
浮肿舌紫暗苔白滑 ‘脉沉微
肝火 胸胁灼痛、急躁易 犯肺 怒、目赤、口苦、
咳嗽阵作、色黄粘 舌红苔薄黄、脉弦 数
1
证候分析
心阳为气血运行、津 液流注动力、肾藏命 火、为一身阳气之本、 能气化水液温蕴四肢
肝气升发、肺主肃降、 若升发太过、气火上 逆、循经犯肺,肺失 肃降(木火刑金)
脏腑兼病
肝肾 头晕目眩、耳鸣健忘、 肝肾同源、互相滋助、
应用于杂病。 ❖4. 六经辨证 是外感病中“伤寒”病的
辨证方法 ❖5. 卫气营血辨证 ❖6. 三焦辨证 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
证方法
1
1.八纲辨证
❖何、为八纲: 阴阳 表里 虚实 寒热 ❖ 实际是二纲六辨 ❖ 阳(表、实、热)阴(里、虚、寒) ❖ 表里辨病位深浅,虚实辨病证邪正盛 ❖ 衰,寒热辨病证性质,阴阳辨证候类别 ❖ 八纲证候之间并不孤立,互相联系而不
❖ 太阴病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 痛”
❖ 少阴病 “脉微细、但欲寐” ❖ 厥阴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
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1
5.卫气营血辨证
❖ 卫气营血辨证 清代叶天士《温热论》中运用 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弥补了六经辨证的 不足。
❖ 温热病卫气营血传变是由卫开始,渐次内传入 气,后入营,再入血.
肾 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 以温肾水、使
不 红少津、脉细数
肾水不寒、肾
交
水上济于心使
心火不亢则水
火既济心肾相
1
交
脏腑兼病
证别 临床表现
心肾 形寒肢厥、朦胧欲 阳虚 睡、小便不利下肢
浮肿舌紫暗苔白滑 ‘脉沉微
肝火 胸胁灼痛、急躁易 犯肺 怒、目赤、口苦、
咳嗽阵作、色黄粘 舌红苔薄黄、脉弦 数
1
证候分析
心阳为气血运行、津 液流注动力、肾藏命 火、为一身阳气之本、 能气化水液温蕴四肢
肝气升发、肺主肃降、 若升发太过、气火上 逆、循经犯肺,肺失 肃降(木火刑金)
脏腑兼病
肝肾 头晕目眩、耳鸣健忘、 肝肾同源、互相滋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病机:发热,口微渴,咽痛,舌红,脉数说明 病邪的性质为热邪。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苔薄 白。为邪在卫表之征。
三、治疗法则:清热解表
附:表证鉴别要点
症型 表寒
表热
共同症状
发热、恶寒、 头痛、舌质淡 红、脉浮
症状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鼻 流清涕, 口不渴
恶寒轻, 发热重, 有汗,咽 喉肿痛, 口渴,鼻 流浊涕
证变则治亦变,药随证出, 随证施治,从而把针对一 个病的治疗转化为对一个 个证的治疗。体现了对疾 病的动态治疗。
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中医诊断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病名是前人用来编织疾病诊断模式的 经线,证候是罗织此一模式的纬线, 那么二者的准确结合和纵横交织便构 成一幅清晰而完整的中医疾病诊断模 式图,这就是辨病和辨证之间十分自 然的相互关系。
鉴别要点
舌象
脉象
舌质淡红, 苔薄白
浮紧或迟
舌尖红,
苔薄黄
浮数
治法 辛温解 表麻黄 汤
辛凉解 表银翘 散
里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恶 寒但恶热。口渴喜冷饮, 心烦过躁扰多言,面红 目赤,小便黄赤大便干 结。舌质红,苔黄甚至 焦燥干黑,脉滑或红数。
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 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 理概括。证包括了病变 的部位、原因、性质、 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中医学的病
中医学所谓的病,如秋 燥、痢疾、肺痈、膨胀 等,是对在病史上或临 床表现上具有一定共同 特征,不因患者和地域 差异而改变的一组临床 表现的病名。它通常是 从总的方面反映人体机 能或形质异常变化或病 理状态的诊断学概念。
这种病证结合诊断模式,显示了中医 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在世界医学领 域中也是独具一格的。
第二节 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八类证候,其中阴阳是八纲 中的总纲。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搜 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归纳、判断,按照疾病部位的 深浅、病情的性质、邪正的盛衰等 方面的情况,归纳为表证、里证、 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 阳证八类基本证候,所以八纲辨证 是综合性、概括性的辨证纲领。 1)
第一节 辨证概述
在介绍辨证之前,首先要对“症”、“证”、 “病”这三个既相关又不同的概念有一个了解。
症
主要是指单一的症状,是疾病发展过 程中出现的某一个临床表现,是病人 众多主诉之一,如头痛即是症状,可 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中,也可以由多种 病因引起,其病机和疾病的性质可完 全不同。症,是辨证的主要依据;如 头痛、发热、汗出、鼻鸣、咳嗽等。
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 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 向的两个纲领。
表证
表证是外邪经口鼻、皮毛侵入人 体肌表所致的外感病证,具有起 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病情轻 的特点,临床表现证候以发热、 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 浮为主,常兼有头痛、身痛、鼻 塞、咳嗽等症状。
(二)里证
里证是表示病变部位较深,病在脏腑、 气血的一类证候,里证的产生可以由表 邪入里侵犯脏腑所致;或由于病邪直接 侵犯脏腑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脏腑功 能失调。里证的范围广,临床表现复杂 多样,可以是热证或寒证,也可以是虚 证或实证,可以是五脏气血、阴阳的亏 虚,也可以有六腑的各种实证。特点是 病程长、部位深、病情重。即除了表证 的一切证候均属于里证
强调个体特异性
辨证论治十分重视人、病、 证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 调因人、因病、因证而异。
辨证论治的重点是因人而异 的“证”。
中医辨证论治从证入手正是 强调了个体差异,由于中医 辨证论治所面临的主要对象 是患病的人,而不仅仅是所 患的疾病,病同而人异证也 异。
恒动变化的观点
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 可表现出不同的证,表明 证具有运动和变化的特点, 决定了辨证论治是一种动 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
定义: 感受寒邪 阴寒内盛 阳气虚损
所致的病证
表寒证
一、 床表现:恶寒、发 热、头痛、苔薄白、脉 浮紧
二、病机分析:风寒之 邪客于皮毛肌表,肺卫 失宣,阻滞经脉 营卫失 和。
三、治疗原则:解表散 寒
里寒证
一、临床表现:畏寒喜 暖,面色苍白,肢冷蜷 卧,口淡不渴,痰、涎、 涕清稀,小便清长,大 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 滑,脉迟或紧等。
中医学的辨证体系
辨证,指分析、辨认疾病的 证候,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 法。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疾 病的过程。具体说就是以脏 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 本理论为依据,对四诊所收 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归纳判断,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 的关系,进而概括判断为何 种证候,作出诊断结论的过 程。
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证指既不在表又不在里,介于表里 之间的一种证候,其临床表现如寒热往来、 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恶心、脉弦等。宜 采用和解的方法药物治疗。
表里证鉴别要点
类别 表证
病程 发热恶寒 舌苔
新病,病 发热,恶 无大变化
程短
寒
脉象 浮
发热不恶
里证 久病,病 寒,或但 有大变化
沉
程长
寒不热或
辨证论治的特性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强调个体特异性 恒动变化的观点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中医在辨证论治过程中。 既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 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 不同的病在发展过程中 也可以出同一种证。
因此,临床治疗必须在 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 采取“同病异治”或 “异病同治”的方法加 以处理。
二、病机分析:寒邪所 伤,气血凝滞或阳气虚 损。
三、治疗法则:温里散 寒
热证
指感受火热阳邪,或阳 热亢盛,或阴虚阳亢所 表现的一类证候。
热证根据病位的不同, 分为表热证和里热证。
表热证
一、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少汗或无汗, 或见头疼,咽痛,咳嗽等症,舌质边红,苔拨薄白, 脉浮数。
辨证与论治疗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 集到的患者的症状、体 征、患病过程等有关资 料,通过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 系,概括、判断为某种 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 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 原则和治疗方法。
常用的辨证方法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有:
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治疗法则:清热解表
附:表证鉴别要点
症型 表寒
表热
共同症状
发热、恶寒、 头痛、舌质淡 红、脉浮
症状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鼻 流清涕, 口不渴
恶寒轻, 发热重, 有汗,咽 喉肿痛, 口渴,鼻 流浊涕
证变则治亦变,药随证出, 随证施治,从而把针对一 个病的治疗转化为对一个 个证的治疗。体现了对疾 病的动态治疗。
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中医诊断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病名是前人用来编织疾病诊断模式的 经线,证候是罗织此一模式的纬线, 那么二者的准确结合和纵横交织便构 成一幅清晰而完整的中医疾病诊断模 式图,这就是辨病和辨证之间十分自 然的相互关系。
鉴别要点
舌象
脉象
舌质淡红, 苔薄白
浮紧或迟
舌尖红,
苔薄黄
浮数
治法 辛温解 表麻黄 汤
辛凉解 表银翘 散
里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恶 寒但恶热。口渴喜冷饮, 心烦过躁扰多言,面红 目赤,小便黄赤大便干 结。舌质红,苔黄甚至 焦燥干黑,脉滑或红数。
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 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 理概括。证包括了病变 的部位、原因、性质、 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中医学的病
中医学所谓的病,如秋 燥、痢疾、肺痈、膨胀 等,是对在病史上或临 床表现上具有一定共同 特征,不因患者和地域 差异而改变的一组临床 表现的病名。它通常是 从总的方面反映人体机 能或形质异常变化或病 理状态的诊断学概念。
这种病证结合诊断模式,显示了中医 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在世界医学领 域中也是独具一格的。
第二节 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八类证候,其中阴阳是八纲 中的总纲。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搜 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归纳、判断,按照疾病部位的 深浅、病情的性质、邪正的盛衰等 方面的情况,归纳为表证、里证、 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 阳证八类基本证候,所以八纲辨证 是综合性、概括性的辨证纲领。 1)
第一节 辨证概述
在介绍辨证之前,首先要对“症”、“证”、 “病”这三个既相关又不同的概念有一个了解。
症
主要是指单一的症状,是疾病发展过 程中出现的某一个临床表现,是病人 众多主诉之一,如头痛即是症状,可 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中,也可以由多种 病因引起,其病机和疾病的性质可完 全不同。症,是辨证的主要依据;如 头痛、发热、汗出、鼻鸣、咳嗽等。
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 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 向的两个纲领。
表证
表证是外邪经口鼻、皮毛侵入人 体肌表所致的外感病证,具有起 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病情轻 的特点,临床表现证候以发热、 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 浮为主,常兼有头痛、身痛、鼻 塞、咳嗽等症状。
(二)里证
里证是表示病变部位较深,病在脏腑、 气血的一类证候,里证的产生可以由表 邪入里侵犯脏腑所致;或由于病邪直接 侵犯脏腑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脏腑功 能失调。里证的范围广,临床表现复杂 多样,可以是热证或寒证,也可以是虚 证或实证,可以是五脏气血、阴阳的亏 虚,也可以有六腑的各种实证。特点是 病程长、部位深、病情重。即除了表证 的一切证候均属于里证
强调个体特异性
辨证论治十分重视人、病、 证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 调因人、因病、因证而异。
辨证论治的重点是因人而异 的“证”。
中医辨证论治从证入手正是 强调了个体差异,由于中医 辨证论治所面临的主要对象 是患病的人,而不仅仅是所 患的疾病,病同而人异证也 异。
恒动变化的观点
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 可表现出不同的证,表明 证具有运动和变化的特点, 决定了辨证论治是一种动 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
定义: 感受寒邪 阴寒内盛 阳气虚损
所致的病证
表寒证
一、 床表现:恶寒、发 热、头痛、苔薄白、脉 浮紧
二、病机分析:风寒之 邪客于皮毛肌表,肺卫 失宣,阻滞经脉 营卫失 和。
三、治疗原则:解表散 寒
里寒证
一、临床表现:畏寒喜 暖,面色苍白,肢冷蜷 卧,口淡不渴,痰、涎、 涕清稀,小便清长,大 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 滑,脉迟或紧等。
中医学的辨证体系
辨证,指分析、辨认疾病的 证候,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 法。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疾 病的过程。具体说就是以脏 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 本理论为依据,对四诊所收 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归纳判断,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 的关系,进而概括判断为何 种证候,作出诊断结论的过 程。
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证指既不在表又不在里,介于表里 之间的一种证候,其临床表现如寒热往来、 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恶心、脉弦等。宜 采用和解的方法药物治疗。
表里证鉴别要点
类别 表证
病程 发热恶寒 舌苔
新病,病 发热,恶 无大变化
程短
寒
脉象 浮
发热不恶
里证 久病,病 寒,或但 有大变化
沉
程长
寒不热或
辨证论治的特性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强调个体特异性 恒动变化的观点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中医在辨证论治过程中。 既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 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 不同的病在发展过程中 也可以出同一种证。
因此,临床治疗必须在 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 采取“同病异治”或 “异病同治”的方法加 以处理。
二、病机分析:寒邪所 伤,气血凝滞或阳气虚 损。
三、治疗法则:温里散 寒
热证
指感受火热阳邪,或阳 热亢盛,或阴虚阳亢所 表现的一类证候。
热证根据病位的不同, 分为表热证和里热证。
表热证
一、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少汗或无汗, 或见头疼,咽痛,咳嗽等症,舌质边红,苔拨薄白, 脉浮数。
辨证与论治疗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 集到的患者的症状、体 征、患病过程等有关资 料,通过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 系,概括、判断为某种 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 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 原则和治疗方法。
常用的辨证方法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有:
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