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点及其成因调研报告.aa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财经学院

专业技能训练

论文题目: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点及成因完成人:龚诗瑶

系(院)别:财经学院

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

学号:**********

学年度:2013-2014

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点及其成因

摘要: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研究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国际收支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国际收支;经济;失衡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

一、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增长是全球经济失衡在中国开放中的具体表现,一方面使我国获得了充足的国际支付能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实力和信心。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平衡内外部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放大了脆弱性,加大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难度,增加了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我国相关部门需要采取包括结构性改革在内的一揽子措施,一是综合运用汇率、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调节进出口总量和结构;二是积极扩大进口;三是扩大对外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四是提高国内储蓄利用效率、缓解或扭转内部经济失衡;五是加大外汇管理的执法力度。

二、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原因

1.内需不足。

我国内需不足主要表现为储蓄过剩、资金闲置以及资金利用率低等现象。我们国家城市发展水平和人民消费观念的差别使得在政府中存在着大量的政府储蓄和微观经济主体中存在着大量的私人储蓄。政府对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也使得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医疗、教育成本预期的上升,进而减少即期消费,增加了私人储蓄。为了确保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实际贷款利率明显偏低。而且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之下,原本可以用来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金,大多被用于生产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从而造成资金的低效率使用。

2.大量外资涌入国内市场。

人民币不断升值且预期强烈,刺激了国际资本大量涌入国内。一方面全球范围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融资成本,促进全球可用资金快速增长,刺激经济复苏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流动性;而另一方面,持续的美元贬值使部分国际资本撤离美国,寻找新的投资领域并相应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投入,所以扩大了境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境外资金的大量涌入,

1

使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和金融制度受到一定冲击,影响了国际收支平衡。

3.缺乏政府的相关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把鼓励出口换汇创汇作为政策的重点,实行“鼓励资本流入, 限制资本流出”等外汇管制政策,并且对外商实行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最终使得更多的外商投资进入中国。这就促成了我国较大贸易顺差,加速了国际收支失衡。我国的本外币管理的脱节使境外的不正规资金通过规避管制进入境内并逃避处罚,这更加剧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程度。

三、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第一, 国际收支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激增, 导致“对冲”过多,流动性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央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 难度越来越大, 成本也越来越高。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 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 外汇统一由央行购买。因此, 为维持汇率稳定, 央行被动地吃进了很多外汇, 从而向市场投放了大量基础货

币。从央行外汇占款存量与基础货币存量变动的趋势图可能看出, 二者变化趋势非常一致(见图4) 。我们经过简单计算得出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198 , 这说明二者高度正相关。这也证明在近些年来, 基于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投放已经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2005 年, 基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大致占基础货币总量的90 %左右。

由于基础货币投放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 因而央行为了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 缓解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要采取经常性的“对冲”操作措施, 从商业银行

2

回笼资金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即外汇占款增量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需要中央银行“对冲”掉。而近年来, 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外汇占款增量和基础货币增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见图4) , 导致央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 难度也越来越大, 成本也越来越高。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仍将维持甚至可能更加严重的情况下, 对冲过多的流动性是

我国货币政策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第二, 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央行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 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 也影响了央行的政策调控效果。

面对巨额的基础货币投放, 央行的“对冲”操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而且也不可能通过“对冲”完全释放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同时, “对冲”规模激增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 在人民币存在很强的升值预期下, 外汇会大量流入, 从而又抵消了“对冲”的政策效果。同样道理, 外汇储备激增导致的人民币很强的升值预期, 也限制了利率调控手段的作用空间。所以, “对冲”只能说在一定程度有效, 但不应该作为日常政策工具而无限期、无休止地使用。目前, 央行用于“对冲”操作发行的票据余额高达3 万亿元。如按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2 %左右的水平计算, 央行每年为“对冲”操作要支付一笔不菲的成本。

第三, 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 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 但其实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各级政府就一直在价值观上,在实际利益的争取上, 对出口是积极支持的, 在资源配置上对出口企业给与了许多的优惠。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 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和与之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过度推行导致我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太高, 进出口总额占GDP 的比率从2002 年的4217 %上升到2006 年的近70 %。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依赖越大,经济的不确定性就会随之增加。例如, 我国目前的出口增长率与美国GDP 增长率高度相关( 见图6) ,这种现象表明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会受美国国内经济的影响。

第四, 国际收支双顺差给人民币汇率造成持续的升值压力。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的巨额外汇储备使我国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导权, 并陷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供给增长的双重困境。要减轻外汇占款造成的过多基础货币发行对国内货币市场的影响, 人民银行必须加大回笼现金力度或提高利率, 这些都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目前, 人民币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