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及其应对方式
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旧村改造问题。
在当今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下,多少不规范的所谓“改造之举”是多么的令人心寒。
其中集体土地被非法买卖是一大问题。
而这背后又是各方势力的利益之争。
农村以土地广阔,发展宽阔而著称。
如果土地不保,何以谈发展?即使是发展了,农民也是同样没发展,相反而是在旧村改造中被抹杀掉,农民也就没有翻身的机会。
在处理农村土地的时候,多少的不规范行动在众怒睽睽之下被鄙视,而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
当今社会的飞农业速发展,这个问题已经不能小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改造,我们是不是还能这样空喊口号而为之呢?政府应当派专人组成考察团队,落实农村土地的使用情况,做到心里有数才行。
还有就是要强化法律意识,对农村土地征用办法进行公布,防止不法利益集团钻空子。
旧村改造也要做出明确规定,对于侵占宅基地的要做出具体补偿办法,建立必要的服务设施。
当然农村问题还有很多方面,它遍及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养老医疗问题和幼儿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等等的不规范需要我们去重视,去改正。
编辑本段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三农问题的概念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大的变数,因为其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关系着很多农民的生存。
三农事业在发展中遇到了问题,将会限制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
“三农”问题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总称,三者之间有密切联系,有质的区别。
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市经济发达,农村面貌落后,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为农民依赖土地,种地收入少;学习运用农业科技成果,农业增产却不增收;农业科技推广的不全面,产业化程度与国外农业相比较低;与国际农业竞争没有优势,缺少优质高效品种等。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农民生活方式单一,大多时间花在种地上;收入方式少,种地或者出苦力;转移的劳动力的权利没有保障,剩余的劳动力得不到合理的安置等。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1)基本国情的影响。
人地比例关系的多少,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发达、农民贫富有着直接关系。
首先,影响着我国的农业就业容量,人多地少使得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比例缩小,靠农业增加收入的机会就相对于减少。
其次,影响着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农业的产业化结构,较少的土地是不可能有效的经营大规模的农业,不可能有效的提高土地生产率。
最后,对于农民而言,耕地不足使他们的收入减少,影响到他们的生存。
虽然如今,农民外出务工,但是人均耕地的不足,相对于市民而言这是不公平的,并且在效率方面得不到保障。
(2)体制的制约。
为了工业发展的需要,国家让城市大力发展工业,引进先进技术,组织大规模生产,财政、金融、社保等政策偏向城市,使城市处于发展的优势地位。
同时国家让农村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将农民的生活与土地紧密联系。
许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农村,对农村的财政支持部分只能完成很少的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农民从根本上就没有参与现代化的机会,使得农村其它产业得不到发展,生产方式没有转变,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城市遭到各种制度的威胁,生存权、发展权等处于不平等地位。
三农问题
一、认识“三农”
“三农” 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
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
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目前突 出表现为农业基础地位薄弱。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 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 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 异。 农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问题。
理论探索的基本结论。
7、积极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界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以市场化引导 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农业。
落后农村
VS
社会主义新农村
苏北某小山村
江苏华西村一角
传统农业
VS
现代农业
传统农民
VS
现代农民
农民企业家宁波雅戈尔集团公司 董事长 李如成
解决“三农”建议
(1)改革完善农村现有的农地制度和经营制度。
之间的尖锐矛盾。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 民的自由流动。
(4)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不能很好
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
(5)目前农村的管理体制不合理,
使得农民不合理负担进一步加重。
四、解决“三农”问题 途径及措施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
“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
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无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三、“三农”中 存在的问题
(1)农村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方式造
成农业效益低,从而使农民收入低下。
我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与解决途径
我国“ 三农” 问题形成的原 因与解决途径
■赖 文燕
“ 三农” 问题是我 国重要的经济问题 , 解决 “ 三农” 问题不仅能提高广 大农村人 口的生活水平 , 能促进 也
国 民经 济 全 面 发展 , 现城 乡协调 发 展 。分 析 我 国 “ 实 三农 ” 问题 形 成 的原 因 , 出解 决 我 国 “ 提 三农 ” 问题 的途
1 及 以上 文 盲 、半 文 盲 人 口 占 1 及 以上 人 口 的 比 5岁 5岁
入 增 长 的 相 对差 距 和绝 对 差 距 仍 在 扩 大 。 乡差 距 不 仅 城
是收入存在差距 ,而其 他方 面也存在差距 ,诸如社会
福 利 差 距 、 产 差 距 、 活水 平 差 距 等 。 目前 , 市 居 民 财 生 城
如广东佛山市就率先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终结了现行的带着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化模式实现了全市户籍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户口性质统一准入标准的一元化模式这种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民向非农业转移
●■ ●●■■ 一
\
.
金融与经济
20.2 0 81
J I NANCE AND EcO NOM Y
本、 费用的飞涨 , 大大超过了财政 收入 的增长 , 超过 了农
民收入 的增长 , 使政府财政和农民在现有的财力分 配格
局 和经济发展水平上都难以承担。国家对农村 基础教育 投入不足 , 农村教育经费缺 口大。农村大部分地 区教育 设施落后 , 师资力量 明显低于城镇。《 中国人 口统计年鉴 20) 0 5 的抽样 调查数据表 明,0 4年我国城 市 、 ) 20 镇和乡村
限。因此 , 虽然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 庞大 , 但其质量远不能适应现代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 业发展 对劳动力 的需求 , 农村劳动力 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三农问题的原因
专题综合分析综上所述,造成我国三农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资源瓶颈。
我国农业人口多,可耕地少,土地分散到全国2亿多农户,过于精细而形不成规模,无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有限的耕地每年以上百万亩的速度急剧减少。
2、农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向农地投资。
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公共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致使大量农用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3、农药、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成为农业税废止之后农民最大的投入部分,而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偏低,使得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4、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极易遭受外部攻击和伤害。
他们只能充当社会利益分配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而很少有可能影响社会利益的分配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倾斜。
5、生产力落后的历史因素以及城乡二元体制都阻碍了农村的发展。
中国农村近乎于天文数字的劳动力供给,是造成农民收入增幅缓慢的人口前提。
不减少农民,不减少农村人口,农民就不可能真正富裕起来。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有:1、牢固树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分割的发展观,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树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观念,把城市和工业的振兴,把农村、农业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加以通盘考虑。
要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难以有效流动的障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2、实现我国农村三大战略转型一是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
从传统农业产业转向现代农业产业,既要发挥传统耕作技术的优势,又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要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应通过专业性产业组织分工协作去完成,发挥分工优势,以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形成规模效益。
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CAIXUN财讯-12-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刘淼 / 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孕育了古代东方的农耕文明。
而把农业问题作为“三农问题”这个概念提出则是近些年的事情。
“三农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因素。
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想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农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事关全局的问题。
“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1)历史因素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都是以单一小农经济为主导的。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以贵族、地主为代表的统治者从农民那里进行剥削和掠夺。
广大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生活困苦。
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悲惨生活到新中国成立废除了封建制度,农民分得土地才结束。
(2)轻视农业政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新中国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提高国防力量。
可以说从建国以来的经济政策上看,农业相对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虽然我们政府也认识到农业的基础地位,但是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农业还是很落后。
(3)农村和农民自身的特点农民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保守,安于现状。
因为农业属于靠天吃饭,收入低且不稳定。
最理想的是满足温饱,一旦发生意外和突发事故大部分农村家庭是承受不住的。
因此,农民是缺乏勇气和创新性的。
不敢于尝试新的东西,新的政策一般难以被接受和推广。
另一方面,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普遍落后,农村文盲广泛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
(4)农村土地制度中国的土地制度经过了多次更迭。
从封建社会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到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国政府提出平均地权,然而这一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根据地农民分田地,满足了农民想要得到土地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实行三大改造,农业得到显著发展。
而后,由于出现了失误,农村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形式阻碍了农业发展。
2024年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与解决途径
2024年我国当前“三农问题” 的主要表现与解决途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被称为“三农问题”。
本文将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人口外流严重等方面分析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当前,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增长速度远不及城市居民。
这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造成的。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导致他们缺乏扩大生产和提高收入的动力。
二、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产品价格低迷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使得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而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有限,导致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难以提升。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较为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不足、农业人才缺乏等原因造成的。
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不仅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也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四、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许多农村地区在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村人口外流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外流严重。
这不仅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问题,也使得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流失,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途径:六、解决途径: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三农问题的由来 和发展
中国三农问题现状 (一)农业问题—产业化问题
1996年,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改变了中国农 产品的供求格局,由长期短缺、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平衡、丰年有余 的格局;从此,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从此, 中国的农产品由追求数量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主要追求质量的阶 段;从此,中国的农业生产进人了不仅受资源约束而且也受到市场约束 的阶段。所以说,1996年特大丰收以后,中国的农业发展进人了一个 新的阶段,中国的农村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就保证有效供给这 个主要目标而言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或者说,中国的农业问题已经基 本解决了。 农业问题没有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解决,还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 诸如土地和水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还 不理想、抗大灾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不健全、农业的产前产 后服务体系也还未建立起来。主要是靠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在生产, 劳动生产率、农产品的商品率都很低,离现代化农业的目标还有很大 距离,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状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
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上总理书》 “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含着泪水给你写信。我要对 你说的是,现在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书中写道:在农 村,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 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流言”,谎话如“真理”„„。
一、中国三农问题现状
(一)农业问题—产业化问题 建国—改革开放:
粮食供不应求。实践证明,不是我们的党和政府不重视农业,也不是我 们的地不够,更不是我们的农民不会种田,而是人民公社集体劳动、统一经营、 平均分配这套体制不行。
改革开放以来:
什么是三农问题-如何解决-
什么是三农问题?如何解决?1、答: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后,参与国际竞争,使得三农的矛盾更为突出。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
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
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农业带来的风险。
2、何谓“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为何“三农”问题成为关注热点影响社会稳定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
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
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扩大到,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
能否在202X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亿,以吸收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
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
浅谈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对策和建议
浅谈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对策和建议【摘要】一直以来,我国社会发展中主要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
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发展与全民素质、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稳定有关。
只有在正确认识三农问题的条件下,切实落实可行的政治方案,才可以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民城镇化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这三个被组合在一起简称为三农问题。
其中,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产生的基础条件。
工业革命致使很多地区城市化,因为工业快速发展的地区领先解决了三农问题,从而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而转变未成功的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历史、政府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三农问题仍然存有。
农民作为三农问题的中心,农业发展也要“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
因此,农业的发展取决于人,农业的发展成果应由人来享有。
一、我国存在的主要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解决三农问题迫在眉睫。
所以党和国家都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从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可以看出来,每年都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
我国三农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概括:一是农村保障体系不完善,农业用地得不到保障,土地规划不合理;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以老人和儿童为主,少量的中年劳动力也得不到适当的安置和指导;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力度不够,农业的科技利用率较低,农业科技化转型不成功;三是农民自身素质不高。
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掌握程度不够,技术能力差,不能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这使得其自身收入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
实际上,这三个问题是相依相存的,农民的自身素质不高,导致其对农业科技的利用率较低;土地利用不合理又使得农业规模化经营得不到实现。
二、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一)城乡人口自由迁移渠道不畅。
长久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自动把乡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经济体制,这就会对农民进入城市带来严重的阻碍。
原则上,所有人天生平等。
在当前的社会中,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享有相同的权益,不应受到不同待遇。
因此,政府应高度关注农民的就业问题,放宽相应的政策去鼓励农业发展。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doc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doc展开全文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一)当前xx市“三农”主要特征同广大中西部地区一样,主要表现为农业衰弱、农村凋敝、农民贫困,“三农”问题成为各级政府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
从当前黄石市“三农”现状来看,尽管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致富技能、投资理财、结算服务等等,但最核心、最迫切、农行又能有所作为的是信息服务和资金扶持。
1、农业基础薄弱,缺乏现代农业的强力牵引。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陈旧,危及人畜饮水和农业浇灌。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益日益下滑,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资金、技术对农业支撑作用不强。
规模经济不足,产品附加值低,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极低。
2、农村贫穷落后,缺乏走向富裕之路的有效载体。
农村人口多、底子薄、信息闭塞、经济规模小、就业压力大,传统农业和自耕自足的自然经济难以承载农村快速富裕的重任。
3、农民势单力薄,缺乏脱贫致富的救济途径。
长期以来广大农民是中国社会的最弱势群体,但因缺乏有效帮助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渴望脱贫致富。
尤其是新一代有一定文化和技术特长的年青农民,创业致富的欲望更为强烈。
但由于在信息、技术,尤其是资金上缺乏必要的支持,脱贫之梦难圆,绝大部分农民家庭仍是靠年长者在家种田养家糊口,年轻者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增收渠道异常狭窄。
4、xx市金融服务“三农”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宗旨,自然对规模小、附加值低、风险度高的广大农村经济不屑一顾,从而造成在中国范围最大、最需要金融造血的广大农村成为金融服务的空白地带,成为银行信贷投入的“真空”地带。
如xx市20xx年各家银行年投放贷款累计达50多亿元,直接投向“三农”的贷款不足1%。
农村金融机构本来就极少,能直接或间接与“三农”联系相对密切只有农行和农村合作银行。
去年仅有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即灵溪风味有限公司)从农行贷款200万元,农村合作银行政策规定农户每家可贷。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
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
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
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那么你对三农问题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三农问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三农问题的介绍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中共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
三农问题的原因分析“三农”的弱质性首先是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无论它是处于传统农业阶段还是现代农业阶段,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它不仅要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还要面临很难预料的自然风险。
其次是受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农民的收入总是受到一个上限的制约,追加在农业上的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即使农民增加再多的投入也无法突破这一上限,而第二、三产业却没有这样的上限,其投入与产出成正比。
虽然现代科技使农业获得惊人的发展,但依靠科技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空间越来越小。
第三是由于我国现已基本实现了小康,一些大中城市甚至越过小康,进入相对富裕阶段,加上大多数农产品属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居民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有的甚至会减少。
因此农业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低下。
制度因素“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
但要探析与“三农”问题形成相关的终极制度原因,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为其要。
事实上,二元社会体制本质上反映的是按社会等级高低决定发展的先后顺序、接受各种公共服务的多寡以及就业的选择机会等。
三农问题背景与现状综述
三农问题背景与现状综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被称为“三农问题”。
本文将对三农问题的背景和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探讨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短缺成为普遍现象。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的土地和资源约束。
这些背景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现状1. 农业生产困难: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和生产方式滞后,农业生产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高耕地占比增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
同时,农村劳动力流失也使得农业生产无人可托。
这些问题使得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 农民收入低下: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方面缺乏支持,增加了贫困现象。
此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问题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3. 农村基础设施缺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足。
缺乏现代化的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4. 农村教育医疗滞后: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服务质量较低。
农村地区学校和医院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相对较差,导致人才流失和资源浪费。
三、原因分析1. 发展模式不合理:长期以来,农村发展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缺乏创新和转型。
农产品销售渠道窄,农业增加值较低,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2. 政策支持不足:农业政策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民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和技术培训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
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关注程度仍需加强。
3. 市场机制不完善:农产品市场存在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现象,导致农民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同时,农业生产和销售链条长,中间环节损耗大,农民收益被侵蚀。
4. 农民素质和能力不足:部分农民缺乏现代农业知识和管理技能,限制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
三农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业结构单一、农业收入低。
我国农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业收入占比较低,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对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多种经营方式。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引进新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
对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业生产方式传统、效率低下。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
对策: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普及高科技设备、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产业发展缓慢,农村人才倾向于外出打工或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对策:加强农村人才培训,提高农民技能,引导农村人才回流,支持农村自主创业。
五、土地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导致土地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策: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广科学化耕作方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施农业生态保护工程。
六、农民收入不稳定、风险较大。
农村居民主要依靠种植和养殖业获取收入,受市场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影响,农民收入不稳定,风险较大。
对策:建立农民收入稳定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保险发展,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七、农村金融服务薄弱、融资难题。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难题成为农民创业发展的一大制约。
对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农村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
所谓“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当前的主要表现为:农民太穷,农村太苦,农业太危险。
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并且诸多问题不是一种简单的并列关系,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而是相互关联,甚至存在着衍生关系。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单纯地一个个地加以解决,而是应该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梳理,在多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逐步缓解各种问题中的矛盾冲突,进而使矛盾化解开来,从而得到有效解决。
一、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成因(一)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农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数量太多,农业与社会就业都不充分,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
由于农民收入低,又直接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启动。
内需市场难以启动,农民生活质量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压力就越来越大。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太弱与土地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这样,农业土地不仅承担着生产的功能,还不得不承担着稳定的功能,因此,机械化作业难以推广。
由此,更进一步造成农业投资回报率低,成本加大,继而影响到农业龙头企业的形成,最终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农村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条件太差,生存质量难以保障,生态和环境压力加大。
表现在农村农业与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产业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无序开发与无序利用得不到有效控制。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始终制约着中国的农业进步和农村发展。
中国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民拥有的土地其生产功能在下降,而生存保障功能在上升。
众所周知,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形式一般是以土地的规模经营为前提的,农民绝大多数还要依赖土地吃饭。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数量的迅速增加,农产品的价格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农民依靠产出来增加收入的机会减少。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
所谓“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当前的主要表现为:农民太穷,农村太苦,农业太危险。
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并且诸多问题不是一种简单的并列关系,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而是相互关联,甚至存在着衍生关系。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单纯地一个个地加以解决,而是应该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梳理,在多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逐步缓解各种问题中的矛盾冲突,进而使矛盾化解开来,从而得到有效解决。
一、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成因(一)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农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数量太多,农业与社会就业都不充分,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
由于农民收入低,又直接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启动。
内需市场难以启动,农民生活质量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压力就越来越大。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太弱与土地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这样,农业土地不仅承担着生产的功能,还不得不承担着稳定的功能,因此,机械化作业难以推广。
由此,更进一步造成农业投资回报率低,成本加大,继而影响到农业龙头企业的形成,最终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农村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条件太差,生存质量难以保障,生态和环境压力加大。
表现在农村农业与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产业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无序开发与无序利用得不到有效控制。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始终制约着中国的农业进步和农村发展。
中国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民拥有的土地其生产功能在下降,而生存保障功能在上升。
众所周知,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形式一般是以土地的规模经营为前提的,农民绝大多数还要依赖土地吃饭。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数量的迅速增加,农产品的价格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农民依靠产出来增加收入的机会减少。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指的是在中国现代化进
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其形成
原因与社会、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历史因素是造成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长期的
封建统治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结构,使农村经济长期落后,农
民生活贫穷,对现代经济的融入、发展十分困难。
其次,政策不配套也是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中,政策往往重视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而忽视了农村经济
的发展。
此外,也存在政策的执行问题,有些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
的实施,也出现过出台了好政策,但基层干部却没能落实的情况。
另外,还有自然灾害造成的因素。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自然灾
害频繁,如旱涝、冰雪灾害等,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较大
的影响。
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实施扶持政策,加强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
另外,政府还可以出台居民住房、社会保障等政策,帮助农民
解决生活问题。
同时,社会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文
化素质、加强合作社建设等,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是必须的,各项政策的配合和实施也是必要的。
只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
决途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
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着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
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
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使得中国的农村经济始终处于一个低水
平的状态。
统计数据测算,西部地区约有30%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尤以重庆、四川两省市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占比最高。
这使西部地区土地撂荒严重,新技术推广困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大片良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
这其中的缘由就是社会的“重工轻农”思想所导致的现象,农民都纷纷到城市去发展。
(三)根本原因: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
我国农业长期以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体经营形式,但是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开放经济,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强者淘汰弱者的过程,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没有竞争优势,故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乡村社会落后出现劳动力过剩等问题。
但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无法适应越来越开放有序的大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就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乡村工业化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仅仅靠分散的农户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走产业化之路,产业化的过程就是联合广大分散的农户、共同生产联合作业进而共同应对大市场竞争的过程。
然而传统的“个体家户生产”的小生产模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难以满足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就是一个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四)农民自身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
危朝安说。
据农业普查显示,农村从业人员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4%,小学文化水平占%,初中文化水平占38%,中专文化占5.。
1%,大专及以上文化占%,由此可见,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小学,农民的自身素质是比较低的,这个缺陷降低了他们在非农业闭门的就业机会,所以许多农民到城镇去发展,大多数人也只能从事于社会最低层的工作,给他们造成了一个困惑,在农村发展没有前途,然而到城镇来发展仍然由于自己自身的文化水平受限,生活也是的很困难。
另一个方面,知识水平的低下使得他们不了解新科技的应用,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工作量大,收获却甚少,与当今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是存在矛盾的,所以“三农问题的解决,发展农民的自身素质是十分至关重要的。
二、“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由“城乡分割”转向统筹城乡发展
通过上述的原因分析,我们知道,“三农”问题存在的一个主要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家二元结构不合理性的政策,国家没有把农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过分的注重城市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的发展。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国家对“三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制定一个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即由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注重统筹城乡的发展。
把发展农村和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生产力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以农反哺”转向“以工反哺”。
必须打破城乡分治的制度刚性, 给予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一样的国民待遇, 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来化解“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的涉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问题,不公平的制度必须得到改正,特别是对于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而代之以居民身份证制度。
乡经济统筹发展,主要在政策上体现出城乡居民平等待遇,从住房、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差异,拆除农民进城面对的各种高门槛,实行一体化平等管理。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农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符合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个改变就是由中国的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走向产业化的大生产。
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就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乡村工业化、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
这个过程就是联合广大分散的农户、共同生产联合作业进而共同应对大市场竞争的过程。
这就需要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来
实现这种联合。
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南街村、华西村无一不是实行公司制的生产
作业管理经济。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联合,更重要的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农业也要善于利用这项技术,利用科技的手段发展农业,达到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统一。
当然,这个发展过程需要农民的意识观念,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给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农民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发展的局限性,不论是农民要发展社会大生产的农业,还是农民进入城市发展,都需要知识技能。
然而中国农民文化与技术水平同现代化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这一现实问题。
正如西奥多.W.舒尔茨所言,/一个受传统农业束缚的
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也不能生产出许多食物,节约和勤劳并不足以克服这种类型农业的落后。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多样化,对进城农民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关键。
针对农民知识水平低下的问题,国家应该注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降低农村青壮年文盲率,提高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入学率来实现。
加强对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进城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继而提升农民自身的能力。
因此,在政策的扶持下,农民也不断的发展自身的知识技能,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充实自己,缩小自己与城市居民的差距。
(四)真正使中央政府的政策得以贯彻
真如李昌平所说的,“中央政策虽好,但是地方政府可以不执行。
”如粮食收购政策,中央是元的保护价收购的,然而有的的地方却元的价格收购,毋庸置疑,农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收到削减;中央实施农民负担政策也是好的,但是在地方真正贯彻起来就成了天壤之别了,只有农民负担出了恶性案件,给社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中央才追究责任。
所以说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还在于政府的实践,好的政策提出来了,是不是真正得到好的贯彻,好的实施,如果不是,再好的政策也解救不了问题。
因此,中央政策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政策只要已出台,就一定要得到很好执行,中央要保持绝对的权威。
参考文献:
[1]赵阳.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8年
[2]吴靖,罗海平.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的成因、性质与对策研究[M],2009年
[3]刘涛. “三农问题”的困境及其对策[J]. 商业经济,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