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历史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皮影历史演变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史奸与恶。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正是融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为一体的皮影艺术的真实写照。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成为中国民间艺术天宇中极为璀璨的一颗明星,千百年间,皮影戏曾经华彩勃发,领尽风骚。皮影戏发源于我国两千年前西汉时期的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据稗史所载:“汉武帝因李夫人之死,思之不置,有齐人少翁者,自称有术能致之,帝召之入宫,乃设帐张灯,帝则坐他帐望之,仿佛见李夫人之像,由是之后,即有影戏。”据此记载判断:当时虽仅有“影”,尚不足以称“戏”;但“设帐张灯”的方法,则显然已是“影戏”之滥觞。“设帐”,即差似今日影院之银幕;“张灯”实无异于今日之有放映机。从“皮影戏”到“电影”,时代虽相距在千载以上,但渊源有别,在形式上可以说百分之百是一脉相承的。根据史料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流传的实际状况,可以推断和证实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
唐代(618—907),由于东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唐都城长安一带,俗讲僧夜晚设坛法会,以吟诵说唱形式配以连环图画,宣讲佛经和佛传故事。道教道士也以俗讲说唱形式,设坛宣讲《道德经》和道教教义。这些说唱以唐代的道曲曲牌和道教渔鼓、简板伴奏,今豫西、陇东、晋南道情皮影仍沿袭之。这种佛、道挂图俗讲,发展为悬灯隔纸以纸影与皮影说书。至今陕西华县皮影戏仍沿称“隔纸说书”。古老的华县皮影“碗碗腔”也是以印度佛教传入的击节乐器,即似小铜钟的“碗碗”而得名。
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种,宋代的《都城纪胜》一书中还介绍了影戏制做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这里所说京师人就是北宋的都城汴梁(今开封市)。宋代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影戏之类。宋代影戏相当繁盛还表现在制做镂刻影人的艺人,成为见于记载的专门行业。宋《武林旧事》有“小径纪”一项,记载有“镞影人”即刻镂影人的行业。“武林”是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的别称,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因为需要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做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又辗转传入土耳其。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流传。十四世纪初,波斯有位历史学家雷士丹丁(Rashideg)曾记载一段有趣的影戏交流史料:“当成吉思汗的儿子继承大统的时候,曾派遣演员去波斯讲演一种藏在幕后的戏曲”(即为影戏)。现二十多个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北京皮影的人物、布景等艺术制品。
明代,被称为“宣卷”的皮影艺术又有了较大发展,明武宗五德三年(1508),在北京曾举行过包括皮影戏在内的百戏大会演。明代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从明代有名的文言小说《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的一首咏赞影戏的诗中,可见一斑。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明代影戏还保存着宋代讲史的传统,这段
影戏表演的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刘邦和项羽争夺中央领导权的战争––楚汉相争的史实:
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
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清代初叶到中叶,是皮影戏的全盛时期,河北、北京、山东、山西、东北、陕西、湖南等地区,都是盛行皮影戏的地方。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过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十年浩劫,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艺断代。
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政治环境,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目前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要使皮影艺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才能使皮影艺术走出低谷,重展风采。
真心希望皮影戏这一艺术瑰宝在历经千年历史洗礼后能重焕风采,在百花争艳的当代仍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皮影戏:能否坚守最后一块阵地?》
《皮影戏历史悠久流传近千年》
《皮影戏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