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3.1蜡烛的变化-附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3.1蜡烛的变化-附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3.1蜡烛的变化-附知识点梳理

3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谈一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索过程,提高其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本课包含三个部分内容:首先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

然后实验探究。

第三部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

学情分析本课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蜡烛融化时的状态变化,和燃烧时变成新物质的状况,来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两类。

本教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以动手做的研究资源、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

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比较简单,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法除了提醒安全外,我将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实验。

重点放在应用环节,能判断物质属于哪种变化。

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3.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蜡块、蜡烛、酒精灯、蒸发皿、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干抹布、白醋等学生准备:收集与蜡烛变化相关的资料、预习本课等。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引生入境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请学生讲述李白小时候的故事,引出“变化”这一话题,再请学生举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然后通过我的叙述:“大千世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云卷云舒、草木生长、生米熟饭、平地高楼……可是,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变化”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5)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课题:1、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学习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学习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教、学具准备:蜡烛、蜡块、烧杯、火柴、酒精灯、三角架、蒸发皿、石棉网、澄清石灰水、瓷勺、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图片,你们认识这张图片上的两个人吗?(学:认识)你们知道这两个人的故事吗?(学:牛顿被苹果砸到发现了地心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水从浴缸里溢出发现了浮力)2、牛顿和阿基米德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能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发现大学问。

你们看这是什么?(蜡烛)那你们看到蜡烛想要知道些什么?关于蜡烛的知识呢?(蜡烛点燃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蜡烛加热后会变成什么样子?)3、既然刚刚同学讲想要知道蜡烛加热、点燃后会有怎样的变化,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研究蜡烛加热、点燃后有怎样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实验1加热蜡块1、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呢?(蜡烛、火、装蜡烛的东西……)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器材超市吧。

(出示PPT)2、介绍实验器材,明确实验目的,阅读还有步骤。

3、开始实验。

(老师到学生当中进行指导)4、1,2,3,实验结束。

大家发现蜡块是怎么变化的呢?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汇报一下自己小组观察到的现象(蜡块受热熔化了,慢慢冷却又变成蜡块,蜡块还是蜡块。

)5、每个汇报的小组都说到了蜡块熔化了,那你们知道这是哪种变化呢?(形态改变了)所以我们中这个实验中收获到了什么?(蜡烛加热从固态变成了液态,冷却后又恢复成固态)(板书蜡烛加热)三、实验2点燃蜡烛1、谈话:我们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假设把蜡烛点燃,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熔化,变短)那我让这个蜡烛一直这样点下去,最后会怎样?(没了)那到哪去了呢?让我们来试一试?实验开始(老师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2、PPT展示实验注意事项与实验步骤。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2)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以及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达到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以及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

2.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蜡烛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分析能力。

3.讲授法:教师在实验前后,对蜡烛的变化和燃烧过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蜡烛多根、火柴、盘子、澄清石灰水、试管等实验器材。

2.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蜡烛的变化和燃烧过程,然后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蜡烛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蜡烛的变化和燃烧过程。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蜡烛的变化和燃烧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其他现象。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
2.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做蜡烛和点燃蜡烛的活动认识了物质的两类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四)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
1.探究纸张的变化。
(1)教师演示撕纸。
谈话:老师把纸撕成碎片,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2)教师演示烧纸。
谈话:老师把纸烧成灰,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2.列举生活中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
6.能列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PPT课件。
学生材料:蜡块、烛芯、模具、三夹板、小刀;酒精灯、火柴、纸杯;小铁勺、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湿抹布、记录表。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提示:仔细观察每一点变化,如蜡块颜色、气味、大小、形状等,填在《制作蜡烛的发现》上)
学生按要求分组制作蜡烛。
6.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吧。
(教师巡视,随时关注操作步骤和活动安全。先看看整个班级情况,接着到个别小组指导,提醒完成后把工具及时放回原位。)
(4)师:连烛芯都没有漏掉,你的观察一定较全面。
(5)师:一眼就被你看到了,不错。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变化呢?
(6)师:他看到了,你们看到了吗?你观察真仔细,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发现呢?
师:你能把烟收集起来吗?
(学生提到蜡熔化、凝固,教师及时指出没有产生新物质)
(相机板书:光、热、黑烟)
5.刚才我们都是用自己的感官进行直接观察。科学研究常常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些工具。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教学准备蜡烛、小刀、火柴、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试管夹、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报告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媒体出示大自然时刻都在千变万化的相关图片。

(同时播放《央视天气预报》背景音乐)2、谈话:同学们,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大到广阔的宇宙,小到身边的小草,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变化当中,有的变化我们能够直接看到、感受到,也有一些变化是在悄悄进行的。

谁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生活中的变化?3、学生发言。

4、揭题:就连小小的蜡烛也隐藏着惊奇的变化,那么我们今天就以蜡烛为例,来探究一下物质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探究蜡烛的变化(一)、蜡烛的熔化1、了解蜡烛的特点(1)、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等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观察得最仔细。

(2)、学生分组观察,汇报蜡烛的特点。

2、讨论: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有哪些方法?(切割、加热、点燃等)3、切割、加热蜡烛。

(1)、媒体出示相关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认识。

(2)、媒体出示实验步骤,强调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4)、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5)、填写学生实验报告单。

(二)、蜡烛的燃烧1、用火柴点燃蜡烛,看看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2、将蒸发皿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1-2厘米处,观察蒸发皿上有什么现象?3、熄灭蜡烛,看到什么现象?闻到什么气味?4、学生观察、讨论,汇报实验现象。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能让学生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设计理念1、学习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课中研究蜡烛的变化时,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记录下来。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本课教学,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

教师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发现科学。

设计思路:科学课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具有层次性,注重科学课前后的衔接,也是我设计教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课前后的衔接就好像一个连环套一样,一环套一环,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具有了一定的层次性。

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归纳法,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产生和不产生新物质两类。

我便将第一部分重点设计为实验探究,从简单的形状、形态变化,到较复杂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大烧杯,瓷片、蒸发皿、实验记录单等。

自选材料:醋,鸡蛋、烧杯、火柴、生鸡蛋、澄清石灰水、白糖、吸管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件展示单元前面的科学小诗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举起手中的粉笔,)你们看,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

)如果老师不小心把这支粉笔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3.1 蜡烛的变化》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包括蜡烛的燃烧、熔化等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蜡烛的基本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验设计和问题探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基本性质,掌握蜡烛燃烧、熔化等变化现象,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变化现象及其原因。

2.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和分析蜡烛的变化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蜡烛的变化现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蜡烛、火柴、杯子、显微镜等。

2.教学课件:蜡烛的变化现象图片、视频等。

3.实验报告表格:用于记录学生的实验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蜡烛的变化现象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蜡烛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蜡烛的基本性质,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和熔化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总结蜡烛的变化现象及其原因。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2)

《蜡烛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具准备:蜡块、酒精灯、蒸发皿、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干抹布、生鸡蛋、碱块、白醋、可乐罐、澄清的石灰水、烧杯、塑料管、白糖。

教学流程:一、导入1.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蜡烛的变化(同时板书课题)了解了物质的变化分两种,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物质的变化。

2.出示填空题(学生完成填空,复习物质变化分哪两种,同时板书:只是形态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二、探究物质的变化1.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完成一些实验认识一些物质的变化呢?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的材料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完成某些实验,感受实验的乐趣,同时在玩乐中学到科学知识。

2.出示实验材料,提出实验要求3.学生根据自己选的实验取实验材料4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5.学生汇报实验,师生互动三.巩固延伸1.上面的实验大家完成的非常好,下面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看看这些物质变化分别属于哪一类,大家分一分,看谁反应快,说的对?2.出示物质变化的内容3.学生抢答,辩论4.小结四、生活拓宽1.现在让我们走进生活,看看谁能举出一些物质变化例子来考考大家?2.学生互动练习。

3.交流、订正。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很多物质的变化,说说你的收获。

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变化,飘扬的雪花、缤纷的烟火,所有的物质同唱一首变化的歌曲,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课后继续研究关于变化的主题!板书设计:蜡烛的变化只是形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8)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8)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8)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个课题《蜡烛的变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但对蜡烛的变化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教材从生活中的蜡烛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问题。

但是,对于蜡烛的变化,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没有深入理解其内在的原理。

此外,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对于蜡烛的认知程度也有所差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理解蜡烛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

2.难点:蜡烛变化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蜡烛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蜡烛变化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蜡烛、火柴、实验器材等。

2.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点燃一支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蜡烛为什么会燃烧?它的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蜡烛的熔化实验,让学生观察蜡烛在受热时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蜡烛的形状、颜色、温度等方面的变化。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

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蜡烛燃烧和熔化过程中的共同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9)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9)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9)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蜡烛的燃烧现象、蜡烛的熔点、石蜡的化学性质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蜡烛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蜡烛的燃烧现象和石蜡的化学性质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蜡烛燃烧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掌握蜡烛的熔点,认识石蜡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现象,蜡烛的熔点,石蜡的化学性质。

2.难点:石蜡的化学性质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蜡烛燃烧的奥秘。

2.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蜡烛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蜡烛多根、火柴、石蜡、酒精灯、实验台等。

2.课件:蜡烛的变化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蜡烛的认知,如蜡烛的形状、颜色、燃烧现象等。

然后提出问题:“蜡烛在点燃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它的熔点是多少?”引发学生的思考。

呈现(10分钟)1.教师出示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如火焰的颜色、形状等。

2.教师用火柴点燃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熔点,如蜡烛开始熔化的温度等。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记录火焰的颜色、形状等。

2.学生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熔点,记录蜡烛开始熔化的温度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一. 教材分析《3.1 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实验,一是观察蜡烛的燃烧,二是探究蜡烛在熔化过程中的变化。

通过这两个实验,让学生认识蜡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蜡烛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方面,还需要加强培养。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从直观形象向抽象逻辑转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科学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道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在点燃时的现象及特点。

2.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能够用科学语言描述蜡烛的变化过程,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了解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现象及特点,蜡烛在熔化过程中的变化。

2.难点: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验证,蜡烛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亲身体验蜡烛的变化过程。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运用讲授法,讲解蜡烛的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蜡烛多根、火柴、澄清石灰水、温度计、实验记录表。

2.实验仪器和设备: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3.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蜡烛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蜡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10)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10)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三、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三角架、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打火机、干燥的烧杯、澄清石灰水、蜡烛、布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师: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有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有动物的出生、长大、死亡……你还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质的变化?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2.研究物质的变化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描述了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是什么吗?(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物质的奇妙变化,好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了解蜡烛的特点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蒸发皿里的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有什么特点。

汇报蜡烛的特点。

(提示多感官的观察方法,总结出蜡烛的特点:光滑、硬、容易断、易碎等)师:既然我们今天要研究蜡烛的变化,你能设计出一个实验来使蜡烛发生变化吗?引导生总结出:折断、加热、点燃等方法(2)加热蜡烛师:加热时,蜡烛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

(交流)我们的预测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还是让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吧,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师: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你能设计一下这个实验应怎么操作呢?(分组设计实验)下面就请各组运用正确的操作方法点燃酒精灯,对蒸发皿里的蜡烛进行加热,注意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各小组都已发现蜡烛受热后产生的变化了,接下来请各组用盖帽熄灭酒精灯,观察冷却时有什么现象,及时记录。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里的第1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研究的是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从本课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经历了“问题——实验——思考——结论——应用”的科学学习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处理能力得到提高,更激发起学生了解身边事物中的秘密、生活中化学的兴趣。

二、物质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蜡烛在温度升高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蜡烛燃烧,可以照明,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但学生很少研究它变化中的奥秘,而本课的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蜡烛加热时的状态变化和燃烧时会产生新的物质,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的物质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它们的变化是各式各样的。

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第二部分: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第三部分: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观察、研究中,判断所做实验发生的变化属于哪个类型,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生活中燃烧现象非常普遍,对于蜡烛学生也非常的熟悉。

所以借助蜡烛受热融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与掌握。

四、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水的三态变化、铁钉生锈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科学知识: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教案(2021新版)3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教案(2021新版)3

1.蜡烛的变化【教学内容】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天体等物质变化的具体事实。

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蜡烛为例,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变化,通过探究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两大类。

(不提专业名词)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

通常学生见到的蜡烛都是买来的,对于蜡烛是怎么做出来没想过,更没有做过。

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

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

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

(条件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两类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目标】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

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蜡块、硬纸板、小刀、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或铁盒、易拉罐)、试管夹、模子、棉芯、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白瓷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第1页的一首小诗:树叶慢慢变色,烛火轻轻摇曳,老屋门上的锁,长满锈斑,诉说着时光……一切变化,就在我们的身旁,悄然呈现。

2.学生认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写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首小诗写了树叶、烛火、老门上的锁三种物体。

树叶慢慢的变了颜色,烛火慢慢地燃烧,老门上的锁长满了锈斑。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3.1 蜡烛的变化》这一节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蜡烛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具体变化,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

2.难点:对蜡烛变化原因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点燃的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探究蜡烛的变化:(1)观察蜡烛的外观变化:让学生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外观变化,如形状、颜色等。

(2)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如火焰的大小、形状等。

(3)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如熔化的蜡液、蜡烛的熄灭等。

3.讨论蜡烛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探讨蜡烛变化的原因。

4.总结与拓展:总结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并对蜡烛的用途进行拓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外观变化:形状、颜色等。

2.燃烧过程:火焰大小、形状等。

3.变化原因:熔化、氧化等。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蜡烛变化的了解程度。

2.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1)

蜡烛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征。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三、材料准备:蜡烛、火柴、烧杯、镊子、试管夹、薄铝片、白醋、小苏打、鸡蛋壳。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变化的两种类型(5-10’)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发生许多变化。

比如说这张纸,1、演示将纸捏成团。

问:请问,发生了什么变化?(形状,体积变化)板书:纸纸团形状体积变化2、你能让纸发生哪些变化?折叠,浸水,燃烧。

适时板书。

3、演示将纸燃烧。

问: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两种变化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纸没了,一点不剩吗?提示观察水槽)板书:纸灰问:灰是纸吗?你怎么证明?(1)纸可以折叠,灰呢?(2)纸可以立起来。

(灰易碎)(3)纸可以写字。

这些都是纸的基本特征,灰都不具备,所以我们说灰不是纸,纸在变成灰的过程中性质发生了改变,灰是新物质。

板书:纸灰新物质生成性质改变3、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变化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提示:你注意观察两种变化发生时有没有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第一种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性质没有改变,第二种相反。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15-20’)1、我们来看看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出示蜡烛。

Ppt出示课题2、问:你能让蜡烛发生什么变化呢?Ppt3、问:这是什么?(蜡块,蜡油)它们有什么不同?(一个固体,一个液体)师:这是蜡的两种不同状态。

板书:固体液体蜡块蜡油蜡块变成蜡油需要什么条件?(加热)蜡油变成蜡块呢?(冷却)蜡块和蜡油的这种相互变化是什么改变了呢?(形态)板书:蜡块蜡油加热蜡块形态改变4、这是两根蜡烛,有什么不同?(一根长,一根短)长蜡烛怎么变短的?(燃烧,切割)如果是切割,什么变化了?切割蜡烛长短改变如果是燃烧,是什么变化了呢?(变短的这部分蜡烛到哪儿去了?)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如何验证你的想法?怎么做实验?出示实验要求,ppt。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 蜡烛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 蜡烛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是关于物质的变化的内容第1课是以蜡烛的变化为主题。

通过学习蜡烛的制作和燃烧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即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发现物质在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火焰和热量,而蜡烛燃烧后的物质与原始蜡烛有所不同,形成了新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 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

3. 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过程与方法:1. 实践探究: 学生通过制作和燃烧蜡烛的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过程。

2. 观察与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和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讨论与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形成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实践探究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2. 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3. 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 通过蜡烛的制作和燃烧,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2. 运用所学知识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探究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记录。

但对于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判断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导入1. 老师可以展示一支已点燃的蜡烛,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吗?燃烧后的蜡烛有什么变化?2.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引导他们观察已经点燃的蜡烛,并询问他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和变化。

实践探究1. 老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套制作蜡烛的材料,包括蜡片、容器和蜡烛芯。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5)

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2.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2.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教学准备】铁架台、铁圈、酒精灯、蒸发皿、蜡块、火柴、坩埚钳、蜡烛、铁盒、大烧杯、澄清石灰水、集气瓶、燃烧匙、玻璃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教师推送视频到平板电脑,请同学们边看边想这段影片中存在着哪些变化?2.学生回答影片中的变化。

3.师生交流:同学们,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的变化,比如老师手中的粉笔,当它用来写字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4.引入课题:其实我们身边的变化有些是能直接看到、感受到的,而有些变化却是在悄悄地行进中。

但所有的变化都蕴藏着许多科学奥秘。

同学们,你们有兴趣和老师一起探究吗?今天我们就借助最常见的蜡烛,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二、讨论“蜡烛的变化”的方法1.提问:如果要让蜡烛发生变化,你有哪些办法?2.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交流。

3.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想到了“加热”和“点燃”的方法,(板书:加热、点燃),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动手试试看,观察在这两种方法下蜡烛有什么变化?三、实验探究蜡烛的变化(1)用加热的方法探究蜡烛的变化1.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如果加热蜡烛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之后又有什么变化?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可能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变化,但是科学讲究的是真凭实据,那我们怎么来证明呢?2.提问:实验之前,谁能为我们重申一下实验时的注意点呢?3.师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教师推送至学生平板电脑,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平板电脑查阅。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通过手机与学生实时互动。

【精品】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11)

【精品】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11)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过程与方法:愿意小组合作、亲自动手探究,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蜡烛的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金属勺、蜡烛、蜡块、火柴、试管夹、玻璃片、烧杯、蒸发皿、鸡蛋清、湿抹布、A4白纸。

2、《蜡烛的变化》预习提纲及实验探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提出探究问题1、师谈话:同学们,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达到浩渺的宇宙,小到我们身边的小草,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变化着,只是有些变化是能直接看到的、感受到的,而有些变化是在悄悄的进行中。

这节课我们以蜡烛的变化为起点,一起来研究有关物质的变化。

板书:蜡烛的变化。

先看看蜡烛,你观察到了什么?(可以点燃、切割、光滑、硬的……)二、探究蜡烛的变化1、师手拿蜡烛问: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蜡烛发生变化呢?(如果学生说“熔化”,要追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蜡烛熔化?)2、师谈话:切割、加热和点燃后发生的变化一样吗?3、生:各抒已见。

(如果学生认为这两种变化不一样,要追问:什么地方不一样?目的是往“产生新物质:水、二氧化碳、黑色物质”上引导)4、师讲述: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呢,下面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一】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组长组织好组员,按照预习提纲的要求进行学习。

2、生交流、汇报:自学情况(边汇报边演示)(1)加热蜡烛的实验(2)点燃蜡烛的实验(3)烧杯放在蜡烛上方的实验。

3、师讲解: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提出要求:(1)注意安全,别烫着;(2)实验时要小声交流;(3)要及时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谈一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索过程,提高其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本课包含三个部分内容:首先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

然后实验探究。

第三部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

学情分析本课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蜡烛融化时的状态变化,和燃烧时变成新物质的状况,来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两类。

本教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以动手做的研究资源、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

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比较简单,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法除了提醒安全外,我将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实验。

重点放在应用环节,能判断物质属于哪种变化。

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3.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蜡块、蜡烛、酒精灯、蒸发皿、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干抹布、白醋等学生准备:收集与蜡烛变化相关的资料、预习本课等。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引生入境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请学生讲述李白小时候的故事,引出“变化”这一话题,再请学生举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然后通过我的叙述:“大千世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云卷云舒、草木生长、生米熟饭、平地高楼……可是,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变化”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

二、学习探究,建构新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关于蜡烛燃烧的实验不需要我一步一步的带领,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图例和提示去做,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记录下来。

实验活动结束后,再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短片,种子发芽、铁杆生锈、小树长高、馒头发霉、冰块化水等,然后请学生比较“蜡炬成灰”和“加热蜡烛”两种变化的不同,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用维恩图的形式给这些变化来分类,最后归纳出物质变化的类型: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可能对燃烧时蜡烛油的流淌有关心,但对蜡烛为什么越烧越短可能没有深入去研究。

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物质变化中的原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在知识的建构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三、应用原理,判断解释如果说,前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经历了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那么,接下来,对于普遍原理的应用,就是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过程,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才不断地明了和清晰。

我用幻灯片形式向学生呈示和简单介绍一些物质的变化过程,请学生说说它们是属于哪一种变化。

如苹果生锈、生鸡蛋变熟、铁水变钢锭等。

同时,也请学生列举几种自己观察到的变化,互相说说是属于哪一种变化。

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

四、实践拓展,引发新思考呈示“滴水石穿”图片,引发学生更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思考。

(设计意图:“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应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水滴里的生物》1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2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微生物,揭开生物秘密的是列文虎克。

3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4 .利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水,发现水中会有鼓藻、草履虫、水蚤、轮虫、钓钟虫等微生物。

5 .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牛奶中有一种名叫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 .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 .细菌的功与过:生产腐殖质;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药品和生物塑料。

细菌的过:有的细菌会致病8 .可以减少致命病菌传播的方法:捂住口鼻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

9 .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有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1 0 .食物通常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11 .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青霉素是由英国的弗莱明首先发现的.12 .食物的腐败变质是霉菌引起的,防止发霉的条件是干燥、低温。

13 .怎样防止食物和其它物品发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14 .说明霉菌的功与过?人们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它物品的变质。

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植物的病变。

15 .大多数细胞极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16 .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 胡克最早发现细胞。

17 .伤口化“脓”就是死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1 8 .生命体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 .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地球是球形的。

张衡提出了“浑天说” 。

2 .2003 年10 月15~16 日,杨利伟乘做“ 神舟5 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 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3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主要有岛屿、海洋、高原、山地、盆地、峡谷、平原、丘陵等。

4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外核和内核)。

5 .人类钻孔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最深只能达14 千米。

6 .科学家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来打探到地球内部的一些秘密。

7 .地球上最可怕的自然灾害有:火山、地震。

8 .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

9 .2008 年5 月12 日14 :28 分在我国汶川发生了8.0 级大地震10 .1976 年7 月28 日我国河北省唐山发生地震,造成24.2 万人死亡。

11 .火山是由于地下熔化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一带喷发出来形成的。

1 2 .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中国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

1 3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 米.14 .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15 .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侵蚀。

16 .人类的一些活动如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等活动也会改变地表。

17 .地表模型上的蓝色代表海洋,棕色黄色代表山地、高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 .物质的变化分为:形态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形态的变化如:蜡烛受热熔化、水的三态(水、冰、水蒸气)变化、玻璃破碎、铁水成钢锭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热发光等现象表现出来,如:树叶颜色变化、蜡烛燃烧、盐酸滴在石头上、面粉变成镘头、馒头发霉、铁生锈。

2 .铁生锈和水、氧气都有直接的关系。

3 .铁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放几年都不生锈,只有把铁放入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水里,铁才会生锈,铁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 倍。

4 .防锈的方法有擦去水分、覆盖搪瓷、制成不锈钢、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喷漆、抹油、放干燥剂等5 .白醋是酸性物质;碱水是碱性物质;紫甘蓝水是做酸碱指示剂。

PH 试纸也是酸碱指示剂。

6 .呕吐是因为胃里有酸水;剧烈运动感到肌肉酸痛,是因为胃和肌肉产生了酸性物质;吃未熟透的柿子有涩味、肥皂洗手时会有滑腻的感觉,是因为柿子和肥皂含有碱性物质。

7 .杜鹃花喜欢酸性土壤,竹子喜欢碱性土壤。

8 .肥皂去污的原理是“油水交融” 。

9 .洗衣服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1 .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 月海”2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方向运行。

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7.3 天。

3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每公转一圈要1 年,所以四季的形成是因为地球的公转。

地球自转一圈要24 小时即 1 天。

4 .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 ℃,最低可降至-170 ℃,月球的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1 /6 。

5 .在太阳系中,行星围绕恒星运转,卫星围绕行星运转。

6 .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 .恒星是炽热、巨大的发光气体球,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是太阳。

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叫行星,如地球,围绕地球运行的天体叫做卫星。

8 .人们把星空分为88 个区域,称为星座。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北极星是小熊座的一部分。

9 .银河,民间又称天河,在银河中有2000 多亿颗恒星。

10 .北斗星的斗勺开口方向再延长5 倍距离就是北极星。

11 .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作。

12 .当运载火箭的速度达到7.9 千米/ 秒时,它就能挣脱地球引力围绕地球运转。

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设计的。

13 .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太空探测器是“先驱者10 号”14 .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宇宙空间的航天员是苏联的加加林,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杨利伟;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航天员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15 .2003 年10 月15 日,我国“神舟5 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首位航天员是杨利伟,紧接着,2005 年,“神舟 6 号”再次成功,两位宇航员是费俊龙、聂海胜。

16 .火星上,白天有明亮的天空、薄云、朝露和轻微的霜冻,但要比地球上冷得多。

17 .金星是离我们最近的行星,虽然它与水星相比离太阳更远,但它的表面温度却很高。

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1 .好奇心总是驱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找出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