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与审计关系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政治关联与融资成本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政治关联与融资成本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政治关联与融资成本文献综述一、引言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健全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内在的一种制约调节机制,它能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各种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绩效。

但事实上,目前很多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约束公司管理层方面都没有发挥最大功效且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无法反映企业真实情况。

自2008年开始,我国为了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这些政策通知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适用范围作了进一步界定。

已颁布的各项规定指引完善了我国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机制,其质量差异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差异会影响着外界权益投资者和债权人对公司风险的评价,最终影响着投资者对公司投资所要求的投资回报率。

近几年,国内外众学者在内部控制审计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因此本文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角度综合整理了其与企业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

同时考虑到,政府一直都拥有对社会资源分配的大部分权利,正是由于政府这种对社会资源的控制权利,导致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普遍追求与政府建立密切关联(Faccio,2006)。

同时对于以“关系”为特色传统文化的我国,加上我国目前法律制度发展还不够全面,民营企业深谙与政府建立密切关系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

因此本文同时整理了从政治关联角度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的文献。

二、文献综述(一)内部控制审计与企业融资成本相关研究1.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企业股权融资成本Lambert(2007)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影響股权融资成本的途径,公司披露出来内部控制缺陷,会导致财务报告的的可靠性降低,增加企业的信息风险,最终引起股权融资成本的升高,因此他认为企业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能有效地提高其财务信息质量,以此降低投资者所面临的信息风险,最终使股权融资成本降低。

事务所内部控制、媒体监督与审计质量的文献综述

事务所内部控制、媒体监督与审计质量的文献综述

事务所内部控制、媒体监督与审计质量的文献综述段倩摘要:执业质量是事务所的生命线,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的高低,但目前研究仅考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而忽略了审计主体的作用。

媒体对于上市公司和事务所的外部监督也对审计质量产生积极作用。

本文梳理了影响审计质量的内外两种监管渠道的相关文献,并对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事务所内部控制质量;媒体监督;审计质量一、引言2009年10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一方面要求财政部和各省级财政部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政监管,另一方面则要求加强协会建设,严格自律约束,将内部自我约束与外部强制监管相结合。

2011年,中注协对行业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引导事务所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和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上来,提升事务所系统风险防范能力。

5年来,中注协不断推进执业质量检查制度改革,扎实开展执业质量检查工作;尤其是不断推进年报审计监管约谈工作,约谈成了中注协年报审计监管“名片”,2010年到2014年期间,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中,中注协共对会计师事务所约谈77家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共调整利润总额5795亿元、资产总额37724亿元、应交税金1570亿元,有效地过滤了资本市场中的不实信息,提高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升了资本市场的整体信息质量。

2016年年初,在2015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启动之际,中注协为强化上市公司年报审计监管,再次约谈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失信放水。

2016年3月11日,中注协发布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通告(第十三号),完善系统风险导向检查的程序和方法,加强检查队伍建设,促进事务所全面提升内部治理机制和能激发其主人翁精神,提升工作积极性。

(二)严肃内控工作奖惩制度内控,既然是内部工作,那么会计核算的内控工作一定也由内部的财务工作人员和财务审计人员进行具体实施。

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一、引言近些年,国内外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从国外比较典型的美国安然公司、世界通信、时代华纳到我国“银广夏”、“郑百文”、“琼民源”事件等等,都引发社会各界极大的反响。

从这些案例中不难看出,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威胁整个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

在现代审计模式下,CPA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是建立在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之上的,因此本文从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的关系着手,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行评述,为后续的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二、文献综述2002年以后,SOX法案强制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披露,大部分研究文献都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意见类型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国外文献综述1.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意见Doyle(2007)经过相关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小、上市年限短、财务状况差、经营业务复杂、成长速度快或经历过重组的上市公司,更可能存在重大的内部控制缺陷,为了规避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更倾向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Goh,Li(2011)发现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的类型。

2.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意见Krishnan(2005)认为内部控制质量较差会导致审计委员会的效率低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使注册会计师将面对重大的不确定性,更倾向于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

Altamuro(2010)和Beatty(2011)以内部控制目标为导向度量内部控制质量,发现上市公司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从而改善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

3.内部控制有效性本文由收集整理与审计意见Franklin(2007)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低的公司不但盈利能力较差,而且负债程度往往也较高。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1300字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1300字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国内外学界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较多,其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方面的研究也呈现出了繁荣的发展趋势。

因此本文便通过参考各类文献的方式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进行研究。

一、国外文献回顾Ayu Ogi Fazny和Hari Setiyawati(2020)研究通过内部控制五要素等来衡量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衡量公司良好治理原则的应用、衡量财务报表的质量,作者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和良好公司治理原则的运用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产生影响。

Qiong Duan(2020)对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A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研究,作者认为资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内部控制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

Zoran Todorovi 和Bozo Vukoja(2020)通过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得出结论,建立内部控制的兴趣,受到官场腐败的增加和商业道德侵蚀的影响,企业的分权管理过程随公司的不断扩大不断复杂化,企业内部不仅需要内部控制,还需要内部控制。

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的英美等国家,企业发展的历史相对悠久,他们对企业治理包括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较早,相应的理论也更加成熟,在其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也比较完善。

二、国内文献回顾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定义的研究,随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企业分类、逐层的推进以及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作用的显现,内部控制的发展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李娜(2020)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原因,从制度建立、观念意识和制度执行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在改革开放之后,政府部门及学者认识到控制的不可或缺,促使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进入了如日中天的阶段。

为提速我国内部控制的开展,规范我国的经济市场,在借鉴西方内控理论的基础之上,我国展开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

陶雪阳(2021)在《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认为人是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管理层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推动的核心。

谈内部控制制度与审计的关系

谈内部控制制度与审计的关系

谈内部控制制度与审计的关系摘要:内部控制制度与审计工作之间存在着内在关系。

内部控制制度构成审计所依赖的工作基础、影响审计方法、促进审计效率和质量、内部控制制度成为审计的重要内容、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

审计工作中应当利用这种关系,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内控;审计;关系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也不断健全。

作为企业内部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制度,其重要作用日趋明显。

审计人员在实践中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与会计信息等经济资料的真实可靠存在密切关系: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其会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越高,反则反之。

这种内部机制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审计,同时审计又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大特征。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贯彻经营方针,保证财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资料的真实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与审计有着紧密的关系。

其表现:1内部控制制度构成审计所依赖的工作基础,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成为审计工作的先导。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制度形式出现的,而是贯彻于企业整个经济活动过程,透过内部控制制度这扇窗口,可以了解到企业业务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概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分析研究,找出经营管理上的薄弱环节,特别是经营环节中关键环节的薄弱点,为实施审计工作找出线索,明确重点所在,然后作出布署,使审计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顺利进行。

例如,在工业企业中,原材料进出频繁,材料物资在企业的流动资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原材料的管理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关键点。

如有的企业对原材料购进、储存、领用、借入、借出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责职分工。

对此,审计人员就可以选定以材料的管理作为审计的重点,然后拟定审计作业计划。

2内部控制制度影响审计方法,促进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内部控制与审计关系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与审计关系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与审计关系的文献综述摘要: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

而审计是对资料证据的搜集及分析,以评估企业财务状况,然后就资料及一般公认准则之间的相关程度作出结论及报告.总的来说,两者的关系为:内部控制的完善有助于审计活动的顺利进行,推动审计活动的高质高效;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亦能够促进其自身业务的完善,改革内部控制建设中的漏洞和不足。

近几年来,国内外在内部控制与审计关系的研究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从本篇文献综述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文献综述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道格拉斯?R?卡迈克尔、约翰?J?威林翰、卡罗?A?沙勒在《审计概念与方法――现实理论与实务指南》中指出: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结构以规划审计工作,它是决策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依据。

这表明内部控制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当内部控制严重缺陷或者失效时,公司就可能求助外部审计.有很多的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Raghunandan&Rama(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披露实质性漏洞的公司比没有类似披露的公司审计费用高出43%.Ranieta1(2008)的研究也表明审计费用与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

Ettredge,Chan,&Sun (2006)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报告延迟的影响.他们发现,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存在与审计延迟相关,若公司在人事、职责分工和结算过程中存在缺陷,则往往会经历较长的延迟。

Ettredge,Heintz&Chan(2006)的研究表明,收到注册会计师有关实质性漏洞反对意见报告的公司更可能更换注册会计师。

若注册会计师离任源于客户内部控制存在实质性漏洞,则“四大"较少可能更换注册会计师。

他们还发现,客户期望从继任审计方改善审计意见类型。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1)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1)

国外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探讨与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大问题:(1)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具体内容的合理性的探讨与研究;(2)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制定与实施之后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案的探讨与研究;(3)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的探讨与研究。

理论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对于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审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改有很大的推动力,而且对实务领域的发展也起到了引领作用。

美国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为世界范围内的内控审计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1) 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发布。

PCAOB (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据此成立了。

SOX302和404条款则首次提出了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2) 2004年,PCAOB发布了AS2。

该准则主要对注册会计师怎样进行内控自评报告的审计进行了相对详细的规定。

(3) 2007年,PCAOB发布了AS5,取代了AS2。

AS5侧重于让注册会计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将审计资源分配到高风险领域,尽早地发现内控重大缺陷。

与AS2相比,AS5的审计方法进步了许多。

而且,它还增加了对舞弊控制的评价。

除了美国,韩国和日本也对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展开了研究,并出台了相关的规范。

可见,世界各国对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都非常的重视。

1.2.2国内文献综述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我国有关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较为零散。

谢晓燕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自评发表审计意见。

文章分析了整合审计,明确了内控审计目标。

文章指出内部控制审计是有效性审计,财务报表审计则是合法性和公允性审计。

但它们都致力于提高报表的质量和可信赖度。

2张龙平等探讨了内控审计的目标,他们是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和责任的角度来探讨的。

内部控制审计出现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实质上是财务报表审计的延伸和补充,最开始的内部控制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的内部控制都要进行审计,这其实是不合理的,明显超出了注册会计师能够承担的责任范畴和专业能力。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分析-审计论文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分析-审计论文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分析-审计论文内容摘要: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都是企业规模与经营范围扩大的产物,都是企业为完善管理而采取的措施.本文认为,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参与内部控制设计、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提供管理咨询等。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一)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在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一些大型股份企业为了开拓垄断资本利润的新来源纷纷将过剩资本输出到发展中国家,在那里设立分支机构和分公司,从而出现管理层次增多、管理权分散的情况。

这就给企业管理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难题:一方面,必须制订各种管理手续、方法和方针,确定各分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履行职责的标准,另一方面,必须采用新型的控制方式,对这些标准手续和方针的遵守情况进行管理。

如果采用以前的控制方式,继续聘用民间审计人员对下属分公司的财产、会计记录和经营情况进行审查,已无法满足管理之需,因为民间审计人员一般只办理一年一度的一次性审查。

随着企业管理的复杂化,一年一度的审计也有必要改为半年、一季度或一月审查一次。

在这样的情况下,总公司如果仍然依赖民间审计人员无疑所化费用太大,而且往往得不偿失.于是,企业管理者便将目光转向企业内部,干方百计从职工中选拔具有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的特殊人才,让他们从企业自身的利益出发.对分公司的管理责任进行经常性监督.这些特殊的人才与外部审计人员相对应,被人们称为“内部审计人员”.所以,近代内部审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大中型企业管理层次的增多相应管理人员经济责任的加重、基于企业单位内部经济监督和管理之需而产生的,其主要内容是评价会计记录与财务状况。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内部审计在评价财务、会计工作的同时,着重向管理方面延伸,即审核和评价各种经营与控制系统,用以确定企业的政策是否得到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得到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而有效,单位的目标是否实现,并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建议等.(二)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内部控制的思想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它是企业规模化发展和资本结构复杂化、大众化的必然产物。

文献综述格式模板

文献综述格式模板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问题文献综述随着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也不断的发展壮大,其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事务所的内部控制问题尤为突出。

当前对事务所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风险、审计业务质量、事务所内部制衡机制等方面而对其如何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进行研究的比较少。

本文对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自身所涉及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响应的解决对策。

下面就中外学者的观点进行简要概述。

一、审计风险控制王婧斐(2011)从审计风险的角度出发对事务所的内部控制进行研究提出从审计的各个阶段进行风险防范。

同样李小芹(2009)指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念,并针对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的COSO内部框架,在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模式。

姜静文(2007)提出会计师事务所既要对存在于整个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也要对总体风险进行综合管理,并确定重点是风险监测与风险应对。

王璟璇,吴瑕(2010)提出事务所首要任务是要加强风险意识,重视业务风险管理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二、审计质量控制赵长宝(2007)提出:构建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有四个环节:一是事务所要有统一反映审计轨迹的工作底稿;二是要有一套从项目承接到出具审计报告的政策程序;三是要有多级复核的重点区域及责任追究机制;四是要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和人员检查这些制度的落实。

任朝明(2011)从审计承接、计划、实施、报告四个阶段出发探讨如何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来保证事务所审计质量。

吴华勤(2008)认为事务所质量控制应从审计复核程序,职业谨慎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入手,确保事务所业务质量。

李津庆(2011)指出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不重视人才培养、储备,严重影响了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

黄美春(2008)提出会计师自身素质不过关致使事务所内部控制失效。

梁屏认(2010)为事务所存在少数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无视内部控制的存在胡乱操作,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是企业管理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紧密联系并互相支持。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建立的一系列规范、制度和措施,以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并防范各种风险和错误。

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估和审查。

本文将探讨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并梳理二者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

一、企业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是确保企业正常运营和达到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它对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企业内部控制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依据。

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流程,以便能够评估和判断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并在审计过程中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其次,企业内部控制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信息。

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保障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促使企业建立健全的财务报告制度。

审计工作需要基于可靠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而企业内部控制的运作能够确保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为审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再次,企业内部控制为审计工作提供了风险防控的依据。

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能够有效地识别和管理各类风险,预防和发现内部潜在问题和错误。

审计工作中,审计师需要评估并报告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风险防控措施是否有效,这需要依托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运作和实施情况,从而为企业提供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议。

二、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独立、客观评估,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审计评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情况。

审计师会通过审计程序和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发现问题和风险,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帮助企业优化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

其次,审计发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潜在问题和错误。

审计过程中,审计师会检查企业的财务数据、业务操作等方面,发现可能存在的内控问题和错误,如财务舞弊、风险隐患等,并及时向企业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报告,以便企业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正。

《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500字》

《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500字》

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1、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在内控审计涵义及内容方面,COSO委员会于2003年提出了以五要素为基础的内控框架。

PCAOB在2004颁布了第2号审计准则文件,首次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了明确定义,指出其是对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提出意见的过程。

其后发布的第5号审计准则规定,审计师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同时,也应对企业的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

2、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研究Hogan, C. (2006), Doyleetal. (2007), Ashbaugh Skaifeetal. (2007)在就企业内部控制成功展开实证分析之后得到结论: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内部控制审计和执行效果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将会导致企业业绩的波动。

Abraham D. Akresh(2010)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了简单的定义,即:实体具有审计师未发现的重大缺陷的风险,如果审计师认为未能发现的重大缺陷的风险没有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注册会计师就不能对内部控制发表无保留意见[3]。

Hoitash R(2012)的观点认为,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风险基本都基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必然导致审计的效率和进度会受到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评估的影响。

就此引出,一个合适的审计风险模型可以有效地帮助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

3、内控审计风险模型研究最初的风险模型在1991年由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模型表达为:最终审计风险=固有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账项余额测试风险。

其后美国注册时协会对此进行了改进,改动之后的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这也是最初的传统的风险模型。

之后,IAASB将模型进一步改进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以应对新的经济形势下的审计风险。

但在各国监管机构逐渐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审计并对其提出明确要求之后,审计人员发现在实务中但这一风险模型不直接适用于内部控制审计。

国内外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国内外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国内外内部审计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国内外的内部审计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内部审计的研究作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质量,文献综述一、引言内部审计是企业的一种内部经济监督和管理活动。

美国内审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在全球推行内部审计制度,尤其是2002年美国一系列财务丑闻发生后,内审的作用更加突出,并被提升到公司治理的高度。

而在我国内部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一般只有大型企业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内审作用不显著。

二、内部审计理论综述(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国外学者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审计的设立因素。

goodwin 和 kent(2004)运用代理框架和澳大利亚2000年的数据,通过对设有内部审计和没有内部审计公司的对比发现,内部审计的存在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公司规模、资产结构、独立董事比例、审计委员会正相关。

carcelloeral (2005)基于对美国 217 家中等规模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主管的调查,研究影响内部审计预算的因素。

结果显示内部审计的预算和公司风险、支付监督成本的财务能力以及内部审计外包情况有关,具体表现在内部审计预算额与公司规模、长期负债比例、行业特征等显著正相关,而与内部审计外包比例显著负相关。

2.内部审计外包的影响因素。

adams(2004)认为代理理论有助于解释内部审计外包问题,在决策时应考虑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并预测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下组织更可能在企业内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而不是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

widener 和 selto(2006)及 rolandetal(2007)运用 williamson 关于交易成本的四个分析维度,通过建立实证模型来描述并解释内部审计外包的程度,结果显示:资产专用性越低、内部审计活动频率越低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越强,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能性越大。

careyetal(2009)研究了澳大利亚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影响因素,实证发现:成本节约越多、外部审计人员的技术能力越强,则内部审计越容易外包。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探讨与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大问题:(1)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具体内容的合理性的探讨与研究;(2)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制定与实施之后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案的探讨与研究;(3)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的探讨与研究。

理论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对于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审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改有很大的推动力,而且对实务领域的发展也起到了引领作用。

美国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为世界范围内的内控审计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1)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发布。

PCAOB (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据此成立了。

SOX302和404条款则首次提出了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2)2004年,PCAOB发布了AS2。

该准则主要对注册会计师怎样进行内控自评报告的审计进行了相对详细的规定。

(3)2007年,PCAOB发布了AS5,取代了AS2。

AS5侧重于让注册会计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将审计资源分配到高风险领域,尽早地发现内控重大缺陷。

与AS2相比,AS5的审计方法进步了许多。

而且,它还增加了对舞弊控制的评价。

除了美国,韩国和日本也对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展开了研究,并出台了相关的规范。

可见,世界各国对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都非常的重视.1。

2.2国内文献综述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我国有关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较为零散.谢晓燕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自评发表审计意见。

文章分析了整合审计,明确了内控审计目标。

文章指出内部控制审计是有效性审计,财务报表审计则是合法性和公允性审计。

但它们都致力于提高报表的质量和可信赖度。

2张龙平等探讨了内控审计的目标,他们是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和责任的角度来探讨的。

内部控制审计出现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实质上是财务报表审计的延伸和补充,最开始的内部控制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的内部控制都要进行审计,这其实是不合理的,明显超出了注册会计师能够承担的责任范畴和专业能力。

内部控制审计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审计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审计文献综述【摘要】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整个企业经营过程,旨在识别并管理风险,为实现企业基本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本文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方面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内部控制审计程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针对上述研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对内部控制审计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程序,方法一、引言2001 年,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爆发财务舞弊丑闻,紧接着又爆出了世界通信、施乐等虚假信息披露案件。

这些丑闻使得社会公众丧失了对上市公司、迁至整个资本市场的信心。

2002 年美国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2008年6月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这对我国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

2010年4月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表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走向正规。

这意味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在我国作为新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

二、内部控制审计程序及方法的综述2.1国外程序及方法的综述在SOX法案颁布之前,国外对内部控制审计程序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来自一些职业团体的理论框架和监管要求(如COSO报告、Turnbull报告等)。

对审计程序中的内部控制研究中,哈斯金斯和德史密斯(Haskins&Dirsmith,1993)通过对外部审计人员的问卷调查,认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相互依赖的,审计人员应将大部分控制环境因素用于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

马蒂诺夫和罗巴克(Martinov&Roebuck,1998)通过六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手册,研究审计师在审计计划阶段是如何评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水平和固有风险,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发现事务所运用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将重要性水平与固有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方法、内容联系了起来。

SOX 颁布后,众多专家学者及专业机构都对如何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提出了各自的方法。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文献综述】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文献综述】
2
进行控制, 把握好影响内审质量的各个环节 4 我国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玲玲(2007)认为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健全(2)内部审计程序缺乏相关内控制度和相关措 施。徐启哲 ,刘赟(2009)认为我国内部审计质量空主要存在四个主要问题: (1)内审机构设置不规范;(2)内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3)内审质量 控制手段不全面;(4)内审方法比较落后。陈云飞(2009)认为我国上市公 司的股利政策也存在三个主要问题:(1)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2)内部审 计质量控制手段不全,表现为制度薄弱、为建立分级督导复核制、考核制度未 能有效执行、责任追究不到位等。
3 国内研究现状
1
3.1 建立内部审计质量
王旭刚(2007)首先,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机构,这是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的主体,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设置一个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来进 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该机构是内审机构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如果企业规模较 小或内审业务较少,在内审机构中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该 质量控制机构与内部审计的其他分支机构紧密相连和相互制约,在实际工作中 共同完成质量控制的任务。然后,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这是加强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具体来说应该建立健全内部审 计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内部审计质量的考评制度和质量控制的责 任制度等。
3.2 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肖军华(2009) 对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出的措施:(1)计划立项要 围绕中心,有相容性(2)审计方案要明确目标,有指导性(3)审计实施要瞄准 重点,有突破性(4)审计复核要扎实细致,有严谨性(5)审计评价要客观公正 有准确性(6)审计档案要规范管理,有完整性(7)审计成果要发挥作用,有宏 观性(8)各项制度要不断完善,有前瞻性(9)人员素质要不断强化,有融入 性。

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总结

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总结

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总结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流程和规范,以确保资产安全、财务准确、业务合规以及信息透明的一种管理模式。

随着市场竞争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从内部控制的概念、目的、特点、实施过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财务信息的准确,以及企业业务的合规性而建立的一种制度、流程和规范。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内部控制的目的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和财务准确性,同时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合规。

具体来说,内部控制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内部控制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和制度,加强对企业资产的保护,降低企业资产流失的风险;2.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3.保证企业经营合法合规: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要求,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内部控制的特点内部控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全面性:内部控制需要覆盖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包括财务、人力资源、运营、营销等方面。

2.持续性:内部控制需要长期持续地进行,以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3.风险导向:内部控制需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流程,以降低企业的风险水平。

4.强制性:内部控制需要通过制度和规范的强制性来确保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得到有效实施。

四、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

2.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企业需要将制订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落实到实际的经营活动中。

3.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审计、风险评估等方式,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900字》

《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900字》

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于内部审计的研究目前侧重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对审计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利用西方国家对于内部审计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各大企业,从而为企业探索适合其健康发展的内部审计路径。

在内部审计路径的探索上,刘永威、张阳等人主要基于风险管理视角,建议通过将内部审计工作与内部控制活动相融合,进而实现企业的审计工作目标。

在内部审计路径的探索的另一方面,张博宇、沈琦敏等人基于价值链理论视角,通过对如今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进行分析,主张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入内部审计工作,为企业实现保值增值的内部审计工作目标。

2003年,王光远提出内部审计由消极防弊阶段转向积极兴利阶段,最后发展到价值增值阶段,并对三个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对环境保护审计、企业治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外包、战略审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把内部审计推到了价值增值的新阶段。

张伟(2004)研究指出,企业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股东和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实现有效企业治理手段的内部审计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提高企业价值的活动。

由内部审计师对各代理人的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并进行有效反馈,促使他们有效地履行受托责任是实现这种价值创造的基本方式。

孙伟龙(2006)对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一是迫于巨大的成本压力,其二是管理者受托责任关系扩大的结果,并认为受托责任扩大是其产生的根本动因。

同时指出内部审计的内涵是目标的价值导向、职能的确认和咨询导向、业务的多产品服务导向、模式的风险管理导向及参与式的审计策略。

夏怡(2007)指出增值型内部审计并非一种新的审计形式,而是内部审计的一种理念。

所谓增值型内部审计就是以增加企业价值为审计的主要目的,它是内部审计从重查错防弊到加强管理、创造效益的一个转变。

贾云洁(2009)根据内审特征的不同将其价值增值分为显性增值和隐性增值两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控制与审计关系的文献综述
苗 青
(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内部控制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而审计是为了确定经营者或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而产生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经济监督。

总的来说,两者的关系为:内部控制的完善有助于审计活动的顺利进行,推动审计活动的高质高效;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亦能够促进其自身业务的完善,改革内部控制建设中的漏洞和不足。

近几年来,国内外在内部控制与审计关系的研究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从本篇文献综述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文献综述
一、国外内部控制与审计关系的文献综述
(1)国外内部控制与审计关系的历史演进和现状
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渊源始于20世纪初期,但主要局限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

1929年,美国AICPA在《财务报表的验证》文章中指出: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检查范围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来确定,在一些情况下,审计可能发现需要对账簿上记录的大部或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审核,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只要内部牵制健全,抽查就可以了”。

这是审计职业界第一次将审计和内部控制联系起来,但此时的内部控制还称之为内部牵制。

美国在此方面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COSO委员会1994年修订后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细分为三大目标和五大要素,这标志着对内部控制的共识已扩大到所有会计、财务和审计组织。

由于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等财务舞弊事件的出现,为稳固公众投资的信心,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法案》,不仅要求管理层报告公司的内部控制,而且要求外部审计师提供鉴证。

(2)国外内部控制与审计关系的文献综述
道格拉斯·R·卡迈克尔、约翰·J·威林翰、卡罗·A·沙勒在《审计概念与方法——现实理论与实务指南》中指出: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结构以规划审计工作,它是决策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依据。

这表明内部控制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当内部控制严重缺陷或者失效时,公司就可能求助外部审计。

Abbott等(2000)在分析了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后,认为代理成本较高的公司更有可能聘请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

也就是说,当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无法有效降低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代理成本时,公司会寻求高质量外部审计,以降低代理成本。

很多的学者还给出经验数据来对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

Hogan,C.(2006),Doyleetal.(2007),Ashbaugh一Skaifeetal.(2007)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其业绩后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业绩比较差的公司出现重大缺陷的情况较多,即表明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的不好,公司业绩则较差。

二、国内内部控制与审计关系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内部控制与审计关系的发展演进和现状
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的也较缓慢,其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研究也在缓慢进行着,但是研究对象主要还是企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颁布的一系列审计执业规范中才提到了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联。

1992年南京审计学院李风鸣教授出版国内第一部内部控制专著《内部控制学》,国内的学者才开始从管理学和审计学角度研究我国的内部控制。

我国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包含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两大部分,将内部控制和审计结合考虑在一起。

2005年的《国务院批转证监会的通知》使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又向前迈进一步,通知中
提出“要通过外部审计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核实评价,并披露相关信息”。

2006年1月1日,中国内审协会颁布实施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已参考了COSO 中关于内部控制与审计联系的准则规定,但由于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受关注程度不高,影响也不及外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广泛,所以应加大速度修改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以适应内部控制和审计发展的需要。

(2)国内内部控制与审计关系的文献综述
审计界学者对此也开始了相关研究,但是权威性的理论相对还是较少。

马珩,刘益平(2004)、陈晖(2005)分析了内部控制与现代审计的关系,认为内部控制评审是现代审计的基础,内部控制系统良好,审计人员就可以缩小审计抽样范围,减少工作量,而审计工作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有助于建立有效、可行的内部控制系统;万亮(2004)从审计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内部控制对于审计的重要性,认为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审计模式变革的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审计过程中如果能先行确定一个实体的内部控制良好,便可相应的缩小审计的范围。

由于经济实体的业务量的无限性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限性,内部控制制度在审计方式变革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审计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两类,在确定研究方向时,部分学者选择了研究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问题。

康坤(2004)认为内部控制的建设对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而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又具有特殊的作用,因为内部审计充分了解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可以灵活采取相应的审计方式,具有监督和服务的作用,还能防患于未然。

何玉(2009)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对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文章采用的是法国兴业银行职务舞弊案,该银行集团有着200多年的骄人业绩,却因为内部控制严重缺失在2008年爆出巨额损失。

除了从理论上对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进行研讨外,有学者用实证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

杨德明,林斌,王彦超(2009)研究了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在发挥降低代理成本作用时,是否存在替代效应或互补效用。

文章以沪市、深市的1497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回归结果认为,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即在审计质量较低的环境下,内部控制所发挥作用更为明显。

张川,沈红波,高新梓(2009)也以136家房地产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外部审计评价相比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既有替代作用,也有互补作用,同时作者还得出外部审计能够准确地识别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实施程度的结论。

三、小结
综上可知,从国外来看,美国关于内部控制与审计关系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企业、上市公司等,重点研究企业中由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引起的问题,很多公司管理中往往都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而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又可能设计或执行的低效或无效,就导致公司发布的信息可能虚假,处于信息劣势的利益方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免受损害,这时需要的就是外部审计。

企业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问题探讨了很多,但却没有涉及与企业完全不同的非营利性的部门,这一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

从国内来看,国内对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研究仍基本停留在整体层面,概要性地讲述二者的关系和影响,对于内部控制中五要素的作用则基本没有涉及。

故如果对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依次进行分析,描述各个要素与审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这对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的学术研究将是一大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