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电子版心律失常(一)
内科教学课件:心律失常
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心律失常诊断方法
• 心电图(ECG):诊断心 律失常最简单快捷基础的方 法。
• 动态心电图(holter):连 续记录患者24小时的心电 图。了解24小时内心电活 动情况,以及是否与心悸、 晕厥等症状相关
• 动态心电图记录窦性停搏长达3.8秒
窦性停搏(sinus pause)
• 可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颈动脉窦过敏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脑血
管意外等病变、应用洋地黄类药物、乙酰胆碱等 药物亦可引起窦性停搏
• 短暂窦性停搏无需治疗。长时间的窦性停搏,并 且无逸搏发生时,患者可出现黑矇、晕厥,严重 者可发生Adams-Stokes综合征,甚至死亡。
心律失常诊断方法
• 食管心电图:插入食管电极导管并置于心房水平 ,以期能清晰记录心房电位,并能进行心房快速 起搏或程序电刺激。
• 突出显示心房波,明确与心室波之间的关系 确定是否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确定有无房室分离
• 程控放电刺激左房,进行心房快速起搏 快速心房起搏能使预激图形明显化 终止室上性折返性心动过速
• 冲动经过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快速传 导,完成左右心室同步收缩。
心脏传导系统
• 窦房结冲动形成后,经由结间束和心房肌传达房室 结,在房室结延搁0.12-0.20秒后抵达希氏束。希氏 束、左右束支与普肯耶纤维迅速传导冲动,使全部 心室肌几乎同时被激动,完成一次心动周期。
冲动形成异常
心律失
二度II型窦房传导阻滞
• 二度II型窦房传导阻滞:规律的窦性PP间距中突 然出现一个长间歇,这一长间歇恰等于正常窦性 PP间距的倍数。
内科学——心律失常一
异位心动过速:PSVT、AF、Af等
SSS —诊断
典型心电图结合临床症状 Holter 阿托品试验(2mg iv, 15min<90次/分为阳性) 固有心率测定(0.2mg/kg 心得安,0.04mg/kg阿托品):正常人公 式:118.1-(0.57年龄) 窦房结恢复时间:确诊SNRT>2000ms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冲动形成异常 1、自律性异常:可以是原自律细胞自律性 增高,亦可以是非自律性细胞出现异常自律性 。或是自律性细胞自动自律功能下降。 2、触发活动:心肌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 除极活动。
冲动传导异常
1、传导阻滞:分生理性传导阻滞及病理性 传导阻滞
2、折返(reentry):三个条件:不应期不 等的两条路径、其中一条路径发生单向传导阻 滞、原先阻滞的路径恢复传导
窦房阻滞
II度窦房阻滞 莫氏I型 ①P-P间期逐渐缩短,直至出现一次长PP间期 ②长PP间期短于基本PP间期的两倍 莫氏II型 ①PP间期固定,长PP间期为基本PP间期的整数倍 ②窦房阻滞后出现逸搏心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 是由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所导致的窦房结功能 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病症。临床上可出 现一系列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等重要脏器供血
特征: 窦性P波规律出现, 频率为101~16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
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及睡眠状态 心外因素:颅内病变、严重缺氧、低温、甲减
,阻塞性黄疸
心脏因素:窦房结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药物因素: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胺
碘酮及心律平
内科学教学课件:心律失常
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
心电图的预激:心房冲动通过房室旁路提前激动 心室的一部分或全体。
房室旁路:在房室特殊传导组织以外,还存在一 些由普通工作心肌组成的肌束,连接心房与心 室之间)
病因:常无其他心脏异常现象,可发生任何年龄。
临床表现:本身不引起症状,心动过速(发生率 1.8%)发作时所致症状:80%是房室折返性心 动过速,15-30%是Af,5%是AF。
4
心律失常的分类
起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
窦速 窦缓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
发生机制
传导异常
异位心律失常
被动性
(房性、交界性、室性) 主动性
逸搏 逸搏心律
期前收缩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
传导阻滞
窦房阻滞 房内阻滞
扑动、颤动 阵发性心动过速
房室阻滞
室内阻滞(左、右束支 、分支)
折返性心律: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25
心房扑动 房扑.FLC
26
房扑的治疗
药物治疗: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非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转律:IA(奎尼丁)、IC(普罗帕酮)、
III类(胺碘酮) 非药物治疗:
电复律、射频消融术、食道调博 抗凝治疗
27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
房颤:规则有序的心房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 无序的 颤动波
阵发性室上速(PSVT):窦房、房室结、心房折返。房室
结内折返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室上速
36
阵发性室上速 房室折返.FLC
37
房室结内折返示意图:双径.FLC
38
阵发性室上速的治疗
物理方法:刺激迷走神经、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动作 药物治疗 腺苷与钙通道阻滞剂 洋地黄与β受体阻滞剂 普罗帕酮 升压药 非药物治疗 食管心房调搏 直流电复律 射频消融技术可以根治!
内科学--心律失常 ppt课件
逆行P波,在 无P,或分离 QRS之前中后
正常
宽大畸形, >0.12“
完全或不完全代 完全代偿为主 偿间歇
<0.12“
无P或分离
或RP >0。20
室性早搏
3-3-3
室性早搏
房性早搏
3-3-5
房性早搏
交界性早搏
3-3-4
交界性早搏
室性早搏---并行心律
期前收缩治疗
去除诱发因素 无器质性心脏病:镇静、阻滞剂、美心律 器质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的病因
生理情况:窦房结,早搏 器质性心脏病:心肌缺血、缺氧、炎症、损伤、
坏死等。心梗、心衰、心源性休克可引起严重心 律失常 非心源性:致病微生物、毒素、心肌抑制因子等。 慢阻肺、急性胰腺炎、急性脑血管病、妊高征、 甲亢等 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理化因素和中毒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隐匿性房室旁道引起AVRT
发作心动过速示逆行P’位于S-T段
3-3-7
显 性 房 室 旁 道 引 起AVRT治疗如果为前传型AVRT(房室结前传) 治疗原则同AVNRT用影响房室结的药物
洋地黄、维拉帕米、钙拮抗剂、受体阻制剂、兴奋迷走 神经
或用影响房室旁道的药物
普罗帕酮、胺碘酮、索他洛尔
如果为逆传型AVRT(旁道前传)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V-W分类法
Ⅰ类 膜抑制剂 ⅠA 奎尼丁 普鲁卡因酰胺 丙吡胺 ⅠB 利多卡因 美心律 苯妥英钠 ⅠC 氟卡胺 英卡胺 心律平 乙吗噻嗪
Ⅱ类 阻断剂 心得安 氨酰心安 美多心安 Ⅲ类 复极延长剂 胺碘酮 索它洛尔 溴苄胺 Ⅳ类 钙拮抗剂 维拉帕米(异搏定) 地尔硫卓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室性、房性、房室交界性等 室性:起源于心室的任何部位 房性: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 房室交界区性:冲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内科学_各论_症状:心律失常_课件模板
谢谢!
睡眠。吸烟、饮酒或咖啡、冷热刺激等。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种功能性或
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2、内分泌疾病:如甲状
内科学症状部分:心律失常>>>
病因:
腺功能亢进症或减退症、垂体功能减退症、 嗜铬细胞瘤等。
3、代谢异常:如发热、低血糖、恶 病质等。
4、药物影响:如洋地黄类、拟交感 或副交感神经药物、交感或副交感神经阻 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扩张血管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等。
内科学症状部分:心律失常>>>
病因:
称次级起搏点或潜在起搏点)受到窦房结 激动的抑制而不能表现出来,一旦窦房结 的自律性低于某一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或 次级起搏点自律性异常升高而超过窦房结 的自律性时,自律性较高的次级起搏点就 代替窦房结发出激动,触发心脏的兴奋与 收缩,其中由于窦房结自律性下降导致的 异位搏动称逸搏或逸搏心律,而
病因:
性);③扑动或颤动(房性、室性)。 (2)被动性异位心律:①逸搏(房性、
交界性、室性);②逸搏。心律(房性、交 界性、室性)。
(二)激动传导异常 1、传导阻滞 (1)窦房传导阻滞 (2)房内传导阻滞 (3)房室传导阻滞 (4)室内传导阻滞(束支或分支传
内科学症状部分:心律失常>>>
病因:
导阻滞) 2、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征 二、根据心律失常原因分类 (一)生理性因素 如运动、情绪激动、进食、体位变化、
延迟后除极是在动作电
内科学症状部分:心律失常>>>
病因:
位复极完成后发生的短暂性、振荡性除极 活动,也是由于前面的动作电位引起。延 迟后除极可以是阈下刺激,但当其增大到 足以使膜电位到达阈电位时,即可产生紧 随后除极的触发激动。延迟后除极的发生 主要与心肌细胞内Ca2+大量增加有关。无 论早期后除极还是延迟后除极,因为如果 没有前面的动作电位,后面
心律失常(内科学) ppt课件
性期前收缩
ppt课件
23
真题精练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期前 收缩,首选药物是 A.慢心律 B.普罗帕酮(心律平) C.奎尼丁 D. β受体阻滞剂 E.钙拮抗剂
答案D
【解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期前收缩,首选药物是利多卡
因;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期前收缩,首选药物是β受体阻
存在折返环 其中一条通道发生单向传导阻滞 另一条通道传导缓慢,先前阻滞的通道再次激动
ppt课件
10
窦性心律异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
冲动起源异常
1、期前收缩: 房性、交界性、室性
自动异位心律 2、阵发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室性
心
异位心率
3、扑动和颤动:心房、心室
律 失
被动性异位心律:逸搏及逸搏心律 (房性、交界性、室性)
premature ventricuar beats
19
房性期前收缩
房室交界区 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
冲动 起源
窦房结以外心房
房室交界区, 可前向或逆向传导
心室
常见 60%正常人 人群 器质性心脏病
正常人可有
最常见 正常人 各种心脏病患者
ppt课件
20
心电图特点
房性期 前收缩
1、房早P’波提早出现,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2、P’- R间期>0.12S 3、QRS波大多与窦性心律的相同 4、代偿间歇不完全
Ⅰ类 阻断快速钠通道
ⅠA
减慢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度(Vmax) 延长动作电位过程
ⅠB 不减慢Vmax,缩短动作电位时程
ⅠC
减慢 Vmax,减慢传导、轻微延长 动作电位时程
ppt课件
代表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学电子版心律失常(一)一、房窒交界区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atriovent,icular junctional beats)简称交界性期前收缩。
冲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可前向和逆向传导,分别产生提前发生的QRS 波群与逆行P 波。
逆行P波可位于QRS波群之前(PR间期二、房室交界区性逸搏与心律房室交界区组织在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出自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
下列情况时,潜在起搏点可成为主导起搏点:由于窦房结发放冲动频率减慢,低于上述潜在起搏点的固有频率;由于传导障碍,窦房结冲动不能抵达潜在起搏点部位,潜在起搏点除极产生逸搏。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AV junctional escape beats的频率通常为40〜60次/分。
心电图表现为在长于正常PP间期的间歇后出现一个正常的QRS波群,P波缺失,或逆行P 波位于QRS 波之前或之后,此外,亦可见到未下传至心室的窦性P 波。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AV junctional rhythm) 指房室交界区性逸搏连续发生形成的节律。
心电图显示正常下传的QRS波群,频率为40〜60 次/分。
可有逆行P 波或存在独立的缓慢的心房活动,从而形成房室分离。
此时,心室率超过心房率(图3-3-6 )。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或心律的出现,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有关,并作为防止心室停搏的生理保护机制。
查体时颈静脉搏动可出现大的a 波,第一心音强度变化不定。
一般无需治疗。
必要时可起搏治疗。
三、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nonparoxysmal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tachycardia)的发生机制与房室交界区组织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有关。
最常见的病因为洋地黄中毒。
其他为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炎、急性风湿热或心瓣膜手术后,亦偶见于正常人。
心动过速发作起始与终止时心率逐渐变化,有别于阵发性心动过速,故称为“非阵发性”。
心率70〜150次/分或更快,心律通常规则。
QRS 波群正常。
自主神经系统张力变化可影响心率快慢。
如心房活动由窦房结或异位心房起搏点控制,可发生房室分离(图3—3-15)。
洋地黄过量引起者,经常合并房室交界区文氏型传导阻滞,使心室律变得不规则。
治疗主要针对基本病因。
本型心律失常通常能自行消失,假如患者耐受性良好,仅需密切观察和治疗原发疾病。
已用洋地黄者应立即停药,亦不应施行电复律。
洋地黄中毒引起者,可给予钾盐、利多卡因或B受体阻滞剂治疗。
其他患者可选用I A、I C 与川类(胺碘酮)药物。
四、与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 简称室上速。
大多数心电图表现为QRS 波群形态正常、RR 间期规则的快速心律。
大部分室上速由折返机制引起,折返可发生在宴房结、房室结与心房,分别称为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与心房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折返性心动过速已在本章第三节叙述)。
此外,利用隐匿性房室旁路逆行传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习惯上亦归属室上速的范畴,但折返回路并不局限于房室交界区。
因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这一名称,包含属于不同发病机制、解剖上并非局限于房室结及其以上部位不同类别的心动过速,其含义欠精确,但目的尚无被一致接受的命名代替,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有学者推荐“与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这一描述性的名词,为本书所采用。
在全部室上速病例中,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与利用隐匿性房室旁路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约占90%以上。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 是最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
【病因】患者通常无器质性心脏病表现,不同性别与年龄均可发生。
【临床表现】心动过速发作突然起始与终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症状包括心悸、胸闷、焦虑不安、头晕,少见有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与休克者。
症状轻重取决于发作时心室率快速的程度以及持续时间,亦与原发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若发作时心室率过快,使心输出量与脑血流量锐减或心动过速猝然终止,窦房结未能及时恢复自律性导致心搏停顿,均可发生晕厥。
体检心尖区第一心音强度恒定,心律绝对规则。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表现为:①心率150〜250次/分,节律规则;② QRS 波群形态与时限均正常,但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形态异常;③P波为逆行性(H、川、aVF 导联倒置),常埋藏于QRS 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P 波与QRS 波群保持固定关系;④起始突然,通常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触发,其下传的PR 间期显著延长,随之引起心动过速发作(图3-3-16)。
【心电生理检查】在大多数患者能证实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房室结双径路是指:①B (快)路径传导速度快而不应期长;② a (慢)路径传导速度缓慢而不应期短。
正常时窦性冲动沿快径路下传,PR 间期正常。
最常见的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类型是通过慢路径下传,快路径逆传。
其发生机制如下:当房性期前收缩发生于适当时间,下传时受阻于快径路(因不应期较长),遂经慢路径前向传导至心室,由于传导缓慢,使原先处于不应期的快路径获得足够时间恢复兴奋性,冲动经快路径返回心房,产生单次心房回波,若反复折返,便可形成心动过速。
由于整个折返回路局限在房室结内,故称为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图3-3-2)。
其他心电生理特征包括:①心房期前刺激能诱发与终止心动过速;②心动过速开始几乎一定伴随着房室结传导延缓(PR 或AH间期延长);③心房与心室不参与形成折返回路;④逆行激动顺序正常,即位于希氏束邻近的电极部位最早记录到经快路径逆传的心房电活动。
【治疗】(一)急性发作期应根据患者基础的心脏状况,既往发作的情况以及对心动过速的耐受程度作出适当处理。
如患者心功能与血压正常,可先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
颈动脉窦按摩(患者取仰卧位,先行右侧,每次5〜10秒,切莫双侧同时按摩)、Valsalva 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作呼气动作)、诱导恶心、将面部浸没于冰水内等方法可使心动过速终止,但停止刺激后,有时义恢复原来心率。
初次尝试失败,在应用药物后再次施行仍可望成功。
1 .腺苷与钙通道阻滞剂首选治疗药物为腺苷(6〜12mg 快速静注),起效迅速,副作用为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面部潮红、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由于其半衰期短于6 秒,副作用即使发生亦很快消失。
如腺苷无效可改静注维拉帕米(首次5mg,无效时隔10分钟再注5mg)或地尔硫?0.25〜0.35mg/kg )。
上述药物疗效达90%以上。
如患者合并心力衰竭、低血压或为宽QRS波心动过速,尚未明确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时,不应选用钙拮抗剂,宜选用腺苷静注。
2•洋地黄与B受体阻滞剂静注洋地黄(如毛花苷C0.4〜0.8mg 静注,以后每2〜4 小时0. 2〜0. 4mg,24 小时总量在1.6mg 以内)可终止发作。
目前洋地黄已较少应用,但对伴有心功能不全患者仍作首选。
B受体阻滞剂也能有效终止心动过速,但应避免用于失代偿的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患者。
并以选用短效B受体阻滞剂如艾司洛尔50〜200卩g/(kg • min)较为合适。
3. 普罗帕酮1〜2mg/kg 静脉注射。
4. 其他药物合并低血压者可应用升压药物(如去氧肾上腺素、甲氧明或间羟胺),通过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终止心动过速。
但老年患者、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等禁忌。
5 .食管心房调搏术常能有效中止发作。
6.直流电复律当患者出现严重心绞痛、低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应立即电复律。
急性发作以上治疗无效亦应施行电复律。
但应注意,已应用洋地黄者不应接受电复律治疗。
(二)预防复发是否需要给予患者长期药物预防,取决于发作频繁程度以及发作的严重性。
药物的选择可依据临床经验或心内电生理试验结果。
洋地黄、长效钙通道阻滞剂或B受体阻滞剂可供首先选用。
洋地黄制剂(地高辛每日0.125〜0.25mg),长效钙通道阻滞剂(缓释维拉帕米240mg/d,长效地尔硫=60〜120mg,每日2次),长效B受体阻滞剂,单独或联合应用。
普罗帕酮(100〜200mg,每日3次)。
导管消融技术已十分成熟,安全、有效且能根治心动过速,应优先考虑应用。
[附]利用隐匿性房室旁路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此类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RT)也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一个较常见的类型。
这类患者存在房室旁路(见预激综合征),该旁路仅允许室房逆向传导而不具有房室前传功能,故心电图无预激波形,被称为“隐匿性”旁路。
本型心动过速与预激综合征患者常见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经房室结前向传导,房室旁路逆向传导,称正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具有相同的心电图特征:QRS波群正常,逆行P波位于QRS波群终结后,落在ST 段或T 波的起始部分。
本型心动过速发作时心室率可超过200 次/分,心率过快时可发生晕厥。
治疗方法与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相同。
导管消融成功率高,应优先选择。
五、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preexcitation syndrome) 又称Wolf-Parkinson-White 综合征( WPW 综合征),是指心电图呈预激表现,临床上有心动过速发作。
心电图的预激是指心房冲动提前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体。
发生预激的解剖学基础是,在房室特殊传导组织以外,还存在一些由普通工作心肌组成的肌束。
连接心房与心室之间者,称为房室旁路( accessoryat riovcntricular pathways) 或Kent 束,Kent 束可位于房室环的任何部位。
除Kent 束以外,尚有三种较少见的旁路:①房-希氏束(atriohisian tracts);②结室纤维(nodoventricular fibers);③分支室纤维(fasciculoventricular fibers)(图3-3-17)。
这些解剖联系构成各自不尽相同的心电图表现。
【病因】据大规模人群统计,预激综合征的发生率平均为 1.5 %。
预激综合征患者大多无其他心脏异常征象。
可于任何年龄经体检心电图或发作PSVT 被发现,以男性居多。
先天性心血管病如三尖瓣下移畸形、二尖瓣脱垂与心肌病等可并发预激综合征。
【临床表现】预激本身不引起症状。
具有预激心电图表现者,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为1.8%,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其中大约80%心动过速发作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5%〜30%为心房颤动,5% 为心房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