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合集下载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措施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措施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措施一、加强管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加强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和管理机构。

其次,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和措施,包括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研究和鉴定,确保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同时,加强遗产的管理和监管,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提升意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识。

因此,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

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喜爱传统文化,从而主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三、加强物质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遗产的物质保护是保护工作的基础。

首先,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调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等方面的信息。

然后,制定科学的修复和保护方案,包括对受损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避免进一步的损坏。

同时,加强文物的储存和管理,确保其安全性和完整性。

四、推广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需要通过推广传统文化的方式,增加公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展览,向公众介绍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视、互联网等,将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提高其影响力和传承性。

五、国际合作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责任,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因此,国际合作非常重要。

各国可以加强文化遗产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组织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会议、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六、加强科学研究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科学研究是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

通过科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志愿者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
第八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承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任务的机构,应当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资格证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当明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和重点,分类确定保护措施,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
尚未编制保护规划,或者保护规划内容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世界文化遗产,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1年内编制、修改保护规划。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国家文物局审定。经国家文物局审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并组织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要求,应当纳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世界文化遗产损害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文化遗产,参照本办法的规定实施保护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七条发生或可能发生危及世界文化遗产安全的突发事件时,保护机构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同时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告。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2小时内,向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报告。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接到有关报告后,应当区别情况决定处理办法并负责实施。国家文物局应当督导并检查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提出防范类似事件发生的具体要求,并向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通报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处理情况。
第十八条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行监测巡视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建立监测巡视机制开展相关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监测巡视工作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制定并公布。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是一套指导和规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法规和措施。

该办法的核心目标是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传承,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下面是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一些内容:一、概述二、保护原则1.全面保护原则:根据各个古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制定适合的保护方案,确保其整体性和完整性。

2.传统保护原则:尊重和保护古迹所属文化群体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促进与当地居民的对话和交流,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

3.可持续发展原则: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促进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增长,提高保护的可持续性。

三、保护措施1.管理和监测: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规章制度等,实施对世界文化遗产的长期监测和评估。

2.修复和保护: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开展适当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包括物质修复、文化保护、环境保护等。

3.教育和传播:开展相关的教育和宣传活动,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普及和认知,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四、评估和认定1.申报程序:各成员国应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和程序,向其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的申报,包括古迹的历史、文化和价值等信息。

2.评估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组织国际专家对申报的文化遗产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建筑、环境状况、文化价值等。

3.评估结果和认定:根据专家评估的结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决定是否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认定后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国际合作1.技术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为成员国提供技术支持,包括修复技术、保护方案制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2.资金援助:为缺乏经济能力的成员国提供相关资金援助,支持其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3.合作交流:鼓励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保护和管理经验方面进行互相学习和借鉴。

六、案例分析1.长城保护案例:中国的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代表性古迹之一,中国政府通过修复、保护和管理工作,使长城得以完整保留和发展,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世界文化遗产是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重要文化和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反映了地球文化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稳定性。

这些遗产包括了各种建筑、艺术、文化和自然遗迹,对于保护这些资源的文化、历史、地理和实际意义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以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定了《世界遗产公约》。

该公约旨在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以便它们可以保留到未来的世世代代。

许多国家都参与了该公约,同意将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承诺采取必要措施来保护这些遗产。

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最重要的是保护其原始性和独特性。

这意味着保护其历史和文化特性,以确保其价值在未来得以体现。

同时,保护遗产所在的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自然环境可以保护遗产免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有效的管理和维护。

这时,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都需要被应用于维护和修复文化遗产。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审查和认定世界文化遗产在作为遗产之前,必须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查和认定。

这项工作由国际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

每个提交申请的国家都必须提供相关资料和证明材料,以证明其所提议的遗产是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的。

一旦国家申请获得通过,国际文化遗产委员会就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请,如果申请被认为符合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会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面临的挑战尽管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重视,但是实现和维护文化遗产的标准和程序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许多文化遗产所在的国家缺乏经济和媒体资源,这导致无法为遗产保护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其次,旅游和大众化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严峻。

在保护遗产的同时,需要考虑到其开发和利用,确保其在历史和文化价值与生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如今,大量游客涌入名胜古迹,这些景点承受着重压,缺乏管理和合适的规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
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和执行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旨在保护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口述、表演、舞蹈、戏曲、音乐、戏剧、美术、建筑、民俗、信仰、仪式、节日等形式传承下来的人类创造性活动、社会风俗和知识技能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和政策保护: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保护责任和义务,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法律保障。

2. 文化遗产清单管理: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对符合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证和登记,并建立清单管理制度,确保清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长期保护和传承。

3. 保护措施和项目支持:采取各种措施,如培训、技术支持、经济扶持等,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4. 社会参与和意识提升:通过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意识,促进社会参与和共同保护。

5. 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6. 监督和评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改进管理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利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第四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

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文保管理制度

文保管理制度

文保管理制度文保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和管理文化遗产而建立的一套规章制度体系。

它包括了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调查、鉴定、修复、利用、展示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和规定,以确保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

一、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财富,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呵护,也是对社会进步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明成果和精神象征,它们的保护是维护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文保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文保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文化遗产保护区划设立根据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保护需求,制定文化遗产保护区划规划,将文化遗产划分为不同级别的保护区。

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可以设立专门的保护专区,加强对其的保护力度。

2. 文化遗产调查与鉴定进行全面的文化遗产调查,建立文化遗产库,对文化遗产进行登记、分类和鉴定。

对于有争议的文化遗产,进行专门的鉴定工作,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

3. 文物修复与保护对于受损的文物,通过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法进行修复工作,保持文物的原始风貌和历史特点。

对于无法修复的文物,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其不再受损。

4. 文化遗产利用与展示充分利用文化遗产的价值,开展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展示工作。

通过举办展览、参观活动等方式,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5. 文保人员培训与队伍建设加强文保人员的培训与队伍建设,提高其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通过制定培训计划、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文保人员的培养与引进,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持续性。

三、文保管理制度的意义与影响1. 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文保管理制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通过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增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约束力和可执行性,有利于统筹规划和综合施策,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引言: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本文将探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

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1.1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世界文化遗产代表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独特文化,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有助于维护人类的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1.2历史记忆的传承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通过保护和管理这些遗产,可以让后代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认识过去、思考现在并展望未来。

1.3经济和旅游的推动许多世界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或者科学价值,它们的保护和管理可以为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吸引游客前往参观世界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基本原则2.1综合性原则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应当综合考虑文化、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保护和管理措施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确保文化的完整性、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参与性。

2.2科学性原则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需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

这涉及到历史研究、考古发掘、保护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

2.3可持续性原则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应当注重可持续性发展,不仅要保护遗产本身,还要促进当地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可持续的生计方式。

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具体措施3.1保护和修复措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是保护管理的核心。

通过采取保护性修复、科学研究和保护材料的使用等措施,可以保护遗产的原始风貌和独特价值。

3.2管理与监控措施有效的管理与监控体系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

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监控和保护,以确保遗产的安全和完整。

3.3社会参与与教育宣传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可以增强民众对遗产的认同和保护意识。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镇政规发[2013]6号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镇政规发[2013]6号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镇政规发〔2013〕6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三山”景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镇江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已经8月24日市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镇江市人民政府2013年9月12日镇江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文化遗产包括:(一)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镇村)及水系、地貌等文化景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三)法律、法规规定应予保护的其他文化遗产。

第四条文化遗产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和传承发展的方针。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发布单位】文化部【发布文号】【发布日期】202X-11-14 【生效日期】202X-11-14 【失效日期】【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文件来源】文化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2X年11月14日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履行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责任和义务,传承人类文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中的文化遗产部分。

第三条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国家文物局主管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协调、解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管理制度,落实工作措施,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专门用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开展相关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工作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制定并公布。

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文物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志愿者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

第八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第十条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需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进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对其工作领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

第十二条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

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收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代表性实物,整理调查工作中取得的资料,并妥善保存,防止损毁、流失。

其他有关部门取得的实物图片、资料复制件,应当汇交给同级文化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

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

第十四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第十五条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批准;调查在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进行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批准;调查结束后,应当向批准调查的文化主管部门提交调查报告和调查中取得的实物图片、资料复制件。

境外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与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合作进行。

第十六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征得调查对象的同意,尊重其风俗习惯,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

第十七条对通过调查或者其他途径发现的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立即予以记录并收集有关实物,或者采取其他抢救性保存措施;对需要传承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传承。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十八条国务院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制度范本

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

第三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二)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三)社会参与,共同保护;(四)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二、管理体制与职责第四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单位三级管理体制。

第五条国家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监督检查。

第六条地方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第七条单位(包括文物保护机构、博物馆、纪念馆等)负责本单位所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三、保护措施第八条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加强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

第九条加强技术支撑,推广应用先进保护技术,提高保护水平。

第十条引导社会参与,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第十一条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第十二条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安全防范制度,确保文物安全。

四、利用与传承第十三条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应当符合保护原则,尊重历史文化价值。

第十四条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扩大社会影响力。

第十五条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培养专业人才,传承优秀技艺。

五、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第十六条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第十八条对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附则第十九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条本制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

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06年7月17日市政府第五十一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八月十四日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利用好我市境内的历史文化遗产,维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风貌,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历史信息,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的保护管理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历史文化遗产地”系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述历史文化遗产地的保护管理,适用于本办法。

第四条黄山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和负责全市历史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工作,各区、县人民政府按照权限领导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保护管理工作。

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本市历史文化遗产地的日常保护管理。

市文化部门负责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保护管理。

本市其它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实施本办法。

区、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本辖区历史文化遗产地的日常保护管理。

区、县文化(物)部门负责本辖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保护管理。

区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工作,将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各级行政首长责任制。

第五条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实行分区控制和保护管理。

根据历史文化遗存的分布现状、保存质量、完整性及周边环境等因素,划分以下三个区域。

核心保护区: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区界,该区域是法定保护的重要区界。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41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06年11月14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孙家正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履行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责任和义务,传承人类文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中的文化遗产部分。

第三条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国家文物局主管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协调、解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管理制度,落实工作措施,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专门用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开展相关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工作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制定并公布。

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文物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志愿者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

第八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承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任务的机构,应当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资格证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范文(四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范文(四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促进其传承与发展,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保护措施第二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依法保护,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发掘。

第三章基金管理第三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用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的开展,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章传承人才培养第四条积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开展培训、评估等工作,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第五章鉴定认定第五条对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件的项目,进行鉴定认定,确保其合法性和真实性。

第六章保护措施第六条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采取合理的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全。

第七章监督管理第七条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定期开展评估和考核。

第八章前期保护工作第八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前,应该进行前期保护工作,明确保护目标和措施,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九章宣传推广第九条开展宣传推广工作,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了解,增强公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识。

第十章法律保护第十条对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益的行为,依法进行惩罚和保护,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当权益。

第十一章动态保护第十一条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动态保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保护措施。

第十二章外部合作第十二条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互相学习借鉴,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第十三章处罚制度第十三条对违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第十四章附则第十四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并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范文(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保护管理制度。

本文以范本形式,简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不再使用“首先、其次、另外、总之,最后”等分段语句,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文化多样性”是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会通过的宣言,这是国际社会对保护文化遗产的共同要求。

为了实现这一共同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6年通过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框架。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首次在2006年3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共有7篇、37条。

它旨在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国际框架,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涉及到文化遗产的范围、保护措施、管理政策、资金来源、保护活动以及监督执行。

主要内容有:(一)文化遗产范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规定,文化遗产包括考古遗迹、古代建筑、史前记忆、现代记忆和传统技术。

(二)保护措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各国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恶化,保护文化遗产不受破坏。

(三)管理政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保护文化遗产的管理政策应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害文化遗产的可能性为准则,既要考虑保护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又能充分体现时代特征。

(四)资金来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各国应从国家和社会提供资金来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由政府监管,防止资金损失或滥用。

(五)保护活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各国应采取合理的保护活动,如:组织文化遗产活动,实施社会教育、研究学习活动,建立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等。

(六)监督执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各国应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或办法,监督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和项目的实施情况,督促各国保持对文化遗产的关注。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全球拥有文化遗产的国家、地区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它使各国更加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高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不仅如此,它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农村地区人民创造、传承并代表其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农村非遗保护工作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确保农村非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传承性。

第二章职责与保护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非遗的保护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文化行政部门做好农村非遗保护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村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为农村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咨询意见。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开展农村非遗调查,建立农村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农村非遗项目应当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护。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给予扶持和奖励,支持其开展传承活动。

第十条鼓励农村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传习所、传习基地,开展传承培训活动。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农村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保障其合法权益。

第三章传承与利用第十二条农村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二)保存、保护与其所传承的非遗项目相关的实物、资料;(三)参与农村非遗调查、记录和传播工作;(四)按照规定向文化行政部门报告传承活动情况。

第十三条鼓励农村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农村文化活动,推动农村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促进农村非遗与现代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的融合,发挥农村非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管理措施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管理措施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管理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了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1.维护国家文化主权: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保护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传承历史文化: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保护文化遗产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让后人了解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

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推动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4.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性的课题,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各国文化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措施1.加强立法保护: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主体和权益归属。

2.提高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氛围。

3.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文化遗产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4.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水平,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

5.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对文化遗产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

6.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事务,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总之,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民间共同参与。

通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可以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民族风貌,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

守护文化遗产法律规定(3篇)

守护文化遗产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民族特色。

保护文化遗产,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旨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本文将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主要法律法规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1. 宪法层面我国《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保护文物古迹,保护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实行特殊保护。

”这一规定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宪法依据。

2. 法律层面(1)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等3. 行政法规和规章《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物拍卖管理办法》、《文物出境审核管理办法》等。

4.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

三、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法律,于1982年颁布,2002年、2017年两次修订。

该法明确了文物保护的范围、原则、措施和法律责任,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颁布,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

该法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保护原则、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颁布,其中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包括:规划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等。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第一章:引言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和管理它们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责任。

全球范围内的文化遗产管理机构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以及加强国际合作,致力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并让其得以传承。

第二章: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分类文化遗产是指人类文化、历史和创造性的作品以及人类活动的物质和非物质载体。

根据不同的特征,文化遗产可以分为文化景观、建筑遗产、考古遗址、历史城区、艺术遗产、民俗遗产、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等多种类型。

第三章: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1. 国际公约和规范在全球范围内,UNESCO的《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旨在通过统一标准、强化监管和国际协作、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

2. 地方立法与规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针对文化遗产的专门法律。

这些法律规定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行为规范、处罚标准等,从而确保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

3. 教育与宣传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广泛的社会认知和理解。

因此,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工作非常重要。

开展文化遗产教育、文化遗产研究和社区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都是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素养的好方法。

4. 土地保护和管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土地美的保护、植被的保护都是文化遗产的保护。

进行土地平衡保护与修复,结合文化遗产共同保护的手段,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种方法。

第四章:典型案例分析1. 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宫殿建筑群之一,故宫博物院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经验丰富。

其采用了综合性的文化遗产管理模式,保护和传承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2. 坦噶尼喀国家公园坦噶尼喀国家公园拥有的珍稀动植物和物种多样性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时在公园范围内的考古遗址、人类遗存也是其独特的文化遗产。

公园通过多种管理方法,如定期监测、物种保护和强化监管等,来保护这个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第五章:结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是一项复杂多样的任务。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在国际、地方和社会各种层面加强合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水平,共同致力于保护这些无价之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和泉州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是指与“古泉州(刺桐)”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建筑群等遗迹和遗址。

第三条“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负责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省、泉州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指导;“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遗产保护的监督管理;“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明确机构具体负责遗产的日常保护和管理。

第五条“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公安、财政、民族宗教、国土资源、建设规划、环境保护、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工商、旅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群众性保护组织,参与保护“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

第七条“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保护“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依法参与涉及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利益事项的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