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综述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综述
用三者之 间的关 系 上个世纪 8 0年代语 法研究 的“ 三个平面 ” 理论 , 说 的是 用 从事语法研究 的学者对如何看这三者之 间的关 系都 有着 句法平面 、 语义 平面和语用平 面的理论来研 究现代汉语语法 。 自己的见解 ,邵敬敏将语法学界 的各种不 同解释归纳为 五种 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 的一项新进展 ,它有助 于语法学科 的精 不同的理 解模式 : ( 一) 两翼模式。以句法为基础 , 同时又兼顾 密化 、 系统化和实用 化。 本文尝试对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进 行 到语 义分 析和语用分析 ,并尽可能使三者既 区别开来又结合 番梳理 。 起来 。 ” ( 二) 双层模式 。 引施关淦 的话说 “ 句法和语义在一起 , 1 、 三个平面的形成以及发展 跟语用发 生关 系。 句法分析和语用分析都是静态分析 , 语用分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是在继承传统语法 、结构 主义 析是 动态分析 。” ( 三) 三维模式 。引文炼 的话说 , “ 语 法规律的 语法 、 转换 生成语法 和格语法等 的优点 的基础 上提出来的 , 同 描写 , 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句法 的、 语 义的 、 语用 的) , 但要达 到 时还受到符号学和现代语义学 、 语用学 的一 些影响 , 是一个 博 的 目的都是一致 的 , 即别同异 , 辩正误 。” ( 四) 三角模式 。( 五) 采众长 , 融合 中西方先进理论 的产物 。 它的产生和形成 不可能 生成模式 。 邵敬敏认为“ 这几种理解模式都力图密切结合汉语 是一蹴而就的 , 而必须得经历一个漫长 的发展 、 演变过程。 语法研究 的实 际揭示句法 、 语义、 语用三者之间错综复杂 的关 1 9 8 1 年, 胡裕树先生在他 主编的《 现代 汉语》 增订版 中率 系 , 因此都有其合理性 , 显示 了一定 的解释力。” 先提出 : “ 必须区别 三种不同的语序 :语义的 、语用的 、语法 句法 、 语义 、 语用三个平面三者之 中, 句法是基 础 , 因为语 而要 了解语 义和语 用 , 的 。” 1 9 8 2 年 胡裕树 、 张斌 在《 中国语 文》 上 发表 了《 句子分析 义和语用都要通过句法结构才能表现 , 要使语法学有新 的突破 , 在语法研究 漫谈》 , 三个平 面的理 论框 架已大致形成 。1 9 8 5年胡裕树 、 范 也往往离不开句法结构 。 晓在《 新疆师范 大学学报》 上发表 了长篇论文《 试论语 法研究 中必须 自觉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 ; 在具体分 析一个 句子时 , 的三个平面》 , 使这理论 较为完整和丰满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 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 ,使语法研究中必须 自觉地把三个平面 志 着 三 个 平 面 理 论 正 式 形成 。 区别 开来 ; 在具体分析一 个句子时 , 又要使三者结 合起来 , 使 语法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 静态 与动态相结 合 , 描写性 2 、 句法 、 语义 语用各 自的含义 语法 研究中的句法 平面 , 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 对句 与实 用性相结合 。这样 , 语 法分析也就更 丰富 , 更 全面 , 更 系 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 两方 面进行 。 一方面 , 对句法结构 内部 统 , 更科学。 的词语与词语 之间的关 系进行成分分 析 ,也就是着眼于句子 4 、 三个平面理论的重要意义 成分的确定和结构 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 , 对句法结构 内部 的 “ 三个平面 ” 理论 自提 出以来 , 推动 了汉 语语法研 究 的发 词语 之间的层 次关 系进 行分 析 ,也就 是着眼于句法结构 的层 展 。 虽然它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 但是它有利 于有 意识地从 次切 分。 无论是研究句法结构 的构成方式还是层次切分 , 都是 各个方面进行语法分析 ,并有利于解决单方面分析不能解决 从结构关系出发的 , 也就是偏重于形式 的。 的问题 。 “ 三个平面” 理论扩大 了汉语语法研究 的范 围 , 极大 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 子进行语义分析 。句 中 地拓展 了汉语语法研究 的内涵和外延 ,使我们对汉语语法现 词语与客观 事物( 符号与 内容 ) 之 间也有一定 的关 系 , 这种关 象 的解释更加详尽 、 细致 和准确 。 “ 三个平面 ” 理论 的提 出为汉 现代 化奠定 了坚实 的基础 。 系是属于语义的。 一个句子不仅在表层有着句法关系 , 而且在 语语法研究 的科学化 、 深层 有着语义关系。 语义平面所说 的语义 , 不 同于词 的词汇意 参考文献 : 义。 词 的词汇意义是词所具有 的个别意义 , 而这里所说 的语义 『 l 1 范晓. 三个平面 的语法观『 M1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 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 , 离开 了句法结 构 , 一个词孤 版 社 , 1 9 9 8 立起来 也就不存在这种语义 。语 法研究应从形 式出发去发现 『 2 1高顺全.三个平面理论 的语 法研 究 『 M】 学林 出版社, 0 O 4 意义 ,也就是通过句法结构 的分析去深人 了解 句子内部的语 2 义关 系 ;并通 过语义结构 的分析来进一 步了解 句法关系的 同 [ 3 ] 胡裕树 , 范晓. 试论语法研 究的三个平面【 J 】 新疆师 范大 异, 从 而对句法结构做更 精密的描 写。 学学报 , 1 9 8 5 , ( 2 ) 语法研究 中的语用平面 , 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 。 句中 [ 4 ] 胡裕树 , 文炼. 句子分析漫谈『 J 1 中国语文, 1 9 8 2 , ( 3 ) 词语 与使用者 ( 符号 与人 ) 之 间也有一定 的关系 , 这种关 系是 [ 5 ] 胡裕树 , 范晓. 有关语法研 究三个平面 的几个 问题 『 J 1 中 属于语用 的。 研究语用 , 也就是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 国语文 , 1 9 9 2 , ( 4 ) 相互之间进行交际 。句法平面以及语 义平面是静态 的分析或 作者 简介 : 刘 意红( 1 9 8 9 一) 。 女。 汉族, 重庆永 川人 , 西 南 描写 , 而语用偏重 于表达 , 所 以是一种动态 的分析 。作为语用 大学 文学院硕 士研究生 。 从事古汉语语法研 究。 概念 的主题与句法概念 的主语并不是 完全重合 的或对应 的 ,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的体现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的体现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的体现作者:付文萍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1期摘要: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是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新发展,广泛应用于语法研究之上。

HSK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也充分体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关键字:三个平面 HSK教学题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一、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语法的三个平面是指语法研究中存在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三个平面虽不同但相互联系。

这一理论是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新发展。

二、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和HSK教学HSK(汉语水平考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其对象是来华留学生,其教学内容是讲述汉语语法及HSK相关题型的做题技巧及方法。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用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对HSK试题的题型进行分析研究,从整体上把握一个题型的要求和侧重点;另一方面在具体做题时,在对一个分析对象进行分析时,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也渗透在每一个题的解题思路和分析过程,无形之中指导着语法分析。

三、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和题型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HSK教学时,应做到对HSK试题题型进行宏观把握,明确每个题型的要求和侧重点,这是解题的基础。

在进行语法分析之前,语法的三个平面是相对区别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对一个分析对象中所包含的三个平面进行单独的研究,而当我们对一个分析对象进行具体分析时,实际上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在研究任何一个语法平面时,都离不开另外两个平面的支撑。

我们可以对一个分析对象从语义平面、句法平面和语用平面做出总结,但分析过程三者是不离不弃的。

在对某一题型进行分析时,体现着三个平面的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可以从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对某一题型做出分析,从而明确这一题型的要求和侧重点。

四、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和解题思路、分析过程在语法分析中,小到词语、短语,大到句子、语篇,都体现着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三个平面理论”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938年,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学基础中指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客观方面)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主观方面)之间的关系。

1964年,莫里斯指出若把符号学的三种研究应用到语言学上就构成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在中国大陆,胡裕树(1981)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语法分析新思路。

80年代中期以后,三个平面理论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多位学者发表了论著,对三个平面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重要文献有:文炼(张斌)、胡附(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王维贤《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和《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研究述评》、史锡尧《论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进行语言研究》、邵敬敏《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沈开木《语法、语义、语用的联系》、徐枢等《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范开泰《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

07第七讲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07第七讲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第七讲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一、什么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1.1句法平面(即符号与符号)句法平面是指句法结构的平面,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句子成分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它规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词和句子成分相对应,原则上是一个词充当一个句子成分。

认为一般的句子,往往具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另外还有一些次要成分。

分析的时候,往往找出主语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以其他成分作为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

例如:“(年轻)的学生‖[都][在]学习∣(非常有用)的课程。

”学生(主语)‖学习(谓语)∣课程(宾语)年轻的∣(定语)都在∣(状语)有用的∣(定语)非常∣(状语)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

简单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所采用的语言分析法。

例如“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这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词语间的直接关系可图示如下: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直接直接成分直接成分直接成分这种层次分析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具有直接关系的成分叫直接成分;间接的是间接成分。

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关系,所以直接成分也就是内部成分;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外部关系,所以间接成分也就是外部成分。

传统语法学比较重视句子成分分析,而忽视句子的层次分析。

层次分析法忽视了词和熟语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整体作用,往往在意义上破坏了语言结构。

比如:“打破了茶杯”,“茶杯”不是“打”的宾语,又如“走痛了脚”里,“脚” 不是“走”的宾语。

三维语法阐释(给《汉语学习》)

三维语法阐释(给《汉语学习》)

三维语法阐释范晓[关键词] 三维语法;句法;语义;语用[摘要] 本文把“三个平面”的理论称作三维语法,概述了三维语法的要点。

指出语法结构可区分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语法成分可区分句法成分、语义成分和语用成分,句子类型可区分句型、句模和句类,语法功能可区分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语法意义可区分句法意义、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语法中心可区分句法中心、语义中心和语用中心,语法分析方法可区分句法分析法、语义分析法和语用分析法;并认为语法研究应遵循四条方法论原则,即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相当原则、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

0.前言0.1“三个平面”的学说可称作三维语法①三维语法是讲语法有三个平面或三个角度或三个侧面,也就是语法系统有三个子系统:句法系统、语义系统、语用系统。

三个平面应该理解为“三维”,就好比一个立体的长、宽、高。

②用三个平面的理论构建起来的语法学说,可以称之为“三维语法”。

把三个平面理论的语法称作三维语法还有个好处,就是好说好记,而且跟其他语法学说的称呼比较协调,如可以有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法、三维语法等等。

三维语法是从句法(Syntactic)、语义(Semantical)、语用(Pragmatical)三个角度来研究语法,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语法。

0.2研究语法要讲“三维”是科学的我国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形象地说明:你要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就得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即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才能知其全貌;如果只立足于山当中的某一地方观察,那犹如瞎子摸象只能知道某一面,就难免片面。

语法研究也是如此。

语法具有三维性,不能单从一维(单是句法,或单是语义,或单是语用)观察;而应该从句法、语义、语用“三维”去观察和研究,才能认识语法的真谛。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第五讲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语法的三个平面指语法的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汉语语法学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

这一理论拓宽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语法问题的认识,为语法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三个平面理论的萌芽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明确区分句法、语义、语用,最早见于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具有选择关系的两个实词,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常常能表达某种句法关系。

在这里,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词,句法关系并没有改变。

这里的语序改变是语义上的。

“你哥哥来了吗?”和“来了吗,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后者是因为说话的人的情绪比较紧张,行为的本身最先浮现在意识里,所以先说出来。

这种语序的差别是语用上的,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客来了”和“来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别,才属于语法上的。

这里由“名动”(主谓关系)变成“动名”(动宾关系)。

这一论述可以看作三个平面语法观的萌芽。

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同时又是语言本体的问题。

最初这种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还欠精确,并且是仅就语序而言的。

(二)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1982年,胡裕树和张斌在《中国语文》第3期上发表《句子分析漫谈》。

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

文章正式将“语法、语义、语用”改为“句法、语义、语用”,不仅再次指出语序“有的属于语义,有的属于句法,有的属于语用”,而且将分析扩展到虚词,指出虚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分别。

文章还区分了一般主语和话题主语,区分了语用成分和非语用成分,指出独立成分、提示成分都是语用成分。

《句子分析漫谈》中多次谈到“句法分析不是自足的”,单依靠层次和结构关系的分析还不能完全达到了解语义的目的。

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联系与区别

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联系与区别

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区别与联系2004年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考研题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语言学家在语法研究中注意到区别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有助于语法学科的精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

但这样研究语法还仅仅是开始。

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

(一)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中词语与词语(即符号与符号)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Syntactic)。

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

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传统语法学进行语法分析时,总要把句子分为若干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这些都是句法分析的术语。

传统语法学分析一个句子,就是要分析句子里各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等)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比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就得分析成主谓句,其中“张三”是主语,“批评了李四”是谓语,“批评”是谓语动词,“李四”是宾语。

假如说成“李四被张三批评了”,也得分析成主谓句,但这句里“李四”是主语,“被张三批评了”是谓语,“被张三”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张三”是介词“被”的宾语,“批评”是谓语动词。

这样的成分分析,讲什么词充当什么句子成分,都是着眼于句子结构分析出来的。

与确定句子成分有联系的,就是结构类型的判别。

结构类型决定于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决定于结构方式。

比如“鸟飞”“身体健康”,是由主语和谓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主谓结构;“飞鸟”“健康的身体”,是由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偏正结构;“读书”“建设祖国”,是由动词和它的宾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动宾结构。

语法三个层面[详解]

语法三个层面[详解]

语法三个层面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一书里的首度论及到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较为系统的论述再到范晓、张豫峰等人的《语法理论纲要》的全面铺开,实现了由轮廓模糊到面目清晰再到走向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可以说,三个平面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发展和形成起来,并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一种新型的语法研究理论。

自它诞生以后,就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渐渐在中国大地的语法学界“根深叶茂”起来。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创立、发展是群体性思考的结晶三个平面理论虽然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但这种思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萌芽了。

事实上,发端于1955年7月至1956年3月之间的那场关于主宾语大讨论,已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尽管这次大讨论没能达成共识,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起码让大家意识到光从句法平面或光从语义平面去分析主宾语都是行不通的。

许多学者如张其春、张志公、周祖漠、陈望道、高名凯、胡明扬、胡附、文炼等都认为,在语法研究中应该坚持形式和意义相统一的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岑麒祥的观点更为超前、新颖,他认为在讨论主宾语问题时要对逻辑、语法、修辞加以区别,这可以说是三个平面的雏形。

而文炼、胡附在《谈宾语》(1955)一文中已触及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的相关问题。

朱德熙的《差一点》(1959)也涉及语用间题。

随后的60,70年代也偶有这方面的见地,如陆志韦的《试谈汉语语法学上的“形式与意义相结合”)(1961)。

所有这些无疑是构建三个平面理论大厦的奠基石。

三个平面理论自1981年提出后的头四年可谓其创立期。

这一时期由胡裕树打前锋,他针对语法学界历来研究的症结所在和汉语语法学发展之时代呼唤,首度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里就汉语的句子分析应如何确定语法关系时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此后,胡裕树(胡附)又与其长期密切合作的学术伙伴文炼相继或合作或各自发表系列文章把三个平面理论思想逐渐阐发开来。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研究方法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研究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平面理论及其应用一、平面理论的概述平面理论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语法理论。

该理论认为语法分析应该从三个平面入手,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句法平面主要涉及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语义平面则主要关注句子的语义内容,包括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意义,而语用平面则主要关注句子在语言交流中的用途和功能。

这三个平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法系统。

二、平面理论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借助平面理论,我们可以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分析和归纳。

具体来说,平面理论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1. 句子结构分析:句法平面是语法分析的基础。

通过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现代汉语中句子的基本结构和语法规则。

例如,现代汉语中句子的基本结构为主语 + 谓语 + 宾语,其中主语和谓语为句法平面中的主谓平面,宾语为句法平面中的宾谓平面。

2. 语义分析:语义平面是语法分析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平面。

通过对句子的语义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句子的深层语义和语义关系。

例如,在句子“他吃饭”中,“他”是主语,“吃饭”是谓语,而“他”和“吃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主动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出“他”是动作的主语。

3. 语用分析:语用平面是语法分析中最为复杂的一个平面。

通过对句子在语言交流中的用途和功能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句子在实际语用中的用法和效果。

例如,在句子“他吃饭去了”中,“他”是主语,“吃饭”是谓语,而“去了”则是谓语动词,该句子在语言交流中的效果是表达了一个动作已经完成。

平面理论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持,它可以帮助语法研究者更好地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语法的结构和规律。

语法分析(1)

语法分析(1)
(3)利用说话时具体的对象、场景、身份等
我去上课——一个小学生说:“我去上课。”
他今天评了优秀教师。语义指向(语义关系)
他知道这件事不要紧。结构层次
我跟他去过。结构关系(一词多义)
连门卫都没看见。语义指向
没有穿破的衣服。结构层次
我想起来了。结构关系
老周在水中做实验。语义指向
准备了一年的粮食。语义关系(时间、受事)
吃的对象——[+固体]
*孩子了。
大孩子了。
小孩子——大孩子
夏天了。
大学生了。
NP了了表示已经完成,NP具有推移性
V+时间
看三天
等三天
死三天(错误)
V要有持续性
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唱着戏
床上躺着病人屋里开着会
身上盖着毯子外头下着雨
名+动+着+名名+动+着+名
空间存在[+附着]时间持续[-附着]
*产生歧义的原因
语法分析
三个层面(三个平面)
句法、语义、语用
也叫
结构、语义、表达
语表、语里、语值
句法: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语义:符号所表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语用:符号与使用者及使用环境之间的关系
1、语义分析
(1)语义关系
客观事理关系的分析
词(动词和名词)所指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中锋传给他一个球。/杯子被他打破了。施事
小王吃苹果。/他把书拿走了。受事
窗上糊了纸。/他在给青菜浇水。材料
吃米饭(受事)吃食堂(处所)吃大碗(工具)吃包月(方式)
考数学(内容)考笔试(方式)考大学(目的)考五分(结果)
考研究生(目的、对象)
(二)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所指的方向

三个平面

三个平面

(2)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 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直接成分:具有直接关系的组成成分 间接成分:具有间接关系的成分,相对直接成分而言,是间接成分。
例:干大事的人。
这个句法结构里“干大事”和“人”之间是直接关系,“干”和 “大事”之间也是直接关系,但“干”和“人”之 间以及“大事”和 “人”之间都是间接关系。
2、语义分析的必要性
句子的意思是由句中词语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要了解一个句子的 意思,单靠句法分析还不够,还要弄清句子内部各词语间的语义关系,即要 进行语义分析。
例:“我派小王去请老李来吃饭”。 “我”是“派”的施事,“小王”是“派”的受事,又是“去、 请”的施事,“老李”是吃的施事,“饭”是吃的受事。
3、如何进行语义分析
(1)语义关系
“张三批评了李四”、“李四批评了张三” 。 虽然一句也是“张 三”作主语,一句也是“李 四作主语,但意
思却完全不同。这是因为这两句语义结构不同引起的:前者“张三” 是施事,“李四”是受事;后-句“李四”是施事,“张三”是受事。 可见,句子的意思是由句中词语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
例:“潘金莲害死丈夫”和“潘金莲死了丈夫” “害死”是及物动词,“丈夫”是受事;“死”是不及 物动词,所以“丈夫”是施事。
2、从句法关系上加以说明。
a “我找他” ,“我”是施事,“他”是受事;“他找我”则不同; b “袭击了敌人的侦察兵”,按层次可以切分为“袭击了/敌人 的侦察兵”,“侦察兵”是受事;“袭击了敌人的/侦察兵”则“侦察 兵”是施事。
(1)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 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句法分析的术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_读范晓先生的_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_读范晓先生的_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

[作者简介]麻彩霞,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读范晓先生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麻彩霞(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范晓先生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是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作者运用“三个平面”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汉语语法作了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重视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区别和联系,重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静态和动态的结合,也是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的代表作,它的出版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局面。

[关键词] 范晓; 句法; 语义; 语用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9)03-0074-02 20世纪80年代,以胡裕树、张斌、文炼、施关淦、范晓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冲破了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语法的束缚,汲取各家的合理内核作更高综合并结合汉语实际,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即“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也叫“三维语法论”。

三维语法是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来研究语法,也就是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语法。

这一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之后受到了语法学界的广泛重视,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理论思想首先是由胡裕树先生提出来的。

1981年,他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讨论汉语句子分析如何确定语法关系时,指出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1982年,胡附、文炼在论文《句子分析漫谈》中探讨“句子分析和对句子意义的了解”这一问题时,提出“语序所表达的,有的属于语义,有的属于句法,有的属于语用。

虚词的作用也有语义的、句法的和语用的区别”。

此外,胡裕树、张斌、文炼等人还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对这一语法理论进行了论述。

如文炼(1982)的《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胡裕树(1982)的《试论句首的名词性成分》,文炼和胡附(1984)的《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等。

谈谈对三个平面理论的认识

谈谈对三个平面理论的认识

谈谈对三个平面理论的认识[摘要] 胡裕树在他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首次提到三个平面的思想。

此后,“三个平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现代汉语语法学术中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主要从综述角度探讨“三个平面”理论思想的构建及其在构词类型中的运用。

[关键词] 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1981年,胡裕树先生在其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首次提出了从三个平面进行汉语语法研究的思想。

该教材在讨论汉语句子分析中明确指出,确定语法关系时,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这三种不同的语序就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平面。

1982年,胡附、文炼在其发表的论文《句子分析漫谈》中,阐述了汉语的语序、虚词、主语、独立成分、提示成分等,特别是在术语的使用上也采用“句法的、语义的、语用的”分析。

可以看出三个平面的思想得到了认可。

1985年,胡裕树、范晓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一文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三个平面的语法思想,并且运用这一思想在文章中具体分析了一些汉语语法现象。

此后,“三个平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个平面学说的提出是国外语言学理论影响和国内汉语语法研究自身发展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很多新的语法理论陆续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如格语法、转换语法、功能语法、话语分析、语义特征分析理论、语境理论、语用学等,这些语言学理论不同程度地给汉语语法学界提供了借鉴作用,促使我国汉语语法学研究者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

与此同时,汉语语法研究自身的发展也推动着新的学术思想萌芽和产生。

如马建忠、黎锦熙建立的汉语传统语法的规范理论在分析问题时主要从意义出发,而忽略了形式上的印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的科学性,但是,其重视意义分析、讲究事理关系这方面则是可取的,这一优点得到了现代从事汉语语法研究的学者们的认可,并加以发展。

而结构语法的描写理论由于较为忽视意义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主要作单一形式描写分析,70年代以来逐渐受到冲击和质疑。

三个平面

三个平面
第三,从词语的选择上加以说明。动词的“向”,实质上是讲动词与名词间语义上的选择关系 的。
所谓单向动词,就是要求在语义上有一个强制性或支配性的名词性成分与它联系的动词,如:
“醒”、“休息”之类; 所谓双向动词,就是要求在语义上有两个强制性或支配性的名词性成分与它联系的动词,如:
“吃”、“批评”之类; 所谓三向动词,就是要求在语义上有三个强制性或支配性的名词性成分与它联系的动词,如
无论是研究句法结构的构成方式还是层次切分,都是从结构关系出发的,也就是偏重于形式
的。所谓“凭形态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就是句法平面进行语法分析的基本特点。 (二)、语义平面
1、“语义平面”及“语义”的理解 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句中词语与客观事物(符号与内容)之
间也有一定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人们分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用的。研究语用,也就是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相
互间进行交际。语法分析中的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都只是停留在对语法进行静态的分析或描
写。而语用偏重于讲表达的,所以是一种动态的分析。
例1、我读过《红楼梦》了。(“我”施事,“红楼梦”受事,主谓宾句) 例2、《红楼梦》我读过了。(“红楼梦”受事,“我”施事,主谓谓语句) 为什么同样的语义结构却用不同的句法结构?或者说,同样的意思要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呢?
问题。因为句法分析要确定两个直接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或结构方式;如果是句子,要确定
句子的格局(即句型),在这方面,单纯的层次分析就无能为力了。所以,当前语法界比较
一致的意见是:在进行句法分析时,既要进行成分分析,也要进行层次分析,并把二者结合
起来。即采取“成分层次分析法”。其特点是:兼顾句子的成分和层次,以成分确定句法关系, 用层次统摄句子分析。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三个平面理论”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938年,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Morris)的符号学基础中指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客观方面)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主观方面)之间的关系。

1964年,莫里斯指出若把符号学的三种研究应用到语言学上就构成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在中国大陆,胡裕树(1981)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语法分析新思路。

80年代中期以后,三个平面理论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多位学者发表了论著,对三个平面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重要文献有:文炼(张斌)、胡附(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王维贤《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和《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研究述评》、史锡尧《论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进行语言研究》、邵敬敏《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沈开木《语法、语义、语用的联系》、徐枢等《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范开泰《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有为《语言研究中的柔性观念》(《汉语学习》 1990, 4)主张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四个 平面上分析句子”。 刘丹青《探索语法研究的新路子》(((汉语学习》, 1991, 3) 《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一汉语语法的 “语音平面”丛论之一》(《南京师大学报》 1993, 1)主张“建立句法、语义、语用、语音四 个平面”。 李子荣《对“语音平面”的语言学反思》(《汉语 学习》1998, 6)认为语音平面“不是汉语语法分 析的第四个平面”,它是一种“语言研究的视 角”。 1998年,张斌出版专著《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 出版社),在三个平面理论基础上又进一步引进了 “节律”这一语音平面,从此正式把语音放进了 大语法的范围,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是指对语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 意义的分析。这个语义不是词汇意义、概 念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而是与句法结 构相关的意义,它表示语词与客观事物的 关系。
语义平面研究的语义包括七个方面: (1)动核结构(也称谓核结构)。这是指以动 词为核心的深层语义结构,是对应着不同 句法形式的语义结构; (2)动词的“价”(也称“向”).这是指动词 所联系的强制性语义成分(即动元)的数目 的能力; (3)名词的“格”.即名词在语义结构中所 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与事、 工具、处所、时间等;
三个平面理论首先是一种本体论。其语法 包含着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三个平面理论体系中,语法是种概念, 其余的是属概念。
三个平面又是一种方法论。它要求在语法 研究中注意区分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 不同的平面,又要努力在具体研究时把三 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句法分析时要考虑 到语义的和语用的因素,在语义分析时要 考虑到句法和语用的因素,而在语用分析 时也要考虑到句法和语义的因素。因此, 三个平面理论的句法、语义、语用都有其 各自独特的内涵。
(4)语义指向。即语词在句中支配说明的方 向; (5)歧义。指语义平面的多义现象; (6)词的语义特征。即反映语言间搭配关系 与语词和事物间关系的特征; (7)语义的选择限制。即考察对根据词的语 义特征制定的选择规则的执行情况。 (范晓研究人们怎样运用语词组成句子 进行交际,它偏重于表达,是动态的分析。 关于语用分析的内容,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方法
历史发展 理论与方法 实例操作
三个平面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源起 发展
源起
三个平面理论是胡裕树、张斌两位先生首 先提出来的,这也是一个集体的产物。 单一的句法分析弊端太多,不具自足性, 缺少实用性。 三个平面的理论实际上是语法研究的必然 趋向。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两个“三 角”》(《云梦学刊》,1990, 1)提出了 “两个三角”的理论,其一是“语表、语 里、语值”三角,这相当于三个平面的句 法、语义、语用。另一个三角是“普通话、 方言、古汉语”三角,两个三角相互补充, 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三个平面”的理论与方法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 “在研究一个句子时,要紧紧扣住句法,以句法 为基础,向隐层挖佩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力 求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内层和外层相结合, 静态和动态相结合”. 集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格 语法以及符号学(包括语义学、语用学)之精华与 一身。(高万云、郑心灵1994)
三个平面之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既对句法结构内部语词之间的关系进行 成分分析,又对这些关系进行层次分析.前者注 重结构方式,后者着眼于层次的切分。 例:昨天,大胡子张三狠狠地批评了小个子李四 一顿 [昨天],(大胡子)张三〔狠狠〕地批评了(小个子) 李四<一顿> 进行层次分析,就是把句法结构中的语词关系分 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按照关系的远近分出不同的层次,从而说明词与 词之间的各种组合关系。
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中国语文》1985 第6期 章一鸣《试论语法分析中的语用平面》,《杭州 大学学报》1993第4期 张斌《与语言符号有关的问题一兼论语法分析中 的三个平面》,《中国语文》1991第2期 施关淦《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而》,《汉语学 习》1 993年第2期 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上 海师大学报》1 9 91年第4期.
胡裕树、范晓:语用结构、主题述题等,还有表 达重心和焦点,语气口气、评议,句型或句式的 变化。 范开泰:话语结构分析、心理结构分析、信息结 构分析、语气结构分析和言外之意分析。 章一鸣:从语用形式入手,研究语用意义和语用 形式的对应关系,语用形式主要包括语用成分和 语用方法两部分。语用成分包括语素、词、短语、 语调、口气、重音等,语用方法则有省略、增添、 重复、位移、停顿、活用等。 语用分析主要研究句子的使用形式,即语用结构 以及相应的语用意义。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1981年增订版明确提 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 语法的”. 1982年胡裕树张斌发表《句子分析漫谈》,进 一步说明“虚词的作用也有语义的、句法的和语 用的区别”。 同年,朱德熙出版了《语法讲义》,也提出“主 语和谓语的关系可以从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 同方面来观察”。 1985年胡裕树、范晓发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 个平面》,至此,既作为本体论又作为方法论的 三个平面理论宣告诞生.
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之间的关 系
“三个平而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从研 究的角度说,句法是核心,是个轴,也可 说是个纲”
句法是基础,是杠杆,通过它来联系语义 和语用。具体表现为:(1)语义、语用关系 只有通过句法关系才能体现出来;(2)句法 分析不能取代或包含语义、语用分析。也 就是说,它们的关系在逻辑划分中是并列 关系,在句子分析中是互相制约关系.
参考文献
胡附、文炼《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 1982年第3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新疆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 范晓、胡裕树《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而的几个问 题》,《中国语文》1 992年第4期. 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1996年 高顺全《三个平面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深化》《云 梦学刊》1997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