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期时代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中国转型的关键在于冲破种种束缚,完成中国社会和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的 解放,即观念的解放;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解放;政治的解 放;民族的解放。
三是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必须解决两个认识,即如何认识世界, 如何认识中华民族自己。
三、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1、具体表现: ①政治: 外: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
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内:中国各个阶层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封建帝制结束,向政治民主化迈进 地主阶级:清政府统治腐朽;推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启 示:
一是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先进国和工业文明时代的后进国家, 中国人在社会转型中不仅遇到了来自内外两方面的阻力和困 难,而且形成了难以消除的巨大心理落差,如以天朝上国自 居的民族文化心理习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专制意识形态,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闭的经济体系,外来的民族侵略等, 都严重地阻碍和束缚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
3、同时代的西方: 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
4、相关主题: 近代民族独立的道路探索:不同阶级所探索的不同道路 制度变革:结束君主专制 建立民主共和制 经济转型: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解放:西学东渐由器物层面进入到制度思想层面
2、转型原因: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同时代的世界: 经济经济区域集团化 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4、相关主题 制度变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经济转型: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 看,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 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 外交政策转变:不结盟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 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西方一些科学技术 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④外交: 旧: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2、同时代的西方: 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形成; 启蒙运动兴起; 近代自然科技。
3、相关主题: 制度变革: 废丞相 设内阁 设军机处 经济转型: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缓慢发展 思想解放:东西方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科技艺术:中西方科技、艺术作品的对比
③文化: “双百”方针重新确立;“科教兴国” 。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④外交上: 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 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 国际组织中。
⑤科技上: 以“载人航天”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
⑥社会生活上: 讲究卫生、注重环保、赈济灾区的文明生活方式。
④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1950年与苏联等 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参 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转型原因: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 3、同时代的世界: “冷战”两极格局形成;西方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形成。 4、相关主题: 制度变革:三大制度 一部宪法 经济转型: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 外交成就: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四、过渡时期的新中国(1949—1956年)
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具体表现: ①政治: 新中国成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逐步确立。 ②经济: 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③文化:
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和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
②经济: 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洋务运动失败; 新:列强经济侵略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 文化: 旧: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新:西学东渐,各种进步思潮出现,由器物层面到制度思想层面
④社会生活上:
旧: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新:逐渐文明开化
2、转型出现原因: 内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加深。
五、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1、具体表现: ①政治: 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 “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②经济: 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开始形成。 ③思想: 旧:“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④阶级: 旧:奴隶主贵族逐渐走向没落; 新:“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2、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3、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 西方人文精神出现。 4、相关主题: 制度变革: 宗法制 分封制 礼乐制 郡县制。 经济转型:井田制 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经济 租佃制 初税亩等。 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尤其是儒家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 明末清初(16~18世纪) 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过渡时期的新中国(1949—1956年)
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一、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1、具体表现: ①政治: 旧:诸侯争霸,国家分裂,宗法分封制瓦解,礼乐制崩溃; 新: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②经济: 旧:井田制瓦解; 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
二、明末清初(16~18世纪)
总体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期;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1、具体表现: ①政治: 旧: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新:市民工商阶层兴起,但没有出现资产阶级 ②经济: 旧: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 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③思想: 旧: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文字狱)、理学统治禁锢思想; 新: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进步思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