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在拉祜族社会里,由于长期的游猎生活,使他们不畏艰险,不畏强暴,同时又形成了团结互助、尊敬老人的道德风尚。
他们对待真诚相处的人是那样热情,对那些奸诈、不守信义的人非常痛恨。
这些风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独特的礼仪。
猎肉分食与尊敬老人狩猎,是拉祜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是副业生产,也是打猎护庄稼。
狩猎,有一人一户的活动,也有一村一寨的集体活动。
集体狩猎是在旧历的正月、二月间,出猎时几乎整个寨子的男子都出动,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一路,一去就是几天或十几天才回来。
所得猎物不管大小,参加围猎的人不论大人小孩,每人都分得一份猎肉。
假如猎物太小,就是煮成稀饭也要一人一碗分食。
假如猎得马鹿等大野兽,头由猎得者或放头一枪打中者拿去,有两条里脊肉,猎得者可以分得一条,作为奖励,另一条送给寨子里年纪最大的老人,那也是不得享受的。
除里脊肉外,其余猎肉平均分配。
在分配肉时,凡是过路人,只要遇上,同样可以分得一份猎肉。
拉祜族对老人的尊敬,有这样一句话:“把享受让给比自己老的人,因为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先看见的,最老的人是寨子里懂道理最多的人。
”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拉祜族尊敬老人的美德。
平时家里有老人来了,青年就自觉地让座,请老人坐在火塘靠太阳出的方向,然后敬烟,接着烤茶,第一碗茶自己吃,第二碗敬给老人,意思是请老人放心。
向老人敬烟、敬茶时,都要双手举过头,接的人也要双手去接,单手接就很不礼貌了。
敬烟敬酒时,第一个敬给的烟酒,不转给在场比自己年纪更大的人,以后这个人是不会受到大家尊敬的。
老人坐着时,青年人不得从老人前面走过,要从背后走过。
盛饭时要先盛给老人。
老人吩咐事情时,要等老人吩咐完了才能回话。
拉祜族的服饰拉祜族人民穿的衣服,解放前还处于各家各户自己种棉,自己用简单的纺车纺纱,用极简陋的织布机织布,布织成后染成蓝色、青色,做成衣服。
拉祜族最喜欢黑色,认为黑色最好看。
解放后,国家每年由内地调入各色的棉布和化纤织品供给。
拉祜族服饰——以黑为美

拉祜族服饰——以黑为美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人口约434000人。
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195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以农业为主,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
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有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
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
拉祜年除夕晚上舂粑粑,大粑粑象征太阳和月亮,小粑粑象征星星和五谷丰登,在农具上要放上一些粑粑,表示让它们和主人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
初一凌晨,全寨的年轻人都要背葫芦或抬竹筒,到山泉去抢新水,然后便开始正式过年,喝酒唱歌。
一般过年都由初一到初五;初九到十一为小年。
小年的活动内容基本与大年相同。
尝新节男女分别在稻田和包谷地里选一些颗粒饱满、成熟较早的稻穗和包谷做新米饭,并以鲜菜瓜果、杀猪煮酒,邀舅舅、叔伯和亲友共同聚餐。
拉祜族中的苦聪人在狩猎时,习惯将猎获的兽头奖给第一枪射中者,前腿奖给发现猎物的人,剩下的肉,人均一份。
拉祜族青年男女婚恋和社交比较自由。
婚嫁的当天,男女双方都要杀猪,男方要把猪头送到女方家,然后破成两半,一半仍要带回;女方家的猪头也是如此,以表示骨肉至亲、“新婚和合”。
拉祜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有到妻方居住3年的习俗。
夫妇不睦,可请人出证,烧断丝线,即可离异。
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特点。
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以黑为主色。
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至今,拉祜族仍然非常喜爱穿传统服饰,透过拉祜族服饰,仍可窥见古代氐羌系统民族衣着形象。
唐代文献中记载,古代乌蛮“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
拉祜族介绍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41万(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
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
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居住。
拉祜族主要分为两大支系,即拉祜纳支系和拉祜西支系,两个支系均有着共同信仰和习俗、共同的文化传统,大体同步的社会发展进程,只是在方言、服饰等方面有一些差异。
云南省是拉祜族的故乡,省内拉祜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县(市)共计22个,分别隶属云南省思茅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地区。
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是与彝语、僳僳语、纳西语、哈尼语并列的一种独立语言,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种方言。
民族简介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以农业为主,1950年以前,拉祜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有的地区已发展到地方经济;有的保存着土司制度的残余;澜沧西南部,孟连、沧源,耿马和西双版纳等地的拉祜族都是被傣族封建领主所统治,保留原始公社制的残余。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195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
历史拉祜族——历史拉祜族源于原分于甘、青地区的古羌人,后不断向南迁徒。
至迟到战国时代已活动在云南境内。
根据考古发现分析,战国时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脱离原始时代,他们男女均头梳双辫、身着及膝长袍,从事迁徙农业和畜牧业。
【传统文化】拉祜族衣服有何特点拉祜族穿衣有何习俗

【传统文化】拉祜族衣服有何特点拉祜族穿衣有何习俗【传统文化】拉祜族衣服有何特点?拉祜族穿衣有何习俗解放前,拉祜族的服饰仍处于每户种植棉花的时期。
他们在一个简单的纺车上纺纱,在一个非常简单的织布机上编织。
织好后,布料被染成蓝色和青色来做衣服。
拉祜族最喜欢黑色,认为黑色是最好的。
解放后,国家每年从大陆转移各种颜色的棉和化纤面料。
由于拉祜族人民喜欢自己的布料,国家每年都会向拉祜族转移大量的棉花和棉纱,供拉祜族人民纺织自己的布料。
如今,拉祜族的年轻男女不仅喜欢自己的民族服装,还喜欢各种布料和化纤制品制成的新衣服。
拉祜族妇女的服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右开襟,两边开齐腰部高的岔口,衣长齐脚面的长衫。
在长衫岔口及衣边、袖口,镶缀红、白等各色几何图纹的花边,沿衣领及开襟上还嵌上数十个雪亮的银泡或佩带大银牌(拉祜族“普巴”)。
有的下穿统裙,有的下穿黑色长裤。
另一种是开襟很大,几乎像对襟,衣边缀有花布条纹,无领,小袖口,衣长只齐腰节骨的短衫。
短衫里面,穿一件白色汗衫,露在统裙上面。
穿着这两种服饰的妇女,都头包四公尺长的黑色包头,在包头两端缀以线穗,有的则是包大毛巾。
穿长裤的妇女,冬季多数小腿都套腿套,小腿套两端都用色线绣上花纹。
拉祜族的男人和女人都剃光头,但女人应该在头上留一绺头发,称为灵魂发,以显示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异。
如今,大多数年轻女孩都留着长发和辫子。
但在农村地区,女性在婚后会剃光头。
一方面,这是为了健康。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说你已经结婚了。
拉祜族女性通常戴较大的银耳环、银项圈和手镯,而男性也戴手镯和项圈。
拉祜族男子头戴帽子,也有全包头者。
帽子是用六至八片正三角的蓝黑布拼制成的,下边镶一条较宽的蓝布做边,顶端缀有一撮约十五公分长的各种颜色的线穗垂下。
现在,有不少人戴便帽。
但到节日,妇女都穿花边衣服,头裹黑色包头或大毛巾,男子戴帽或裹黑色包头。
节日和赶集,男女都要背一个长方形背袋(拉祜语叫“面搓”)。
背包是用自编的绿色布料制成的。
拉祜族节日文化

• 拉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 约41万(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澜沧 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中78%分布 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 沧孟连。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 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 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 居住。
• 拉祜族渊源于古代号“东方大族”的 氐羌后裔,古代拉祜族最早生活在甘 肃青海地区。历史上,曾有古羌人的 部分支系向南迁徙,进入今云南境内, 分布在金沙江南岸地带,秦汉时期, 活动于洱海地区的彝语支各族体被泛 称为“昆明夷”,其中便含有拉祜族 的先民。
•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信仰、大乘 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拉祜族的原 始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多神拜物, 对拉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影响最为广 泛。清朝初年,大乘佛教传入澜沧江 拉祜族居住区后,佛教逐渐取代了原 始宗教的位置,成为与政治结合的宗 教思想。
• 1922年,美国基督教会教徒在糯福, 即今天的澜沧县盖了第一座基督教堂, 开始在我国的澜沧、双江等县拉祜族 地区传播基督教。天主教大约是在 1939年有法国人传入云南省澜沧县拉 祜族居住的地区,但由于天主教的许 多教规和拉祜族人原有的宗教意识相 互冲突,所以天主教在拉祜族中未产 生太大的影响。
• 拉祜族在历史上原本没有文字,曾以 木刻记事,结绳记数。在二十世纪初, 外国的传教士来到了拉祜族居住的地 区,他们为了便于传教,曾用拉丁字 母创制了一套拉祜文。这套拉祜文很 不科学,因而也未能广泛传播。
• 解放后,对原有的拉丁文字进行了改 革,制定了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 以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的勐朗坝、东 回一带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新拉祜文。 现在,拉祜语和汉语,拉祜文和汉文, 是澜沧县的通行语言和文字。
• 关于过两次新年习俗的形成,也有的 传说,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 侵扰。为了狠狠打击敌人,保卫自己 的家园,有一次男人们离乡远征作战。 当他们凯旋归来时,年已过完。但为 了庆祝胜利和万家团圆,人们载歌载 舞,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而且从此相 沿成习,传承至今。
五___拉祜族

9.饮食习俗
拉祜族是个十分热情好客的民族。
逢年过节,都要邀请周围傣、哈尼、
布朗等族人民一道来饮酒会餐,吃团
结饭。拉祜族地区是著名的茶叶之乡。
拉祜人擅长种茶,喜欢饮茶。饮茶、
品茶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更是一大乐 趣。
BEA Confidential. | 10
也称“女人的年” 。
拉祜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
年” 。 (2 )尝新节
(3)火把节
BEA Confidential. | 7
7.礼仪及禁忌 拉祜族人民勤劳善良、崇尚礼仪。在长 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很多为 人处事、规范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 为准则。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人与人之间互 尊、友爱、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生性关系,也不许婚外发生性关系,违反者 将遭到很重的惩罚——被赶出寨子。有“从 妻居” 习俗,3年后方可自立门户。
BEA Confidential. | 6
6
(1)春节和扩塔节
春节,也叫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
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
基本相同,但拉祜分过大年和过小年。
拉祜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又称扩塔节,拉祜”,有“拉祜纳”(黑拉祜)、 “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 等支系。史称、他称有“史宗”、“野古宗”、 “苦聪”、“倮黑”、“磨察”、“木察”、
“目舍”等。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
立时,统一定族名为“拉祜族”。“拉”意为 “虎”,“祜”意为在火旁把肉类烤到发香的程
镶绣各种花纹图案。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
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BEA Confidential. | 4
【传统文化】拉祜族民俗 拉祜族特殊日子的特殊习俗

【传统文化】拉祜族民俗拉祜族特殊日子的特殊习俗【传统文化】拉祜族民俗拉祜族特殊日子的特殊习俗节日:过年拉祜语叫“扣扎”或“扣木扎”,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
腊月二十四全村打扫室内外环境,净身沐俗,据说不干净年神不来,年成也就不吉利。
大年三十以前,家家户户忙着宰牛杀猪,舂粑粑。
大年三十晚上,大摆酒筵献“卧待”和诸神,然后吃年饭、唱年歌、跳芦笙舞。
初一鸡鸣,每家都要派人背着竹筒到水沟去背新水(据说是天神赐给人们的“吉祥水”)。
有火药枪的要鸣枪。
同时,用新水、米和酒敬献“火神”和祖宗。
献毕,按男女姓别分开坐在火塘边,听家长致词庆祝和告诫青少年怎样做人。
之后,全家人边吃边喝边唱歌,彻夜不眠。
初二清晨,杀1只公鸡献祭秋千架,祭时还要用荆条、野姜点燃绕秋千二圈以示驱鬼,然后青少年男女荡秋千娱乐。
秋千架过37天后,由无儿无女的人家砍倒。
已成婚的青年男女、婚后3年,每年都要在过年时背4块饼(两大两小,约重30公斤)身向父母兄嫂拜年。
新谷成熟时过“吃新米节”,欢庆丰收。
火葬:人死后车门口于正屋右侧的火塘旁,头朝里脚朝外,灵前可供米饭一碗、筷一双、甜鸡一只。
妇女在旁痛哭守灵,并由1个领哭者领唱颂歌,歌颂死者一生的功德。
车门口1日或数日,至选取的吉日良辰设灵,并鸣枪知会亲友前来悼念。
去悼念的人都必须拎猪、鸡、酒来,做为葬礼。
出殡前将丧礼中的猪、鸡用木棍打死,人葬后在坟前供祭。
供品除老人外,任何人都不能吃。
棺材有两种:一是用篾席卷裹,一是普通的木棺。
坟地就在家的附近,只要滚1个鸡蛋于地,在蛋破处或停止处下葬。
人葬时棺材的大头朝向西方,坟垒高堆但不立墓碑。
墓前置放一两件死者生前用过的弓箭、背箩等物,成年人死后连续3年定期扫祭。
若死者系成年男子,人葬后全家原住的房屋要烧毁,另迁新扯重建。
不洁:日常生活中的不洁存有:儿媳无法同公公、弟媳无法同夫兄同桌喝茶,接递东西也无法轻易过手,无法随便步入公公和夫兄的“阿泡”。
无论未婚或已婚的女子,在长辈前无法挑下头巾,更无法披头散发。
简论拉祜族的哲学思想

简论拉祜族的哲学思想
拉祜族是现今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等地的少数民族,具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思
想传统。
在拉祜族文化中,哲学思想尤为重要,它不仅塑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而且
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
拉祜族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一种积极的未来投资思想,认为“今朝有酒今朝醉”。
他们
相信今天的努力将对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他们注重实际行动,鼓励大家积极勤劳。
他们
认为,实践才是改善生活条件的有效方法,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
拉祜族的哲学思想还注重社会互助,强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认为每个
人都是家庭的一部分,应该彼此关爱。
他们认为要拥有一个和谐、富裕的家庭,必须承认
分享的重要性,并发挥彼此之间的创造力和智慧。
拉祜族的哲学思想尊重祖先的遗产,认为祖先为后代们指明了方向,是他们健康成长
的基石。
此外,他们也相信家乡是一种挚爱,要守护一个地方就一定要关爱它,不要伤害它。
在拉祜族哲学思想中,灵性信仰也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把自然、神灵和家人等三方看
作是一个整体,认为他们之间是相互支持和联系的,必须相互尊重并和谐共处。
总之,拉祜族有着独特的哲学思想,强调积极的未来投资、社会互助、祖先的遗产、
遵守互惠原则和灵性信仰等方面,是一个充满了朴实真诚的民族,正是他们的正直和勤劳,博得了两个世纪以来的持久和平及富饶的生活。
拉祜族传统节日

拉祜族传统节日拉祜族在我国的民族中虽不算得上大族群,而拉祜族还有自己的独特的民族色彩的,对于拉祜族的有哪些传统节日你可否了解呢?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拉祜族传统节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拉祜族传统节日1.葫芦节拉祜语为“阿朋阿龙尼”,在农历的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
葫芦节源自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
史诗叙述厄莎造就天地万物后,将一粒金色的葫芦种子种在一棵大树下,种子慢慢发芽、开花、长成葫芦。
厄莎请来小米雀和松鼠啄开葫芦,拉祜族始祖扎迪(男)和娜迪(女)便从葫芦中走出来。
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十五日,成为拉祜族的诞生日,每年都要举行庄严的庆祝仪式和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
2.春节拉祜族的春节称为“扩”,分为大年和小年,时间与汉族春节相同。
正月初一至初四为大年,又叫“女人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二日为小年,又叫“男人年”。
传说远古过年,男子外出打猎,来时年已过完,为了慰劳男子,重过一次年,是为小年。
拉祜族对春节极为重视,从上一年的腊月二十四日就开始准备过年,打扫卫生、清洗衣物。
除夕之夜,人人洗澡,家家舂糯米粑粑。
初一清晨鸡叫后,家家户户便在枪炮声中到山泉边、水井旁抢“新水”。
据说,谁家最先抢到“新水”,谁家当年的谷子就会先熟,且事事如意。
“新水”抢回来后,要供于神龛上祭神敬祖,给老人洗手。
接着将糯米粑粑烤熟,先敬传说中的英雄扎怒扎别,再分别献给牛、农具以示慰劳。
初一这天,活动限于寨内进行,主要的活动是到寨子东面的山岗上请年神。
初二至初四,亲友间带酒、糯米粑粑、猪肉等相互拜年,老人接过年礼后,要给拜年者拴红线祝福。
出嫁的女儿亦携女婿回家拜年。
大年初五,全寨男子集体外出打猎,出发前,要举行狩猎祭祀活动。
正月十二日是满年,全寨人将年神送回到山岗上,夜里在村寨广场欢跳芦笙舞,第二天开始生产劳动,春节结束。
3.火把节火把节是彝语支各族的共同节日,也是拉祜族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节日。
拉祜族有着本民族关于火把节来历的传说。
拉祜族简介

拉祜族简介拉祜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公元六世纪以前,这个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他们至今仍保持着较多的原始社会末期的特征,因而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少数民族特殊性考察点之一。
到1991年,居住在澜沧江流域的拉祜族共有8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澜沧、孟连、双江、耿马等县,另有少部分散居在怒江两岸的兰坪、丽江、维西等县。
这些地方与缅甸毗邻,边境线长达700多公里,有不少村寨的群众常年与缅甸打交道,不仅把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带进了缅甸,还把缅甸的佛教、傣族文化也带入了澜沧江畔。
拉祜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傣族“泼水节”、傈僳族“阔时节”、佤族“祭山会”、景颇族“目脑纵歌”等,都是当地最有影响的民间传统节日。
拉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即使离异也可再行婚配,但由女方提出,男方必须应允,并给予经济补偿。
在解放前,拉祜族实行“走寨不离族”的婚俗。
即新娘跟着丈夫住在新家,若丈夫去世,新娘回娘家居住,到第三年才能改嫁。
随着社会的进步,解放后拉祜族也开始兴起了婚礼简办,恋爱自由,一夫一妻的风气。
拉祜族人民从不讲究吃,只要能充饥就行。
傣族“水摆”的食物比较单调,一般是烤鸡肉串、鱼干、腌酸鱼、腌黄瓜等,有些节日还吃虫子,或者用小鱼小虾煮豆腐吃。
如果吃竹筒饭的话,要先把竹子削去一截,把饭放在中间,然后在米粒上放几根香茅草,外面包一层树叶,最后放在火塘边,用火慢慢烧烤。
拉祜族“串杆酒”是由糯米、玉米或血豆腐、猪肉、鲜鱼和盐巴混合煮熟后用芭蕉叶盛好带给客人,表示欢迎。
腊月三十夜吃“炖猪脚”是拉祜族过年的习俗之一,一般农户在过年时,将留下来的生猪杀掉,制成腊肉或香肠,到过年时烹食一餐。
傣族、拉祜族和佤族称玉米为“滇绿”。
把它做成“白花花饭”,说是把仙人的衣裳染成了“白花花饭”。
把牛肉剁碎,拌上红辣椒、姜末、盐巴、味精和芝麻油等作料,制成馅心,再用小蒸笼分别蒸熟,便成了色泽美观、鲜嫩可口的饺子。
火腿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还含有钙、磷、铁等元素及丰富的维生素,适量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
拉祜族那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都是啥

拉祜族那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都是啥>一、语言文字拉祜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故不少词汇与哈尼族、彝族相同或近似。
绿春县的拉祜族普遍能讲哈尼话,金平县的拉祜族不少人还能操傣话。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拉祜族从来没有文字,至今刻木、结绳记事的情况仍然存在。
1957年,国家为拉祜族创造了一种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但红河州内至今未曾试行。
因此,许多有关创世、迁徙的故事传说、有关人们与大自然斗争的英雄业绩以及谚语、歌谣等,全靠口碑相传。
1985年,拉枯族识字的人很少,成年人中95%以上的是文盲,适龄儿童人学率也不高。
金平县拉祜族924个7~12岁的适龄儿童,实际人学的只有125人,入学率只有13.5%。
全县门名拉祜族教师,中师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初师文化程度的1人,初中文化程度的6人,小学文化程度的2人。
金平县拉祜族地区的6所学校,总建筑面积只有770多平方米,而且有5所是危房。
二、歌舞歌舞是拉祜族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婚丧嫁娶、喜庆寿诞、宗教祭祀、农事活动乃至客人相访,都以歌舞表达感情。
歌曲有祖祖辈辈相传下来的古歌,也有见景生情、随口编吟的新歌。
舞蹈除芦笙舞外,还有反映生产、生活或摹拟各种动物动作的三步舞、六步舞,男女老少人人会跳。
常见的乐器有芦笙、巴乌和口弦。
三、工艺拉祜族至今没有专业匠人,竹、木用具每个成年人都能制作,尤其擅长藤、竹编织。
他们利用山间野生的大竹、龙竹、吊竹、薄竹和藤条,编织篾席、篾垫、背箩、饭盒、箱子、桌子、椅子等,每件编织品都有不同的花纹图案,深受其他民族欢迎。
一个普通家庭每年都要编织数十件,除自用外还与其他民族交换生产、生活用品或投放市场出售。
拉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拉祜族的节日习俗拉祜族的节日有春节、扩塔节、端午节、尝新节,火把节、新米节、祭祖节、卡腊节、搭桥节、葫芦节等。
另外拉祜族还有别有趣味的风情,它们是拉祜族文化延续,传播的主要载体,凝聚着拉祜族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
春节,也叫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
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
不过,拉祜族过年分过大年和过小年。
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年。
传说过去只有大年,没有小年。
年前男人们总是集体远行围猎,回来时常常误了年期。
女人们为了慰劳远途而归的男人们,也总是一次次重新备办酒肉食品,给他们补过新年,后来竟逐渐沿袭成习。
因为这是为男人而补过的年,因此,就被称为小年、男人的年。
原来的年则称为大年、女人的年。
关于过两次新年习俗的形成,也有的传说,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侵扰。
为了狠狠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有一次男人们离乡远征作战。
当他们凯旋归来时,年已过完。
但为了庆祝胜利和万家团圆,人们载歌载舞,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而且从此相沿成习,传承至今。
抢新水和芦笙舞会,是拉祜族春节期间重要而独特的节日活动。
抢新水是指新年第一天,即正月初一清晨抢先到山泉边去接取新水。
这是拉祜人极为重视的新年头等大事。
他们认为,新水是最圣洁的,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谁先接到新水,谁家的谷物、瓜果就会先熟,谁家就更有福气。
因此,每年正月初一凌晨,听到雄鸡的报晓声,各家的代表便背起盛水的竹筒和葫芦,迅速奔向泉边,抢接新水。
接回来的新水要先敬献祖先,然后给老人洗脸。
扩塔节,是拉祜族人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欢乐的传统年节。
又称为拉祜大年,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共九天。
节前准备除夕这天,家家户口把村寨内外收拾的焕然一新。
人们杀猪、泡米,把舂好的粑粑放在犁杖、砍刀、锄头等农具上,表示它们辛苦了一年,应和主人分享节日的快乐,人们还为牛割草添美食,以示慰劳。
接新水习俗晚上,全家人沐浴洁身,各村寨鸣放三响火炮、火枪。
少数民族拉祜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拉祜族人民的打扮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他们的发型和头饰,通常都是剃光头或者短发,男性会留一 缕头发在头顶,编织成复杂的花纹,而女性则喜欢佩戴银制或者布料的头饰。
拉祜族的饮食文化
饮食习惯
酒文化
拉祜族的主食是稻米和玉米,同时也 会食用一些薯类、豆类和野菜等辅助 食品。
拉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酒文 化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拉祜 族的酒多以自酿为主,如“苞谷酒” 、“橡胶酒”等。
CHAPTER 03
拉祜族的民俗风情
拉祜族的服饰与打扮
传统服饰
拉祜族的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色彩,男子通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袍,头上缠绕着布料或者毛线做的包头巾, 妇女则穿着色彩鲜艳的裙子或长袍,搭配银制饰品和头饰。
服饰文化
拉祜族的服饰反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不同地区的拉祜族服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拉祜族的舞蹈
拉祜族的舞蹈风格独特,通常与歌曲相互配合,表达了拉祜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舞蹈动作粗 犷奔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拉祜族的传统手工艺
纺织工艺
拉祜族妇女擅长纺织,她们用手 工编织的布料制作衣服和家居用 品,这些物品不仅实用而且雕刻工艺也十分发达, 他们用木头雕刻神像、乐器和装 饰品等,工艺精细、栩栩如生。
春秋战国时期,拉祜 族在滇池和邛都(今 四川西昌东南)之间 。
拉祜族的分布与人口
01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 以及贵州省和缅甸东北部地区。
02
人口数量约为4万(2010年), 在中国和缅甸的拉祜族人口数量 均有所增加。
拉祜族的语言与文字
拉祜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3 种方言。
无传统文字,多使用汉字或傣文进行 记录和交流。
CHAPTER 04
拉祜族服饰文化赏析

云南拉祜族服饰文化简介一、拉祜族简介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与彝族、纳西族等同源于古代氐、羌族系。
根据本民族长篇纪实性迁徙史诗《根古》叙述,该族先民于战国秦汉时期告别了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与彝族等的先民组成了“乌蛮”集团。
期间,常因贡税军事反抗盟主族,而后举族迁徙。
同时,部落首领为扩张也推动战争,失败后,则举族迁离。
自唐起,该族一直迁徙,清代仍有局部迁徙。
明清时一部分迁到了澜沧江两岸及元江沿岸。
迁徙中,走得最远的,到达了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一九八七年,生活在金平县的苦聪人也划归了该族。
“拉祜”一词是拉祜族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意思为将肉烤香。
因此,在历史上该族曾是一个狩猎民族。
清朝康熙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662—1953年),汉文中一直称拉祜族为“倮黑”或“倮黑族”,被一些学者认为带有歧视性,1953年4月,始用取自本民族意愿的名称——拉祜族。
拉祜人的主要居住区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属亚热带雨林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雨季分明。
二、服饰特点1、全民性。
即服饰不因等级的不同而有区别,从上层人士到普通百姓,他们的服饰都是统一的。
2、主服尚黑,饰料多彩。
不论男服女服,以黑为美,以黑为主色,部分地区也以黑或蓝为主色。
女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青年小伙子多在对襟短衣外面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姑娘们则在衣衫下衬上一件白汗衫,下摆露在统裙上面。
他们认为,白色与黑色相配,象喜鹊一样漂亮。
衣服本色尚黑,而装饰色彩,如红、黄、白、浅蓝、嫩绿等较为鲜艳的颜色却是拉祜族最心爱的。
他们常用五彩斑斓的色线色布组成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精心镶在长袍襟边、袖口、裤子脚边、护腿套等地方,色彩丰富而不繁杂,使得衣裤衫袍呈现出高贵典雅之美。
3、男简女繁。
男子服装较为单一,款式和制作也较为简单。
拉祜文化传统

拉祜文化传统
拉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拉祜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他们的传统文化深受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拉祜族的传统服饰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长裤和头巾,而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裙和上衣,头戴银饰,非常华丽。
他们的服饰反映了拉祜族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拉祜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他们的音乐节奏明快,富有激情,常常伴随着鼓声和舞蹈,让人仿佛置身于原始部落的狂欢之中。
他们的舞蹈动作优美多变,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赞美,展现了拉祜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此之外,拉祜族还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品,如银饰、刺绣、竹编等,这些手工艺品代表了拉祜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他们用手工艺品装饰自己的生活,也通过手工艺品传递着拉祜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拉祜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拉祜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也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拉祜族的传统文化传统,让它继续在世代传承下去,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拉祜族的图腾是什么?其图腾又有何含义

拉祜族的图腾是什么?其图腾又有何含义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以农业为主,1950年以前,拉祜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有的地区已发展到地方经济;有的保存着土司制度的残余;澜沧西南部,孟连、沧源,耿马和西双版纳等地的拉祜族都是被傣族封建领主所统治,保留原始公社制的残余。
葫芦是拉祜族的崇拜物,拉祜族民间史诗《牡帕密帕》就有葫芦生人的神话传说。
拉祜族节日跳芦笙舞,澜沧县还过“葫芦节”。
由葫芦和长衣裳花边装饰纹样所组成的图案,象征人类的起源和拉祜族始祖的由来,也象征女性美和人丁兴旺、生活幸福。
在拉祜族民间广泛流传着葫芦孕育人种和人类源自葫芦的传说。
至今仍将葫芦视为吉祥、神圣之物。
人们喜将葫芦籽缝在小孩的衣领或帕子上,而妇女的服装及围巾、包头上也多有彩线绣制的葫芦和葫芦花图案。
拉祜族认为穿了这种服装魔鬼便无法近身,孩子能健康成长,妇女能终年平安。
在拉祜族看来,如果姑娘的胸部、腹部和臀部外形与葫芦相似,那么,不仅姑娘健康美丽,将来还会多子多女。
情人们相互赠送的信物上也绣有葫芦花和葫芦的图案,以此象征爱情的纯洁与神圣。
拉祜族团结故事

拉祜族团结故事
在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大家庭中,拉祜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民族。
他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而拉祜族的团结故事更是传颂千古,成为了这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贵州等地,他们勤劳、勇敢、智慧,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
在拉祜族的故事中,最能体现他们团结精神的就是“七个兄弟和一个妹妹”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遥远的拉祜族村寨,七个兄弟和一个妹妹因为父母早逝,相依为命,共同分担生活的艰辛。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的重担,他们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
在故事中,七个兄弟分别代表了勇敢、智慧、善良、诚实、勤劳、宽容和担当,而妹妹则是他们心中的宝贝,象征着民族团结的生命力。
兄弟们为了保护妹妹,共同对抗外敌,展现了拉祜族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
他们分工合作,齐心协力,终于战胜了敌人,守护了家园。
这个故事传达了拉祜族人民在面对困难时,始终坚定信念,紧密团结,共同担当民族大义的精神。
拉祜族的团结故事不仅在本民族中传颂,也成为其他民族学习的榜样。
故事背后的启示是: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民族繁荣。
在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力量。
如今,拉祜族在国家的扶持下,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这个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拉祜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书写更多美好的
篇章。
总之,拉祜族的团结故事不仅是他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我国各民族共同进步的见证。
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间舞蹈
舞蹈动作
民间舞蹈的动作粗犷奔放,表 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和对大自然
的敬畏之情。
舞蹈音乐
舞蹈音乐通常采用拉祜族传统乐器 ,如葫芦笙、口琴等,演奏出独特 的旋律和节奏。
舞蹈服饰
舞蹈服饰通常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采用传统手工刺绣和编织工艺, 展现出拉祜族的文化和历史。
民间武术
武术起源
民间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和狩猎 活动,经过世代相传,逐渐演变 成一种强身健体、竞技表演的传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 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
02 拉祜族传统体育 文化的起源与发 展
起源
从生产劳动中产生
拉祜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往往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如打猎、耕种 、收割等。
从宗教仪式中诞生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和仪式中也有很多传统体育文化的元素,如舞蹈 、摔跤等。
促进民族团结与交流
增强民族认同感
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当地人民的民族 认同感和自豪感。
促进民族交流
通过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可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民族团结 和社会和谐。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提供娱乐活动
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使人们在劳动之余得到放松和享受。
统体育活动,吸引更多游客了解和体验拉祜族传统文化。
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02
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得到
更广泛的发展和传播,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建立国际交流平台
03
通过建立国际交流平台,推广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上的
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民族饮食——拉祜族食俗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的云南省南部。
"拉祜"⼀词是这个民族语⾔中的⼀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烤⾹的意思。
因此,在历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的饮⾷有着⾃⼰民族的特⾊、饮⾷⽅式独特。
拉祜族以稻⽶为主⾷,次为⽟⽶、薯类、⾖类、荞⼦等。
⼀⽇三餐,粮荒季节减为两餐。
每天早上起来舂⽶,现舂现煮。
煮饭⽤⼟锅或⽊甑。
蔬菜有萝⼘、青菜、⽠类、⾖类、喜吃辣椒。
喜⽤鸡⾁或其他配料加⼤⽶或包⾕做成稀饭,有⽠菜、菌⼦、⾎、⾁等各种稀饭,其中鸡⾁稀饭为上品。
⽆论⼤⼈⼩孩,都习惯喝⼭泉⽔。
拉祜族⽇常喜欢将菜、⾁及佐料和⽔放⼊⼀段鲜薄⽵筒内煮熟,既有⽵之清⾹,⼜保持原有⾁菜的⾹味。
拉祜族烤⾁别具风味,⼤都猎获的野兽⾁,或直接⽤⽕烤,或⽤芭蕉叶将⾁包住埋⼊⽕中,烧熟⽽⾷。
烤⾁⾹脆可⼝,佐以⿇辣佐料后还能开胃。
猎获物的下⽔和杂碎,就地燃⽕,放⼊⽵筒内煮熟分⾷。
在开膛剖肚时,中年⼈喜欢⽤⼿捧喝热⽓腾腾的"护⼼⾎",据说猎物的护⼼⾎有补⾎消除劳损的妙⽤拉祜族不仅会腌菜、腌⾁、磨⾖腐,还会酿酒。
在民间,男⼥均嗜饮酒,并有在酒和⾁上不分彼此的习惯。
平时喜饮烤茶,烤茶是将⼤茶⼊罐烤⾄焦黄,待⾹味飘出后对⼊⽔稍煮即饮。
拉祜族⼈喜欢⽤辣椒待客。
有句俗语:"拉祜⼈的辣⼦,汉⼈的油",意思为待客没有辣椒,就像汉⼈做菜不放油⼀样。
吃饭时,家长先盛饭,接着是客⼈,其他家⼈按年龄⼤⼩拿取,妇⼥盛饭时,背着或抱着孩⼦不能拿取,对尊贵的客⼈,主⼈要杀鸡、煮鸡⾁稀饭招待。
但是,如果主⼈家⽤⽩鸡⾁煮稀饭招待客⼈,那就是绝交的表⽰。
特⾊饮⾷⽵筒烧饭:居住在哀牢⼭原始森林中的拉祜族苦聪⼈,⼤多没有锅和甑⼦,⼀般都⽤薄⽵筒煮饭煮菜。
把舂好的⽟⽶⾯或⼤⽶放⼊薄⽵筒内,加⽔后,⽤树叶把筒⼝塞紧,再把⼀段段⽵筒放在⽕上烧,熟后,破开⽵筒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祜族
文章点击数:1263 创建时间:2013年01月29日来源:云南民族网【打印文章】
拉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截止2011年底,拉祜族有47.86万人,占云南省人口总数的1.03%(摘自《云南统计年鉴2012》),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
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
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居住。
拉祜族渊源于古代号“东方大族”的氐羌后裔,古代拉祜族最早生活在甘肃青海地区。
历史上,曾有古羌人的部分支系向南迁徙,进入今云南境内,分布在金沙江南岸地带,秦汉时期,活动于洱海地区的彝语支各族体被泛称为“昆明夷”,其中便含有拉祜族的先民。
宋代时拉祜族聚居在洱海南部的巍山、弥渡之间,宋末时拉祜族分两路迁至临沧和景东以南一带。
明清时一部分迁到了今天的云南省澜沧江两岸以及元江沿岸。
迁徙中,走得最远的,已越过边境,到达中南半岛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地的山区。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是与彝语、僳僳语、纳西语、哈尼语并列的一种独立语言,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种方言。
两大方言在语言、词汇上虽有差异,但两种方言可以互相通话。
拉祜族在历史上原本没有文字,曾以木刻记事,结绳记数。
在二十世纪初,外国的传教士来到了拉祜族居住的地区,他们为了便于传教,曾用拉丁字母创制了一套拉祜文。
这套拉祜文很不科学,因而也未能广泛传播。
到解放前夕,懂得这种拉祜文的人很少。
解放后,对原有的拉丁文字进行了改革,制定了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的勐朗坝、东回一带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新拉祜文。
现在,拉祜语和汉语,拉祜文和汉文,是澜沧县的通行语言和文字。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信仰、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多神拜物,对拉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影响最为广泛。
清朝初年,大乘佛教传入澜沧江拉祜族居住区后,佛教逐渐取代了原始宗教的位置,成为与政治结合的宗教思想。
1922年,美国基督教会教徒在糯福,即今天的澜沧县盖了第一座基督教堂,开始在我国的澜沧、双江等县拉祜族地区传播基督教。
天主教大约是在1939年有法国人传入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居住的地区,但由于天主教的许多教规和拉祜族人原有的宗教意识相互冲突,所以天主教在拉祜族中未产生太大的影响。
拉祜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文学,又叫口碑文学。
主要是民间诗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等。
这些作品主要记载了拉祜族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程,以及他们的先祖在改造自然、改造自身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思想意识。
拉祜族的乐曲旋律悠扬,调子丰富。
景谷县的拉祜族人喜欢听唢呐,有《过山调》、《隔娘调》、《采花调》、《出门调》30多种。
镇沅县的拉祜族曲调,按形式和乐器分为三弦曲、芦笙曲、唢呐曲,还有独唱曲和对唱曲等。
拉祜族的乐器种类也很多,大都是竹制的,可分为吹奏乐器、弹拔乐器和打击乐器三大类。
常见的吹奏乐器有葫芦笙、列嘎嘟、闭闲等,葫芦笙是拉祜族主要的传统传统吹奏乐器,大小及规格不同,发出的音乐高低也不同。
口弦、小三弦、牛腿琴是拉祜族地区常见的弹拔乐器,打击乐器则主要有木鼓、波罗谷、快列玛或切、排等。
拉祜族能歌善舞,特别是逢年过节,歌舞是他们必备的节目。
他们的舞蹈动作往往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芦笙舞、摆舞、跳歌等。
芦笙舞是拉祜族人民欢度节日时跳的一种大型的集体舞,据统计有136个民间组合套路,主要分布在澜沧、
西盟、孟连、勐海、双江、临沧、沧源等县的拉祜族聚居区。
摆舞共81个套路,主要是澜沧和孟连两县拉祜族跳的一种舞蹈。
从舞蹈内容看,既有反映生产、生活的,也有模拟动物动作的,还有不少是反映祭祀礼仪的,如《祈祷舞》、《扫地出门》、《拜年》、《讨福》等。
拉祜族村寨大都坐落在澜沧江两岸群山环抱的肥沃坝子中或靠近水源的地方。
每个村寨小至3—5家,大至100—200户。
住房富有湿热地带建筑特色。
传统的住房有木桩竹楼和落地式茅屋两类。
木桩竹楼按建筑规模的大小分为两种,一种是供个体家庭居住的小型竹楼,楼下关养牲畜及堆放柴火,楼上用木板或竹笆隔成两间,前间设火塘,火塘上方挂一“炕笆”,供烘烤粮食及防火之用,后间为卧室。
另一种是供大家庭居住的大型竹楼,即“长屋”。
澜沧县坎卡乃、南段一带的长屋最大面积达300平方米左右,一般在100平方米左右。
楼上正面设有走廊,但无窗子,从正中或两侧开门。
室内按小家庭的多少隔成若干间,每间住一个小家庭。
在正对住房的过道上设有火塘及大锅,供小家庭开伙之用。
长屋旁建有粮仓,粮仓内亦分为若干格,每个小家庭使用一格。
大型竹楼和小型竹楼的楼上均设有一晒台。
落地式茅屋也用木头做梁柱,竹蔑或木板做围墙,屋顶呈双斜面,覆以茅草。
门开于正中,但不能对着丫口、山箐,否则不吉利。
有的隔成两间,一间为内室,一间用于煮饭和招待客人。
房屋面积较小的就不再隔开。
不少地区的拉祜族,因轮歇耕地离村子较远,即在耕地附近建盖临时住房“班考”(即窝棚),农忙时就住在班考里,农闲及节庆时才返回村寨。
住班考的时间
长的可达半年之久。
班考虽为临时住房,但由此形成的双重住地居住制,在历史上曾经对拉祜族个体经济的发展和个体家庭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拉祜族修建房屋多在秋后、年前进行。
“一家盖房,全寨相帮”,是拉祜族的传统美德。
新房建成后,还要举行“贺新房”仪式,主客饮酒唱歌庆贺。
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
拉祜族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头戴蓝、白两色的瓜形帽或裹黑色头巾,身穿对襟短衫,也有穿无领右襟大衫的,下着宽大长裤。
外出喜挎背包、佩长刀。
妇女服饰因支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拉祜纳妇女的服饰较完整地保留了古羌人的传统服饰特点:头裹一丈多长的黑色头巾,末端垂及腰间;身穿高领,高开衩的右襟长袍,长袍多为黑色,衣领周围及开衩口边镶有彩色几何纹布块,衣领及开襟处还嵌有雪亮的银泡。
拉祜西妇女的服饰则带有南方民族的特点,头裹黑色或白色头巾,身穿无领对襟短衫,下着长统裙,上衣的前胸及袖口饰有彩色布条,裙子则多间以红、黑、白三色。
妇女佩带的银饰有项圈、手镯、耳环等。
拉祜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流传在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主要有摔跤、踢架、射弩、火枪射击、打陀螺、荡秋千、标杆、爬杆、武术、拳术、拔腰力、拔河、拉猪、双人三脚跑、仿牛斗角、搬手、丢包、丢石、穿针、甩标签、跳芦笙等,还有一些体育游戏项目,如老鹰捉鸡、老虎抱蛋、骑马传物、打马桩等,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和民间娱乐活动相结合,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
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严禁与外族通婚,近代以来这一限制逐渐放宽。
部分地区允许姑舅表及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
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恋爱自由。
一般在16岁左右即可参加“串姑娘”活动。
拉祜族又婚姻自由的传统和以离婚为耻辱的观念,由于喜新厌旧而提出离婚者,会遭到人们的指责。
如果一方提出离婚,则必须付给对方一定数目的款项,男子提出离婚者,其所支付的款项要比女子提出离婚者多。
离婚后双方可以再嫁娶。
拉祜族还实行转房制度,即夫死后妻可以转房,但仅可以转房给夫之弟,不能转给夫之兄。
寡妇再嫁不受歧视。
古代拉祜族盛行火葬,明、清以来大部分地区改为土葬。
拉祜族人死后首先要在家门口鸣放火药枪报丧,死者放入棺材后,家人必须捉一头二三十斤重的猪,把一根白线的一端拴在猪的脖子上,另一端放在死者的手掌上,然后用一盆清水把猪活活溺死。
被溺死的猪的肉家人不能吃,只有亲属才能吃。
墓地的选择是用鸡蛋卜地法,即当灵柩抬到坟山后,由女婿将米碗里的鸡蛋从自己的胸前向背后抛去,鸡蛋落地处,就是挖坑下葬处。
全寨人都参加葬礼。
葬礼完后,寨内参加葬礼的人均各自带一碗米,去死者家一起做饭吃。
不论是火葬还是土葬,下葬当天,全村停止生产,各家不舂米,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对被杀、自杀、摔死、淹死及被野兽咬死等非正常死亡,一般在其死亡处就地火化或埋葬,不举行葬礼。
拉祜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中秋节,其中春节最隆重。
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
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十二天,一月三十天,一年十二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
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拉祜族禁忌很多,最有民族特色的禁忌是不得吃狗肉,吃狗肉者不得进家门,七天后要洗澡换衣才能进家门。
拉祜族人常用鸡肉稀饭待客,但忌用白鸡肉,他们认为用白鸡肉熬稀饭待客,表示主人要与客人绝交。
主人杀鸡招待客人时,客人不能自已拿鸡头吃,如主人拿给你吃,则必须接受,不能拒绝或转送给他人吃,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拉祜族在日常生活中还特别尊重老人,吃饭要先给老人盛,给老人敬烟酒要举过老人的头,禁止在老人面前随便走动,老人来了得给老人让座,请他坐在火塘靠近太阳的地方。
(来源:“云南民族网网站”2013年9月2日)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培训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