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述评方案
行为主义教育观
如何运用行为主义教育观,培养孩子的好习
惯
行为主义教育观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种流派,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被刺激而产生反应的,因此可以通过“刺激-反应”这一机制来培养好的习惯。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1. 让孩子明确目标和奖励
指定一个明确的、可达成的目标,再和孩子一起制定奖励措施,当孩子完成目标,便可获得奖励。
例如,孩子在学校里表现良好,就能够获得父母的夸奖或小礼物。
2. 加强正向反馈
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及时赞美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如孩子学习拼音时,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帮助孩子坚定学习的决心。
3. 制定积极的习惯养成计划
在孩子学习或生活中,制定一些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计划,例如,每天定时完成作业、定时作息、定时锻炼等。
让孩子在计划中体验到规律生活的好处,并慢慢养成定时作息的习惯。
4. 学会正确的激励
在刺激孩子行为时,我们要正确使用激励方式,让孩子明白正确的行为将得到什么样的奖励。
但是,我们也需要适时地提醒孩子,不当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5. 建立榜样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榜样,而这个榜样可以是家长、老师、同学、爱好者等等。
孩子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榜样身上表现出的积极做法来学习和模仿,从而更好地培养好的习惯。
总之,要运用行为主义教育观,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需要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做到效果明显,方法得当。
只有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实施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帮助者和引路人,引导孩子成为真正的优秀人才。
幼儿园行为心理学教案:儿童健康成长指引
幼儿园行为心理学教案:儿童健康成长指引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良好的行为心理学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行为心理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指引和建议,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行为心理发展。
一、观察和了解孩子的行为1. 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社交行为、学习行为、情绪表达等。
2.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和心理需求,为什么孩子会在特定情况下表现出某种行为。
3.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被尊重和理解。
二、提供积极的情绪引导和情感支持1. 帮助孩子学会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鼓励他们积极表达情感而不是压抑或隐瞒。
2. 提供安全、温馨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支持,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和情绪管理能力。
3. 教导孩子积极的情感表达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人际关系技能。
三、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1. 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行动。
2. 鼓励孩子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决策能力。
3. 指导孩子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态度和灵活适应,促进他们的心理韧性和成长思维。
四、建立积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1. 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倡导积极向上的行为和思维模式,鼓励孩子热爱学习、尊重他人、乐于助人。
3. 创设符合儿童需求的行为激励和表扬机制,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激励和自我肯定意识。
通过以上教案指引,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园行为心理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这些指引,更好地引导孩子的行为心理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素养和适应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关怀与支持。
希望这些指引能够帮助孩子们建立健康、快乐、积极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幼儿园行为心理学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幼儿园,孩子们开始接触社交、学习等各种新环境和新挑战,他们的行为心理发展也处于关键的阶段。
浅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浅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浅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育心理学被广泛地研究并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
根据J Piaget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3~6岁的幼儿其认知属于前运算阶段,即前逻辑阶段。
这一阶段幼儿认知的主要特点包括:幼儿行为相较于感觉运动阶段更为内化,出现语言并通过示意行为对事物进行表征,但作为主体的幼儿并未形成逻辑思维,无法针对事物表象作出逆运算,其思维可归纳为:表象、原始和混乱,自我中心思想是该阶段的突出特点。
幼儿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导致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幼儿教师身心素质的高低,提升幼儿教师身心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其对自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而对作为教育理论核心的教育心理学地解读,就成为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通过对行为主义学派的讨论和解读,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幼儿教育(3~6岁)中的运用,以期在奋斗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洪流中,为幼儿教育事业的促进和发展,贡献微薄力量的目的。
一、行为主义教学方式的反思与探讨通过近年来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可以发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程式化、数据化的执行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受学对象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深渊。
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过程被程序化、公式化,解释世界的方式方法被单一化,教学方式被反复总结和提炼,形成固有模式;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不可避免地被置于封闭式教育体系中,被动地、盲目地接受知识、认知世界,教科书式的答案成为评判对错的唯一标准,其发展与成长被量化、数据化。
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无法获得创新与优化。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作业设计方案-幼儿心理学》
《行为主义进步理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行为主义进步理论的基本观点和进步流派;2.精通行为主义进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3.能够运用行为主义进步理论诠释现实生活中的行为现象;4.培育同砚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行为主义进步理论的观点及特点;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3.操作条件反射理论;4.行为心理学;5.社会进修理论;6.认知行为论;7.行为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与谈论相结合: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同砚的谈论,深度理解行为主义进步理论的精髓;2.案例分析:引导同砚分析实际案例,运用行为主义进步理论进行解读;3.小组谈论:组织同砚分成小组,谈论相关问题,培育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思维导图:让同砚用思维导图整理各个重点知识点,援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要求:1.阅读指定教材与相关论文,撰写一份1000字以上的进修笔记,总结行为主义进步理论的主要内容;2.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行为现象,运用行为主义进步理论进行分析和诠释,撰写一份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报告;3.结合个人实际状况,沉思并总结行为主义进步理论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写一篇《我眼中的行为主义》的个人感悟文章;4.每周一次小组谈论,就所学知识进行深度探讨,形成小组谈论心得报告,提交给老师评定。
五、评分标准:1.进修笔记:准确地概括行为主义进步理论的主要内容,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无重大错误,语言流畅,得分50%;2.案例分析报告:选取的案例具有代表性,运用行为主义理论诠释得当,分析深度,有奇特见解,结论明确,得分30%;3.个人感悟文章:写作思路明晰,能体现出对行为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沉思,表达流畅,有新意,得分10%;4.小组谈论心得报告:团队合作紧密,谈论深度,主题明确,内容充实,得分10%。
六、参考资料:1.《心理学概论》,袁钢等著,北京高校出版社;2.《行为主义心理学史》,胡书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3.相关论文及学术期刊。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作业设计方案-幼儿心理学》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个体的行为是通过环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干系来塑造的。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方式来加强或减弱某种行为。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思考来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
二、作业设计目标1. 理解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能够运用行为主义发展理论诠释实际生活中的行为现象。
3.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作业设计内容1. 理论进修: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文献,了解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其实验钻研。
学生可以结合教室讲解和在线资源进行进修。
2. 案例分析: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行为现象,如孩子的进修行为、员工的工作表现等,运用行为主义发展理论进行分析和诠释。
学生需要提供详细的案例描述和分析过程,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3. 讨论与分享:学生可以在班级内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案例分析和思考。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或展示,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四、作业要求1. 作业提交时间:作业需在规守时间内提交,逾期作业将扣分。
2. 作业格式:作业需按照规定格式撰写,包括标题、姓名、班级等信息。
3. 作业内容:作业需包括理论进修、案例分析和个人思考等部分,要求内容详实、清晰。
4. 作业评分:作业将根据内容的完备性、准确性和深度进行评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五、评判标准1. 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逻辑性。
3. 对个人思考和总结的独到见解和观点。
4. 对作业撰写的规范性和清晰度。
六、作业安置与反馈1. 作业安置:作业设计方案将在教室上进行详细说明,并通过学校平台发布。
学生可以在规守时间内完成并提交作业。
2. 作业反馈: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作业设计方案-幼儿心理学》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介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探讨了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通过进修和训练可以改变和塑造个体的行为。
本课程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为他们打下结壮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要代表人物;2. 掌握行为主义理论在心理学钻研中的应用;3. 能够分析和诠释行为主义对个体行为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钻研能力。
三、作业设计方案1. 个人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行为主义相关的钻研课题,撰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
论文内容包括选题背景、钻研目标、方法论、数据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学生需在论文中对行为主义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探讨。
评分标准:选题合理、论据充分、逻辑清晰、结论明确。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行为主义相关的实验课题,在教室上进行讨论和展示。
小组需要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最后,每组需提交一份实验报告。
评分标准:实验设计合理、数据准确、分析有深度、讨论有新意。
3. 教室演讲: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行为主义相关的话题,在教室上进行10分钟的演讲。
演讲内容包括背景介绍、理论分析、案例讨论和结论总结。
学生需在演讲中展示自己的钻研效果和批判性思维。
评分标准:演讲内容丰富、表达流畅、逻辑清晰、观点独到。
四、教学资源1. 课程教材:《行为主义发展理论》2. 参考书目:《行为主义心理学导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3. 网络资源:心理学相关学术网站、在线期刊数据库五、评判方式1. 个人论文占总成绩的30%2. 小组讨论占总成绩的30%3. 教室演讲占总成绩的20%4. 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行为主义理论概述2. 第3-4周: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贡献3. 第5-6周:行为主义在心理学钻研中的应用4. 第7-8周:个人论文撰写及选题讨论5. 第9-10周:小组讨论实验设计及数据收集6. 第11-12周:教室演讲准备及展示七、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方案,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学术钻研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儿童心理学》新行为主义的儿童心理学
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华生建立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后,这个学派一直在心理学,包括儿童心理学研究中保持着强大的势力,它的强调S—R的简明而又富于实用主义的观点,它的强调环境作用和实验方法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外貌,都对西方的心理学界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是,第一,这个学派只能很好地研究一些较低级的心理过程的发展,如感知觉、动作、情绪等等,而把思维、语言、智力、动机等等统统排斥于研究课题之外。
第二,这个学派的S—R公式虽然简单明了,但却非常粗糙、贫乏,缺乏一种系统的、深刻的理论。
由于这种原因,各种以“新”行为主义作为旗号的学派先后出现。
这些新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承认S—R之间有一个机体的内部过程作为中介,而不是S对于R的简单的、直线的决定作用。
关于这些新行为主义派别的评述不是本书的任务。
在这里只想指出对儿童心理学研究有较多影响的一个学派,即以斯金纳(B. F.Skinner)为首的这一派别。
在属于这一派别的比乔(S. W.Bijou)和贝尔(D.M.Bear)等人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工作中,他们标榜自己的观点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观点,他们声言只研究那些可以观察的行为,而不研究他们认为不能观察的东西(如动机、冲动、欲望等等)。
他们根据S—O—R公式,主张研究操作性的(operant)行为,即根据对儿童过去历史和现在情况的了解给以刺激,以引起所要引起的可以控制的行为。
为了控制儿童行为的发展,在进行研究工作时要考虑四种条件的变化:(1)第一基线水平,即儿童在实验操作以前的状态,例如小学一年级新生上课时的不安定、下位子等表现;(2)第一实验期间,即给予一定刺激(如指示儿童坐好并加以强化),观察儿童行为的变化(与安静坐下的关系);(3)第二基线水平,即取消第一实验期间所给的刺激,以检查第一实验条件的作用(如不加指示和强化以观察对儿童安静坐好行为的关系);(4)第二实验期间,即把第一实验期间给予的刺激再度给予儿童,从而确定第一实验期间所给予的刺激的作用。
论述行为主义理论中与儿童行为观察分析较为相关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其在观察中的适用范围
论述行为主义理论中与儿童行为观察分析较为相关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其
在观察中的适用范围
行为主义理论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教育学概念,它可以作为引导教师和家长如何
与儿童交互的重要参照。
它认为,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和控制,可以促进儿童遵守学习规则,增进他们的情感和思维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首先提出,教育过程应采取外部环境来改善儿童行为。
除此之外,它还强调了改变外在环境中的奖励和处罚来控制和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性。
它还认为,大力宣扬奖励的人性会导致儿童采用良好的行为表现,而对违规行为的适当处罚则能有效遏制儿童的不当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还强调积极反馈机制,例如激励儿童展示出良好行为,以及证明
他们尊重社会规则的能力。
这在儿童行为观察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儿童学习规律性,逐步增进自我控制能力。
在观察中,行为主义理论的适用范围涵盖了从社会环境里获取信息、注意行为
的影响、大脑的发育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领域,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外部环境和社会关系来改变儿童的行为,以期达到预期的行为表现效果。
总而言之,行为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指导儿童行为观察分析方法,它在
分析儿童行为及促进其良好行为表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
一、旧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的儿童观简述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以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长期以来专注意识研究的传统心理学破产,一个新的以外显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诞生,即行为主义心理学。
1.旧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儿童与动物)相比没有特异性。
旧行为主义者华生认为“行为主义是二十世纪头十年期间研究动物行为的直接的结果”。
不置可否,华生前期对动物的研究对推动行为主义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且人与动物本身就存在着许多共性,但这并不等同我们就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划等号。
旧行为主义者华生曾还宣传“行为主义者承认并不在人与兽之间划出一道界限”,由此,不难看出行为主义者混淆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无视人与动物的区别。
2.旧行为主义者否定遗传、本能,坚持儿童的“习性论”。
旧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并不曾遗传材质、才能、气质、性情及特性那些东西,那些东西都同本能一样,是由学习而得来的,大致是在摇篮时代学得的”。
不难看出,旧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一出生就如同一块白板,不存在遗传也不存在本能。
即是说,旧行为主义心理学较多地认为儿童是不成熟的、是贫瘠的,除了从遗传而来的身体结构之外,空空如也的如同容器一样等待别人用灌输知识、技能、情感等。
3.旧行为主义者否定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机械还原论”。
华生指出不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这一机制建立起来,因而得出婴儿可以任意塑造的论断,将儿童简化为一架被当地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行为反应的机器,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华生曾声称“给我一打健全的、没有缺陷的婴儿……也可以把他训练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由此可以看出,旧行为主义者眼中儿童行为的形成完全依赖于刺激和反应的被动连接,儿童只能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回应,而自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却很弱。
这无疑是片面夸大了环境、教育的作用,忽视了儿童的意志自由和主观能动性。
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斯金纳的儿童观简述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大约10年中,旧行为主义由于华生刺激―反应公示过于简单,只能研究如感觉、动作等低级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内部酝酿着一种变革,并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正式形成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作业设计方案-幼儿心理学》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所塑造和影响的。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原则,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目标设定1. 理解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教育、家庭和社会中的应用;3. 能够分析和评判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作业设计方案1. 独立阅读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相关的教材和论文,理解其核心观点和发展历程。
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做好阅读笔记。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例如,可以讨论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或者探讨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对家庭干系的影响等。
小组讨论的时间为1小时,每个小组需要提交一份讨论总结报告。
3.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撰写一篇关于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个人观点文章。
文章可以包括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判、对其应用的思考以及个人在平时生活中的体会等。
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4. 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前去当地社区或学校,进行与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相关的实地调研。
学生可以观察和记录身边人的行为表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调研报告需要包括调研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5. 总结反思要求学生就本次作业设计进行总结反思,包括对自己进修的收获和不足的地方的反思,以及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更深层次理解和思考。
学生需要提交一份个人总结反思报告,字数不少于500字。
四、评估方式1. 阅读笔记:10%2. 小组讨论总结报告:20%3. 个人观点文章:30%4. 实地调研报告:20%5. 总结反思报告:20%五、作业要求1. 作业需按时提交,逾期不予接受;2. 作业内容需符合学术规范,不得抄袭他人作品;3. 作业提交格式为电子版,定名方式为“学号-姓名-作业名称”。
运用行为主义分析小学生自卑问题
运用行为主义分析小学生自卑问题自卑心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生活。
父母、老师应当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导致孩子缺乏自信的真正原因所在,对症下药找到适合孩子的解决方法。
本文以一名一年级小学生的自卑心理为例,从个体、家庭、学校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改变形象法、发挥长处法、降低追求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自卑,是个体对自己能力与品质做出偏低评价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也是一种失去平衡的行为状态。
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内疚、害羞、不安、忧郁、失望等。
自卑容易使人变得十分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心理存在。
从主观上说,自卑心理是在后天由于自我评价不当而逐渐形成的。
从客观上来讲,自卑心理是因为个人的某些缺陷或屡遭失败造成的。
一个孩子如果被自卑心理所笼罩,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严重的会使他丧失进取精神,甚至会毁掉他的自尊心、自信心。
家庭因素:父母对子女寄以超过其实际可能的期望值,或者整日生活在斥责和鄙视的环境中、社会地位低下的、家庭经济境况困窘或单亲家庭的孩子,会有低人一头的心理,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心理加剧。
孩子都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孩子在努力的情况下,依然达不到家长所期望的目标,但家长常拿别的孩子优势对比孩子的弱点,极大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对自己毫无信心,于是便产生了自卑心理。
学校因素: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老师把学生分好、中、差”三等,不公平对待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使得多数属于中等状态和落后状态的学生,在潜意识中感到“低人一等”。
另外,还有那些总挨老师批评的学生也容易变得自卑;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如果被老师同学看不起,甚至受到歧视与嘲讽,他们便会感到自卑,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如果老师不主动与他们交流,对他们没有投入太多的关注,更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值得老师注意,因而在同学中不被接受,于是不合群导致更为严重的自卑心理。
行为主义教育学案例分享(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行为主义教育学是一种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理论,强调通过外部刺激和反馈来塑造和改变学生的行为。
这种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来实现的。
在幼儿教育中,行为主义教育学的应用尤为广泛,因为它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案例描述案例背景:某幼儿园小班,幼儿年龄在3-4岁之间。
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幼儿经常出现以下问题: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与同伴之间缺乏合作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
案例实施:1. 观察与评估首先,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估,了解幼儿的具体问题。
通过观察,教师发现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缺乏参与意识,与同伴之间互动较少,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2. 制定教育目标根据观察结果,教师制定了以下教育目标:(1)培养幼儿的集体参与意识,提高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积极性。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
(3)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
3. 行为塑造(1)正强化:教师通过给予幼儿表扬、奖励等方式,强化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积极表现。
例如,当幼儿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时,教师可以给予口头表扬或小奖品。
(2)负强化: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可以采用撤销某些特权或活动的办法,使幼儿意识到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
例如,当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与同伴发生冲突时,教师可以撤销其参加户外活动的机会。
(3)惩罚:在极少数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惩罚,如口头警告、暂时隔离等。
但要注意,惩罚应以纠正行为为目的,避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4. 反馈与调整在行为塑造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持续观察和反馈。
如果发现某些方法效果不佳,教师应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例如,在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口头表扬效果不佳,于是尝试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合作效果。
5. 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评估。
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教育研究
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教育研究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教育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而非由内在的思维、感情和意识驱动。
因此,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教育研究强调了对环境刺激的控制和管理,以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下,儿童的行为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
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控制和管理环境刺激来引导儿童的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目标。
例如,教育者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减弱儿童的某种行为,以达到教育目的。
另外,行为主义心理学也强调了反馈机制的重要性。
教育者需要及时反馈儿童的行为,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通过反馈机制,儿童可以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改进。
除了以上提到的控制环境刺激和反馈机制外,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教育研究还注重了个别差异的处理。
行为主义者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行为模式和反应方式,因此教育者需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教育研究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者可以利用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的行为。
例如,当儿童完成某项任务时,可以给予他们物质奖励或口头表扬;而当儿童做错了某件事情时,则需要适当地惩罚他们,让他们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其次,教育者需要及时反馈儿童的行为。
例如,在小组活动中,教育者可以及时指出某个儿童做得好或做得不好,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这样一来,儿童就能够及时改正错误,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最后,教育者需要注重个别差异的处理。
例如,在教授某项技能时,教育者需要根据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兴趣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法。
这样一来,每个儿童都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发展,并且不会因为个别差异而被忽视。
总之,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教育研究强调了对环境刺激的控制和管理、反馈机制的重要性以及个别差异的处理。
通过这些方法,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引导儿童的行为,并且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27.0_行为主义发展理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幼儿心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教学分析一、引言1. 行为主义理论的背景及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2. 本次分析的目标和意义,旨在深入理解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内容3. 详细阐述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环境刺激、行为塑造、强化等核心观点。
4. 分析这些观点如何影响学生的进修行为和教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实践5. 举例说明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行为主义理论,如教室管理、作业安置、奖励制度等。
6. 讨论这些实践应用的效果和优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四、学生评估7. 分析学生对于行为主义理论的接受水平,以及如何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
8. 讨论如何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进修效果。
五、结论9. 总结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和效果,以及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10. 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改进建议,以进一步优化行为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观点;2. 掌握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3. 学会运用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分析教育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观点;2.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案例;3.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三、教学对象:本科二年级心理学专业学生四、教学重点:理解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学会运用该理论分析教育问题。
五、教学准备:PPT课件、案例素材、实验素材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提问:大家对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了解多少?2. 引导学生回顾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如刺激-反应原理。
3. 引出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观点,并介绍其与经典行为主义的区别。
(二)新课讲解(35分钟)1. 讲解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观点:刺激-反应原理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进修是环境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联结;塑造和矫正个体行为的方法。
幼儿园行为心理学教学引导儿童健康成长方案
幼儿园行为心理学教学引导儿童健康成长方案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行为心理学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心理学的教学引导,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行为心理学教学引导儿童健康成长的方案。
一、认识幼儿行为心理学的重要性和特点1. 幼儿行为心理学的重要性在幼儿园阶段,孩子正处于心理和行为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行为特征和心理习惯形成将对日后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行为心理学的教学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2. 幼儿行为心理学的特点幼儿行为心理学具有一定的特点,首先是幼儿行为易受环境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引导中应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因素。
幼儿行为表现多样性,需要教师具备辨别、理解和引导的能力。
幼儿行为心理学注重积极的激励和奖励机制,通过正向的引导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行为意愿。
二、幼儿园行为心理学教学引导的关键方法和策略1. 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以身作则: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学习行为的榜样。
教师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可以影响幼儿的行为模式。
2)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整理自己的玩具等。
3)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和合作游戏,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的行为。
2. 提高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能力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能力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幼儿提高这些能力:1) 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幼儿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活动和玩具,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做出决策的能力。
2) 培养幼儿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情绪管理活动和角色扮演,帮助幼儿掌握调节情绪的技巧,如深呼吸、说话而不发脾气等。
幼儿园行为心理学:引领儿童健康成长教案
【幼儿园行为心理学:引领儿童健康成长教案】引言幼儿期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重要阶段,良好的行为心理发展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在引领儿童健康成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幼儿园行为心理学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对幼儿行为心理的分析和教育实践的探讨,以期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引领儿童健康成长的教案。
一、幼儿园行为心理学概述1.1 幼儿期的行为心理特点在幼儿期,孩子的行为心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如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情绪波动大等。
这些特点给幼儿园教育带来了挑战,也为幼儿园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2 幼儿园行为心理学的重要性幼儿园是孩子进行社会性学习的重要场所,而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恰恰可以为教师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引领幼儿进行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行为心理学的教育实践2.1 激发好奇心幼儿园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探索和认识。
2.2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幼儿时期的情绪管理是孩子一生中最基础和重要的能力之一。
通过教育实践,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知和情绪表达的能力。
2.3 培养合作精神在幼儿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活动和游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三、对幼儿园行为心理学的个人理解和观点在我看来,幼儿园行为心理学不仅是对幼儿行为心理的研究,更包括了如何引导、教育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站,教师需要对幼儿的行为心理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领儿童健康成长。
总结幼儿园行为心理学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深入了解幼儿的行为心理,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中之重。
希望本文可以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教案,使他们在幼儿园行为心理学的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
在文章中,我们对幼儿园行为心理学的重要性和教育实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探讨,并根据所提供的主题进行了深度和广度兼具的阐述。
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儿童教育
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儿童教育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儿童教育班级:学前教育一班学号:222012305081045 姓名:陈秋月摘要:对于行为主义的研究一直未断过,而对于华生斯金纳的观点则被研究者们反复的推敲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和操作行为,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应用,给许多的生活和工作都提供了很多的运用原理。
对于环境决定行为的观点也在探究之中,而行为主义在对于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却有着很大的作用。
对于老师和父母有着很大的启示。
奖励与惩罚,强化儿童的行为,正负不同的方向可以引导儿童行为形成于保持。
关键词:行为主义斯金纳儿童教育操作行为一、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一)斯金纳的观点1、斯金纳是环境决定论者。
他主张有机体带着先天的机能来到世界,但他首先关注的是环境因素在儿童行为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于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其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负强化是依据它们的名字命名的,正强化即是比如一个学生在回答正确问题时给他一块糖,而负强化则是在学生回答错误问题时撤走他的椅子罚他站着。
强化作用影响并控制着操作性行为的反应强度,它对操作力量的作用是在动态变化中完成的。
斯金纳最早发明了训练老鼠按压杠杆取食物的实验箱,被称为斯金纳箱[1]。
斯金纳这种育婴箱的基本设计思想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儿童来。
正如华生说过的一句话:给我任何一个健全的婴儿,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我能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乞丐或小偷。
【1】2、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个别差异得不到兼顾,二是不能有效使用强化。
因此,他将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内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
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一个3-6岁儿童问题行为矫正的方案
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一个3-6岁儿童问题行为矫
正的方案
通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一个3-6岁儿童问题行为矫正的方案如下:
1、放松训练(板书:放松训练)中的一种,深呼吸放松法我们经常使用到,对于它的操作我们很熟悉了,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深呼吸,除此我们还要讲到:一般的放松训练:在课本里已经告诉了我们怎样去操作,现在我们以两个一组来尝试着做一般放松训练;想象放松法。
2、强化的方法:
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采用逐步晋级的作业,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称为积极强化),以促使出现期望行为的次数增加。
通过这种方法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异常的适应不良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答卷纸考试科目学前心理指导教师刘云艳教授院、所、中心教育学部专业或专业领域学前教育学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导师胡福贞副教授级别2012级学年2012—2013学年学期第二学期姓名石敏学号112012305000404类别全日制硕士(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2013年9 月26 日研究生院(筹)制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石敏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摘要: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以来,学者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对行为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全面的研究,但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研究较少。
笔者在文中通过对旧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儿童观进行述评,以期勾勒出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大体框架。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环境在科学心理学不断发展壮大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中,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发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该领域占统治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其时间之长、影响之大被誉为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股势力。
其在研究对象上主张摒弃内隐的心理、意识,而代之以外显的行为;在研究方法上拒绝内省法而强调严谨、客观的观察与实验;在研究任务上,主张将从动物和人类行动的实验中获得的规律,应用于解释和控制人类行为。
笔者将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论述其儿童观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进步和不足之处。
一、旧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的儿童观简述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以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长期以来专注意识研究的传统心理学破产,一个新的以外显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诞生,即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否定遗传、本能,坚持儿童的“习性论”。
在行为主义崛起的几年里,华生对本能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转变。
“1914年,本能在他的理论中有着突出的作用。
但到了1919年,华生却认为本能存在于婴儿那里,习得习惯很快就取代了它。
到了1925年,他完全抛弃了人类本能的观点,主张只有一些称作本能的简单反射,而没有复杂的、天生的行为模式。
”[1]他认为,我们经常称之为“本能”的东西大多是训练的结果,且心理学也并不需要本能的概念。
并得出结论“我们并不曾遗传才智、才能、气质、性情及特性那些东西,那些东西都同本能一样,是由学习而得来的,且大致是在摇篮时代学得的”[2]。
即在旧行为主义心理学眼中人出生就如同一块白板,不存在遗传也不存在本能,同时儿童大抵是不成熟的、是贫瘠的,除了从遗传而来的身体结构之外,空空如也等待别人用灌输知识、技能、情感等。
(二)持“分子式行为”,否定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持环境决定论。
旧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从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意义上的客观的、可观察的行为,即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该反应系统中刺激—反应的联接是行为的基本单位,其中刺激是指环境中的任何客体或有机体的内部状态,反应意指由刺激作用于有机体时随时准备引发的一种固定不变的活动(肌肉收缩、腺体分泌)。
因此,旧行为主义者关注的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特定反应,有着明显的起点和终点,且行为仅仅涉及整个有机体,并不应强调意识等在行为中的作用。
同时,旧行为主义者认为刺激-反应之间不需要任何间隔时间,且不同情境下的相同刺激会即刻产生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反应。
华生依据其分子式行为观,指出不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这一机制建立起来,因而得出婴儿可以任意塑造的论断,[3]将儿童简化为一架被当地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行为反应的机器,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华生曾声称“给我一打健全的、没有缺陷的婴儿……也可以把他训练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4],由此可以看出,旧行为主义者眼中儿童行为的形成完全依赖于刺激和反应的被动连接,儿童只能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回应,而自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却很弱。
这无疑是片面夸大了环境、教育的作用,忽视了儿童的意志自1石敏(1988-),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由和主观能动性。
(三)否认语言和思维的区别,抹杀了动物与人的区别。
以华生为代表的旧行为主义心理学否认意识代之以行为为研究对象;否定内省法代之以客观的观察法[5]。
因此,思维过程能否归结为可观察的客观现象俨然成为行为主义走向严格的客观心理学道路上的重大问题。
华生据其机械行为观主张语言是一种动作习惯,主张“思维外周论”,因而进一步认为语言和思维没有根本区别,都同属于言语习惯。
换而言之,言语是外显(出声)的言语习惯,而思维则是内隐(不出声)的言语习惯。
众所周知,思维是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行为主义将人的思维依据其机械行为观简化为刺激-反应,并将其和语言归于言语习惯。
如此,不仅否认思维与言语的根本性区别,同时还降低了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地位,使之与动物别无二般。
华生认为“行为主义是二十世纪头十年期间研究动物行为的直接的结果”[6],可行为主义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
不可置否,华生前期对动物的研究对推动行为主义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且人与动物之间确实存在许多共性,但这并不等同我们就可以无视其差异在人与动物之间划等号。
纵观其上,不难看出行为主义者否认思维的特殊性,混淆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无视人与动物的区别。
(四)情绪华生力求将有机体的所有反应客观化,在将语言和思维作了行为主义的论述之后,又将情绪这一问题简单的归结为有机体特定刺激下的某种特定的反应,并对婴儿进行实验研究证明了情绪的形成与消退。
华生将情绪定位为一种涉及到整个躯体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变化的模式反应[7]。
通过许多实验研究发现,在新生儿身上可以找到由特定刺激所引发的三种原始情绪:爱、恐惧、愤怒,并论述了以上三种原始情绪在通过条件作用的基础上产生更为复杂的各种情绪。
情绪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性,因此行为主义研究情绪行为的对象就必将是人,且为明晰成人情绪反应的复杂性不得不从发生的角度研究儿童。
行为主义者华生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客观操作的物质环境下的特定刺激进行情绪行为实验。
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明,行为主义者从动物的研究转为对人的研究,从人身上得到的研究成果递推与人的身上具有一定可行性。
而实际上,人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其在单一背景下研究,结果具有很大局限性。
再者,以身心不完备的婴幼儿作为实验对象,并对其造成巨大影响的做法是严重违反了实验的伦理性原则的。
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斯金纳的儿童观简述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大约10年中,旧行为主义由于华生刺激—反应公示过于简单,只能研究如感觉、动作等低级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内部酝酿着一种变革,并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正式形成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新行为主义者未公开否定遗传,并提出了“遗传环境”概念。
斯金纳承认先天行为的存在,认为先天行为是遗传列联的产物,并具体分析了有机体的强化性列联和生存性列联。
其中,生存性列联即人类的遗传禀赋,强化性列联即习得行为。
并在其论述个体行为的形成与维持的过程中,两者都提及到,只是更加强调环境的作用。
即表明新行为主义者不再持“白板论”的儿童观,表面上也不再持环境决定论观点,这应算作是对旧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也并不意味着改变了华生所提出的环境决定行为的基本观点。
深受华生影响的他却以另一种方式响应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即将先天行为认为是环境的另一种形式(遗传环境)决定的。
即斯金纳将遗传也归结于环境,从而成就其环境决定论观点。
斯金纳借以“玩弄”概念的方法来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旧行为主义,实质上却并未有所革新,但值得欣喜的是新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儿童不再是一张等待被涂抹、填充的白纸或容器。
(二)新行为主义承认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存在,同时承认人具有自我认知。
斯金纳说过:“一门恰当的行为科学必须考虑在有机体皮肤内部的活动”[8],即说明新行为心理学承认这些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不仅存在且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虽然斯金纳并未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斯金纳虽承认人具有自我认知,但反对内省法的他却认为人不能准确的报告自我认知的内容。
新行为主义虽承认人具有自我认知,能够认识自己,但同时又认为人是无能的,不能准确的报告出自我认知。
(三)新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
新行为主义者同旧行为主义者都认为遗传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是最小的,人类大部分行为是习得的。
斯金纳分析了条件作用之下的两种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即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即受到强化而形成的,是操作的效果而引发的。
斯金纳的持第二种行为观,并持环境决定的选择性相互作用,否认行为主体内在的某种意图,仅仅注重于行为发生密切关系的环境条件。
不难看出,斯金纳并未公开承认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且将内部状态归结为伴随行为出现的附属现象。
但斯金纳反对华生的S—R理论,在其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中,要求当儿童做出一个符合期望的行为时呈现一个积极刺激或者撤消一个厌恶刺激,儿童的这种行为就会再次出现,反之则不同。
同时,斯金纳主张行动的主动控制,主张强化反对惩罚。
可见,新行为主义眼中的儿童是承认人是有生命力的,至少其认为儿童是有主观能动的选择趋乐避苦的个体。
三、新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班杜拉的儿童观简述20世纪50年代,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严格的环境论和人与动物的观点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反对,同时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使得过去为行为主义所拒绝的意识、思维、记忆等概念再次成为心理学的合法研究对象。
在这种境况下,以班杜拉、罗尔特、米契尔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大胆吸取了认知主义心理学中一些合理的观点和成果,新的新行为主义应运而生。
(一)新的新行为主义辩证的分析了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关系。
班杜拉认为机体具有先天皮层结构和感觉—运动等生理特征,这些生理特征的不同导致个体在行为上的不同。
因此,班杜拉认为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习得因素共同决定着行为,但后天习得因素在其中占主导作用。
[9]可以看出,新的新行为主义既不持旧行为主义“白板论”的观点,也不持新行为主义“遗传环境”的概念,而是认为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着人的发展,这无疑较之前期行为主义有很大进步。
(二)新的新行为主义否定环境决定论,坚持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观。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班杜拉在否定前期行为主义强调环境是行为的唯一决定者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的观点。
该观点具有两层含义:环境对行为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是潜在的,只有环境和人的因素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