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论文(终审稿)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水土流失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水土流失](https://img.taocdn.com/s3/m/4aa08418a76e58fafab0035b.png)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题目:不断恶化的地球问题——水土流失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一、水土流失的概述水土流失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中给出的定义是:在水力、重、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土地表层侵蚀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他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岩屑、松软岩层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水土流失在国外叫土壤侵蚀,美国土壤保持学会关于土壤侵蚀的解释是:“水、风、冰或重力等营力对陆地表面的磨损。
或者造成土壤、岩屑的分散与移动。
”英国学者对土壤侵蚀的定义是:“就其本质而言,土壤侵蚀是一种夷平过程,使土壤和岩石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转运、滚动或流失。
风和水是使颗粒变松和破坏的主要营力。
”由此可见,国外水土流失的定义也包括了风蚀。
而生态学认为,水土流失是指缺少有效保护的土壤不能有效地将水分保持在土壤中而造成水分流失的现象,同时伴随水的流失,产生对土壤的侵蚀和冲刷,也使土壤流失。
我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产生的危害严重,影响深远。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退化,毁坏耕地,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加剧江河湖库淤积和洪涝灾害,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不仅影响当前发展,而且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多种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不断完善,人为水土流失逐步得到控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环京津地区、珠江上游等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国家重点治理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
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和水土保持工作者近60年的艰苦努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治理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进入江河的泥沙大幅度下降。
通过开展水土保持,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了水土资源,土地生产力大幅度提商,区域经济得到发展。
地球科学论文
![地球科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5c97c3bee06eff9aef8071e.png)
引言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而关于地球的板块的研究又是这门学科最基础的一环,因为板块是组成地球表面的最基本要素。
目前的板块构造学说是基于大陆漂移说和海洋扩张说上建立起来的,而这三种学说是否具有完全的科学性,是否也有错误的地方,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
正文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表面覆盖着大小不一且坚固的地壳(板块),而这些板块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
从1915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的概念至今,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确实表明地球表面的板块是在不断移动的。
并且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如下图:图1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地球板块的具体构造,并且板块分为大致三个类别——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而且,绝大部分板块上是陆地,只有太平洋板块是海洋板块。
各大板块之间的交界处也几乎是在海洋范围。
到这里我们大致把板块构造的一些基本形态讲了一下,之后,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大陆漂移学说是否是正确的呢?大陆漂移说原本就是魏格纳的猜想,只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的关联性的假说,本就有为了解释而解释之嫌。
这是首先要讲的。
虽然科学已经表明板块构造学说是有现实依据的,但是大陆漂移学说不完全等于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前者并不一定会推翻后者的正确性。
最先的大陆是整块的,称为“泛大陆”,被大片海洋“泛大洋”包围。
如图:图2在此先提一下一种动物的迁徙:腔棘鱼,远古的动物。
当大陆迁移时,原大陆的腔棘鱼应该随原大陆一同移动,而不可能去往另一大陆,例如:它原先在非洲沿海,那现在也只应在非洲沿海,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时我的说法出现了漏洞--它能通过海洋迁移--问题就是这个,泛大陆时期,大陆之间是没有海洋的,但它分裂后却出现了海洋,这是否可以看成是大陆浮在海上呢?而且所有的大陆漂移动画演示都给我们这样的感觉:大陆是浮在海上并在海上运动,事实并不是,海洋是在板块上的,可以看成是大陆与大陆间盛满了水,倒去这些水,大陆与大陆间是被一个个大坑连着的,所以大陆移动时,海洋应当跟着动(先除去单独的大洋板块的情况)。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f686346958fafab069dc029a.png)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题目: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院系:建工学院土木工程姓名:**学号:************序号:老师:***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学习了地球科学概论,我了解了地球科学对人类的的重要意义以及深远影响。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
如人们要靠山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
那么我就在查询资料后针对地球科学对人类认识自然以及处理人际事物关系方面提出我自己的观点。
地球是人类居住的星球,诗人们常常亲切地把大地比做自己的母亲。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这样写到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一位伟大的母亲,披着一件白色的水衣,戴着绿色的草帽,撑着一把淡蓝的伞,淡淡的蓝,淡淡的存在。
母亲有三个儿子,天空,海洋,陆地。
她勤劳地养育着他们,看着他们一个个一天天长大。
母亲赐予了陆地和海洋生命,给蓝天增添了白云,和儿子们一起过着平静的日子。
时光飞逝,一眨眼间,母亲的第四个儿子——人类诞生了。
母亲赐予他智慧与创造力,精心呵护他,用希望将他撑起。
的确,地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太密切了。
地球不仅以它无尽的宝藏养育着我们,为我们提供生息的环境,而且可以说连人类本身也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因为这样,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辛勤地探索着地球的奥秘。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类一方面不断地利用自然条件,创造适于自己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另一方面要维持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断地消耗生产资料,满足生理和精神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加,人类向环境索取的范围、强度和速度不断扩大,但我们的家园———地球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加之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污染严重、生态遭破坏,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9c50bb9fd0a79563c1e720c.png)
动物美学鱼类的一些特习文章摘要:鱼类具有趋触性、趋电性、趋光性……而动物美的有如下一些审美特征:如形象美、色彩美、鸣声美、动态美、象征美。
下面我就鱼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性格以及其生活中的乐趣来介绍鱼类与众不同的美。
关键字:鱼类、冬眠、夏眠、搏斗习性、护幼习性、求爱活动、色彩动物的种类也十分繁多复杂,自生活环境、习性等更是各异。
1、鱼类的休眠休眠是指生物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状态,伴有代谢活动的明显降低。
休眠分为两种类型,即冬眠和夏眠,但不包括动物的日周期的生理睡眠。
休眠在多数情况下是季节性的,许多动物借越冬休眠以避严寒,在低纬度干旱区动物借夏眠度过酷暑。
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既影响生物的生理活动,又影响生物的食源,因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各自发展不同的适应方式,借休眠以抗御不利条件。
季节性的休眠常受机体的内在节律控制,外界条件的变化只起促发作用。
为增加体内的能量储备,鱼类和其它高等生物一样,入眠前常常需要较长的准备阶段。
由于水域中条件比较稳定,因此绝大多数鱼类缺乏典型的休眠状态,但在赤道区的沼泽内,常有数周或数月干涸,因而促使生活在这里的鱼类进入夏眠。
不少迷器族鱼类如攀鲈、丝足鱼和乌鳢以及其它具有副呼吸器官的鱼类,在麻木状态下,埋在泥中过夏,到降雨后,池沼和河川充满水时,它们再度恢复正常的生活,肺鱼类为了要在枯水期内避免死亡,而有着更为复杂的夏眠方法。
被称为泥鱼的非洲肺鱼,它们所栖息的小河每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干涸,完全没有水,由于热带的太阳很厉害,酷热烤得河底的泥巴干得非常坚硬[1]。
在旱季临近之前,每一尾鱼都会钻入泥中,由皮肤分泌大量的粘液,和泥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坚硬的泥壳,鱼包在泥壳中睡眠,一直到下次降雨时才复苏。
在泥壳的内部有一条小路和外界相通,肺鱼在壳内休眠期间,全靠这条通路来呼吸空气。
肺鱼在泥壳中,即使被人掘出来,只要不剥开泥壳,放置半年时间,肺鱼仍然安全无恙。
如果把泥壳投入微温的水中,待泥溶去后,鱼在数分钟内就苏醒并活泼地游泳。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2ec08a502d276a201292e06.png)
地球科学概论读书报告前言:结束了本学期“地球科学概论”的学习,我感觉收益良多,因为这门课程和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学起来感觉很轻松,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对地质方面的知识也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因此,在本次学修课课程即将结束之时,我结合自己在课堂所学和专业课知识对自己所学做一个总结。
正文:个人觉得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述性的学科,其将地质学,矿物学,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等地理学科综合在一起,进行概述。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总结:一,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
人们要靠山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
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
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以及地球表面的生物体(生物圈),其研究内容广泛分支学科较多且研究方法特殊。
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
它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界奥秘与规律的科学使命,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地深入和扩展,逐渐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地球科学目前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环境地学等学科。
二,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固体地球(重点是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形成演化历史。
按其研究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地质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可简举如下:(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方面的学科,如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2)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方面的学科,如构造地质学、构造物理学、区域构造学、地球动力学等;(3)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方面的学科,如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古地理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等;(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方面的学科,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地下资源方面的分科,如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其二是研究地质与人类生活环境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分科,如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等。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09508850e2524de5187e6f.png)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学号:********姓名:***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2017年5月23日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及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摘要: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地球跟随太阳绕银心转动。
地球与月亮为地月系,月亮每月绕地球转动一周。
地球上存在丰富的生物。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共生在地球上。
本文主要叙述了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与资源的紧密联系。
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探索一种发展方式使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协调发展。
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相互依存,人类的未来必须依靠人类自己,我们必须坚定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加的美好,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更好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本文从认识地球开始,然后是地球上的资源能源,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如今人类已经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保护地球采取了措施。
关键词:地球、资源、环境主要内容:1 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是描述宇宙诞生初始条件及其后续演化的宇宙学模型,宇宙学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观点为: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根据2010年所得到的最佳的观测结果,这些初始状态大约存在于133亿年至139亿年前),并经过不断的膨胀与繁衍到达今天的状态。
2星系在宇宙中,由两颗或两颗以上星球所形成的绕转运动组合体叫做星系。
2.1 银河系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包括1,2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还有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它的可见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一千四百亿倍。
在银河系里大多数的恒星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范围内,扁球的形状好像铁饼。
扁球体中间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径约为7,000光年。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保护水资源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保护水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005c89328762caaedc33d48d.png)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保护水资源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保护水资源在学习地球科学与概论之后,我们深知地球上许许多多的自然景象是十分的美好的,每一座山峰,每一个湖泊,每一个生物,一块岩石,石油等等都是大自然经过漫长的演变而来。
然而我们做为受益者,作为利用者,要时刻谨记我们在用的同时,还要保护,珍惜。
不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然而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水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
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
因此,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而浪费挥霍。
但是我们应当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非丰富,地区分布不均匀,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更加紧缺,自来水其实来之不易。
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要有节约之心,并且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我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
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
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全国废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亿吨增加到2002年2的631亿吨。
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
为缓解严峻的水形势:一是节水优先。
这主要体现在控制需求,创建节水型社会。
在国家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发展项目,建立“有多少水办多少事”的理念,杜绝水资源浪费。
同时需要采用良好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2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b298b9b2be1e650e53ea9988.png)
生物群落之漫谈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物种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必然要与周围其他生物中之间共居。
而所谓生物群落就是指在一定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彼此在发展中有密切联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成的生物群体,叫做生物群落。
通俗一点讲就是同一时间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所有生物。
比如一个水塘内的所有生物,一个花园里的所有生物,一座高山上的所有生物等等。
种群是个体的集合体,而群落则是种群的集合体,是比种群更高一级更复杂的生命组织层次。
在群落中,植物起着主导作用,动物、为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生物群落一、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物种的多样性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组配和种类结构)优势种(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的特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二、划分方式主要是按气候条件划分的生物带,也就是冻原、夏季绿林、热带雨林、稀树干草原等划分范围内的生物的群落单位但是地球上的生物群落首先分为陆地群落和水生群落两大类。
它们之间尽管基本规律有相似的表现,但存在本质的差别。
这些差别基本上是由环境的不同所引起的。
三、群落结构1、空间结构(垂直和水平)在生物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如,在森林中,高大的乔木占据森林的上层,往下依次是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再下是苔藓地衣。
而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容度也有并别。
2、时间组配组成群落的生物种在时间上也常表现出“分化”,即在时间上相互“补充”,如在温带具有不同温度和水分需要的种组合在一起:一部分生长于较冷季节(春秋),一部分出现在炎热季节(夏)。
地球科学论文
![地球科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16c4e6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4.png)
地球科学论文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这里有土地、山川、海洋、绿树、花草,以及各种与人类同呼吸的生物。
小编整理了地球科学论文,欢迎阅读!地球科学论文篇一共同保护绿色地球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使我们为绿色经济做了一件实事,这既是本会的主旨,也是对雅安、芦山地区遇难同胞表达的一种哀思,同时也充分表达了我们对自然灾害的警竦和反省!集人类智慧、科技全部成果和手段,人们也无法在银河系中看到一颗如地球这般美丽的绿色星球,也无法听到银河系之外任何生命信息发送的声音。
人类能够生活在绿色地球上是多么幸运。
但这种幸运是有条件的。
第一,地球是有生有灭的。
目前地球已存在45 亿年,它还能存在多久则无人能知。
第二,地球是有生命的,而人类只是生命中的一种物种。
第三,地球还有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的体能。
兴安岭大火烧毁了青松,第二年就会齐刷刷长出片片白桦林,白桦林被烧掉,又会长出茂密的青松。
动物吸入氧气,吐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
大自然运行导致的生态平衡十分奇妙。
第四,地球灭亡的原因是自然死亡呢?还是外力引起的毁灭?或是出自内部的力量,即人的力量?人虽不能主宰自然,但他可以主宰其它一切动物、植物物种的生命。
因为人是处于整个动物链条的顶端,人可以伐尽亚马逊河、刚果河流域的广袤雨林,也可以猎尽除他自身以外所有的哺乳类动物。
人类已经历了二百多年工业化的历史,两次工业革命都使人类的文明化程度大大提高,在一定意义上讲,把人类比作造物主一点也不过分。
但工业化也带来大量的温室气体,只要温室气体重新包裹了地球,封闭了地球,阻塞了地球的自我修复、净化功能,丧失了地球和其体外的交换,地球上的生命也就几乎灭绝了,地球实际也就死亡了。
这就是人毁灭地球的过程。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在污染排放量上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请看我国的二氧化硫已占世界排放量的70%,二氧化碳占20%,BOD 占30%,ODS 占40%,汞占25%。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3000(最新)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3000(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3c2dfe2ba58da0116c1749f6.png)
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利用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以及人类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后果,同时表明人类的未来必须依靠人类自己,我们必须坚定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加的美好,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更好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同时,也阐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关键词:地球资源,人类生活,可持续发展,未来正文: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
工业动力的使用猛增,产品种类和产品数量急剧增大,农业开垦的强度和农药使用的数量也迅速扩大,致使许多国家普遍发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但人类的活动却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发的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对发展的内涵却步入了认识的误区,一味滥用赖以支撑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急剧破坏,环境日趋恶化,社会实际福利水平下降,同时,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也与日俱增,人类正受到某些资源短缺和耗竭的严重挑战。
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
我们从我们的地球母亲那里获得了无尽的财富,而与此同时带来的也有无数的灾难。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现阶段人类还没有能力离开地球到其他的星球上去生存。
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好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水是人类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
多少世纪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不加爱惜,恣意浪费。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警觉到,水资源并不像想象的那么丰富,很多地区出现的水荒巳经造成了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地球概论论文
![地球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13297010740be1e650e9a32.png)
地球概论论文一,地质作用的定义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二,地质作用的分类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
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1,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2,内力作用,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
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
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三,地质作用能量(力)的来源产生地质作用的力。
来自地球内部的称为内能,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
来自地球外部的称为外能,主要有太阳辐射热、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1,地内热能的主要来源是放射性和重力的热转换。
①放射性热能是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
②重力分异产生的热能是地球物质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按不同比重发生分异的过程中,释放出的位能转化成的热能。
③冲击、压缩产生的热能是地球在由星际物质聚积而成的过程中,微星体以高速冲击地球时巨大动能转变而来的。
另外原始地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压缩,体积逐渐收缩而产生压缩热。
此外,地球内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结晶时会释放热,构造运动的机械能也可以转为热能。
据计算,地内每年产生的热总量与经地表每年散失的总热量相抵后还有剩余,这部分剩余热能便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
2,重力能是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位能。
3,地球旋转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力给予地球表层物质的能。
它包括离心力、离极力和科里奥利力。
①离心力的大小随纬度而异,两极为零,赤道最大。
地表离心力的水平力平行于地表相应点沿经向的切线,并指向低纬度,其大小在两极和赤道均为零,中纬度最大。
②离极力的方向指向赤道,促成表层物质向赤道运动。
③科里奥利力影响着地球表层物质沿纬向或径向的运动。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ddc49de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4e.png)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为了保护它,人类做出了种种努力,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地球。
但是,这些行为都必须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并且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
一、自然环境资源系统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致使环境污染和破坏。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日益加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因此,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
1、自然环境资源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其中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因素。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工业迅速发展,各类污染排放量越来越多,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加上不合理地开发,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各类矿山及尾矿的贮量也越来越大,并将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工业废气、废水、废渣进入水体后,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中藻类等植物疯狂滋长,水面发臭,鱼虾死亡,水生动物的生命受到威胁;许多城市缺乏必要的生活和卫生垃圾的处理设施,任其随意倾倒,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在农田施用农药,杀死了害虫,破坏了天敌,而杀伤了益虫。
土壤的污染更为普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超标的农田减产几乎达到50%。
土壤污染造成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极大关注。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把眼睛紧紧盯着自然资源,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目前,地球上许多资源已经枯竭,或者数量减少。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世界上很多物种就会灭绝。
地球承载着人类,承载着生命,它的资源总有用尽的时候,然而,为了地球上的资源,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她。
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有充足的食物,更能满足我们的生存。
四、社会调控系统。
人类通过调节可控制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
一般说来,可分为两种方式: 1、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主要是指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实施的干预和调节。
它通过法律、法规来协调社会各部门的利益关系。
在自然环境问题上,还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行政管理。
例如对水、大气、海洋、森林等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对野生动物、自然遗迹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耕地、矿产、水流、交通等建设项目的审批和实施等,都要受到宏观调控的制约。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851628ed630b1c59eeb576.png)
宇宙大爆炸工程学院410112030113 王小彤大爆炸一词首先是由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所采用的。
宇宙大爆炸仅仅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
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
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关于宇宙形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宇宙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补充和发展。
40年代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该理论认为,宇宙在遥远的过去曾处于一种极度高温和极大密度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形象地称为“原始火球”。
所谓原始火球也就是一个无限小的点,现在的宇宙仍会继续膨胀,也就是无限大,有可能宇宙爆炸的能量散发到极限的时候,宇宙又会变成一个原始火焰即无限小的点以后,火球爆炸,宇宙就开始膨胀,物质密度逐渐变稀,温度也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能较满意地解释宇宙学的一些根本问题。
1964年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支持大爆炸确实发生的重要证据,特别是当测得其频谱从而绘制出它的黑体辐射曲线之后,大多数科学家都开始相信大爆炸理论了。
一、何处是中心几千年来,人类观察宇宙的手段从肉眼到望远镜和人造卫星,视野从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和河外星系,而对宇宙的认识,则经历了蒙昧时期的神话和古代哲人的猜测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革命,直到20世纪,现代宇宙学的诞生。
对于宇宙的诞生有最初的开端想法,圣经中,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世界。
而在三国徐整著的《三五历记》中记录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其中记载为“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公元140年,希腊裔的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体系,日、月、金木水火土它们沿着各自对离地球不同的距离的各自轨道东升西落,即顺时针方向运行,为了要解释观察到的天体的运动,把它们绕着地球运转的轨道称为本轮,为了更好地描述它们的运动,在本轮之上又有一个小圈叫均轮,行星除了在本轮上运动,还在均轮上运动,这就是托勒密的地心说,他用本轮与均轮很好的解释了天体运动。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喀斯特地貌的研究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喀斯特地貌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b6ee3fe6294dd88d0d26bd7.png)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特点的分析摘要: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
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
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
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
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
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地形。
“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人们研究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
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
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重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联合国自然遗产。
关键字:石灰岩水暖湿的气候条件溶洞引言: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以及美丽的自然风景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富于东方风韵,它有宽广的陆地,高大的山脉,辽阔的海洋和长长的河流。
在其中喀斯特地貌别具一格。
这篇文章综合一些学者的观点和本人对相关资料的理解做的一个对喀斯特地貌的概述,主要涉及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特点,类型,演化过程和以及有关喀斯特地区的一些环境问题相关的一些介绍。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84a310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a.png)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学好地球科学概论的意义大一下学期我们学校开设了选修课,兴趣使然,我选择了这门地球科学概论,因为我一向对地球地理感兴趣,也想学。
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懂得了许多关于地理方面的知识,觉得学好地球科学概论意义非凡。
首先,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
如人们要靠山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
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
也就形成了我们地球科学概论这一课程。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
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
至于地球表面的生物体(生物圈),由于其研究内容广、分支学科较多、且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因而已独立成一门专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物学。
但生物的起源与演化、生物体与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地球科学的研究范畴。
其次,人类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地球。
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农业、军事、航天、交通等产业的飞速发展,其结果给地球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如污染问题)、有些是间接的(如气候变化),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地球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受到科学工作者和全人类的广泛关注。
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
它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界奥秘与规律的科学使命,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地深入和扩展,逐渐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由于地球科学以庞大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它的研究方法与其它几门自然科学有较大的差异。
《地球科学导论》论文
![《地球科学导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011206d25c52cc58bd6be74.png)
《地球科学导论》期末论文——《透过黄河下游日益断流谈我国淡水资源保护》透过黄河下游日益断流谈我国淡水资源保护摘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的母亲河——黄河,近年来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断流问题。
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应减少水污染、改善水质、合理调控水量而保护水资源,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断流保护措施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包括地球各圈层可以开发利用的部分和来自太阳的能量,以及地球周围的空间,主要可划分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生物资源与海洋资源等种类。
其中,水资源则是重中之重,决定着人类以及所有生命的活动。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5亿立方米,是世界第八长河。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明驰名中外。
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一、黄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历史上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古化有“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诗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黄河居然也有“奔腾而不到海”的断流景观。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本世纪70年代之初,从1972年山东利津断面断流开始,至今已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从断流天数看,黄河断流的天数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断流仅历时15天,1996年断流136天,截止于今年8月7日,1997年黄河已断流181天(8月7日复流后8月9日再次断流);从断流河段看,黄河断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断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断流仅产生于山东利津的下游,1995年断流上溯至河南开封附近,断流683千米;从断流始发时间看,断流时间也逐年提前,过去断流一般始于五六月份,近几年来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黄河即开始断流。
水利专家预测,到2000年后,黄河会每年断流,断流最长历时可达140~200天,山东利津水文站每年将有半年左右半涸。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刘征昊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刘征昊](https://img.taocdn.com/s3/m/e74745d6ce2f0066f5332256.png)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摘要: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本文对关于地震的成因、规模以及发生地震时的救助办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关键词:地震成因等级救助方法一、地震的成因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据此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冲击地震。
1、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的地震。
全球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
其中大多数又属于浅源地震,影响范围广,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非常强烈,常引起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2、火山地震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
这种地震可以是直接由火山爆发引起地震;也可能是因火山活动引起构造变动,从而发生地震;或者是因构造变动引起火山喷发,从而导致地震。
因此,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常有密切关系。
火山地震为数不多,约占总数的7%。
震源深度不大,一般不超过10km。
3、冲击地震这种地震,因山崩、滑坡等原因引起,或因碳酸盐岩地区岩层受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许多地下溶洞,洞顶塌落引起。
后者又称塌陷地震。
本类地震为数很少,约占地震总数的3%。
震源很浅,影响范围小,震级也不大二、地震的规模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
1、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
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就越大。
目前人类有记录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的9.5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180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者相当于一个100万千瓦的发电厂40年的发电量。
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
地球科学论文
![地球科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01757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6.png)
地球科学论⽂黄⼟⾼原的功过【摘要】:⼀提到黄⼟⾼原,⾃然就想到那块贫瘠的⼟地,那⾥不但⼲旱少⾬,⽔⼟还⼤量流失。
千百年来,流失的泥沙被卷⼊黄河,导致黄河⽔患不绝。
黄河的泛滥也造就了肥沃的⼟地,孕育了中华⽂明。
可以说,⼈们对黄河⼜爱⼜恨,⼀⽅⾯称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另⼀⽅⾯⼜称黄河为"中国的忧患"。
这⼀切都源⾃于可爱⼜可恨的黄⼟。
我是⼀个⽣于兹,长于兹的真正的“黄⼟⼈”,⾃然对这⼀抛黄⼟有着独特的感情,说不出来,却着实含着⼀种凄凉。
【关键词】:黄⼟⾼原资源⽂化⽔⼟流失引⾔岁⽉以⼀种⽆法想象的⼿法,在这块⼟地上不停地雕刻着。
这横断绵延,⼜似乎分的很清的沟壑,有⼈说像皱纹,有⼈说像伤痕。
河⽔并未结冰,静静地流淌。
在⼭梁梁上,点缀着⿊⽩相间的⽺⼉,⼭梁背后飘来牧⽺⼈酸酸的歌⼉。
我能够想象这⾥的春天和夏天,也能想象丰收的秋天和冰封的冬天。
这⾥确实很美。
这⾥的⼟地主要是⼭地,平地只是沟底很少的⼀点。
从形状的不规则,坡度的陡峭以及那些庄稼收割后的残梗,你就知道这⾥的⼟地是怎样的⼀种贫瘠。
这样的⼟地能产⽣多少财富?这样的⼟地能⽣产多少财富?我眼中⼀⽚潮湿。
尽管西部⼤开发的号⾓已吹响⼏年,尽管我们已经进⼊了⼀个新世纪,但是贫穷还没有根本消失。
进⼊陕北黄⼟⾼原,就进⼊了历史。
城市的⾼楼⼤厦掩饰不了背后低矮的民房,更阻挡不住⼈们看其背后有名⽆名的荒⼭的视线。
你看,⼀座座⼭丘,⼀道道梁,崎岖的⼭路,塞外的风,构成了苍凉的黄⼟⾼原。
转过任意⼀座⼭梁背后,也就进了真正意义上的黄⼟⾼原了。
正⽂黄⼟⾼原是世界最⼤的黄⼟沉积区。
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北纬34°~40°,东经103°~114°。
东西千余千⽶,南北700千⽶。
包括太⾏⼭以西、青海省⽇⽉⼭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地区。
跨⼭西省、陕西省、⽢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积约40万平⽅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学号:姓名:刘玉坤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2017年5月23日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及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摘要: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地球跟随太阳绕银心转动。
地球与月亮为地月系,月亮每月绕地球转动一周。
地球上存在丰富的生物。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共生在地球上。
本文主要叙述了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与资源的紧密联系。
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探索一种发展方式使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协调发展。
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相互依存,人类的未来必须依靠人类自己,我们必须坚定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加的美好,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更好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本文从认识地球开始,然后是地球上的资源能源,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如今人类已经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保护地球采取了措施。
关键词:地球、资源、环境主要内容:1 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是描述宇宙诞生初始条件及其后续演化的宇宙学模型,宇宙学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观点为: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根据2010年所得到的最佳的观测结果,这些初始状态大约存在于133亿年至139亿年前),并经过不断的膨胀与繁衍到达今天的状态。
2星系在宇宙中,由两颗或两颗以上星球所形成的绕转运动组合体叫做星系。
银河系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包括1,2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还有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它的可见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一千四百亿倍。
在银河系里大多数的恒星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范围内,扁球的形状好像铁饼。
扁球体中间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径约为7,000光年。
核球的中部叫“银核”,四周叫“银盘”。
在银盘外面有一个更大的球状区域,那里恒星少,密度小,被称为“银晕”,直径为7万光年。
太阳系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
银河系是一个棒旋星系,直径十万光年,包括一千亿到四千亿恒星。
太阳是银河系较典型的恒星,离星系中心大约万光年。
太阳系移动速度约220㎞/s,亿年转一圈。
太阳系的天体有8个: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都位于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运行,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
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
彗星的绕日公转方向大都相同,多数为椭圆形轨道,一般公转周期比较长。
地球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
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
地球赤道半径千米,极半径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所以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地球是目前发现的星球中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同其他类地行星相似,是层状的,而这些层可以通过它们的化学特性和流变学特性确定。
地球拥有一个富含硅的地壳,一个非常粘稠的地幔,一个液体的外核和一个固体的内核。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平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
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壳的物质组成除了沉积岩外,基本上是花岗岩、玄武岩等。
花岗岩的密度较小,分布在密度较大的玄武岩之上,而且大都分布在大陆地壳,特别厚的地方则形成山岳。
地壳上层为沉积岩和花岗岩层,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因而也叫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组成,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称为硅镁层。
海洋地壳几乎或完全没有花岗岩,一般在玄武岩的上面覆盖着一层厚约~千米的沉积岩。
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平均深度每增加1千米,温度就升高30℃。
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它的物质组成具有过渡性。
靠近地壳部分,主要是硅酸盐类的物质;靠近地核部分,则同地核的组成物质比较接近,主要是铁、镍金属氧化物。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下地幔顶界面距地表1000公里,密度为克/立方厘米,上地幔顶界面距地表33公里,密度克/立方厘米,因为它主要由橄榄岩组成,故也称橄榄岩圈。
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放射性物质集中的地方,由于放射性物质分裂的结果,整个地幔的温度都很高,大致在1000℃到2000℃或3000℃之间,这样高的温度足可以使岩石熔化,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但这里的压力很大,约50万~150万个大气压。
在这样大的压力下,物质的熔点要升高。
在这种环境下,地幔物质具有一些可塑性,但没有熔成液体,可能局部处于熔融状态,这已从火山喷发出来的来自地幔的岩浆得到证实。
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球各层的压力和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物质的放射性及地热增温率,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近地心的温度几乎不变。
地核又称铁镍核心,其物质组成以铁、镍为主,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内核的顶界面距地表约5100公里,约占地核直径的1/3,可能是固态的,其密度为克/立方厘米。
外核的顶界面距地表2900公里,可能是液态的,其密度为9-11克/立方厘米。
推测外地核可能由液态铁组成,内核被认为是由刚性很高的,在极高压下结晶的固体铁镍合金组成。
地核中心的压力可达到350万个大气压,温度是6000摄氏度。
在这样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地球中心的物质的特点是在高温、高压长期作用下,犹如树脂和蜡一样具有可塑性,但对于短时间的作用力来说,却比钢铁还要坚硬。
地球的形成早期的假说主要分两大派。
一派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团旋转的高温气体逐渐冷却凝固而成的,称为渐变派,以康德(,1755)和.拉普拉斯(1796)为代表。
另一派认为太阳系是由 2个或 3个恒星发生碰撞或近距离吸引而产生的,称为灾变派。
这派的代表最早是布丰以后是张伯伦和摩耳顿,还有金斯 H.杰弗里斯(1918)等人。
早期的地球起源假说主要是企图解释一些天文现象,如:① 轨道规律性行星的轨道都几近圆形(冥王星例外),轨道平面和太阳赤道面很接近。
相似的情况也存在于有规律的卫星系。
② 两类行星行星的性质明显地分成两类:内行星(水、金、地、火)的质量小、密度大、卫星少;外行星(木、土、天、海)的质量大、密度小、卫星多。
冥王星处在太阳系的边缘,有些性质是特殊的。
③ 角动量的分布对太阳系来说,太阳的质量占全系质量的99%以上,但它的角动量却还不到全系的1%。
以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角动量而论,行星的比太阳的大得多。
通过怎样一种作用才能使一个原来大致均匀的统一体系变成这样一个系统,是太阳系起源假说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早期的两派假说各有许多变种,但都不能全部满意地解释上述的观测事实。
如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起源于一团高温、旋转的气体星云,因冷却而收缩,所以越转越快。
快到一定程度后,就由它的外缘抛出一个物质环。
星云继续收缩,以后又可抛出一个物质环。
如此继续,以后这些物质环便都各自聚成行星。
有规则的卫星系也是经过类似的过程形成的。
这样,太阳系轨道的规律性便得到自然的解释。
无论这样形成的物质环能否聚成行星,但由计算表明,即使将所有行星现有的角动量都转移到太阳上,太阳所增加的角动量也不足以使物质从它表面上抛出去。
另一方面,如果行星物质来自太阳,它们单位质量的角动量应当和太阳的差不多,但实际它们相差很大。
现代的认识以前的假说都从太阳系的天文观测开始,但对我们自己的地球却未给予足够的注意。
其实地球上未尝不能找到地球起源和演化的线索。
地球物理观测表明,地球有3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核又分为两层,外层是液体,内核是固体。
地核的成分,主要是铁,但含有少量的镍。
近年的观测又发现铁镍地核的密度显得太大些,而其中传播的地震波速度又显得太小。
这就要求地核的成分还需包括10~20%的轻元素。
大多数地球化学家认为这个轻元素是硫(S),也许还有硅(Si);也有少数人认为是氧(O)。
地球最外层的地壳平均厚度只有30~40公里,其下直到2900公里的深度是地幔。
地壳厚度与地幔相比只是一层薄膜。
一般认为地壳是由地幔物质经过化学分异而形成的。
如果在地球的历史中,地幔是由全部熔融的液体凝固而成的,则这种化学分异作用应当是很充分的。
这样,地壳就不应这样薄。
这表明地球从未处于完全熔融的状态,只能是发生过局部的熔化。
从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观点。
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的,而是由温度不高(低于1000℃)的固体尘埃物质积聚而成的。
积聚的早期温度不高,但成星的后期或成星以后,由于引力能的释放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生热,行星内部增温,甚至可导致局部物质的熔化。
地球上另一重要线索是陨石。
陨石是来自地外空间的天体碎片,年龄和地球是同量级的,可能与地球同一来源。
陨石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一类叫做球粒陨石。
它的化学成分,除了容易挥发的元素外,与太阳光球中的元素成分或地球的估计成分很接近,但也有几种元素,与球粒陨石相比,地球上显得奇缺。
正是通过这种差异并与其他的内行星作比较,地球化学家对地球的形成机制和演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地球生命的演化生命起源至人类文明,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前生命的化学进化阶段澳大利亚、南非太古宙的化石证据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球生命和地球上最老的岩石一样古老,即在太古宙早期(35-38亿年前),细胞形式的生命就已经出现了。
如果前生命的化学进化是在地球表面进行的,那么这只能发生在38亿年前-40亿年前。
原因:地质学家——地壳大约自40亿年前逐渐形成。
2、生物学进化阶段地球上最早的细胞生命的诞生——即具有与外界分隔的生物膜,同时又有内部膜分隔的、有形态学特征的、有个性的生命的最初出现,标志着前生命的化学进化的完成和生物学进化的开始。
从最早的细胞生命出现开始的生物学进化,经历了:太古宙(38亿年前-25亿年前)、元古宙(25亿年前-6亿年前)、显生宙(6亿年前至今)3大地质时代,历时38亿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