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268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公开课教案_1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阅读欣赏诗歌“知人论世”的原则;3.背诵并默写古诗,培养学生学会对人生、对社会进行深度关注和睿智思索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同上。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在这漫漫长河之中,唐诗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诗中的一首——《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学生齐答)。
二、诗人简介及创作背景陈子昂,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背景链接: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三、整体感知(多种方式的朗读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节奏、重音及情感的变化,之后再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
3、引导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配乐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交流点拨】提示:本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诗歌解读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公开课教案_1
古代诗歌教学——《黄鹤楼》《登幽州台歌》安庆市第十六中学韩艺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
2、品味诗句,初步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准确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初步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读法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寻踪觅影,导入新课1、出示有关登高的古诗句。
2、教师朗读,学生寻觅这些诗句的共同点。
二、通读诗歌,音准节清1、出示崔颢《黄鹤楼》,学生自由读。
2、请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字音、节奏。
三、品读诗歌,绘景悟情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诗人来到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怎样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朗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画面。
3、已而夕阳在山、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感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4、出示崔颢的相关资料,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愁”不仅是乡愁,还是人生不得意之愁。
5、教师讲解“知人论世”。
四、学以致用,自学新诗1、通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变形比读,感知诗歌情感。
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
3、知人论世,学生阅读背景资料,理解“独”中蕴含的情感。
五、作业布置查找资料,预习《望岳》、《登飞来峰》。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268
登幽州台歌
读通诗意。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文本探究】
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主的渴盼。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将这五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改写为小散文。
对于古代诗歌的教学应将背诵古诗和理解诗歌诗意放在第一位。
只有读通了诗歌,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主旨。
所以我采用了一起背诵古诗的小组比赛的形式,效果十分不错。
教
学
板
书。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教学难点: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面对此情此景我想赋诗一首:书声朗朗伴春风,满室生辉迎宾朋,共泛轻舟赴诗海,悲欢离合总关情。
我这是触景生情,人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时,往往会触动内心的某种情感。
比如在异乡时,抬头望见明月当空,就会产生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到百川归海,再不复返,就会感慨时光流逝,要珍惜少年时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看到慈母为远行的游子临行前密密缝衣,感恩回报之情油然而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好,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新触景生情之作——《登幽州台歌》二、初读整体感知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之~ 悠悠~独~怆然~而~ 涕下~读诗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试着读出拖音。
读出情感,失落、孤独、悲伤诗人是何人,又因何事而孤独悲伤呢。
三、学生展示所搜集整理的资料。
1、(1)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主张“诗言志”。
其诗语言刚健质朴,风骨峥嵘,被誉为“诗骨”。
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有《陈伯玉集》传世。
(2)白居易:“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一句话概括:有才学的人。
这么有才学的人事业会不会一帆风顺呢?2、写作背景: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升至右拾遗。
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36岁时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对边防颇有些远见,但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被降职处分。
诗人接连受挫,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此诗。
一句话概括:屡遭挫折一个有才学却不被重用,屡遭挫折之人登上幽州台,就伤心落泪,幽州台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3、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165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①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②了解与诗歌相关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①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诗歌体裁导入明确:本诗是歌行体,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初步感知1从字里行间读情感,梳理诗歌意思明确:孤独悲伤2、结合注释,谈谈读出什么情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时间上的前后,人生短暂之感3、听朗读录音4、朗诵训练5、配乐朗诵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很多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2、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所以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总结1、诗歌大意:前两句:(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案_1
《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赏析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使用品析、背诵经典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大意,学会品读诗歌。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分析其丰富内涵。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窥探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政治抱负。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使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使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代又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即是诗人心志胸怀的体现,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极具代表性的唐诗——《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登幽州台歌》。
一、《登幽州台歌》1、读懂诗歌(1)诵读诗歌。
(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学生自读,探索技巧。
明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 àng)然/而/涕(tì)下。
语调:痛苦、孤独;语速:低沉、缓慢;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学生自读自评,教师点拨。
(2)变形比读。
(比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
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
明确:原诗比较好,本诗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两个字实行了语气上的停顿,所以才使得作者这种悲伤痛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本诗的停顿节奏不同于以往的二三节奏,而是一二二,这种节奏的变化形成了五言中独有的现象,从而有了一种特殊的音韵美。
2.译读诗歌。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译读并展示,老师点拨。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等诗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面对历史长河的孤独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对生活的深沉思考。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特别是 独怆然而涕下”这句诗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 幽州”是哪里吗?(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相关历史知识)2. 介绍作者陈子昂,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读诗歌,教师指导读音和节奏。
2. 提问: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说出初步感受)三、细读理解1. 分析诗句含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无法遇到能理解自己的明君。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面对广阔无垠的天地,诗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独,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
2. 讨论:诗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和悲愤?(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四、品读鉴赏1. 学生再次诵读诗歌,尝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小组讨论: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五、拓展延伸1. 比较阅读:与“《静夜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诗比较,探讨古代文人面对困境时的不同心态和表达方式。
2. 情境模拟:假设你是陈子昂,你会如何向你的朋友解释这首诗的含义?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背诵《登幽州台歌》。
2. 以 孤独”为主题,尝试创作一首小诗。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共鸣的形成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33
登幽州台歌
(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由崔颢的《登黄鹤楼》引出课题。
2.题解《登幽州台歌》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读出音乐美
1、读出韵味和节奏。
2、前两句节奏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孤独与哀伤之情。
三、再现形象美。
1.如何理解“独”?
2.如何理解“怆不过涕下”?
3.想象诗歌中的人、物。
4. 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体会情感美:
1. 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五、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295
1.本诗前两句写出了时间的绵长,但自己却:
2.后两句写出了空间的:,时间的:但自己却:,所以全诗沉郁悲壮。
3.背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登幽州台歌陈ຫໍສະໝຸດ 昂寂寞悲愤的情绪怀才不遇的苦闷
教学设计
课题
《登幽州台歌》
课型
讲读
总节数
1
教学
目标
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水平。
2.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背景链接: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所以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3.关于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诗人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无边无际,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下。
(3)、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7
1.教课目的:2.体会诗的阔大凄凉的境界之美,品尝诗人的哀叹,并经过此诗初步感觉盛唐气象。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愁闷4.诗人的形象5.教课要点:感觉诗的境界,品尝诗人的哀叹。
6.教课难点:经过此诗初步感觉盛唐气象。
7.教课过程:8.一、导入9.先人写诗多为表达感情。
欢乐之时,杜甫吟诵“白天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返乡”;愁苦时分,李清照哀咏“此次序,怎一个愁字了得”;抗金英豪岳飞从前在《满江红》顶用“怒气冲天,凭栏处,潇潇雨歇”表达心中的怒火,而“孤单”也是古代诗人写诗永久逃不开的话题。
10.(幻灯片出示:生读)11.人生永久逃不出爱恨存亡,孤单是人生必经的一课。
打开唐诗宋词,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诗人们在生命旅途中,历经悲苦和孤单,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绝唱。
这些绝唱,到此刻依旧还可以让人感同深受,让人哀婉沉痛。
12.二、诗人“孤单之诗”1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14.独苍莽自咏诗15.——杜甫《乐游园歌》16.古来圣贤皆孤独——李白《将进酒》17.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今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唐朝诗人陈子昂的一首孤单诗《登幽州台歌》。
18.三、失落人生,狭路相遇19. 1.这是一个失落人的故事。
20. 2.故事开始于唐朝武则天统治期间。
21. 3.故事的主人公仪表堂堂,大有可为,然遇人不淑以及直抒己见,惹来诸多猜疑之音:22.第一在谏言期间,不受重视,深陷囹圄;23.其次在顾问期间,毛遂自荐,饱受株连;24.幸亏在忧愤之间,奋笔疾书,得有佳诗;25.在穷途末路,报国无门后,陈子昂忧愤万分,悲从心出,终于站在幽州登楼台前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登幽州台歌》26.27.四、预习检测:28.背诵默写诗歌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361
课题 知识与技能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计划课时 1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并理解其大意;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歌”这种体裁,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 1、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重点) 2、通过此诗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难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怆 然
古诗教学起始于一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材编选特点,要求学生以吟诵积 累为主,对于诗情诗意点到为止,不求甚解。进入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 课后反思 了长足的发展,老师上课前要安排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诗歌中字词意思应在 课下完成。此时的古诗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古诗的内容, 感受古诗的意境,受到全身心的陶冶,领略中国文化、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最主要的三类就是: “歌”、“行”、“吟”三体,属乐府 。 2、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 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 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 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所以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 台歌》 3、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4、翻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四)古诗鉴赏 1、前两句诗——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 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 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前贤云集的黄金台,诗人深感在 浩瀚的宇宙面前,自己的渺小(暗喻以自己一人之力难以扭转时局)。 3、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 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 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 动。 (五)本课小结 诗人登上幽州台,深感山河依旧,人物不同,不禁悲从中来。慨叹自己生不逢时,语言奔放,慷慨遒 劲。通读全诗,诗人沉郁苍凉的悲歌,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结晶。陈子昂是不幸的,他怀才不 遇,壮志难酬。但又是幸运的,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篇章,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 辉。其自身独具的“汉魏风骨”也为一扫浮艳纤弱的齐梁诗风首开先河。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完成《登幽州台歌》课下练习 登幽州台歌 板书设计 前 后 (寂寞苦闷) 悠 悠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368
《登幽州台歌》教案知识与水平:1.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识记生字词,背诵古诗(重点)。
3.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难点)。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读诗的兴趣。
2.合作探究,把握诗歌主旨,理解吊古伤今的情感(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识记生字词,背诵古诗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一课时一、激趣导课,揭课题修筑黄金台的故事燕昭王初当国君,他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
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
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
不过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
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
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
不过,等他赶到这个家时,马已经死了。
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尸骨,回去献给国君。
国君很不高兴,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3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故事,就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
你能够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
"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
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
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投奔燕昭王。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了起来。
故事里的黄金台就是后来的幽州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幽州台相关的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二、介绍诗人,知背景1.陈子昂(约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优秀教学案例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带领学生逐步解读《登幽州台歌》。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接着,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讲解生僻词汇和成语,如“慷慨”、“高歌”等。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并举例说明这些手法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
同时,结合诗歌的历史背景,讲解陈子昂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通过对比其他边塞诗,让学生认识到《登幽州台歌》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设计创意表达活动,如诗歌创作、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人生态度,学习陈子昂不屈不挠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2.诗人是如何通过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你是如何理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句话的?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我会在旁听各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登幽州台歌》的诗意、背景及作者陈子昂的生平简介,了解古代边塞诗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2.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典故,如“慷慨”、“高歌”等,并能正确运用到日常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308
课题 教 学 目 标 登幽州台歌 课 型 精读 周次/ 课时 人 使用 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首诗。
讲授、讨论、合作探究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 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观
重点 难点
见来者——向往未来,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念天地之悠悠——想到宇宙邈远、广阔无边(我深感人生 短暂与人的渺小), 独怆不过涕下——独自凭吊,我悲伤难过,潸然泪下! 六、诗歌赏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 分别指代什么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直抒胸臆, 叹古时明君不复可见, 后世贤主也也无法遇到, 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使他心情非常苦 闷。 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2、“怆不过涕下”写出了什么? (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 愤。 3、“独”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5、《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 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 人才的明君, 因为感到孤单寂寞, 内心满怀悲愤, 不禁流泪了。 6、文章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七、主题归纳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了了诗人怀才不 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教学流程 修改意见 教 学 流 程
第 二 步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包括设计 (包括内容设计、媒体使用、时间掌握、设计意图等) 意图)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总结回顾环节,部分学生反馈对课堂所学内容记忆不够深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点,我计划在下节课开始时,进行一个简短的知识回顾,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复习。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基本背景和情感表达。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感慨的诗歌。它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和审美追求。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来理解诗人的孤独与对历史的长远考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诗歌背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历史背景介绍来帮助大家理解。
-诗句的赏析方法: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领悟诗人表达意境的技巧。
-诗歌背景与主题思想的联系:了解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国家命运主题。
-创作练习:运用所学句式、修辞手法,创作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古诗。
举例解释:
-朗读技巧:通过对比不同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正确的朗读对表达诗歌情感的重要性。
3.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4.诗歌背景: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创作《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5.主题思想:探讨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6.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登高远望,感慨万千的情感。
7.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模仿《登幽州台歌》的句式,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古诗。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1
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唐朝武则天时期,在长安寄居的贵公子看到有人在卖胡琴,开价百万。
看的人多,买的人少,贵公子把它买了下来,这一掷万金的土豪作风,让许多人摸不透,而接着贵公子请众位第二天到酒楼去赏曲。
第二天,在众人的期待中,他搬出胡琴,当着京城名流的面把它摔得粉碎!惊讶者有之,张目瞠舌都有之,怒而不语者有之,各种表情,各种意见,对他而言,不管好的坏的,只要有人关注就够了,于是,他一摔成名。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当然,摔个琴能得一时笑谈,真正被人记住的还是他写的诗篇,随着声名日起,他的诗作也渐渐为人熟知,韩愈,白居易都写上那么几句,从此,陈子昂在诗坛上的名气就杠杠的。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二、初步感知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
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幽州台在哪儿?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即有智慧、有能力、英明)、招贤纳士(网罗人才)的良好声誉。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登上幽州台,而不登其它高楼呢?年少时就富于浪漫的豪侠性格。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138
一、基本信息二、课标解读课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使用,提升自己的欣赏品位。
解读:古诗词的阅读要求,重在诵读、积累、感悟,提升文化修养、培养文言语感。
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古诗词背诵的数量多多益善。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借助课文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中哲理。
2、品读重点字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水平有限,还不具备诗歌鉴赏水平,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借助课文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中哲理。
教学难点:品读重点字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决措施:1、通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为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理想破灭等情感打基础。
2、借助课文注释等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歌意境。
3、通过朗读体会诗意。
六、教学设计七、教学反思:《登幽州台歌》是一首登高怀远、吊古伤今的精神悲曲,是一曲在悲愤中用泪和恨高呼的生命悲歌。
这首诗篇幅短小,仅仅二十二个字,但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巨大的概括力,体现时空之悠远辽阔。
备课时就感觉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古”“今”“天地”这些重点词。
为了防止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特意着重讲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及一些教材中没有的注释,希望以此来协助学生理解,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增大朗读量,协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
即使我的准备较充分,但上完后反思,仍有很多遗憾:1、本节课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是我最大的失误。
本以为一节课就学这么一首短诗,课上看书就能了解的,结果发现学生还是不了解,课上有些迷茫。
2、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是学生理解本诗一道高坎,而我在相关资料介绍时,可能有点仓促,使得学生在听讲时感觉茫然,不明白诗人为什么会悲歌。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公开课教学设计_1
登幽州台歌
一、导入
1.视频导入
2.预习检测:出示古诗,填补缺漏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读诗题,理解题目意思及体裁,猜主旨
2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齐读,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三、再读领悟主旨
1再读诗题,悟‘幽州台‘深意
2了解作者
3看视频,跟读,记录并交流重点
四、三读把握重点
1有感情地读,指出重读的理由
2生生互评
五、总结全诗
六、拓展延伸学登临诗
1、出示诗人登高图片
2、登临诗都产生作者登高望远之际诗人们或远上寒山,或伫立危楼,于登临送目之际,他们无不康慨多思百感交怀,并因此振臂奋笔激扬文字。
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荡气回肠、传诵千古的华章佳构。
3、回忆学过的登临诗
4、出示《登鹳雀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飞来峰》《观沧海》
5、总结登临诗常见感情
七、当堂反馈学写登临诗
1、出示高山、云海、大海等图片
八、教师寄语
希望同学们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有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阔大胸襟;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锐意改革勇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能够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二、教学目标1.感受品味本诗辽阔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全诗。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三、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策略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 诵读诗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这个诗人是谁吗?(全体学生回答)1.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很多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 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2.了解作品《登幽州台歌》是我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3.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所以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板书:登幽州台歌)(一)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先听朗读再细读全诗,借助词典,掌握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学生评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前两句的意思是:(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你展开了哪些想象?(孤寂苦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在同学间交流。
(二)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全诗,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悲切缓慢的语气)3.情感朗读,赛读(分男女组)。
男:前不见古人,女:后不见来者。
男:念天地之悠悠,女:独怆不过涕下。
4.齐读。
(三)词语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3、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4、涕(tì):指眼泪。
三、再读古诗,赏析内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时间角度(前、后)。
(板书:前、后)“古人”指谁?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指谁?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板书:寂寞苦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空间角度(天、地)。
(板书:悠悠)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怆不过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板书:怆然)再次集体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较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4.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5.艺术特色: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
两用“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四.拓展延伸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其二)燕昭王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注释: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有为君主。
阪(bǎn):一作“馆”。
黄金台:又称燕台、招贤台,故址在河北易县东南。
《燕昭王》是一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五.小结1.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法,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水平。
古诗文的学法学法:a.同学们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的?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2.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仅仅未到伤心时”。
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六、作业布置1.默写《登幽州台歌》;2.课外阅读陈子昂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3.预习杜甫的《望岳》;4.完成同步练习。
七、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前后(寂寞苦闷)悠悠怆然八、教学反思本诗是唐代陈子昂的名篇,诗文很短,然意境高远,含义深广。
在教习本诗过程中,即使我准备充分,但完后反思,还是觉得遗憾诸多:一、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人文底蕴的肤浅,是学生理解本诗一道高坎。
而我在相关资料介绍时,可能有点仓促,使得学生在听讲时感觉茫然,于是不得不在讲课过程中重作补充,但本课讲授过程缺乏流畅感。
二、可能也正是因为前面原因,所以在讲课时我讲得时间太多,而留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太少,没有达到让学生去感受诗文情境。
为此我只能布置写本诗心得的作业,通过此行加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