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送董邵南序》资料
高中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送董邵南序》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送董邵南序》公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28742304a1b0717ed5dda7.png)
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教战守策》。
课后练习 《旧唐书·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 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 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 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 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 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 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三、重点词语解释
总结 ●测评
➢ 5、矧(shěn)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况且
➢ 6、风俗与化移易: 与,跟随。 易,改变。
➢ 7、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姑且。 判断。
➢ 8、为我谢曰: 告诉。
四、特殊句式
总结 ●测评
➢ 1、连不得志于有司 。 (状语后置)
➢ 2、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状语后置)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 文。
凡事都 是多棱镜 ,不同的 角度会看 到不同的 结果。若 能把一些 事看淡了 ,就会有 个好心境 ,若把很 多事看开 了,就会 有个好心 情。让聚 散离合犹 如月 缺月圆那样寻 常,
凡事都是 多棱镜, 不同的角 度会
凡事都是 多棱镜, 不同的角 度会看到 不同的结 果。若能 把一些事 看淡了, 就会有个 好心境, 若 把很多事看开 了,就会 有个好心 情。让聚 散离合犹 如月缺月 圆那样寻 常,让得 失利弊犹 如花开花 谢那样自 然,不计 较,也不 刻意执着 ;让生命 中各种的 喜 怒哀乐,就像 风儿一样 ,来了, 不管是清 风拂面, 还是寒风 凛冽,都 报以自然 的微笑, 坦然的接 受命运的 馈赠,把 是非曲折 ,都当作 是人生的 定数,不 因 攀比而困惑, 不为贪婪 而费神, 无论欢乐 还是忧伤 ,都用平 常心去接 受;无论 得到还是 失去,都 用坦然的 心去面对 ,人生原 本就是在 得与失中 轮回的, 让 一切所有的经 历,都化 作脸上的 云淡风轻 。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5ad52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7.png)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董邵南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韩愈的文风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来欣赏和评价韩愈的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朋友深厚的友情和离别时的不舍。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韩愈的文风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深入欣赏和评价韩愈的作品。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和翻译。
2. 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1.2 学生齐读课文《送董邵南序》。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解决字词句的理解。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探讨。
4. 欣赏评价4.1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欣赏韩愈的文风和修辞手法。
4.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欣赏和感悟。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2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
6. 作业布置6.1 学生背诵课文《送董邵南序》。
6.2 学生写一篇关于《送董邵南序》的赏析文章。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6.1 教师引导学生将《送董邵南序》与其他送别文章进行对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6.2 学生分析不同文章的送别情感和艺术特色。
2. 文化探究6.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送别文化,如送别的礼仪、诗词等。
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19课 送董邵南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19课 送董邵南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b1eae41df111f18583d05a7b.png)
思维导图
怀郁抱郁利适器兹土鼓励、慰藉→必有合也
名送实留
风今俗不与异化于移古易所云提醒、告诫→能否如愿未卜
吊观望屠诸狗君者启发、明意→为天子效力
①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怎么 1.恶②厌吾恶非,恶.嫉此妒而逃之《送李愿归盘古序》
③伐去恶.木《钴潭西小丘记》 丑 , 劣 , 不 好 的
① ②然 秦吾 王尝 以闻 十风 五俗 城与 请化 易.移 寡人 易.之璧改变《廉颇蔺相如列传》 2.易 交换
③ ④高 岂祖 得为 之亭 难长 而, 失素 之易 易. .诸 欤吏 《《 〈高 伶祖 官本 传纪 〉》 序》 看 不容 起易
专第 题 19 六课
助读新课起航 识记知识必备 探究文本研读 应用体验之旅
资料助读 课文对译
重点探究 感悟韩愈(见《原毁》)
相关背景
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是韩愈的朋友。他是个孝亲 而好学的读书人,长期在故乡农村从事农业劳动。贞元年间,他 到长安应进士试,而考试的结果却是一再落榜,为了谋求出路,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谢 罪
⑥太后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
《吕太后本纪》 推 辞
1.文章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在全文中有什 么作用?
明确:开头的“古称”中的一个“古”便成留的原因之一。 同时, 这也为下文进一步释“留”做了重要的伏笔。
4.作者委托董生做哪两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明确:(1)凭吊望诸君乐毅之墓。(2)向隐居的感慨悲歌之 士致意,希望他们出来为朝廷效力。 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希望董生不去 燕、赵。
写法鉴赏 1.波澜起伏 作者把自己的意思分成三层来说:先说从古代的河北来看,
送董邵南序
![送董邵南序](https://img.taocdn.com/s3/m/fc493610a76e58fafab003ba.png)
送董邵南序古代文化1220 2142送董邵南序[唐]韩愈【题解】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因屡考进士未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
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送他,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作不义之事。
首段先说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笔。
次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虽不明说而主旨已露。
末段借用乐毅和高渐离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时,应当效法古代的忠臣义士,效力朝廷。
全文措辞深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
刘大櫆评此篇曰:“深微屈曲,读之,觉高情远韵可望而不可及。
”【原文】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1]。
董生举进士[2],连不得志于有司[3],怀抱利器[4],郁郁适兹土[5]。
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彊仁者皆爱惜焉[6]。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7]!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8],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9]?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选自《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注释】[1]燕赵:战国时,燕国位于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赵国位于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一带。
[2]董生:指董邵南。
[3]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
[4]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
[5]兹土:当时河朔三镇幽州(领州九,治所在今北京西南)、成德(领州四,治所在今河北正定)、魏博(领州七、治所在今河北大名),都自置官吏,割据而不受朝廷节制。
[6]彊(qiǎng抢):同“强”,勉力。
[7]矧(shěn审):况且。
[8]望诸君:即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辅佐燕昭王击破齐国,成就霸业,后被诬谄,离燕归赵,赵封之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称“望诸君”。
[9]屠狗者: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高渐离曾以屠狗为业。
《送董邵南序》的艺术技巧
![《送董邵南序》的艺术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a5b823b763231126edb11cd.png)
《送董邵南序》的艺术技巧内容摘要:唐朝多送别诗,韩愈的《送董邵南序》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本文从诗歌的行文背景出发,探究诗人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以求得其诗趣,奇文共析。
关键词:韩愈送董邵南序技巧韩愈的《送董邵南序》是一篇赠序,赠序是送人远行,一般是临别时赠送一些惜别、祝福、勉励之类的话;而这篇赠序却写得与众不同,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和写法上的创新。
一.表意含蓄婉转,极尽委婉曲致之妙韩愈写这篇赠序的本意是劝阻董邵南不要到河北藩镇割据的地方去谋求职位,但他不直言其意,而是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暗示董邵南不要到河北藩镇幕府去任职,应该留在长安做官。
为了表达这一规劝之意,韩愈欲抑先扬,先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再叙述董邵南“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心情郁闷,带着卓越的才能到河北寻求出路,“吾知其必有合也”,并劝他努力,不要灰心丧气;接着又进一步申足“必有合”的理由:“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后再说:“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婉曲地道出董邵南这次去河北,合不合得来尚处于不定之中。
还说河北风俗究竟随着教化改变没有,姑且就用你的这次往游来验证一下吧。
其言外之意是,河北一带决非善地。
最后又以“董生勉乎哉”作结,可谓语重心长,话外有余音,意在提醒董邵南要慎思谨行。
韩愈运用欲抑先扬的笔法,使叙事获得一种艺术佳趣;韩愈妙用言在此意在彼的含蓄手法,又使表达显得韵味深远。
文章结尾,韩愈不言反对董邵南到河北去谋职,却希望董邵南去吊乐毅之坟,并且到街市上访求“昔时屠狗者”,如果找到了,就替我劝他们到京城来做客,为朝廷效力。
韩愈请董邵南去“吊望诸君之墓”,去劝燕赵之士来朝廷做官,话虽转弯抹角、迂回曲折,而劝留之意甚明。
总之,韩愈在这篇短文中运用盘旋曲折的笔致和含蓄婉转的语言将劝留董邵南的“微情妙旨,寄之笔墨之外”,读之,只觉情致深婉,余韵悠长。
二.行文跳荡绕折,极尽跌宕转折之能事写文章要讲究章法变化,一篇短文要有波澜顿跌,要盘折腾挪,极尽变化,“不使人览而易尽”。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注释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e2dbc2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7.png)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唐] 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②。
董生举进士③,连不得志于有司④,怀抱利器⑤,郁郁适兹土⑥,吾知其必有合也⑦。
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⑧,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⑨。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⑩!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11),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13)。
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14);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15)?为我谢曰(16):“明天子在上(17),可以出而仕矣(18)!”〔注释〕①本篇选自《韩昌黎集》。
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韩愈的朋友。
②燕、赵,战国时国名。
燕国地在今河北、辽宁一带;赵国地在今河北、山西一带。
这里以“燕、赵”借指当时的河北地区。
③举进士,应进士科考试。
④不得志,指没有考中进士。
有司,此指主持考试的部门。
⑤利器,比喻卓越的才干。
⑥适,往。
兹土,这个地方。
指河北一带。
⑦有合,有所遇合。
指得到赏识和重用。
⑧子,您,指董邵南。
不遇时,未遇发挥才干的时机。
⑨强,勉力。
⑩矧(shen 审),况且。
(11)化,教化。
移易,改变。
(12)恶(wu乌),怎么。
(13)聊,姑且。
卜,测试。
(14)吊,凭吊。
望诸君,即乐毅,战国时赵人,曾辅佐燕昭王破齐,攻占齐国七十多个城池。
燕昭王死,燕惠王立,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解除了乐毅兵权。
乐毅为避祸,回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
他的坟墓在今河北省邯郸市。
(15)屠狗者,以屠宰狗为生的人。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这里指有才干但埋没在民间的人。
(16)谢,告诉。
(17)明天子,圣明天子。
此指唐宪宗。
(18)仕,做官。
〔解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全文仅一百五十一字,但其艺术光彩照耀古今。
清桐城派领袖姚鼐以为它独创奇格,“冠绝前后”(《古文辞类纂序目》)。
他人瘦“气羸”,平时难以高调诵读文章。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送董邵南游河北序](https://img.taocdn.com/s3/m/470c0d794b35eefdc9d3333c.png)
古诗文系列: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 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 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 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想去燕赵地区 (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 (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 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 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 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 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
古诗文系列: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作者简介: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 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 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 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古诗文系列: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古诗文系列: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译文:
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
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 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像过去的 屠狗者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 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 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古诗文系列: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 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 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 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 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 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 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古诗文系列: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f6c34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0.png)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董邵南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韩愈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分析诗文中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2)树立远大理想,勇于追求真理。
(3)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送董邵南序》。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韩愈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文中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送董邵南序》,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友谊的可贵,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于追求真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送董邵南序》。
3. 深入研究韩愈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韩愈的《送董邵南序》。
通过深入分析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
【最新精选】冀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1 送董邵南序》word教案 (1)
![【最新精选】冀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1 送董邵南序》word教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11dad11e25c52cc58ad6be1a.png)
送董邵南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文体知识;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流露出的真诚的友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材分析:这篇短文寥寥一百五十字,虽短小却极尽精妙,情感真切而又表意委婉。
对于学生来说,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表层意思并不是非常困难,但要理解文章主旨,就必须要弄清董邵南“游河北”的缘由,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作者韩愈的政治观点。
据史书记载,唐贞元年间,“仕途道塞,奏请难行”,而藩镇又“竞引豪杰为主谋”,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
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
但面对事实,他经常感到失望。
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
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
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写此赠序。
所以在学本文前,必须先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文体知识;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表层意思。
教学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结合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文言文断句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文言文断句](https://img.taocdn.com/s3/m/0236122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9.png)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文言文断句摘要:1.介绍送董邵南游河北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文言文断句的技巧和方法3.详细解析文言文断句的实践案例4.总结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正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文言文断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文以送别董邵南游历河北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祝愿以及对游历生活的向往。
在文言文中,断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结构。
下面,我们将结合这篇文章,详细探讨文言文断句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
在文言文中,断句主要依据句子成分、句子结构以及语义逻辑来进行。
例如,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送董邵南游河北”这一句,我们可以根据名词“送”和“游”来判断,“送”是动词,表示行为,“游”也是动词,表示行为对象,因此可以断句为“送董邵南/游河北”。
其次,我们要学会利用虚词来断句。
在文言文中,虚词如“之”、“者”、“其”、“且”等,往往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
例如,“者”表示句子的终止,可以断句为“者”,如“贤者不顾也”。
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可以断句为“且”,如“且游且歌”。
再次,我们要注意句子中的对称结构。
在文言文中,作者常常运用对称的句式来表达丰富的意义。
如“山水之美,在于水清而山秀”,我们可以根据对称的结构,断句为“山水之美/在于水清而山秀”。
在实际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可以结合以上方法,进行断句实践。
如“董邵南好学,不慕荣利”,可以根据句子成分和语义逻辑,断句为“董邵南/好学/不慕荣利”。
通过准确的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结构。
总之,文言文断句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掌握断句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味文言文的韵味,领会作者的意图。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要注重实践,多读经典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断句能力。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教学设计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9c512ac172ded630b1cb64f.png)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教学设计作者:邵林永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7年第04期【导读】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不仅是因为它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还因为其中很多诗篇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就安排了多篇古诗文名篇,意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
因此本期选编了此单元中的3篇,呈现了相关教学设计,希望以点带面,从一个单元出发和教师们一起探讨古诗文教学的方法。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虽然不在此单元之列,但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教材中,此文与《马说》一起被编排在“韩愈短文两篇”中,对理解韩愈作品有很大帮助,同时此文以“朗读——研读——比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也为我们教学古诗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本课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语文》三年制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7课。
)【教学目标】1.钻研本文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比较《马说》与此文的异同。
3.了解语气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教学设想】1.以研读的方式,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探究文章语气的表达,以达到了解作者意图的目的。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4.主要教学板块:朗读——研读——比读。
5.课时:第1课时。
【说明】由于韩愈一向维护朝廷的统治,视藩镇为叛逆,因而极不赞同董邵南此行,希望他将来仍然回长安为天子效力,但这个意图表达得委婉含蓄,需仔细品味才能读出来。
所以,本方案的教学角度拟为:研读——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具体就是通过对文章语气的探讨,达到把握作者意旨的目的。
通过朗读,使学生达到了解主要字词、理解文章语意、初步读出文章语气的目的;通过研读,使学生达到研析语气、明确主旨的目的;通过比读,使学生达到会比较、知异同的目的。
教学中的这3个具体步骤是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的。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目的使学生知道语气对表现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重视语气的表达,并使学生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充分发挥好语气的作用。
送董邵南序
![送董邵南序](https://img.taocdn.com/s3/m/8a088c0d90c69ec3d5bb75b8.png)
第三段
吾因子有所感矣。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 一些感想。请你为我到望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 而观于其市,复有 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 昔时屠狗者乎?为 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 我谢曰:“明天子 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替我 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 在上,可以出而仕 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 矣。” 任职效忠了!”
送董邵南序
韩愈
专题解说
思考: 1、《兰亭集序》的文体是? 2、《送董邵南序》的文体是? 3、它们的区别是:前者是
书 序;
后者是
赠 序。
本文写作背景
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因屡
考进士未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 韩愈作此序赠送他,既表达了对他的情感, 又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第二段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 像你这样不遇时,如果是仰 慕义彊仁者皆爱惜焉。 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 会同情怜惜你的。何况燕、 性者哉!然吾尝闻风 赵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 俗与化移易,吾恶知 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 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的,我哪能料想现在比古时 董生勉乎哉! 所说的有没有 两样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证 实吧。董生,努力吧!
二、读懂课文
思考: 1、董生为什么去燕赵之地? 2、燕赵之地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古/今) 3、作者赞成董生去吗? 4、作者在文中既不赞成董生去燕赵之地,又贬低 了河北藩镇,认为人才应该为朝廷效力;但表达上 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层层深入,表意委婉,体现了 行文的 波澜起伏/曲折 和手法的 含蓄 。
看看,是否还有过去时代屠狗 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 的志士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但面对 事实,他经常感到失望。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
绍 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
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 河北藩镇。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 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 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 故写此赠序。
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 全寄于笔墨之外.
拓展提升
如果你就是董邵南,在你读了这篇作 为临别赠言的文章后,你会怎么想? 怎样做?(形式自由:可用内心独白 抒发情怀;可用歌曲表情达意;可选 择搭档进行表演)
谢谢
(1)我知道他此行一定会有施展自己才能的际 遇;
(2)董生具有做一番事业的本领,带着被压抑 的、郁郁的苦闷心情,要到这样的地方去;如果 碰到赏识的人,定会爱惜;燕பைடு நூலகம்之士的侠义是从 本性出发的;
(3)但从全文看,作者并不是真的认为董生去 河北“必有合”,也不是真的支持他去河北。
问题探讨
2.文中两处“董生勉乎哉!”表达 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送董邵 南序》资料
送董邵南序
韩愈
枣庄八中南校 郭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把 握文章的主旨。
2、理解文章含蓄的表现手法以及所要 表达的真正用意。
1、初读课文,注意字音、句 读。
2、结合注释自由疏通课文, 理解文章大意。
疏通课文
豪侠之士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
明确:含义不同。前一句表祝愿, 后一句则是语重心长地告诉董生应有 所警惕。
语言特点—含蓄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开头就预 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
第二段虽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 “以吾子之行卜之”,还是要送他去;
结尾托他去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 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总之,的确是一篇 送行的文章。
2、“董生勉乎哉”一句在文中出 现了两次,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两 处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
背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
义上也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
景 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势力日渐强大,
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藩 镇割据一方,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
问题探讨:
1、“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句话是 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肯定董生去河北 “必有合”?他对董生去河北持什么样 的态度?
2、“董生勉乎哉”一句在文中出 现了两次,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两 处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
问题探讨
1、“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
为什么肯定董生去河北必有合?他对董生去河北持 什么的态度?
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 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往 土。 吾知其必有比合喻杰也出。的董才生能勉乎哉这 !
有所遇合
努力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
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
跟随教化改变
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凭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姑且
判断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 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 改变的,我哪能料想燕赵现在比起古时 候所说的没什么两样呢?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
凭吊
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
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
告诉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请你 代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
问题探讨:
1、“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句话是 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肯定董生去河北 “必有合”?他对董生去河北持什么样 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