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8讲 喀斯特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芙蓉洞
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 洞底,其中CaCO3逐渐沉积形成 的,它形似竹笋。石笋是自下而 上逐层增长,它的横剖面为叠层 状。
贵州桐梓石笋横断面与纵断面 广西桂林石钟乳断面(沉积间断) (基本连续沉积)
4.深部滞流带(深部循环带)
位于水平流动带以下,水的流动方向不受河谷限制,而受地 质构造的控制,流速相当缓慢甚至停滞,溶蚀作用微弱。 该带的地下水位置较深,具有承压性质。
总之:
上述4个喀斯特水动力带内,由于水的交替强度不同、流动 方向不同,所发育的喀斯特形态也不同,形成明显的分带现象。 这种垂直分带可以因为气候、地貌和构造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需指出的是:垂直分带比较明显的地方,是在长期稳定、有 河流深切的高原地区。
➢土壤空气的CO2主要由生物作用 产生,土壤空气中CO2的多少对喀 斯特有重要影响。在热带、亚热带 土壤中CO2较大气中往往高出数十 倍。土层和岩石界面处的溶蚀强烈, 因此,石灰岩溶蚀速度最大值往往 出现在土壤与石灰岩接触处。
云南路南裸露地表的二叠系灰岩面上的苔藓与生物蚀痕
云南昆明西山原先埋伏于地下岩面上的生物蚀痕
按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三种。
a.溶蚀漏斗; b.沉陷漏斗; c.塌陷漏斗; d.深层岩溶塌陷漏斗
漏斗是喀斯特发育初期阶段的产物,它是喀斯特水垂 直循环作用的地面标志,因而漏斗多分布在岩溶化的 高原面上。
4. 溶蚀洼地(karst depression)
溶蚀洼地是比漏斗规模较大的、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丛所包围的 封闭性小型盆地。
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 (Karst)
➢第一节 喀斯特作用 ➢第二节 喀斯特地貌形态 ➢第三节 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地貌组合
第一节 喀斯特作用
一、喀斯特的概念
关于喀斯特的涵义,国内外学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凡是 以地下水为主、以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溶蚀与淀 积) 、机械过程为辅(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 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karst process) ,由这种作用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为 喀斯特。
淀积过程: Ca2++2(HCO3)- → CO2↑+H2O+CaCO3↓ 结果:碳酸钙堆积作用不断进行,促进喀斯特堆积地貌
的发育。
三、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地质因素 气候因素 生物因素
(一)地质因素(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和岩石结构。根据岩石的 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可将可溶性岩石分为三大类:碳酸盐类 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卤化物盐类岩石。
它的形状和溶蚀漏斗相似,但:(1)规模比溶蚀漏斗大得多,直径超 过100m;(2) 溶蚀洼地底部较平坦;(3)其边坡形态在坡度上通常 与邻近山地直接连接,没有明确边界。
贵州金城江源
溶蚀洼地是由漏斗进一 步溶蚀扩大、合并而形 成,故它的形态、排列 方式与漏斗均有关。
它的底部常发育落水洞和漏斗, 还有一些小溪。从洼地四壁流 出的泉水,经小溪最后流进落 水洞中。
2.季节变动带(过渡带)
位于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它在雨季或融冰化 雪时,潜水面上升,地下水作水平运动;在旱季作垂直运动。 故该带内喀斯特地貌既有水平溶洞,又有垂直溶洞发育。
3.水平流动带(饱水带)
位于枯水期潜水面以下,直到谷底补给河流岩溶水的深处为止。 经常处于饱水状态,地下水流向近于水平方向,向河谷排泄。此 带是喀斯特强烈发育地带,多为水平型喀斯特,如地下河、水平 溶洞等。 在靠近河谷地段,水平带的下部在河底减压区,地下水由下而 上运动,这是一种虹吸管状流动,向着谷底减压区排泄。
1.09 0.88 0.85 0.71 0.66 0.65
(二)气候因素(水的溶蚀能力)
对石灰岩而言,纯水的溶解力是很微弱的。当水中含有大 量的CO2时,水的溶蚀力就大大提高。具有溶蚀力的水将 CaCO3溶解,把不能溶解的残余物质留下,或呈悬浮状态 而带走。
气候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 压等方面。
广西南宁地区的残峰坡地
孤峰-平原地貌系统
关于峰林地貌发育,在新构造运动、气候和地形剥蚀 度等因素影响下,通常用地貌侵蚀循环理论来解释: 即对峰林地貌演化提出峰丛洼地→峰林盆地→孤峰平 原系统演化模式。
峰林形成过程示意图
此外,也有人对峰林地貌演化提出同时态系统演化模式。
峰丛洼地-峰林盆地-孤峰平原
利川腾龙洞附近干谷和溶洞
婺源灵岩洞附近的盲谷
盲谷
盲谷
盲谷
8. 地表石灰华沉积(travertine, tufa)
云南中甸白水台的喀斯特泉华 富含Ca2+和HCO3-的地下水(岩溶水)在地表出露,由于CO2分 压降低或温度升高而发生的CO2逸出和CaCO3沉淀,统称石灰 华(简称灰化或钙华)。
地表钙华沉积









地表钙华沉积 岷山南麓黄龙一带河谷中的瀑布华
黄龙寺钙华
黄龙寺钙华
二、地下喀斯特
蚀空形态
1.溶洞
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 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
2.地下河(暗河、伏流)
3.地下湖
地下喀斯特----堆积形态
堆积形态
石钟乳
一、地表喀斯特
1. 石芽(clint)和溶沟(lapie, karren)
爱尔兰Clare的石芽溶沟
2. 落水洞(sinkhole) 和竖井(shaft)
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 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垂 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 并伴随塌陷而成。
落水洞大小不等,形状也各不相 同。按其垂直断面形态特征,可 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 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按其分布 方向有垂直的、倾斜的和弯曲的。
7. 盲谷(blind valley)与干谷(dry valley)
盲谷是喀斯特地区死胡同似的、没有出口的地表河,通常 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陡壁下的落水洞中而转为地下河,它多 见于封闭洼地或坡立谷中。 干谷是指喀斯特区的干涸河谷,过去它是地表河,因气候 变干或地壳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使地表河干涸而转入地 下。
岩石结构对可溶性的影响:
结晶质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愈大。 不等粒结构的石灰岩比等粒结构石灰岩的相对溶解度值要大。
中国广西的不同结构碳酸盐类岩石的相对溶解度
石灰岩类
结构特征 CaO/MgO
隐晶质微粒结构 18.99
细晶质微粒结构 鲕状结构
27.03 21.04
微粒-中粒结构 21.43
中粒晶质镶嵌结构 25.01
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奇特地貌 形态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名称的由来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里亚半岛石灰岩高 原的地名。当地称kars,意大利语为carso,德语称karst。它 来自印欧语“kar”,即岩石裸露的地方。
19世纪中叶,一些德国和奥地利学者研究欧洲中部和东南部 的石灰岩地貌,均采用karst一词。
1981年在山西召开的“北方岩溶学术会议”上,又议定 “岩溶”和“喀斯特”二者皆可使用。
二、喀斯特作用过程
溶解过程: CO2+H2O+CaCO3→Ca(HCO3)2 →Ca2++2(HCO3) 结果:在可溶性岩石上留下溶沟、空洞等,并为后来的
机械侵蚀、崩塌等作用提供条件,形成喀斯特侵蚀地貌。
在以上三种可溶性岩石中,卤化物盐类的溶解度最大,硫酸 盐类次之,碳酸盐类最小。如,在25℃的纯水中,各种可溶 盐类的溶解度分别为:NaCl, 360g/l; CaSO4, 2.1g/l; CaCO3, 0.015g/l。
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岩体较小,而碳 酸盐类岩石分布广泛,岩体也很大。所以发育在碳酸盐类岩 石中的喀斯特较之在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中发育 的喀斯特要普遍得多。
在空气中,PCO2条件相 同时,温度越高, CaCO3 在 水 中 的 溶 解 度 就越小;当温度相同时, PCO2越高,CaCO3在水 中的溶解度越大。
温度及CO2分压力与CaCO3溶 解度的相互关系
(三)生物因素
➢碳 酸 盐 岩 表 面 常 长 有 一 些菌、藻类生物,分泌溶 蚀性酸,可分解及消耗碳 酸盐岩,属于生物岩溶作 用。其结果在岩面上留下 痕迹,统称为生物蚀痕。
这种大型盆地在我国云贵高原及广西等地十分发达。
鄂西“坡立谷”
6. 峰丛、峰林和孤峰
峰丛-洼地地貌系统
桂林、阳朔一带最为典型。 峰林-盆地地貌系统
孤峰(残峰)是岩溶区的孤立石灰岩山峰,常分布在岩溶平原 或岩溶盆地中,相对高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孤峰是在地壳 相对长期稳定条件下,峰林不断溶蚀降低的产物。
鄂西洼地
5. 溶蚀盆地(又称坡立谷,polje)
岩溶盆地是指岩溶地区具有内部水系的、底部宽广平坦的大 型封闭盆地或谷地。
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杰最先叫这种地形为Polje,原意为可耕 种的平地,泛指田野,在我国地学文献中称为“坡立谷”。
主要特征:(1)宽度自数百米至数公里,长度可达几十公里; (2)盆地四周多由峰林石山围绕,边坡陡峭;(3)底部平坦,常 覆盖着溶蚀残留的黄棕色粘土或红色粘土,有些地方还有河流 冲积物;(4)有溶岩水系,水源充足。故多为岩溶地区重要的 农业地带。
重庆华蓥山天坑
3. 漏斗(doline)
漏斗是岩溶地区的一种中、小型封闭洼地,呈碟形或负锥型,口 大底小,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至数十 米。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果通 道被粘土和碎石堵塞,则可积水成潭。
如果地面上有成连续分布的成串漏斗,这往往是地下暗 河存在的标志。
中粒、粗粒结构 14.97
相对溶解度
1.12 1.06 1.04 0.99 0.56 0.32
白云岩类
结构特征
Ca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MgO
细晶生物微粒结构
2.13
隐晶质向镶嵌结构过渡 细晶及隐晶质镶嵌结构
1.44 1.65
中晶及细晶质镶嵌结构 1.53
中晶质镶嵌结构
1.36
中粗粒镶嵌结构具溶孔 1.73
相对溶解度
地下喀斯特水的垂直分带 1.垂直渗透带;2.季节变动带;3.水平流动带;4.深部滞流带
1.垂直渗透带(充气带)
该带位于地面以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之上。雨水沿裂隙下渗到 潜水面,它的厚度由潜水面(地下水位)高低来决定。若在构造 上升区(潜水面、河水面下降),厚度可达几百-几千米,反之, 构造沉降区,厚度小。 该带内水的运动以垂直下渗为主,故喀斯特地貌以垂直形态 的溶洞为主,多漏斗、落水洞等个体小深度大的地貌。
温度的影响比较复杂: 一方面: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越快,溶蚀能力增强; 但,另一方面:温度越高,水溶液中CO2含量越低,溶蚀
作用会减弱。
降水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不仅影响水的渗透条件、 水的运动循环,同时雨水中含有较丰富的游离CO2,大大地 加强了喀斯特作用。
气压:
一般大气中CO2的含量 约为空气体积的0.03%, 在自由大气下,空气中 的 CO2 的 分 压 力 PCO2=0.0003大气压。
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 (Karst)
➢第一节 喀斯特作用 ➢第二节 喀斯特地貌形态 ➢第三节 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地貌组合
喀斯特地貌形态分类
一、地表喀斯特: 蚀余形态:石芽与溶沟,漏斗与落水洞,溶蚀洼地与溶蚀盆地,
干谷与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 堆积形态:泉华、瀑布华、钙华堤坝等
二、地下喀斯特: 蚀空形态:喀斯特管道、地下河(湖)、溶洞等 堆积形态: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灰华等
特别是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杰在研究喀斯特高原上奇特地貌 后写的专著,就采用喀斯特这个地名来称呼碳酸盐岩地区的 一系列特殊地貌过程和水文现象。
这样,一百多年来喀斯特逐渐成为世界地学界通用的术语 。
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广西桂林)建议将喀斯 特一词改为岩溶,但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甚感不便。
四、岩溶水的分带
根据喀斯特地区水的运动方式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是形成地表喀斯特的主要动力,它的流向也决定 着地表喀斯特的空间形态分布规律。
地下水是形成地下喀斯特的主要动力,它的流动是通过 裂隙、孔隙、管道发生的,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特征, 也决定着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垂直分布特征。
通常把岩溶化岩体中的地下水总称为岩溶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