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

合集下载

战略大决战

战略大决战

4、下列哪一次战役不属于三大战役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
1950年,败退的蒋介石在反思失败的原因时曾说, 此次战争(指解放战争)的失败实在是国民党自己 打倒了自己! 你如何看待蒋介石的这一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 梳头时 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 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
淮海战役后,1949年5月27日人民解放军 第三野战军发布进入上海《入城守则》
一、不得住民房店铺,不准打扰一切 娱乐场所; 二、不准车马在街上乱跑; 三、不准在街上不得扶肩搭背,买卖 要公平; 四、驻地打扫清洁,大小便上厕所; 五、不准卜卦算命,墙壁上乱写乱画。 六、不准徇私舞弊;
在解放战争中,山东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像平 邑一区的担架队随华东野战军南征北战,沂蒙六姐妹 挑起支前的重担等等。请利用假期或者上网收集有关 他们的事迹,写一份调查报告。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 到底是什么使共产党人不惜一切地决 主要工具,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人民 死抗争? 解放军以伤亡6万余人的代价, 大城市,为解放全中国创造了重要条 件。 愿地付出生命?
辽沈战役:“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 锦州一位农民,将自己收藏的11石粮食全部拿出来, 和儿子不分昼夜地把米碾好,又赶着毛驴一袋一袋 地送往前线。 淮海战役:“是用小车推出来的” 整个战役中,出动民工543万人,担架30.5万副, 大 车 88万辆,运送粮 食9.6公斤。 平津战役:“和平方式结束战争的榜样” 毛泽东说:“最好北平不要打。”为了实现北平和 平解放,毛泽东指示要动员一切力量。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附习题)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附习题)

1949年国共决战胜负已定,南京政府精锐丧 尽。此时此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面对的情 况,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解放全中国?还是 “沽名学霸王”,满足于“划江而治”?毛泽东 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提出要将革命进 行到底。
课堂小结
1947年里挺进大别山 战略进攻序幕
1948年9月 辽沈战役
1948年11月 淮海战役 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1948年11月 平津战役 1949年4月 占领南京
取得胜利
课堂练习
1.(2016•山东青岛)1947年6月30日,在黄河中下 游河南与山东交界处,一声炮响之后,晋冀鲁豫
解放军10余万人马开始由北向南强渡黄河。指挥
A 这次军事行动的是( ) 状元成才路
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 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_土__地__制__度_,发展农 业生产。
开展情况 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 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 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意义: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 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 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 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问题思考 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它对解放战
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 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_农__村__人__口_平均 分配土地。
材料研读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
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 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新人教版(2)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新人教版(2)

第18 课战略大决战一、教材内容分析《战略大决战》是人民解放战争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

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部署和人民群众的踊跃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以后进行了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覆灭。

本课作为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史,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

二、课程标准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2.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打倒了军事力量壮大的国民党的原因”。

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进程与方式目标: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育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运用电脑等手腕,展示三大战役形势示用意,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进程有直观地熟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熟悉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斗胆略和宏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缘,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战役和南京的解放。

难点: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的原因的熟悉。

五、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教师:这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的画面。

解放军战士登上总统府大门的楼顶,扯下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欢呼胜利,时间是1949年4月。

从国民党发动内战到南京国民党政府被推翻,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就打倒了军事力量壮大的国民党,原因安在?本课从两边大决战讲起。

(设计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情绪被感染,迅速进入课堂角色。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讨第一篇章: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教师:全面内战暴发于何时?其标志是什么?学生:1946年6月。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课题:三大战役——战略大决战教师:梁爱君【教学目标】:1.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

3.分析和总结蒋家王朝覆灭的原因4.理解渡江战役的重大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知识梳理】背景: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概况:1.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2. 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3.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意义: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垮台【自主预习】:一.三大战役1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收缩到,,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时间:年9月到1949年月。

二:渡江战役1.时间:年月。

2.经过:下达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

3.结果: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年月日,解放。

统治中国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4.影响:南京解放后,国民党残余退往。

【教师讲解】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将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战略大决战。

请大家根据上一课所学知识,想一想,解放战争在战略大决战之前经历了哪两个阶段?二:学生交流,纠正完善。

三.教师讲解,难点突破(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1)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哪些有利条件?(辽沈战役组)?(2)淮海战役组: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请结合P94《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说说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淮海战役组)(3)平津战役组:中共中央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平津战役组)(4)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南京解放意味着什么?(渡江战役组)(5)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每个小组都要完成)【课堂反馈】一.选择:(1)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 A长春B沈阳市C锦州D天(2)淮海战役的中心地区是()A长春B徐州C南京D天津(3)为渡江战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4)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二: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面的材料:(1)这是那次战役中人们支前的统计数字?(2)说说这次战役的中心,指挥员,参战部队。

初中历史_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⑴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基本历史事实⑵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2. 过程与方法:⑴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以及阅读地图的方法。

⑵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⑶活动探究:讨论、列举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北平和平解放意义的认识,让学生初步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及珍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

⑵通过分析课本材料,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的大力支持是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认识到人心的向背决定历史的发展,进而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教学难点对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的分析。

一、导入新课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并用课件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1. 蒋介石1946年6月发动内战,第一年,双方攻守情况为敌人进攻,我方防守。

2. 随着战争形势发展,攻守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板书课题)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首先让学生归纳战略大决战的背景(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国民党军队二百多万,国民党军队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二)情境创设:播放《三大战役》视频(三)自主探究:1、出示幻灯片《三大战役战略决战统计表》(布置学生阅读92——95页全课内容,列举出三大战役的简要情况,同桌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第一排自学辽沈战役,第二排自学淮海战役,第三、四排自学平津战役)2 、教师出示幻灯片,并根据93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学生一起归纳三大战役经过,填全表格,自学相关战役的小组与教师共同填表,另外两组补充完整,教师板书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十四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国民党失败,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动了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型。

2.时空观念把重庆谈判置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框架下进行分析;能够利用时序与历史地图等方式描述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能够把握人民解放战争进程中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间的时空联系;能够将中共土地政策的调整及战略战术的变化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独立探究。

3.史料实证对于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不同的建国方针,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的相关史料;能够运用相关史料论证国民党失去民心、中国共产党获得民心的原因;对人民的力量参与解放战争过程的论述中,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恰当运用史料理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起的作用。

4.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对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进行解释,挖掘与“人民”诉求相关的史料对所学内容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能够将人民解放战争的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在独立探究相关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对中共、民主党派及各人民群体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进行合理的解释。

5.家国情怀通过对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主要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时空思维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框新课讲授:一、基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问题解析(一)抗战胜利后各方对内战的态度:人民,共产党,国民党人民:和平建国。

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

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

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作者/王国辉我所任教的学生,全部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仅如此,单亲、离异、困难户家庭较多,如20xx届某毕业班仅一名学生具备完整家庭。

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也不理想。

总结十年来的教学心得,我制定了初中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

一、课本“战役”——运用三大利器第一大利器:课本。

课本是学生带上考场强有力的武器,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立足课本,依标施教。

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的习惯,每学期伊始,我将包书作为布置给学生的第一个家庭作业。

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资料、试卷可以夹进书皮里,便于以后复习时查找,防止和其它学科的资料相混淆;二是培养了学生爱惜、重视书本的习惯,即使学生把语文、数学课本都丢了,历史书还会完好地保存着。

因为爱惜历史书,所以要学好历史科目。

第二大利器:笔记。

历史笔记除了点明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经过、结果、意义等等之外,更多地参考了每课的习题、单元检测的习题、期中的习题、期末的习题,上年同期期中、期末的试卷,上年同期调考、中考的试卷等等。

在书上做好标记,精髓皆见于课本,可以起到有的放矢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大利器:目录。

制作目录,“串起”历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特殊教法,认真做好书本目录也是适应开卷考试的需要。

(教学论文.fwsir.)可以要求学生按教材的顺序、年代的`顺序以及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列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串起”历史知识点、能力点和考点,使之一目了然。

二、课堂“战役”——使出三大绝招第一招,当堂落实。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抓高效课堂,出教学成绩,重在当堂落实。

落实的方法就是当堂检测学习的知识点等内容。

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的作用,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

在板书时,对学起来简单而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

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采用提问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

小学科学三大战役

小学科学三大战役
(4)教师简单讲解战役经过。
辽沈战役采用“围锦打援”的策略,先占领了锦州,造成“关门打狗”之势。被围的长春国民党守军一部分起义,其余的全部投降。人民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营口。
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动了淮海战役,击毙敌兵团司令黄百韬,活捉另一敌兵司令黄维、副总司令杜聿明。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渡江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杭州市楼塔小学常识科课时计划
任课教师:章建峰
课 题
6、三大战役
教时
1




1、了解三大战役的简单经过,知道三大战役的胜利加速了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2、培养学生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3、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三大战役的经
过。
难点:培养学生英雄主义
精神。
学法指导
利用录象、图片、讲解、讨论使学生认识事物。
四、课堂小结。
提问:三大战役指的是什么战役?
时间分别是在什么时候?
北平是在哪次战役中和平解放的?
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五、作业。
见课堂作业本。
六、板书。
三大战役
一、蒋介石发动内战。
二、三大战役的胜利。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三、三大战役的伟大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具体讲述蒋介石继续维持其
法西斯独载统治,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植下,发
动了反人民内战史实。
2、三大战役的胜利。
(1)教师提问:
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哪三大战役?
教师阐明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战役。
(2)学生自学课文。
(3)教师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指图详细讲述三大

历史八年级知识上册总结

历史八年级知识上册总结

历史八年级知识上册总结历史八年级知识上册1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4-16课)第14课1、“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结果: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亡。

意义: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自发)和抗日游击(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杨靖宇为代表)3、西安事变背景:①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②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③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④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与红军实行停战。

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

并通电全国, 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需要团结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课本原话: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第15 课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反击,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卢沟桥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高涨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3、南京大屠杀1937年底,日军在南京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据战后远东军事法庭统计,六周内共屠杀中国人民30多万人。

第16课血肉筑长城1、主要战役2、中国共产党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3、中国共产党“七大”(1)时间、地点:1945年延安(2)主要内容:①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南京解放

南京解放

战役 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 人数
历史意义
共计歼敌 发起时间 历史意义 人数 国民党的 辽沈战 1948年9-11 主力基本 月 役 歼灭和改 上被消灭, 淮海战 1948年11月 编敌人 大大加速 役 至1949年1月 150多万 了人民解 人 放战争在 平津战 1948年11月 全国的胜 役 至1949年1月 利。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8

教学设计:
1条主线:战略大决战的历史情境
2个重点:三大战役、解放南京 2个难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渡江战役
的意义 3个亮点: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过程、角色 扮演 1个高潮: 对国民党政权垮台原因的讨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发引导、组织活动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讨论分析、体验解说
作用是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渡江战役:目标是歼灭一切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作用是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22年的统治。
板书设计:
辽沈战役
解放东北全境 1948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
奠定解放长江 1948.11——1949.1 以南各省基础 华北全境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基本解放 捍卫领土完整 渡江战役 1949.4 维护祖国统一 国民党政权垮台 解放南京 1949.4.23 (原因)
返回
战役 名称
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 手段解放北平?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 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3)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 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 的范例。
1948年底的国内外形势
三 大 战 役 的 展 开 中 共 国民党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新课导入】学生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探究】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地将人民解放战争置于中国近代史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其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2.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地图、战役记录等史料,学生能够实证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战略转变及胜利原因。

3.历史解释: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英勇斗争精神的敬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与原因。

•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与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如何深入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因素。

•如何全面评价人民解放战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战役地图、历史图片、纪录片片段等)。

•课外阅读材料(如相关历史书籍、文章、回忆录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见解。

•地图教学法,利用战役地图直观展示战争进程。

•案例分析,选取关键战役进行深入剖析。

•小组合作探究,围绕特定议题进行资料搜集与分析。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小故事或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课主题。

•设疑导入:提问:“为什么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刻,会爆发人民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重要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并进入新课学习。

新课教学1.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与原因•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政治形势,分析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内战政策的必然性和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讨论: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后的不同政策主张及其背后的原因。

2.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利用战役地图,逐一介绍三大战役的地理位置、参战双方、兵力对比、战役过程及结果。

人教2011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_0

人教2011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_0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

该单元的主题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本课所讲的是战略决战时期的战争过程。

课文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三大战役,二是百万雄师过大江。

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三大战役以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本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1、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而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水平,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他们对我校的课改模式已经熟悉,已经初步具备分析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水平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2、通过调查,学生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史实了解不多,但对战争题材的学习内容有兴趣。

●教学设计思路:先分发给每人一份导学案,导学案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考,指明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教学使用图解法,使学生了解三大战役的战况,明确三大战役的胜利的历史意义。

本课涉及的人名、地图、战役名称比较多,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也作了适当的材料补充,采用了地图讲解、列表格等方式来理清线索,对比归纳知识,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建立空间感,以形成准确的历史地理概念。

●教学设计理念:根据我校的“四五六七教学改革模式”,大容量、高效率的课改理念,首先设计了导学案,在第一节课发给每位同学,根据导学案内容各组同学实行积极的准备,下发导学案的过程学生实行积极的预习,并实行认真的背诵,掌握课本内容的60%---70%。

第二节课展示环节,也就是实行巩固训练的环节。

课本上的知识展示在每个小组的黑板上,各小组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对课本内容实行积极展示,各组展示内容不固定,抢到哪道题就展示哪道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土地改革的有关内容,知道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史实;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2.能力目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学会独自分析得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艰苦奋斗、坚持到底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2.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

【教学过程】一、设问导读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解放区为什么要实行土地改革?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①是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②革命形势的要求。

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2)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作用(意义):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是什么?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辽沈战役的起止时间、意义是什么?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1948年9月到11月。

辽沈战役的胜利,解放了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的起止时间、意义是什么?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

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4)平津战役的起止时间、意义是什么?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发起渡江战役的时间和南京解放的意义是什么?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1949年4月。

初中历史战役分类教案

初中历史战役分类教案

初中历史战役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战役,能够对不同类型的战役进行分类和归纳,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战役分类:战役可分为战略决战、自卫反击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类型。

2. 代表性战役: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自卫反击战(如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抗日战争(如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解放战争(如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战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战役分类:讲解战役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战役特点。

3.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战役,分析其战略意义、战术特点和战争结果。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各类战役的共性和个性,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 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6.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战役分类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类型战役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战役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战役。

2. 运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整理相关战役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回顾已学过的战役,对战役有一定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的表现,检查学生对战役分类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战役分类的巩固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战役的分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人民解放战 争》 学习任务单

《人民解放战 争》 学习任务单

《人民解放战争》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经过。

2、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及其战略意义。

3、认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二、学习重点1、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2、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阶段3、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4、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三、学习难点1、分析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决策。

2、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意义。

四、学习方法1、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2、观看历史纪录片和影视作品,如《大决战》等。

3、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学习过程(一)预习阶段1、阅读教材中关于人民解放战争的章节,了解大致内容。

2、观看一些与解放战争相关的纪录片或影视作品,形成初步印象。

(二)课堂学习1、背景知识讲解(1)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

国民党企图继续维持其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而中国共产党则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和平、自由的新中国。

(2)重庆谈判1945 年 8 月,毛泽东等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经过 43 天的谈判,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但国民党并未真正打算履行协定。

2、解放战争的阶段(1)战略防御阶段(1946 年 6 月 1947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抵抗。

经过一年的战斗,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战略进攻阶段(1947 年 6 月 1948 年 9 月)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其他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

(3)战略决战阶段(1948 年 9 月 1949 年 1 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3、重要战役分析(1)辽沈战役1948 年 9 月 12 日开始,历时 52 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
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作者王国辉我所任教的学生,全部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仅如此,单亲、离异、困难户家庭较多,如20XX届某毕业班仅一名学生具备完整家庭。

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也不理想。

总结十年来的教学心得,我制定了初中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

一、课本“战役”——运用三大利器第一大利器:课本。

课本是学生带上考场强有力的武器,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立足课本,依标施教。

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的习惯,每学期伊始,我将包书作为布置给学生的第一个家庭作业。

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资料、试卷可以夹进书皮里,便于以后复习时查找,防止和其它学科的资料相混淆;二是培养了学生爱惜、重视书本的习惯,即使学生把语文、数学课本都丢了,历史书还会完好地保存着。

因为爱惜历史书,所以要学好历史科目。

第二大利器:笔记。

历史笔记除了点明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经过、结果、意义等等之外,更多地参考了每课的习题、单元检测的习题、期中的习题、期末的习题,上年同期期中、期末的试卷,上年同期调考、中考的试卷等等。

在书上做好标记,精髓皆见于课本,可以起到有的放矢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大利器:目录。

制作目录,“串起”历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特殊教法,认真做好书本目录也是适应开卷考试的需要。

(教学论文)可以要求学生按教材的顺序、年代的顺序以及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列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串起”历史知识点、能力点和考点,使之一目了然。

二、课堂“战役”——使出三大绝招第一招,当堂落实。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抓高效课堂,出教学成绩,重在当堂落实。

落实的方法就是当堂检测学习的知识点等内容。

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的作用,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

在板书时,对学起来简单而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

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采用提问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

第二招,检查纠错。

课堂上,多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紧抓45分钟,让学生多读多写,特别注意一些易错、易混的字词。

开卷考试不是不背,是精背,对于难题,教师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解决,课后精选作业,减少学生负担。

总之,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久的注意力。

第三招:赢得人心。

树信心,立斗志,“攻心为上”。

这项工作,班主任要做,科任老师也必须做。

因为在学生的思维中,班主任对他们的管理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会“麻木”了。

如果科任老师对其循循善诱,他们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有时只是一席话就足以令学生感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哪怕不是班主
任,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思想交流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在平时的聊天、谈话中,在测验、考试卷面的留言上,我都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引经据典,以史为鉴,把历史作为主阵地,既让他们意识到危机感、紧迫感,又能感受到只要树信心,有斗志,讲方法,是有希望的。

三、考场“战役“——制胜两大秘笈秘笈一:模拟演习。

跟正常考试一样,依据教学内容,我会安排单元测试。

考试前,我会提前进班,让学生单人单桌,培养学生经过多次演习取得过硬的应考心理素质。

但是区别于正常考试之处在于增加了难度系数:考试时间上进行严格控制,仅用30分钟,低于规定的45分钟考试时间,以便训练答题速度。

秘笈二:“亡羊补牢”。

对模拟考试后的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当然分数是其次,掌握正确的知识点,防止以后再出错,才是用意所在。

讲卷时,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并根据学生个体出错情况的不同,设定不同的“补牢”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