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设计规范(铁制)
后防撞梁设计总结
1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7354-1998汽车后、后端保护装置QC T 566-1999 轿车的外部防护GB 20072-2006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2法规要求根据GB 17354-1998 之规定:装在车辆后后端的诸元件,其设计要求为在发生接触和轻度碰撞时,不会导致车辆的严重损伤根据GB 20072-2006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之规定:1.在碰撞过程中,燃油装置不应发生液体泄漏;2.碰撞试验后,燃油装置若有液体连续泄漏,则在碰撞后前5min平均泄漏速率不应大于30g/min;如果从燃油装置中泄漏的液体与从其他系统泄漏的液体混淆且这几种液体不容易分开和辨认,则应根据收集到的所有液体评价连续泄漏量。
3后防撞梁总成功能描述后防撞梁总成要求能在车辆纵向及高度方向支撑汽车后端保护装置,保证汽车后端保护装置的安装牢靠。
能在车辆低速碰撞时连同汽车后端保护装置对车辆的照明和信号装置提供必要的保护;保证后备门(行李舱盖)、车辆的侧门正常的开闭;保证车辆燃料和冷却系统无泄漏、无堵塞,其密封装置与油、水箱口盖能正常开启;车辆的传动、悬架、转向和制动等系统能保持良好的调整状态并正常工作;车辆的排气系统不应该有妨碍其正常工作的损坏或错位。
后防撞梁总成要求在车辆发生中高速碰撞时能吸收部分撞击能量,并将能量平衡传递至车身左右纵梁,保障乘员安全和燃油箱的安全。
后防撞梁总成的最后表面应该能比后围板总成和后备门总成(后行李舱盖总成)更突出,保证车辆碰撞时能适当变形,减少车辆后围板总成(后行李舱盖总成)的维修成本。
4后防撞梁总成的设计4.1后防撞梁总成高度位置确定根据GB 17354-1998中4.3.5规定:碰撞发生时,碰撞器与车辆首先接触的应是撞击头与车辆的保护装置,当车辆分别在整车装备质量与加载试验车质量的状态是,位于车角间的保护装置均能被通过碰撞器基准线的水平面所截。
前后防撞梁和
前后防撞梁和软硬有道一、前防撞梁防撞梁也被称为防撞横梁,是指为了保护汽车在碰撞中少受或者不受破坏而设置的梁结构,重点是使被保护体少受或者不受伤害。
防撞梁重要的设计理念就是一点受力全身受力,也就是分散力的作用。
从功能上来看,防撞梁结构主要承担着抵御碰撞变形,分散碰撞能量的作用。
汽车上的防撞梁是车身结构的一部分,按照位置分,防撞梁可以分为3种:前防撞梁、侧门防撞梁(侧门防撞杆)和后防撞梁,其中前防撞梁主要抵御正面撞击,侧门防撞梁主要是防御侧面撞击,而后部防撞梁则是抵御后部撞击。
1、前防撞梁前防撞梁位于白车身的最前端,在保险杠的后边,通过吸能盒和纵梁相连。
防撞梁的第一个作用是在低速碰撞下,通过其本身高强度的结构,将能量分散给吸能盒,以减轻低速碰撞时车辆的损坏程度,进而降低维修成本。
前防撞梁和吸能盒焊接在一起后通过螺栓和纵梁相连接,易于更换维修,减少维修成本和时间另外一个作用是在高速碰撞中将碰撞能量均匀传递给左右纵梁等主要承受部件。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正面碰撞中,前防撞梁将碰撞能量均匀的传递给左右前纵梁以及左右A柱,并通过纵梁和A柱将撞击力分散到车身的后部结构中。
此种情况下,前防撞梁对于乘员保护基本不起什么作用,担吸能及抵御变形的主要是前纵梁、底梁和A柱等其他结构。
但是在遭受部分重叠的正面碰撞比如偏置碰撞时,前防撞梁可以将撞击侧受到的冲击传递到非撞击侧的前纵梁上,减少单边所承受的撞击力,为碰撞能量的分散与吸收提供了一条传递路径。
这时候防撞梁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碰撞时撞击力经过防撞梁的分解作用后的传递路线前防撞梁强度太弱,导致防撞梁内凹,发动机严重受损,而和防撞梁想连接的吸能盒则却安然无恙,防撞梁失去应有作用从以上可以知道,在碰撞过程中前防撞梁不能发生断裂失效,否则就不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传递和分解力的作用,所以防撞梁本身应该具有极高的强度。
而影响其强度的有材料、结构和尺寸三个方面。
对于汽车防撞梁而言,现在主要有三种材料:高强度钢材、玻璃纤维和铝合金等轻金属合金。
汽车前后防撞梁设计地的要求的要求规范
汽车前后防撞梁设计规范一、目的:指导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设计;提供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设计的思路。
二、范围:该规范适应于M1类车辆汽车前后防撞梁的设计。
主要介绍了汽车开发过程中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的作用及在整车中的影响。
首先对汽车前后防撞梁在整车中的功能进行了概述,尤其是对汽车前后防撞梁碰撞性能做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对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设计要点作了描述;最后对汽车前后防撞梁的加工制造性作了阐述。
三、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551-2003 乘用车正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GB 17354-1998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GB 20072-2006 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C-NCAP 中国新车评估程序2012版四、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主要功能1、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功能概述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是车身第一次承受撞击力的装置,也是车身中的一个重要构件,其功能主要有:a. 保护保险杠在低速碰撞过程中尽量不要破裂或者发生永久变形。
b. 保护车身骨架前后端纵梁在行人保护或者可维修性碰撞时不发生永久变形或者破裂。
c. 在100%正面高速碰撞、后面高速碰撞时起到第一次的吸能作用,在偏置碰撞中不仅起到第一次吸能作用,还能起到碰撞过程中均衡传递受力的作用,防止车身左右两侧受力不均。
2、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碰撞性能概述前防撞梁总成碰撞性能前防撞梁总成的碰撞性能主要需满足低速碰撞和高速碰撞两个部分的法规要求。
其中,低速碰撞需满足的法规要求为:GB17354-1998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
高速碰撞需满足的法规要求为:GB11551-2003 乘用车正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C-NCAP标准,需满足其100%正面碰撞和40%偏置碰撞要求。
3、低速碰撞对前防撞梁设计的性能要求低速碰撞的国家标准GB l7354—1998规定的正撞速度为4km/h,车角碰撞速度为2.5 km/h,对车身的要求就是车身本体、前防撞梁和吸能盒等不能有任何损坏,最好前保险杠也不能破裂或者发生永久变形。
汽车车门防撞防撞梁设计规范
汽车车门防撞梁设计规范汽车车门防撞梁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车门防撞杆相关设计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汽车车门防撞杆产品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GB 20071-2006 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Q/B 05 021-2010 汽车门防撞杆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3.1防撞梁总成防撞梁总成位于侧门内外板之间,在汽车发生碰撞的时候能够保证车内的生存空间,很好的保证乘员的身体及生命安全。
3.2 MBD可移动可变性障壁3.3 R点车辆制造商规定的基准点,一般式正常行驶时最低、最后位置时,躯干和大腿旋转点的理论位置,或由车辆制造商对于每个乘坐位置给定的位置4 技术要求4.1安全性能要求碰撞过程中起到力的传递及抗冲击作用,减小碰撞过程中变形量,保护乘员生命安全,安全性能方面的要求符合《GB 20071-2006 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规定的相关要求;4.3 适应于外部环境要求标准数值/ 参考资料耐水性能车辆经过淋雨和涉水行驶后,产品仍然应该保持符合技术任务书要求。
耐腐蚀性能车门侧面防撞加强板应该经受以下试验:程序:按照GB/T 10125-1997的盐雾试验方法进行测试要求的结果:在试验之后, 在公差范围限度内,所有侧面防撞板的安全性功能应该得到保证。
为了确保在6年内外观无"红色锈迹", 在经过480h盐雾试验后,车的可见部分不允许出现红色锈迹和严重的白色锈迹,不管锈迹是来自那里(例如: 从不可见部分流下来的) 。
与加强板相关的螺纹连接在经过240h循环后不应该出现红色锈迹。
防腐涂镀层前车门侧防撞加强杆被固定在对角位置。
位于一个极易腐蚀的区域。
根据防腐标准,如果有水流过钢材的内部,为了保证没有锈液滴出,应该在钢材的每个表面涂镀10 µm的锌(不妨害外观6年的保质期).根据关于带镀层钢板车门侧防撞加强杆的防腐推荐措施,在进行电泳处理时,应该允许在加强杆的每一个表面去除掉8µm的电泳镀层。
关于汽车防撞梁结构设计的相关研究
RH CNR 445mm PEND。 试验后 速度: 2郾 54km / h, Force 828 kgf 右角闯入 30mm I 防撞杆无破裂 & 吸能盒摇 轻微破裂
离第一次碰撞 300mm, 高度为 445mm 摆锤位置: 试验前[满载] 摆锤重量: 1120kg(85% )952kg 摆锤重量: 1120kg(400kg UP) 1520kg(85% )1292kg
摇 摇 摇 现以某款车型国产化过程中的产品测试为例, 进行结 果分析。 摇 摇 设计尺寸图见图 4。 摇 摇 检测数据见表 3。 摇 摇 图 5 为检测时照片及结果: 摇 摇 从检测结果可知: 中心闯入量为 114mm, 角碰后零部
表摇 2
FMVSS Part 581 ( 美国标准)
公司要求
速度
中心碰撞 / 障碍物 角碰( 30 毅 )
图摇4表摇2fmvsspart581美国标准公司要求cmvss215加拿大标准europeanr42欧洲标准速度中心碰撞障碍物2郾5mileh5郾0mileh5郾0mileh2郾5mileh角碰30毅1郾5mileh3郾0mileh3郾0mileh2郾5mileh摆锤高度1620in16in装车验证20in装车验证1620in445mm碰撞条件中心碰撞2次1620in2次1620in2次1620in空载1次满载1次大于空载位置300mm角碰2次20in1620in2次20in1620in2次20in1620in空载1次满载1次对面障碍物1次1次1次车身重量摆锤车身重量车身重量包括汽油车身重量摆锤重量为空载重量车身重量
摇 2009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
SAE鄄C2009C146
1463
Model ( Type)
重量 / kg
汽车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
汽车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汽车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设计指南设计指南编号:编号: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编制日期:版次:(00)页次:-1 -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编制:编制:审核:审核:部门批准:部门批准:技术委员会批准:技术委员会批准: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工程研究院车身部车身部设计指南设计指南编号:编号: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编制日期:版次:(00)页次:--目目录录第一章概述1 1.1该指南的主要目的1 1.2该指南的主要内容1第二章法规对比分析1 2.1低速碰撞法规要求1 2.1.1政府法规试验规范简介 1 2.1.2保险协会试验规范简介.4 2.2高速碰撞法规要求5第三章前防撞横梁的布置设计6 3.1前防撞横梁离地高度布置要求.6 3.2前防撞横梁距前保蒙皮、发动机盖前缘等部件的距离.9 3.3前防撞横梁长度要求.12第四章前防撞横梁结构设计13 4.1前防撞横梁的安装方式.13 4.2前防撞横梁的工艺分类.14 4.3前防撞横梁的截面型式.16 4.4前防撞横梁的轨迹曲线.19 4.5吸能盒结构设计.20 4.5.1常见吸能盒结构.20 4.5.2特殊吸能盒结构.22 4.6拖车钩结构设计.23第五章前防撞横梁的材料定义及减重24 5.1前防撞横梁材料选用.245.2前防撞横梁减重设计.25第六章前防撞横梁的CAE模拟分析266.1典型截面的CAE对比分析26 6.2前防撞横梁总成碰撞CAE 模拟分析27第七章前防撞横梁的设计趋势30 7.1高强度材料运用.30 7.2保护系统装配集成、前端模块轻量化.30设计指南设计指南编号:编号: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编制日期:版次:(00)页次:-0 -第一章第一章概述概述保险杠系统由保险杠蒙皮、吸能块、防撞横梁及小腿保护梁所组成防撞横梁总成是保险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车身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汽车低速碰撞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在高速碰撞中也起着吸能和力量传导的重要作用。
汽车前后防撞梁设计要求规范
汽车前后防撞梁设计规一、目的:指导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设计;提供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设计的思路。
二、围:该规适应于M1类车辆汽车前后防撞梁的设计。
主要介绍了汽车开发过程中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的作用及在整车中的影响。
首先对汽车前后防撞梁在整车中的功能进行了概述,尤其是对汽车前后防撞梁碰撞性能做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对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设计要点作了描述;最后对汽车前后防撞梁的加工制造性作了阐述。
三、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551-2003 乘用车正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GB 17354-1998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GB 20072-2006 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C-NCAP 中国新车评估程序2012版四、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主要功能1、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功能概述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是车身第一次承受撞击力的装置,也是车身中的一个重要构件,其功能主要有:a. 保护保险杠在低速碰撞过程中尽量不要破裂或者发生永久变形。
b. 保护车身骨架前后端纵梁在行人保护或者可维修性碰撞时不发生永久变形或者破裂。
c. 在100%正面高速碰撞、后面高速碰撞时起到第一次的吸能作用,在偏置碰撞中不仅起到第一次吸能作用,还能起到碰撞过程中均衡传递受力的作用,防止车身左右两侧受力不均。
2、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碰撞性能概述前防撞梁总成碰撞性能前防撞梁总成的碰撞性能主要需满足低速碰撞和高速碰撞两个部分的法规要求。
其中,低速碰撞需满足的法规要求为: GB17354-1998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
高速碰撞需满足的法规要求为:GB11551-2003 乘用车正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C-NCAP标准,需满足其100%正面碰撞和40%偏置碰撞要求。
3、低速碰撞对前防撞梁设计的性能要求低速碰撞的国家标准GB l7354—1998规定的正撞速度为4km/h,车角碰撞速度为2.5 km/h,对车身的要求就是车身本体、前防撞梁和吸能盒等不能有任何损坏,最好前保险杠也不能破裂或者发生永久变形。
后防撞梁设计要求
后防撞梁设计要求#### 引言嘿,朋友!你有没有想过汽车后面那个防撞梁呀?每次开车在路上,虽然我们都希望平平安安的,但意外这个小怪兽说不定啥时候就冒出来了。
防撞梁就像是汽车尾部的小卫士,默默地保护着我们呢。
今天呀,咱们就来唠唠后防撞梁的设计要求,这可不是什么干巴巴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能让汽车更安全、更靠谱的干货。
不管你是汽车爱好者,还是汽车相关行业的小伙伴,相信这些要求都会让你大有收获的。
#### 主要要求**1. 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核心点:后防撞梁要能承受一定程度的撞击力,在碰撞时不易变形。
- 为什么重要?咱们开车在路上,要是发生追尾事故,后防撞梁强度不够的话,那可就惨了。
比如说,有数据表明,很多车辆在低速追尾时,如果防撞梁强度差,就可能导致后备箱严重变形,甚至影响到后排乘客的安全空间。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这样的事,被轻轻追尾了一下,结果后备箱关不上了,维修还花了不少钱呢。
- 具体怎么做?在材料选择上,要优先考虑高强度钢材或者一些新型的复合材料。
设计结构的时候呢,可以采用加固的梁体结构,像增加横梁的厚度或者采用双层结构。
在连接部位,使用高强度的螺栓或者焊接工艺,确保在撞击时不会轻易断开连接。
- 常见误区或注意事项:有些设计师为了追求轻量化,过度减少防撞梁的材料用量,这是很危险的。
要知道,强度和轻量化得找到一个平衡点。
不能光为了减重就牺牲了防撞梁的主要功能。
如果发现防撞梁在模拟撞击测试中变形过大,那就得重新审视设计方案了。
**2. 合理的吸能设计**- 核心点:让后防撞梁在碰撞时能够有效地吸收能量。
- 为什么重要?你想啊,如果防撞梁不能很好地吸收能量,那撞击的能量就会直接传递到车身其他部位,就像一个硬邦邦的东西直接撞到墙上,墙肯定容易坏。
在实际事故中,不合理的吸能设计可能导致车辆内部结构受损严重。
据调查,那些吸能效果不好的车辆,在碰撞后的维修成本往往更高,因为受损范围更广。
- 具体怎么做?可以采用一些专门的吸能盒结构,吸能盒就像是一个小的能量缓冲区。
满足侧碰法规的白车身结构设计
满足侧碰法规的白车身结构设计“满足侧碰法规的白车身结构”设计规范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满足国家侧碰法规的白车身结构的设计规则及方法。
本规范适用其质量为基准质量时,最低座椅的R点与地面的距离不超过700mm 的M1和N1类车辆。
2 引用标准下列文件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本规范引用了ECE R95、FMVSS 214的部分内容。
本规范引用了我国《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法规的部分内容。
本规范引用了我国《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法规的部分内容。
3规范内容设计满足侧面碰撞的车身结构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即使有足够好的材料来制作缓冲吸能结构,但能用于缓冲和吸能的区间却十分有限。
为使吸能结构充分的发挥作用,常用的改进抗侧碰性能的方法主要是增加缓图1 撞击力传输方向冲吸能区两侧的厚度和加大缓冲吸能区两侧的内部刚度。
根据这一方法,侧面防护的思路是将撞击力有效的转移到车身上具有吸能保护作用的车门、梁、柱、地板、车顶及其部件,以便分散撞击力,吸收碰撞能量。
在进行碰撞试验时,国家侧碰法规对假人的伤害值要求如下表:成员损伤评价指标为头部、胸部、腹部和腰部各损伤值。
头部性能指标HIC 跟假人头部质心加速度相关,除非碰撞时乘员空间有结构突出和假人头部接触,该指标一般很少超标,所以在白车身设计上可不予过多的考虑。
胸部肋骨变形指标与粘性指数可以综合考虑,一般是由车门内板和中立柱内饰板变形产生的,表现在车身上即为侧围内板的侵入量与侵入速度。
由粘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可见:粘性指数VC 不仅跟肋骨变形量相关,还和变形速率相关,极易超标。
为保证乘员必要的生存空间,中立柱的变形是有限制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立柱的时候既要充分考虑变形吸能,又要使变形在我们可接受的范围内。
前后防撞梁总成设计规范
2.在吸能盒上预设一些压溃筋,以便让吸能盒在轴向上发生压溃进而吸收所有能量,从而不对包括前纵梁在内的车身本体产生损害;
3.将这些容易损坏的部分骨架件,如前防撞梁和吸能盒设计成用螺栓和车身本体联结的可拆卸结构,为减少维修和保险成本。
3.4高速碰撞对前防撞梁设计的性能要求
吸能盒Z向高度、Y向宽度与纵梁截面基本一致,偏差不大于5mm。吸能盒和纵梁中心轴线一致。
5.7前拖车钩结构设计要求
前拖车装置工作方式(如:螺接、挂钩)和布置位置;一般前拖车装置采用螺接方式。布置
位置,理论上希望拖车装置对称中心线与机舱纵梁中心重合,或偏离距离越小越好。
挂钩或螺母套主要配合尺寸;根据整车装备质量,确定拖车装置所需要承受载荷,选择合适的螺母套及拖钩,公司现有M20 螺纹规格,不同车型可以通用。
3.1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功能概述………………………………………………1
3.2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碰撞性能概述…………………………………………1
3.3低速碰撞对前防撞梁设计的性能要求………………………………………2
3.4高速碰撞对前防撞梁设计的性能要求………………………………………2
4汽车后防撞梁总成碰撞性能………………………………………………………2
5.4前后防撞横梁结构形式
防撞横梁的结构主要有四种方式:冷冲压不同技术对应的优化断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别。
冷冲压拼焊的前防撞横梁保持了与车身其它钣金相同的制造技术,不需要单独生产线,故制造成本低廉,不足在于重量大,不便于车身轻量化。通常材料选用HC420/780DP或HC550/980DP,具体结构、材料根据车型差异及CAE分析相应选择。(如下图)
正面碰撞3层传力路径一般分为上中下3层,正面碰撞传力路径上层是由发动机舱上纵梁和前悬塔状形罩板等零件组成,吸收了部分从前部传来的碰撞能量并把其余能量向A柱和前围及其加强梁进行分散传递。中层主要是由前纵梁组成,也包括了前防撞梁和吸能盒等,是主要的传力路径。前防撞梁和吸能盒将接受到的碰撞能量进行左右分流和初步吸收,并通过它们将能量往前纵梁延伸板、门槛、中央通道等分散传递。下层主要是由前副车架组成,吸收了部分从前部传来的碰撞能量并把其余能量向前纵梁延伸板和门槛等分散传递。
汽车前后防撞梁设计规范
汽车前后防撞梁设计规范一、目的:指导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设计;提供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设计的思路。
范围:二、类车辆汽车前后防撞梁的设计。
主要介绍了汽车开发过M1该规范适应于首先对汽车前后防撞梁在整程中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的作用及在整车中的影响。
同车中的功能进行了概述,尤其是对汽车前后防撞梁碰撞性能做了详细的描述;最后对汽车前后防撞梁的加工制造时对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设计要点作了描述;性作了阐述。
三、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包括所有的修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551-2003 乘用车正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GB 17354-1998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GB 20072-2006 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版2012C-NCAP 中国新车评估程序四、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主要功能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功能概述、1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是车身第一次承受撞击力的装置,也是车身中的一个重要构件,其功能主要有: a. 保护保险杠在低速碰撞过程中尽量不要破裂或者发生永久变形。
保护车身骨架前后端纵梁在行人保护或者可维修性碰撞时不发生永久变形 b.或者破裂。
正面高速碰撞、后面高速碰撞时起到第一次的吸能作用,在偏置 c. 在100%防碰撞中不仅起到第一次吸能作用,还能起到碰撞过程中均衡传递受力的作用,止车身左右两侧受力不均。
2、汽车前后防撞梁总成碰撞性能概述前防撞梁总成碰撞性能前防撞梁总成的碰撞性能主要需满足低速碰撞和高速碰撞两个部分的法规要求。
其中,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
低速碰撞需满足的法规要求为:GB17354-1998乘用车正面碰撞时的乘员保GB11551-2003 高速碰撞需满足的法规要求为:护;100%偏置碰撞要求。
正面碰撞和40%C-NCAP标准,需满足其3、低速碰撞对前防撞梁设计的性能要求,车角碰h1998—规定的正撞速度为4km/l7354低速碰撞的国家标准GB前防撞梁和吸能盒等不能有对车身的要求就是车身本体、h2.5 km撞速度为/,任何损坏,最好前保险杠也不能破裂或者发生永久变形。
防撞车设计标准规范2020
防撞车设计标准规范2020
防撞车设计的标准规范主要包括车辆结构、撞击性能、安全设备等方面的规定。
以下为防撞车设计标准规范的大致内容:
一、车辆结构:
1. 车身结构应坚固,能够吸收撞击能量,并确保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2. 车身外部应采用抗撞性能较好的材料,如高强度钢板等。
3. 车身内部应设置防撞材料,并保证乘客在撞击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少受伤。
二、撞击性能:
1. 前部撞击:在碰撞测试中,车辆前部应能够吸收撞击能量,减少驾驶员和乘客受伤的风险。
2. 侧面撞击:车辆侧面应具有较好的抗撞性能,能够保护乘客免受侧面碰撞的伤害。
3. 后部撞击:车辆后部在碰撞时,应尽量减少乘客受伤的风险,并确保车辆的结构保持完整。
三、安全设备:
1. 安全带:车辆应配备有效的安全带,并强制乘客在行驶过程中佩戴安全带。
2. 安全气囊:车辆应配备前部、侧面和头部安全气囊等,以在发生碰撞时吸收撞击能量,减少驾驶员和乘客受伤。
3. ABS防抱死系统:车辆应配备ABS防抱死系统,以确保在
制动时保持车辆的稳定性。
四、其他要求:
1. 车灯和反光装置应设计合理,以确保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可见性。
2. 刹车系统和转向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响应性和稳定性,以确保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的操作安全性。
3. 车辆应满足排放标准和环保要求,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防撞车设计的标准规范主要关注车辆结构、撞击性能和安全设备等方面,旨在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命安全,并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这些规范的遵循和执行对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和减轻交通事故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前、后防撞钢梁的重要性
汽车前、后防撞钢梁的重要性防撞钢梁到底对安全性有什么影响?防撞钢梁其实并不是让车子“防撞”,它的主要作用是传力。
当车子受到车头或车尾的撞击时,如果这个力是作用在防撞钢梁上,钢梁就可以把撞击力传到它与车身连接的部位——通常是钢梁与纵梁(车尾有时候是尾部的车身底围)上,而在钢梁和纵梁之间,通常会有一个小吸能盒的结构。
低速碰撞(怎样才算低速和高速碰撞并没有严格概念,以当前汽车的保护性能来说,一般10km/h以下算低速碰撞,40km/h以上已算高速碰撞)中,比如泊车时撞到柱子或墙,无论是前撞还是后撞,防撞钢梁都能起到一定作用。
它本身承受了撞击力,然后把这个力传导向吸能盒,让吸能盒首先受损。
如果撞击的能力不超过一定的设计值,结果就可能仅有吸能盒损坏,钢梁本身和车身主体结构都不会损坏。
这样维修时换吸能盒就行,维修成本较低。
防撞钢梁实际上起到了保护车身主体结构的作用。
如果没有防撞钢梁,障碍物有可能直接入侵车体,和车身主体结构或者水箱等零部件直接接触,造成比较大的维修成本。
在前进方向的高速碰撞中,主要承受撞击力的是车身的纵梁,纵梁负责把撞击能量向后疏散到整个车体上,起到卸力、吸能的作用。
可以说,纵梁是整个车身安全防护结构的主力。
如果一个高速碰撞中,纵梁起不到作用,整个车身架构就起不到吸能效果,这样受损程度(车身和乘员)可能就非常大。
北美IIHS的25%小重叠率碰撞测试刚推出时,很多产品表现糟糕,都是因为纵梁没有被撞着(很多车的纵梁比较靠里,小重叠率碰撞时障碍物撞不到纵梁上).防撞钢梁在这个情况下,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把本来撞不到纵梁上的力,传导一部分到纵梁上;又或是把一侧纵梁承受的力,传导一部分到另一侧纵梁上。
前不久我现场目击的雅阁小重叠率双车碰撞,其中一台车就有这种情况,见下图。
可见,前防撞梁在高速碰撞中,能让纵梁尽可能地发挥作用,对碰撞安全性是有提升的。
但必须看到如果碰撞是正面大面积、大重叠率的(不如直接撞墙),纵梁本身就能起最大作用,有没有防撞钢梁就差别不大了。
汽车前机舱纵梁设计规范
前机舱纵梁设计规范前机舱纵梁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包含机舱前纵梁总成设计要点及其判定标准等。
本标准适用于轿车、SUV等新车型前机舱纵梁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ECE R33 关于正面碰撞车辆结构特性认证的统一规定3 术语和定义3.1 前纵梁前纵梁作为碰撞中的主要吸能部件,是汽车发动机舱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前保险杠、A柱及前挡板相联接,焊接在车身下部,其上再焊接轮罩等构件。
3.2 断面断面是反映整车性能、结构、配合、法规等方面要求的截面。
主要规定了车身主要部位的结构形式、搭接关系、间隙设定、主要控制尺寸及公差、装配、人机工程、法规等各方面信息,是车身设计工程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手段和车身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
3.3 NVH NVH是指车辆工作条件下乘客感受到的噪声(noise)、振动(vibration)以及声振粗糙度(harshness),是衡量车身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4 功能介绍4.1一般功能该系统提供发动机变速箱悬置、前副车架、前防撞梁、蓄电池支架、保险丝盒、底盘及空调的管路,线束等总成的安装结构。
4.1.1整车中相关区域固定点前纵梁子系统提供整车各个功能块的安装结构。
下图1表达了前纵梁子系统在整车中的相关区域。
底盘电器前防撞梁轮胎前悬架线束副车架内外饰空调系统前轮罩挡泥皮空调管路动力总成发动机和变速箱悬置图1 整车中相关区域4.1.2车身中相关区域固定点前纵梁子系统需要满足结构和安全等要求。
下图2表达了前纵梁子系统在车身中的前端区域。
水箱横梁前轮罩总成前挡板总成图2 车身中相关区域4.2特殊功能该系统的特殊功能是保证汽车的安全性要求,首先是发生正面碰撞或偏置碰撞时,能够按一定规律变形,有效吸收并分散碰撞能量,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车辆和乘员的安全。
其次是通过对车身的NVH(即噪音(Noise)、震荡(Vibration)、平稳(Harshness)三项标准)的有效控制,使乘员感到可靠和舒适。
4.3 性能要求考虑到本系统的一般功能,固定时需满足可靠耐久性。
汽车前防撞梁法规
汽车前防撞梁法规
你们坐汽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汽车前面有个很重要的东西叫前防撞梁呢?这可是保护我们安全的一个大功臣哦。
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会有保护自己的盾牌一样,前防撞梁就是汽车的盾牌。
不过呢,这个“盾牌”可不是随便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它有专门的法规来规定呢。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叫小明,他和爸爸妈妈一起开车出去旅游。
在公路上,突然前面的车紧急刹车了,小明他们的车也赶紧刹车,但是因为距离有点近,还是撞上去了。
这时候啊,前防撞梁就开始发挥作用啦。
如果没有前防撞梁,那汽车的车头可能就会被撞得稀巴烂,坐在车里的小明一家可能就会受到很严重的伤害。
那这个法规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就是规定汽车制造商要给汽车装上合格的前防撞梁。
这个前防撞梁得有一定的强度,就像我们盖房子用的钢筋得足够结实一样。
如果前防撞梁太软了,一撞就弯得不成样子,那就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啦。
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有个地方生产的汽车,一开始没有按照前防撞梁法规来做。
那车看起来倒是挺好看的,可是有一次发生了小碰撞事故,车头就像纸糊的一样,瘪进去了一大块。
车里的人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也受了不少伤,还被吓得不轻呢。
从那以后啊,大家就更知道前防撞梁法规有多重要了。
还有哦,前防撞梁法规也能让汽车在道路上更安全地行驶。
想象一下,如果马路上跑的汽车有的有很强的前防撞梁,有的却没有,那多危险呀。
就像我们在操场上跑步,有的小朋友穿着很结实的运动鞋,有的小朋友却光着脚,那光着脚的小朋友就很容易受伤啦。
汽车前后副车架总成技术条件
Q/SQJ 四川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前后副车架总成技术条件2012-10-25发布2012-10-30实施四川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Q/SQJ-C-0338-2012前言为了保证前、后副车架总成的设计质量,规范前、后副车架总成的使用及相关性能,编制本技术条件。
本标准由四川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四川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冷宗金。
I前、后副车架总成技术条件1 范围本技术条件规定了汽车前、后副车架总成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技术条件适用于前、后副车架总成。
同时也适用于前、后副车架总成上的连接加强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7-2003 普通螺纹公差GB/T 985.1-2008 气焊、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一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 3323-2005 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T 9286-1998 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GB/T 13914-2002 冲压件尺寸公差QC/T 484-1999 汽车油漆涂层Q/SQJ-C-0024-2012 汽车零部件永久性标识规定3 技术要求3.1 基本要求前、后副车架总成应符合本技术条件要求,并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3.2 尺寸要求3.2.1 全部连接尺寸应符合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
3.2.2 未注尺寸公差按照G B/T 13914-2002 执行。
汽车设计-汽车车门防撞杆技术条件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汽车车门防撞杆技术条件设计规范汽车车门防撞杆技术条件设计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汽车车门防撞杆相关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XX公司汽车车门防撞杆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551-2003 乘用车正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GB 17354-1998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GB 20072-2006 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定义3 定义对于每个车门,参考的侧防撞杆系统由以下部分来定义:•一个中心部分:防撞杆•二个冲压支架,焊接在中心部分的前、后端,供做中心部分和车门内板之间的连接之用,如图1所示。
图14 功能要求4.1 使用寿命状态4.1.1 产品性能要求4.1.2 适应于外部环境4.2 装配寿命状态和售后服务4.2.1 适应于操作工4.2.2 适应于加工处理过程4.3 装配性和可维修性与装配及可维修性有关的要求主要是遵守标准螺栓拧紧工具可达性标准及售后服务拆装的有关要求。
4.4 要进行的试验4.5 特殊条件在项目初始阶段,每个试验都要按计划完成并且把试验报告传送给本公司项目开发组进行跟踪。
5 整体必需的要求5.1 前车门防撞杆的几何特性:U型接头厚度:1.4-1.8mm之间,具体根据车门结构定;中间部分厚度:2.0 mm左右,具体根据车门结构定。
5.2 加强杆的材质如果供应商不能提供所要求的材料, 就应该确定其所提出供选择材料的机械性能, 了解材料的最低机械性能应该是以下几点:抗拉极限不小于1300 Mpa;屈服极限不小于1100 Mpa;具体根据车门结构定。
5.3 防撞杆的固定原则防撞杆中间部分的前端焊了一个U形支架在钢板上。
这个U形支架通过电焊点焊接在车门内板上。
防撞杆中间部分的后端通过电焊点焊接在车门内板上。
当U形夹具和中间部分由供应商焊接时(参考方案),应该从两个零件之间的焊接类型的角度提出建议。
汽车铝合金防撞梁总成关键技术标准规范
铝合金防撞梁总成技术规范、本标准适适用于本标准适适用于XX企业(以下简称XX企业)乘用车防撞梁总成(铝合金)。
2 参考标准及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引用是必不可少。
通常注日期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版本适适用于本文件。
通常不注日期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含全部修改单)适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2651- 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GB/T 2828.1~GB/T 2828.4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GB/T 3323- 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摄影GB/T 6892- 通常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GB/T 6987 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GB/T 16865- 变形铝、镁及其合金加工制品拉伸试验用试样及方法GB 17354-1998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GB/T 17432- 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份分析取样方法GB/T 18305- 质量管理体系汽车生产件及相关维修零件组织应用GB 2- 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GB/T 26988- 汽车部件可回收利用性标识GB/T 30512- 汽车禁用物质要求77/389/EEC 拖车钩安装点强度试验BAMS-096 汽车产品零部件标识要求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适用于本文件3.1防撞梁Rear Bumper Impact Bar发生碰撞时用来保护车辆后部一个装置,关键作用是将碰撞力有效传输至吸能盒上。
3.2吸能盒 Crash Box用于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并将剩下碰撞能量传输至后纵梁,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及乘员伤害。
3.3安装板 Support Panel将后防撞梁和车身进行连接,起到安装固定后防撞梁总成作用。
3.4拖车钩 rear tow hock汽车一个牵引装置,关键作用是在汽车被牵引时提供安装点。
4 技术要求4.1 外观要求4.1.1 防撞梁总成(钢板)全部零件无裂纹、开焊、腐蚀斑点缺点;4.1.2 无影响装配变形缺点;4.1.3 无妨碍装配、功效或安全操作毛刺;4.1.4 表面应平整光滑,无显著划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