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之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松之乡——走进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2.教材地位:

《红松之乡》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北方地区》中的第一框。本课《北方之乡》安排了三个区域——小兴安岭、黄土高原和北京,它们作为北方地区富有人文特色的区域代表。呈现了三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上体现了北方地区的整体特征,对学生理解和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积极的意义。本课作为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在全书中都起着承前启后的至关重要作用,是由自然地理向人文地理的过渡,既衔接了教材前后内容,更为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和谐相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的探究和分析,直接决定学生能否在前面的知识储备上升华到人文关怀这一层面上来,并为以后进一步了解其他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材内容:《红松之乡》主要围绕小兴安岭地区的森林资源展开。小兴安岭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当地人们靠山吃山,然而从过去到现在,人们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本框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基本还处在直观感受上,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事物的表象已初具描述能力,但缺乏把事物的表象或特征与事物的本质联系起来的能力,即由具体到抽象。因此,本课通过呈现材料、教师层层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材料分析事物内在联系的能力,并学以致用了解红松之乡的发展状况。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这样的自然特征对当地植被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利用地图和生动形象的图片资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及其景观。

3.通过对小兴安岭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小兴安岭成为红松之乡的原因

难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解为保护森林和环境,国家对林区采取

的新举措、新方法

五、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猜一猜:导新课】

1.出示一些有地方特色歌曲的歌词,猜猜是哪一地区的民歌?

例如:A、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西北地区)

B、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在那青山绿水旁,门前两棵大白杨,齐整整的篱笆院,一间小草房啊……(北方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几首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帮助学生回忆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进而引出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的课题《北方地区》。通过猜一猜的形式,能迅速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

2.利用一组小兴安岭的图片(包括红松的图片),让学生领略小兴安岭的美丽。

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

红松之乡——走进小兴安岭(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感悟大兴安岭的美,更激发了对小兴安岭进一步了解的探索欲)

教师过渡:这么美丽的小兴安岭在哪呢?

环节二:【找一找:识地理】

教师展示《中国地形图》,说出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地理方位和纬度位置。

师生归纳:小兴安岭位于兴安岭山脉东段,我国东北部,黑龙江省的北部。(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来了解小兴安岭的具体位置,进而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环节三:【析一析:明原因】

1.教师出示小兴安岭的材料:“小兴安岭整个山脉分布着温带针叶和阔叶林。它与大兴安岭、长白山同是我国最大的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走进小兴安岭山区,松林千里,遮天蔽日。这里有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是我国重要森林资源宝库。……”

2.小组探究:小兴安岭为什么会成为红松之乡?

教师幻灯片出示图6-3小兴安岭地形图、图6-4伊春的气温和降水图,从自

然条件分析小兴安岭能成为红松之乡的原因

师生共同归纳——自然原因:观察图6—3认识到小兴安岭的地形为山地,这种地形适合林木生长,观察图6—4来分析小兴安岭的气温与降水,通过分析认识到气温低于0℃的月份比较多,降水集中在夏季,这种气候适合针叶林生长。通过对小兴安岭自然环境的分析得到此地适应红松的生长。

经济原因:图6—5的介绍中体现出红松的经济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分析来锻炼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教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一步补充介绍:

“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森林资源宝库:……东北林区三宝:人参、貂皮、鹿茸。在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提问:小兴安岭的林业如此发达,这么多的木材是怎样输送到林区外的? 师生归纳: 小兴安岭的林业发展迅速,有陆路和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它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小兴安岭,并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环节四:【思一思:道困境】

教师提问:小兴安岭的木材固然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但如果人们过渡的开发,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回答,教师用幻灯片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图例分析小兴安岭林区面积不断减少,环境恶化的原因,简单明了。更让学生明白林区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

重采轻育 居民烧柴

环节五:【探一探:寻对策】

1.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环境出现恶化的原因,那么,国家及当地人们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与环境,有没有采取一些措施呢?采取了那些措施呢?

学生:结合书本P37—38页的内容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自学、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师:以前林区工人的主要工作就是伐木,收入也来自于出售木材。如今虽然人们不能随便砍伐树木,但它们依然没有离开森林,最终不仅绿色回来了,而且经济发展更快了。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森林食品、森林旅游、木材深加工等方面来分析。

教师补充归纳:对资源的利用,以前是森林资源破坏,经济衰退;如今林业资源经济转型;对环境:以前破坏性开发利用,现在合理利用与开发,从而来证明我们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

(设计意图:通过今昔对比,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道理)

环节六:【说一说:谈体会】

教师:通过对红松之乡的学习,你认识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归纳,如: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总是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林吃林等

(设计意图:在学生谈体会中,教师将本课进行小结,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七、作业布置:完成作业本及阶梯作业本相关习题(进一步落实知识目标的达成)

八、板书设计(遵循科学直观的原则)

红松之乡

——走进小兴安岭

自然条件

经济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