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1.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探讨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热力环流在气候形成、天气预报、航空航海等方面有哪些应用?”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热力环流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5.教学内容的深入与拓展:通过详细的讲解、示例和图解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及其在地球上的应用。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成因、现象及其在地球上的应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探讨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2.教师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的问题,如数据处理、图表绘制等。
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观察教室内的空气流动和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力环流的现象,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详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起学生共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2、在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温不同两点,能画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空气压高低状况,气流的运动方向,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证明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物理特性。
2、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教学思路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激发学习思维展开,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地理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2022-2023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2-1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12)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热力坏流》教学设计案例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名称科目地理授课教师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为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教材主要以自然地理为主,第一单元讲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单元讲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又过于抽象因此采用实验究、小组合作、问题式教学法学习完成。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部分自然地理现象。
但是仅限于知道是什么,而不太理解为什么及其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一的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和基础薄弱,且缺乏真实情境等原因,很难理解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
所以本堂课的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地理现象并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即地理实践力。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理解不同纬度大气的温度是有差异的,并能归纳说明其成因。
2、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地理实践力: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4、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学会运用热力坏流的形成原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子。
五、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图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案、课堂模拟热力坏流实验的实验工具和实验报告单。
学生准备:结合导学案做好课前预习。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热力坏流》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教学观念,本节课采用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地理实验设计,在问题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展开教学环节。
1.问题案列导入【课件展示】相传在莫须有山,山谷里住着一个卖臭豆腐的老汉,山腰住着一个烧炭的老翁,一天卖臭豆腐的老汉到县衙控告烧炭的老翁烧炭的烟熏得他晚上睡不着觉;烧炭的老翁到县衙后控告老汉臭豆腐的气味熏得他白天吃不下饭。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气象现象,分析其与大气运动的关系,撰写一篇观察报告。
3.设计一道与大气运动相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在课堂上分享解题过程。
4.阅读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对全球大气环流影响的科普文章,总结文章要点,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分析。
5.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
a.大气运动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b.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有何启示?
c.如何从大气运动的角度解释某些地区的气候特点?
6.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对错题进行订正和总结。
7.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气象新闻,了解大气运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时事评论。
2.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2.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解答疑问,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易错点,总结解题技巧。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
2.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力环流、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3.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4.能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设计实验活动,如制作热力环流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的过程,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主讲教师:指导教师:【课程标准】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___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___二、探究原理1、运动(记忆2分钟)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
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
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2、气压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
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爬黑板)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5、总结规律(记忆2分钟):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将一块大石,与一盆水放在太阳下暴晒一个小时,猜一下谁的表面温度高?因为海洋与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导致了升降温速度不同,所以有了气温的差异,我们叫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包括大气层的结构、温度和压力分布等,提供相关知识点和概念。
2.阐述大气运动的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地形和太阳辐射等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原理。
5.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本节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实际案例,如季风、台风等,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织小组展示和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成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2.组织学的不足,促进自我成长。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包括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热力环流的过程。
2.强调实际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在生活和环境中的应用和意义。
3.结合学生的讨论和报告,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际切入:本节课以生活中的气象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和大气运动的原因。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如季风、台风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地观测数据,生动形象地展示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的现象,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通过动画视频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运用,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能力。
热力环流
教学案:主备人:普亚雪(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热力环流)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学习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学习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二、预习导学(一)气压1、气压: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
2、分类: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称为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称为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3、影响因素(1)海拔: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
(2)气温:气温高,气体,气压;气温低,气体,气压;4、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假设地面质地均匀、受热情况相同,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气压。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由于地面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形式。
2、形成过程(1)画一画:在右图中画出箭头,表示空气的运动方向。
(2)请比较各地的气压情况:A和B地相比,A是 B是C和D地相比,C是 D是(3)热力环流过程A BCD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1、热力环流的形成问题一:观看热力环流动画,总结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并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1)示意图:(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①由于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少存在差异,造成地表不均。
②热的地区空气 ,冷的地区空气 ,引起空气发生了垂直运动。
③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 差异。
④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 气压流向 气压,也就形成的大气的水平运动。
【例1】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①、③为水平气流,②、④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正确的为( )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乙>甲>丁>丙D.甲>乙>丁>丙2、热力环流的应用(1)海陆风问题二:歌曲《军港之夜》有这样的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站在地理的角度,你觉得歌词妥当吗?试说明理由。
鲁教版热力环流说课稿
鲁教版《热力环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第三部分----大气运动我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上节课所讲的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大气的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因为水平运动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所以第三部分讲述了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日常生活中我们说所的风,这是对热力环流的细化和深化。
不仅如此,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原理,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风带奠定了知识基础。
所以这一节是起到一个铺路石的作用,奠定了整章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分本原因,能画图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据以解释各种热力环流现象同时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绘制热力环流图与在等压线图上判读风向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及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读。
确定依据: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因为大气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定为重点;生活中,学生对许多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因此把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定为难点。
热力环流教学案
《热力环流》教学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天气和气候〃中〃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 .学生分析新课改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微视频、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②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熟知的生活现象中发现。
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城市风”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②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微视频,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教学、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热力环流》教学设计.doc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1.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3.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教学手段】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热力环流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认识主要的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3.掌握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4.培养同学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热力环流的概念;2.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特点;3.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节: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原因(40分钟)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放映气象图,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气象图上的风向、气压等信息,引发同学们对气象现象的思考。
2.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表,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介绍赤道附近的高温带和两极地区的低温带,以及大陆和海洋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3.分组探究(15分钟):将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其附近的热力环流情况,并整理成报告。
鼓励同学们使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媒体资源,帮助他们找到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4.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信息。
第二节: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40分钟)1.回顾(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同学们回顾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介绍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表,讲解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介绍热带风系统的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和信风,以及西风带的特征和位置。
3.观察实验(15分钟):教师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并用一个流线图展示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形态。
4.分组讨论(10分钟):将同学们再次分组,讨论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对他们所研究的国家或地区的气候和气温有什么影响。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第三节: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40分钟)1.分享讨论(1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热力环流【教材版本】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鲁教版必修1的第二单元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节“大气的运动-- 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承接了上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已经为学生介绍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由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下垫面性质不同、大气状况等引发不同地区温度的差异。
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本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地理素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比如读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等。
那么高中更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地理环境。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知道大气圈是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
并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而热力环流的理论性、抽象性又比较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高中地理 鲁教版 必修第一册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
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程目标】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动态和系统地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形成综合思维。
2、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热力环流状况,感悟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热力环流相关的地理现象,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对“热力环流示意图”的解读,充分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透漏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并使学生具备运用地理原理解释相关地理事象的意识和能力。
为此,本节教材首先以孔明灯和现代载人热气球平稳升空作为真实情境,并设置探究问题:载人热气球能平稳升空的原因是什么?由此要求学生推测生活中“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这一小窍门是否可行,并解释原因。
这两个探究问题依托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情境中蕴含着能够深入探讨的学科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并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意识。
随后,教材引入“大气环流的形成”这一重要内容,先解释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并导致水平方向的气压差,从而形成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在解释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时,教材通过图3-17“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分步图解阐述“当地面不受热时”的气压分布状况,以及当地面A\B\C三点受热不均时空气的对流运动特征,进而得出近地面和高空气压分布的变化和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最终形成热力环流)。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本节教材的难点内容,对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为此,教材在示意图的绘制上采用了分步逐层推进的方式,旨在使学生充分理解热力环流的发生发展过程,并未随后运用示意图解释自然界中相关热力环流的现象作理论铺垫。
当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后,教材内容递进到“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这一内容,可谓是用一把热力环流原理的“钥匙”打开了自然界包罗万象的热力环流现象之“门”。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
2.理解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掌握热力环流与季风气候、洋流的关系。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原理。
2.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与季风气候、洋流的关系。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
2.讨论交流法。
3.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地图或杂志等资源展示地球的不同气候带和气温分布,引发学生关于气候带差异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1)热力环流是指地球上空气和水的流动状况,是由于热量的不均匀分布所引起的。
(2)由于赤道处的辐射能量最多,温度最高,空气会向高温低压区域移动,形成赤道低压带,同时受到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影响,向赤道两侧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存在决定了全球的热力环流和气候带。
(3)地球的自转和赤道两侧的锥形运动,使得地球表面沿着水平方向上流动的大气和水体会产生一定的偏转,形成科氏力和地形力,引起气流和洋流的偏转。
2.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垂直热带变化使得不同的气温和湿度的区域对应不同的植被和动物群落。
(2)充足的日照量和温度使得热带雨林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而高温和低降水容易导致半干旱和沙漠化。
(3)热力环流也影响海洋和大气中的热量、水分和养分的分布和传输,导致洋流和气流的形成和运动。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热力环流与季风气候的关系(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大陆上的冷空气抵达海洋上空,使得冷空气下降形成高压,形成冬季“持久”高压。
夏季,亚热带高气压均向西伸展,使得南亚印度洋上空形成低压,形成夏季的季风气候。
2.热力环流与洋流的关系(1)南北半球赤道两侧的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带的存在和偏向力的效应形成赤道反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系统,对海洋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众所周知的洋流。
2.1.2热力环流说课稿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2.1.2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等基本概念。热力环流作为大气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知识点包括:
2.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复杂性和抽象性难以把握。
3.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的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的热力环流现象,如气象图、动画等,以直观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如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气象图、热力环流动画、PPT演示文稿和实物模型。气象图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热力环流的实际分布;热力环流动画能够生动地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PPT演示文稿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节奏;实物模型可以让学生触摸和操作,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感性认识。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以及促进知识的内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重要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法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具体做法是,首先展示一段关于地球气候和大气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展示的自然现象,如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等。随后,我会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们能解释视频中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你们知道这些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热力环流2、知识与技能(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热力环流实例,如海陆风、城市风。
3、过程与方法(1)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2)通过探究热力环流的产生过程,以及在热力环流中高低压的变化及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你当导演”情景设计,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热力环流的小实验,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三、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线的弯曲规律四、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实验法五、板书设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受热过程二、热力环流1、概念A、气压;B、等压面2、热力环流的形成①过程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空气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②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的不均3、热力环流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六、教学过程【复习】概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并作简要说明。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太阳暖大地”,经过大气层的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地暖大气”,一地面长波形式将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使之增温;“大气还大地”,大气将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截留,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大地,补偿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转承】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地面的能量源泉是太阳辐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而且还知道了地面是如何增温的。
【故事导入】那接下来我们看两个探案故事,假如你是探长和县令,你会如何断案和解释?(播放ppt)【板书】二、热力环流【实验设计】热力环流实验(见课本29页和PPT演示)一、实验现象:1、冰块上方烟雾逐渐下沉,在玻璃盒底部聚集,并慢慢向热水盆方向流动。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教学伊始,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季节更替等自然现象,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好奇心。
-提问:“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这与大气运动有什么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师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式,共同探讨热力环流现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在其中的作用。
4.思维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热力环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案例和实验,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5.团队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分工、沟通等方面仍需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热力环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尚需加强。学生具备基本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但在分析实际案例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3.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
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过渡:在大尺度范围内,大气层阶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这种热力环流在海陆间表现的更明显。
从时间上看,不仅表现在昼夜之间形成海陆风,还表现在季节
(释放大量烟雾和粉尘),从城市环保角度考虑,应建在哪一处?为什么?
从工业布局上来看水泥厂建在A处不合适,会造成污染,那么假设A处是农
师:2分钟后,请同学们对比老师构建的,你是不是也是这样构建的啊?
同学们又是怎样学的呢?
同学们学的怎样?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请完成当堂达标1-3题
【板书设计】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