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手机无线充电系统课程设计报告1 精品
手机无线充电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课中心电子系统课程设计设计报告设计题目:手机无线充电系统学院:电信学院专业:自动化(信号)学生姓名:李一芒学号:12301126任课教师:佟毅2015年04月20日目录1 设计任务要求 (2)2 设计方案及论证 . (4)任务剖析 (4)方案比较 . (7)3 制作及调试过程 . (17)3.1 制作与调试流程 (17)碰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 (20)4 系统测试 . (20)4.1 测试方法 (20)测试数据 . (22)5 系统使用说明 . (24)5.1 系统外观及接口说明 (24)系统操作使用说明 . (25)6 总结 . (26)6.1 自己所做工作 (26)收获与领会 . (26)7 参照文件 . (27)1.设计任务要求(1)制作一个输入直流电压 12V,输出为 3.6V 手机电池充电(充满电压为 4.2V )的无线充电系统。
(2)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采纳电感线圈耦合方式进行无线能量传输。
(3)发射器采纳 12V直流单电源供电,接收器供电只好来自耦合线圈。
(4)接收器考虑给手机电池充电,输出电压变换范围 0~4.2V ,500mA恒流充电。
充电特征以下列图所示。
1.基本部分( 50分)( 1)接收器工作指示(20分)要求:接受器接收到能量后用发光二极管指示。
测试方法:发射器采纳12V 直流供电。
接收线圈凑近发射线圈时(距离和角度不限),察看接收器工作指示灯能否点亮。
( 2)接收器恒压功能(20 分)要求:当接收器不接负载时输出电压为± 0.1V 。
测试方法:发射器采纳12V 直流供电。
在接收器不接任何负载条件下,当接收线圈凑近发射线圈并固定不动时(距离和角度不限),丈量接收器输出电压能否为± 0.1V 。
稍微挪动接收线圈时,丈量该电压应保持在±0.1V 范围内。
( 3)接收器恒流功能(10分)要求:接收器带负载条件下,当输出电压在0~4VDC变化时输出电流稳固在10mA或大于10mA(当知足发挥部分时,可直接得分),要求恒流偏差小于5mA(两线圈距离和角度不限)。
手机无线充电器方案设计
手机无线充电器方案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等通讯设备的种类不断增多,人类已经不再满足传统式的充电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就是循环使用充电设备会导致插头的损坏或者不牢固,产生漏电的危险.虽然现在已经出现了手机无线充电系统,但是还不够完善.本文通过对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剖析,让读者进一步的了解无线充电系统。
引言早在上个世纪末期,手机无线充电设备就已经诞生了.当时,它以小巧便携等特点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但是当时的手机充电系统还是存在着很多弊端,例如传输距离短,难以让不同厂商出产的手机充电设备兼容等因素导致手机无线充电系统并没有广泛应用.1,手机无线充电的发展史自从两个世纪前的三十年代,迈克尔·法拉第在试验的过程中发现了随着周围磁场的变化就会产生电流.时隔六十年后,尼古拉·特斯拉以爱迪生助手的身份在光谱辐射研究时成功申请了一个专利.当时的科技非常落后,所以最终以效率低且存在危险而放弃.又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滞后,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学系许树源教授对手机无线充电系统又做出了贡献,但是此充电系统必须让手机和充电器相接触.2007年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林·索尔贾希克(MarinSoljacic)带领一些学生对无线充电又登上了一个更大的台阶,他们在两米以外成功通过无线电流点亮了一盏家用灯泡.最近,英国一家公司根据电磁感应发明了一种新型无线充电器,它看上去就像一块塑料鼠标垫,将手机等放在垫上就能充电,并且可以同时给多个手机设备充电。
2,手机无线充电的特点手机无线充电最大的优点就是不需要手机连线进行充电,它是利用磁共振在手机无线充电器和手机之间通过空气进行充电,手机与充电器相感应,那么线圈就会与电容器在手机充电器和手机之间形成磁共振.同时,无线充电可以节省空间,只要进入到无线充电器的覆盖区域就会进行自动充电.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可以发展为通过电脑对手机芯片的控制来进行充电,预计每秒中充电的电量是现在的一百五十倍.所以,这一系统可以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从根本上说,虽然这一系统对处在充电场的人生命没有危害的,其中的原因是电量是可以控制在同一频率的共振中的线圈进行传输.但对于这种新型的无线充电技术,很多人还会产生担忧,就像几年前对Wi-Fi和手机天线杆不放心一样.现阶段的手机无线充电技术只是刚刚的开始,并没有成熟的技术与先例.我们面临的缺点主要有距离短、功率小、效率差等因素.并且假如一些无安全保证的手机电池进入充电区可能会导致火灾意外,所以从最初出现无线充电设备到现在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新设计的无线充电系统想要达到目标,那么解决效率与安全的问题势在必行。
手机无线充电电子课程设计
手机无线充电电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包括电磁感应、磁共振等关键概念。
2. 学生能够描述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演变,对比不同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缺点。
3. 学生能够了解并解释无线充电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如发射器、接收器、线圈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无线充电知识,设计并搭建简单的手机无线充电模型。
2. 学生能够运用电路仿真软件对无线充电电路进行分析,评估其性能和效率。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在无线充电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科技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创新实践的欲望。
2. 培养学生关注环保、节能意识,认识到无线充电技术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应用价值。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严谨、务实、创新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技术实践课程,以项目式教学为主,结合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和电子技术知识,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1. 无线充电基本原理- 电磁感应原理- 磁共振原理- 无线充电技术分类及特点2. 手机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无线充电技术的演变- 不同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缺点对比- 无线充电在手机中的应用案例3. 无线充电系统关键元件- 发射器与接收器- 线圈及其设计- 整流器、滤波器等辅助元件4. 无线充电电路设计与搭建- 电路设计原理- 电路搭建与调试- 仿真软件的应用与实践5. 无线充电项目实践- 小组合作设计与制作简易无线充电模型- 性能评估与优化- 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无线充电基本原理及其分类第二课时:手机无线充电技术发展第三课时:无线充电系统关键元件第四课时:无线充电电路设计与搭建第五课时:项目实践与总结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第十章 电子技术实践”相关章节紧密关联,涵盖了无线充电技术的基本概念、元件、电路设计和实践操作,确保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智能手机充电器设计与实现
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智能手机充电器设计与实现1.介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线充电技术在智能手机充电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主要针对无线充电技术进行深入探讨,设计并实现一款基于该技术的智能手机充电器,旨在提升用户的充电体验,使之更为便捷。
2.无线充电技术的背景和原理2.1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程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充电方式,自20世纪初以来,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
从最初的无线电能传输实验,到无线电充电、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再到现在的磁耦合共振无线充电,无线充电技术不断发展,为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充电提供了新的可能。
2.2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和工作方式无线充电技术原理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和磁共振原理。
充电底座与手机充电器通过磁共振实现能量传输,从而为手机电池充电。
充电过程中,发射端和接收端通过调整磁场来实现高效能量传递。
2.3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无线充电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充电效率、充电距离、充电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此外,不同厂商之间的无线充电标准不统一,也给无线充电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困难。
3.智能手机充电器设计要求与方案选择3.1设计要求分析与总结在设计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智能手机充电器时,需要考虑充电效率、充电安全性、用户体验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的分析,总结出关键设计要求。
3.2方案选择与比较针对设计要求,本文选取了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包括不同类型的无线充电技术、充电底座形状和材质等。
通过对比分析,选定了最适合的方案进行后续设计与实现。
4.智能手机充电器硬件设计与实现4.1具体硬件组成部分介绍充电器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
发射端负责将电能转化为磁场能量,接收端则负责将磁场能量转化为电能,为手机电池充电。
4.1.1发射端设计与实现发射端设计主要包括磁共振单元、控制电路、电源模块等部分。
通过合理布局和选型,实现高效、稳定的磁场能量传输。
手机无线充电系统设计_毕业论文
手机无线充电系统设计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第一章绪论 (2)1.1 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概述 (2)1.2 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特点 (3)1.3 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目前状况 (4)第二章手机无线充电的分类 (5)2.1 电磁感应充电 (5)2.2 无线电波充电 (5)2.3 电磁共振充电 (6)第三章手机无线充电系统原理与结构 (7)3.1 手机无线充电系统原理 (7)3.2 手机无线充电系统设计 (9)第四章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展望 (14)4.1 手机无线充电系统标准化 (14)4.2 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未来市场 (15)结束语 (17)参考文献 (18)致谢 (19)内容摘要: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等通讯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多。
但是每款手机都有一款与之匹配的充电器。
这样既会因为循环使用导致插头的损坏或者不牢固,产生漏电的危险,还会浪费资源,增加产品的成本,不环保,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虽然目前手机无线充电系统已经上市,但是有很多不足之处。
基于此,本论文通过对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分析与展望,让读者对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了解更进一步。
关键词:手机无线;充电系统;分析;展望。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bile phones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devices more and more powerful.But every phone has a matching charger. So not only because of recycled lead to damage to the plug or not securely, resulting in the risk of leakage, but also a waste of resources to increase the cost of the product, environmental damage, caused much inconvenience to people's lives. Although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for mobile phones already on the market, but there are a lot of inadequacies.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by phone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analysis and Prospects readers phone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further.Keywords: Mobile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analysis; outlook.第一章绪论1.1 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概述1.1.1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的加快,随时随地保持沟通交流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同时对移动通信设备的质量和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
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智能手机充电器设计与实现
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智能手机充电器设计与实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使用频率的增加,用户对智能手机充电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
现如今,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手机充电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
本文将介绍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智能手机充电器的设计与实现。
首先,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智能手机充电器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充电效率、充电速度、充电安全和兼容性。
充电效率是指充电器将电能转化为无线充电信号传输给智能手机的能力。
为了提高充电效率,可以采用一些新兴的无线充电技术,如磁共振充电技术或谐振充电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充电效率,减少能量损耗。
充电速度是指智能手机通过无线充电器充电时所需的时间。
为了提高充电速度,可以设计更高功率的无线充电器。
然而,要注意不要使智能手机过度充电,以免对电池造成损害。
充电安全是指无线充电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无线充电技术可能会产生电磁辐射,而这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风险。
因此,在设计无线充电器时,要确保辐射水平符合相关标准,并采取合适的辐射防护措施。
兼容性是指智能手机充电器能够与多种智能手机充电接口兼容。
现如今,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机可能使用不同的充电接口,如USB-C、Micro USB等。
为了提高兼容性,可以设计多功能的无线充电器,支持多种充电接口,并提供适配器。
基于以上要素,我们可以开始设计和实现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智能手机充电器。
首先,确定无线充电技术和功率级别。
然后,选择合适的电路设计和材料,使得无线充电器能够传输充电信号,并保证充电安全。
最后,进行测试和调整,确保充电器符合设计要求。
总结起来,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智能手机充电器设计与实现需要考虑充电效率、充电速度、充电安全和兼容性等因素。
通过合理选择无线充电技术、设计适配的电路和材料,并进行测试和调整,可以实现一款高效、安全和兼容的智能手机充电器。
这将极大地方便用户的充电需求,提高智能手机的使用体验。
手机万能充设计报告
手机万能充设计报告1.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
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充电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
然而,市面上的充电器种类繁多,使用起来存在很多不便之处。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手机万能充,它能够满足不同品牌、不同规格手机的充电需求,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本报告将对手机万能充的设计原理、功能和优势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手机充电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手机万能充设计报告的背景和重要性,介绍了文章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包括手机万能充的原理、功能和优势,对手机万能充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讨论,展示了技术和功能上的特点和优势。
结论部分总结了手机万能充的设计特点,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最后以结束语结束全文。
1.3 目的目的是通过对手机万能充设计的分析和总结,深入了解手机万能充的原理、功能和优势,为手机充电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通过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为手机万能充的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提供思路和方向。
最终旨在推动手机充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安全的充电体验。
2.正文2.1 手机万能充的原理手机万能充的原理是利用电流的传输和转换技术,将不同的电源接口通过转换器转换成手机充电接口所需的电流和电压,从而实现对手机的快速充电。
手机万能充的原理基于电能转换的物理原理,通过电子元件和电路技术实现对不同电源的适配和充电输出,保障手机充电安全稳定。
手机万能充的原理主要包括电源识别、电压转换、温度控制等技术,通过智能控制电路实现对不同手机的充电需求的识别和满足,确保充电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手机万能充的原理,可以实现对多种类型手机的充电需求,提高用户的充电体验,实现便捷高效的手机充电。
2.2 手机万能充的功能手机万能充具有多种功能,可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对手机充电的需求。
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手机无线充电技术设计应用
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手机无线充电技术设计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手机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和娱乐工具,其电池续航能力和充电效率成为了消费者日益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充电需求,但其带来的插拔不便、线缆混乱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手机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以其高效、便捷的特性,逐渐成为了手机充电技术的新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设计与应用。
我们将简要介绍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应用。
我们将详细分析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关键技术,包括发射器与接收器的设计、功率传输与控制策略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无线充电技术在手机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们将对无线充电技术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进行讨论,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和优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乐趣。
二、电磁感应原理及其在手机无线充电中的应用电磁感应原理是无线充电技术的核心理论基础。
简而言之,电磁感应是指当一个导体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在该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驱动电流的产生。
这一原理最早由迈克尔·法拉第在19世纪初发现,并被广泛应用于电机、发电机以及各类电磁设备中。
在手机无线充电领域,电磁感应原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无线充电发射器和接收器。
无线充电发射器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线圈,通过交流电(AC)驱动产生变化的磁场。
手机内置的接收器同样是一个线圈,当它与发射器的磁场对准时,线圈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个感应电流随后被用来为手机电池充电。
无线充电的效率、速度和距离主要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线圈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磁场耦合效率。
为了提高充电效率,现代无线充电系统通常采用高频交流电(如MHz级别)来驱动发射器线圈,同时利用磁场共振技术来提高磁场耦合效率。
基于手机无线充电的设计
基于手机无线充电的设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但是,手机的电量总是让人担忧。
无论再强大的手机也需要充电,而长时间的充电也不利于手机的寿命。
因此,基于手机无线充电的设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手机无线充电设计是什么?传统的充电方式是通过接线充电,因此用户需要将手机连接到电源插头。
而无线充电则是无需电线连接,用户只需要将手机放置在支持无线充电的充电器上即可实现充电。
因此,无线充电让人们摆脱了接线充电的困扰,使手机更加方便易用。
基于手机无线充电设计的原理基于手机的无线充电设计基本上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无线充电器和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外壳。
无线充电器是负责接收电源的一端,而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外壳是负责转换电源的一端。
当手机放置在无线充电器上时,充电器会向手机发送电磁波以产生电流。
手机外壳通过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将电流收集并转换为电能来为手机充电。
基于手机无线充电设计的优劣势优点:1.方便。
无线充电免去了传统的接线充电,使用户更加方便。
2.安全。
传统的接线充电存在高温、短路、电压等问题,而无线充电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3.环保。
无线充电不需要使用大量的线材,因此对环境产生的污染程度更小。
缺点:1.效率较低。
无线充电的效率远比传统的充电方式低,因此需要更长的充电时间。
2.代价昂贵。
目前基于手机无线充电设计的充电器和外壳价格较高。
总体来说,基于手机无线充电设计的优点远多于缺点,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选择手机无线充电方案。
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无线充电的需求不断增加,基于手机无线充电设计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这种技术将越来越普及,手机无线充电的设计将成为一个主流趋势。
同时,随着对原材料、能源等可持续发展的注重,基于手机无线充电设计的环保优势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结论总之,基于手机无线充电设计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机充电方式。
虽然它的效率有所下降,但优点更加明显。
在未来,手机无线充电的技术将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一种可持续、环保的充电方式。
手机无线充电技术报告
Qi系统概述
Qi型电感式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图。该发送器由一个AC/DC功 率转换、驱动器、发射线圈、电压电流检测和控制器组成。接收机 由一个接收线圈、整流、电压调节和控制器组成。系统负载可以是 任何电池供电设备,例如:一部手机。
电磁感应方式原理
内刊 • --
系统框图
市 电 降压整流
高频方波
高频逆变
555定时器分析
TLC555和NE555的功能是基本相同的,但是TLC555性能指标要优越些, NE555的工作电源电压范围是4.5~16V,工作温度范围是0~70℃,功耗最大到 1000mW,而TLC555的工作电源电压范围是2~18V,工作温度范围是-45~85℃, 功耗最不到1mW。 封装: DIP-8 由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电路可产生高频方波驱动功率开关器 其典型电路如下: 充电时间
LC并联回路分析
谐振角频率和频率可化简为:
0
f0 1
1 LC
189KHz
2 LC
发生谐振时 电路的总阻抗最大,电流 最小,可用作选频器和振荡器, 将高频方波中的正弦波成份筛 选出来供线圈的互感效应
PCB图展示
发射底座线路的PCB图 ,尤其要注意两 可变电阻、LM7815、IRF1的管脚
底座(发射端)
原边线圈
副边线圈
整流滤波
电源芯片
手机(接收端)
电池充电
原理图分析 行政、后勤管理
整流成直流 反向耐压较高
制度推进
高频逆变 方波变正弦
滤波电容
线性直流稳压芯片 Buck降压电路
整流 反向耐压较低
线性直流稳压芯片
555 多 谐 振 荡 器
滤波电容 产生 高频 方波 功率开关器 功率管驱动电路 滤波 电池充电
【精品】手机充电器课程设计报告
【精品】手机充电器课程设计报告手机充电器的制作。
设计主体要求及内容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手机种类众多。
也导致手机充电器也是多种多样,本设计设计并制作一套手机通用理电池的充电器。
充电器的简单工作过程如下:交流输入电压经电容降压。
二极管整流桥整道后变成直流电,经隔离二极管和德波电容对手机充电,随着充电时间的增长,电池两耀的电压也升高,通过分压器将此电压引入基准电压比较器。
其中三个比较器带三个指示灯,分别指示充电的状态,当三个灯全亮时,表示充电已满。
通过以上的工作过程描述结合生活经验设计手机实用无电器电路。
技术要求:能够顺利为鲤电泡充电,有必要的显示、保护功能。
充电电乐4.2V。
充电限制电压4.5V。
工作要求:独立设计充电器方案,根据本人的方案,购买所需要的元器件和电路板。
独立设计并调试正常,要求总投资不得高于20元。
课分析与方案论证从课题上可以看出设计的主体要求是将市电变换为符合要求的直流电源。
整体上应该有降乐、整莲、迪设、恒压电路。
降压电路可以用最简单的变压器完成,将220V电压变为10V右的低压,为了让优化波形使其更加稳定可采用逃波电容去除高频干扰。
手机通用的理电池充电电压为4,2V,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恒压源电路。
充电电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充电的时间,过高的电流会储纽电池的使用寿命,所以我们还需盟一个可靠地伍置海来保证无电的时间和手机的使用寿命。
当上述条件都具备时对于不同容量的手机电池充电时间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一个不以时间为参考的充电完成信号,我们可以根据电池两端的电压是否达到标准电压来判断是香充满电。
本方案采用的是现行手机充电器的通用电路。
主要是由开关电源和充电电路组成的。
制作成功后该充电器能自动识别电池极性,自动调整输出电流使得电池达到最佳充电状态,可保护屯池延长电池寿俞。
充电饱和时七彩灯会自动熄灭。
当接入电源后,通过整流二极管VD1、R1给开关管Q1供动电,使Q1开始导通,其集电极电流c在L1中线性增长,在L2中感出使1基极为正,发射极为负的正反谈电压,使Q1很快饱和。
《2024年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范文
《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线充电技术已成为手机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相较于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技术为手机用户带来了更为便捷、自由的充电体验。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其基本原理、优缺点及实际应用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与展望。
二、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基本原理手机无线充电技术主要依赖于电磁感应和能量传输的原理。
当无线充电器和手机之间存在能量传输介质时,电磁感应现象发生,使电流通过该介质产生电磁场。
当这个电磁场作用于手机的接收线圈时,接收线圈会接收到电磁能并将其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对手机的充电。
三、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缺点(一)优点1. 便捷性:无线充电技术使手机摆脱了繁琐的线缆束缚,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充电。
2. 安全性:无线充电技术避免了因插拔线缆而导致的损坏和短路风险。
3. 灵活性:无线充电设备可以放置在各种位置,如桌面、床边等,方便用户使用。
(二)缺点1. 充电速度:相较于有线充电,无线充电的充电速度通常较慢。
2. 效率:在电磁能传输过程中,部分能量可能会因空气等因素产生损耗。
3. 充电距离与角度:手机需在特定的距离和角度下才能实现有效充电。
四、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目前,国内外众多手机品牌均已采用无线充电技术。
在技术实现方面,各品牌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如Qi无线充电标准已在各大品牌中广泛应用,其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和通用性。
此外,各品牌还针对自身需求进行技术研发,如提高充电速度、降低能量损耗等。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无线充电器和手机型号。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手机无线充电技术将朝着更高效率、更快速度、更广泛兼容性的方向发展。
同时,随着物联网、智能家居等概念的普及,未来将出现更多的应用场景和产品形态。
在研究方面,将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和理论的研究与开发,为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
大学无线充电课程设计
大学无线充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包括电磁感应、磁共振和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2. 学生能够了解无线充电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3. 学生能够掌握无线充电系统中关键参数的计算与设计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无线充电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无线充电装置,并进行性能评估。
3.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无线充电系统的仿真与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无线充电技术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2. 学生能够关注无线充电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
3. 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无线充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对无线充电技术有一定了解,但缺乏深入研究和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或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无线充电基本原理- 电磁感应原理- 磁共振原理-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2. 无线充电技术应用- 生活场景中的应用案例- 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3. 无线充电系统设计- 关键参数计算- 发射与接收电路设计- 磁场分布与优化4. 无线充电性能评估- 效率与功率损耗分析- 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估- 系统稳定性分析5. 无线充电仿真与优化- 相关软件与工具介绍- 仿真模型建立与验证- 参数优化方法与应用6. 实践与创新- 设计并搭建简单无线充电装置- 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 创新设计思路与方法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2周:无线充电基本原理2. 第3-4周:无线充电技术应用3. 第5-6周:无线充电系统设计4. 第7-8周:无线充电性能评估5. 第9-10周:无线充电仿真与优化6. 第11-12周:实践与创新教材章节关联:1. 无线充电基本原理:教材第1章2. 无线充电技术应用:教材第2章3. 无线充电系统设计:教材第3章4. 无线充电性能评估:教材第4章5. 无线充电仿真与优化:教材第5章6. 实践与创新:教材第6章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针对无线充电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等内容,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无线充电系统设计方案
电源招聘专家无线充电系统设计方案无线充电是指具有电池的装置透过无线感应的方式取得电力而进行充电,其方便性可以让消费者愿意支付额外的费用购买无线充电相关产品;因为有商机才会有厂商愿意投入相关产品开发,目前可以知道非常多知名品牌厂商已经将无线充电这个功能列入新一代的产品的规格之一。
由于这产技术相当新颖且各厂商有自己对技术的表述,所以无线充电、感应式电力、非接触充电、无接点充电都是泛指相同的技术,距离1mm到数公尺都是一样是无线,供电端与受电端交互作用就称感应,所以无线充电是广义的名词没有一定的规格。
原理简单·实作困难无线充电的方法在实验阶段有开发出很多方法,但目前唯一有机会量产商品化为线圈感应式。
线圈感应式的原理很简单,是百年前就被发现物理现象,但过去长久以来这样的线圈感应只运用在绕线式的变压器中。
早期就有人发现将绕线式的变压器的将“E”型铁心绕线后对向紧贴后接上市电就可以感应传电,但距离略为分开后感应效果就消失,这是因为在市电60Hz下,电磁波传递会随着距离增加能量快速衰退。
在现今的应用中,由于装置本身需要有外壳包装,发射端加上接收端的外壳厚度至少从3mm 起算,早期电动牙刷产品开发时就发现当距离拉开后需要将线圈上的操作频率提高才能让电力能传送的更远;在电磁波中有一个特性,就是频率越高的电磁波可以传送比较长的距离后能量衰减较低。
后来rfid应用开始发展,主要就规划的三个频段LF低频(125~135KHz)、HF高频(13.56MHz)、UHF超高频(860~960MHz)可以使用,而这些频段也造就了目前无线电力系统在设计之初频率采用的参考点。
早在10年前电动牙刷的无线充电就已经上市,当时的传送功率小、充电时间长,在现在的智能手持装置的耗电状况来看,当时的充电能量不敷使用所以10年来还无法实用化。
但这几年来发展出新的技术可用较高的“共振”接收效率运作方式,由于这个技术较新所以各界的说法很多,但都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接收线圈上都会有配置电容来构成一个具有频率特性的接收天线,在特定的频率下可以得到较大的功率移转。
简易无线充电系统diy设计方案
简介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方便、高效的充电方式,可以消除传统有线充电过程中的麻烦和束缚。
本文将介绍一种简易无线充电系统的diy设计方案,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并实践这一技术。
设计原理无线充电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实现能量传输。
通过一个发射器(transmitter)和一个接收器(receiver),电能可以从发射器传输到接收器。
发射器中通过电流产生一个强磁场,而接收器中的线圈可以感受到这个磁场并将其转化为电能。
设计一个简易无线充电系统的关键是确保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磁场传输效率。
所需材料和工具•电源•电容器•电感器•NPN三极管•LED灯•接线电缆•钳子•定制线圈•锡焊和焊锡膏设计步骤1. 确定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位置发射器和接收器的间距决定了能量传输的效率。
将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放置在需要充电的设备上和供电位置上。
为确保充电效果,建议将两者的线圈面积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2. 构建发射器电路将电容器和电感器串联连接,并与电源连接。
选择合适大小的电容器和电感器,以确保电流稳定。
将NPN三极管连接到电源和LED灯上,以指示电流传输状态。
3. 构建接收器电路接收器电路与发射器电路类似,但需要额外添加整流器电路。
整流器电路可以将交流电输入转换为直流电输出,并用于充电设备。
连接定制线圈到电容器和电感器上,确保线圈的方向与发射器中的线圈方向一致。
4. 连接发射器和接收器使用接线电缆连接发射器和接收器,确保连接稳定。
调整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位置,使它们之间的磁场传输效率最大化。
5. 测试和调试将接收器放置在充电设备上,观察LED灯的亮灭情况。
如果LED灯亮起,说明充电设备已经接收到了电能。
如果LED灯未亮起,可以尝试调整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位置或者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
注意事项•只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电源和元件。
•在使用锡焊连接元件时,确保操作安全,避免烫伤。
•使用钳子和正确的工具进行操作,避免电流或其他伤害。
结论本设计方案实现了一种简易无线充电系统的diy,通过合理搭建发射器和接收器电路,可以实现有效的能量传输,并为充电设备提供便利和高效的充电方案。
无线充电报告1
无线充电应用报告无线充电,又叫感应充电,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发送和接收端用相应的线圈来发送和接收产生感应的交流信号来进行无线缆的充电的一项技术。
要想实现无线充电,必需要两个部分:一是发射器,与电源连接,负责向广阔空间发射电能;二是接收器,一般安装在电子产品上,用以接受电能。
目前市场上主流无线充电路线有电磁感应方式、磁共振方式、无线电波方式、电磁耦合方式等,最常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和磁共振方式。
过去,无线充电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三大标准组织,分别是A4WP,PMA以及拥有Qi标准的WPC。
在三大阵营中,A4WP采用磁共振技术,WPC和PMA采用磁感应技术。
WPC推出的Qi标准于2008年成立,是行业内成立最早,用户和会员数是最多的组织,处于商用化的领跑地位。
PMA和A4WP均是2012年成立的,处于相对落后地位。
2015年,A4WP与PMA在宣布合并,并更名为AirFuel联盟,联手力拼无线充电市场。
至此,无线充电标准之争也从三足鼎立(WPC、A4WP、PMA)格局演变为两强争霸态势(WPC、AirFuel)。
从技术的层面来说,AirFuel似乎要比Qi更出色一些,因为它的充电距离更远,穿透性更强,同时它的充电效率也更高。
但是,目前支持Qi无线充电标准的智能手机则比AirFuel要多一些,同时支持这两种充电标准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并不多,比如大名鼎鼎的三星。
主流充电的方式对比充电参数磁感应(MI)磁振(MR)A4WP(现AirFuel联盟的成员)组织WPC和PMA(现AirFuel联盟的成员)距离在2毫米-5毫米之间英寸级别的距离频率100-205kHz 6.78MHz固定共振频率,穿透性更强,可穿透金属最高不到50%。
效率70%-75%,15W的效率达到80%以上从技术上看,无线充电经历了5W、9W、15W几个功率的突破,并且形成了成熟的方案。
从标准上看,A4WP与PMA的合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标准混乱的现象,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无线充电原理概述教案
无线充电原理概述教案教案标题:无线充电原理概述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向学生介绍无线充电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了解无线充电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无线充电技术,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1. 了解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掌握无线充电的应用领域;3. 能够分析和评估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缺点;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通过实验和案例学习,加深对无线充电技术的理解。
教学重点:1. 无线充电的原理和工作方式;2. 无线充电的应用领域;3. 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缺点。
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和音响设备;2. 实验材料和设备:无线充电器、充电接收器、电池等;3. 相关案例和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张无线充电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无线充电的原理和应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白板,向学生介绍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2. 解释无线充电的应用领域,如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3. 分析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缺点,并与传统有线充电进行比较。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几个无线充电的实际案例,如无线充电汽车充电站、智能家居中的无线充电设备等;2. 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无线充电原理和应用,并讨论其优缺点。
四、实验演示(25分钟)1. 进行一个简单的无线充电实验演示,展示无线充电器和充电接收器的工作过程;2. 学生可以自行操作实验设备,观察充电效果,并记录实验数据;3.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无线充电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五、小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无线充电原理和应用;2. 展望无线充电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3.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无线充电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搜索无线充电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无线充电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3.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提出自己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评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系统课程设计设计报告设计题目: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目录1.设计任务要求(1)制作一个输入直流电压12V,输出为3.6V手机电池充电(充满电压为4.2V)的无线充电系统。
(2)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采用电感线圈耦合方式进行无线能量传输。
(3)发射器采用12V直流单电源供电,接收器供电只能来自耦合线圈。
(4)接收器考虑给手机电池充电,输出电压变换范围0~4.2V,500mA恒流充电。
充电特性如下图所示。
1.基本部分(50分)(1)接收器工作指示(20分)要求:接受器接收到能量后用发光二极管指示。
测试方法:发射器采用 12V直流供电。
接收线圈靠近发射线圈时(距离和角度不限),观察接收器工作指示灯是否点亮。
(2)接收器恒压功能(20分)要求:当接收器不接负载时输出电压为 4.2V±0.1V。
测试方法:发射器采用 12V直流供电。
在接收器不接任何负载条件下,当接收线圈靠近发射线圈并固定不动时(距离和角度不限),测量接收器输出电压是否为 4.2V±0.1V。
轻微移动接收线圈时,测量该电压应保持在 4.2V±0.1V范围内。
(3)接收器恒流功能(10分)要求:接收器带负载条件下,当输出电压在 0~4VDC变化时输出电流稳定在10mA或大于10mA(当满足发挥部分时,可直接得分),要求恒流误差小于 5mA(两线圈距离和角度不限)。
测试方法:发射器采用 12V直流供电。
当接收线圈靠近发射器线圈时(距离和角度不限),测量恒流值是否大于10mA及是否满足恒流误差要求。
2.发挥部分(50分)(1)充电指示(20分)要求:当接收器给负载充电时,充电指示灯亮;充满后,充满指示灯亮。
测试方法:发射器采用 12V直流供电。
当接收器线圈靠近发射器线圈时(距离和角度不限),测量恒流充电阶段充电指示灯是否点亮;测量当恒流充电电流减小后充满指示灯是否点亮。
(2)扩大充电电流(30分)要求:尽可能提高恒流充电电流。
测试方法:当接收器线圈靠近发射器线圈时(距离和角度不限),测量所能达到的最大恒流指标,要求恒流误差小于 5mA,充满后输出电压为 4.1~4.2VDC(按下图计算得分)。
2 设计方案及论证2.1 任务分析1.发射模块:由振荡信号发生器和并联谐振功率放大器两部分组成; (1)功能和指标要求:1):发射器采用12V 直流单电源供电,产生一定频率变化的电流; 2):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采用电感线圈耦合方式进行无线能量传输;接收器感应到的变化的电流应满足一定的数值,以驱动充电电路正常工作。
(2)理论实现方法:利用将变化的电流转化成变化的磁场,通过并联谐振的方式,在接收端产生感应电流来实现能量的传输,但此方式有很大的能量衰耗,即接收端感应得到的能量并不大,所以需要在发射端采用功率放大电路提高功率,使得接收端感应产生的变化的电流达到满足要求一定数值;1):振荡信号发生器电路:采用NE555芯片构成振荡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调节的信号发生器,为功放电路提供激励信号;频率CR R f )2(43.1211+=;V12+2): 并联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由功率放大器电路和LC 并联谐振回路构成。
采用LC 并联谐振电路满足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通过电感线圈耦合方式进行无线能量传输,频率11221C L f π=且需要满足21f f = :当功率放大器的并联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2f 与振荡信号发生器的频率1f 相同时,并联谐振功率放大器发生谐振,此时线圈中的电压和电流达最大值,从而产生最大的交变电磁场。
当发射线圈回路与接收线圈回路均处于谐振状态时,有最好的能量传输效果,即满足2233221其中,C L f f f π==发射端与接收端的谐振回路由于场效应管功率放大具有激励功率小,输出功率大,功耗低等特性,所以采用场效应管构成的功率放大电路来提高发射端的输出频率;2.接收模块:由并联谐振电路、整流及滤波电路、恒流电路、稳压电路和充电指示灯电路五部分组成;(1)功能和指标要求:1):通过感应产生满足一定数值要求的感应电流;2):将感应过来的交流电转化成直流电,接收器工作指示灯点亮。
;3):恒流:接收器带负载条件下,当输出电压在0~4VDC 变化时输出电流稳定在大于500mA ,要求恒流误差小于 5mA (两线圈距离和角度不限)。
4):稳压:当接收器不接负载时输出电压为 4.2V ±0.1V 。
5):当接收器给负载充电时,充电指示灯亮;充满后,充满指示灯亮。
(2)理论实现方法:利用将变化的磁场转化成变化的电流,通过并联谐振回路的方式,当发射线圈回路与接收线圈回路均处于谐振状态时,有最好的能量传输效果,在接收端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将交流电转化成直流电,再通过电容滤波电路进行滤波,去除交流分量,并利用产生的直流电压驱动发光二极管,实现接收器工作指示灯的点亮;利用LM317芯片进行恒流和稳压的实现;通过LM324电压比较器,将负载端的电压与充电的稳压值进行比较,实现充电指示灯和充满指示灯的点亮;1):并联谐振电路:与发射端的并联谐振电路构成谐振回路,当发射线圈回路与接收线圈回路均处于谐振状态时,有最好的能量传输效果,即满足:2231123221,21其中,C L f C L f f f ππ===发射端与接收端的谐振回路 2):整流及滤波电路:对交流电压变成直流电压,滤波电容在滤去交流分量,得到稳定的直流电压;由于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将交流电压变换成直流电压,但这部分直流电压仍含有很大的交流分量,再通过滤波电容的充放电过程,除去交流分量,得到平稳的直流分量;选择的二极管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要大于22U ,所能承受的电流要大于回路里面电路;电容充放电过程:C 越大, R L 越大, τ放电将越大,曲线越平滑,脉动越小。
3):恒流电路:利用LM317芯片实现;4):稳压电路:利用LM317芯片实现;5):充电指示灯电路:利用TL431提供基准电压,再利用LM324构成电压比较器在输出端点亮发光二极管,其中发光二极管串联一个电阻用来限制电流过大;2.2 方案比较一、设计方案一发射电路:发射电路由振荡信号发生器和谐振功率放大器两部分组成;由NE555构成振荡出一定频率的信号发生器,为功放电路提供激励信号;功率放大器由场效应管IRF840构成,当功率放大器的选频回路的谐振频率与激励信号频率相同时,功率放大器发生谐振,此时线圈中的电压和电流达最大值;接收电路:1):由并联谐振电路与发射端的并联谐振电路构成并联谐振回路,当发射线圈回路与接收线圈回路均处于谐振状态时,具有最好的能量传输效果;2):产生的交流电压经过整流及滤波电路转换成直流电压,电源工作的发光二极管指示灯并联在滤波电容的两端,指示电源工作;3):该直流电压驱动LM317芯片构成的恒流电路工作,保证了负载的恒流充电;4):TL431构成稳压电路,提供负载充电的稳压值并接到由一片LM324构成的电压比较器的同相端,而反相端接R2采样电阻的电压,这部分作为反馈电路,已达到负载充电时的稳压条件,反馈电路的工作原理:若充电负载两端电压小于稳压值时,由于反相端电压小于同相端的电压,电压比较器输出高电平,由于二极管导通时其两端电压恒定,所以R2端电压跟随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电压而变大,直至R2端电压等于稳压值;若充电负载两端电压大于稳压值,由于反相端电压大于同相端的电压,电压比较器输出低电平,由于二极管导通时其两端电压恒定,所以R2端电压跟随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电压而变小,直至R2端电压等于稳压值,由此,通过采样电阻R2的电压反馈,使得充电负载两端的电压恒定不变,已达到稳压的目的;5):TL431构成稳压电路,提供负载充电的稳压值并接到由一片LM324构成的电压比较器的同相端,而反相端接充电负载的电压,当负载充电时,由于反相端的电压小于同相端的电压,所以LM324构成的电压比较器输出高电平,点亮充电指示灯,当负载充满电后,由于反相端的电压不小于同相端的电压,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电压发生跳变,熄灭充电指示灯;6):TL431构成稳压电路,提供负载充电的稳压值并接到由一片LM324构成的电压比较器的反相端,而同相端接充电负载的电压,当负载充电时,由于同相端的电压小于反相端的电压,所以LM324构成的电压比较器输出低电平,充满电指示灯不会亮,当负载充满电后,由于同相端的电压不小于反相端的电压,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电压发生跳变,点亮充满电指示灯;二、设计方案二发射电路:由NE555构成振荡出一定频率的信号发生器,为功放电路提供激励信号;功率放大器由乙类互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和场效应管构成功率放大电路组成,乙类互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对一定频率的信号进行小功率放大后,再用小功率激励场效应管构成的大功率放大电路工作;当功率放大器的选频回路的谐振频率与激励信号频率相同时,功率放大器发生谐振,此时线圈中的电压和电流达最大值;接收电路:1):由并联谐振电路与发射端的并联谐振电路构成并联谐振回路,当发射线圈回路与接收线圈回路均处于谐振状态时,具有最好的能量传输效果;2):产生的交流电压经过整流及滤波电路转换成直流电压并驱动电源指示灯工作;3):由两片LM317芯片构成了恒流稳压功能的充电电路;4):TL431作为辅助电源,给两片LM324构成的电压比较器提供基准电压,两个电压比较器驱动充电指示灯和充满电指示灯工作;三、两种方案进行比较:1):发射电路:方案一的发射电路直接由场效应管IRF840进行功率发大,但由于场效应管栅极所加信号是一定频率的信号,所以仅在半个周期内对信号有功率放大作用,可能不够驱动充电电路恒流500mA以上的效果,所以第二种方案的发射电路采用乙类互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将完整周期的信号先进行小功率放大,再利用小功率激励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在信号的完整周期里面输出大功率,使得功率放大的效果更好;2):接收电路:方案一由LM317构成的恒流电路实现恒流并采用了LM324构成的电压比较器,通过对采样电阻的电压反馈实现稳压,但是由于电压比较器反相和同相两端电压相差较小时,会有一定的误差产生,使实现的稳压有微小的变化,而方案二是由两片LM317构成的恒流稳压电路实现恒流稳压功能,不同于前一种方案通过电压比较器反馈电压实现稳压,它没有电压比较器带来的微小误差,稳压效果相对更好一些;所以由以上比较,我们组采用了第二种方案。
2.3 系统结构设计1、结构框图:2、系统原理: 发射电路:1):振荡信号发生器电路:采用NE555芯片构成振荡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调节的信号发生器,为功放电路提供激励信号;频率CR R f )2(43.1211+=;VU cc 12+=2):乙类互补推挽和场效应管构成的功率放大电路:乙类互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将555的一定频率的信号进行整个周期的小功率放大,然后此小功率激励场效应管大功率放大电路输出大功率;当功率放大器的并联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2f 与振荡信号发生器的频率1f 相同时,并联谐振功率放大器发生谐振,此时线圈中的电压和电流达最大值,从而产生最大的交变电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