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复习重点TT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TT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1.2第一章1.人体活动空间自由活动圈(直径1.22~1.34米),步行可以很自由不干扰别人;即人均所拥有的空间达到3.7m2。
舒适活动圈(直径1.07~1.22米),穿越的行人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0.9~1.17m2;限制活动圈(直径0.92~1.07米),穿越的行人要侧身走才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0.6~0.9m2;接触区(直径0.48~0.6米),行人已无法穿行超越,0.18~0.28m2;一般选取1.4~3.7m2/人的空间值作为确定服务水平界限的临界点。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为2.5m。
2.停车方式车辆的停放方式:①平行式(所需停车带较窄,驶出车辆方便迅速,但沿路占地最长,单位长度停放的车辆数量少。
常用于路边临时停车或短时间停放,有利于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②垂直式(单位长度停放的车辆较多,用地比较紧凑,但停车带占地较宽,且在进出停车位时,需要倒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宽度至少有1.2倍的车身长度。
布置时可考虑两边停车,合用中间一条通道)③斜列式——30、45、60度(停车带宽度随车身长度和停放角度不同而异,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车辆出入及停车均较方便,有利迅速停滞和疏散,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停放要多,特别是30度停放,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最费,故较少采用)我国较多采用平行式和垂直式车辆的停发方式:①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常用于家庭车库或建筑周边停车)②后退停车,前进发车(最常采用,优点是发车迅速方便,占地面积少,常用于公共停车场。
)③前进停车,前进发车(更为方便,但占地面积较大,多用于铰接车停车场,除特殊要求,一般较少采用3.地面停车场,每个停车位25~30m2,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30~35m2,路边停车带16~20m2第二章1.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①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前者称为车流量,后者称为人流量。
②速度(V):指车辆或行人在单位时间行驶或通过的距离。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__复习重点TT
第二册1.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内部及城市与外部之间的人员和物资实现空间位移的载体。
交通:人和物的流动2.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用地布局、土地开发方式和强度等因素对城市交通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城市用地布局发生的变化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极为重要。
城市的用地特征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交通方式的选择,土地使用的性质、功能的混合度以及徒弟开发强度和开发方式都是土地使用促进交通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布局并非完全由交通来决定,地形、地理特征、历史发展也是决定称呼四布局的重要方面,从而也会对交通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城市的演变是用地与交通一体的演变。
我国城市一般为单中心结构、圈层式发展,这明显与现有的单一结构的城市交通和城市的历史发展有关,反过来这种布局也促进了对现有交通方式的选择。
第一章1.铁路交通运输的特点:(1)运载量大;(2)受季节变化影响小;(3)运输速度较快;(4)连续性较强;(5)运价较低;(6)成为长距离运输大宗货物的最佳运输方式。
2.铁路客运站的布局原则:(1)确定流线;(2)缩短路线;3)广场布局合理;4)满足交通功能。
3.铁路客运站位置选择?从与城市的关系来看,城市范围内的铁路和技术设备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与城市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客、货运设备,如客运站、综合性货运站及货场等,应按照他们性质分在城市市区范围内,接近城市中心,或设在城市市区外围而有城市干道相连接的地区。
为工业区和仓库区服务的工业站则应设在有关地区附近,一般设在城市外围。
另一类是与城市生产和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技术设备,如编组站、客车整备场、迂回线以及其他设备,在满足铁路技术要求以及配合铁路枢纽总体布置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布置在离城市外围相当距离的地方。
客运站的服务对象是旅客,为方便旅客,位置要适中,靠近市中心。
在中小城市可以位于市区边缘,大城市则必须深入城市位于市中心边缘。
第三章1.高速公路与城市的连接:1.环形绕行式(主枢纽特大城市);2.切线绕行式(两三条高速进入城市,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干扰);3.分离式(行驶车流与城市无关);4.穿越式(高速全封闭,高架货地下穿过,过境交通对城市无干扰)。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考试重点知识2023年修改整理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都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考试重点知识一、都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1、都市综合交通的含义“大交通”是指都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都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都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都市交通系统的要素(1)人和物的流淌(交通需求)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淌,是都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治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治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四周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都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1)都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确定不同性质的都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
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都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抉择:时刻、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
也可用平均出行时刻和最大出行时刻来表示。
与都市规模、都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都市道路交通的要紧内容。
不管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能够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依照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一、道路交通基础 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 也叫快速干道通——-快速、长距离交通; 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 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以交通功能为主; 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 也叫次干道通兼达——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分区干道4、支路 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 ——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级 2、交通三参数Q 、K 、V 及三者关系 关系式基本关系:VK Q ⋅=线性关系:抛物线关系:V f ——自由车速 K j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 与Q 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行能力:是“能力”, 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
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1)fjKV V K=-2()f j K Q V K K =-3、OD调查出行,区内(间)出行OD调查的概念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V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
平均日交通量依其统计时间的不同又可分为年平均日、月平均日和周平均日交通量。
小时交通量是指一小时内通过观测点的车辆数高峰小时交通量是指一天内的车流高峰期间连续60min的最大交通量时段交通量(流率对不足1小时的时间间隔内观测到得交通量换算做1小时的车辆数称为当量小时流率设计交通量,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依据的交通量,成为设计交通量。
一般取一年的第30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交通量。
即将一年中8760小时的交通量按大小次序排列,从大到小序号第30位的那个小时交通量。
地点车速它是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断面的瞬时车速,用作道路管理和规划设计时参考用行驶车速它是指驶过某一区间距离与所需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求得的车速,用于评价该路段的线形顺适性和通行能力的分析,也可用于进行道路使用者的成本效益分析。
行程车速它是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
行程车速是一项综合性指标,用以评价道路的通畅程度,估计行车延误情况。
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依据的车速,称为计算行车速度,也称设计车速。
它是指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超高横坡度超高设置设置超高使重力的水平分离与离心力方向相反,横向力将减小我国的城市道路的超高坡度一般取20 2%—6%。
80超高是设置在立交的匝道上和山地风景区道路上。
超高缓和段为了使道路从直线段的双坡面顺利转换到具有超高的单坡面,需要一个渐变的过渡段,超高横向旋转方式绕路边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当达到。
绕路中与内侧车道同样的单向横坡后,再将整个断面绕内侧边缘旋转至i超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当达到与内侧车道同样的单向横坡后,再将整个断面绕中线旋转至i。
超加宽设置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各个车轮的行驶轨迹不同,在弯道内侧的后轮轨迹半径最小,而靠近弯道外侧的前轮行驶轨迹半径最大。
但弯道半径较小时,这一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
为了保证汽车在转弯时不侵占相邻车道,凡小于250m半径的曲线路段均需要加宽。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1、都市轨道交通旳分类。
2、公交优先确实切含义。
3、都市郊区道路交通分析按交通性质分为哪三类,怎样组织?4、都市道路系统规划旳基本原则?5、都市交通旳含义。
6、交通影响分析。
7、都市道路具有哪些功能?8、居民流动在时间上分布特点有哪些?9、铁路客运站位置选择。
10、水网都市道路网旳规划和改造应考虑哪些问题?11、什么是铁路车站中旳中间站、区段站?12、在设计交叉口时,增长交叉口旳通行能力旳措施有哪些?可图示。
13、都市南北主干路和东西主干路相交,东西路直行车流量很大,于是将东西直行路下穿,并不再采用其他措施。
问交叉口与否尚有冲突点,为何,图示冲突点?提出2个改造措施。
14、什么是BRT?15、分析都市干道网基本类型中旳方格路网、优缺陷及使用该路网时注意旳事项。
16、机动车公共停车场旳设计原则?17、都市轨道交通旳分类。
18、铁路客运站在都市中旳布置和数量。
(按不一样旳都市规模分析)19、山区都市道路网规划应符合旳规定有哪些?20、铁路设备旳布置原则有哪些?21、都市道路等级构造规划应遵照旳原则有哪些?22、为何倡导公交优先?23、公交中途站规划原则有哪些?24、图为某都市新区主干路AB与次干路CD交叉口规划平面图.规划主干路AB旳横断面为双向6条机动车道三块板布置,次干路CD旳横断面为双向4条机动车道一块板布置。
交叉口设置了5个公交停靠站,其中2、3、5号站为直行、右转公交站,1、4号站为左转公交站,停靠站距交叉口距离如图所示。
试指出该交叉口规划平面布置存在旳问题。
1、为都市中大量、长距离、迅速交通服务旳都市道路,为()。
A 迅速路B 主干路C 次干路D 支路2、在都市规划估算停车用地时,其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都市人口每人()m2计算。
A 0.6~0.8B 0.7~0.9C 0.8~1.0D 1.0~1.23、当地形困难或条件受限制旳时候,我们采用(),并设置最大超高。
A 极限最小半径B 不设超高旳最小半径C 一般最小半径D 不设超高容许旳最小半径4、道路纵断面线形反应路线竖向旳()A 走向B 高程C 高差D 纵坡大小5、路拱旳形式包括()A 直线形B 折线形C抛物线形 D 直线抛物线形6、桥梁按构造受力可分为( )基本体系:A 梁式体系B 拱式体系C 刚架桥D 缆索承重桥7、都市道路按其在都市道路系统中旳地位、交通功能一般分为()。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
1.名词解释:车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断面或地点的车流量和行人数量。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服务水平: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
通行能力: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以veh/h,p/h或veh/d表示。
设计车速:道路几何所依据的车速。
道路红线: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的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叫做行车视距。
停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车辆突然遇到前方障碍物,如行人过街、违章行驶交通事故以及其他不合理的临时占道等,而必须及时采取制动停车所需要的安全距离。
展线:在山岭地带,由于地面自然纵坡常大于道路设计容许最大纵坡,加上工程地质条件限制,就需要顺应地形,适当延伸线路长度沿上坡逐渐盘绕而上,以达到路线终点。
这种减缓纵坡,延长起、终点间路线长度的设计定线称为展线。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度)相互交叉的交汇点。
道路网密度: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1)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车道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数,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2)可能通行能力:由于通常现实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与理想条件有较大差距,考虑了影响通行能力的诸多因素如车道宽、侧向净宽和大型车混入后,对基本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后的通行能力。
(3)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公路上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实际道路可能接受的通过能力,考虑了人为主观对道路的要求,按照道路运行质量要求及经济、安全、出人口交通条件等因素而确定作为设计依据的。
设计交通量: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小时交通量按大小顺序排列.取序号为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教学提纲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1.名词解释:车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断面或地点的车流量和行人数量。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服务水平: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
通行能力: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以veh/h,p/h或veh/d表示。
设计车速:道路几何所依据的车速。
道路红线: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的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叫做行车视距。
停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车辆突然遇到前方障碍物,如行人过街、违章行驶交通事故以及其他不合理的临时占道等,而必须及时采取制动停车所需要的安全距离。
展线:在山岭地带,由于地面自然纵坡常大于道路设计容许最大纵坡,加上工程地质条件限制,就需要顺应地形,适当延伸线路长度沿上坡逐渐盘绕而上,以达到路线终点。
这种减缓纵坡,延长起、终点间路线长度的设计定线称为展线。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度)相互交叉的交汇点。
道路网密度: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1)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车道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数,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2)可能通行能力:由于通常现实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与理想条件有较大差距,考虑了影响通行能力的诸多因素如车道宽、侧向净宽和大型车混入后,对基本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后的通行能力。
(3)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公路上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实际道路可能接受的通过能力,考虑了人为主观对道路的要求,按照道路运行质量要求及经济、安全、出人口交通条件等因素而确定作为设计依据的。
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学习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学习重点
1、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2、城市道路的分级,及红线宽度的要求
3、路幅宽度、或道路红线的定义
4、道路断面的形式
本章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综合分析城市道路网的能力,最好结合案例分析解读对外交通,城市内部交通,静态交通,及交通设施的要求,道路网密度要求等。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学习重点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城市给水规划、排水规划、供电规划及管线综合规划,其他几项作为了解内容(燃气、供热、通信、防灾、环卫等)。
城市给水:管网的布置形式;城市给水系统的分类
城市排水:排水制度的分类;污水处理厂的用地选择要求(考试重点)
城市供电:高压走廊的用地要求
管线综合:综合布置地下管线的避让原则;或者图示简易共同沟(结合道路和各种管线的断面形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城市道路和交通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包括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包括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交通设施、经营管理系统和交通空间。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交通设施包括运载工具、运路和站场。
经营管理系统则是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交通空间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和交通站场空间。
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是用地、人、车和路。
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人的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的选择与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有关。
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等因素也需要考虑。
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小型汽车、普通汽车和铰链车三种设计车辆。
机动车的特征包括阻力、爬坡能力和通过性。
在道路设计中,需要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依据。
和运输效率。
同时,有轨电车的环保特点和良好的乘客体验也使其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b、轻轨——中高运量轻轨是介于有轨电车和地铁之间的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工具。
它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干扰小等优点。
适用于中等运量的城市公共交通需求。
c、地铁——高运量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高端产品,具有高速、大运量、低干扰等优点。
在大城市中心区,地铁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城市发展和人民出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原则1)服务城市发展公共交通规划应该与城市规划相一致,为城市发展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
最新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一、道路交通基础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通——-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通兼达——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分区干道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级2、交通三参数Q、K、V及三者关系关系式基本关系:VKQ⋅=线性关系:(1) fjKV VK抛物线关系:V f ——自由车速 K j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 与Q 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行能力:是“能力”, 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
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3、OD 调查 出行,区内(间)出行OD 调查的概念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 ,V 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2()f jK QV KK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城市交通指城市道路上的交通,主要分为货运交通和客运交通两大部分,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体,城市客运交通是城市交通研究的重点。
城市交通系统是指由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城市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组成的。
城市道路(概念与作用)城市道路是城市中担负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
城市道路联系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中心、城市的各种用地、对外交通设施),既是城市生产、生活的动脉,又是组织城市布局结构的骨架,同时还是安排绿化、排水及城市其他工程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管线)的主要空间。
五涂制是“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周王城规划的道路系统功能①“骨架”功能。
道路网具有组织城市用地的“骨架”功能②道路分工。
交通集散的方式有秩序的组织城市的交通,各类道路有不同的功能分工③道路断面体现人车分流的思想。
王城道路的横断面是历史上最早形成的车走中央、人走两旁的具有人车分离功能的断面。
TOD模式1990年美国设计师Peter calthorpe针对美国城市郊区化无序发展的现象,提出“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倡导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TOD模式。
TOD模式强调以公共交通线路为轴线,以轴线上公共站点为中心的“点轴式”的完整社区型的集约发展。
比较适于中心城市外围郊区有明显轴线发展的地方,不适于城市中心地区密集型、高强度综合发展的客观实际,不符合形成功能基本完备的城市基本组合体(城市组团)所需的合理规模的要求也忽视了城市双向和多向发展的必然性,是一般城市的发展规律不相符的。
城市发展是必然趋势(简答)城市发展是必然趋势。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交通量的增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出行距离的不断加大。
由于现代生活的不断加快和加快生产周转的需要,对提高交通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重点资料.doc
第一章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国道一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国家干线的公路, 简称国道省道一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质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省级干线公路,简称省道县道一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经确定为县级的公路。
乡道一主要为乡村生产、生活服务并经过确定为乡级公路。
另外,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表1),公路分级P5P6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 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主干路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次干路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支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城市道路中各类道路的规划指标应符合表2、表3的规定。
P13车辆的停放方式:停车场车辆停放方式按汽车纵轴线与通道的夹角关系分,有平行式、垂直式、斜列式三中。
汽车运动时需要不断克服运动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这些阻力包括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和惯性阻力。
第二章P31交通调查方法可以现场观测、访问和印发调查表格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个步骤:一、选定观测点二、确定观测日期和时间三、统计表格的设计四、绘制统计分析图表由于交通量时刻在变化着,对不同计量的时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般取某一时段内的平均值作为该时间段的代表交通量。
平均交通量=(1/n) Ei=l到n Qifpcu/单位时间)车流量Q=Kj(V-(V平方/Vf))第三章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3.1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内容道路线形指道路路幅中心线(乂称中线)的立体形状,道路平面线形指中线在平面上的投影形状。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大学笔记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大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背景与意义1.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定义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城市道路网络、交通设施、交通服务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规划,以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高效、便捷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重要性(1)交通安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效率:优化交通流线,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3)经济促进:良好的交通规划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4)环境改善:通过交通规划,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提升城市居住品质。
(5)社会公平:确保不同群体都能享受到便捷的交通服务,促进社会公平。
3.我国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交通规划主要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2)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9年):改革开放后,城市交通规划进入快速发展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主要任务。
(3)品质提升阶段(2000年至今):21世纪初,城市交通规划开始注重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强调绿色交通、智能交通和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1.综合性原则(1)多学科融合:结合城市规划、交通工程、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
(2)多因素考虑:考虑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
2.可持续发展原则(1)环境保护:在规划中注重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2)资源节约:合理利用土地和能源,推广绿色交通方式。
(3)社会公平:保障所有市民的交通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3.人本原则(1)出行需求:以人的出行需求为导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服务。
(2)人性化设计:在交通设施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4.科学性原则(1)数据支撑:基于详实的交通调查和分析数据进行规划。
城市道路与交通 期末复习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知识点1、 城市道路的定义:城市中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所必需 的车辆行人交通往来的道路;是连接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并与郊区公路相贯通的交通纽带。
2、 城市道路的组成:1)车行道;2)路侧带;3)分隔带;4)交叉口和道路广场;5)停车场和公交停靠站台;6)道路雨水排水系统;7)其他设施。
3、 城市道路系统定义: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道路,包括附属设施有机组成的道路体系。
4、 城市道路网定义:城市道路网是指城市中各种道路在城市总平面图上的布局。
5、 我国城市道路出现的问题:1)交通拥堵;2)停车难;3)公共交通满足不了客运交通的增长;4)盲目建立立体交叉;5)事故发生率高;6)路面反复维修率高,排水不畅。
6、 我国的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城市支路。
7、 城市交通定义:各种车辆(包括步行)在城市道路系统上行驶往来,以完成各种性质的客货运输任务,称为城市交通。
它包括动态交通(车辆、行人流动)和静态交通(车辆、行人停驻)。
8、 城市交通对道路的要求:1)道路运输经济;2)交通流畅、安全、迅速;3)注意环境保护;4)注意造型协调。
9、 影响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布局的因素:1)自然条件 水网城市道路网、山区城市道路网等;2)城市规模;3)城市用地布局和形状;4)对外交通设施;5)社会与人为因素。
10、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1)城市中有大量的交通吸引点,吸引点的车辆和行人交通错综复杂;2)城市中大部分交通的流动路线和流量经常变化,不稳的;3)城市道路中的交通运输工具类型多,速度不一;4)人流和车流以及车流和车流交叉多,相互干扰大;5)城市道路交通需要大量的附属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11、影响汽车行驶速度的因素:汽车性能、道路技术标准、交通状况、司机驾驶技术、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
12、交通基础图:车速和车流密度关系、间距平均车速和车流量的关系、车流量和车流密度的关系13、交通量:道路上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和行人的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1. 2 第一章1.人体活动空间自由活动圈(直径1.22~1.34米)内,步行可以很自由不干扰别人;即人均所拥有的空间达到3.7m2。
舒适活动圈(直径 1.07~1.22米)内,穿越的行人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0.9~1.17m2;限制活动圈(直径0.92~1.07米)内,穿越的行人要侧身走才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0.6~0.9m2;接触区(直径0.48~0.6米)内,行人已无法穿行超越,0.18~0.28m2;一般选取1.4~3.7m2/人的空间值作为确定服务水平界限的临界点。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为2.5m。
2.停车方式车辆的停放方式:①平行式(所需停车带较窄,驶出车辆方便迅速,但沿路占地最长,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数量少。
常用于路边临时停车或短时间停放,有利于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②垂直式(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较多,用地比较紧凑,但停车带占地较宽,且在进出停车位时,需要倒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宽度至少有1.2倍的车身长度。
布置时可考虑两边停车,合用中间一条通道)③斜列式——30、45、60度(停车带宽度随车身长度和停放角度不同而异,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车辆出入及停车均较方便,有利迅速停滞和疏散,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停放要多,特别是30度停放,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最费,故较少采用)我国较多采用平行式和垂直式车辆的停发方式:①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常用于家庭车库或建筑周边停车)②后退停车,前进发车(最常采用,优点是发车迅速方便,占地面积少,常用于公共停车场。
)③前进停车,前进发车(更为方便,但占地面积较大,多用于铰接车停车场,除特殊要求,一般较少采用3.地面停车场,每个停车位25~30m2,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30~35m2,路边停车带16~20m2第二章1.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①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前者称为车流量,后者称为人流量。
②速度(V):指车辆或行人在单位时间内行驶或通过的距离。
③密度(K):指在某一瞬时内单位道路面积上分布的车辆数或行人数量。
行人的速度、密度与流量关系:Q=K·V2交通调查的地点:保证实现清晰避免干扰,不设在公共汽车停靠站和车辆行人出入频繁建筑物前,在车流较稳定的断面。
交通量调查的内容:一、不分流向调查二、分流向调查三、转向调查或交叉口调查四、分车种调查五、车辆占有调查六、行人交通调查七、境界出入调查八、分隔查核线调查。
车头间距: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头之间的距离称为车头间距。
车头时距: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驶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称为车头时距。
第三章1.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内容:根据道路网规划确定的道路走向和道路之间的方位关系,以道路中线为准,考虑地形地物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根据行车技术要求确定道路用地范围内的平行线形,以及组成这些线形的直线曲线和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小半径曲线,还应当考虑行车视距、路段的加宽和道路的超高设置等要求。
2曲线分为曲线半径为常数的圆曲线和曲率半径为变数的缓和曲线作用:①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车道行驶(视觉效果好线形缓和)②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旅客舒适行车缓和)③超高横坡度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超高缓和)④与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汽车在缓和曲线上的行驶时间至少应有3秒。
计算行车速度小于40km/h时,缓和曲线可用直线代替。
3.圆曲线横向力系数μ,即表示汽车单位重量所受到的横向力。
它可以表示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横向的稳定程度,μ值越大,表示横向愈不稳定,汽车就可能产生侧向滑移。
(是判定道路设计转弯半径是否符合要求的基本条件)μ=V2/127R±i R——平曲线半径 i——路拱坡度保证汽车不产生侧移的必要条件:μ≤φ0 φ0——横向摩阻系数圆曲线半径计算公式:R=V2/127(μ±i) i——弯道外侧—,弯道内侧+ 缓和曲线:汽车回转半径的曲率半径能从直线段的ρ=∞,有规律地逐渐减小到ρ=R,这一变化路段即为缓和曲线段。
②R=0.144V23.行车视距的选用:采用停车视距检验城市道路视距要求,校核平面线形。
对于未设分隔带活划线标志的道路必须按会车视距校核平面线形。
平面线形视距的保证:必须清楚视距区段内横净距内的障碍物。
如何保证??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弯道内侧的行车视线可能被树木,建筑物的障碍物所遮挡。
有遮挡的障碍物必须清除。
P65有图 H为内侧道上汽车应保证的横净距,即道路曲线最内侧的车道中心线行车轨迹由安全视距两端点连线所构成的曲线内侧空间界限的距离。
通常小汽车驾驶员的视距高为1.1——1.2M。
卡车较高,所以一般去1.2M减去Y以上的障碍物。
第四章1.设计内容:竖线设计(1纵坡大小、纵坡长度及变坡点的位置2选定竖曲线3计算各桩点的施工高度4道路竖向)视距设计锯齿形街沟设计平面及纵断面组合设计2.最大纵坡的影响因素:一.考虑各种机动车辆的动力要求。
考虑非机动车的行驶要求。
三.考虑自然条件的影响。
四.考虑沿街建筑物的布置与地下管道敷设要求。
坡长限制:若坡长过长,需要换挡降速行驶来爬坡,会增加燃料消耗和机件磨损,并使车流密度加密3.竖曲线基本要素:竖曲线有圆弧线形和抛物线形,我国多采用圆弧线形,简称圆形竖曲线。
基本要素:竖曲线长度L,切线长度T,外距E4.纵断面线形规划设计一般原则:①保证行车的安全与迅速②与相交道路、街坊、广场以及沿街建筑物的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
③在保证路基稳定、工程经济的条件下,力求设计线与地面线相接近,以减少路基土石方工程量,并最少地破坏自然地理环境。
④应保证道路两侧街坊和路面上雨水的排除。
⑤在城市滨河地区,往往要求滨河道路其防洪堤的作用,因此,其路面设计标高应在最高洪水位以上。
⑥道路设计线要为城市各地地下管线的埋设提供有力条件。
⑦综合纵断面设计线形,妥善分析确定各竖向控制点的设计标高。
第五章1.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
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和道路上附属设施用地等部分所组成。
2.横断面类型的优缺点,使用条件(安全性,行车速度,绿化布置,造价等因素)a一块板(单幅路)交通组织形式:对向不分,机非混行。
优点:占地少,使用机动(对向,机非车道可调剂使用)。
缺点:安全性差,车速低,照明绿化布置少。
一块板因其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因此在我国地到广泛应用。
b两块板交通组织形式:机非混行,对向分隔。
优点:无对向车辆的干扰。
缺点:机非混行(影响交通主要矛盾),车道使用不灵活。
因此缺点多于,陆续拆除,改为一块板或三块板。
c三块板交通组织形式:机非分隔,对向不分。
优点:车速高,安全性大,易布置照明绿化,减少污染缺点:占地多,红线宽度≥40md四块板交通组织形式:机非分隔,对向分离。
优点:车速高,安全性高,安全性大,最理想。
缺点:占地更多总结:一块板,三块板实际使用效果最好,采用也最多。
一块板用隔离栅栏分隔机非或对向车流,使之具备多块板的功能---使用第六章1.道路定线:就是在红线设计或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细部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现状城市建设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合理安排,确定道路的平面、竖向线形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绘制平、纵断面设计图。
2.道路定线的考虑因素?1、应地制宜的确定路线位置2、掌握好各项技术标准3、正确选定平面和立面上的控制点4、合理布设直线、弯道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5、全面综合地考虑其他因素:1.结合交通量调查质料,布设时要让最多的客货流量走最短捷的路线;2.要适应和利用当地的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3.选择路线走向时,要考虑风向和日照的影响;4.要考虑到为城市交通安全、绿化、排水以及各种地下管线等提供有利条件;5.为城市及其所在地区将来发发展留有余地。
3.道路线形综合设计的问题处理1).平面直线与纵断面直线的组合2).平面直线与竖曲线的配合直线与凹曲线的配合有较好的视距、效果,但是凹曲线的长度则不宜过短。
长直线内需设两个凹曲线时,则两曲线之间的直坡段不能太短,以免产生“虚设凸曲线的错觉”,长直线末端要避免插入凹曲线。
直线与凸形竖曲线的配合,往往导致视距条件差及视觉的单调。
3).平面曲线与直线段的组合设比中要避免暗弯。
该处视距较差。
改善的办法是加大平曲线半径,或者减小暗弯边坡高度.如能改暗弯为明弯.4).平面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曲率图的零点与坡度图的零点交错,遵守平面线和竖曲线重合的线性设计原则,即上下坡与拐弯相错开,尽量采取“平包竖”第七章1、分岔点、交汇点与冲突点分岔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2.交叉口解决的问题:提高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使城市交通有线扩展到面,解决各方向的交通联系。
3.视距三角形: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
4: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a交通组织原则(1)有利于提高通行能力,当无信号控制不能满足通行能力的要求时,就必须选用信号控制。
(2)有利于提高安全性,一般说来,信号控制的交叉口的事故率较低,但当车速较快时容易发生尾撞事故。
因此,盲目地采用信号控制措施也是危险的,在改善交叉口时必须对各种情况充分考虑,认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
(3)有利于提高效率和舒适性,由于信号管制的红灯强迫车辆和行人停止和等待,在绿灯时间的机动车辆和行人就能放心前行。
b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法(1)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合理地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线、标志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车速的车辆分道行驶,有较明确的轨迹线,使司机和行人很容易互相看清运动情况,避免车辆行驶时相互侵占车道、干扰行车线路,从而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机会,提高交通安全性及通行能力。
这种交通方式称为渠化交通。
(2)在交叉口实行交通管制,用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手势指挥,使通过交叉口的不同道路上车辆的通行时间错开,即在同一时间内是允许某一方向的车流通过交叉口。
c采用自动控制的交通信号指挥系统,形成“绿波”交通组织。
所谓“绿波”交通,就是在一系列交叉口上,安装一套具有一定周期的自动控制的联动信号,使主干道上的车流依次到达各交叉口时,均会遇上绿灯。
5.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合理地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标线(元素)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车速的车辆分别规定在有明确轨迹线的车道内行使,避免相互干扰,从而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可能,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