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案
高中历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2)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大危机时期的社会现象;(2)运用比较法,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在面对危机时的脆弱性,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2)罗斯福新政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什么会陷入经济大危机?(2)展示大危机时期的相关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大危机的关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危机时期的背景、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2)引导学生关注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及其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讨论的成果,引导学生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
4. 知识拓展:(1)介绍罗斯福新政在改革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启示;(2)探讨我国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选取一个与罗斯福新政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下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

九年级下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经济危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和各国应对危机的方法。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危机的爆发,特点,对世界的影响,美国应对危机的方法。
本节是第二单元重点的一课,是世界历史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相对的平静到二次世界大战的过渡,为什么会发生二次世界大战?学习本课我们会有所收获。
2.对于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了解历史事件的根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避免战争发生的方法的了解与运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
学情分析
1.对于经济危机时期资本家销毁农产品,而广大人民食不裹腹的社会现实,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上课的时候我会先从经济危机是次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不足产生的,简单说就是次本家有产品但是人民没有钱买,资本家了稳定产品价格而销毁的事实让学生能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个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罗斯福新政对于稳定美国民制度的意义
3、对于新政,你有什么看法?如何发展经济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危机?
2、面对经济危机要如何应对?。
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教学设计

3.课堂反馈: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讲评,指出共性问题,给予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经济危机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成效和意义。
(3)本节课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经济危机的原因:教师详细讲解经济危机的背景、原因,包括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过度生产和消费不足等问题。
2.分析经济危机的影响:教师阐述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重点讲解美国的情况。
3.介绍罗斯福新政:教师讲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改革、工业复兴、农业调整、社会救济等方面。
4.多元评价,促进发展: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5.实践活动,深化理解: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提高对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理解。
6.情感教育,树立价值观:结合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3.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选取一个角度,如经济危机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成效等,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与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制作一份PPT,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教学设计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暂时繁荣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掌握经济危机的时间、特点和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时间、目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等历史过程有较全面和辩证的认识。
通过学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让学生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和不畏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罗斯福是20世纪最受爱戴的美国总统,他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困境,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二、新课讲授(一)经济大危机1.教师讲解: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呈现繁荣状态。
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的“柯立芝繁荣”。
当时美国的经济“繁荣”一时,但“繁荣”背后潜藏着许多矛盾。
2.材料展示:材料一农业被称为美国最大的产业,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靠农业生存。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民的收入在全国的份额却下降了一半,从1919年的16%降到1929年的8%。
工业方面,生产力的提高也远远高于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
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五分之三由2%的人所拥有。
材料二到1928年,股市越来越显现投机的意味。
经过相当平静的冬天后股价不断大幅度上扬,仅1928年下半年,股票交易量就上涨了42%。
到1928年年末,这种上涨的趋势并没有回转的迹象。
1929年1—3月间,股票交易又上涨了27%,基本达到了顶点。
股票交易每天都在刷新纪录,即使是在股票交易不活跃的夏季。
教师提问:认真阅读材料,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能找出哪些潜在的矛盾?学生回答:工人、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严重;出现股票投机现象。
3.教师讲解:20世纪20年代,自由放任思潮在美国盛行,生产的盲目扩张与市场需要之间严重脱节,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投机狂潮,由此引发了经济大危机。
《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19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一战后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是世界由重建和繁荣到再次走向世界大战的分水岭,并深刻地影响到二战后世界的发展。
本课共有两个子目:第一:空前严重的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特点和影响。
第二:罗斯福新政,介绍了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地点、特点和影响;面对经济危机美国的途径:实施罗斯福新政,新政的目的、措施、影响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能够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四、突破重难点想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精讲点拨,使学生掌握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搜集相关材料(图片、文字材料、练习等)、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2024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2024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以及美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教材内容涉及大危机的起因、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严重破坏以及罗斯福新政在缓解危机、恢复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经济危机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学生的分析能力仍需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罗斯福新政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对其深刻内涵和长远影响的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经济大危机的起因、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效果,认识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认识,使之更好地理解美国历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大危机的起因、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效果。
2.难点:经济大危机的成因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程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案例分析法:以罗斯福新政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政策的内容和效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就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内容,了解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基本情况。
(精心整理)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一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时的时间和地点,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此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培养其归纳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因;通过了解罗斯福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挖掘并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
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重点难点一、重点:经济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二、难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29年,胡佛总统就职演说称:“我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我们的生活已达到世界历史上的新高度,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更有保障了……”可是,短短八个月后,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股价狂跌,美国到处工厂倒闭,农户破产,经济一片混乱,百姓流离失所,露宿街头,整个美国社会一片暗淡,这一戏剧性的变化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当时的美国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为什么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却带来了危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与劳动人民消费能力的相对缩小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这些矛盾一直没有解决,暂时的“繁荣”背后孕育着更大的危机。
二、学习新课:一、空前严重的1929年经济危机1、何谓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6课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2.通过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3.认识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重点难点:重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
难点:经济危机原因及影响;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案例说明“罗斯福新政”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这一部分内容由于涉及大量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名词,教师在灵活运用书本材料的基础上,还应补充介绍相应的材料和史事,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承上一课目的过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因此本子目的教学顺承上一子目,引导学生理解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然过渡到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罗斯福新政是其中一次比较成功的改革与创新。
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引导学生以史为鉴,趋利避害,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增强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信心。
在导入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格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可惜的是,“黄金时期”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类矛盾浮出水面,社会矛盾愈加尖锐。
罗斯福新政教案(3篇)

罗斯福新政教案(3篇)篇一:《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经济危机的背景,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分析新政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并结合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难点】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时代周刊》封面图片,并提出问题:照片上这个人是谁?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封面上的人物?学生回答:罗斯福。
他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连任四届的总统,多次被评为美国最佳总统,曾经帮助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教师追问:作为美国最著名的总统之一,罗斯福在经济危机时期是如何拯救美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危机爆发教师讲述:20世界2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人们大量购买新兴产品,生活前景一片大好,但是美好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教师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此时美国国内蕴含着哪些不稳定因素?学生回答:贫富差距逐渐加大,穷人购买力不足;资金大量流入股票市场,出现大量股票投机活动。
教师强调:归根结底,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社会隐藏着种种危机。
教师提问:这场来势汹汹的经济危机以哪件事为导火线?后来又蔓延到哪些方面?学生回答:经济危机的导火线为纽约证券交易所市场崩溃。
随后导致了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越来越多。
资本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大量销毁商品。
教师过渡:这场经济危机在各个方面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如何摆脱危机成为当时最重要的问题。
教师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危机,美国总统胡佛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效果如何?学生回答:针对这次危机,胡佛采取了相应措施,效果不佳。
教师总结:虽然胡佛针对危机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由于他依然坚持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世界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名师

世界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手段和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通过对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及其新政的介绍,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导读提纲阅读教材,并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片、引文及小字部分生动的描述,从理论方面一般性地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理解这次危机的特点,进而认识到这次危机所带来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经济危机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和彼此之间政治矛盾尖锐化。
同时,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危机不惜大量销毁产品,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克服了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引导学生会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
3.通过讲述罗斯福的故事,感知挫折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磨砺作用,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繁荣局面。
然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却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面对这场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哪些对策或措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以及美国政府在此期间实施的一系列政策。
本课内容涉及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特点以及影响,同时也介绍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同时也能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及其在缓解经济危机方面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历程以及经济危机的概念。
因此,学生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运作原理和经济危机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对于经济危机的根源、特点以及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进一步深入理解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根源、特点以及影响。
2.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事件。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四. 教学重难点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根源、特点以及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深入了解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批判性思维培养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报道等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短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主题。
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优秀教案

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基本内容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视频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变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变革;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
通过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济危机爆发、罗斯福新政【教学难点】罗斯福新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景象。
教师引言:自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私人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
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
锃亮的汽车、充裕的电器产品,一切都显得那么富足和舒适。
一时间,乐观主义情绪弥漫着整个美国社会。
二、讲授新课(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的概念和表现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
经济危机又被称为什么?学生:大萧条师:经济危机又被称为“大萧条”。
“大萧条”即商品实际价格下跌、购买力减弱,供给大于需求,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失业增加,库存扩大,生产萎缩,企业纷纷倒闭,公众恐慌,以及商业活动的普遍低迷,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极端混乱和瘫痪之中。
阅读课文说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学生: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多媒体展示经济危机时美国的种种现象,进一步引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表现。
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有:波及范围广(迅速扩展到资本主义世界以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农业、金融、商业、工业等危机同时爆发)、持续时间长(长达4年)、破坏性大(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1933年比1929年下降44﹪,国际贸易额下降60﹪以上)多媒体展示各国的钢产量以及完全失业者的人数。
展示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情况表。
初中历史人教九年级下册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教案

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表现;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实质;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通过对罗斯福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知道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据经济危机的特点,展示适当资料、图片,了解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所处的严峻形势;探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目的、措施及其成效,客观地评价罗斯福新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资本家却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通过对罗斯福个人魅力的了解,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教学过程认识学习目标:学生阅读课标,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印象导入新课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
造成经济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有怎样的特点?罗斯福又是怎样应对经济危机的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吧。
(通过视频了解经济危机)新课讲授一、经济危机的爆发回顾之前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世界相对稳定,美国进入柯立芝繁荣时期,但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
通过材料引出隐藏的危机:材料1: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5%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3,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
材料2: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为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
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材料1说明了什么现象?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请你分析一下1929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如何?通过图示探寻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的矛盾(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开始标志: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同步】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动荡与变革的时代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北师大版)教案4

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暂时繁荣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掌握经济危机的时间、特点和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时间、目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等历史过程有较全面和辩证的认识。
通过学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让学生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和不畏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罗斯福是20世纪最受爱戴的美国总统,他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困境,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二、新课讲授(一)经济大危机1.教师讲解: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呈现繁荣状态。
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的“柯立芝繁荣”。
当时美国的经济“繁荣”一时,但“繁荣”背后潜藏着许多矛盾。
2.材料展示:材料一农业被称为美国最大的产业,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靠农业生存。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民的收入在全国的份额却下降了一半,从1919年的16%降到1929年的8%。
工业方面,生产力的提高也远远高于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
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五分之三由2%的人所拥有。
材料二到1928年,股市越来越显现投机的意味。
经过相当平静的冬天后股价不断大幅度上扬,仅1928年下半年,股票交易量就上涨了42%。
到1928年年末,这种上涨的趋势并没有回转的迹象。
1929年1—3月间,股票交易又上涨了27%,基本达到了顶点。
股票交易每天都在刷新纪录,即使是在股票交易不活跃的夏季。
教师提问:认真阅读材料,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能找出哪些潜在的矛盾?学生回答:工人、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严重;出现股票投机现象。
3.教师讲解:20世纪20年代,自由放任思潮在美国盛行,生产的盲目扩张与市场需要之间严重脱节,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投机狂潮,由此引发了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教案

罗斯福新政教案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至1937年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复兴工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复兴农业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罗斯福新政的教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基本状况分析: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实施时间。
罗斯福新政发生在美国经济大危机期间,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其次,需要让学生了解新政的具体内容,如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复兴工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复兴农业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克服经济危机、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分析:对于教学重难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1)经济大危机出现的原因,导火线、表现;概括经济危机的内容。
(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影响。
(3)罗斯福新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局限性,需要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物档案的方式,引出罗斯福新政这一主题。
同时,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猜测当时美国面临的危机和罗斯福的应对措施。
(2)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实施时间:介绍罗斯福新政发生的背景和实施时间,让学生了解新政的背景和实施状况。
(3)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详细讲解新政的具体内容,包括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复兴工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复兴农业等。
让学生了解新政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4)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介绍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包括国家干预政策、市场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等。
让学生了解新政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5)罗斯福新政的评价:让学生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包括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6)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罗斯福新政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中学历史教案:《“大危机”与“新政”》

中学历史教案《“大危机”与“新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大危机,认识大危机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美国政府在罗斯福领导下实行的新政,以及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新政在调整、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过程及其影响;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新政在调整、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认识新政在调整、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与危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危机”与“新政”。
2. 讲述大危机:概述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大危机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3. 分析罗斯福新政:讲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让学生掌握新政的核心措施。
4. 探讨新政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新政在调整、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作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思考罗斯福新政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政在金融、农业、工业和就业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2. 使学生认识到新政对美国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政在金融、农业、工业和就业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及其效果。
2. 教学难点:新政对美国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讲解新政在金融、农业、工业和就业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影响。
【教学目标】
重点:1.经济危机的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
难点:1.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们听过美国历史上的“饥饿总统”的故事吗?美国的第31任总统胡佛(上图)在1928年竞选总统时,曾说“今天我们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接近于最终战胜贫困”预言说“每家锅里有一只嫩鸡,车房中有两辆车”。
他为美国人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前景,但在不久后他就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绰号,这是为什么呀?
美国在1929年爆发经济危机,这场危机粉碎了胡佛的美好预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场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克服这场危机做出的实践与理论。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经济大危机
1.柯立芝繁荣
材料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均创新纪录,汽车制造、电机电器制造和住宅建筑业尤其显著。
到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以致柯立芝总统声称,美国人民已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
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革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
但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使这种繁荣孕育着新的危机。
2.原因
(1)图片研读
(2)史料研读
仅1933年,美国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
被点火烧光。
同样在英国、法国、荷兰和丹麦,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
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
(3)问题探究
是什么原因引发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答案提示: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
矛盾。
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的相对低下之间
的矛盾。
3.特点
(1)史料研读
特点表现
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2)问题探究
结合表格中的提示,归纳经济危机的特点。
答案提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4.后果
(1)图片研读
(2)问题探究
经济危机带来了什么后果?
答案提示:经济危机造成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民众失业、市
场萧条等。
5.影响
(1)图片研读
(2)史料研读
材料一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情况表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世界外贸
缩减
46.2% 40.6% 28.4% 16.5% 8.4% 1/3 工业
下降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17 00
万
800万
近300
万
50万
41.3
万
近3 000
万
材料二“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
成千成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
材料三英国搬运工的自述
看看这些从美国来的货物,这些美国佬把他们在美国卖不出去的东西运到咱们英国了,但是,我们现在连自己生产的商品都买不起,怎么会有钱买美国的东西呢?不过,咱们的首相已经不顾美国总统的反对,把英国的关税提高了3倍,让英镑贬值了50%,我们还想把英国的商品卖到美国市场中去呢。
(3)问题探究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国内: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的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国际: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出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目标导学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图片研读
(2)史料研读
(3)问题探究
①罗斯福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当选美国总统的?
答案提示: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②我们应该从罗斯福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答案提示:身残志坚、爱国救民、乐观自信、改革创新等精神。
2.内容
(1)图片研读
(2)史料研读
罗斯福政府成立“全国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3)问题探究
①列表归纳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特点。
答案提示:
措施具体内容
工业方面采取了恢复工业的措施,核心是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引起生产过剩。
成立“全国复兴总署”,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生产规模、
产品质量、价格、工资水平、工人每天工作的时数等
农业方面颁布《农业调整法》,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社会福利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公共工程方面兴办公共工程,推行“以工代赈”,扩大消费需求
金融方面进行大力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②新政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提示:《全国工业复兴法》。
3.作用
(1)图片研读
(2)史料研读
(3)问题探究
①罗斯福新政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与巩固,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得到提升。
“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缓和了危机,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深远。
②新政能否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答案提示:不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得到消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③从罗斯福新政中得到哪些启迪?
答案提示:从本国国情出发,对经济政策适时进行调整;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国家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课堂小结】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出路。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