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名的由来

合集下载

安徽金寨县红色历史人文的调查研究报告

安徽金寨县红色历史人文的调查研究报告

安徽金寨县红色历史人文的调查研究报告安徽金寨县红色历史人文的调查研究报告【摘要】安徽金寨县作为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具有深厚的红色人文历史底蕴,在这里曾爆发过轰轰烈烈的革命起义运动,为民族抗战和民族解放运动输送了大量的革命人才,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

【关键词】红色金寨县历史人文1、金寨历史人文概述金寨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

早在1924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组织。

1929年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

这里曾是红一军、红四军、红十一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诞生地或主要活动地区。

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曾在境内指挥过革命战争,董必武、叶挺、方毅、张劲夫曾在此开展过革命活动。

新中国建立后,全县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共10618人(其中县金寨县烈士纪念馆团级以上烈士400多人),占全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

国家民政部编辑的《中华英烈大辞典》中收录金寨籍英烈330人,占全国英烈总数的五十分之一。

五六十年代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有59位(其中上将1人、中将8人),担任过省军级领导职务的有200多人,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

邓小平、刘伯承题写的革命烈士博物馆、烈士纪念塔,以及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革命纪念地30多处,都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2、金寨红色历史事件(1)鄂豫皖边区最成功的起义——立夏节起义商南(河南省商城县南部地区,大部今属金寨)党组织既不盲从盲动主义命令,又不因其他地区起义的多次失败而灰心丧气。

他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周密计划,充分准备,发动一次以民团起义为主、农民暴动配合的武装起义。

1929年5月6日当夜,丁家埠、斑竹园、白沙河、李家集、南溪、汤汇等十余处暴动点同时起义成功,是鄂豫皖边区唯一一次起义过程中无一人伤亡的武装起义。

起义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成立了苏维埃临时办事处,建立了以商南立夏节起义旧址为中心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

(2)鄂豫皖边区规模最大的起义——六霍起义1927年10月,中共安徽省临委划六安、霍山、霍邱、英山、寿县为第一暴动区域,要求六安的党组织尽快发动武装暴动。

安徽金寨:北纬31度上的“西山药库”

安徽金寨:北纬31度上的“西山药库”

安徽金寨:北纬31度上的“西山药库”安徽省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气候宜人、物种繁多,共有野生药源237科1363种。

安徽省金寨县地处北纬31度附近。

这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9℃、无霜期约250天、平均日照时数近两千小时、平均降水量1419.9毫米,拥有阴凉潮湿、通风多雾的独特小气候。

金寨县位于大别山北麓,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是安徽省最大山区县,境内群山起伏,河流纵横,物种繁多,共有野生药源237科1363种,被誉为“西山藥库”。

金寨县是安徽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道地原产地,主要品种有茯苓、天麻、厚朴、野菊花、辛夷花、苍术等。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金寨县年均收购中药材60.5万公斤,其中野生中药材占50%至60%。

70年代,金寨县引进中药材品种90种,成功试种板蓝根、玄参等73种。

1973年,天麻人工栽培在金寨县实验成功。

1984年,金寨县政府将中药材列为商品生产品种之一。

90年代,金寨县引进西洋参、灵芝等名贵药材栽培,同时大力推广发展天麻、茯苓等药用菌人工种植。

人与本草的默契已年逾六旬的雷中应,是金寨县花石乡千坪村的采药人。

一把开山锄,一把镰刀,一个药篓便是采药人进山采药的“标配”。

雷中应说:“我8岁就跟着父母进山学认药采药了。

进山采药很辛苦,一天走十几里山路是常事,但每次能采到多少药材就只能碰运气。

这是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还有驱蚊的效果;那是土牛膝,逐瘀通经,清凉消炎,对牙痛口疮有疗效。

”一路跟随雷中应,经常是在几步之内,就能遇到他叫得上名字的本草。

他懂得辨药,也熟悉这些本草的药性,也许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与本草之间达成的某种默契。

雷中应,金寨县花石乡千坪村人,自幼随父母上山采药至今,是村里为数不多还坚持上山采药的采药人。

处暑时节,大别山满眼翠绿。

群山环抱中远远可以看到农户的房屋散落山林之中。

千坪村有200余户946人,大多数村民分散居住。

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马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天然林面积近3.6万亩,森林覆盖率96.2%。

安徽六安的历史文化和典故

安徽六安的历史文化和典故

安徽六安的历史文化和典故六安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众多典故。

以下是关于六安的一些历史文化和典故概述:
历史沿革
六安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在历史上,六安曾多次更名,直到北宋时期才定名为六安。

文化遗产
六安地区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和其他文物。

其中,六安瓜片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红色旅游
六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六安境内的金寨县是中国第二大将军县,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革命家和军事将领。

古代典故
- 皋陶文化:皋陶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被尊为司法鼻祖。

据说皋陶曾在六安一带施政,留下了许多关于公正执法的传说。

- 楚汉争霸:六安地区在楚汉战争期间是兵家必争之地,许多著名战役都在这里发生,如项羽的巨鹿之战等。

自然风光
六安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天堂寨、万佛湖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这些景点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而且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吸引了大量游客。

经济发展
六安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工业和旅游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六安的农副产品丰富,是安徽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

六安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典故众多,上述内容只是一个粗略的概述。

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六安的历史文化和典故,可以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者亲自前往六安进行实地考察。

红色金寨的革命历史

红色金寨的革命历史

红色金寨的革命历史红色金寨,位于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小县城,这个平凡的地方,却孕育了伟大的革命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红色金寨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与胜利,成为了革命精神的象征。

一、红色金寨的革命起源红色金寨的革命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国民革命的风起云涌之际。

在这个时期,金寨县的农民生活贫困,社会秩序混乱,人民怨声载道。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员杨尚昆来到金寨,开启了红色金寨的革命历程。

二、红色金寨的农民起义杨尚昆深入金寨的农村,与农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疾苦与渴望。

他发现,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而土地则被地主们垄断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尚昆发动了农民,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起义的口号是“打倒地主,分田地”,这一口号迅速传遍了金寨的每个角落。

三、红色金寨的土地革命农民起义后,红色金寨的革命形势迅速升级。

农民们组织起来,建立了农民协会,推翻了地主的统治,实行了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的核心是“耕者有其田”,农民们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这一革命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使他们对革命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四、红色金寨的农村合作社运动在土地革命的基础上,红色金寨开始了农村合作社运动。

农民们组织起来,共同经营土地,实行集体化生产。

合作社运动的实施,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农民们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红色金寨的农村合作社成为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典范,为其他地方的农民树立了榜样。

五、红色金寨的文化革命红色金寨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突破,还在文化上进行了深刻的革命。

中国共产党提倡的新文化运动在金寨得到了广泛传播,农民们开始接受新思想,推翻旧有观念。

金寨的农民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开设了大量的识字班和文化活动,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质,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红色金寨的抗日战争红色金寨在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社运动的基础上,迎来了更加艰巨的抗日战争。

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金寨的农民英勇抵抗,组织起来的农民游击队成为了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

金寨红军史

金寨红军史
木兰山开展游击战争,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1928年7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简称红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
(二)立夏节起义与红三十二师的成立 1928年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腹地的商城南乡党组织,在由武汉回乡的李梯云、周维炯等一批共产党员,和坚持在地方组织农民运动的詹谷
(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西进川陕 5月22日,蒋介石担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李济琛为副司令,于7月上旬陆续开始“围剿”活动。这时,在鄂豫皖根据地,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
倾机会主义领导者们对客观形势作出了完全错误的估计,9月20日敌攻陷金家寨。整个鄂豫皖苏区根据几乎全部轮陷。而张国焘则由“左”倾盲动转为 “右”倾怯敌。10月上旬,红军主力返回红安地区。张国焘10月10日在河口地区的黄柴畈召开高级军事会议讨论军事行动。会上最后决定:鄂豫皖省 委书记沈泽民留下,和尚在皖西分局的郭述申、高敬亭以及徐宝珊等人一起,在鄂豫皖苏区坚持斗争。11日晚,张国焘率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 向西转移,进入川陕地区。此后开始了红军的万里长征。1936年10日,红二方面军到达会宁县城,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历史条件: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气势雄伟的大别山脉位于中央,有木兰山、天台山、万紫山、大雾山、大悟山、古角、桐柏诸峰纵横盘结, 绵亘数百里,横贯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襟长江而带淮河。北窥豫中,俯瞰武汉,东控江淮平原,西扼京汉铁路。山川交错,水泊棋布,土地 肥沃,物产丰富,为世代兵家囊括大江南北、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
为了进一步鼓舞人民斗志,受县委委托,时称商南才子的共产党员、佛堂共进小学校长罗银青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脍炙人口的红军战歌 传唱至今,成为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影响全国的不朽之作。

安徽的将军县

安徽的将军县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报告实践报告题目安徽的将军县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纲要》指导教师江山系别/班级12级电子(1)班姓名(学号)合肥学院思政部制安徽的将军县摘要:本文是介绍安徽的将军县,丰富大家的历史知识和提高大家文化涵养。

安徽的将军县有原六安,金寨。

关键字:安徽历史将军县中国近代史本文主要介绍安徽的将军县的历史由来与相关情况。

一、安徽的将军安徽有将军县吗?有几个?安徽省是中国东部拥江近海的内陆省份,简称“皖”,位于华东地区腹地,与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相邻,省会合肥市。

公元1667年因江南布政使司东西分置而建省,初称江南左布政使司,驻地南京。

1667年改为安徽布政使司,省名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简称。

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

坐拥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形成淮北、江淮、江南多元的地域、文化特征。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安徽省设三个道,安庆道、芜湖道和淮泗道(驻凤阳),省会变动较大。

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带动了沿线的凤阳、滁州和宿州等地的发展,省政府长期驻凤阳县蚌埠镇(今蚌埠市),1912~1926年,安徽历柏文蔚、倪嗣冲、张文生、马联甲、吕调元、姜登选、陈调元等省首长。

1926年底陈调元归顺北伐国民革命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

安徽成了日伪、国军和中共新四军力量交织的地区。

1940年在安徽发生国共冲突的皖南事变。

1947年蚌埠脱离凤阳县被设为安徽省第一个省辖市,1948年到1949年,安徽是国共内战期间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的主战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一度以长江为界分为皖北(驻合肥)和皖南(驻屯溪,今黄山市)2个行政公署(省级),1952年合并。

1955年,省界有小幅的调整:为了更好治理洪泽湖,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江苏徐州的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

安徽省市县名称由来

安徽省市县名称由来

安徽十六座城市的名字由来合肥“合肥”之名始见史书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合肥”一名的由来,指来自埠湖的施水至合肥后,与逍遥津、金斗河、南淝河渚水相继汇合。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

从此,合肥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

芜湖芜湖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是“鸠兹”,春秋时期的《左传》上有所记载。

鸠兹城多湖塘沼泽地区,湖沼草丛,鸠鸟云集,因此得名。

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设县,易名芜湖。

在鸠兹附近有一大湖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

蚌埠蚌埠,最早见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凤阳县志》,记载:“长淮卫至蚌埠二十公里内,土人取蚌得珠”。

蚌埠“古称采珠之地”,又有“真珠滩之说”。

淮南“淮南”之名最早出现在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

夏商时期,淮南属“淮夷”之地,又在淮水(也就是淮河)上游之南,故高祖大封群臣时得名“淮南”。

之后淮南的名称历经反复。

马鞍山原属当涂县地,《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涂县:“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

”1906年起,南山、向山等地相继发现铁矿,矿石集中在马鞍山江岸装船外运。

1954年置马鞍山镇,属当涂县。

1956年由马鞍山矿区和采石镇设马鞍山市。

因西侧沿江有马鞍山,故名。

淮北淮北,1971年更为现名,以前称作“濉溪”。

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1950年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县城设在濉溪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828《凤阳府山川考》:濉溪口“汴水入睢之口”。

濉溪县以濉溪而得名。

铜陵《明一统志》中记载:铜官山“在铜陵县南一十里,又名利国山,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铁烹铜。

旧尝于此置铜官场。

”铜陵因铜官山而得名。

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

1958年,撤销县建制,并入铜官山市,改名铜陵市;1972年,恢复铜陵市建制至今。

安庆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和“德庆军"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

皖西金寨景点

皖西金寨景点

皖西金寨景点
皖西金寨是安徽省黄山以西的一个小县城,因为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出发地和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部队领导机关所在地而著名。

除了红色旅游资源外,金寨还有许多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

1. 七里渠景区:七里渠是一条长达七里的水渠,是皖西地区古代农业灌溉的代表。

沿着七里渠漫步,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和传统农业文化。

2. 月亮山景区:月亮山海拔1342米,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景。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金寨县城和周边山脉,感受到大自然的壮观与神秘。

3. 金寨革命公园:公园内建有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长征博物馆等红色景点,是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场所。

4. 森林公园:金寨森林公园占地面积达1600多公顷,有着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小溪,是休闲、度假、独自放松的好去处。

5. 合溪古镇:合溪古镇位于皖西山区深处,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传统民俗,是一个充满古朴气息的旅游胜地。

6. 金寨大峡谷:大峡谷风景区地处金寨县城西南部,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红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7. 天堂寨:天堂寨是安徽省有名的观景胜地,位于金寨县境内的天堂寨景区,山势陡峭,景色秀美,是徒步旅行的好去处。

这些景点都是皖西金寨值得一去的地方,游客可以在其中选取自
己感兴趣的景点进行游览,感受金寨的独特魅力。

金寨:红色热土上的历史、自然与文化明珠

金寨:红色热土上的历史、自然与文化明珠

金寨:红色热土上的历史、自然与文化明珠
金寨县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红色文化: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先后有12支主力红军队伍在这里建立。

金寨县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孕育出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高尚品质。

2.历史人文:金寨县历史悠久,境内有多处古遗址和古墓葬,显示了其在历
史上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金寨县也是皋陶文化的发源地,对古代中国的法律、教化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自然景观:金寨县的自然景观极为丰富,包括天堂寨、燕子河大峡谷等国
家级风景名胜区。

这些自然景观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生物多样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4.绿色发展:金寨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这里
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5.非遗文化:金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极为丰富,包括传统工艺、民间音
乐、民间舞蹈等。

这些非遗文化成为了金寨县的重要文化名片,也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金寨县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也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汇聚之地,是绿色发展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之地。

红色金寨观后感

红色金寨观后感

红色金寨观后感【原创版】目录一、前言二、金寨印象1.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2.红色金寨的由来三、观后感想1.传承红色基因2.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3.发展中的金寨四、结语正文【前言】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有幸参观了我国的红色金寨,深感震撼。

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红色历史的沉淀,也看到了绿色发展的力量。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观后感,为大家详细介绍金寨的独特魅力。

【金寨印象】1.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金寨,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大别山腹地。

这里地理位置独特,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金寨就是红军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

2.红色金寨的由来金寨之所以被称为“红色金寨”,主要是因为在这里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金寨儿女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因此,金寨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和“将军的故乡”。

【观后感想】1.传承红色基因参观红色金寨,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色基因的含义。

这里的人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今天的金寨,不仅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还是绿色的宝库。

金寨县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发展中的金寨参观金寨,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里的蓬勃发展。

红色旅游、绿色生态、特色产业等多元化发展,让金寨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金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结语】红色金寨,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介绍金寨县将军县的作文

介绍金寨县将军县的作文

介绍金寨县将军县的作文提起金寨县,那可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金寨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

这里山峦起伏,河流纵横,风景如画。

但真正让金寨县闻名于世的,不是它的自然风光,而是它作为“将军县”的辉煌历史。

在金寨县的大街小巷,你随便跟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聊起过去的岁月,他们都能给你讲出一段段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

曾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贫困和压迫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但金寨人民骨子里就有着一股不屈不挠的劲儿,他们渴望改变命运,渴望过上好日子。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批又一批的金寨儿女挺身而出,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他们告别了家乡的亲人,放下了手中的锄头,拿起了武器,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奋勇杀敌。

就说洪学智将军吧,他出生在金寨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但洪学智从小就聪明伶俐,有着远大的志向。

他参加革命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处都有他的身影。

他指挥着部队冲锋陷阵,打得敌人落花流水。

还记得有一次,洪学智将军带领部队在敌后作战。

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敌人的兵力数倍于他们,而且装备精良。

但洪学智将军毫不畏惧,他冷静地分析了局势,制定了巧妙的作战计划。

在他的指挥下,战士们利用地形优势,与敌人展开了周旋。

他们时而分散,时而集中,打得敌人晕头转向。

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终于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包围,为后续的战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还有皮定均将军,他也是金寨县的骄傲。

皮将军打仗那叫一个勇猛,总是冲在最前面。

有一回,他们的部队被敌人包围在了一个山头上。

敌人以为他们插翅难逃,就开始喊话劝降。

可皮定均将军哪会吃这一套,他一声令下,带着战士们就向敌人冲了过去。

那场面,真叫一个惊心动魄!战士们个个视死如归,喊杀声响彻云霄。

最终,他们成功地杀出了一条血路,让敌人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在金寨县,像洪学智、皮定均这样的将军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在战争年代,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赫赫战功。

安徽省最著名的2个“将军县”

安徽省最著名的2个“将军县”

安徽省最著名的2个“将军县”金寨县安徽省金寨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

拥有开国将军59位,其中上将1位、中将8位、少将50位。

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金寨县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地处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

金寨县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山区县和旅游资源大县,辖23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现代产业园区,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

著名景点:天堂寨、马鬃岭、燕子河大峡谷、列宁小学旧址、立夏节起义旧址、金寨革命烈士陵园等。

原六安县原六安县即现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和裕安区,在1955年至1964 年授衔的开国将军中,安徽省有130位,皖西籍占108位(包含金寨、原六安县)。

原六安县最重要的管辖地今裕安区,作为“六霍起义”的发源地,拥有32位开国将军。

裕安区内的独山镇,因为诞生了16位开国将军,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一处英雄小镇。

六安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

著名景点:横排头风景名胜区、黄莲寺、九公寨风景区、皖西大裂谷、洞天湖、毛坦厂古镇等。

金寨县安徽省金寨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

拥有开国将军59位,其中上将1位、中将8位、少将50位。

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金寨县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地处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

金寨县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山区县和旅游资源大县,辖23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现代产业园区,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

著名景点:天堂寨、马鬃岭、燕子河大峡谷、列宁小学旧址、立夏节起义旧址、金寨革命烈士陵园等。

原六安县原六安县即现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和裕安区,在1955年至1964 年授衔的开国将军中,安徽省有130位,皖西籍占108位(包含金寨、原六安县)。

原六安县最重要的管辖地今裕安区,作为“六霍起义”的发源地,拥有32位开国将军。

讲解

讲解

(丁埠下道口至南溪桥头)1①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革命老区金寨。

我是金寨县创建文明城镇的志愿者吕珊珊,很高兴能为各位领导介绍我县的有关情况,希望我的讲解能让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金寨、了解金寨。

尊敬的各位领导,现在我们的车子已经驶入了金寨县的南溪镇。

南溪镇地处大别山腹地,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一座边贸重镇,全镇总面积205平方公里。

总人口5.1万人。

这里有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南溪希望小学;这里有位于安徽省最西部的一所农村省示范高中——南溪中学。

这里有立夏节起义的发源地——大王庙,这里有红28军的旧址——吕家大院。

大革命时期,南溪有近万名儿女参军参战,走出了14位共和国将军,是全国著名的将军镇。

其中中将三位(张贤约、林维先、曾昭山),中将林维先被毛泽东称赞为“游击专家”。

鄂豫皖边区党组织的创建者、红32师的缔造者詹谷堂是南溪人,罗荣桓元帅的夫人林月琴也是南溪人。

(南溪镇桥头至希望小学)1②尊敬的各位领导,我们视察的第一个地方是金寨县南溪希望小学,南溪希望小学到了,请下车视察。

(南溪希望小学至南中)1③尊敬的各位领导,我们即将视察的是南溪中学。

南溪中学始建于1956年9月,原名为“安徽省第二初级中学”,原校址在南溪镇汤家汇积善寺,1957年10月迁址到南溪镇,现名为“金寨县南溪中学”。

(丁埠至梅山)1④尊敬的各位领导,现在请允许我向各位汇报一下金寨的基本县情。

金寨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七县两区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269个行政村,总人口67万。

金寨建县较晚。

1932年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红军主力被迫撤离,国民党卫立煌部进占大别山重镇金家寨,国民党政府为加强统治,划鄂豫皖三省边境的六安、霍山、霍邱、固始、商城、麻城等六县各一部分,设立新县,以卫立煌之名命名“立煌县”。

1947年秋,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二十多座县城,我县在同年9月2日得到解放,在县境建立民主政权,县级政权机构设在金家寨,(当时随军南下的年轻干部白涛被任命为县长。

六安市介绍

六安市介绍

六安市介绍六安市名片
辖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六南、六北、六安市。

不久,六南、六北与六安市合并为六安县。

建国前夕,六安专区领六安、霍山、舒城、寿县、霍邱、金寨。

金银棺宋塔地宫器物。

金棺,以6块黄金薄片铆合制成,长10厘米,宽3—6厘米,通高4.2—7.8厘米,重91.5克,棺头饰双扇假门,门扉装金丝双环,门楣饰连球纹,门上方及左右侧皆伸出莲瓣形背光,棺周身作忍冬纹,棺内底部凸现“重佛舍利”四楷体字。

银棺,通高9—11.5厘米,盖宽8—9厘米,口长20.5厘米,口宽7.4—8厘米。

金棺置于银棺之中,内装满舍利子。

[资料]金寨方言

[资料]金寨方言

安徽金寨方言汇萃方言是人类社会的活化石,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其中沉积了大量的、珍贵的历史、人文信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中对方言的不认同,方言有逐渐退出人们生活的可能。

因此,研究和发掘方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金寨县原无县治,1932年国民政府因“防共”之需,将河南省商城南部、固始县的西南部、安徽省六安、霍山、霍邱的一部,组成一个县,名为“立煌”县,后改称金寨县,初属河南省管辖,1933年3月划入安徽省。

该县方言复杂,西部为楚方言地区,北部为中原方言地区,东部及南部为江淮方言地区,有“隔山不同音,十里两重天”之说,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人员流动小,与外界联系较少,这样就保存了大量的极居特色的方言土语。

如在楚方言地区的南溪、斑竹园一带,如“烤”叫“炙”,在中原方言地区双河、江店,称女儿为“奴”,经笔者考证,来源于古代汉语,诸如此类甚多。

现在网上登出,以飨网友,期与同味共研之。

网友们亦可添加!楚方言区(南溪、斑竹园):什么——么暖子鱼——如烤火——炙活小孩——细儿吃晚餐——过夜儿打——拷\远——软水——书妻子—里头、屋后头叔——叟我——吾介中原方言区(双河、江店)干什么——咂、嘎(干啥快读)吃饭——斗饭干事——斗射儿傻子——苕子、忠实人慢——肉这——捏爸——大大伯子——大拍子弟——兄妻子——屋人、后头的、后爸爸——大、伯可以——照女儿出嫁——出阁给嫁女户送礼——填箱江淮方言区(青山、燕子河)车——催爷爷——爹爹鸡——资吃——扯金寨县辖梅山(含原江店镇和洪冲乡)、双河(黄龙)、汤家汇、南溪、斑竹园、吴家店、古碑、青山、响洪甸、燕子河、天堂寨11镇和白塔畈、全军、铁冲、桃岭、银山畈、关庙、沙河、槐树湾、油坊店、张冲、水竹坪、花石、果子园、张畈、长岭15乡,面积3667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64万。

方言有:(1)金寨话属中原官话信蚌片。

(2)江淮官话洪巢片合肥小片分布在东南部燕子河、天堂寨、张畈、长岭等乡镇。

金寨县_精品文档

金寨县_精品文档

金寨县金寨县位于中国安徽省西部,是皖西南黄山至西递、宏村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金寨县在过去的几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为您介绍金寨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理位置金寨县地处黄山山脉腹地,东邻黄山风景区,南依大别山脉,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86.7%。

县境东西横跨近10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约3473平方公里。

全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

二、历史文化金寨县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令人叹为观止。

早在汉代秦朝,金寨已是王莽新郡的辖区。

古人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宝藏,如金寨古城、茅坪古村等。

金寨县也是红色革命老区,曾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迹和红色文化。

三、旅游景点1. 皖西学宫皖西学宫位于金寨东南25公里处,是明朝时期的一所古代学府,曾是皖西地区的教育中心。

学宫建筑布局严谨,气势宏伟,是研究明代教育史和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

2. 黄山风景区金寨县处于黄山风景区的东侧,黄山风景区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观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奇特的山峰、险峻的悬崖和美丽的云海,也可以登顶观赏黄山日出的壮丽景色。

3. 茅坪古村茅坪古村位于金寨县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这里保存着一座座古老的民居,以及古老的街巷、祠堂和古井等。

古村民居建筑风格独特,自古以来就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而闻名于世。

四、经济发展金寨县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县,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油菜等。

县内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磷矿、石灰石、铁矿石等。

近年来,金寨县积极发展旅游业和农业产业,努力提升县域经济水平,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五、发展前景作为黄山旅游线的一个重要节点,金寨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发展潜力巨大。

未来,金寨县将进一步加大旅游业的投资和开发力度,推动旅游业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安徽各县市名字由来,快来看看你们家乡的由来吧

安徽各县市名字由来,快来看看你们家乡的由来吧

安徽各县市名字由来,快来看看你们家乡的由来吧安徽安徽简称皖。

在我国东南,长江下游。

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以巡抚驻所安庆府(今安庆市)和所辖徽州府(今歙县)⾸字命名。

清置安徽省。

简称皖,本是安庆府的别称,系春秋时皖国和两汉皖县故址⽽得名。

合肥市合肥市:在安徽省中部。

汉置合肥县。

应劭⽈:夏⽔出城⽂东南,⾄此与淮合,故⽈合肥。

郦道元云:按⽔派别⽆合注之理,“盖夏⽔暴长,施合于肥,故⽈合肥。

”据《通鉴地理通释》:淮⽔与肥⽔合,故⽈合肥。

案《尔雅》:“归异出同为肥。

”谓所出同所归异也,肥⽔出县西南,紫蓬⼭、施⽔在县东,夏肥⽔亦名西肥河,在风台县西北。

1949年设市。

长丰县:在合肥市北。

1964年置长丰县,因此县⼤部分原系寿县东部地区,历史上曾是寿县的长丰乡,故名。

肥东县:在合肥市东部。

1949年以原合肥县东部地区置肥东县。

因在合肥之东,故名。

肥西县:在合肥市西南。

1948年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因位于合肥之西⽽得名。

庐江县:在合肥市南。

隋置庐江县。

据《读史⽅舆纪要》:“庐江盖因旧郡⽽名。

”巢湖市:在合肥市东南。

唐置巢县。

因古巢国为名。

1983年改为巢湖市,因巢湖得名。

淮南市淮南市:在安徽省中北部。

1951年设淮南市。

因在淮河南岸,故名。

凤台县:在安徽西北部,清雍正11年(1733年)设县。

据《凤台县志》:“以县北之凤凰⼭,名县⽈风台。

”据《清⼀统志》:凤凰台“在寿州城南门之左,相传尝有凤凰⾄,因名”淮北市淮北市:在安徽北部,1971年改濉溪市为淮北市。

因地处淮河北,与淮南相对,故名。

濉溪县:在安徽北部。

1950年置濉溪县,以濉溪⽽得名。

芜湖市芜湖市、县:在合肥东南。

汉初置芜湖县。

1949年设芜湖市。

据《太平寰宇记》:芜湖:“在芜湖侧,以其地卑,蓄⽔泞深,⽽⽣芜藻,故⽈芜湖,因此名县。

”南陵县:在安徽东南。

晋置南陵戍,南朝梁置南陵县。

南陵,本汉县名,在关中,属京兆尹。

东晋侨置于江南。

博物馆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利用

博物馆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利用

博物馆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利用作者:鄂天航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12期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孕育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养分所创造出的先进文化,而作为时代的产物和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革命博物馆在传承红色文化、整合红色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为例,谈谈如何关于革命博物馆整合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博物馆;红色文化资源;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在党的十八大報告中,习近平指出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红色文化就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和凝练表达。

红色文化资源囊括了文化、艺术、政治等方面多重属性,既包含革命精神、理论纲要、政治思想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也包含革命根据地、革命博物馆、文物文献等物质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中注重整合与利用,不仅能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实现激励人民前进、加强民族凝聚力的社会效益。

博物馆是文化的载体,而作为博物馆的一条分支,革命博物馆不仅具有博物馆的一般功能,还承载着革命历史,发挥着整合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建设的重要作用。

1985年我国文化部颁布《革命纪念馆工作试行条例》,指出各类革命纪念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革命纪念馆的工作包括了调查征集、保护收藏、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明确表示要对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大别山区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就坐落在大别山区的梅山镇红军村,占地8300余平方米,建成于1983年,开放于1984年,依傍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金寨县红军广场、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

博物馆具体分为五个部分:序厅、革命历史陈列馆、开国将军厅、省部级领导展区、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和洪学智将军纪念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寨县名的由来
要弄清楚“金寨”的来历,就需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金寨县的建县历史。

1932年5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率领30万大军,组织对豫鄂皖根据地的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并明令各纵队:谁先占领豫皖苏维埃的军政中心金家寨,此镇即用占领者的名字命名,并改为县治。

由于各种原因,在这次关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前途命运的战役中,红军失利了,迫使剩下的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离开大别山。

1932年10月,国民党政府划皖豫两省边境的六安、霍山、霍邱,固始、商城五县各一部分,设立一个新县,以首先进占金家寨镇的国民党将领卫立煌之名为县名,故称“立煌县”。

其行政管辖初属河南省,1933年3月改属安徽省。

1947年秋。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国民党地方政权崩溃,立煌县建立起县民主政府。

1947年9月,当时的县委书记张延积、县长白涛等15人组成的县委举行第十次会议,作出决议:更改县名,出安民布告。

经县委研究,报地委、区党委同意,将立煌县改为金寨县,白涛同志亲自撰文,用通俗易懂的五言诗句,以流利的书法,亲笔写了十几张《金寨县民主政府布告》,张贴全县重要集镇,开头有这样几句:
查我金家寨,大别山中心。

革命根据地,中外有威名。

立煌本战犯,不应留臭名。

改名金寨县,历史面目真。

从此,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苏区人民,重新获得新生,金寨县便以新的命名载入史册,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将“立煌县”改名为“金寨县”,是根据当时的立煌县城所在地金家寨镇而来。

那么金家寨镇的地名又是从何而来呢?这里必须要提到一个传说,在原金寨镇东北5里处有一古城畈,当地人传为“黄花天子”的古城。

过去流行于河南省商城、固始一带的皮影戏《五女征南》,即演绎其事,其附近的一些地名及金寨镇的古地名都与这个历史传说密切相关。

相传宋仁宗封后周柴荣的裔孙于此,称“百里王”。

后起兵反宋,正值金秋菊花盛开之时,就自称“黄花天子”。

所辖地仅百余里,东北边卡为狗脊岭和清风岭,西南二关为长岭关和松子关。

黄花天子以其所居地设四门:狮子口为北门,高庙为南门,东门在下棋尖,西门在河南。

天堂湾(位于槐树湾乡)为其后勤基地,设有粮仓、马厩、军库、药厂等机构,今槐树湾乡犹有“运粮沟”、“养马寨”等地名。

“黄花天子”王城附近还有羊毛寨、天堂寨,松子寨、将军寨,清风寨等十寨。

传说梅山镇清风岭即为当时之“清风寨”,由其守关将领“清风”得名。

“黄花天子”于宋仁宗天圣年
间反宋后,宋廷派杨门女将杨乃红、杨金花等率兵征讨,宋兵先从狗脊岭进军被阻,改从清风岭突破,打败了清风、明月二将,再越过盘婆岭,至高庙又破其城门,打死丞相龙天表。

这时,黄花天子只身向西逃跑,杨乃红紧紧追赶,驰至张公山下狮子岭头处,云鬓松散,金钗堕地(传说金寨镇古名“金钗镇”即由此而来,后演化为“金寨镇”),不及拾取,仍尾追不舍,“黄花天子”见前面河水阻隔,后面又无人相救,便舍弃战马,跳入黑龙潭淹死(一说逃至商城八里滩投潭而死)。

古城畈,现在是梅山水库淹没区。

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人从畈上掘出一口缸,制作精致,底有“大宋宣和二年”六字。

1946年秋季,地方保丁在清理麦地沟时,挖出一方金印,上方为狮绶,下方有文,曰“大宋黄花天子之印”,惜于解放前夕失踪。

关于金家寨镇名的来历还有另外三个版本。

一说明太祖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皇后由此地还滁阳,遗失金钗一枚,故名“金钗镇”。

一说杨乃红破古城后,朝廷为防止叛乱,曾派钦差大臣来此镇守,因此后得名“钦差镇”。

还有说此地曾经是起义军据守之寨,且为金氏族居之所,转而称为“金家寨”。

1956年,梅山水库建成,县城迁往梅山。

金家寨带着他历史上的血雨腥风、繁华落寞以及他的千年之身都淹没在高峡平湖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