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第七章力第1节力教材解读本节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
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是学好初中力学的基础,对后续课程的理解与吸收有重要作用。
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本节从实际生活出发,学习力的概念,然后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依次展开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进行起着奠基石的作用。
教学反思在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时,具体过程为:观看踢足球的录像,让学生总结出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然后通过放大的录像让学生看到,在力使物体(足球)运动状态改变的同时也使物体(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在处理此问题时可以提出:为什么有些形变我们看不见?然后手握酒瓶,让学生观察玻璃酒瓶的形变,可以用细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将玻璃酒瓶的微小形变放大,继而联系前面声学中的几个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放大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教师札记【新课引入】采用素材一中的导入方式一【情景导入】。
【新课推进】一、力(一)提出问题:什么是力呢?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课上、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在力的现象中,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呢?日常生活中:手拍桌子、鼓掌、超市员工推车……体育课上:踢球、举杠铃、托排球……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可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
拓展:有力存在,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可追加设问:(1)你拍桌子,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2)老师在黑板引导设问:上面事例中力的作用都是涉及了两个物体,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
那么,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学生回答: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得出结论:力的共同之处是物体—作用—物体。
生活中的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都是力的具体描述。
八年级物理《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说课人:赵小鑫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力》。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地位及作用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运动和力、压强、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同时,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2、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4、知道力的三要素5、会画力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归纳力的概念2、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分析归纳力的三要素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示意图画法四、教学难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五、教具:小车、磁铁、小钢球、铁钉、弹簧、铁丝等(二)教法与学法设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我使用如下教学方法:1、说教法:(1)实物演示法(2)多媒体演示实验法(3)探究法(4)引导法(5)讲解法(6)举例法(7)启发式教学法2、说学法:(1)观察法(2)分析法(3)小组实验法(4)探究法(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头脑风暴:用“力”快速组词,由此引入课题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新课教学(一)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提出问题: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器材:小车、磁铁、小钢球、铁钉、弹簧、铁丝、空塑料瓶、纸、气球等.实验探究:分别对以上物体施加力,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分析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什么发生改变?得出结论:汇报探究结果这个实验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在活动中分类整理和归纳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第1节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我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下面是我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的内容设计的一份教案。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引入、互动探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幼儿对力的概念和作用产生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理解力的定义,认识力的作用,并能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说出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会使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幼儿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
难点:力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力的小游戏道具,如弹力球、拉力器等。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力的体验套件,包括小车、小球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幼儿进行力的游戏,如弹力球比赛,让幼儿亲身感受力的作用。
2. 互动探究:(1) 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是什么?我们是怎么感受到力的存在的?(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3) 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实际应用:如拉力器可以拉开弹力球,小车需要推力才能前进等。
3. 实践活动:(1) 组织幼儿使用力的体验套件,让幼儿自己发现力的作用和力的实际应用。
(2) 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验。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
难点:力的实际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幼儿对力的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在家进行力的实验,如用力的方式拉开弹力球,用力的方式推动小车等,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力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型的力的特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的作用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4.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分析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示意图,讲解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让学生了解各种力的特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5. 讲解力的三要素:讲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力的三要素,分析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8. 作业设计:(1)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并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力的三要素,分析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通过讲解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延伸: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何影响?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力的知识?七、作业答案(1)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有:提书包、推车、拉窗帘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说课稿
(一)学生特点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索欲望。他们的认知水平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他们对物理学科有着普遍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实验和动手操作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存在畏难情绪,缺乏自信心,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引导。
(三)学习动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机,我计划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引入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讲解和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拉力、压力、重力等,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实际存在和作用,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实验探究: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如拉弹簧测力计、抛物体感受重力等,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互动游戏开始,比如“力的猜谜游戏”,让学生通过猜谜的方式初步接触力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然后,我会播放一段与力相关的趣味视频,如“力的魔法展示”,通过视频中的生动演示和趣味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兴趣和好奇心。最后,我会提出一个与力相关的问题,如“如果没有力,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发他们对力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欲望。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采用以下方式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通过一个简短的PPT讲解,介绍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知识点,让学生对力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我会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如拉弹簧测力计,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并通过观察和记录数据,加深对力的理解。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自己动手拉弹簧测力计,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最后,我会通过一些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拉力会使物体加速?”,“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力的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本节是力学开始的第一节.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及画法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二、教法学法分析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对本节教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学生分析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情况是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评价方式:使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及时的语言和量化评价.四、学习目标分析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这是我设置的三维目标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准备: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讲授之前我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拉力器、直尺、弹簧、橡皮泥、磁铁、铁球、轨道、扳手、旱冰鞋六、教学过程我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教学内容包含了四个探究点(一)引入课题教师投影“力”字,请同学用这个力字组词。
这样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探究点一:什么是力初二的学生对力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如何从感性认识中概括出力的概念呢?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再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有关“力"事例中有什么共性。
【推荐下载】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说课稿PPT文档
本章的地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的三要素
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弹力产生的 原因
弹簧测力计
位作用 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弹性和
在本初章中 在阶弹段力如、何重建力立的这处个理概思念路,上一与直第有1节各“种力不”同是的一处脉理相方承法的。塑。性
光的反的射科规学律态,度获和得团比队较合作 通 物过 理“ 知全(想 识面3想 的)做 认的通精(做 识探” 与过神3等 物究)对。体 理活密验 概比动切性 念,活 的体联理动建验系形构解成。。实镜对际面,
反射和提漫高反科射学的技主术要应差用异于。日 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本章知识结 力 重力 例怎如样, 让弹学力生、认重识力力、?与怎力样设合置理于把同握一认效章识果,的使分力寸的?测教量科能书及通时过实联现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认识力,并通过重感知心力、描
构 述力、测量力、分析力这四个过程来实现对力的初步认识。
力的 概念
力
说课提纲
1 本章教材概述
说课提纲
1 本章教材概述
2 本章的教学目标
3 本章的重点、难点
4
教学建议
本章教材概述
本章的地位 作用
本章内容调 整
本章知识结 构
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 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本章所学有关 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 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3)通(过3)对密比切,联理系解实镜际面, 反射和提漫高反科射学的技主术要应差用异于。日
常生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社会的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因此,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设计出既符合孩子们认知发展水平,又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
这次的活动是我设计的一节幼儿园科学课,主题是“力的作用”。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力的作用”为主线,通过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如气球、木块等,引导他们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感受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力来改变物体的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感受力的作用,能够用语言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力的概念,感受力的作用。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力来改变物体的状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木块、绳子、滑轮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气球,一张纸,一把剪刀。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力的作用。
我会拿着一个气球,让孩子们用手挤压气球,感受气球因为力的作用而变形。
2. 讲解:我会向孩子们解释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我会用教具演示力的作用,如用绳子拉扯木块,让孩子们看到木块因为力的作用而移动。
3. 实践: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用力的方式改变物体的状态。
例如,让孩子们用剪刀剪开纸张,感受力改变物体形态的效果。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力的概念,感受力的作用。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力来改变物体的状态。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感受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力来改变物体的状态。
同时,我也会根据孩子们的表现,适时地进行拓展延伸,让们在生活中感受力的作用。
总的来说,我相信,通过这节课,孩子们能够对“力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2. 力的表示:向学生介绍力的表示方法,即力的图示,包括箭头表示法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3. 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介绍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介绍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力的术语。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绘制力的图示。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对物体的影响。
4.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表示方法、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 难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图示模型、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器材。
2.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题、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思考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力的作用。
2. 力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的含义。
3. 力的表示:讲解力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绘制力的图示。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演示器材,向学生展示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
5.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 例题讲解:选取适当的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和思路。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表示方法、作用效果、相互性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现象中是否存在力的作用,并解释原因。
(1)抛出的篮球在空中飞行。
(2)拉紧的弓箭。
(3)放在桌面上的书本。
2. 答案:(1)存在力的作用,篮球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2)存在力的作用,弓箭受到拉力和重力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说课稿
本章内容调 整
Hale Waihona Puke 本章知识结 构本章教材概述
本章的地 位作用
《课标》在学生必做实验中设置了测 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 实验,要完成这样的测量必须关注测 量的条件、了解测量的原理,使被测 物体保持平衡状态。基于这样的考虑, 教科书把摩擦力放在第八章“运动和 力”中的二力平衡之后。这样,本章 就包含“力”“弹力”“重力”三节 内容。
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和将自己见解与他人交流的习惯说课提纲本章教材概述12本章的教学目标3本章的重点难点4教学建议本章的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力的示意图?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生活现象?斜面上物体的重力方向说课提纲本章教材概述12本章的教学目标3本章的重点难点4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材设计实验活动设计课时建议第1节力2课时第2节弹力1课时第3节重力2课时教学建议课时建议实验活动设计教材设计1感知力2描述力3测量力4分析力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
教科书还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 力的作用效果。教科书通过这些设计更好的 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 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
2
描述力
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 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 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 的描述力了。
3
测量力
力作为一个物理量是可以测量的, 因此力的测量是认识力的一个重要阶 段。《课标》在学生必做实验中设置 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为此, 教科书在给出弹力概念的基础上,设 计了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这 个过程完成了学生对力是一个物理量 的认识。
教学建议
初中_物理_人教版_八年级下_第七章力_第1节力教案
初中_物理_人教版_八年级下_第七章力_第1节力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体验和动手操作,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力,知道力的作用。
2. 培养幼儿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力的作用和概念。
2.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感知力的存在和作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力的棒、力的绳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力的小球,一个力的棒,一个力的绳。
四、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力的故事,如“小猪佩奇和大象伯父”,让孩子们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简要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通过教具演示力的作用。
3. 实践: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力的棒和力的绳将力的小球推到目标位置。
4. 分享:每组分享实践活动中的心得和体验,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力的存在和作用。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力的作用和概念。
2. 活动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感知力的存在和作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引入、实践活动等方法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力的概念和作用,但在讲解和实践环节中,部分孩子对力的作用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如拉扯玩具、拍打篮球等,增强对力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它们对于孩子们的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和作用至关重要。
引入环节的故事选择和讲解方法的运用是我重点关注的细节之一。
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力的故事,如“小猪佩奇和大象伯父”,我试图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和理解力的作用。
在选择故事时,我注重了故事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以及与力的概念相关性的平衡。
2019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案
教案:2019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
2.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受到力的同时,也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表示和单位,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和应用。
2. 重点:力的概念、表示和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教师简要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讲解力的表示和单位:教师介绍力的符号“F”和单位牛顿(N)。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教师通过示例或实验,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6.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示例题目,讲解力的计算和应用。
7.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8. 板书设计:教师根据讲解内容,设计板书,突出力的概念、表示和作用效果。
9. 作业设计:教师布置作业题目,要求学生巩固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表示:F力的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力的符号是____,力的单位是____。
(2)选择题:下列哪个现象不属于力的作用效果?A. 拉伸弹簧B. 推动小车C. 破碎玻璃D. 热水沸腾(3)简答题:请解释一下力的作用相互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本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绳子,橡皮筋。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示例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完成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将测力计固定在支架上,将被测物体挂在测力计的挂钩上,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3)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第1节 力说课课件
(三)、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给出已知力指出它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难点:(1)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 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
(2)引导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 作用效果)。
说课综述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教学过程中着重 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突出方法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简单生活还原实验的动手能力,对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概括的 能力。遵循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原则。
观看影片:一名学生穿上 旱冰鞋,面对墙站好后, 推一下墙。
人远离墙滑动
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后退?人 推墙人受不受力?如果受力,施 力物体是谁?
原来人对墙施力的同时, 墙也对人施加了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不能离开两个物体 而存在,其中一个是 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 力物体。
力 的 单 位:
1.力一般用F来表示 2.牛顿,简称牛,符号(N)
五、作业:
1、用橡皮泥捏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或人物。 2、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 力 (一)、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作用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有力就一定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力的初步概念(15min); 2、力的相互作用及单位(15min) 3、力的作用效果(10min)。
一、力的概念
压
推
拉
提
9
人
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1力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了解力的单位。
3.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运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扯、推动等。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举例说明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示例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介绍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5.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示例说明力的相互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的表示:符号“F”,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概念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3)力的表示方法是什么?请写出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2. 答案:(1)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例如:拉扯、推动、挤压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例如:用力拉伸弹簧,弹簧发生形变;用力踢足球,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七章《力》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七章《力》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力”这个字,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它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是不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所讲的力的含义。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力的单位。
c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能力目标a 通过探究活动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德育及情感目标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3、教材编写思路及结构特点教材对每个知识点,均以“想想做做”或“想想议议”来引入力的有关概念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边观察,边分析,边总结物理规律。
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4、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并规范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二、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在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的基础上,再进行特定的探究活动及教学演示,让学生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况,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分析总结出来的。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后,来学习这一节内容的。
学生初学物理学中的“力”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不能准确、完整地根据演示实验及探究活动分析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1 力 教案
力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材分析《力》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内容包含四个方面的知识,分别是:①力的概念;②力的作用效果;③力的三要素;④力的示意图。
力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对力有很好的认识,同时对生活中的各种力的现象也有了一个更好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力方面的内容,因此需要一些辅助手段来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生活实例入手,慢慢的引入物理学的知识,让学生有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教学目标1、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用力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分辨两种不同的效果,能用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了解力的三要素,知道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会画力的示意图,会根据示意图判断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重点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两种作用效果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教学准备课件、演示实验器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拔河比赛提出问题:学生们们用“力”拉绳,那么力是什么呢?二、力的概念和单位观察以下情形,分析其中的情况:谁施加了力?谁受到了力?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其他示例。
归纳总结: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
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
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出问题:(1)单独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吗?(2)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一定要接触吗?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指导。
教师讲解:力的单位:牛顿、符号是N。
并让学生体验1N的大小(用手托住两个鸡蛋)。
展示PPT:展示各种常见的力的大小。
三、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实验:(1)用手按压弹簧;(2)用手弹静止在桌面上的小球。
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两种情况下力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说课稿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辅助教学:
1.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球等,用于进行力的实验和演示。
2.多媒体资源:PPT、教学视频、动画等,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和实验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理概念。
3.技术工具:互动白板、实物投影仪等,实现课堂上的实时互动和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如踢足球、拉弓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从而引出力的概念。
2.提问式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用力的情况?这些力是如何产生的?”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点的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3)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实验、游戏等互动性强的学习活动更感兴趣,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能感到枯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依赖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直观展示物理现象,便于学生理解;实现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
(1)提问:针对力的概念、作用方式等问题,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演示:进行力的实验演示,邀请学生参与,并解释实验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
本节是力学开始的第一节。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及画法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分析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对本节教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情况是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
评价方式:使学生进行“自评”和“互
评”,教师给予及时的语言和量化评价。
四、学习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这是我设置的三维目标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准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讲授之前我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拉力器、直尺、弹簧、橡皮泥、磁铁、铁球、轨道、扳手、旱冰鞋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
教学内容包含了四个探究点
(一)引入课题
教师投影“力”字,请同学用这个力字组词。
这样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
探究点一:什么是力
初二的学生对力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如何从感性认识中概括出力的概念呢?
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
再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有关“力”事例中有什么共性。
由此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在前面事例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这样设计通过学生举出事例联系生活,通过事例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的能力。
力作为一个物理量知道:力的符号和单位:F 、牛顿(N)这里可以让学生课前查资料了解牛顿,上课时找学生讲讲牛顿的故事。
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可以学习牛顿的敢于探索,坚持真理,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拉测力器和挤压柠檬。
通过这两个实验引导学生概括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里让学生举一些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事例。
强调力的一个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形状。
演示实验:小铁球受到磁体的作用会改变运动轨迹。
再观看打棒球、羽毛球、踢足球等视频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视频。
让学生总结出力的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这样设计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
探究点三: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学生对力的大小和方向并不陌生,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说明。
力的作用点是是学生新接触的知识,因此设计两个实验让学生体验。
最后,小结出力的三要素.
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体验加深知识的理解
(2、力的示意图
通过课本小组自学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然后找三个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作图。
最后,由教师边点评边引导学生得出作图要点。
这样设计既培养学生自学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又为培养形成良好规范要求。
探究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观看视频和分析事例学生讨论,得出结论: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②同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达标检测
练习题的设置与探究点对应,题目少但题型都有代表性。
可以及时、客观、全面的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四)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帮助学生记忆。
还能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同时反馈学习目标。
七、教学反思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注重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式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简单、有趣,且就在我们身边,大大提高了学习的
兴趣和愿望,是新课标要求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注重了新课标要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
在学生认识规律之后,又及时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应用意识。
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在此,还请各位评委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