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教育社会学学科概论 《教育社会学》华师社会学课件 考研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三)微观角度的研究
(四)综合角度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赛宾斯、华德、杜威
• 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
二、学科成型时期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三、社会学化时期
(一)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
3、教师角色实践
(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1、教师预期社会化 2、教师继续社会化 (三)教师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的两种观点 2、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3、职业倦怠的过程 4、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5、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2、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1、向上流动性 2、利益集团性 3、多重身份性 (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1、教师角色期待 2、教师角色领悟
•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2、人文研究范式
(二)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
(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1、功能范式 2、冲动范式 3、互动范式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 二、研究课程的形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教育社会学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实证性,解释性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策性(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之间的合作(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4)全方位的研究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状态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世界研究水平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实验法,资料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a结构功能主义:(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合作,相关性以及共同的规范和价值标准,强调制度和角色的功能发挥,以及各部门对社会整体功能的积极作用。
教育社会学讲稿
韦伯(Marx.Weber1864-1920德国)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 形式合理性(如科层制,受程序规则与章程支配) 实质合理性(非纯粹手段-目的的计算理性,而是关联过去、现 在、未来的价值预设,如共产主义、快乐主义、平等主义 价值合理性(始终依循诫命、信念与动机行事,不管结果如何) 目的合理性:重计后果得失 理性化消极方面:去除思想中神秘成分 理性化积极方面:使现代生活各领域具系统性、一贯性、可计 算性。 “这个时代的命运是:一切终极及崇高的价值从公众生活中隐 退——或遁入神秘生活的超越领域,或流于直接人际关系的博 爱,1948:155”
伯恩斯坦
教育知识三大信息系统: 课程:界定什么是合法知识 教学:界定什么是知识的合法传递 评量:界定受教育者实现了哪些合法知识 教学活动内部逻辑的三种重要规则:等级、 进度、标准,它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冲突,制 度与权力关系的基本原则
教育之目的——社会化 教育制度的作用——创造道德共同体 教育之功能——智识、政治、社会、经济
《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道德教育论》 (1902~1906)、《教育与社会学》(1922) 《教育与社会学》
选自《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P51
西方教育社会学
韦伯:理性化时代的社会诊断者与预言家。专家的培养超越了“有教养的人” 帕森斯:和谐理论的代表人物 杜威: 1889年美国教育学家J.杜威《学校与社会》:将学校视为一种社会制度,论 述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1916年《民主与教育》中进一步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学 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经验的继续 改造,也是社会改造的唯一方法。 伯恩斯坦:毕生工作的目标是防止工人阶层教育潜能的浪费。 (1961)他认为应该通过对系统中结构的阶级与权力关系和学 校中互动的教育过程的整合来理解教育系统。“有效的知识”。 试图 将社会、制度、互动、内心四个领域整合起来。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他的研究凝聚着一个杰出社会科学家对教
教育社会学第一章
二、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 艾波(apple): 修正传统冲突论之再制理论,提出抗拒 (resistance)理论的观点,认为教育具有相 对自主性或创造性行动,并非完全被动的 接受一预先设计好的指令。
• 威里斯(willis): 提出文化创生(cultural productjon)的观点, 承认次文化的存在,而且次文化不一定与 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协调一致
二、教育社会学的产生
1.沃德的“社会导进论” 社会导论:教育与社会之间所建立的逻辑 关系是,“教育——知识——动态的意 见——动态的行动——进步——幸福”这 条环环相扣的链条。
二、教育社会学的产生
2.迪尔克姆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 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他指出教育的本
质是使“青年一代有条不紊的社会化”。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产生 和发展
▪教育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1. 工业化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产日趋社会化, 由此带来了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使得学校必须打破与社 会分离的状况,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许多教育学 家和社会学家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的探 讨。
2.许多学校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因此许多学者开始 借助于社会学的理论来探讨教育问题。
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任何一门独立学科在科学体系中都占有 特定位置。这一位置主要因四方面因素而 异,即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范式、 学科研究的历史,因此在对教育社会学进 行界定之前,首先要说明这四个方面的问 题。
一、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理论界中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认 识
三、学科化时期
(一)学科地位正式确立 1. 正式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 2. 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组织。 3. 正式出版了专业杂志。
教育社会学专题ppt
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
间接
文
作为文化负荷体的人:教师与
化
学生
水 平
文化水平对教 育水平的制约
直接
与
教
教材与其他教育手段
育
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的循环
(二)、文化的传递、传播与教育
文化传递: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 延续
文化传播:文化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扩散 ,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作用:促进文化发展 促进个人社会化
收集资料:普查法,抽样法,个案法,典型 法,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二次分析, 实验法,区位法,社会测量法,功能探究法 ,系统工程法,数学法
普查法:
全面调查法,对调查对象的总体的 全部单位逐一不漏的进行调查,以 收集某一教育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 全部情况的资料。公共机构采用, 最接近真实。
抽样法:按一定方式从被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部 分做样本进行调查,将研究结果推论到总体 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关键是保证样本
的代表性,缩小抽样误差。 偶遇抽样
非机率抽样 判断抽样
配额抽样
简单几率抽样
机率抽样
分层几率抽样 整群几率抽样
系统几率抽样
用于横剖式比较研究和追踪式研究
个案法:将某一个具体单位作为案例,对它的若干 现象、特征和过程作全面的、深入的、长 时间的调查研究,摸清它的来龙去脉。运 用广泛,定性研究,结果不宜推论。
实验法:在尽可能严密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 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的科学方法,用 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较 小范围内进行,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 然实验。避免危害被试身心健康的做 法。
区位法:将某一区域作为一个体系,从其全部 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区域与外界 的关系中综合考察区域生活、区域结 构、功能、价值体系、社会问题、区 域发展变化的趋势等等情况的一种方 法。
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教育社会学发展;教育社会学理论基础;社会化与教育;社会结构与教育;社会问题与教育;社区与学校;教育组织社会学;教育知识社会学;教学社会学;社会变迁与教育等。
其主题涉及到了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几乎所有层面的问题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社会学可为教育活动、教育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关系◆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社会学一般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定义: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第二节教育社会学历史与发展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萌芽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成型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转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以后更取得了迅速发展可分为:理论奠基时期,学科成形时期,范式转换时期,学派争鸣时期,取向修正时期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背景:工业化促进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全新发展•教育学体系中与“个体本位论”相对的“社会本位论”的形成•社会学家对于教育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的重视•代表人物:涂尔干、斯宾塞、杜威等二、学科成型时期(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学科制度的成形•有三个主要标志:一是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二是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三是出版学术刊物•研究范式成形。
规范性研究范式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战结束至60年代中期•实证性研究确立。
功能主义研究盛行(p32)四、学派争鸣时期(60年代后至80年代中)•冲突论学派。
解释论学派五、取向修正时期•不同观点、不同取向的研究者之间交流。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理论与应用研究并存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1922-1949创建时期•1949-1979停滞时期;1979到至今恢复重建时期•创建时期:翻译介绍国外,出版著作,开设课程•停滞时期:学习苏联,取消社会学及相关研究•重建时期:成产“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开设课程;建立学校团体,刊物等教育社会学发展趋势◆研究领域上,表现为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结合(社会发展的高龄化、信息化、国际化、学习化、价值多元化,社会问题增多,研究焦点突出学校教育范畴,拓展至社会教育领域◆重视国际比较研究及交流与理解(文化碰撞、文化冲突等导致新教育问题)◆关注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社会外部环境急变,导致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产生新变化,如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人与人直接交流减少,不安、孤独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理论•基本观点:首先,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每一个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
教育社会学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方法论。
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分析P12、13、14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评判与区分P19、204、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制度(始于1907年)的形成标志P255、教育社会学的范式转换时期P29~326、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中,重建时期的标志P49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1、三个时期的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的社会职能P562、文化结构的三种类型划分P913、地区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实例P113(论述题)4、性别差异与教育机会偏斜中,女性P142(论述题)5、社会变迁的相关概念(名词解释)第三编教育自身的社会系统1、教师的社会地位P1962、教师的教育权威的分类P209⑴韦伯的权威三类型说⑵克利夫顿、罗伯兹二人提出的教师权威的四个层面分别为来源于教育制度的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来源于教师个人因素的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四者互动共构成教师的实际权威。
3、教师职业社会化的相关概念(名词解释)4、学生的三重社会P2235、同辈群体的功能P2285、学生的重要他人P244(名词解释或论述题)▲偶像性重要他人与互动性重要他人▲不同影响者的实际角色6、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与特殊社会文化的概念(名词解释)7、学校组织的性质的基本类型,以及规范—功利性组织和规范—强制性组织的成因P2518、学校组织结构中,异质性结构导致的三种结果P2599、学校组织的取向有哪些?P26210、班级组织结构中,正式与非正式结构的概念(名词解释)11、“法定课程”与“师定课程”的概念及关系P33012、课堂教学中,不同空间构成的特点及影响P34513、课堂教学中的互动P354⑴课堂互动类别(互动主体的构成)课堂互动类别(人际状态的性质)⑵课堂互动差异14、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的相关概念P360(名词解释)第四编教育的社会功能1、“负向功能论”的述评P382(论述题)▲学校教育功能分析框架2、名词解释P398。
教育社会学第一章
判断对错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美丽只是表面的? 美丽只是表面的?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
教育科学分类
理论学科 分类学科 交叉学科
幼儿、初等、中等、 幼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 成人、特殊、比较、家庭、 成人、特殊、比较、家庭、农村教育学 教育哲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统计学 教育人类学 教育法学
教育社会学常用方法
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电话访谈、集体访谈) 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电话访谈、集体访谈) 现场法:观察法、 现场法:观察法、实验法 隐蔽法:第二手资料分析、 隐蔽法:第二手资料分析、痕迹测量法
案例: 案例:
1936年 美国的《文摘》 1936年,美国的《文摘》杂志在电话号码簿和 汽车登记册上选区200万选民样本, 200万选民样本 汽车登记册上选区200万选民样本,进行总统竞选 民意测验,根据调查结果预言兰登将战胜罗斯福。 民意测验,根据调查结果预言兰登将战胜罗斯福。
奉行事实判断, 奉行事实判断,摒弃价值判断是教育社会 学研究的一条基本原则,被称之为“ 学研究的一条基本原则,被称之为“社会学精 神”。
基于主观的认识 基于事实的认识
最近的孩子们很少在户 全国的小学生户外玩耍时间 外玩耍。 一周平均一个半小时、大约是20 外玩耍。 一周平均一个半小时、大约是20 年前的 分之一。 年前的4分之一。
研究目的 定 量 研 究 定 性 研 究 确定结果 研究者 研究程序 资料处理 获得理论
研究者的 关系、 (关系、影 价值取向 响、原因) 不介入 原因) 理解整个 过程 研究者观 察-参与
标准程序; 标准程序; 统计方法 以理论为 预先设计 基础开展 研究( 的研究方 研究(演 绎法) 法 绎法) 非标准程 描述方法 理论是在 序;多种 研究过程 中形成 方法并用 归纳法) (归纳法)
(第一讲)教育社会学绪论 (1)
八、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以南京师大吴康宁教授著的《教育社会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为主,同时还参阅国内 外其他学者的著作和科研论文,对主要教授的 内容,可视情况,做必要的取舍。
直接相关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孙立平《社会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4.陈君慧《话说社会学》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5.高燕 ,孙其昂《社会学概论》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6..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7.金一鸣《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8.马和民《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鲁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第一讲 教育社会学预备知识
第一章 社会与社会学概述
(一)社会与社会运行 (二)社会学概述
第一节 社会与社会运行
一、社会概述
(一)社会的概念 (二)社会的特点 (三)社会的功能 二、社会运行
(一)什么是社会运行
(二)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
一、社会概述 (一)社会的概念 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他们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
教育社会学试图回答的问题
1.教育是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2.学校存在的社会意义何在?
3.学校的本质是什么? 4.班级是一种什么组织? 5.教师与学生究竟充当什么社会角色? 6.课堂教学的社会学行为有哪些? 8.师生之间有哪些社会矛盾?如何化解?
7.学校里存在哪些亚组织?有哪些社会行为?
七、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教育社会学PPT
01总体结构第一编学科元论第一部分学科论:事物共性研究第二部分问题论:事件专项研究第二编学科本论第三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生境论第四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结构论第五部分教育社会生态运行论第六部分教育社会生态功能论第七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的存在形态第八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的非生态化02学科范式第一部分学科论教育社会学学科学习-研究范式的性质1,实质:结构框架构件构式2,本质:理念构想观念价值3,全质:范式思路方法模式教育社会学科学习-研究范式的基本内容框架:思维对象的边界轮廓和结构关系教育社会生态的生境、结构、运行和功能理念:质性判断:实能应怎是:生存生产生活思路:思维的起点、进程和顺序从教育社会生态的生境考察到、结构、运行和功能分析教育社会学科学习-研究范式性质根本特征实质本位的研究1,客观反映范式:教育社会生态2,研究者价值祛除3,对应反映,超越性设计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本质理念教育社会生命形态的能动延续、再造和创新与教育社会的公平生活与有效生产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全质思路教育社会生态形态四是研究按着教育社会生态形态的环境、结构、运行和功能顺序,进行实是面目、能是猜想、应是建构和怎是设计的系统研究。
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基本特征1,对应真实性:主客观一致性2,全质综合性:实质本质有机统一3,形态完整性:结构性:形式内容4,理论系统性:逻辑性:辩证形式5,行动个体性:整体性、复合性学习-研究要求●行动参与性学习:个体性、共行性●实践反思性学习:目的性、批判性●展示内化性学习:外化性、内烁性●互动协商性学习:博弈性、自主性第一章研究学习主体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二、研究学习主体的立场三、研究学习主体的职责四、研究学习主体的权能五、研究学习主体的行为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1,实质:个人身份:自己私人2,本质:法人身份:角色身份代表者3,全质:完整身份:自己私人代表者(1)国民公民(2)他人家庭族群国家(3)人类:公共知识分子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准公共知识分子1立场2职责3权能4行为二、准公共知识分子立场1,研究学习者的基本立场无立场暗立场灰立场明立场2,准公共知识分子立场:明立场(1)全人类总体(2)全人类整体(3)全人类总体整体形态:个体三、准公共知识分子职责研究弘扬通识共识坚持维护公益公利发起参与公共行动尊重个体理念实践四、准公共知识分子权能研究认识权反思批判权表达辩论权自主行动权五、准公共知识分子行动坚持独立人格行动坚持批判反思行动创新设计建构行动本质形态:四是研究实是研究能是研究应是研究怎是研究四是研究的基本内涵实是研究:实然、实证、真实:完整能是研究:性质、猜想、价值:充分应是研究:规范、建构、模型:完备怎是研究:操作、设计、举措:可行四是研究的逻辑关系从实是研究、能是研究到应是研究再到怎是研究四是研究逻辑关系的依据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求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实践性要求四是研究逻辑关系的意义实现主客观世界的科学统一实现科学认识与能动实践的统一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社会生态人(元生态系统)●教育社会生态人(复合生态系统)教育社会生态人(元生态系统)●定义:生命形态人:教育生命有机体形态●以教育生命的客观律动为基础和依托,能动地参与、创造和享有有效生产和公平生活,自主地谋求更好生存与发展的教育生命有机体形态。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可编辑)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___、主要社会设置、社会环境和___。
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___、社会阶级与___、年龄与健康问题、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___。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___在美国___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___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___、___、___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织、___与___。
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___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___兼而有之的组织。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__、个案法、___和问卷法。
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一书。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___、___及___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
9.1982年2月,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___在杭州成立。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___、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定性影响、___、知识性影响及___的主要载体。
11.社会变迁分为___和__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剧变可分为___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___。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___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___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学科论之一ppt课件
法国的社会学家、教育学家:涂尔干
• 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教育纯粹是国家的事情, 国家应对教育实施控制,整个教育思想、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应由广泛的社会秩序来决定,否则无法实现 人的社会化。
• 个人的发展可能受“自然”、“同辈”、“成人”几 个方面的影响,但只有来自成人的影响才能称为教育, 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担负着及其重要的社会责 任,社会对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 从传统的教育社会学到新兴的教育社会 学。(20世纪中叶以后)
一、教育社会学的萌生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 1) 教育社会学萌生的背景:(时代背景、 思想根源、学术基础) • 2)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社会学之父:
法国的唯心主义者孔德
他认为达尔文提出存在于生物界的 “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运用到人类社会, 试图用社会进化来反对社会改革,以此巩 固资产英阶国级新的兴统资治产。阶由级此哲出学发家,、其教育理 论认为:教社育会的学任家务:就斯是宾为塞个:人的完满生 活作准备和求得个性的解放,以求得个人 能更好的生存于社会。
•5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版;
•6、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7、吴康宁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8、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 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 4、结 合自己的学习,提倡撰写课程论文。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社会学
第一篇: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导论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两种研究路径: 第一种,主要是以孔德、图尔干、斯宾塞维代表的学术渊源,偏重“社会事实”,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
第二种是以韦伯为代表的,主要是偏重“个体事实”,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社会有机论为代表,在研究时始终强调整体、有机联系的观点,教育现象放于社会大系统进行分析。
2.综合性:理解的教育是广义的,重点分析学校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综合性。
3.现实性:直面现实生活的教育事实,特别是对本国本土教育事实的研究。
4.实证性: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教育事实资料,再进行二次分析。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社会学可为教育活动、教育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关系。
2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社会学一般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3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1.功能局限性:具有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比如只能协助而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不能独立的解决教育问题。
2.地位局限性:对社会学依附明显。
3.应用局限性: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其成果和结论的应用视情况而定。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把社会化的形态分为三类: 后喻文化-儿童向成人学习;并喻文化-儿童或成年人都需要向各自的同辈人学习;前喻文化-成年人向儿童学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宏观角度:围绕教育功能展开, 研究重点在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与社会不平等、教育与社会变迁以及与人的社会化问题等。
中观角度:以学校为中心开展,重点是学校科层制组织的性质、目标、结构、组成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微观角度:一、以《知识与控制》为标志,形成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二、采用现象学、象征互动论与俗民方法论等,以课堂和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形成学校教育的俗民志。
综合角度:同时关注宏观和微观两种社会过程。
教育社会学(学科)
教育社会学(学科)
学科
01 学科概念
03 研究范围
目录
02 发展历史 04 发展特点
目录
05 理论流派
07 学科发展阶段
06 研究内容
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科学为原理,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是教育科学 的重要分支。
我国很早就注意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古代教育家孔丘提出过“庶、富、教”的理论,认识到人口增长、经 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先秦时期的《学记》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表述了当时 对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认识。
教育社会学中,把学校看作是一种社会制度,肯定教育的社会功能这些思想主要来源于社会学的贡献。早期 的社会学家孔德、斯宾塞、华德(Lester Ward)等人均很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孔德从两个方面建立了社会学 的研究框架,即社会动学与社会静学,前者研究社会进步,后者研究社会秩序。孔德本人对前者较为关心,曾提 出社会进化的三阶段法则,这一理论对以后社会学的发展曾有过重大的影响。由于教育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密切关 系十分明显,早期的社会学家都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孔德研究社会的目的旨在实证地和科学地解释社会, 其研究视野指向“社会秩序和进步”,对如何维护社会秩序提出建议。孔德认为社会是个集体性质的有机体,只 有集体的所有成员同时得到发展,社会才能得到发展。从这一观点出发,孔德认为教育体系是联系和组成社会的 中心要素,教育的任务乃是协调社会,学校的普及乃是稳定社会的基础。
教育社会学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第一章)•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方法论•叙述的层级关系:章:第一章,第二章•节:一、二、•目:1. 2.•次: (1) (2)•研究对象的界说•人们主要根据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对科学研究的对象作区分。
•学科研究须具有独特性。
•对象相同,方法相同,则学科也相同。
•对象相同,方法不同,则学科不同。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指向教育社会学的特殊矛盾、特殊的本质。
•简单说来,教育社会学研究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什么教育问题?现实与期望有差距,就易于出现问题。
•没有答案和解决办法的情况,是一个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必然会产生问题意识,须着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人们在研究教育社会学学科领域中的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教育现象进行初步的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应当深入探究相关问题的实质,揭示规律。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看法不一,不同研究者对研究的问题的指向不同,对研究大范围的大小的认识不同,对研究的侧重点的选择不同,对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解不同,所研究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这些都会导致人们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不同。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主要分两类。
一类看法是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经典说法: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社会化过程。
•他指出:“教育是年长的一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这里界定了教育的含义,并间接地指明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侧重点。
•美国学者佩恩认为,教育社会学是描述和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学科。
•美国学者布朗认为,教育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经由此种过程获得并组织其经验。
•我国学者雷通群认为,教育社会学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如何生活,尤其研究个人在群体中得到何种教训及团体生活上需何种教育。
《教育社会学》 韦克难71页PPT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 一、制度的含义 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的基本关系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 系
第三节 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
一、社会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 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第十章 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
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外的发展 五、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六、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 三、教育的互动理论
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的应用 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 二、教育社会学应用研究的 类型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掌握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了解) (1)教育与社会结构。包括教育与社 会经济发展、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 与社会变迁以及教育与社会分层等宏 观分析; (2)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研究不同教 育形式下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功能以及 社会角色; (3)学校的组织、文化、结构以及与 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 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 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
第三节 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 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 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掌握班级组织的含义、特点 及其功能,了解班级的结构分 析,掌握班级的群体分析。
第一节 班级的组织分析 一、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二、班级组织的功能
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运行
一、学校组织中的冲突 二、学校组织的协调 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变革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 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
观点一: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教育学 观点二: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社会学 观点二:教育社会学不是单纯的应用社会学
结论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跨学科的、交叉性的综合学 科,其他学科的成果包括方法与手段,可以为 教育社会学所用,教育社会学的成果也可以为 其他学科所取。
主张应当通过一种形式的教育创造一种真正民主的文 化,这种教育能够向个人授权,使个人从统治阶级的 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
提出批判教育学的学者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和政治过 程。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智力运动,与批 判理论和批判教育学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不同意后 者提出的“潜在现实”概念。
(一)结构与能动性
研究人类行为的宏观和微观方法的二元对立 问题,一直是社会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个人社会行动的自主性与社会结构的制约性 是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命题之一。
宏观方法研究的焦点是将社会结构作为解释 因素,因此倾向于采用人类行为的决定论和 制约论的观点,而不考虑个体的自主性和自 由。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 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 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 育学的中介学科。
总结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及社会亚 系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由于教育社会学学科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历 史上以及当今学者们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 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原因在于教育社 会学始终是在教育与社会关系之间而生成, 即把教育的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为科学地研究教育,必须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
E·G·佩恩,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美国纽 约大学教育社会学系主任(1932)
教育社会学,我们认为,是一门描述和 解释学校机构、社会形式、社会群体和社会 过程的学科,即一门描述和解释个人所在的 并通过获得、组织经验的社会关系的学科。
F·J·布朗(1947)
(五)文化多元主义和多元文化教育
人口的国内和跨国流动不断为教育社会学提出重 要的研究课题。
长期以来,各国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问题一直是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人口自愿和非自愿流动导致的人口异质性引发 出一个问题:教育的作用究竟是一种同化机制, 还是保护文化体系唯一性和特性的。
(六)辍学与职业倦怠:学校中的异化
典型的宏观解释因素有阶级、阶层、性别、 种族、资本主义和组织的科层制。
微观取向的社会学研究焦点是个体行动者, 他们作为自主的个体,很少受到外界社会结 构和环境的制约。
典型的微观解释因素有人际互动的主观意义 、抵制、各种行动和自愿性行为。
教育研究中,关于课堂互动、同伴群体交往 和个体行为的微观研究,同关于因素间的统 计联系、总体结构性特征(如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阶级、性别、种族等)的宏观研究之 间,一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只有这样,教育社会学才能在研究“现代性” 问题上,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确立自己的范 式与方法论体系。
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结构与能动性 批判教育学与后现代主义 平等与效率 性别与教育 文化多元主义与多元文化教育 辍学与职业倦怠:学校中的异化 民主与教育
——T·胡森: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社会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P107-110
许多现代民主主义者提倡机会、奖赏和自我 完善的英才教育原则。
教育承担着双重角色,不仅成为扩大社会不 平等的主要机制,而且成为人们自我完善和 社会流动的机制。
(四)性别与教育
教育中的性别分化过程出现于早期教育,并继续 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关于劳动力性别分化的维持或消除的进一步研究 ,将继续高居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日程之上。而 且,旨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除教育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政策,只有 以充分的研究实施为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面
宏观教育社会学研究:特指广义的教育社会学 中观教育社会学研究:特指学校教育社会学 微观教育社会学研究:指个体之间的互动及
人的社会化等问题。
最新趋势:教育与现代性
把教育社会学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分别 纳入到现代化工程中去;
从动态中研究教育与现代化运动的关系; 从静态中研究教育与现代性问题。
结构与能动性问题与这种宏观/微观的对立相关 ,并且构成弥合这种对立的障碍。社会行为的这 两个维度的概念化也反映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二 元对立。
这种二元对立的焦点是对社会行为的不同解释, 即决定社会行为究竟是大范围的结构性力量,还 是个体的意志力量。
(二)批判教育学与后现代主义
批判教育学认为,课堂应成为“对外界规定和形塑我 们的角色、生活和主体性的行为做出理性抵制”的场 所。
教育社会学
刘杰
第一讲 教育社会学学科概论
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
一、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1883年,沃德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概念 1893年,哈利斯呼吁教育研究“需构建于社会学基
础上” 1896年,斯莫尔强调“需将社会学引入教育学” 1903年,涂尔干发表论文《教育与社会学》,强调
后现代主义打破了通过媒体、广告和电视的宣传渗 入人心的现代性概念,并决定与之决裂。
那些表面的符号(语言)本身具有意义,而不需要 实体的潜在意义。
(三)平等与效率
平等与不平等的概念是教育系统目标和计划 的中心问题。
人们通常将不平等定义为一种社会问题,并 认为教育是解决不平等问题的一个途径。
教育社会学研究个体与他的文化环境 的互动,他的文化环境包括其他个体、社 会群体及行为模式。
前苏联学者费里波夫
教育社会学是一个专门的社会学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一个社会设施的教育 体系、他的分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乃至 教育体系和它的各分体系与社会,首先是 整个社会的社会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吴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