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教育社会学学科概论 《教育社会学》华师社会学课件 考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打破了通过媒体、广告和电视的宣传渗 入人心的现代性概念,并决定与之决裂。
那些表面的符号(语言)本身具有意义,而不需要 实体的潜在意义。
(三)平等与效率
平等与不平等的概念是教育系统目标和计划 的中心问题。
人们通常将不平等定义为一种社会问题,并 认为教育是解决不平等问题的一个途径。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面
宏观教育社会学研究:特指广义的教育社会学 中观教育社会学研究:特指学校教育社会学 微观教育社会学研究:指个体之间的互动及
人的社会化等问题。
最新趋势:教育与现代性
把教育社会学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分别 纳入到现代化工程中去;
从动态中研究教育与现代化运动的关系; 从静态中研究教育与现代性问题。
教育社会学对那些未完成中学教育的学生保持高 度关注。一般认为,辍学是一种病理性现象,对 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教育社会学
刘杰
第一讲 教育社会学学科概论
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
一、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1883年,沃德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概念 1893年,哈利斯呼吁教育研究“需构建于社会学基
础上” 1896年,斯莫尔强调“需将社会学引入教育学” 1903年,涂尔干发表论文《教育与社会学》,强调
只有这样,教育社会学才能在研究“现代性” 问题上,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确立自己的范 式与方法论体系。
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结构与能动性 批判教育学与后现代主义 平等与效率 性别与教育 文化多元主义与多元文化教育 辍学与职业倦怠:学校中的异化 民主与教育
——T·胡森: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社会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P107-110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 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 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 育学的中介学科。
总结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及社会亚 系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由于教育社会学学科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历 史上以及当今学者们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 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原因在于教育社 会学始终是在教育与社会关系之间而生成, 即把教育的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为科学地研究教育,必须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
E·G·佩恩,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美国纽 约大学教育社会学系主任(1932)
教育社会学,我们认为,是一门描述和 解释学校机构、社会形式、社会群体和社会 过程的学科,即一门描述和解释个人所在的 并通过获得、组织经验的社会关系的学科。
F·J·布朗(1947)
(一)结构与能动性
研究人类行为的宏观和微观方法的二元对立 问题,一直是社会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个人社会行动的自主性与社会结构的制约性 是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命题之一。
宏观方法研究的焦点是将社会结构作为解释 因素,因此倾向于采用人类行为的决定论和 制约论的观点,而不考虑个体的自主性和自 由。
教育社会学研究个体与他的文化环境 的互动,他的文化环境包括其他个体、社 会群体及行为模式。
前苏联学者费里波夫
教育社会学是一个专门的社会学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一个社会设施的教育 体系、他的分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乃至 教育体系和它的各分体系与社会,首先是 整个社会的社会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吴康宁
结构与能动性问题与这种宏观/微观的对立相关 ,并且构成弥合这种对立的障碍。社会行为的这 两个维度的概念化也反映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二 元对立。
这种二元对立的焦点是对社会行为的不同解释, 即决定社会行为究竟是大范围的结构性力量,还 是个体的意志力量。
(二)批判教育学与后现代主义
批判教育学认为,课堂应成为“对外界规定和形塑我 们的角色、生活和主体性的行为做出理性抵制”的场 所。
主张应当通过一种形式的教育创造一种真正民主的文 化,这种教育能够向个人授权,使个人从统治阶级的 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
提出批判教育学的学者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和政治过 程。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智力运动,与批 判理论和批判教育学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不同意后 者提出的“潜在现实”概念。
许多现代民主主义者பைடு நூலகம்倡机会、奖赏和自我 完善的英才教育原则。
教育承担着双重角色,不仅成为扩大社会不 平等的主要机制,而且成为人们自我完善和 社会流动的机制。
(四)性别与教育
教育中的性别分化过程出现于早期教育,并继续 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关于劳动力性别分化的维持或消除的进一步研究 ,将继续高居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日程之上。而 且,旨在消除教育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政策,只有 以充分的研究实施为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三、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
观点一: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教育学 观点二: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社会学 观点二:教育社会学不是单纯的应用社会学
结论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跨学科的、交叉性的综合学 科,其他学科的成果包括方法与手段,可以为 教育社会学所用,教育社会学的成果也可以为 其他学科所取。
(五)文化多元主义和多元文化教育
人口的国内和跨国流动不断为教育社会学提出重 要的研究课题。
长期以来,各国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问题一直是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人口自愿和非自愿流动导致的人口异质性引发 出一个问题:教育的作用究竟是一种同化机制, 还是保护文化体系唯一性和特性的。
(六)辍学与职业倦怠:学校中的异化
典型的宏观解释因素有阶级、阶层、性别、 种族、资本主义和组织的科层制。
微观取向的社会学研究焦点是个体行动者, 他们作为自主的个体,很少受到外界社会结 构和环境的制约。
典型的微观解释因素有人际互动的主观意义 、抵制、各种行动和自愿性行为。
教育研究中,关于课堂互动、同伴群体交往 和个体行为的微观研究,同关于因素间的统 计联系、总体结构性特征(如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阶级、性别、种族等)的宏观研究之 间,一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那些表面的符号(语言)本身具有意义,而不需要 实体的潜在意义。
(三)平等与效率
平等与不平等的概念是教育系统目标和计划 的中心问题。
人们通常将不平等定义为一种社会问题,并 认为教育是解决不平等问题的一个途径。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面
宏观教育社会学研究:特指广义的教育社会学 中观教育社会学研究:特指学校教育社会学 微观教育社会学研究:指个体之间的互动及
人的社会化等问题。
最新趋势:教育与现代性
把教育社会学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分别 纳入到现代化工程中去;
从动态中研究教育与现代化运动的关系; 从静态中研究教育与现代性问题。
教育社会学对那些未完成中学教育的学生保持高 度关注。一般认为,辍学是一种病理性现象,对 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教育社会学
刘杰
第一讲 教育社会学学科概论
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
一、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1883年,沃德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概念 1893年,哈利斯呼吁教育研究“需构建于社会学基
础上” 1896年,斯莫尔强调“需将社会学引入教育学” 1903年,涂尔干发表论文《教育与社会学》,强调
只有这样,教育社会学才能在研究“现代性” 问题上,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确立自己的范 式与方法论体系。
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结构与能动性 批判教育学与后现代主义 平等与效率 性别与教育 文化多元主义与多元文化教育 辍学与职业倦怠:学校中的异化 民主与教育
——T·胡森: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社会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P107-110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 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 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 育学的中介学科。
总结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及社会亚 系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由于教育社会学学科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历 史上以及当今学者们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 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原因在于教育社 会学始终是在教育与社会关系之间而生成, 即把教育的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为科学地研究教育,必须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
E·G·佩恩,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美国纽 约大学教育社会学系主任(1932)
教育社会学,我们认为,是一门描述和 解释学校机构、社会形式、社会群体和社会 过程的学科,即一门描述和解释个人所在的 并通过获得、组织经验的社会关系的学科。
F·J·布朗(1947)
(一)结构与能动性
研究人类行为的宏观和微观方法的二元对立 问题,一直是社会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个人社会行动的自主性与社会结构的制约性 是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命题之一。
宏观方法研究的焦点是将社会结构作为解释 因素,因此倾向于采用人类行为的决定论和 制约论的观点,而不考虑个体的自主性和自 由。
教育社会学研究个体与他的文化环境 的互动,他的文化环境包括其他个体、社 会群体及行为模式。
前苏联学者费里波夫
教育社会学是一个专门的社会学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一个社会设施的教育 体系、他的分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乃至 教育体系和它的各分体系与社会,首先是 整个社会的社会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吴康宁
结构与能动性问题与这种宏观/微观的对立相关 ,并且构成弥合这种对立的障碍。社会行为的这 两个维度的概念化也反映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二 元对立。
这种二元对立的焦点是对社会行为的不同解释, 即决定社会行为究竟是大范围的结构性力量,还 是个体的意志力量。
(二)批判教育学与后现代主义
批判教育学认为,课堂应成为“对外界规定和形塑我 们的角色、生活和主体性的行为做出理性抵制”的场 所。
主张应当通过一种形式的教育创造一种真正民主的文 化,这种教育能够向个人授权,使个人从统治阶级的 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
提出批判教育学的学者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和政治过 程。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智力运动,与批 判理论和批判教育学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不同意后 者提出的“潜在现实”概念。
许多现代民主主义者பைடு நூலகம்倡机会、奖赏和自我 完善的英才教育原则。
教育承担着双重角色,不仅成为扩大社会不 平等的主要机制,而且成为人们自我完善和 社会流动的机制。
(四)性别与教育
教育中的性别分化过程出现于早期教育,并继续 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关于劳动力性别分化的维持或消除的进一步研究 ,将继续高居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日程之上。而 且,旨在消除教育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政策,只有 以充分的研究实施为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三、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
观点一: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教育学 观点二: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社会学 观点二:教育社会学不是单纯的应用社会学
结论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跨学科的、交叉性的综合学 科,其他学科的成果包括方法与手段,可以为 教育社会学所用,教育社会学的成果也可以为 其他学科所取。
(五)文化多元主义和多元文化教育
人口的国内和跨国流动不断为教育社会学提出重 要的研究课题。
长期以来,各国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问题一直是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人口自愿和非自愿流动导致的人口异质性引发 出一个问题:教育的作用究竟是一种同化机制, 还是保护文化体系唯一性和特性的。
(六)辍学与职业倦怠:学校中的异化
典型的宏观解释因素有阶级、阶层、性别、 种族、资本主义和组织的科层制。
微观取向的社会学研究焦点是个体行动者, 他们作为自主的个体,很少受到外界社会结 构和环境的制约。
典型的微观解释因素有人际互动的主观意义 、抵制、各种行动和自愿性行为。
教育研究中,关于课堂互动、同伴群体交往 和个体行为的微观研究,同关于因素间的统 计联系、总体结构性特征(如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阶级、性别、种族等)的宏观研究之 间,一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