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参考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重点知识点汇总

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重点知识点汇总

学前游戏论(00399适用浙江河南广西)速记宝典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生物性本质观的主要观点和评述。

答: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福禄贝尔、经典游戏理论等。

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物性特点。

但未能客观全面地展示儿童游戏作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

考点2:简述社会性本质观的主要观点和评述。

答: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观点。

在理论上划清了儿童游戏与动物游戏的界限;肯定了成人与教育影响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的作用;肯定了游戏作为儿童掌握社会文化生活经验手段的有效性。

但他强调有目的的开展活动,否认了游戏是一种自发、自由主义的活动的基本特征。

考点3:简述主体性本质观的主要观点和评述。

答: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强调儿童在游戏活动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强调儿童在游戏中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揭示了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独特价值·肯定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人指导儿童游戏,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考点4:简述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三个方面的不同。

答: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在成人的生活中,工作是最主要的活动,游戏只是一种陪衬和调剂。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q名词解释(4小题*4分=16分)1.纽曼的“三内说”P1-25 :纽曼提出,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2.角色扮演P1-32: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3.需要P1-35:是推动人去活动是内在力量。

4.内部动机P1-35:游戏不受外部规则或社会性要求的制约,游戏者是为游戏而游戏,玩即目的。

5.游戏性体验P1-36: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如积极或不积极)和评价(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6.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P2-43: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7.合作游戏策略P2-45: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8.表演游戏P2-48:是指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9.角色游戏P2-48/7-191: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10.体育游戏P2-48:是以发展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掷、攀登等)为主的游戏。

11.音乐游戏P2-48: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

12.情景转变P2-56: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13.以物代物P2-57: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14.角色行为P2-59: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0399学前游戏论的复习资料

0399学前游戏论的复习资料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1·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2·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3·游戏内容: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4·游戏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5·娃娃游戏:在游戏的研究领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doll-play)的研究式样。

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

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

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

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6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

如嵌插圆柱(大小高矮不同),比较各种木条(宽窄、厚薄、长短不同)和立方体(大小不同),各种几何图形嵌板(三角板、圆板、五边形板、梯形板等),粗滑、重量不同的材料,发声盒、铃和音乐教具,写字及计数材料,等等。

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心·7·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角色),帮助幼儿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学前游戏论的复习资料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开展及现状1、心理学的儿童游戏研究开展的阶段有哪些?答:把儿童游戏作为真正科学工作者研究〔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对象,始于19世纪下半叶。

一百多年来,心理学的儿童游戏研究经历了三个历史开展阶段。

〔1〕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这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

〔2〕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开展阶段。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儿童游戏研究进入相对而言缓慢的开展时期。

在这一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占据总揽地位。

〔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开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今,游戏研究领域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儿童游戏研究呈飞跃开展的态势。

2、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演进的开展趋势有哪些?答:纵观一百多年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开展趋势:〔1〔2〔3〔4技巧: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演进的开展趋势成实验。

3、简述教育家对学前游戏的论述及其运用?答:〔1〔2〔3底,所以应该加以奖励。

他甚至提出这样的期望,对儿童来说应该通过游戏来学习。

〔4而作为我们就应和他们共同游戏〞。

“应为他们找些玩具以替代真的工具……这些东西可援助他们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生动和肢体的敏捷。

〞〔5解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6儿童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虽然他没有特意研究儿童游戏,但较早地开始了游戏在学前公共教育中的实施。

〔7尔在幼儿园里所创立的游戏体系及“恩物〞和作业,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819选择题类型:教育家对学前游戏的论述及其运用可通过关键词串联记忆:4、恩物和作业的概念分别是什么?〔名词解释〕答:〔1〕“恩物〞意为神赐予的东西。

〔2〕福禄培尔在幼儿园所创立的游戏体系及其“恩物〞和作业体系,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5、我国学前游戏理论实践研究的开展阶段有哪些?答:以托幼机构教育实践为根底的我国学前教育的研究轫于20~30年代。

学前儿童游戏论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游戏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一、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一般演变趋势):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而来,而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十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在。

英文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行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工作;使人愉快和满足。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在大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生物性本质观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

学前游戏论复习最全(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学前游戏论复习最全(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

(摘自PPT)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

例如建构性玩具。

(摘自《学前游戏论》)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

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

(摘自《学前游戏论》)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摘自网络)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

(摘自《学前游戏论》)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摘自《学前游戏论》)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

(摘自《学前游戏论》)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

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学前游戏论参考知识点

学前游戏论参考知识点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最全)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最全)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有哪些具体表现?4、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内容是什么?它具体表现有哪些?6、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怎么样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7、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归结有哪些?8、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具体指的是什么?9、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具体指的是什么?10、加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包含哪些内容?11、法国克罗伊斯指出游戏活动六种特点具体包括哪些内容?12、鲁宾对游戏特征是如何分析的?13、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有哪些?14、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有哪些?15、儿童所扮演的角色,有哪几种类型?16、简述儿童游戏语言的分类及儿童言语的意义?17、游戏构成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有哪些?18、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的特征有哪些?参考答案: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答:(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技巧:该知识点可以根据同学们上生物课的情景联想记忆:老师给出一张鲨鱼图片,问及它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第一反映是会吃人(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并且会游泳(生物性本能),还可以放在海洋公园里供人观赏(社会性)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答:(1)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吏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2)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00399 学前游戏论 复习提纲

00399 学前游戏论 复习提纲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第二章一、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一般演变趋势):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

1。

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而来,而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十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在。

英文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行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工作;使人愉快和满足。

2。

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在大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生物性本质观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期末复习资料分栏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期末复习资料分栏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期末复习资料分栏一、概述1.1 学前游戏的定义及其重要性1.2 学前游戏的发展历程1.3 学前游戏的理论基础二、学前游戏的分类及特点2.1 儿童参与游戏的主体性2.2 游戏的自主性和自由性2.3 游戏的情境性和真实性2.4 游戏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性质三、学前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3.1 身体发展3.2 社交和情感发展3.3 认知和语言发展3.4 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四、学前游戏的指导原则与策略4.1 提供适宜的游戏环境4.2 引导儿童参与游戏4.3 资源丰富和多样化4.4 尊重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五、学前游戏的评估与记录5.1 游戏观察与记录的方法5.2 游戏发展的评估工具5.3 如何利用评估结果指导教学实践六、学前游戏的实践案例研究6.1 儿童园内的游戏活动组织6.2 游戏环境设计的案例分析6.3 游戏活动的教学策略与技巧七、学前游戏教师的角色与职责7.1 游戏活动的策划与组织7.2 游戏环境的管理与维护7.3 游戏与课程的整合八、学前游戏的家庭教育8.1 家庭与学前游戏的关系8.2 家庭如何参与学前游戏8.3 家庭游戏教育的重要性与方法九、学前游戏的发展趋势与挑战9.1 技术与学前游戏的融合9.2 游戏化教学的潮流9.3 学前游戏的社会认同问题十、结语以上是关于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的期末复习资料分栏。

通过对学前游戏的概述、分类及特点,以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讲解,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学前游戏的重要性和教育意义。

本文还介绍了学前游戏的指导原则与策略,以及评估与记录方法,为学前游戏的实践提供了参考。

此外,案例研究、家庭教育等部分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最后,本文还讨论了学前游戏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以引发读者对学前游戏的思考和深入研究。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在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方面的学习和复习提供帮助,并激发对学前游戏的研究和实践的兴趣。

00399 学前游戏论 复习提纲

00399 学前游戏论 复习提纲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第二章一、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一般演变趋势):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1。

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 “嬉”等词义发展而来,而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十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在。

英文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行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工作;使人愉快和满足。

2。

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在大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生物性本质观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

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

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

学前游戏论(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一、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兴起与发展1、识记:(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心理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及其趋势(2)恩物和蒙台梭利教具的概念恩物: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是由特定的材料组成的,其本身形状不变。

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是用某些材料如纸、沙、泥、竹、木等制作某种物件。

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

后这14种教具被称为蒙台梭利教具。

2、领会:(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兴起的历史背景(2)19世纪70年代后,儿童游戏理论研究飞跃发展的历史背景3、简单应用:述评教育家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在幼儿教育中的游戏运用。

二、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1、识记:(1)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阶段(2)陈鹤琴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观点(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3、领会: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现状第二章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学派一、经典的游戏理论1、识记:(1)剩余精力说(2)生活预备说(3)复演说(4)成熟说2、领会:经典游戏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精神分析的人格学说的基本观点(2)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观点(3)佩勒的角色动机说的基本观点(4)蒙尼格的宣泄说的基本观点(5)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6)精神分析的各种游戏治疗方法2、领会:(1)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的认识(2)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发展的影响3、简单应用:(1)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发展的奠基作用(2)埃里克森对传统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1、识记:(1)同化与顺应(2)游戏与模仿(3)游戏发展的不同认知阶段(4)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2、领会:(1)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对游戏发展的制约(2)皮亚杰关于游戏的价值或功能的观点3、简单应用:(1)皮亚杰游戏理论的局限性(2)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2)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3)活动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4)维果茨基关于游戏发展价值的观点2、领会:(1)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2)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3、简单应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及教育实践的影响4、综合应用:精神分析学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派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的联系与差异五、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1、识记:(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基本观点(2)游戏的元交际特征2、领会:(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理论背景(2)游戏元交际理论的研究意义3、简单应用:游戏觉醒理论教育应用的价值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识记:(1)游戏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2)游戏的本质观的演变历程2、领会:(1)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2)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3)确立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意义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1、识记:(1)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表述(2)纽曼“三内说”(3)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4)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5)克拉思诺对游戏特征的分析(6)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2、领会: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1、识记:(1)游戏动作的类型(2)游戏扮演的角色类型(3)游戏动机特征(4)游戏体验及其成分(5)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6)游戏的概念2、领会:(1)游戏的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2)游戏的内部主管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表情动作等特征的变化,理解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渐变关系4、综合运用:结合所学原理,辨别某一活动是否是游戏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1、识记:(1)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2)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3)学前儿童游戏的体验形式分类(4)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5)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分类(6)学前儿童游戏的活动对象分类2、领会:(1)学前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分类(2)从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分类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多样化分类法中,理解游戏的复杂多边性一、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水平(2)情景转变(3)以物代物(4)角色扮演(5)角色认知(6)角色行为(7)角色意识(8)(8)游戏规则2、领会:(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基本规律(2)象征性游戏发展的一般过程3、简单应用:从认知发张的角度,理解游戏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四个阶段四、学前儿童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游戏论重点笔记

学前游戏论重点笔记

学前游戏论丁海东绪论1 游戏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现象,游戏在儿童世界中的存在更为普遍,对儿童的魅力更为独特。

1游戏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1史料中不乏关于儿童游戏的记载:《史记·孔子世家》《列女传·母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过家家《理想国》——捉迷藏2 在时间上,游戏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古老而悠久,它贯穿人类社会开展的整个历史。

在空间上,它普及全部儿童生存的地域。

自从有了儿童就有了游戏。

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

儿童与游戏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翅膀。

2 游戏一直被认为是与儿童的学习、成人的工作相悖的、不相融的、琐屑的、不重要的,甚至是消磨时光浪费生命的活动。

2 游戏研究始于19世纪中叶3 游戏至于儿童似毫不亚于母乳,游戏之于儿童如同生命一样重要。

3 1989.《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具有“从事与儿童年龄相适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正当权利。

3.1996.《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根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教育原则,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开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4 学前游戏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指导学前游戏的实践,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让儿童在游戏中生动、主动地学习。

8 “游戏〞一词出现于战国历史文献《韩非子·难三》8 “游戏〞词义的历史演变游戏本质的本能论9 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未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

9 席勒、斯宾塞——剩余精力说9 霍尔——复演说9 格鲁斯——未来生活需要打算,本能的联系或训练9 拜敦代克——游戏成熟说〔游戏动力理论〕10 尽管强调游戏是人在童年期的重要活动,却仍旧不能够真正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法和态度。

人们在现实中对儿童的教育往往是以压抑儿童天性、剥夺儿童的游戏自由和游戏愉快为主要表现形式。

学前游戏论参考知识点

学前游戏论参考知识点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一、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一般演变趋势):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而来,而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十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在。

英文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行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工作;使人愉快和满足。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在大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生物性本质观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

学前游戏论考试要点

学前游戏论考试要点

学前游戏论一、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二、游戏的生物本质观的学说有:剩余精力说、游戏复演说、游戏成熟说三、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学首先提出)四、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强调成人与教育影响在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五、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其实质在于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够在活动中实现,从而也点明出了游戏的主体性本质六、游戏是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理论意义:1、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2、充分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加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深刻提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3、提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4、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5、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七、儿童主体性发挥的程序是评判教师指导游戏指导水平高或低的关键指标八、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九、游戏是愉快的活动,是属于游戏的外界刺激十、游戏的特性:1、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2、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3、区别于探究行为4、区别于工具性行为5、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十一、三内说:控制、真实性、动机十二、四因素论:灵活性、内部动机、虚构性、肯定的情感十三、五特征:1、令人愉快、有趣的活动2、没有外在的目标3、自发自愿的4、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5、与非游戏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十四、六特点:自由、松散、易变、非生产性、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虚构十五、游戏行为特征:内部动机、对手段的注意、我能拿它做什么、想象或虚构、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游戏者积极参与十六、游戏情景的特征:游戏者熟悉的环境、儿童能够自由选择、成人的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舒适安全友好的心理气氛、身心放松机能状态良好十七、游戏的外显因素:表情、动作、活动对象、言语等十八、游戏动作的类型:探索、象征、嬉戏十九、儿童所扮演的角色的类型: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虚幻性角色二十、儿童游戏语言,按功能分类: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二十一、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1、游戏动机:内部动机、直接动机、内部控制2、游戏性体验: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体能/成就感、幽默感、驱力愉快二十二、外部条件因素的特征:1、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4、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二十三、学前儿童的认知游戏分类: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二十四、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袖手旁观的行为、单独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二十五、按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机能游戏、想象游戏、接受游戏、制作游戏、二十六、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表现及特征分类:动作性游戏、探索性游戏、表现性游戏、建构性游戏、角色扮演性游戏二十七、按游戏的教育作用(或目的)分类: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娱乐游戏二十八、按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的分类:创造性游戏(角色、结构、表演)、有规则游戏(智力、体育、音乐)二十九、游戏的开展与教育教学任务的结合分类:本体性游戏、工具性游戏三十、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1、学前游戏的最初发展-感觉运动性水平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3、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三十一、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独自游戏阶段、平行游戏阶段、联合游戏阶段、合作游戏阶段三十二、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1、内容的发展2、游戏形式的发展:动作的渐次连贯、游戏语言的发展、持续时间的推延、规则的明朗化、游戏活动的社会化三十三、游戏的价值:1、游戏为儿童所喜爱、为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所需要2、游戏实现着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作用3、如果前者是儿童主观上的需要的话,后者则是客观上的结果,两者统一于儿童发展的同一过程,并同时实现。

学前儿童游戏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游戏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游戏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1.“行为复演说”,也称为“种族复演说”: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对祖先生物进化过程的重现,是对从太古时代到文明社会之行为发展的复演活动。

2.游戏的本质特征(1)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2)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3)游戏是富有选设性的自足乐趣(4)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3.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2)游戏的心理状态不同(3)游戏的内容不同(4)游戏的驱动力不同(5)价值功能不同4.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1)幼儿游戏是“兴趣主义”的活动(2)幼儿游戏是“自发性的自主”活动(3)幼儿游戏是“重过程”的自娱活动5.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依据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1)独自游戏阶段(2)平行游戏阶段(3)联合游戏阶段(4)合作游戏阶段6. 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第二单元:角色游戏1.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验的活动。

2.角色游戏的结构(构成部分或四个要素)(1)角色扮演(2)对材料的假想如:指着积木说“这是饼干”,指着沙子说“这是米”,这样,个人的表征就变成了游戏的表征。

在游戏中积木和沙子是替代物,饼干和米是被替代物。

替代物和被替代物在幼儿思维中出现的顺序有两种情况:1)由替代物引发的想象活动——这个东西可以用来当什么呢?2)由被替代物引发的想象活动——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当它呢?(3)对动作和情节的概括(4)内在的游戏规则3.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1)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发展恰当的自我意识,摆脱自我中心;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提供践行社会规则的机会;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2)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3)促进幼儿意志品质的发展(4)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第三单元:表演游戏1.表演游戏:也称戏剧游戏,是指幼儿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角色扮演,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

00399 学前游戏论 复习提纲

00399 学前游戏论 复习提纲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第二章一、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一般演变趋势):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1。

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而来,而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十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在。

英文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行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工作;使人愉快和满足。

2。

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在大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发泄.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生物性本质观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A、识记角色扮演概念;B、识记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二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2)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和体验。

游戏性体验: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名词解释)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

(名词解释)第二章学前游戏的分类与发展第一节学前游戏的分类一、学前游戏的认知分类(简答):1、感觉运动游戏:也成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感知运动发展将诶段出现的。

2、象征性游戏:这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

(选择题)3、结构性游戏:这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4、规则游戏:这是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与游戏,如下棋、拔河、打牌等。

平行的游戏:选择题,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活动。

(选择)想象游戏: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再现模仿成人生活、劳动为主要内容的游戏。

这种游戏又叫角色游戏或象征性游戏。

(选择)美国心理学家比勒的儿童在游戏分类二、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表现及特征对游戏的分类识记以下概念:(选择)动作性游戏:身体的动作及感官的活动而构成,往往具有重复性。

探索性游戏:由好奇心试图发现什么或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游戏。

表现性游戏:这种游戏目的是为了展示或演示。

角色扮演性游戏:是以角色扮演为主要途径的社会性游戏。

三、根据游戏的关键特性对学前游戏的分类识记以下概念:创造性游戏:这类游戏较多地体现儿童主动的、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创造的活动。

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

有规则游戏:这类游戏具有明确的规则要求儿童区遵循,以确保游戏目的达成。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发展一、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1、学前儿童学习的最初发展—感觉动作性水平:是婴儿阶段游戏的基本特征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儿童从出生后第二年进入感知运动性认知发展的末期,由表象活动、想象活动的增加及能力的增强,逐渐出现了以一特体假装另一特体和扮演角色主为要形式的象征性游戏。

(选择题)象征性游戏是婴幼儿典型的游戏形式。

(选择题)学前儿童默契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由于儿童认知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游戏中角色数量不断增加,规则产生成为可能,象征性游戏就开始转变成规则游戏。

(选择、填空)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发展水平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简答):1、独自游戏阶段2、平行游戏阶段3、联合游戏阶段4、合作游戏阶段几个幼儿往往坐在一起,只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或游戏而彼此没有交流(属于什么游戏:平行游戏)(选择题)有时会互借玩具,有时更会加入到对方的游戏,并且相互交谈。

但没有建立大家一致的共同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属于什么游戏:联合游戏)(选择题)相互商讨,确定游戏的主题、角色的分配、游戏材料的选择,甚至确定共同游戏的规则,有了集体共同的活动目标。

(属于什么阶段游戏:合作游戏阶段)(选择题)三、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识记:游戏内容: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名词解释)游戏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名词解释)第三章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第一节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识记:推动儿童去游戏的内因是儿童的需要。

(填空题)最早提出类似这一观点的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并认为这种需要是生物性的,是人生来就有的原始欲望。

(选择、填空)第二节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一、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简答):在户外进行游戏可以使儿童接触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益于儿童身体的健康。

例如,在户外场地进行的玩沙玩水的游戏、“踩影子”游戏等都是利用了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来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

游戏与创造性:心理学家科琳·亨特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好奇心和探究的研究,发现儿童好游戏与创造性能力存在正相关。

(选择、填空)二、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1)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操作可获得两类知识,即物理知识和数理逻辑知识。

(2)在游戏中儿童可习得与人交往的规则、技能运用等,这种知识皮亚杰称之为社会性知识或经验。

(3)游戏可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三、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识记: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

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游戏中蕴含着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

(说明游戏可以促进哪方面的发展:社会性发展)(选择题)四、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2、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3、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第四章影响学前游戏的因素第一节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物理环境因素是游戏游戏活动中物的要素或条件,它包括玩具、游戏场地、游戏时间等因素。

(选择题)形象玩具主要包括:玩具娃娃、玩具动物、交通玩具、医院玩具、模拟日常用品的玩具(如碗、杯子、衣服)等。

(选择题)智力玩具:主要有拼图、拼版、镶嵌板、魔方套塔、套碗、棋类玩具、纸牌等。

(选择题)结构造型玩具:主要指积木、积塑、橡皮泥、粘土、沙、雪等各种结构造型材料。

(选择题)玩具之间的搭配关系对儿童游戏的影响:就玩具数量对游戏的影响而言,一般认为年幼的婴幼儿对较多的玩具缺乏独立选择自己需要的玩具的能力,而当玩具数量较少且外部特征鲜明时,更能引起其注意且不易分散。

理解玩具过多或过少对儿童游戏的影响;玩具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儿童游戏产生不利影响,过多会降低儿童的感知反应水平,也更易出现不珍惜玩具的倾向,过少则不利于游戏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

玩具在搭配上注重系列化、联系性对儿童游戏及其智力的发展更有效。

二、场地麦格鲁研究发现的场地与儿童游戏之间的关系?:当游戏场所缩小,二游戏人数保持不变时,则儿童奔跑、蹦跳等运动型游戏的次数减少,二身体接触次数则增加了。

他还发现,游戏人口密度的增加会导致想象性游戏和旁观行为次数的增加,或许人们密度的增加。

从结构特征上看,户外游戏场地可分为传统游戏场地和创造性游戏场地。

(选择题)第二节影响学前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父亲和母亲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同的,父亲更倾向于和孩子游戏,而且更多的是与孩子玩运动性的、力量型的游戏,而母亲则更多的是与孩子玩安静的游戏。

伙伴越多,社会性游戏发生的频率越高。

混合班幼儿的平行游戏和小组游戏币非混合班幼儿显著增多,且有更多的积极交往行为。

(选择)第五章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第一节游戏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手段一、游戏——现代儿童的权利,教育关注的焦点。

识记: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红》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休息和闲暇,从事与……”;1998年8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幼儿教育大会的主题就是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

二、游戏与教学简述游戏与教学的区别:游戏与教学是现代学前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教学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而教师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大纲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如知识、技能等通过一定教学手段,有效地传授给幼儿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是外部,是外部知识内化到幼儿的认知结构体系中的过程。

游戏是幼儿主体将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情绪通过有趣的活动表现出来,是一个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享受已知的过程,是一个将已知外化的过程。

第二节学前游戏教育实话的基本原则有哪两大原则?一、教育性原则:如,教师根据儿童身心特点选择游戏;在游戏评价时,要以鼓励、肻定、表扬为主,多从正面评价等都体现了教育性原则。

在幼儿进行自选游戏之前,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清楚让幼儿玩哪几种游戏,通过玩这些游戏,幼儿会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

(这句话体现游戏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什么原则:教育性原则。

)(选择题)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

(选择题)二、主体性原则:理解什么是主体性原则。

首先,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

(属于主体性原则)(选择题)组织幼儿园游戏时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考虑到确保游戏的安全性。

(选择题)贯彻主体性原则应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幼儿游戏不是为了获得别人赞赏、表扬,更不是为了获得奖励、报酬,而是乐在其中,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活动本身就是目的,是行为的动机和强化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