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

合集下载

[心理测验]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

[心理测验]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简介“社会性格”的思想并不是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的独创而仍然是从弗洛伊德那里继承下来的。

正如他自己说的“有关性格的理论乃是弗洛伊德最有意义的发现之一。

”但是弗洛姆并没有照抄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性格的思想而是赋予了性格以新的内容并规定了动态“社会性格”概念的含义。

关于“社会性格”的概念是弗洛姆于1931年出版的《基督教主义的演化》一书和1932年发表的《精神分析的性格理论及其社会学的意义》一文中提出来的意思指人同世界发生关系的行为模式。

弗洛姆指出“社会性格仅包括部分特性它仍是一个团体的绝大多数人性格结构的核心。

是作为这一团体共有的活动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而发展起来的。

”弗洛姆又认为人同世界的关系是在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在人作用于现实世界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

实际上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

因而人的社会性格也是随着人同现实世界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社会性格”不是在静态中而是在动态中形成和变化的。

因而弗洛姆又在1968年对社会性格重新定义“社会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变的它是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固定形式。

”这一动态社会性格概念成了弗洛姆人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动态社会性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中形成的同时又是适应某种社会结构的基础。

弗洛姆认为人是不能选择他出世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的。

人一出世舞台已给他准备好了他必须同大人一样生活在这现成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中他必须接受了这个结构才能生存下去。

他必须吃饭从而也必须活动。

换句话说人一生下来需要生存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作为刚出世的人对此是无法改变和选择的。

不仅如此还必须在这样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中形成自己的社会性格否则无法生存。

所以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行为、观念、思想、判断的规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结构为基础的。

也就是以当时现存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模式为基础的。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所谓生产性性格,弗洛姆认为指人独有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力量的使用。

而正确的使用这种力量有三种方式。

第一,理性的方式。

弗洛姆是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来阐明理性方式的。

关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弗洛姆认为包括复制和培育世界两种方式。

所谓复制方式,就是复制现实世界。

这种方式同拍电影一样,对事物的文字记录变成了一连串的照片。

单就这种方式创造性是不明显的,但它是创造性体现的基础。

所谓培育方式就是培育世界。

这种方式是在复制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就是人们通过构想以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力量去创造新物质形式,把世界用新的物质形式装饰起来,这是潜能最明显的体现。

这两种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用作对世界的反应,但人与人之间在这两种方式中各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有时一种方式变得萎缩,而另一种方式发展到极端。

这时人对世界的反应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如培育方式相对萎缩的人就成为“一个实证主义者”。

这种人,可以按照事物呈现的样子来认识事物,但没有能力使他的感觉进一步活跃起来,他只是体现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无力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他对其未来发展的事物不能做出预测,只看到枝节而不见整体。

在这种人眼里,物化了的东西就是现实的全部,他的思想只是演算式的想象。

有的人复制方式相对萎缩,这种人已经丧失了正常的接触,成了精神失常者。

精神失常者建立了一个内在的现实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他能得到满足,而对真正的现实世界却认为是不现实的。

总之,弗洛姆认为,只有用上述两种方式同世界发生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体现人的创造性,失去了这两种之中的任何一种方式便成了病态人。

所以复制与培育两者兼备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前提。

因为这是对立的两极,构成了创造的原动力,形成了联系和反映世界的理性力量。

第二,爱的方式是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是通过心理和情感来实现的。

这里讲的爱与通常讲的爱是不同的。

通常讲的爱是把对某些人的从属称为爱或对某些人的占有称为爱。

(完整版)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完整版)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认为性格是由性格特征构成的,性格特征所具有的共同倾向性,称之为性格倾向。

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存在几种倾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一.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同化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是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的,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创生性倾向和非创生性倾向。

1.创生性倾向弗洛姆认为创生性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人在一切领域中对客体的反映方式。

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的心理反应方式,他关心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

而使用这种力量有两种方式。

第一,爱的方式。

弗洛姆认为“爱首先不是同一个具体人的联系,而更多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联系。

”因此,创生性的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之感,同时也使人成为他自己。

第二,理性的方式。

理性也叫原创性思维。

弗洛姆认为人们从分辨理性和智慧之间的不同就可对原创性思维获得基本了解。

原创性思维是由客体和主体性质共同决定的,即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这种同一性是原创性思维的特性。

2.非创生性倾向弗洛姆把非创生性倾向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接受倾向。

具有接受倾向的人乐于被动的接受所需要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

他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界。

他坚信自己所需要的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唯一获得的方法是从外界取得。

所以这种人失去了主动性而处于被动状态中。

第二,剥削倾向。

剥削倾向的人和接受型的人基本前提相同,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面,这种人与接受倾向的人的区别在于剥削倾向的人并不期望像接受礼物一样得到别人的东西,而是通过强迫和诈骗手段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第三,囤积倾向。

这种倾向的人对从外界得到所需之物缺乏信心,而靠囤积和节约来建立安全感。

把花钱看作是一种威胁,他在自己周围建立一道围墙。

其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东西带进来,尽可能少的带出去。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马列主义学院 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S090643 杜婷婷一、简介1.弗罗姆生平简介爱利希·弗罗姆(Erich Fromm 1900~1980),美籍德国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1900年3月23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

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

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他曾在UNAM,密歇根州立大学,以及纽约大学文理学院任教。

2.弗罗姆学说简介弗洛姆致力于把弗洛伊德开创的理论推向前进,并为此而求助于马克思主义。

弗洛姆主要从两个方面从事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工作。

一方面,他像赖希一样寻找一种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联结起来的环节,认为在马克思那里,由于没有这样一种环节而使基础与上层建筑实际处于“分离”状态。

区别只在于,在赖希那里,这样的环节是“性格结构”,而在弗洛姆这里则是“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

另一方面,他把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观点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

二、弗罗姆的性格结构理论1.性格结构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理论和现实)第一,理论原因。

佛洛依德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两大缺陷:在对待人的行为与社会关系上,只从社会关系出发考察人的行为,因为只注重社会经济分析得让忽视心理分析,只注重宏观革命而忽视围观革命;在对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上,只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但对于这个作用机制并没有给予说明。

第二,现实原因。

他们试图通过现代人的病态性格的研究来剖析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里机制,并通过人的生存困境的揭示来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

要说明这些问题,就必须将佛洛依德的心里分析学说与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分析结合起来,并把佛洛依德结构理论是为分析现代人的性格结构的核心。

对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分析

对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分析

对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分析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从小受到了犹太教的性善思想的影响,毕生追求人本主义的社会理论。

在西方国家中,弗洛姆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而闻名。

他试图找出弗洛伊德学说中仍然保存的真理,而排除那些需要修退的原理,对马克思的理论也是如此。

他将各种不同的思想综合起来,经过自己的加工,形成了一种人本主义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且试图用这种学说来改善现代人的处境和精神状态。

在他的关于人性的理论中,提出所有的人可以分为两种性格,一种是创发性性格,一种是非创发性性格。

一、创发性性格创发性性格,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实现其固有的各种潜力。

他们富有创造性和爱心,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理解世界,具有稳定的同一感,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并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的群体之中。

其实质的内容是理性和爱。

理性包括创发性思维、幸福和道德心。

创发性思维,又包括了智慧、推理和客观性三个方面。

了解了这三者的不同也就对创发性思维有基本的了解。

智慧是人们用来达到实际目的的工具,而推理和客观性就是要按照目的的实际情况去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还要留意个体本身的实在。

对思维对象的强烈兴趣促使着创发性思维者去关心这一思维对象。

思维者和客体之间的密切关系,要求思维者能用客观、尊重、关心的态度去仔细地研究客体。

创发性思维是研究某一对象的整体,而不是只关注它的某一方面。

这样,对于一切包含着创发性思维的巨大发明创造来说,思维者都是由关心、尊重和客观地评价整个问题而促动的。

幸福是创发性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结果,它伴随着所有的创发性活动。

弗洛姆在《自为的人》一书中指出: “幸福是生活艺术上的优点的一个判定标准,又是按人本主义伦理学中美德一词的意义讲美德的判定标准。

”人生的幸福,是生活艺术和爱的艺术的一个美好的标准。

幸福不仅仅是一种愉快的感觉或者状态,也是增强整个有机体,带来日益增强的活力,生理健康和实现一个人的潜力的状态。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理论探究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理论探究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理论探究摘要弗洛姆将人格作为伦理学研究的主题,他认为人格是制约人的潜能实现的方式,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基础。

尤其是生产性人格能够激发并引导人性中理性和爱的潜能的充分实现,推动个体行为向善并且成为善良的人。

生产性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取向,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往往是不同人格取向的综合,那么,人格塑造就是发育生产性人格在整个人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弗洛姆以生产性人格为核心规范建立了规范人本主义伦理学,对现代性问题的解答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弗洛姆人格生产性人格健全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关注人学,提倡马克思主义,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后来的人格理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方向。

弗洛姆终其一生,其学术宗旨始终在为现代人探索一条既能摆脱个人孤独又能实现个性独立的道路,以使现代人努力认清自我,形成真正独立的人格。

弗洛姆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因此最能体现其思想宗旨的概念理应是“生产性的人”,因为只有由健全的人构成的社会才能是健全的社会。

相对于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等中性的概念,生产性的人在弗洛姆思想中则是属于褒义的概念。

从弗洛姆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他说:“生产性是人运用他之力量的能力,是实现内在于他之潜力的能力。

”生产性亦即生产的能动性是“非异化的内驱力的关键概念。

”这是一个人道主义的概念,它蕴含了人的物质性生产和精神性生产。

“生产性的人”就是弗洛姆心目中的理想人,是促使社会向良性发展的动力。

那么,“生产性的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首先、“生产性的人”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

弗洛姆提出“生产性的人”,其理论贡献在于:从整体上恢复了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本来面目,重申并拓展了劳动在人的自我实现与解放中的决定性作用。

对那种将马克思哲学曲解为只重人的物质需要、无视人的精神需要的所谓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决定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和人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定必向着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的道路前进,而劳动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胡嵩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8
【摘要】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有着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其关于人类本质的思想建立在对弗洛伊德思想的批判之上,提出了关系才是人类存在的本质。

人生活过程中获得关于世界的特定关系是性格的基本基础,对于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同化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以及性格中生产性取向与非生产性取向的区分,有助于判断一个群体中的整体性格取向,这是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中用于分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社会性格理论中将社会性格作为经济基础和特定社会思想之间的“中间者”,也表明了弗洛姆想要简化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方法。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胡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1
【相关文献】
1.疏离·分裂·扭曲·疯癫——以弗洛姆异化理论看《迷雾惊魂》中卡莫迪太太社会性格的异化
2.论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以生产型性格与非生产型性格结构比较研
究为示阈3.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述评4.弗洛姆的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理论述评5.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摘要:在弗洛姆众多著名思想当中,他的人的人性理论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了认得生存矛盾和人性格分类。

“生存的两歧”阐释了在人类生存本性中无法消除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生命潜能无限和生命有限的矛盾、个体化和孤独感之间的矛盾;“历史的两歧”阐释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可解决矛盾。

“创发性性格”是一种健全的、成熟的性格;“非创发性性格”的几种类型不是单一的个体性格,人们往往是几种综合一起而言。

关键词:生存的两歧历史的两歧创发性性格非创发性性格埃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现代西方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研究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其主要代表人物的弗洛姆的人性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整个西方人学研究的贡献不容忽视。

弗洛姆一生致力于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关注人、关注人的本性、人的异化以及人的解放。

他的人性理论主要是在综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吸收了犹太基督教、佛教禅宗等优秀文化思想的精髓,是他的整个社会哲学理论的核心与基石。

文章主要是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人的生存矛盾与人性格分类两大方面。

弗洛姆学说的核心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出路,其逻辑起点是人的生存状况。

他认为,人类与动物区别是人类有的本性是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人类将自身相对缺乏的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以一种崭新的特质出现,即人类发展出独具的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的能力。

自我意识能使人回忆过去、预想未来以及认识事物和指导行为,理性能使人设想和理解世界,想象能使人超感觉,因此人类能够认识自己的生存问题。

认的生存处在永恒的、不可避免的分歧、矛盾状态中,主要是指“生存的两歧”与“历史的两歧”。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两歧性”是人的本质,它是指人类生存的本性中存在的人类无法解决的矛盾,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与死之间的两歧性,这是人的存在最基本的两歧性,生与死是截然对立的,虽然你渴望永存但你永远战胜不了死亡,这种矛盾植根于人的存在本身,是无法消除的。

弗洛姆性格理论评述

弗洛姆性格理论评述

弗洛姆性格理论评述弗洛姆的心理分析从人的生存的内在冲突和人与自然的矛盾入手,并把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和人内在的心理机制和精神结构结合起来,他的理论是在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二者的内在一致性的进一步讨论。

弗洛伊德致力于现代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的社会心理学批判和文化批判,把扬弃现代人的深层异化、确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全的社会性格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以“逃避自由”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性格理论,进一步揭示并批判了现代人的异化生存境况。

弗洛姆提出性格的根本基础是“一个人与外界关系的特殊类型”,在生活中,人通过和外界的人或事物接触、发生联系,这个过程是一个“同化过程”、“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诱导人的能力的较为固定的方式就是性格。

他认为,性格特征是构成人的行为的基础,但他强调性格特征中的普遍性因素,人的行为基础的性格的本体是整个性格结构,而不是单一的性格特征。

在此理解基础上,弗洛姆将性格区分为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

在性格分析中,他更重视社会性格,这是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的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并且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成员,维护社会秩序。

在社会性格中,弗洛姆根据是否具有创造性,又将之分为生产性性格结构和非生产性性格结构。

而非生产性的性格结构是缺乏超越和创新的,是异化的。

并且被分为接受型性格倾向、剥削型性格倾向、囤积型性格倾向和市场型性格倾向四种类型。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实质上是对现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一种解剖。

作为一种理论它有积极意义,也有缺点。

他的理论的积极的的方面表现在:第一,弗洛姆摒弃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而考察人格的社会文化因素,符合时代精神,是进步的。

第二,弗洛姆认为人的潜能是乐观的,他相信人有能力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建成一种精神健全的社会。

这种乐观的态度主义会使许多人受到鼓舞。

第三,在研究对象方面,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以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能更广泛地揭示群体的普遍性人格。

弗洛姆的性格理论述评

弗洛姆的性格理论述评

弗洛姆的性格理论述评人学在西方是一个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学科。

它发端于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作为哲学使命的古希腊时代,但科学的人学则形成于19世纪,在20世纪获得了蓬勃发展,而且“对人的问题的世界性兴趣正在不断增长”,人学正在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中国的人学研究起步较晚,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走过二十几年的路程。

在此期间,人学研究虽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讨论,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学理角度说,尚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讨论的问题比较分散,对为什么研究人学,人学的基本概念、究竟要研究什么问题等前提性问题并不十分清楚,研究的方法也缺乏立体感与层次性,好的主观愿望,常常带来坏的结果,即从研究具体完整的人开始,以失去真实的人而告终。

人学自身以及外部现实都要求我们改变这种状况,迅速提高学理水平,建立研究规范。

向西方人学研究者学习研究思路、方法、原则,是弥补我们的不足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文将以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弗洛姆的性格问题的研究为个案,尽力展示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期引起对人学研究中规范等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一、人学研究中的一个被忽视但极为重要的问题正如弗洛姆《自为的人》一书的编者在编者前言中所说,我国的人学研究较为落后。

“大家只是就‘哲学的对象是不是人’,‘人是不是出发点’之类入门性问题,在‘人学大厦’门外争论不休,解决这类争论的最好办法是径直破门而入,从各个角度对人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①弗洛姆找到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人的性格(主要是指人的社会性格),并且对其做了既有继承又有独创的研究。

以往许多学者都是把性格当作一个心理学问题对待。

他们认为,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

这种理解有它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它是以孤立个体的人为对象的,割裂了个体的人与周围的联系、性格与人的行为思想观念的联系,更多地指向人的内在、过去,具有静止不变的特点。

而弗洛姆对人的性格的理解则弥补了这种不足,使性格问题的人学价值得以显露。

弗洛姆社会性格异化理论探析

弗洛姆社会性格异化理论探析

外界的一种 占有关系。它的根源 是私 有制的本 质。重 占有的人完全 依赖
为了摆脱孤独, 获得一种心 理上 的宁静 和安全感 , 一个人 就必须 建立 于他所拥有的物 , 们的感 觉和心 理健 康状 态取 决于对 他物 和他人 的 占 他 种与世界的联系 , 找到一 种可 以依靠 的力量 , 弗洛姆 把人 的这一要 求称 有 , 因而物也 占有他。这种 占有的生存 方式是极 为被动 的。对外在 物的 占 为归属要求 , 并将其看作人 的根本需 求。然 而, 在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下 , 那 有使人获得了某种安全 感, 了维持 这种 安全感 , 必须在 不断地拥 有他 为 他 种通过爱与创造性的活动, 在人与世界 之 间建立起来 的 , 充分 肯定个 人的 物 中活下去。于是 占有的生存 方式使人 将注意力放在对外在物 的 占有上 , 独立性的联系是 无法实现 的, 因为现代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特点决定 了生 仿佛 占有的越多 。 越能体现 出生命 的价值。 产 的主要 目的是 为 了最 大限 度地 获取利 润 。 不是 满足人 们 的多方面 需 而 与此相反 , 存在 的生存 方式是生产 性性格 的人 的生存 方式. 这是人 的 要 。在这样的社会 中, 人们之 间的竞争 与对抗成 了人 与人关 系的主题 , 人 发展的 目标 , 是人的潜 能的 实现 , 是弗 洛姆所 追 求的健全 的人格 。“ 也 存 们之间 日益疏远 , 剩下 的就 只有为 了利益 而存在 的彼 此的相 互利用 了, 这 在” 是说人应放弃 自我 中心 , 能给予外 界并 同他人 分享 , 不仅 是分享 , 还是
弗洛姆立足于现代人 的社 会归 属需要 , 对现代 人的心 理分析 入手 , 准备并乐于按照社会模式来改变自我 , 弃 自我 , 从 放 这样 , 受到 匿名权威 支配 揭 示了逃避 自由的心理机 制。在他看 来 , 着人类 的进化 , 逐渐从 自然 的人便丧失了 自我感 , 随 人 人的意义 无法显 现。于是 , 的生命 的潜力和 创造 人 中脱离 出来 , 失去了与自然的原始 的关系 , 是 , 于 人从 自然 中脱离 出来 , 被 力受到 了压抑 。 人感受到一种个人 无意义 感和无权 力感 . 因此陷入 一种 人 抛到 了一个不确定的境地 , 在那里 , 人是 自由的和独立的 , 他摆脱 了 自然的 病 态 的 人 格 。 束缚 。 成为 自己的主宰。 他也必须 自己主宰 自己的命运 , 这个过程就 是人的

浅析弗洛姆的人性理论

浅析弗洛姆的人性理论
关键词:人性;异化;自由;健全的社会
I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western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Erich Fromm has been always concerned about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those people in the 20th century, which is also his main research subject. He has also found that many people are living in an isolated environment that has been alienated by the modern economy and also oppressed by the overwhelming power institution and ideology, leading to a distorted human nature and mental breakdown. The essence of Fromm’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to illustrate the living dilemma facing many people as well as find a path leading to the redemption. What is more, Fromm has also criticized the distorted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in the middle of capitalism so as to make them aware of their loneliness, fear and desperation as well as the loss of the self in such a living environment. By combining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Sigmund Freud with theessential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Marxism, Fromm has also managed to propose his own idea and even sought to carry out a variety of reforms so as to correct the distorted human nature, establish a complete society and achieve the status of natural self free from mental illness.

弗洛姆人性理论

弗洛姆人性理论

弗洛姆人性理论弗洛姆(Erich Fromm)属于新弗洛依德学派,与霍尼(Karen Horney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两人并称。

他们皆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所批评与修正。

除了扬弃弗洛依德的本能论与泛性观点之外,还将焦点放在个体所面对的社会文化情境,并尝试对整个社会性格进行分析。

尤其是弗洛姆,他对现代人遭遇到的各种危机和主题感到关切,企图建立一套人文主义的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释社会上种种现象,并且希望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诊断整个社会、人类,以期为现代人指引一条生命的出路。

因为他的最终信念是“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整个宇宙世界合一”,这与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颇为符合,所以我国学界对其思想特别偏好。

除了翻译他的许多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对他加以研究。

兹将其思想背景、人格理论介绍如下,并做一简单评论:思想背景弗洛姆生于1900年的德国,卒于1980年,其家世为犹太律师后裔,家庭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在宗教的精神分析上颇致力钻研,而有独到的见解。

他身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皆肇始于德国,战争的惨痛使他对人性投注更多的心力予以剖析。

这是期时代背景,以下再就三方面来说明其思想的渊源。

1哲学方面西方由于科学文明的发展,而使人文价值普遍被忽视,久而久之产生一股反动的思潮,即新人文主义。

其中有三个人的思想影响了弗洛姆。

一是谢勒(Max Scheler,1874——1928),他以比较人与动物的差异来掌握人的本质。

二是斯宾诺沙(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他的自我保存哲学主张一切万物只要他自身存在,就一定竭力去保存自身的存在。

三是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他提倡尊重生命的伦理,并亲自实践。

2精神分析学理方面弗洛姆在大学时代修习社会学和心理学,二十二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翌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完成精神分析的正规教育。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在弗洛姆看来,自从西方的文艺复兴以来,就以理性、 自由、个性为时代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当代人 的演变的历程。他认为,新世纪的现代人与传统的古代人 在生存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传统古代社会中的人, 虽然看似不自由,但实际上存在着安全感。相比较下,西 方现代社会中的人看似自由,但实际上没安全感。由此弗 洛姆指出,人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表现形式为三种, 分别为:“权威主义、破坏欲、机械趋同。”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著者简介 1.1弗洛姆生平介绍 1.2代表著作 1.3所属流派介绍
艾瑞克·弗洛姆
中文名 :艾瑞克·弗洛姆 外文名ErichFromm
出生日期: 1900年3月23日 逝世日期 1980年3月18日
国 籍: 美国
民 族 :犹太人
出生地 :德国的法兰克福 毕业院校 :海德堡大学
人物生平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的理论意义
弗洛姆以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和性格 结构的深入关注为研究的切入点,以独特的视角丰 富和深化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为人们认识现代资 本主义社会人的心灵的深度异化打开了一个窗口, 他对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分析,非生产性社会性 格的剖析,使人们更加认清了现代发达的工业社会 中人的生存状态,弗洛姆理论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 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生存困境和生存模式,更 重要的是激发一种行动的力量,唤起人的心理、感 觉、意识形态等文化领域的革命。
性格结构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理论和现实)
现实原因:弗洛伊德主义试图通过对现 代人的病态性格的研究来剖析法西斯主义产 生的心理机制,并通过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揭 示来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认为要说明 这些问题,就必须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 说与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分析相结合。

弗洛姆人格理论分析

弗洛姆人格理论分析

第一章弗洛姆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成因弗洛姆是20世纪杰出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他终生以拯世救人为己任,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理论宗旨。

他深刻反思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肆虐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病症和生活于其中的现代西方人的人格现状,苦苦追寻现代病态人格形成及其普遍蔓延的原因,积极探求塑造健康人格的对策良方,深切关注并积极参与世界和平运动,为建立一个以创制型人格的发展为目标的健全社会而奔走呼号。

弗洛姆伦理思想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一个人问自己:我是怎么对那些在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领域发生兴趣的?他会发现,要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或许他天生爱好某些问题,或许他是受了某些老师的影响和当时各种思想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才走上了他感兴趣的道路的……说实在的,如果有人想要确切地知道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哪个更重要的话,那么,没有一部详细的史料性的自传恐怕难以找到答案。

”①归纳而言,他的伦理思想打上了时代及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既有着广泛的理论渊源,也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①ErichFromm,Beyondthechainsofillusion:myencounterwithMarxandFreud,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62,P.3.第一节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和创作,弗洛姆同样如此,他的伦理思想是多种思想的交融和各种文化观念的碰撞所发出的火花。

在他的著作中,既引证了前代思想家和一些佛教哲学家的论述,也有不少当代理论家的思想观点,其中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T.阿奎那、T.霍布斯、B.斯宾诺莎、G.W.莱布尼兹、B.帕斯卡、I.康德、G.W.F.黑格尔、F.w.尼采、w.狄尔泰、E.胡塞尔、J.杜威、w.詹姆斯、M.海德格尔、J.P.萨特、A.伽缪、R.尼布尔等。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共43页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共43页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 论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论弗洛姆的人格理论与现代人的人格培养

论弗洛姆的人格理论与现代人的人格培养

论弗洛姆的人格理论与现代人的人格培养
弗洛姆的人格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他认为人格是由三个基本的功能组成的,即自我、他者和社会。

他认为,人格发展的过程是由这三个功能的协调完成的,而这三个功能的发展过程也是相互关联的。

现代人的人格培养也是基于弗洛姆的人格理论。

现代人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就要培养自我、他者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功能。

首先,要培养自我功能,即自我意识、自我约束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

其次,要培养他者功能,即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

最后,要培养社会功能,即认识社会规则、遵守社会规则、参与社会活动等。

只有将这三个功能统一起来,才能够培养出一个良好的人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作者:孟青源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弗洛姆继承并发扬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其中对性格结构理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他认为性格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性格特征,而是指由一系列性格特征组成的性格结构,其中一些性格具有共同的倾向,性格可以区分为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并将社会性格分为生产型性格和非生产型性格。

他将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这四种取向定义为非生产型性格。

[关键词]弗洛姆;性格结构;生产型性格;非生产型性格[中图分类号]B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5918(2018) 02- 0091- 03埃利希·弗洛姆( Erich Fromm,1900 - 1980)是20世纪德国美籍著名学者,是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同时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社会享有很高的荣誉。

他的学说中糅合了马克思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从人的心理机制、性格结构等方面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时至今日弗洛姆的著作对现实社会的讨论都具有极为突出的意义。

一、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的内涵弗洛姆认为人格可分为脾性和性格两方面,性格是人格的本质,性格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性格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性格结构这个概念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弗洛姆接受并延续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性格可分为两方面——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个人性格可以使同一集体成员之间存在行为差异;社会性格在社会中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会影响到社会成员的行为,是性格结构的核心。

弗洛伊德认为性格形成的基础条件是性本能,也可以称之为通过力比多组织的各种类型。

在这一方面弗洛姆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性格不仅仅是依靠性本能,而是一个人与外界联系的特殊表现形式。

构成人的性格的因素有很多,一生当中通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和与他人产生联系,意识行为水平会不断提高,性格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弗洛姆在《追寻自我》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性格结构的形成和分类。

在他眼里,性格不是具体性格特征的表现,而是由一系列性格特征所共同构建的性格结构,其中一些性格特征具有相同的倾向,弗洛姆称之为“性格倾向”。

人的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可能性格结构中具会有多种性格倾向,那么我们就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区分性格类型。

在对性格的研究中,弗洛姆更倾向于对“社会性格”的研究,他吸取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人的性格逐渐表现出被同化、社会化的趋势,因此人的社会性格是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变化的。

弗洛姆定义“社会性格是什么意思?我用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某一文化中,大多数人所共同拥有的性格结构的核心,这与个体性格截然不同,属于同一文化的个体的性格彼此有别。

”在弗洛姆看来社会性格结构十分重要,主要在于社会性格可以促成社会成员的活动能力的提升,使他们的行为具有相似性和盲目性,缺乏自主性,从而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下去。

通过对社会性格的研究,可以有效地了解该群体成员的思想行为。

弗洛姆将“社会性格”这一概念分为两类——生产型社会性格和非生产型社会性格,他把非生产型性格分为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这四种取向,拥有这种性格取向的人在生存方式上表现为重占有的生存方式,这是一种病态的性格取向。

与此相反,重存在的生存方式才是生产型性格在生存方式上的表现,是值得提倡的。

第一,接受型性格倾向。

“属接受指向的人会感到‘一切好的来源都在外面,同时他相信要得到他所需要的——无论是物质上的或是爱情、爱、知识、快乐——唯一的方法是从外面获得。

”这种非生产型性格最怕承担责任,缺少自信,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因此,习惯于依赖权威或他人,从他人身上获得一切想要的。

这类人面目特征是双唇常开,爱好吃喝。

然而这种性格指向的人,外在表现是乐观、积极、友善的,但是当他们的依赖对象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惶恐不安。

他们常常表现出乐于助人的真挚愿望,但是替别人做事只是为了争取好感,争取获得被爱的感受。

第二,剥削型性格倾向。

“就是觉得一切好的都在外面,一个人不管需要什么都必须在外面寻求,而且一个人不能创造任何东西;但这两种指向之间不同的是,剥削型不希望接受别人东西当为礼物,而是利用强迫或诡诈手段取自别人。

”这种性格以掠夺为主,缺乏创新精神,习惯窃取他人的观念,对人常用以强迫、笼络等手段。

即使是在爱情中也不会主动去爱他人,而是惯于利用手段获得他人的爱,对待爱情即渴望又消极。

这种性格倾向的显著特征是有一张巧言令色的嘴,善于窃取他人的思想观念并化为己用。

弗洛姆认为这种性格倾向逐步成为现代社会性格的主流倾向。

第三,囤积型性格倾向。

“这种指向的人对可以从外界获得的任何新东西缺乏信心,他们的安全感是以储备和节省为基础,而觉得消费是一种威胁。

”这类性格倾向对自己已有的东西非常有信心,认为外来的东西不如自己已有的,反对甚至抵制外来的新兴事物,对于创造奇迹,他们更相信保持当下稳定状态。

这些人外形常表现为嘴唇紧闭,冷漠固执,态度表现为固执己见,立场分明。

他们常常认为“我是我的,你是你的”是一种常态,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正义、公平。

第四,市场型性格倾向。

弗洛姆认为市场性格倾向是一种物化人格的表现,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们把自己当做商品衡量价值并进行交易。

他指出“凡是以自己作商品而且以个人价值为交换价值的性格指向,我称之为市场指向。

”这种性格体现了现在市场经济中的本质是交换,一样产品不论使用价值几何,关键是供需关系,供过于求时便会降低其交换价值,这时交换价值低于使用价值。

这一特点扩展到人的性格领域,便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性格倾向,这种性格倾向将包括自身的劳动、才能、知识、人格等都视为商品,进行等价代换。

第五,生产型性格倾向。

这是弗洛姆大力倡导的一种在健全的社会下才有的积极的社会性格倾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这种性格特征表现为个人得以实现自我潜能,发挥自我能量,弗洛姆着重强调了他对“爱”的理解,他认为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并且只有付出爱才能得到爱,拥有爱人的能力才是一个人拥有健康性格的体现。

弗洛姆不认为爱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学到的一门手艺。

因此鼓励人们发展自己全部的人格,由此达到创造性格倾向的目的。

弗洛姆受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生产这个概念的影响,认为除却劳动力生产和物质生产外,精神生产也是符合社会学要的生产。

所以提出生产性格才是人本性的实现,人作为社会的中心,并与其建立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彼此尊重、相互独立同时又非常紧密的相互作用。

当人们缺少这种生产型性格倾向就会表现出不健全的人格,如果在社会当中大量存在这种不健全的人格就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性格,使他主动地去适应外界的变化,并做社会要求他做的事情,这正是社会中普遍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性格核心,因此这个性格核心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基础。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所形成的性格结构也存在着差异性。

一个人性格结构中的主导倾向与人如何生存在于外界的联系中有着密切关系。

弗洛姆认为,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是病态的,因而要想形成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性格倾向,必须通过文化改革、心理革命等社会途径,建设以生产型性格为主导的健全的社会。

弗洛姆认为,现代工业文明下生活着的人已经已经倾向于中占有的生存方式,陷入了普遍异化的状态,病态的社会是非生产型性格形成的温床。

社会性格有着所在时期表现出的共性,是绝大多人体现出的性格特征的集合,他虽不同于个人的性格,但决定着社会的需要和禁止。

人们为了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无意识地选择了随波逐流。

二、性格结构的社会成因在性格结构的形成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对性格的形成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一)家庭环境影响。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首先对其造成影响的是来自家庭的教育,儿童就像父母的镜子,承袭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

大多数父母的性格都能体现出某种社会性格的形式,弗洛姆也表示“可以把家庭视为社会的心理代表。

”来自于父母影响就好比一个社会的缩影,影响着正在成长中孩子的性格形成,无形中将社会需要的某种性格倾向传输给了孩子,使其向社会需要的方向成。

(二)学校教育影响。

弗洛姆认为教育可以使个人具备在社会中生产生存的能力,使个人的性格结构更趋向于社会性格,使个人的欲求和社会的需求保持一致。

任何社会的教育制度都取决于这种功能。

我认为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为系统的、有目的形成一种性格特征,这种性格更容易被社会所认可和接纳,对社会性格的产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特别是基础教育更是从性格形成的早期就对个人性格起到引导作用。

(三)社会文化影响。

社会文化中揉了各种因素,经济因素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技术的革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为了生存不断的改变完善自己,新的生产方法不断产生,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这些都对社会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弗洛姆认为“社会进程通过决定个人的生活模式,即与他人及劳动的关系,塑造了他的性格结构;新的宗教、哲学及政治等意识形态源于这个变化了的性格结构,却又诉诸它,并强化、满足、稳定了它。

”(四)社会无意识。

这是弗洛姆十分有特色的思想部分,是他一系列理论的基石之一。

弗洛姆认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可以决定人们心理能量的释放与否,哪些可以释放,哪些是必须被压抑的,必须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就称之为无意识。

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因为同一环境而感到压抑,这种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就可以称为社会无意识。

弗洛姆讲到,“我所说的‘社会无意识,是指那些被压抑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于一个社会的最大多数成员来说都是相同的;当一个具有矛盾的社会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些共同被压抑的因素正是该社会所不允许它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

”相对于弗洛伊德提出的“个体无意识”,“社会无意识”更具有普遍性,意指全社会都普遍存在的被压抑的那一部分。

通过对社会无意识内容的研究,就可以看出一个社会是否存在压抑,从压抑的程度可以看到个人所受到的异化程度。

三、结论与评价弗洛姆性格与性格结构的提出,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性格论,延伸出了社会性格这个新思想。

弗洛伊德主要关注个人的心理疾病的研究,忽略了社会的整体性,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这个思想的提出则提醒人们在关注个人的性格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社会性格。

弗洛姆对性格结构的研究提醒了我们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中人的主体活动是相互作用的,社会性格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环境产生的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人们无意识的遵循着社会发展的规律改变着自己,同时也在潜意识的选择改变自我的方向。

当民众心理无法再接受社会心理的时候,人们对社会的认同度降低就很难应用社会性格理论去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

弗洛姆为我们研究人们的生产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社会无意识和有意识两个方面挖掘人在适应社会的潜能,以便更好地塑造出有利于社会正常运转的生产性性格倾向,使人们的情感、爱欲、信仰等非理性的欲望在更符合社会性格的前提下合理的释放,减少压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