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画内笔锋运动轨迹练习方法

合集下载

想写好书法,控笔是关键告诉你一个调笔锋的好方法

想写好书法,控笔是关键告诉你一个调笔锋的好方法

想写好书法,控笔是关键告诉你一个调笔锋的好方法初学者的手中,毛笔是个桀骜不驯的孩子,怎么调教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笔画经常粗细不均甚至东倒西歪,不禁让人产生怀疑,难道自己不是学毛笔字的料吗?想写好书法控笔是主要,告诉你一个调笔锋的好方法1、在纸面的中心点开始,逆锋起笔。

2、向右行笔,慢慢绕圈。

这个时候要讲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调锋。

毛笔在完成线条时一定要中锋用笔。

在直线的时候基本没什么难度,只要毛笔尽量立直就好。

但是在方向需要变化的情况下就没那么容易了:原本在笔画中间的笔锋,在转过方向后偏到了笔画侧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偏锋”。

所以,我们需要练习如何在转变方向后,仍然保持中锋用笔,也就是“调锋”,而画蚊香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式,因为在画圆圈时毛笔需要不停地转换方向。

讲一下调锋的方法:毛笔行走一段之后,笔尖开始向旁边偏离,这时候要把笔稍稍提起一点点,再稍稍调整方向后原地按回去,然后继续行笔:原理其实很好理解——当毛笔没法继续按我们需要的状态继续行走时怎么办?把笔提起来再重新落回纸上恢复到你需要的状态。

只不过我们要做得很隐蔽,不能真的把笔提离纸面再重新落笔,只能稍稍(偷偷)把毛笔提至笔尖状态再稍稍(偷偷)按下去。

在画圈的过程中不断地重复调锋的动作,有时需要手指轻轻捻动笔管来配合。

3、蚊香越画越大,直到纸面画不下,慢停收笔:4、在完成第一张的时候主要注意调锋的问题,然后行笔要尽量稳定。

在第二张时要开始注意线条和线条之间的间距要相等,和拉线条一样,间距应该等于线条的宽度,不要把距离画得过宽(主要是为了节约纸张)。

5、一个可能遇到的问题——蚊香整根线条是连在一起的,画到一半墨没了要不要蘸?建议是在开始时把墨蘸足一点,然后保持慢速、匀速行笔,当线条开始出现“缺墨”的情况时,不要马上停下来蘸墨,要试着减慢点速度,继续保证线条墨色湿润,“越缺越慢”,直到真的没法通过减速避免枯笔的时候,再停下来蘸墨,停顿的次数越少越好。

钢笔字速成班技巧之钢笔行书的点画写法

钢笔字速成班技巧之钢笔行书的点画写法

钢笔字速成班技巧之钢笔行书的点画写法钢笔行书的点画写法,尽管来自于毛笔行书,但用笔远比毛笔行书简单,它不强调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法则。

(一)点1.带勾点是由点带出勾挑,如“不”字,目的是牵引下一字。

写法是先顺势写长点,用笔要由轻而重、由左而右,勾时再用力顿一下,然后迅速向左下勾出。

带勾点要有一定的弯势,不能生硬僵直;线条要遭劲流利,不能软弱迟疑。

2·带下点是指上下两点一笔带下,如“淤”(于)字。

写法是落笔写上点,用力顿一下,再提笔写下点,最后再用力顿一下,迅速勾出。

上点略侧,下点稍平,上下点之间,用一细细的牵丝相连。

使上下连贯、粗细分明,有形态、有动势。

3.带右点是由左点带出右点,如“以”字。

写法是用笔轻落重按先写左点,然后提笔写右点,略顿一下用力向右上趯出,趯勾要短小。

写带右点时左点要大右点要小,如两点差不多大,就缺少变化。

4.合二点是指左右两点相呼相应,如“六”字。

写法是轻落重按写左点,然后用力向右上勾出,再顺着勾势写右点,最后用力向左下撇出。

合二点虽然中间没有牵丝相连,但要一气呵成,左点与右点之间应左高右低,遥相呼应。

(二)横1.下勾横是指横画下面带勾,如“然”字。

“然”字下面本来是四点,现改写为一横画,是采用了草书写法。

写法是落笔略顿,再向右写横,至末端用力折笔向左下勾出。

2.上挑横是指横画上面带挑,如“古”字。

写法是在写好一横后,再用力一顿翻笔上挑而出.上挑横与下勾横不同处是末端收笔的方向不一样,前者上挑,后者下勾;上挑是为了顺势写上画,下勾是为了开启下笔。

(三)竖1.悬针竖是指竖画下面尖尖的如针倒悬,如“半”字。

写法是落笔略顿,接着由上而下、由重而轻写竖画。

悬针竖要如针垂直端悬,不能东斜西倒。

2.垂露竖是指竖画下面不失如露水倒垂,如“申”字。

写法是落笔略顿,接着由上而下写竖画,至末端再略顿一下,回锋收笔。

垂露竖的两端用笔重而中间用笔轻,两端书写速度慢而中间书写速度快,竖中带挺呈曲势,如人挺立,显得精神饱满。

书法中如何用笔锋,深度解析!

书法中如何用笔锋,深度解析!

书法中如何用笔锋,深度解析!本文从笔性与笔锋两部分详细讲解了如何学会用笔。

关注微信公众号:毛笔书法爱好者,欢迎加蜗牛微信shufa176176一起探讨书法。

笔性书法首选讲究笔法,历代书法家都对笔法十分重视。

笔法是书法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评判书法水平高下及风格雅俗的重要依据。

初学者入门,接受良好的笔法训练是能迅速提高及日后顺利发展的前提。

元代大书家赵孟頫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然结字亦需用功,盖字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书法以用笔为上,书法的技法诸要素中,用笔是最重要的;二是用笔千古不易,书法虽然有字体风格面貌的不同,但用笔的基本规律原则是一致的。

对这句名言,几百年来,“用笔为上”是得到了普遍承认,但总有人对“用笔千古不易”提出质疑,因为在他们看来,仅以楷书的永字八法为例(启明按:关于永字八法,启功先生和田蕴章先生也有过比较经典的论述,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启明书法博客的这个文章《为什么初学书法要先练永字八法?仅练好永字八法就足够吗?》),每一个笔画都有不同的特征,运笔时须走不同的角度方向,有不同的提按起伏特征,怎么能说明用笔不变呢?楷书已是如此,更何况篆隶行草,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不同字体风格,笔画形象变化无穷呢?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没有达到赵孟頫那种对笔法融会贯通的层面。

的确,入门时,觉得一个笔画有一个笔画的运笔方法,不同书体有不同字体的运笔诀窍,丝毫混淆不得。

当功力和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渐发觉不同的点画运笔彼此之间大有可通之处,都符合某种必须遵守的规律,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笔画自然生动有力,而不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即使笔画外貌模仿出来了,也必然是形象虚浮、神态呆滞、僵硬造作。

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指的正是这种运笔必须遵守的深层规律。

所谓“笔法”,指用笔中具有规律性、原则性的要领和法度,这种法度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贯通适用于多种书体之中。

笔法具体包含有哪些重要规律呢?我们将两个方面来讲解笔法:(1)笔性(2)用笔的总原则。

第十三课 毛笔基本毛画的写法(五)点画

第十三课 毛笔基本毛画的写法(五)点画

第十三课毛笔基本毛画的写法(五)点画第十三课毛笔基本毛画的写法(五) 点画点画是指用毛笔轻轻点划的画法,通常用来描绘细小的物体、细节和纹理。

在毛笔画中,点画的运用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细腻度,也可以展现出物体表面的质感和光影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点画的基本技法。

一、点的形态点的形态是点画的基础,它直接决定了点画的效果。

点画可以分为圆点和方点两种形态。

圆点通常用来描绘柔和、流畅的纹理,如花瓣、叶子等。

方点则常用来表达物体的粗糙、坚硬的纹理,如树皮、石头等。

二、点画的运笔方法点画的运笔方法和用笔方式可以分为直点穿插、推直点、推圆点和顺杆点四种。

1. 直点穿插直点穿插是将笔尖直接点在纸面上,不停地上下穿刺。

这种画法可以产生具有均匀渐变的纹理效果,适用于描绘细长、柔和的纹理,如草丛、羽毛等。

操作方法:将笔尖轻轻点正,用力均匀地上下穿刺,产生均匀的纹理效果。

2. 推直点推直点是将笔尖用力推直,形成拉长的直线点。

这种画法适合描绘细长型的物体和纹理,如树枝、水草等。

操作方法:将笔尖轻轻点正,然后用力向同一方向推移,产生拉长的直线点。

3. 推圆点推圆点是将笔尖用力推动,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点。

这种画法适合描绘丰满、圆润的纹理,如花朵、水果等。

操作方法:将笔尖轻轻点正,然后用力向同一方向推动,产生大小不一的圆形点。

4. 顺杆点顺杆点是将笔尖沿着杆子的方向点动,形成线状点,在纹理效果上与推直点相似,但更加细腻。

操作方法:将笔尖沿着杆子轻轻点动,产生连续的线状点。

三、点画的运用技巧1. 点画的叠加点画可以重叠使用,通过增加点的数量和密度来加强纹理效果。

在画面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点的大小和间距,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2. 点画的层次感点画可以通过控制点的大小、浓淡和分布来表现画面的层次感。

点画越密集、越细小的地方看起来越远,而点画稀疏、较大的地方则更显得前景。

3. 点画的角度和方向点画的角度和方向也会影响画面的效果。

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可以产生不同的纹理效果,如水平方向的点画可以表现水面的纹理,垂直方向的点画可以表现树木的纹理。

书法教程-毛笔楷书

书法教程-毛笔楷书

书法教程第三篇毛笔楷书第一课 运笔法运笔法指的是如何使毛笔的笔锋在汉字的笔画中,按照一定的法则运行的方法和技巧,通常又称 “用笔”或者 “用笔法”。

用笔是学习书法的关键,所以,古人有 “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的说法。

本课从中锋与侧锋、起笔与收笔、提笔与按笔、方笔与圆笔、藏锋与露锋、转锋与折锋以及用笔的轻重快慢七个方面介绍运笔的基本要求。

一、 运笔的基本要求用毛笔书写汉字,每一笔画可分为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步骤。

1.中锋与侧锋毛笔的笔头分主毫和副毫,主毫又称主锋或中锋;副毫又称侧锋或偏锋。

书法要达到笔画的立体美,就必须用中锋行笔。

中锋行笔就是使笔头的中心锋芒尖始终运行在笔画的中心线上,即古人所说的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锋行笔书写出来的笔画墨匀圆润,具有立体质感。

所以,古人笪重光在 《书筏》中说:“能运中锋,虽败笔的法则,中锋运笔如图3-1( a )所示。

与中锋相对立的是侧锋。

所谓侧锋,是指运笔时,毛笔的笔尖主锋不在汉字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而是偏向一旁或一侧,侧锋运笔如图3-1 ( b )所示。

用侧锋写出的笔画扁平浮薄,墨迹不匀,初学者要尽量避免。

图3-1 运笔中锋与侧锋是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种运笔方法。

古书上有 “凡书要笔笔中锋”的说法,其实也不尽然,具体要看侧锋形成的原因。

一种是书者用笔失控形成的,叫败笔;另一种是书者有意识而为之。

后者或由偏转中,或由中转侧,笔画爽健利落,圆厚与活泼相间,这是一种书法美的追求。

历代有卓识的书法家都主张中锋立骨,侧锋取妍,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达到 “正锋取劲,侧锋取妍”的艺术效果。

2. 起笔与收笔起笔就是汉字书写时一个笔画的开始,收笔就是一个笔画的书写结束起笔与收笔是中国书法表现笔法最明显的部位。

历代书法家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基本法则,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以藏为主,藏露结合;以逆为多,逆顺相杂。

起笔与收笔的几种运笔法如图3-2所示。

图3-2 起笔与收笔3.提笔与按笔提笔与按笔是运笔过程中使笔锋作上下运动,而造成汉字笔画富有书法美的细与粗、轻与重的用笔技法。

六种笔法调锋方法

六种笔法调锋方法

六种笔法调锋方法调锋是中国书法中常用的一种笔法,指的是笔画先细后粗,从而形成变化丰富、墨迹流畅的效果。

调锋方法有很多,其中六种常见的调锋方法包括:1.点划调锋:也被称为“点划衬”。

这种方法在书法中常用于点画的部位,通过点描和划拉来调整笔画的粗细。

点划的间隔和强度会影响最终的调锋效果,不同的点划组合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质感和层次感。

2.空心调锋:顾名思义,空心调锋即将笔画的中间部分变细。

这种方法常用于书法中的“里”。

在这种调锋方法中,笔画的粗细变化相对较大,一般先粗后细,突显书法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3.系列调锋:系列调锋是一种连续进行的调锋方法。

将笔画按照一定规律逐渐变细或变粗,形成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

这种方法常用于瘦金体和行书中,通过多个笔画的系列调锋,使书法作品呈现出流畅而富有韵律感的效果。

4.渐细调锋:渐细调锋是一种通过逐渐细化笔画的粗细来调节笔画的变化。

这种方法常用于楷书和行楷中,通过渐细的笔画线条,营造出温润而流畅的书法效果。

5.贴边调锋:贴边调锋是指笔画在墨迹和纸面上的边缘,通过贴近边缘的方式变细。

这种调锋方法常用于行书和行楷中,使书法作品的线条更加细腻而柔和,同时也有助于形成清晰的边缘和较高的对比度。

6.尖锐调锋:尖锐调锋是一种通过形成尖锐的笔尖,使笔画线条变得尖锐而精细的调锋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细腻的运笔和描摹小楷中,通过尖锐的笔尖,使书法作品更加细腻而精美。

总之,调锋是中国书法中常见的一种笔法,通过在笔画的粗细上做出变化,使作品增添韵律感和层次感。

上述六种调锋方法仅为常见的几种,在实际的书法创作中,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灵活运用,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调锋效果。

一点小技巧教你控制书法运笔的笔锋

一点小技巧教你控制书法运笔的笔锋

一点小技巧教你控制书法运笔的笔锋毛笔在纸上运行要留下痕迹,这痕迹就是汉字的点画。

用同样的一支毛笔,由不同的人来写相同的一个字,结果是一人一面。

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运笔发力方法不同。

写字时,笔毫由于手臂的发力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因此,才有“唯笔软而奇怪生焉”的说法。

笔毫在不使用时,形状是锥状的,一旦濡墨落笔,锋毫即变,一写一变。

写字时笔毫始终是处在变化状态的,这就要求书者在书写中发力控锋、调锋,在控锋、调锋中书写。

这种书写过程中的锋毫之变,我们称之为“锋变”。

无论何种字体书体中的点画,其实就是书写时“锋变”的结果。

研究用笔与笔锋,实际上,就是要集中在怎样控制笔锋之“锋变”的这一关键点上。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环节来完成的,如下:入—主要是完成笔画前端的造型;行—是完成笔画中部的造型;收—是完成笔画尾部的造型。

发力和锋变的各种技巧,也就集中体现在这三个细小环节之中。

在这三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一个笔画的造型。

因此,它是用笔最基本的技巧环节,对笔法的研究也就必须着眼于这三个具体的技巧环节。

如何控制笔锋?用手、腕、臂的发力来控制和调领锋毫,利用锋变来完成这三个环节,并进行点画的刻画,就是用笔的关键。

古人研究笔法最经典的成果莫如'永字八法',虽然它还是残缺的理论(如:心钩、鹅钩、之捺等,这些极为重要的笔画,只一个'永'字无法包含其中,说明它还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

),但其实践指导意义确是重大的。

我们仔细分析'策、勒、弩、趯、侧、掠、啄、磔'八法,其实,八法实际上讲的就是一个控笔发力的问题。

由于发力方法的不同而导致锋变的不同,又由于锋变的不同而导致点画的形状不同。

故而才形成了'楷书笔法'、'篆书笔法'、'隶书笔法'、“行书笔法'、'草书笔法'的五种笔法分类。

笔锋的使用技法!笔锋的部位、使转、顺逆方向的各种运动,全教你

笔锋的使用技法!笔锋的部位、使转、顺逆方向的各种运动,全教你

笔锋的使用技法!笔锋的部位、使转、顺逆方向的各种运动,全教你1.中锋又称正锋,执笔较端正,笔锋平铺纸上,保持在线条的中间,画出的线条圆浑、匀整、厚重、含蓄而具有弹性,这是书画中最重要的笔法。

常用中锋勾花卉轮廓、叶脉、勾禽鸟的眼、嘴、腿、爪等结构严谨、劲健、丰实的形象。

写意花鸟画疏放潇洒,仅用中锋是不够的,必须中侧结合,才能做到横涂竖写、挥洒自如。

2.侧锋执笔略倾斜,笔锋在线条一侧运行。

所画线条不如中锋圆浑,但变化丰富,显得生活活泼,在写意画中具有重要作用,适于表现大型禽鸟的尾羽、点花瓣、叶子和石头等。

3.顺锋就笔锋运动的方向而言,笔杆倾斜,与行笔的方向一致。

运笔时指腕放松,既有按又有拖的动作。

如果笔身倾斜大,笔杆在前拖着笔锋行进,拖的力量大于按的力量,称之为拖笔。

顺锋的线条光润、流畅,适于画竹竿、柳条、荷梗、虾须等。

拖笔舒展、自由,但弹性不强,多作辅助用笔,不可用得过多。

4.逆锋又称戳笔,笔锋在前,笔杆在后,笔杆倾斜方向与运行方向相反,逆向前进。

这种笔法常与捻笔、翻笔动作想配合,线条富于变化。

笔锋受阻较大,笔谊时聚时散,产生一种苍老、粗糙的效果,适合于画石头、枝干、粗藤等。

5.裹锋就是将笔锋裹束在一起。

有两种方面,一种是捻动笔杆裹锋,一种是腕转笔裹锋。

裹锋是运行中的瞬间状态,锋还会散开,再重新裹束。

所画的线线有缠捻的感觉,使墨色浓淡也交替变化,适于画藤蔓等。

6.散锋又称破笔,将笔锋破散开作画,一是调墨时在调色盘上按一按,将锋散开,一是在运笔时使锋自然散开。

这两种方法常结合使用。

散锋线条松散、轻飘、零碎,适合表现羽毛、芦花、细草、破碎的叶子等。

7.滚锋笔锋翻滚运行。

笔锋平卧,笔身几乎平躺,笔杆带动笔锋向一个方向滚动,使笔头的披毫与纸面接触,充分利用笔头上的墨色,常用这种方法画花瓣、石头纹理、粗树干等。

8.掠笔笔身倾斜,笔锋轻触纸面,渐按至笔腹,然后侧锋迅速挑起,这些动作要连贯,速度较快,一掠而过。

笔法中的三种运动方式是如何展现的?

笔法中的三种运动方式是如何展现的?

笔法中的三种运动方式是如何展现的?使转、提按、平动是我们常说笔法中的三种基本运动方式。

在书写时人们常提到的圆笔、方笔、中锋、侧锋、转笔、折笔、提按等都属于这三种基本运动方式中的一种。

圆笔一般即藏锋,是逆向落笔后略施环转,相当于“提按——转笔”。

方笔书写一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方笔侧锋,就是指落笔后笔锋直接横向运笔,笔尖处于点画的上侧,从笔両的基本运动方式上来讲,其运动规律为提按然后平动;二是方笔中锋,就是指在落笔后,笔锋要经过两次折笔,等到将笔锋保持在笔画中心线时开始直行,从基本的运动方式上来讲,折笔属于平动,其笔杆高度并没有变化,而是与纸张接触的锥面从一侧变到了另一侧,仍然是提按连接平动的运动规律。

中锋是指笔锋保持在笔画中心轴线上的一种运动方式,当笔画的走向与落笔的方向相同时,笔锋就比较自然地处于笔画的之间,如果笔画的行笔方向与落笔的方向并不相同的时候,这时就需要在落笔之后将笔锋稍作旋转,使其起到笔画的中间,形成中锋运笔。

这两种运动方式分别是“提按一一平动”、“提按一旋转一平动”。

出锋也可分为中与侧两种形式,其运动规律同中锋、侧锋是相同的。

转笔相对来说运动情形比较复杂一些,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笔锋随着笔画的盘区而进行平动,二是笔毫的锥面在纸面上进行的旋转运动。

同样是转笔,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前一种转笔在运行的射候着纸的笔豪侧面是固定没有变化的,而后一种转变的着纸毫面却在不停地进行变化转换,因此在称呼上二者就有了不同,通常我们将前一种称为是转笔,而后一种则称为是绞笔。

在书写过程中,这两种运笔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线条形状,转笔的线条一般粗细比较均匀,而绞笔的线条轮廓比较复杂,多呈变化的曲线,并且拥有极强的立体感,给人一种墨色涨破边阔的感觉。

现实书写中,线条基本运动的纯粹性是比较小的,人们使用时通常是两种或者与种基本运动的复合运动。

正是由于这种复合运动的使用,文字的线条变化才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变化。

笔毫的状态及其运动方式

笔毫的状态及其运动方式

笔毫的状态及其运动方式笔毫的三营H,\lU—口H一◇邓宝剑状态及其运动方式干变万化的点画形式是书法家执笔在纸上书写后形成的,每一个特殊的点画形态都决定于笔毫自身的状态与其运动的方式.散乱的笔毫和聚拢的笔毫以同样的状态行进,塑造出来的点画形式肯定是不一样的;同样状态的笔毫以不同的方式行进,点画形式也会有所不同.一,笔毫的状态运行在纸上的含有墨液的笔毫大体有如下几组形态:中锋与侧锋.古人多有"中锋","正锋","侧锋","偏锋"之说,这些概念常常笼统使用,同一语汇在不同的人那里所指称的也往往不同.我们在这里将"中锋~侧锋"与"正锋一偏锋"区分为两组不同的概念.毫尖大体运行于点画中央的状态称为中锋,毫尖大体运行于点画一侧的状态称为侧锋.中锋行笔时毫尖所指的方向与笔毫运行的方向相反;侧锋行笔时毫尖所指的方向与笔毫运行的方向形成一个夹角,此夹角越趋向直角,侧锋的状态越明显.中锋行笔,点画两侧一般对称匀整;侧锋行笔,点画常能仪态多方.从墨色上看,中锋写出的点画或者中线显得最浓,所谓"有中线",或者两边显得最浓,所谓"双钩",何时"有中线"何时为"双钩"取决于毛笔,纸张的性能;而侧锋写出的点画,毫尖所在的一边往往显得最为浓黑.中锋和侧锋的使用与字体有关,大体说来,古文字的线条多用中锋书写,隶,楷,行,草诸种今文字(尤其是楷,行,草)的笔画多用侧锋书写.元代刘有定在衍极注》中说:"古文,籀,篆同源而殊流.篆直,分侧,用二而理一.自其殊者而观之,则古文而籀,籀而隶,若不可以相人;自其一者而观之,则直笔圆,侧笔方,用法有异,而执笔初无异也.其所以异者,6邓宝剑楷书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34×34cm纸本2011年不过遣笔用锋之差变耳.昔有善小篆者,映日视之,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心,虽屈折处,亦无有偏侧者,盖用笔直下,则锋常在画中,故其势瘦而长.此徐铉所谓(古火反)匾法也.章友直自得李阳冰笔意,每执笔自高壁直落至地如引绳,皆直笔之用也.欲侧笔则微倒其锋,而书体自然方矣.大抵笔直则圆,圆故长,长必瘦;侧笔则匾,匾故方,方必肥.瘦硬易写,肥劲难工.直笔难于肥,侧笔难于瘦,其要在变而通之.若夫执笔,则不可不直也.古人学书皆用直笔,王次仲等造八分,始有侧法.然分书间用直笔者有之矣,未有古人籀篆而用侧笔者也",此论顿为透彻,通达.对于隶,楷,行,草书法而言,如果不是着意于表现某种特定风格——如融会"篆籀遗法",自然当以侧锋为主.清代刘熙载Ⅸ书概》载:"蔡中郎九势》云:'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后如徐铉小篆,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处,盖得中郎之遗法者也.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于主锋,外界出于副毫.锋要始中终俱实,毫要上下左右皆齐."这是由小篆而论中锋之法,然而刘熙载又在不分字体的情况下一概地强调中锋:"书用中锋,如师直为壮,不然,如师曲为老.兵家不欲自老其师,书家奈何异之."清人论书多有强调中锋运笔者,这与他们重视某种"篆分遗意"有关,亦与其受汉魏碑刻影响有关.而后世有的书家本无此种倾向,却也强调"笔笔中锋", 其论则近于迂"中锋"之说盛极,便有识者力矫其弊.杨守敬《平碑记?马鸣寺根法师碑》说:"大抵六朝书法,皆以侧锋取势.所谓藏锋者,并非锋在画中之谓,盖即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之谓.后人求藏锋之说而不得,便创为中锋以当之.其说亦似甚辨,而学其法者,书必不佳.且不论他人,试观-E,有一笔不侧锋乎?惟侧锋而后有开阖,有阴阳,有向背,有转折,有轻重,有起收,有停顿,古人所贵能用笔者以此.若锋在画中,是信笔而为之,毫必无力,安能力透纸背,且亦安能有诸法之妙乎?是说也,余闻之孺初,其条目甚详,姑记大略于此."杨守敬与潘存(孺初)对侧锋的强调,—方面着眼于''开阖","阴阳","向背"诸形态的变化,一方面着眼于用笔的力量,皆可谓说到了关键处.侧锋运笔,不仅点画的姿态相较中锋更为丰富,而且在笔管与纸张保持相同角度的前提下,笔毫与纸张的摩擦力比中锋运笔时更大.正锋与偏锋.如果笔管连带没有着纸的部分笔毫竖立的方向大体上处于与点画轨迹垂直的平面中,则为正锋;如果笔管连带没有着纸的部分笔毫竖立的方向大体上偏离这个平面则为偏锋.正锋运行可以是中锋状态,也可以是侧锋状态.如果同样是侧锋运行,正锋状态下笔毫与纸面的摩擦力比偏锋状态下更大,点画显得饱满沉劲,而偏锋运行而成的点画住往显得轻灵巧妙,用清代朱和羹的话说便是:"正锋取劲,侧笔取妍."(《临池心解*)清代梁同书Ⅸ频罗庵论书》云:"中锋之说云何?山舟日:笔提得起自然中,亦未尝无兼用侧锋处,总为我一缕笔尖所使,虽不中亦中."梁同书以为"笔提得起"便是"中锋",他所说的"中锋"其实正是我们所说的"正锋".所谓"虽不中亦中",其实可以表达为"虽不中亦正",即使毫尖并不在点画的中央,只要提得笔起,便是正锋.偏锋用笔在书法刨作中亦颇常见.尤其在伏案而书的时候,如果书写者枕腕或者腕抬得不太高,偏锋执使是最为轻松自然的一种状态. 在书法创作中,"中锋而正锋","侧锋而正锋","侧锋而偏锋"是三种主要的笔毫状态,三种状态各有其用,亦各有其妙.其中,"中锋而正锋"用笔时点画最能匀称圆润,"侧锋而正锋"状态下用笔最为有力,"侧锋而偏锋"状态下用笔最为轻松妍妙.聚锋与散锋.运行的笔锋可为聚拢状态,也可为散开状态.聚拢的笔锋书写出来的点画沉实饱满,散开的笔锋书写出来的笔画多有飞白,飘然清举..笔毫中墨液的多少以及墨与水的比例.对笔毫中墨液的巧妙使用称为"墨法",墨法是笔法的重要内容.在书写的过程中,笔毫中墨液的多少会影响到点画的形态,墨液多则润,墨液少则枯.墨液中水和墨的比例也会影响到点画的形态,墨的比例越大则越浓,水的比例越大则越淡.甚至,在笔毫的各个部分,墨液中水和墨的比例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书法家可以用笔毫蘸淡墨或清水,再用笔尖蘸浓墨,书写出来的点画会有丰富的层次感.二,笔亳的运动方式毛笔(主要是笔毫)的运动是在时间中完成的一系列动作,所以把握笔毫的运动形式必须考虑到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在时间维度,笔锋运行有缓急之别.在书写过程中的毛笔并非一味地在做匀速运动,而是表现着或舒缓或急促的节奏感.正草隶篆不同字体之间,不同书法家之间,同一书法家的不同作品之间,同一书家同一作品的不同部分之间,节奏感往往多有不同.书法作品中的点画是笔锋运行的"轨迹",静态的笔墨形式中蕴含了动态的"势",这种被感受到的动势与创作时笔锋的运行状态密切相关,我们甚至可以通过点画形式去大体上追溯创作的程序.在有形的空间形式中看到无形的时间流动,就像从皱起的"一波春水"看到"风乍起".没有哪一种造型艺术像书法这样富有时间性,正如姜夔续书谱所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孙过庭《书谱》说:"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夫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对书写节奏的把握至关重要,若失于急,则点画浮滑,若失于缓,则点画滞涩.古人评书有"沉着痛快"一语,此种境地至为难得,沉着则难于痛快,痛快又难于沉着.获致"沉着痛快"的境地不仅需要自由把握缓急之邓宝剑楷书节录《醉翁亭记》138×34cm纸本2011年器皆山也其,{l南拳林謦关l,I蔚而深务琅砑也山行里浙闭水斧潺而泻出雨拳I,l阳酿暴也搴骖蕲有亭麒陆果上昕莉也作辞者非l,I僧口智也之雒人守日诣也典容禾戗以识少轿酹而耳又幂高次日挠曰昕翁也酹肴之意孑山水问也水{华得而写之也笋夫日出而林霏闭雪旰而袭瞑晦明燮他问.,1荆暮也野窟而幽务位木.希而繁风霜高水清而出问I,,l吁也翱而仁幕市埽崎.,~晕同而辔粤也吓锋陟迤,昕丽记牟卵年郦暂目商螽邓宝剑行草刘墉论书绝句69x69cm纸本2011年释文:苏黄佳气本天真,姑射风姿不流尘.笔软墨车皆人妙,无穷机轴出清新.刘墉沦书绝句.邓宝剑书钤印:邓宝剑印(自)半阁(朱) 餐霞砷绝一~菠若,百◆口邓宝剑隶书砚以诗7,句释文:观以静而寿,诗乃铃印:邓宝剑印(白);8×69cm纸本2I目.辛卯年,邓宝剑书。

图解书法运笔中的点画是如何变化的?

图解书法运笔中的点画是如何变化的?

图解书法运笔中的点画是如何变化的?图1书写时,锋端点a先着纸,b向下按所形成的小点,即为原点。

其基本形态见图1。

原点可以向任何方向运行,原点的b端在笔画中始终先行在前,其所留的连续性轨迹即形成笔画。

笔头提按时,原点的大小、轻重、粗细亦随之不断变化,提按的高低程度,以实际笔头的长度为限。

收笔时,原点的b端率先逐步上提,a端最后离开纸面。

图2笔画运行中,原点的运行方向与笔画的走向基本一致,笔画运行方向多变,而原点内部周边各点及其连线的名称保持不变。

如一般书写下行竖画时,原点向下运动,原点的右侧锋线AC,正在笔画的右侧;但书写上行竖画时(常见于草书),原点的右侧锋线AC进行在笔画的左侧,其名称不因笔画的运行方向而改变。

原点运动时,总是锋线AB 的B端在前,A端在后。

笔形(点画)可分为圆笔和直笔两类。

圆笔曲线环行,在草书和篆书中常见。

圆笔又分为全圆笔和半圆笔。

而全圆笔又分为顺圆和逆圆。

顺圆的行进方向是顺时针方向,逆圆的行进方向是逆时针方向,这种笔法在草书中有充分运用。

笔画中的圆形是不规则的,并非正圆。

半圆笔又称半弧,分上、下半弧和左、右半弧。

把全圆横向分开,可得上半弧和下半弧;把全圆竖向分开,可得左半弧和右半弧。

这种笔画在篆书中较常见,多为整齐、对称的。

直画可以看成是圆周上切线的延长线或割线。

故直笔与圆笔的运动规律是一致的。

笔画起收时,原点的运动方向会在瞬间发生变化。

完整的笔画可分起、行、收三个过程,起、行、收通用于圆笔和直笔。

起笔,是笔画的起始部分。

起笔时,原点落纸的方向与笔画的前进方向不一致,其方向有两种:逆起、斜起。

点方向与笔画进行的方向相反,即逆起,见图2A。

起笔时,原点着纸后向左推按,然后转右向横行,形成横画;原点着纸后向上推按,然后转向下行,形成直画;原点着纸后向右上推按,然后转向左下行,形成撇画;原点着纸后向左上推按,然后转向右下行,形成捺画;原点着纸后向左下推按,然后转向右上行,形成挑画。

六种最基础的笔法及练习方法

六种最基础的笔法及练习方法

六种最基础的笔法及练习方法一、起笔是指笔尖落纸时留下的痕迹,有藏锋、露锋之分;1、藏锋就是把起笔的尖点隐藏在点画内部(藏锋写法:落笔后以逆时针方向绕一小圈,同时继续下按,当笔尖处于运行方向的反方向时,笔锋下按使笔毫铺开正好达到线条宽度;笔锋右行,书写横向线条;收笔时笔杆上提,用手腕带动笔杆顺时针绕一小圈,提笔。

线条起、止时笔锋的绕行不能涨墨太大。

);2、露锋就是把起笔的尖点显露在点画上面(露锋写法:笔杆移动时,线条将近结束时匀速缓慢上提,直至离开纸面)。

二、行笔就是完成起笔后笔锋运行的过程,一般要用中锋。

中锋就是笔尖的指向与线条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笔尖始终在线条中央,这种运笔方式称为中锋。

(中锋行笔方法与隐藏笔锋中的行笔方法相同)三、侧锋是笔锋位于点画一侧边处的笔法,斜向落笔,直接运行,即为侧锋。

线条宽度保持均匀,另一边有锯齿。

四、提按运笔时手臂要稳定。

控制提笔或按笔时笔尖所到达的位置。

中间不得有滞留停顿。

(练习方法:中锋行笔,平稳运行一段后,渐渐将笔提起,使线条逐渐变细,最后离开纸面.笔杆始终保持垂直,速度亦保持不变,线条渐变段长度可以由短变长也可以由长变短。

反复练习。

)五、转笔要用手腕控制,不要用手指控制。

(写法练习:右手执笔,不着纸,小臂不动,用手腕控制笔,在空中顺时针连续旋转;肩、肘、手腕关节均放松,动作连贯、均匀;然后再逆时针连续旋转。

如此反复。

)转笔分为右上、右下、左下、左上四个部位。

控制每一部位转笔运行的原则和对腕部的动作要求都是相同的。

(练习方法:线条粗细均匀,用手腕控制笔尖的指向,保持中锋,转弯处行笔速度不变,手腕动作明显而灵活。

连续转笔,实际书写时,线条形状更富有变化,但只要牢牢把握手腕动作与笔锋指向的关系,书写不会有任何困难。

)六、折笔的实质是书写时笔锋着纸的锥面发生了方向的突然改变。

通常是由一面转为相对的另一面。

锥面变换时笔杆一般不上提,动作由手腕控制,迅速、利索,不能停顿.只有使用弹性较好的笔才能出现典型的折笔线条。

练习笔法二十个动作

练习笔法二十个动作

练习笔法、笔势的二十个方法(连载一)笔法、笔势是蕴含在点画书写中的规律性技法,是真、草、隶、篆、行各体都用的着的技法,提炼出转、折、提、按、中锋、侧锋、入笔、行笔、收笔等关键的笔法、笔势,有意识的、逐个的加以强化日常训练、或集中练习、反复练习,对于临摹字帖、创作实践、书法评鉴都很有用处,请您在是练习中,琢磨琢磨,一定有趣亦有益。

一、中锋横、竖线的练习方法训练目的中锋笔法的初步运用。

说明当笔毫在纸上落下时.笔尖指向某一方向.当笔尖的指向与线条推移的方向正好相反时,这种运笔方式称为中锋。

书写中锋线条时笔尖始终在线条中央。

步骤与要求1、保持正确的执笔姿势,在纸上书写横画.横画与桌沿平行,笔尖按下后,让它始终指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直至线条均匀、平稳。

2、按以上要求书写竖画。

3、做以上练习时注意肩部的放松与配合。

4、比较空中运笔和实际书写手部感觉的区别。

二、藏锋的练习方法训练目的:非垂向落笔时的藏锋笔法。

说明:所谓藏锋,指笔尖落纸时留下的痕迹(尖点)隐藏在点画内部。

藏锋有两种方法,这里练习的是通过控制笔尖的指向达到藏锋的目的。

步骤与要求:1、笔杆乖直,笔尖轻轻落在纸上《轻轻地按下》,以逆时针方向绕一小圈.同时继续下按,当笔尖处于运行方向的后方时,笔锋下按亦正好达到线条宽度;笔锋右行,书写横向线条;收笔时笔杆上提,用手腕带动笔杆顺时针绕一小圈,提笔(图a)。

2、线条起、止时笔锋的绕行不应形成涨大的端部。

3、用同样的方法书写竖向线条(图b)。

三、手腕的灵活运动训练目的:手腕各个方向的灵活运动。

说明:手部所有关节的自如配合是完成复杂笔法的关键.然而以往人们(包括一些有影响的书法家)书写时碗关节通常极少活动,严重地妨碍了某些技巧(特别是转笔)的把握。

步骤与要求:1.右手执笔,不着纸,小臂不动,用手腕控制笔,在空中顺时针连续旋转;肩、肘、碗关节均放松,动作连贯、均匀(图a)。

2.同上,逆时针连续旋转(图b)。

3.按图c所示,在空中做运笔练习;手幸要有明显的旋、翻动作《旋转时手掌自然会有仰、粗的变化).各关节放松,运动轻松、连续。

怎么样正确使用中峰行笔

怎么样正确使用中峰行笔

怎么样正确使用中峰行笔书法任何笔画皆从“点起”或叫“点出”,从侧锋落下形成的“点”转化为行笔的中锋是讲述的重点。

方法一:捻管转锋(纸张平面范畴内运笔)。

调峰时保持笔尖位置不变,通过手指转动笔杆调整笔锋走向。

“横、提”逆时针转动笔杆,“竖、撇”顺时针转动笔杆,促使笔肚与行笔走向同。

“捺”画不用转动。

此过程走笔使用的锋面,与起笔点画使用的锋面相同。

此法优点是:转换方便,容易掌握。

缺点是:由于不停转动笔杆,影响笔力和速速,笔法也显单一。

以长横画为例。

起笔用A面向右下做顿,用C面切出斜边做点,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逆时针捻动笔杆,使A面转向右边,用A面中锋行笔。

其它笔画书写方法理同(略)。

简单的说,就是切笔后侧锋带笔,然后转动笔杆走向想去的方向。

简称:点,带,转。

方法二:提笔折锋(纸张空间范畴内运笔)。

落笔成点后将笔锋原地略提,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迅速“顿笔折锋”向走笔的方向。

“横”折向正右,“竖”折向正下,“撇”折向左下,“捺”折向右下。

从而达到采用不同的锋面中锋走笔。

此法优点是:用笔有力,转换迅速。

缺点是:提笔的程度难以把握,容易出现类似横画笔头出尖或落肚的现象。

以长横画为例。

起笔用A面向右下做顿,用C面切出斜边做点,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于点画原处(不离开点画)略提笔,再迅速顿笔折笔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锋行笔。

其它笔画书写方法理同(略)。

简单的说,就是提笔后使笔锋没有任何方向,然后再顿笔折向想去的方向。

方法三:腕转调锋(纸张平面范畴内运笔)。

利用腕部的灵活转动,保持笔尖位置不变,不用提笔原地将笔锋向外(笔杆倒向怀部)或者向内(笔杆倒向反之)推送,让笔肚回到笔画中间,笔锋自然变化成中锋走向。

“横、提”笔锋向外(或上)推送,“竖、撇、捺”笔锋向内(或下)推送,从而达到采用不同的锋面中锋走笔。

此法优点是:行笔干净有力,转换迅速。

缺点是:行笔开始部分容易形成侧锋用笔。

以横画为例。

起笔用A面向右下做顿,用C面切出斜边做点,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自点画原处向外(右上)推送笔锋,让笔肚回到笔画中间,促使笔锋自然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锋行笔。

点画的技巧口诀

点画的技巧口诀

点画的技巧口诀
横画起笔不求快,一笔到底,落笔要沉着。

横画起笔多顿挫,渐行渐快。

横画起笔锋要立,稍停后行。

横画起笔不宜太长,以横划出的笔锋为准。

一字中竖的长短、粗细变化较大,起笔要有力度,但不宜太长。

三点水的形态有:竖画如折刀;横画如一字之脚;长横与短横一般长短;长横与竖一般粗细;三点水的形态是一个整体。

长竖收笔要顿挫,切忌过长。

三点水的收笔要呼应:左收右按(或下压),又接上挑(或上行);上收下按(或下压),又接上挑(或下行)。

短竖起笔不宜过长,出锋要急且有力:出锋要迅速有力。

两点水的收笔要呼应:出锋要迅捷有力,又能和下一个笔画连接起来。

长横与长竖收笔呼应:长横与长竖收笔处要呼应,中间不要断。

长撇收笔不要过长:长撇收笔处不能过长。

短撇收笔不必出锋。

三点水的收笔与左右两点呼应:三点水的收笔处与左右两点呼应。

左点落腕,右点落肘;右点落腕,左点落肘;左点落肘,右点落肘;右点落腕,左点落肘。

长捺要有力,出锋要迅捷。

左点右点的知识点总结

左点右点的知识点总结

左点右点的知识点总结一、左点右点的基本概念左点右点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重要笔法,它是指在书写过程中,用笔先左后右地飞跃于字的上下间隙处,点划成字。

左点右点的运用可以使字体更加生动优美,增添书法作品的艺术氛围。

左点右点不仅可以增加字体的艺术感和视觉美感,还可以让字迹更加丰富多样,使书法作品更加有韵味。

二、左点右点的技巧和方法1. 控制笔锋:左点右点的第一要点是要掌握好笔锋,要做到左点右点时笔锋要轻、变化要适中,这样才能写出流畅自然的左点右点字。

掌握好笔锋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经验来实现。

2. 点画起笔:左点右点的运用需要点画起笔,也就是说在书写过程中,在每一个左点右点的地方,都要进行点画起笔,这样才能使字的笔画连接得更加自然、流畅。

3. 笔法要准确:在左点右点的过程中,笔法要准确,不要出现临时踌躇、杂乱无章的情况。

写左点右点字时,要尽量避免马虎和随意,要注重每一笔的准确和精细。

4. 视觉效果要丰富:左点右点的运用要注重视觉效果的丰富,要通过变换左点右点的方式和顺序,来使书法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增加艺术感和趣味性。

5. 勾缩与加点:左点右点书法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感不仅仅取决于左点右点的写法,还取决于勾缩与加点的处理。

勾缩与加点不仅能使书法作品更加生动活泼,还可以增添书法作品的神韵和韵味。

三、左点右点的应用场景左点右点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重要笔法,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在书法作品中运用,还可以在书法教学、书法展览等方面进行应用。

左点右点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书法作品:左点右点不仅可以增加书法作品的艺术感和视觉美感,还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有韵味。

左点右点是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技法和表现手法,通过左点右点的运用可以写出漂亮的字体,使书法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2. 书法教学:左点右点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重要笔法,可以在书法教学中进行传授和教授。

通过左点右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们掌握好书法的基本技法和方法,提高他们的书法写作水平。

书法运笔训练

书法运笔训练

书法运笔训练书法运笔训练一、空中运笔的练习方法训练目的:掌握正确的运笔姿势,体会手部各关节协调运动时的感觉。

蘸墨在纸上书写,肩、腕很容易紧张,空中运笔则比较容易放松,比较容易体脸到运笔时协调运动的特殊感觉。

步骤与要求:1、保持正确的坐姿与执笔姿势,在空中书写横画,动作范围尽可能大(书写尽可能长的横画),从左至右,速度均匀,肩部配合动作;肩、肘、腕、指尽可能放松,反复多次,直至运行平稳、协调。

2、要求同上,在空中书写竖画,笔处于书桌中央略偏右的位;肩关节放松,带动手臂。

二、落笔方向的控制练习方法训练目的:控制笔毫落纸时笔尖的指向与指向的调整。

落笔方向是笔法的一个基本内容,单独提出训练对学习复杂的笔法有重要意义。

步骤与要求:1、按图a所示做落笔练习,注惫检查落笔方向与垂线夹角的大小;反复练习,以至准确地控制所要求的落笔角度。

2、于不同方向落笔时,通过手腕控制笔杆.调整为中锋运行(图b)。

3、参照图b.自己设计擞和竖的练习。

三、中锋笔法的初步运用。

当笔毫在纸上落下时.笔尖指向某一方向.当笔尖的指向与线条推移的方向正好相反时,这种运笔方式称为中锋。

书写中锋线条时笔尖始终在线条中央。

步骤与要求“1、保持正确的执笔姿势,在纸上书写横画.横画与桌沿平行,笔尖按下后,让它始终指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直至线条均匀、平稳。

2、按以上要求书写竖画。

3、做以上练习时注意肩部的放松与配合。

4、比较空中运笔和实际书写手部感觉的区别。

四、摆动笔法练习方法与运用。

步骤与要求:1、以下各项练习均使用狼毫笔。

2、小臂不动,依靠手腕自左向右的摆动,写出图a所示线条.要求腕关节放松,动作灵活。

3、要求同上,自上至下,写出图b所示的线条。

4、增加线条长度,小臂配合动作(平移)。

5、如图c所示,自上至下完成竖线后,笔不离纸,接着向右上方摆出。

6、在大臂、小臂的配合下,笔不离纸,连续完成图d所示线条。

运动连贯而均匀。

五、中锋弧线练习方法线条方向改变时,应控制笔锋的指向.使它始终对准前进的逆方向(此时笔锋自然处于点画中央》。

点(提高)

点(提高)

4,右侧点
顺锋字右上方向左下放入笔,随即下按,在略微向 下顿笔,然后向右上方回锋提笔作收,笔锋一般内藏不 外露。
5,竖点
以逆锋之势入笔,随即向右按顿,然后将笔稍微提起一 点点这项左下方,再顺势运行一小段距离即提笔作收。
6,长点
自左上方向右下方顺锋入笔,在运行的同时组 建将笔下按,待达到一定长度之后,沿顺时针方向 略微转折,然后回锋提笔收结,笔锋不外露。
一、点
1,藏锋点
以顺锋或逆锋入笔,随即顺时针享有下方按顿, 稍作停驻,然后圆转回锋提笔作收,笔锋内藏。
பைடு நூலகம்
2,左侧左下出锋点
入笔和按顿运行与左侧藏锋点完全相同,知识收结是 向左下放回锋,同时提笔顺势带出锋芒。
3,左侧右上出锋点
以顺锋或逆锋入笔,随即眼反时针方向向右下放顿笔, 然后向右上方回锋并顺势提笔带出锋芒。

十五种常用的用笔技巧

十五种常用的用笔技巧

十五种常用的用笔技巧(网络文章,仅供参考,不必较真)点画是书体结构的基础,也是笔势笔意的造就条件。

用笔方法和水平的不同,写出来的点画形态迥然不同。

点画的基本形态包括:藏锋与露锋,中锋与侧锋,方笔与圆笔,疾笔与涩笔等,下面我挑出一些基本的用笔技巧,分享给大家。

(1)露锋。

也叫出锋,就是起笔不需要逆入,收笔不必回驻,使点画在落笔和收笔处锋芒外露。

(2)藏锋。

也称作隐锋,即落笔收笔处的锋尖藏在点画之内,称作“左右皆无失”起笔时,使锋逆入平出,如横画欲右先左,写竖画欲下先上,写撇时欲左下先右上,写捺时欲右下先左上。

(3)中锋。

又称正锋,就是锋走正路,让主毫尖在笔画中间通过,而令周围副毫铺行,使墨顺锋流注纸面,力透纸背,点画自然浓郁圆润,厚实筋健。

(4)侧锋。

也叫做偏锋,即主锋不在笔画中间运行而偏向一侧。

运笔着重腕力,采用横向推送方式,多用于撇捺转折之处,令线条粗扁宽卓。

(5)方笔。

要逆锋而落,笔锋铺开,万毫齐力;收笔时用顿,方形折回,画出棱角,呈雄强方露的笔意,从朴厚中领略劲媚。

(6)圆笔。

下笔则用裹锋,不使笔毫分散,提笔婉通,运行藏锋,线条腴润而见浑实;使转用提而作绞笔,锋换尚连,不露筋骨,适合行草书。

(7)提笔、按笔。

笔在运行中的起伏叫“提按”,是运笔的基本技法,贯穿于各种点画的全过程。

(8)转笔。

是以腕转动运笔,使锋毫随圆角之势,环转写出不带棱角的线条,即“转以成圆”。

(9)折锋。

是使笔锋随棱角之势,写出方的点画,即达到“折以成方”的要求,称作折锋。

(10)疾笔。

是种较快速行笔方法,称作疾势战行,瞬间法备。

可补救板滞拘泥的笔画及缺乏神采的字形。

(11)顿笔。

顿的笔法应用比较普遍,无论起笔还是收笔,还是回锋收笔,都离不开顿笔。

(12)蹲笔。

顾名思义如人之蹲行,步履沉实而无跳跃。

笔法似顿,又比顿笔下按的较轻,切忌重按。

(13)驻笔。

运笔中介于“顿笔”、“顿笔”之间的一种方法。

笔锋行到一定处,不作下按而稍微停留,即是“迟回审顾”,藉以取势作姿,即称为“驻笔”(14)衄(nv)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画内笔锋运动轨迹练习方法
点画内笔锋运动轨迹
训练目的:控制笔锋在点画内的运动轨迹。

说明:
书写出某种形状的点画,取决于笔锋运动的路径。

各种字体、各种风格点画形状千变万化,但它们的共同要领是笔锋必须在线条方向、尺度发生变化时到达规定的位置,否则便称做“信笔”。

这些“规定的位置’与“规定的路径”同为准确书写的必要条件。

笔锋压下时,笔毫铺开,毫尖并非集中于一点,因此它们“规定的位置”也可能是若千“点”—或某条边线.不过,有时某一点最为重要,我们便以这一点来代表整个笔毫的端点。

步骤与要求:
1、仔细观察图a手腕动作和笔尖轨迹的示意图,徒手操演。

2、临写图a所示笔画。

3、临写图b所示笔画,毫尖必须到达各笔画的终极位置。

4、分析图c所示笔画中笔毫锋端所到达的位置,临写.
笔锋进出点画的位置和方向练习方法
笔锋进出点画的位置和方向
训练目的:对笔锋进人、离开点画时位置、方向的观察与控制。

说明:如按钢笔字书写习惯去写毛笔字,笔尖落下的方向通常与笔画的走向重合,但毛笔字落笔与点画行进的方向经常不一致。

笔尖离开点画的方向对于准确临
写,对于接续下一点画,都有重要意义。

笔尖进出点画的位置与落笔方向有关,且对此后的行笔影响很大,是临习时观察的重要之点。

步骤与要求:
1、仔细观察下图中各字笔锋进人、离开点画的位置与方向。

2、将各点画分开临写,以至能熟练、轻松地控制笔锋进、出的位置和方
向。

3、仔细观察附图20, 22, 23, 38, 39, 44. 46, 59,分析各点画中笔锋
进、出的位置和方向,不明确时,参照前后笔画和形状相近的笔画做出判
断。

点画立体感的来源和控制的方
点画的立体感
训练目的:点画立体感的来源和控制。

说明:
点画的立体感起源于书写时的三维运动一般说来,这种运动越复杂,点画的立体感越强。

至于人们能够体察到点画的立体感.是由于在长期的努力中,不断发现点画种种细微变异,并将它们与自己实践中体会到.或在他人书写时观察到的三维运动联系在一起。

点画的丰满、运动的复杂变化与点画的立体感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观察的无限深人,并由此不断寻求每一细傲变化与空间运动(三维运动)的联系。

步骤与要求:
1、在附图9, 18, 19, 26, 33, 40, 46, 52, 54, 57, 65, 69, 74, 82, 86中用透明纸各勾事出边廓最复杂的三个点,比较它们边廓的复杂程度,列出顺序,找出其中的规律。

2、按以上要求,勾篆勾、撇、横、捺等笔画.进行比较。

3、在上面所勾奉的点画中,每件作品挑选5一7个点画,试着找出书写时的笔法运动形式,设计适当的腕、特动作,写出这些点画。

在每一次尝试之后。

找出与作品中点画的差异。

加以调整。

转笔与折笔的交替使用练习方法
训练目的:转笔与折笔的配合。

说明:
弯曲频繁的线条通常都是转、折间替.以避免节奏的单调。

转、折如何配合,不同书法家有各自的特点,深人某种风格时可留心观察、归纳。

步骤与要求:
1、临写图a所示线条,用手碗控制线条方向的转换.转笔、折笔处应保持各自明显的特征.运笔流畅,无停顿。

2、按上述要求临写图b各笔画。

3、临写图c各字。

转笔与折笔的融合练习方法
不完全折笔
训练目的:转笔与折笔的融合。

说明:折笔的本质是所使用的笔毫锥面发生突然的改变(翻动),而笔毫锥面的转动是绞转的特征。

笔毫着纸而铺开后,并非所有笔毫始终按统一的要求而运动,由于种种原因.当一部分笔毫进行翻动而另一部分笔毫进行转动时。

便出现不完全折笔。

不完全折笔的特征是折笔处,外圆内方或外方内圆。

步骤与要求:
1、用硬毫笔临写图示各字中的不完全折笔.临写时可反复调整手部动作,以逐渐接近这些点画的形状。

2、如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效果.换一枝毛笔做上述练习,亦可调整墨汁的浓度和更换较为光洁的纸张。

点画连接时笔锋正确的运动路线
训练目的点画连接时笔锋正确的运动路线。

说明
书写是连续、完整的运动,在各断开的笔画之间,笔锋仍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运行;某些字凭借游丝而透阵出运行的轨迹,但在更多的时候,这些点画之间的运动都消失在空中。

这种运动路线与点画内部笔锋的运行密切相关—它们本来就是一个运动的整体,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点画内部运动都不易观察,这给点画间运动轨迹的判断带来了困难。

合理的空中运动路线,保证了点画准确书写时的方便、快捷.
步骤与要求:
1、按图a所示书写粗细均匀的线条,保证中锋。

基本符合要求后,速度逐渐加快。

2、临写图b,注意连接点画的线条与点画的区别。

3、临写图c,点画断开,但笔锋仍按图a所示行进。

4、用钢笔模仿图a画出图d中各字笔锋运动轨迹图,徒手操演熟练。

临写图d 各字。

对线条的质感的感受与控制练习方法
线条的质感
训练目的:对线条的质感的感受与控制。

说明:
质感指线条的质地,它取决于包裹线条的轮廓线(边廓)的细微变化,与线条内部的细徽变化(浓、淡、枯、湿)亦有关。

一位书法家必须对线条质感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线条质感取决于书写时所采用的笔法和墨法,工具、材料亦有重要影响。

在这一练习中,主要通过控制力度、速度以及行笔的运动特征(如平稳移动、故意倾抖、由于用力过大而抖动等等)而调整线条的质感。

步骤与要求:
1、仔细体察图中k一线段在心中引起的不同感觉,判断它们的书写速度和所使用的力且。

尽力准确临写图中各线段。

2、用三种不同速度临写各线段,观察不同速度对线条质感的影响。

3、用三种光洁度及渗水性能不同的纸张临写.并加以比较。

4、用几种硬度不同的毛笔临写,比较。

5、为每一线段寻找最合适的纸张、毛笔、墨水浓度,以及力度、速度、运动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