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_徐锡伟
科学家在地震研究中有新发现
![科学家在地震研究中有新发现](https://img.taocdn.com/s3/m/ad26b6370912a2161479294e.png)
科学家在地震研究中有新发现来源:中国地震信息网时间:2012-05-24 12:22:00“5〃12”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四年,但其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远非只有情感上的伤痛,它还颠覆了一些以往人们对地震认识的基本理念,使研究人员认识到,地震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在一次地震研讨会上曾表示,地震学家目前从不同角度对地震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对于地震发生机理的认识更趋于接近本质。
但对于地震中哪些现象具有特殊性,哪些现象具有普遍性,并不明晰。
若能把不同视角发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或许地震学能获得一次飞跃性发展。
四年来,无数科技工作者为达成这一目标不断奋斗着。
汶川并非只有一次地震今年4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徐锡伟课题组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汶川地震三维发震构造、现今运动状态和区域活动断层发震危险性综合评价。
课题组发现,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可划分出两段:其一,以逆冲运动为主,宽约为10km、长约112km的映秀段;其二,兼有逆冲运动分量和右旋走滑分量,宽约7km、长约118km 的北川段。
它们之间以青川张性阶区为界。
徐锡伟认为,从地震破裂分段特征可知,汶川地震由一个震级相当于7.8级和另一个7.6级地震发生级联破裂而成,而非许多人想像的那样:只发生了一次大地震。
研究中,不少地震专家考察也发现,汶川地震确有两次破裂过程。
初始破裂即映秀破裂段,持续时间为50秒。
随后,地震波遇到了障碍体,稍停留,才冲破障碍体,用40秒时间继续向东北方撕开北川以北岩体,抵达青川,产生了第二次破裂,能量两次集中释放。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王椿镛也告诉记者,他从地球物理角度对汶川地震的研究得到了与徐锡伟很多一致的结果。
不过,他认为,汶川地震仍可以看成90秒内完成的一次地震。
只因地下介质不同,分布不均,地震波遇到了刚性较大的物质,停留了几秒后,继续向东北传播至青川形成。
一次地震多个极震区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嵇少丞,在汶川地震后多次赴灾区实地考察。
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及周边断层发震概率的影响
![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及周边断层发震概率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9dee96848d7c1c708a145cd.png)
犈 犳 犳 犲 犮 狋 狅 犳犠 犲 狀 犮 犺 狌 犪 狀犲 犪 狉 狋 犺 狌 犪 犽 犲狅 狀狆 狉 狅 犫 犪 犫 犻 犾 犻 狋 犻 犲 狊狅 犳 犲 犪 狉 狋 犺 狌 犪 犽 犲 狇 狇 狅 犮 犮 狌 狉 狉 犲 狀 犮 犲狅 犳犔 狌 狊 犺 犪 狀犪 狀 犱狊 狌 狉 狉 狅 狌 狀 犱 犻 狀 犪 狌 犾 狋 狊 犵犳
: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S t a t i cs t r e s sc h a n e sh a v eb e e np r o o s e dt oe x l a i nv a r i a t i o n so f s e i s g p p , m i c i t a t e s o f f f a u l t a f t e r s h o c k sa n dp r o b a b i l i t h a n e s f o r t h eo c c u r r e n c eo f yr yc g i m e n d i n e a r t h u a k e s . T h eo c c u r r e n c eo fL u s h a n 犕 7. 0e a r t h u a k e r e a r o u s e s p g q q S t h eh o td i s c u s s i o na b o u tt h eW e n c h u a n 犕S 8. 0e a r t h u a k e . B a s e do nt h er a t e q a n d s t a t ed e e n d e n t f r i c t i o n a l l a w,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s e i s m i c i t n a l s i sb e f o r e p ya y , a n da f t e rW e n c h u a ne a r t h u a k e w eh a v eq u a n t i t a t i v e l a l c u l a t e d t h ep r o b a b i l i q yc
横断层作用下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发震机制新探
![横断层作用下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发震机制新探](https://img.taocdn.com/s3/m/157c52d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f.png)
横断层作用下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发震机制新探王伟锋;卿艳彬;朱传华;单新建【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characteristic of neo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were analyzed;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was explained,and the transverse fault was used to segment Longmenshan fault zone;meantime, the seismogenic mechanism of Wenchuan and Lushan earthquak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ere discussed,and the dangerous area with great earthquake in the future was predi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enchuan earthquake has the earthquake-controlling function of deep tectonic,and the deep seismogenic mechanism is very complex, but there is no obvious surface rupture in Lushan earthquake,which is a blind reserve-fault earthquake;the movement direction of crustal material and the strike-slip direction of main fault are reversed at Wolong-Huaiyuan,and the earthquakes occur on the sides of Wolong-Huaiyuan are independent,so that Wenchuan and Lushan earthquakes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the inactive area in Longmenshan fault zone during the occurrences of Wenchuan and Lushan earthquakes may have a high seismic risk, especially the fault blocks between Wolong-Huaiyuan and Xiaojin transverse faults are dangerouswith great earthquakes,and the intersections of Huya fault and Longmenshan main faults are also dangerous with great earthquakes.%在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区域构造背景、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运动特征的基础上,阐述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格局,并利用横断层对龙门山断裂带进行分段;同时,对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并对未来强震危险区进行预测。
从波速比变化看汶川与芦山地震的孕震过程
![从波速比变化看汶川与芦山地震的孕震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67d3252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f.png)
从波速比变化看汶川与芦山地震的孕震过程李艳娥;王林瑛;宋美卿;陈丽娟【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6(036)011【摘要】为研究汶川和芦山地震的孕育过程,利用单台单震法,将地震丛发区内发生的地震粗略视为“广义重复地震”,系统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1990~2015年波速比时空变化过程.结果发现,波速比在汶川地震前降低,芦山地震后明显恢复.对于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地震丛发区,大部分台站波速比的同步时间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汶川地震前,2000年~2008-05波速比出现异常降低-回返-发震过程,低值异常持续时间约8a.汶川地震后,波速比快速回升.二是2010年开始再次显现波速比持续性稳定下降,在2013-04降至最低点,发生芦山地震,震后波速比再次快速回升到正常值.对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附近的地震丛发区,大部分台站波速比的同步时间变化从2000年~2013-04波速比维持长时间的异常低值状态,低值持续时间约13 a,直至2013-04芦山地震后波速比快速回升.不论是龙门山南段还是北段,均可看到波速比基本一致的变化,2000~2013年的异常降低-恢复过程,显示了汶川8级地震与芦山7级地震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孕震过程长达14 a.由此可见,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很可能是同一动力学过程孕育的两次先后发生的强震.【总页数】7页(P991-997)【作者】李艳娥;王林瑛;宋美卿;陈丽娟【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民族大学南路5号,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民族大学南路5号,100081;山西省地震局,太原市晋祠路二段69号,03002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民族大学南路5号,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孕震过程中波速比及S波分裂时空变化的数值模拟 [J], 张永仙;石耀霖2.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孕震机理及震前中长期地震危险性研究 [J], 林邦慧;陈祖安;白武明;程旭3.汶川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和视速度变化特征的研究 [J], 王林瑛;李艳娥;李芳;李广平;张天中;包淑娴;苏金蓉4.从昌平台沙层应变记录看汶川大地震孕震过程 [J], 武安绪;邢成起;崔博文;林向东;张中武;白明富5.《人民日报》地震评论的内容变化分析--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为例 [J], 周亚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对区域地壳形变场及应力场的影响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对区域地壳形变场及应力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e15c767fad6195f302ba65a.png)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对区域地壳形变场及应力场的影响1.概述大地震同震及其震后效应对周边区域地壳形变场、应力场、断层活动状态及地震危险性等的持久影响越来越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成为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热点。
作为有地震历史记录以来的首个发生在大陆内部的高角度逆冲型8级强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发生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区域构造变形与断层应力积累等也会产生持续而显著的影响。
汶川地震之后5年,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于2013年4月20日又发生了芦山7.0级地震,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该断裂带未来地震危险性的讨论。
针对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两次事件开展同震及震后的相关研究,不仅对了解两次地震自身的破裂特征以及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对于分析周边区域地壳形变场、应力场受地震影响产生的状态变化,判定区域主要活动断层的未来地震危险性等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为研究对象,基于经典的位错理论和粘弹本构关系,开展两次地震同震位错及震后粘弹松弛效应引起的区域形变场、应力场变化的研究工作。
本文首先通过综合多学科资料分别构建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3D模型,以此为基础联合利用多种同震观测数据反演获得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断层同震位错分布;基于Burgers体粘弹本构关系,以GPS时间序列为约束,汶川地震同震位错分布为初始条件,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确定了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块体中下地壳各自最优的短期、长期有效粘滞系数;计算了两次地震同震位错及震后粘弹松弛效应引起的区域形变场变化;从库仑应力变化的角度讨论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对后续余震及近年来周边区域一系列中强震的发生所起的作用,分析了周边主要活动断层库仑应力演化,结合速率-状态摩擦本构律讨论了未来值得关注的重点断层段。
2.本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1)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及断层同震位错分布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物探剖面、重新定位的余震序列作为深浅构造强约束,参考区域地质剖面、速度成像、大地电磁测深等研究成果,通过多剖面解译的方式建立了汶川地震发震断层3D模型,主要包含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另外在余震区穿过青川断裂后的区域断层结构出现显著变化,识别出一条未知的反倾断层,而非北川-映秀断裂的简单延伸,后经反演测试认为该断层可能并未参与同震破裂过程。
四川省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_徐锡伟
![四川省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_徐锡伟](https://img.taocdn.com/s3/m/6661b21059eef8c75fbfb30a.png)
第20卷第3期2013年5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Earth Science Frontier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20No.3May 2013http://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3)收稿日期:2013-05-08;修回日期:2013-05-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21160550,91214201);中国地震局芦山7.0级强烈地震科学考察项目作者简介:徐锡伟(1962—),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活动构造与地震关系研究。
E-mail:xiweixu@vip.sina.com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徐锡伟1, 陈桂华1, 于贵华1, 程 佳1, 谭锡斌1, 朱艾斓2, 闻学泽3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2.上海市地震局,上海2012033.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XU Xiwei 1, CHEN Guihua1, YU Guihua1, CHENG Jia1, TAN Xibin1, ZHU Ailan2, WEN Xueze31.Institute of Geology,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29,China2.Shanghai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Shanghai 201203,China3.Sichuan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Chengdu610041,ChinaXU Xiwei,CHEN Guihua,YU Guihua,et al.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Lushan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Wenchuanearthquake.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3):011-020Abstract:The Lush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betweenthe Bayan Har and south China blocks.Field investig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no any earthquake surfacerupture zone generated by this earthquake,only secondary surface breaks,such as extensional ground fissures,landslides,bedrock collapses,and liquefactions were found in the epicentral areas,which were caused by slopeinstability and earthquake vibration.The relocated aftershocks,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surfacestructural geology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is a blind reversefault which strikes 212°and dips toward NW with a dip angle of 38°±2°.The upper tip of this blind reversefault is still at the depth of about 9km in the upper crust.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rom above the tip to theground surface is in accordance with a fault-propagation-anticline model.Besides,the differences in spatialaftershocks'distribution,rupturing process and seismogenic structure suggest that the Wenchuan and Lushanearthquakes are two independent rupturing events occurred along the middle segment and southern segment of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respectively.Key words:Lushan earthquake;Longmenshan thrust belt;seismogenic fault;fault-propagation-anticline;Tibetan Plateau摘 要:芦山地震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之间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
芦山强震区上地壳速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芦山强震区上地壳速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e82798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19.png)
第45卷 第6期2023年12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5,No.6Dec.,2023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09徐志萍,刘巧霞,刘志,等.2023.芦山强震区上地壳速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J].地震地质,45(6):1400—1418.XUZhi ping,LIUQiao xia,LIUZhi,etal.2023.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anddynamicsignificanceofuppercrustvelocityandpoisson sratioinLushanstrongearthquakearea[J].SeismologyandGeology,45(6):1400—1418.芦山强震区上地壳速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徐志萍1) 刘巧霞1) 刘 志1) 田晓峰1) 王夫运1)段永红1) 林吉焱1) 邱 勇1) 唐 淋2)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2)四川省地震局,成都 610041摘 要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芦山地区先后发生了2013年芦山MS7 0和2022年芦山MS6 1地震,2次强震的孕育发生与所在区域深、浅地震构造环境、地壳物性结构参数密切相关。
研究该区地壳浅部物性结构特征及其与深部动力学过程的映射关系对认识该区的孕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文中利用金川—芦山—乐山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的P波、S波初至波走时数据,采用二维射线追踪走时反演方法获取了沿剖面上地壳的精细P波、S波速度和泊松比值。
结果显示:剖面西北段松潘-甘孜块体的上地壳具有高P波、S波速度和低泊松比的特征,而东南段的四川盆地上地壳具有低P波、S波速度和高泊松比的特征。
在松潘-甘孜块体和四川盆地之间的龙门山构造带,上地壳P波、S波速度和泊松比等值线形态受区域构造活动控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呈近直立趋势展布。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对比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1cfccaf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10.png)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对比路茜;张铁宝;辛华;刘放【摘要】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都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且只相隔5年。
本文利用距平方法研究发现两次强震前卫星热红外均存在升温异常,为了找出两次地震前异常的异同及强震前的热红外异常规律,本文对两次地震前的热红外异常现象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前都存在中、长期异常,芦山地震前存在短期异常,而汶川地震前短期异常不突出,甚至震前半年很平静;震前异常升温面积都很大,达到几十万 km2;异常优势分布区域并不在震中区域或发震断裂。
%The 2008 M8 .0 Wenchuan and the 2013 M7 . 0 Lushan earthquakes occurred on the Longmenshan fault respectively within 5 years interval.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departure method to analyze the observation data. We found that anomalies i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appeared before these two earthquake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nomalies before two earthquakes,we compare two group data and find that the medium- and long-term anomalies appeared before two earthquakes. There are short-term anomalies before the Lushan earthquake,but there were not clearly short-term anomalies before the 2008 M8. 0 Wenchuan Earthquake. Even though a half year before the 2008 M8. 0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there were not any anomalies. The total area of the abnormal warming region is up to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square kilome-ters. The main anomalies did not distribute around the epicenter areas or the seismogenic faults of these two earth-quakes.【期刊名称】《四川地震》【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热红外异常;距平【作者】路茜;张铁宝;辛华;刘放【作者单位】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 610041;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 610041;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2008年5月12日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发生了M8.0级地震,相隔5后的2013年4月20日,又在龙门山断裂带南端的芦山发生了M7.0级地震。
LU-009-2013年芦山地震导致的周边断层应力变化及其与2008年汶川地震的关系
![LU-009-2013年芦山地震导致的周边断层应力变化及其与2008年汶川地震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d39adf5910ef12d2af9e7c2.png)
虚线为 S 波波速, 实线为 P 波波速,据文献[7~18]
1004
中黑色实线为 P 波速度结构, 黑色虚线为 S 波速度结 构). 如图 2 所示, 不同研究结果给出的地壳分层模型 较为一致. 而在本文的研究中, 我们选取郑勇等[9,10] 采用的平均速度模型, 该模型也吻合李志伟等[19,20] 给出的最新研究结果. 同时, 由于芦山地震与汶川地 震之间存在约 5 年的时间间隔, 我们选取 Maxwell 体 模型模拟下地壳和上地幔的粘弹性松弛效应, 计算汶 川地震粘弹松弛应力传输对芦山地震的影响, 其中粘 滞系数参考震后形变的研究结果[21,22], 分别取 1×1018 和 1×1020 Pa·s. 虽然, 其他震后粘弹松弛模型可能更 接近真实情况, 但由于研究区域缺乏震后形变资料 的较好约束, 复杂模型将会带来更多的参数不确定 性, 因此本文仍采用最常用的 Maxwell 体模型. 同时, 虽然粘滞系数的不确定性会影响下地壳及地幔应力 的释放速率, 但对应力场分布及变化趋势影响较小.
1003
单斌等: 2013 年芦山地震导致的周边断层应力变化及其与 2008 年汶川地震的关系
上地幔粘滞系数的影响. 因此, 我们需要选取可靠的 地震破裂模型和岩石圈分层模型. 在库伦应力计算 中, 有效摩擦系数通常取中间值 0.4, 而在研究芦山 地震震中的应力变化时我们将考虑不同摩擦系数取 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接收断层的参数选取参考了 我们从前的结果[5], 在之前的结果分析中, 接收断层 参数的不确定性对本文所研究的断层影响不明显. 1.1 岩石圈分层模型
摘要 2013 年 4 月 20 日, 四川雅安-芦山地区发生了 Ms7.0 级强震, 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 伤亡和经济损失. 判断余震可能发生的区域、圈定震区周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活动的范围, 对 灾区人员安置、灾后恢复重建, 以及加强震灾及次生灾害防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利用 弹性位错理论和分层岩石圈模型, 计算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引起的同震及震后粘弹松弛应力 场变化, 讨论了 Mw7.9 级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之间的关系、芦山地震对余震分布的影响以及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对周边主要活动断层力增量为 0.0037~0.0114 MPa, 最高可能达到 0.0114 MPa, 汶川地震可能有效地促 进了芦山地震的发生. (2) 芦山地震所导致的同震库伦应力场变化能够较好地解释目前余震的 分布. 在芦山地震破裂面东北和西南两端的应力增强区域内还没有余震记录, 这些区域未来 发生余震的危险性较大, 需密切关注. (3) 鲜水河断裂康定-道孚段、北川-映秀断裂、彭县-灌 县断裂以及雅安断裂上的库伦应力增量进一步提升, 地震危险性有所增强.
2013年Ms7.0级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各向异性成像研究
![2013年Ms7.0级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各向异性成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d17074bd64783e09122bd5.png)
2013年Ms7.0级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各向异性成像研究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一个Ms7.0级的地震(以下简称为芦山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芦山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其震中距离2008年汶川地震大约80km。
地震发生之后,引起了地震学家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研究,主要包括主震及余震定位、震源机制解、震源区精细结构、断层几何结构、破裂历史等。
这些研究发现,芦山地震主震大约发生在深度13km 处,余震也基本分布在深部,地表没有明显的破裂。
芦山地震断层的几何形态为“Y”型共轭断层,芦山地震主震为逆冲型地震,发生于共轭断层右支的盲逆断层上。
芦山地震余震区浅部呈现低速、高波速比及小滑移量的特征,可能揭示了裂缝的发育,而裂缝发育意味着各向异性的存在。
为了进一步确定芦山地震余震区的各向异性结构,本文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各向异性综合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在芦山地震发生一周以后,我们在余震区布置了 29个临时地震台站,记录到了约4200个地震事件。
我们选取了震级较大且S波到时清晰的1000个地震事件,进行了横波分裂分析。
为了获得可靠的横波分裂测量值,我们分别使用了互相关法和特征值法进行了横波分裂分析,并且对于每种方法得到的横波分裂结果,应用了两种不同的准则去除“无效”的横波分裂测量值。
结果表明,在去除“无效”横波分裂测量值后,两种方法获得的“高质量”横波分裂结果非常一致,快波极化方向总体呈与余震区断层走向一致。
但通过分析各个台站统计的快波极化方向发现,仍有一些偏离断层走向、与区域主应力方向较为平行的快波方向,因此我们认为芦山地震余震区的上地壳各向异性不是单一的机制,而是由断层结构和区域主应力共同控制。
慢波时间延迟大约在0.05-0.15s之间,但并不随着地震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由于该地区余震基本分布在深度8-10km以下,我们推测该地区强各向异性主要分布在深度8-10km以上,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性之。
2013年芦山Ms7.0地震序列断层结构及震源区应力场特征
![2013年芦山Ms7.0地震序列断层结构及震源区应力场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8d81323be1e650e53ea9938.png)
* 收 稿 日期 :2018 o1一o1;修 改 回 日期 :2018-02 07 基 金项 目 :中 国 地 震 局 地 震 预 测 研 究 所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重 点 项 目 (2015IES0103)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41774057)和 (41404047)联 合 资 助 作 者 简 介 :李 文 超 (1992),男 ,湖 北 襄 阳 人 ,在 读 硕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地震 层 析 成 像 研 究 。 通 讯 作 者 :王 勤 彩 ,研 究 员 。E mail:wangqc@ seis.ac.Cl'l
关 键 词 :2013年 芦 山 7.0地 震 序 列 ;双 差重 定 位 ;震 源机 制 ;断 层 结 构 ;应 力 场
中 图 分 类 号 :P315.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3274(2018)02 0062—10
引 言
2013年 4月 20日北京 时 间 O8时 O2分 46秒 ,四川省雅 安市 芦 山县境 内发生 了 7.0 地震 ,震 中位置 30.3。N,103.o。E,震 源深 度 13.0 km(中国地震 台网 ,http://ceic.ac.cn)。 芦 山地震 是龙 门山推覆 构造 带上继 2008年 汶川 8.0级大 地震 5年后 的又 一次破 坏性 地震 , 震 中位于龙 门山推覆构 造带 南段芦 山县境 内 。龙 门 山推 覆构 造带是 青藏 高 原 中东部 巴颜 喀 拉块 体与华 南块 体相互 碰撞 、挤 压 的边 界 带 ,长 约 500 km,由 4条 逆 断 层 叠 瓦状 组 合 而 成 ,自北 西 向南 东分 别 为龙 门山后 山断裂 、中 央断 裂 、前 山断裂 和 山前 隐 伏 断裂 ,汶 川地 震 发生在 中央 断裂 的北 川I一 映秀 断 层 上口],芦 山地 震 震 区 附 近 没有 发 现 明显 的地 表 破 裂 带 ,是 一个典 型 的盲逆 断层型地 震 ,该地 震距 发生 在 龙 门 山推 覆 构造 带 中段 的 汶川 地震 起 始破裂 点相距 约 85 km。
从库仑破裂应力和余震分布角度探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关系
![从库仑破裂应力和余震分布角度探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8ad9e5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7.png)
从库仑破裂应力和余震分布角度探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关系刘盼;李平恩;廖力【期刊名称】《震灾防御技术》【年(卷),期】2017(012)001【摘要】本文以龙门山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对象,考虑区域地质构造差异、主要活动断裂带、地表附加重力影响,建立能反映地表起伏和岩石圈分层结构的龙门山地区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以地壳水平运动速率观测值为约束条件重建研究区现今构造背景应力场,在此基础上分别模拟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发生机理.通过分析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余震空间分布的关系,探讨了2次地震主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以及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的影响.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余震大部分由其主震触发,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的余震有约6.78%的触发作用.汶川地震的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在芦山地震主震位置的增加值约为0.016MPa,如果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库仑破裂应力年累积速率按照0.4× 10-3-0.6x 10-3MPa.a-1计算,汶川地震使芦山地震提前了约27-40年.计算还表明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发生使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和虎牙断裂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这些断裂带在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增加.%Taking the Longmensha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as the research area,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tructure,the main active fault zone,additional surface gravity,we constructed the 3-D viscoelastic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Longrnenshan area with irregular topography and the layered lithosphere ing the observed values of crustal horizontal movement as constraintcondition,the present tectonic background stress field in the research area is reconstructed.Based on it,the occurrence of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Lushan earthquake are simulated respectively.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the trigger action of main shock to aftershock and the influence of Wenchuan earthquake on Lushan earthquake i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aftershocks of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Lushan earthquake are triggered by their main shock,and only 6.78% aftershock of Lushan earthquake is trigger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The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of the location of Lushan earthquake caus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is about 0.016MPa.Assuming tha the annual cumulative rate of Coulomb stress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is 0.4-0.6× 10-3MPa· a-1,the occurrence of Wenchuan earthquake causes the occurrence of Lushan earthquake nearly 27-40 years earlier than it should.Our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Lushan earthquake cause the Coulomb stress increase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and Huya fault,which increases the possibility of earthquake in this area in the future.【总页数】16页(P40-55)【作者】刘盼;李平恩;廖力【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2013年芦山Ms7.0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余震空间分布的影响[J], 缪淼;朱守彪2.震源参数因素对玉树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图像及其与余震活动统计关系的影响 [J], 王莹;吴小平;赵韬3.2014年鲁甸6.5级地震成因、破裂特征和余震分布特征的库仑应力作用 [J], 程佳;徐锡伟;刘杰4.2008年汶川地震产生的库仑应力演化及其对2013年 MW6.6芦山地震的延迟触发 [J], 万永魁(译);万永革(校);吕春来(复校)5.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在2013年芦山Ms7.0地震和2014年康定Ms6.3地震破裂区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 [J], 李艳娥;陈学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对青藏高原东缘主要活动断层应力变化的影响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对青藏高原东缘主要活动断层应力变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bec193d2af90242a895e5f6.png)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对青藏高原东缘主要活动断层应力变化的影响作者:熊林 何建坤 潘正洋 周云 刘玉琳来源:《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4年第03期摘要:根据弹性无限半空间位错理论,结合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同震破裂模型,以及该地区活动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应用Coulomb程序,计算了2008年汶川地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并和余震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同时,计算了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共同作用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并将结果投影到青藏高原东缘主要活动断层上。
结果表明:汶川地震产生的余震大部分分布在其造成的静态库仑应力增加区;汶川地震在芦山地震震中区域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显著增加,增加值为0.010~0.050 MPa,汶川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使得芦山地震提前到来;鲜水河断裂北部、东昆仑断裂、秦岭南缘断裂西段、青川断裂东段、茶坝—林庵寺断裂西段、灌县—江油断裂、大川—双石断裂的静态库仑应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岷江断裂、虎牙断裂、汶川—茂县断裂、江油—广元断裂、鲜水河断裂南部的静态库仑应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考虑到青藏高原东缘历史大地震和余震分布情况,未来应加强对鲜水河断裂西北段和东昆仑断裂地震危险性的监测与研究。
关键词:地震触发;汶川地震;芦山地震;静态库仑应力;数值模拟;鲜水河断裂;东昆仑断裂;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P315.2文献标志码:A0引言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提出各种模型来计算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简称“应力”)变化及其对后续地震的影响。
计算应力变化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过程,即由点源或者矩形源在各向均匀半无限空间弹性体内产生变形[1],然后得出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2]。
一般而言,大地震的发生会改变周边地壳应力状态,而应力的改变会影响活动断层的地震危险性。
应力增加的地方,余震发生的概率较大,地震危险性增加;应力减小的区域,余震发生较少,地震危险性减小。
1992年地方性震级(ML)为61的Joshua Tree地震震后30 d的余震分布与应力变化的分布基本一致;ML为7.4的Landers 地震3.5 h后,发生了ML为6.5的Big Bear地震,该地震震中造成应力增加022~029 MPa[2]。
汶川地震之前速度结构及与汶川-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的关系
![汶川地震之前速度结构及与汶川-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f59d613fad6195f312ba6ba.png)
汶川地震之前速度结构及与汶川\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的关系摘要本文结合全国遥测台网以及云南、四川地震台网记录到的Pg波绝对到时和相对到时资料,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龙门山地区及邻近地区的震源参数与三维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整体表现为低速异常,介质强度较低不利于能量的积累,因而能量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和北段富集,汶川地震位于狭长的高速异常带上,其上下方的低速异常阻碍了能量的传播导致该处能量更多地积累,当能量到达一定程度即发生破裂,这可能导致了汶川地震的发生。
汶川地震引起的破裂沿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和北段延伸,在青川附近遇到广元低速区低强度介质的阻挡而停止,因此汶川余震沿北东向分布直至广元低速区。
关键词龙门山地区,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汶川地震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之前,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现代构造活动一直引人关注(Molnar e t al . ,1975;Tapponnier et al . , 1977; Molnar, 1989; England et al . , 1990),但主要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而实地考察工作多是在红河断裂和阿尔金断裂上。
Tom Parsons(2008)及Toda(2008)参考汶川地震应力变化,认为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为汶川地震形成的库伦应力增加区,其地震危险性增加,2013年4月20 日,断裂带南段距汶川地震西南约85 km处的雅安芦山县发生ML7.0 级地震,因此,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引起了地震学家的广泛关注。
研究选取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28.5°~33.0°N,101.0°~106.0°E)(图1)作为研究区域,主要研究其地震分布特征和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研究区域地质结构复杂[1],断裂构造发育,其中北东向断裂包括龙门山断裂(F1,F2,F3)、巴中-龙泉山断裂(F13)及七曜山断裂(F14)南段,近南北向断裂为岷江断裂(F11),北西向断裂包括鲜水河走滑断裂带(F8)、安宁河走滑断裂北段(F6)、马尔康断裂(F10)、泥曲-玉科断裂南段(F9)。
四川芦山地震应急的几点启示
![四川芦山地震应急的几点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08012f6700abb68a982fb89.png)
救援队伍的组织和条件保障
4月20日地震发生之后,救援大军迅速集结。当天,芦山县城已经集中了万人以上的救援力量。这样的集结,在应急时期过后也面临条件保障极大滞后的问题。
这次地震也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引导志愿者参加救援行动、参加物资发放的问题。既要吸纳参与、发挥作用,又要协调有序,成为政府救援、扶助行动的有力补充。一是发放物资方面,要允许志愿者个人或企业集体到灾区直接发放救济物资,但志愿者最好和乡镇或村委会联系,协调指导发放,做到平衡。二是今后地震发生后,可能会很快实行交通管制,许多志愿者难以自由进入灾区。此时,应建立备案报告机制,交通管理部门要根据需要适当放行。在灾区实行交通管制后,要有部门牵头,登记志愿者,和交通部门联系适度放行等问题。
救援统一协调指挥的重要性
地震救援安置的初期行动,还有一条很好的经验,就是救援物资的统一调配。
这次地震的救援特点有三个,一是极重灾区主要在乡镇农村,二是到达这些村镇的道路只有一两条,而且是县乡级公路。三是此次地震后,物资供应充沛,集结在芦山县境外,比如名山县,有时候车辆集结达500辆之多。
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急工作对策的顺序是“三生”,即先生命,再生活,再生产。这次地震的搜救工作,高度体现了“以人文本”原则,不放弃任何救人的机会,即使在基本查清、筛查多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直到生命能维持的极限时间之后才结束。
志愿者参与救灾的喜与忧
地震发生后,有许多的志愿者立即驱车前往灾区,参加抗震救灾行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这也是有喜有忧。
进入芦山县城时,县城里已经到处是救灾车辆,这些车辆让出马路当中的通道,停放在路两侧和中间。这次救援队伍行动之快,集结之迅速,超过以往的历次救援。两天后,交通秩序明显好转,措施更加严格。
四川芦山7.0级强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
![四川芦山7.0级强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689db2c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7b.png)
四川芦山7.0级强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张广伟;雷建设【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3(056)005【摘要】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四川芦山7.0级强震及主震后48小时内504次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最终得到328个精定位地震事件.结果表明,余震在水平方向上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山前断裂西南段的大川双石断裂发生,扩展模式以西南向为主(约23 km)兼有弱东北向(约12 km),并非简单的单侧扩展.在深度方向上,余震主要以铲状结构分布在18~22 km之间.通过拟合精定位后的小震空间分布特征,显示本次地震断层面倾角在15~25 km深度范围内由主震处约44°逐渐向西南向扩展增大至约73°,可能表明断层往西南破裂过程中走滑分量逐渐增强,与2008年汶川地震引起中央断裂倾角由西南向东北变化相类似.【总页数】8页(P1764-1771)【作者】张广伟;雷建设【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四川芦山余震序列空间格局分析 [J], 董丞妍;罗明良;张斌2.2017年四川九寨沟Ms7.0强震的余震重定位及主震震源机制反演 [J], 梁姗姗;雷建设;徐志国;徐锡伟;邹立晔;刘敬光;陈宏峰3.四川芦山MS7.0地震余震序列双差定位、震源机制及应力场反演 [J], 赵博;高原;黄志斌;赵旭;李大虎4.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 [J], 段云歌;吴朋;黄春梅5.高分辨率地震重定位新方法及其在中国芦山地震余震中的应用 [J], Li Sun;Miao Zhang;Lianxing Wen;孙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芦山7.0级地震后的几个问题
![芦山7.0级地震后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3c83adbbb4cf7ec4bfed01e.png)
芦山7.0级地震后的几个问题芦山7.0级地震是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吗?据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院长周荣军4月2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日8时2分46秒发生的芦山7.0级地震为独立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周荣军介绍说,与汶川地震一样,芦山7.0级地震同样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但此次地震震中在汶川地震余震区以外。
汶川地震震中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芦山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南西段,两地距离较远,可以判定,此次地震不是汶川地震余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蒋海昆20日也表示,雅安7级地震属于逆冲型地震,破裂特征与汶川地震非常相似,但它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两次地震震中相隔85公里,同处龙门山断裂带。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联合发布了4.20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
地震发生后,科研人员从IRIS数据中心下载了地震数据资料用于研究地震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过程。
选取其中信噪比较高并且沿方位角分布比较均匀的31个远场P波波形数据进行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反演;根据反演结果再利用31个远场P波波形并增加14个SH波波形资料用于震源过程反演。
初始破裂点取USGS给出的震中位置。
计算得到的地震矩为1.54×10**19Nm,Mw=6.7。
最大滑动159cm。
结果表明:芦山地震为震级Mw6.7,震源深度10.2km的逆冲断层,破裂在断层面上的分布比较集中,震中区的地震烈度(中国地震烈度表,2008)约为9度。
主震和余震分布于龙门山断层带西南端的彭县—灌县断裂带上,位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的库伦应力增加区域内(单斌等,中国科学D,2009年39卷5期),且两者震源性质相近均为逆冲断裂为主,表明该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密切关系,可视为汶川地震的强余震。
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有何异同?一些地震专家认为,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机理是一致的。
“4·20”芦山地震的构造破裂与发震断层
![“4·20”芦山地震的构造破裂与发震断层](https://img.taocdn.com/s3/m/378f9a8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2.png)
“420”芦山地震的构造破裂与发震断层李渝生;王运生;裴向军;罗永红【摘要】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tectonic rupture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Ms 7.0) occurred in Sichuan on April 20,2013 and clarifies that the factor which causes 7.0 Ms earthquake is the reverse faulting and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movement of the NE trending Dachuan-Shuangshi fault.The biggest displacement on the fault plane reaches 1.51 m.The epicenter is not in Longmen Country with serious seismic hazards,but in the Shuangshi-Taiping area where the seismic fault goes through.The main factor caused earthquake disasters anomalously in Longmen Country is the strong site effect of the relatively thick Quaternary in this basin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buildings is insufficient.The earthquake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due to the crustal stress adjustment and the stress-deformation of crustal rock mass developing in the progressive stage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The trends of the crustal rupture propagation direction develop toward the Longmenshan central fault.%通过对“4·20”芦山地震构造破裂及变形特征的分析研究,阐明触发M=7.0级强烈地震的构造因素是NE向大川—双石断裂的逆断兼右旋走滑错动,断层面最大逆断—右旋滑动量达到1.51 m.震中位置应在地震断裂通过的双石—太平区段而非震害严重的龙门乡.造成龙门乡震害异常的主要因素是该盆地较厚的第四系强烈的场地效应及建筑物结构强度不足.此次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地壳构造应力调整、地壳岩体应力-形变过程进入累进性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地壳破裂扩展方向具有向龙门山中央断裂发展的趋势.【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40)003【总页数】8页(P242-249)【关键词】芦山地震;构造破裂;地震断层【作者】李渝生;王运生;裴向军;罗永红【作者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2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简称“4·20”芦山地震)。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构造转换与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孕震机制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构造转换与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孕震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dcda626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a.png)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构造转换与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孕震机制任俊杰;徐锡伟;张世民;罗毅;梁欧博;赵俊香【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7(060)010【摘要】2017年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之后,青藏高原东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发生的第三个震级Ms7.0以上的强震.这次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与东端其它构造之间的转换关系仍不清楚,因区内地质构造和地形复杂,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主要构造仍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区域地震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基础上,通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已有的和最近开展的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结果,并结合现今GPS变形场资料和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灾害特征分析,发现东昆仑断裂带最东段塔藏断裂上的左旋走滑除了一小部分继续向东传播转移到文县断裂带上外,大部分转化为其南侧的龙日坝断裂带北段、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上的近东西向地壳缩短,这可能是岷山隆起的构造机制,而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正是左旋走滑的东昆仑断裂带在东端继续向东扩展的结果.%On 8 August 2017,the Jiuzhaigou Ms7.0 earthquake following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and the Lunshan Ms7.0 earthquake is the third strong shock in the past 10 years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e 2017 Jiuzhaigou earthquake occurs at the eastern termination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zone.The tectonic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unlun fault zone,one of the large-scal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 in northeastern Tibet,and other major active tectonics around its eastern tip,remains unclear.Due to complicated geology,tectonics and topography,the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late-Quaternary activity of the major tectonics in this region is lack.In this paper,we collected the published and newly finished work on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on the major tectonics including the northern Longriba fault zone,Minjiang,Huya,and Wenxian faults,based on the summary of regional seismogenic tectonics,historical and instrumental earthquakes.We also analysize the GPS velocity field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seismic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the 2017 Jiuzhaigou earthquake.Our results show that only a small patch of left-slip on the Tazang fault,easternmost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zone,was transferred on to the Wenxian fault zone,whereas most part was transformed into nearly north-south-striking Northern Longriba,Minjiang,and Huya faults south of Tazang fault,resulting into the uplift of the Min Shan Mountain.The 2007 Jiuzhaigou earthquake is the result of the ongoing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left-slip on the Kunlun fault zone at its eastern termination.【总页数】19页(P4027-4045)【作者】任俊杰;徐锡伟;张世民;罗毅;梁欧博;赵俊香【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P541【相关文献】1.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构造与震区三维断层初始模型 [J], 鲁人齐;魏占玉;谭锡斌;董绍鹏;石峰;吴熙彦;徐锡伟;陈立春;陈桂华;姚琪;孙建宝;任俊杰;任治坤;许冲2.2017年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发震构造探讨 [J], 姚鑫;周振凯;李凌婧;刘星洪;姚佳明3.九寨沟Ms7.0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研究 [J], 刘旭宙;张元生;秦满忠;郭晓;魏从信;;;;;4.九寨沟Ms7.0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研究 [J], 刘旭宙;张元生;秦满忠;郭晓;魏从信5.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探测 [J], 孙翔宇; 詹艳; 赵凌强; 陈小斌; 李陈侠; 孙建宝; 韩静; 崔腾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3期2013年5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Earth Science Frontier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20No.3May 2013http://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3)收稿日期:2013-05-08;修回日期:2013-05-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21160550,91214201);中国地震局芦山7.0级强烈地震科学考察项目作者简介:徐锡伟(1962—),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活动构造与地震关系研究。
E-mail:xiweixu@vip.sina.com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徐锡伟1, 陈桂华1, 于贵华1, 程 佳1, 谭锡斌1, 朱艾斓2, 闻学泽3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2.上海市地震局,上海2012033.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XU Xiwei 1, CHEN Guihua1, YU Guihua1, CHENG Jia1, TAN Xibin1, ZHU Ailan2, WEN Xueze31.Institute of Geology,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29,China2.Shanghai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Shanghai 201203,China3.Sichuan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Chengdu610041,ChinaXU Xiwei,CHEN Guihua,YU Guihua,et al.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Lushan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Wenchuanearthquake.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3):011-020Abstract:The Lush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betweenthe Bayan Har and south China blocks.Field investig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no any earthquake surfacerupture zone generated by this earthquake,only secondary surface breaks,such as extensional ground fissures,landslides,bedrock collapses,and liquefactions were found in the epicentral areas,which were caused by slopeinstability and earthquake vibration.The relocated aftershocks,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surfacestructural geology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is a blind reversefault which strikes 212°and dips toward NW with a dip angle of 38°±2°.The upper tip of this blind reversefault is still at the depth of about 9km in the upper crust.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rom above the tip to theground surface is in accordance with a fault-propagation-anticline model.Besides,the differences in spatialaftershocks'distribution,rupturing process and seismogenic structure suggest that the Wenchuan and Lushanearthquakes are two independent rupturing events occurred along the middle segment and southern segment of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respectively.Key words:Lushan earthquake;Longmenshan thrust belt;seismogenic fault;fault-propagation-anticline;Tibetan Plateau摘 要:芦山地震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之间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
野外考察表明,芦山地震在震中区没有形成具有构造地质意义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仅在各山前陡坡地带出现平行于山麓陡坡的张性地裂缝、山地基岩崩塌、滑坡等边坡震动失稳现象和震动引起的砂土液化现象。
重新定位的芦山地震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和地表构造地质等分析表明,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现今尚未出露地表、其上断点仍埋藏在地下9km以下地壳中的一条盲逆断层,走向212°,倾向NW,倾角38°±2°,上断点以上至地表的构造变形符合断层扩展背斜模型。
根据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地震破裂过程、深浅构造关系等差异反映出它们是分别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和南段的两次独立地震破裂事件。
关键词:芦山地震;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发震断层;断层扩展背斜;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13)03-0011-1012 徐锡伟,陈桂华,于贵华,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3)http://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3)图1 青藏高原构造框架与历史地震分布图(据文献[4-5]修改)Fig.1 Distribution of main active faults and historical earthquak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1—黄色圈为芦山地震;2—蓝色圈分别为1997年玛尼地震,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和于田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3—小卡通显示巴彦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挤压碰撞通过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实现地壳缩短和龙门山隆升。
0 引言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CNEC,http:∥www.cenc.ac.cn/),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S7.0级强烈地震(简称芦山地震),震中或起始破裂点位于30.3°N,103.0°E,震源深度约13km。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定,芦山地震震中位于30.284°N,102.95°E,震源深度14km,矩震级MW6.6;芦山地震极震区地震烈度最高达Ⅸ,等震线长轴呈NE向,长约23km,短轴长约11km,面积208km2,重灾区涉及芦山县、宝兴县与天全县,截至4月24日14时30分地震共造成196人遇难,11 470人受伤。
根据地震科研机构给出的微观震中位置和地震烈度分布可知,芦山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与2008年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的汶川地震起始破裂点或震中位置相距约85km(图1)。
由于先后两次地震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在时空展布、发震构造和震源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引起了芦山地震是否为汶川地震强余震的争论[1-3]。
本文在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芦山地震应急考察资料、地震震源机制解、震源破裂过程和重新定位的余震空间分布特征等,首先讨论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型,然后对比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在震源参数、余震分布与同震滑动性质、地表破裂特征、发震构造模型等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最后分析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认识地震破裂机制,对地震间相互触发和空间迁移或未来地震发展趋势等也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1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在大地构造上,芦山地震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徐锡伟,陈桂华,于贵华,等/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3) 13 http://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3)与华南块体相互碰撞的边界断裂带: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图2),与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一起反映出青藏高原中东部巴彦喀拉块体向东偏南的块体运动,在龙门山附近受到华南块体强烈阻挡,出现地壳缩短和龙门山体隆升现象[6-11];巴彦喀拉块体东向偏南运动引起了自1997年可可西里无人区玛尼MW7.6级地震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绝大部分MW≥6.5级地震在巴彦喀拉块体边界断裂带上的群集图2 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区域地震构造图Fig.2 Tectonic map showing spatial locations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Wenchuan earthquake andtheir aftershocks along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图1)[5,12]。
其中,2001年昆仑山口西MW7.9级地震发生在其北界东昆仑断裂西段,形成长达426km纯剪切地表破裂带,最大同震左旋走滑位移达7.6m[13-14];2008年汶川MW7.9级地震发生在其东南界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形成240km逆断层型地震地表破裂带,最大同震垂直位移达6.5m,同震地壳缩短量7m左右[8-9,15];2010年玉树MW6.9级地震发生在其西南边界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上,形成长约65km纯剪切地表破裂带,最大同震左旋走滑位移2.4m[16]。